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写一篇散文《故乡的臭豆腐》
有一天,我和妈妈一起去鲁迅故里,远远地就闻到了香味,我到处寻找,哪来的香味呢
正巧,有个人正吃着臭豆腐从我身边走过,好就是这味。
我也顺着人群往臭豆腐走去。
走近一看,只见摊主把一块块臭豆腐放入油锅,臭豆腐在油锅里冒着细泡,颜色逐渐变黄,摊主不停地拿着双长筷子翻动着,免得焦掉,等到颜色变黄时便捞起,四周围满了买臭豆腐的人,我也被那股诱人的味道吸引住了,,馋得我直流口水。
于是我也忙掏出来买,老板将一块块臭豆腐穿在一根长长的竹签里,然后我在臭豆腐上抹上红红的辣酱。
哇
酥酥的、嫩嫩的,真好吃。
不一会儿,我像一饿狼似的,把它给吃个精光了。
吃了一份真不过瘾,我又买了一份,细细品尝,边吃边赏风景,从臭豆腐里我尝出了绍兴水乡独特的味道。
每当在别的旅游景点看到臭豆腐时,便于工作会想起故乡那看了让人嘴馋的臭豆腐,它与故乡的臭豆腐虽然看上去差不多,但它不管多么美味,也比不上故乡的臭豆腐香、可口。
在我心中,臭豆腐是我们绍兴的最香。
朋友,如果你到绍兴来,一定要到一到鲁迅故里,一定要尝尝我们绍兴的臭豆腐哦
我爱我的故乡,更爱那香喷喷的臭豆腐。
写我想对您说不要吃麻辣、臭豆腐、饮料的作文450个字
我们乘车来到了鲁迅故里,一进门,我就闻到了一股臭味,我一看,原来是臭豆腐呀,我虽久闻臭豆腐的大名,但却是从未吃过,我想,今天我一定要尝下.我走到臭豆腐摊前,看了下,这豆腐怎么像是发霉的呀!白里透灰,外黄里白,而且还像一个好久没有洗过澡的小孩,散发着浓浓的臭味,让人看了就想吐,更别说吃了,我赶忙掉头就走.正在这时,我突然看见了几个外国人,在津津有味的吃着,我见了,心想:连外国人都这么喜欢吃,这里面定是很好吃的.于是,我便让妈妈给我买了一串.我摒住气,吃下了第一颗,一进嘴就感觉味道是那么的柔嫩,鲜美,和我刚才看到的臭豆腐,简直是天壤之别.吃完了第一颗,我便又狼吞虎咽地吃了第二颗,没过多久,我就把这一串臭豆腐吃了个干干净净.吃完了一串,我心想臭豆腐可真不愧是我们家乡的特产,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名不虚传呀!想着想着,我突然感觉有水滴了下来,呀!是口水.这时的我才醒悟过来,让妈妈再给我买了一串,可是妈妈说这是油炸食品不能多吃,我想想只好算了,可心里还老记着.在路上,我问妈妈他们是怎么做的.妈妈说,他们首先买来豆腐,切成一片片的,接着在火炉里蒸上三天三夜,然后在锅里炸一会儿,串起来,就变成现在这样了.臭豆腐可真好啊!不愧是我们家乡的一道特产.追问:不错,能不能再写一篇,要写出色香味形,好的话在给10分追答:四四又方方,入锅变黄金。
虽然臭名扬,吃来满口香。
你们能猜到这则谜语的答案吗
告诉你们吧,这则谜语的答案就是——臭豆腐。
你别看臭豆腐闻起来臭,可吃起来可香了。
白色的臭豆腐炸好后会抹上泛白的蒜汁,褐色的芝麻酱,真是让人垂涎三尺。
臭豆腐的做法很简单,来了客人,就用筷子挟起几块臭豆腐,捧在手心上,一块块,小心翼翼的放进油锅里,拿起筷子拨上几下。
只听噼里啪啦几声响,一股臭味迎面扑来,不过臭味里还透出一种特殊的香味,弄得我直往肚子里咽口水,不一会,把炸好的臭豆腐一个个串起来,刚炸好臭豆腐的表面会起一些小泡泡,待颜色变成黑色的时,就可以吃了。
炸好后的臭豆腐浇上蒜汁,用刷子刷上一层芝麻酱,喜欢吃辣的客人,还可以浇上一勺红红的辣油,一串色香味俱全的臭豆腐就做成了。
吃臭豆腐也挺有意思的。
吃的时候,我喜欢先把臭豆腐上面刷的一层酱舔进肚子,然后用上牙和下牙同时咬住一块,使劲往前拽,然后在嘴里细细的咀嚼,品尝它带来的“臭味”,这臭味里却释放出浓浓的香味,咀嚼完后在“咕嘟”一声咽进肚子。
吃完后,我用手一抹嘴,全都是臭豆腐的油香味,别人都在看我,弄得我都不好意思了
鲁迅故里 臭豆腐怎么样
《七绝二首·纪念鲁迅八十寿辰》 1961年9月 其一 博大胆识坚,刀光剑影任翔旋。
龙华喋血不眠夜,犹制小诗赋管弦。
其二 鉴湖越台名士乡, 忧忡为国痛断肠。
剑南歌接秋风吟, 一例氤氲入诗囊。
夏日行柯山里村》(李慈铭) 溪桥才度庳篷船,村落隐隐不见天。
两岸屏山浓绿底,家家凉阁听鸣蝉。
《自题小像》(鲁迅)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龙山梦痕序》 (刘大白) 一 又向山阴道上行,千岩万壑正相迎; 故乡多少佳山水,不似西湖浪得名。
若耶溪上迎归客,秦望山云认旧邻; 云水光中重洗眼,似曾相识倍相来。
遮莫四年前,从杭州回到离开已久的故乡去,在船上偶然胡诌了这两首七绝。
在这两首七绝里,似乎我是一个恋念故乡,讴歌故乡者,跟平时厌恶故乡,咒诅故乡的我,不免有些矛盾。
然而我所厌恶,所咒诅的,是故乡的社会,故乡的城市;至于故乡的山水,我是始终恋念着,讴歌着,以为远胜于西湖的。
“不似西湖浪得名”,我自信是一个确论;——虽然也许是一个偏见,但是逛过西湖而“又向山阴道上行”的,不乏其人,大约其中也未始没有赞成这个偏见的吧。
我对于故乡的社会,故乡的城市,以为正跟故乡的名产臭豆腐乳一样,是霉烂了的,——不但霉烂了,而且被满身粪秽的逐臭的苍蝇,遗下了无数蝇卵,孵化成无数毒蛆,把它窟穴而糟踏得龌龊不堪了的,所以不但厌恶、咒诅,甚而至于骇怕了。
因为厌恶、咒诅而且骇怕,甚而至于十多年来,离开了它,不敢偶起那重向山阴道上行的一念;虽然有我所恋念、讴歌,而以为远胜西湖的山水,招魂也似地邀着我。
不得已,不得已,万不得已而必须向霉烂了的,龌龊不堪了的故乡社会,故乡城市中一走,真无异受了森罗殿上阎罗天子的判决,被牛头马面推入臭秽不堪的沸屎地狱中去。
那一次的“又向山阴道上行”,正是佛陀也似地下了“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决心,而有这一行。
我的老家,是在作鉴湖三十六源之一的若耶溪的上游,作龙山正南面屏障的秦望山的南麓。
我在这溪流山脉之间,曾经度过了二十多年看云听水的生活。
因此,故乡的社会,故乡的城市,无论怎样使我厌恶,使我咒诅,甚至使我骇怕,而若耶溪上的水声,秦望山头的云影,总不免常常在十多年来漂泊他乡的我的梦痕中潺潺地溅着,冉冉地浮着。
远客言归,佳邻访旧,自然跟这梦痕中萦绕着水侣云朋,“似曾相识倍相亲”,而且也只有这梦痕中萦绕着而超然于故乡社会,故乡城市之外的水侣云朋,能跟我“似曾相识倍相亲”了。
二 龙山,也是我故乡名山之一,而且跟秦望山的北面,恰恰是一个正对,从若耶溪下游泛舟而往,不过三十里而遥,故乡生活的二十多年中,我也曾登临过多少次,似乎也应该萦绕于我的梦痕中了。
然而它是很不幸的。
它不幸而长在我所厌恶,咒诅,而且骇怕的故乡的城市当中,不幸而沉浸在我所厌恶,咒诅,而且骇怕故乡的社会的霉烂而且龌龊不堪的空气当中,它也不免臭腐乳化了。
况且,它是一座濯濯然无木——而且几乎无草——的童山;它的身上,又满缀着无数的土馒头。
这些土馒头的馒头馅,又正是臭腐乳也似的社会底一部分分子的朽腐的骸骨。
它身上藏垢纳污地包含着这许多朽腐的骸骨,正仿佛一方面臭乳上窟穴着无数毒蛆,所以它虽然是一座名山,而差不多已经成了我那腐败的故乡的社会,故乡城市的代表物了。
这样的一个腐败社会腐败城市的代表物也只能给与我以厌恶,咒诅,以及骇怕,那里有恋念讴歌的可能
那里有若耶溪水,秦望山云也似地“似曾相识倍相亲”的可能?——即使不幸而有时现出于我的梦痕中。
夸大狂的唐代诗人元稹,曾经说什么—— 我是玉皇香案吏, 谪居犹得住蓬莱; …… 仙都难画亦难书, 暂合登临不同居; 把龙山称为仙都,比作蓬莱。
虽然那时候的越州社会,越州城市,也许未必现在那么霉烂,那么龌龊不堪,值得这样一夸;但是仙都咧,蓬莱咧,已经不过是一种幻觉,把龙山称为仙都,比作蓬莱,尤其不过是一种错觉罢了。
也许,因为我不是什么玉皇香案吏,没有那样的福分,所以可以称为仙都比作蓬莱的龙山,到了我的眼底,也不幸而臭腐乳化了。
三 在我的梦痕中臭腐乳化了的龙山,居然迁地为良,在我的朋友徐蔚南,王新甫两先生的梦境中,留下了许多美妙的痕迹,并且他俩更用美妙之笔,把这些美妙的梦痕描绘下来,成为这二十篇《龙山梦痕》的美妙的小品。
虽然他俩所描绘的,不单是龙山,而兼及于那些稽山镜水;但是龙山毕竟是一个主题。
龙山何幸,竟有这样美妙它的福分呢? 自然,凡人对于客观的景物的印象,往往因为主观的不同而不同;而且异乡景物,又很能引起游客们称奇揽胜的雅兴,不比“司空见惯”者有因熟而生厌的心情。
他俩梦痕中的龙山,美妙如此,不外乎这两种因缘。
所以我对于他俩梦痕中的把龙山美妙化,决不能因为主观的不同和我那因熟生厌的偏见而否认它;何况更有他俩美妙之笔,给它增加美妙化呢? 情绪是一种富于感染性的东西,用美妙文字写下来的美妙的情绪,尤其富于感染性。
十多年来厌恶咒诅而且骇怕龙山的我,读了他俩美妙的《龙山梦痕》,也不免受了他俩美妙的情绪的感染,而引起我在儿童时代所感到的一丝美妙的梦痕来了,这一丝梦痕,是关于龙山顶上的望海亭的。
望海亭在龙山顶上,而跟它遥遥相对的,在城外北面二十里左右,还有一座梅山顶上的适南亭。
这座适南亭,不知什么时候,早经失掉了它上方的栋宇,只剩下了几条石柱子矗立着。
幼年的时候,从我的老家往嫁在梅山左近的五姑母家去,一路靠着船窗,左右眺望,望见龙山顶上的望海亭以后,不久就会望见这座净剩了石柱子的适南亭。
那时候我的五姑母,曾经告诉我关于这两座亭子的一段故事。
据说: 这两座亭子,本来都在王母娘娘的蟠桃园里的。
它们都是明珠为顶,琉璃为瓦,珊瑚为椽,翡翠为梁,白玉为柱的宝亭。
后来齐天大圣孙悟空管了蟠桃园,他因为偷吃蟠桃,被玉皇大帝降旨查办:他想,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把这两座亭子也偷了走吧。
于是从耳孔里取出金箍棒来,喝一声变。
变成了一条长扁担。
把这两座亭子挑起,溜出南天门,向下界走来。
走到此地,回头一看,后面许多天兵天将,已经奉了玉皇大帝的旨意,一窝蜂地赶来了。
他因为要抽出金箍棒来,去抵敌那些天兵天将所以只好把挑着的两座宝亭,慌忙一放,恰恰放在龙山和梅山的顶上。
那些天兵天将,一时捉贼要紧,慌着追赶大圣,也不及来检取这两件贼脏;所以这两座亭子,至今留在这两座山上。
不过这两座宝亭,禁不起尘世浊气的熏蒸,经过了不多的时候,那些明珠,琉璃,珊瑚,翡翠,白玉,就渐渐变成凡间的砖瓦木石了。
只有梅山顶上,因为从前有一位仙人梅福,曾经住过,留着一点仙气,把浊气克化了一点;所以下截的柱子,虽然已经变了凡间的顽石,而上截的明珠,琉璃,珊瑚,翡翠,还不曾变动。
然而正因为不曾变动,却惹起南海龙王的垂涎,不久就派了他部下的龙将,驾起一阵龙风,把那些明珠,琉璃,珊瑚,翡翠统统抢了去,做他那修理水晶宫的材料去了。
这就是龙山顶上的望海亭,至今完好,梅山顶上的适南亭,却只剩下几条石柱子的缘故。
我那时候已经从父亲的书橱里偷看过《西游记》,很羡齐天大圣孙悟空的为人。
听了这一段《西游记》所不载的轶话,一面觉得很有趣,一面还埋怨那《西游记》的作者,为什么不把它一并记在书里;所以至今还牢记着,成了我儿童时代的一丝美妙的梦痕。
不过这一丝美妙的梦痕,虽然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着,却一向只是孙悟空中心,而不是龙山中心的。
如今被他俩美妙的《龙山梦痕》所感染引起我儿时旧梦中的一丝美妙的梦痕,不觉把它的孙悟空中心,移动而龙山中心化了。
向来的龙山,在我的梦痕中,不幸而臭腐乳化,这实在由于我那厌恶故乡,咒诅故乡,而且骇怕故乡的主观的心理所作成。
其实,山灵何辜,竟不幸而蒙此不洁呢?如今他俩所写的美妙的《龙山梦痕》,使我读了,竟能把它移入于我的梦痕中,为龙山解秽;不但我感他俩,我那梦痕中的龙山,也是感他俩的。
然而,对于《龙山梦痕》的作者,固然应该感谢;而我却应该怎样为龙山解秽呢?因此,我只有把儿童时代所感到的一丝美妙的龙山梦痕,写了下来,作为我对于龙山忏悔的馨香,花果,同时也作为我对于《龙山梦痕》的作者酬献的明珠,南金。
《满江红 平生肝胆》(秋瑾) 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
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
四面歌残终破楚, 八年风味独思浙。
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
身不得,男儿列; 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俗夫胸襟谁识我
英雄末路当磨折。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巴金) 朋友,你要我告诉你关于那个老人的最后的事情。
我现在 不想说什么话,实在我也不能够说什么。
我只给你写下一些零 零碎碎的事情,我永远不能忘记的事情。
在万国殡圝仪圝馆里面,我和一些年纪差不多的朋友,过了四 天严肃而悲痛的日子。
灵堂中静静地躺着那个老人,每天从早 到晚,许许多多的人到这里来,一个一个地或者五六个人站成 一排地向他致最深的敬礼。
我立在旁边,我的眼睛把这一切全 看进去了。
一个秃顶的老人刚走进来站了一下,忽然埋下头低声哭了。
另一个十三四岁的女孩子已经走出了灵堂,却还把头伸进帷幔 里面来,红着眼圈哀求道:“让我再看一下吧,这是最后的一 次了。
” 灵堂里灯光不够亮。
一群小学生恭敬地排成前后两列,一 齐抬起头,痴痴地望着那张放大的照片。
忽然一个年纪较大的 孩子埋下头鞠躬了。
其余的人马上低下头来。
有的在第三次鞠 躬以后,还留恋地把他们的头频频点着。
孩子们的心是最真挚 的。
他们知道如今失掉一个爱护他们的友人了。
“救救孩子,” 我的耳边还仿佛响着那个老人的声音。
我所认识的一个杂圝志社的工友意外地来了。
他红着脸在灵 堂的一角站了片刻,孩子似地恭恭敬敬行了三个礼,然后悄悄 地走开了。
我还看见一个盲人,他穿着一身整齐的西装,把一只手扶 在另一个穿长衫的人的肩头,慢慢地从外面走进来。
到了灵前 那个引路人站住了。
盲人从引路人的肩上缩回了手,向前移动 一步,端端正正地立着,抬起他那看不见的眼睛茫然望了望前 面,于是低下头,恭恭敬敬地行了三鞠躬礼。
他又伸出手,扶 在引路人的肩上默默地退去了。
两个穿和服的太太埋着头,闭着眼睛,默默地合掌祷圝告了 一会儿。
我给她们拉帷幔的时候,我看见了她们脸上的泪痕, 然后在帷幔外面响起了悲痛的哭声。
我的耳朵是不会误听的,像这样的哭声我每天至少要听到 几次。
我的眼泪也常常被它引了出来。
我的眼睛也是不会受骗的。
我看见了穿粗布短衫的劳动者, 我看见了抱着课本的男女学生,我也看见了绿衣的邮差,黄衣 的童子军,还有小商人,小店员,以及国籍不同、职业不同、 信圝仰不同的各种各类的人。
在这无数不同的人的脸上,我看见 了一种相同的悲戚的表情。
这一切的人都是被这一颗心从远近 的地方牵引到这里来的。
在这些时候我常常想:这个被我们大家敬爱着的老人,他 真的就死去了
我不能够相信。
但是这些悲戚的面容,这些悲 痛的哭泣却明白地告诉我,这个老人绝不会再坐起来,带着温 和的笑容对我们高谈阔论了。
二十一日夜里,已经过了十一点钟,我和几个朋友准备动 身回家。
灵堂里很静。
我一个人走到灵枢前面,静静地站了四 五分钟的光景。
我借着黯淡的灯光,透过了那玻璃棺盖,痴痴 地望着我们所熟习的那张脸,眼睛紧紧地闭着,嘴也紧紧地闭 着。
一种温和的表情笼罩在这张脸上。
没有死的恐怖。
仿佛这 个老人就落在深沉的睡眠里。
这四周都是鲜花扎成的花圈和花 篮,晚香玉的馥郁的香气一股一股地沁入我的心肺。
我不禁想 着:这难道不是梦
我又想:倘使这个老人一翻身坐起来呢
但是一个沉重的声音在我的心上叫起来:死了的不能够复 活了。
死者的遗体是在这天下午入殓的。
我跟着许多朋友行了礼 以后,站在人丛中,等着遗体入殓。
前面一片哭声刺痛我的心。
我忍不下去了,含圝着眼泪回过头来,无意地看见那个高身材的 朋友红着眼睛,伸出手拚命在另一个朋友的肩头上抓。
我看见 他心里难过,自己心里也更难受了。
在这一刻满屋子人的心都 是相同的,都有一样东西,这就是——死者的纪圝念。
出殡的日子我和一个朋友早晨七点半钟到了殡圝仪圝馆。
别的 朋友忙着在外面做事情。
我一个人绕着灵柩走了一周,以后又 站了片刻。
我的眼前仍旧是那酣睡中的慈和的面颜。
空气里依 旧弥漫着浓郁的晚香玉的芬芳。
我又一次想起来:这也许是梦 吧,倘使他真的坐起来呢
朋友,这不是梦。
我们大家所敬爱的导师,这十年来我一 直崇拜着的那位老人永远离开我们而去了。
旁边花圈上一条白 绸带写着“先生精神不死”。
然而我心上的缺口却是永远不能 填补的了。
我不能够这样地久站下去。
瞻仰遗容的人开始接连地来。
有的甚至是从远方赶来看他们所敬爱的老人最初的也就是最后 的一面。
“让我们多看几眼吧,”我伸手拉帷幔的时候,常常 有人用眼睛这样地恳求。
但地方是这样狭小,后面等着的人又 有那么一长列,别的朋友也在催促。
我怎么能够使每个人都多 看他几眼呢
下午两点钟,灵柩离开了殡圝仪圝馆,送葬的行列是很有秩序 的。
许多人悲痛地唱着挽歌。
此外便是严肃的沉默。
到了墓地,举行了仪式以后,十三四个人抬起了灵柩。
那 个刚刚在纪圝念堂上读了哀词的朋友,突然从人丛中跑出来,把 他的手掌也放在灵柩下面。
我感动地想:在这一刻所有的心都 被躺在灵柩中的老人连接在一起了。
在往墓穴去的途中,灵柩愈来愈重了。
那个押柩车来的西 洋人跑来感动地用英语问道:“我可以帮忙吗
”我点了点头。
他默默地把手伸到灵柩下面去。
到了墓穴已经是傍晚了,大家把灵柩放下。
一个架子上绑 着两根带子,灵柩就放在带子上面。
带子往下坠,灵柩也跟着 缓缓地落下去。
人们悲声低唱安息歌。
在暮色苍茫中,我只看 见白底黑字的旗子“民圝族魂”渐渐地往下沉,等它完全停住不 动时,人们就把水门汀的墓盖抬起来了。
一下子我们就失去了 一切。
“安息吧,安息吧……”这简直是一片哭声。
仪式完毕了,上弦月在天的一角露圝出来。
没有灯光。
在阴 暗中群众像退潮似地开始散去了。
…… 夜晚十点钟我疲倦地回到家里,接到了一个朋友的来信, 他说: “……我如果不是让功课绊住,很想到殡圝仪圝馆去吊周先生。
人死了,一切都成为神圣的了。
他的人格实在伟大。
他的文章 实在深刻……” 事实上,写信的人今天正午还到殡圝仪圝馆来过。
我那时看见 他,却不知道他已经寄发了这样的信。
我的书桌上摆了一本《中流》。
我读了信,随手把刊物翻 开,我见到这样的一句话,便大声念了出来: “他的垂老不变的青年的热情,到死不屈的战士的精神, 将和他的深湛的著作永留人间。
” 朋友,我请你也记住这一句话。
这是十分真圝实的。
1936年10月22日 《夜航船 序》 夜航船序 〔明〕张 岱 天下学问,惟夜航船中最难对付。
盖村夫俗子,其学问皆预先备办,如瀛洲十八学士,云台二十八将之类,稍差其姓名,辄掩口笑之。
彼盖不知十八学士、二十八将,虽失记其姓名,实无害于学问文理,而反谓错落一人,则可耻孰甚。
故道听途说,只辨口头数十个名氏,便为博学才子矣。
余因想吾八越,惟余姚风俗,后生小子,无不读书,及至二十无成,然后习为手艺。
故凡百工贱业,其《性理》、《纲鉴》,皆全部烂熟,偶问及一事,则人名、官爵、年号、地方枚举之,未尝少错。
学问之富,真是两脚书厨6,而其无益于文理考校,与彼目不识丁之人无以异也。
或曰:“信如此言,则古人姓名总不必记忆矣。
”余曰:“不然。
姓名有不关于文理,不记不妨,如八元、八恺、厨、俊、顾、及7之类是也。
有关于文理者,不可不记,如四岳、三老、臧谷、徐夫人之类是也。
” 昔有一僧人,与一士子同宿夜航船。
士子高谈阔论,僧畏慑,拳足而寝。
僧人听其语有破绽,乃曰:“请问相公,澹台灭明8是一个人,是两个人
”士子曰:“是两个人。
”僧曰:“这等尧舜是一个人、两个人
”士子曰:“自然是一个人
”僧人乃笑曰:“这等,说起来,且待小僧伸伸脚。
” 余所记载,皆眼前极肤浅之事,吾辈聊且记取,但勿使僧人伸脚则亦已矣。
故即命其名曰《夜航船》。
古剑陶庵老人张岱书。
鲁迅故居旁边是不是有一家吃臭豆腐的店
不是专门的臭豆腐店,好像是有小吃店,也卖臭豆腐而已。
其实味道还是故居对面那个小桥附近那个老人家的臭豆腐好吃,不知道现在还在不在,我以前每次经过那里都会去吃
麻烦各位告诉我一些历史名人与豆腐的典故,谢谢
一:简介: 清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赴京考试落第,又无盘缠返乡。
王家原以做豆腐湖口,王致和亦懂此手艺,于是留京以磨豆腐谋生。
一日,遇到豆腐滞销,积存不少,王生怕豆腐变坏,血本无归,便将豆腐切成小块,配以盐香料,置于坛中,并封其口,以为这样便可造出腐乳来。
谁知过了一些日子坛口打开,腐乳做不出来,豆腐臭气熏天。
王生试尝之,其味鲜美。
遂将此臭豆腐试销,竟也获得顾客好评,臭豆腐从此流传开去。
到了清末,臭豆腐已是大行其道,连慈喜太后也嗜吃此物。
二: 臭豆腐的种类: 臭豆腐有很多种类,而且它们之间又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追寻它的原场地是无意义的
长沙火宫殿的臭干子则是湖南小吃中名气最响的。
臭干子其实就是油炸臭豆腐,因为它特有的味道,只能得到少数人的偏爱。
长沙坡子街的火宫殿,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祝融的庙宇(楚人有崇尚火的习俗),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
后几经战乱,几度修葺,最终成了贩夫走卒汇聚之地,经营起湖南各色小吃,有点像老北京的东安市场。
随着岁月变迁,如今这里的一条街上,涵盖了湖南的各种菜式、小吃,成为长沙之行不可不到的去处。
火宫殿的臭干子选用上等黄豆做成豆腐,然后把豆腐浸入放有冬笋、香菇、曲酒、浏阳豆豉的卤水中浸透,表面会生出白毛,颜色变灰,初闻臭气扑鼻,用油锅慢慢炸,直到颜色变黑,表面膨胀以后,就可以捞上来,浓香诱人,浇上蒜汁、辣椒、香油,即成芳香松脆、外焦里嫩的臭豆腐。
京派风味的自然是响当当的王致和臭豆腐。
不过,北京的臭豆腐与南方的臭豆腐干完全是两种食物。
北京的臭豆腐是一种腐乳,配着馒头、大饼吃的,佐餐妙不可言,但绝对下不得油锅。
相传康熙八年,安徽仙源县举子王致和进京赶考。
春闱落第,又无盘缠反乡,困居在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的“安徽会馆”内。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家传的做豆腐的手艺让他勉强维持了生计。
时值夏季,豆腐作得多了,卖不出去,就会发霉变质。
他冥思苦想,忽然想起家乡用豆腐作腐乳的方法。
于是将剩下的豆腐切成小块,一层层地码在坛子里,用盐腌起来。
谁知,到了秋风送爽,王举人这时才想起那坛腌制的豆腐,急忙打开坛盖,一股臭气迎面而来。
豆腐已变成了青灰色,一尝,却味道独特,“臭”中有奇香。
送给邻居品尝,众人称赞不已。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王致和的臭豆腐在民间逐渐流传开来。
王举人考场失意,屡试不中,臭豆腐的生意却日渐兴隆,干脆弃学经商,开了“王致和南酱园”。
至清朝末年,臭豆腐已列为御膳小菜之一,得到西太后的喜爱。
因臭豆腐的名称听起来不雅,于是皇上赐名叫“青方”。
这臭豆腐一经“上用”,顿时身价百倍,生意也跟着蒸蒸日上,于是王致和的臭豆腐就成了京城小吃一绝。
湖北的臭豆腐是黑色的,臭气四溢,臭气冲天,沾上独特的泡椒调味料非常地够味。
安徽臭豆腐——俗名“大呆臭”,为王致和于清康熙年间创制,康熙皇帝品尝后赞不绝口,特地御笔亲书“青方:二字赐王致和,从此名声大振。
与浙江绍兴的臭千张、安徽淮南的臭香干呈鼎足三分之势,享誉海内外。
徽州大呆臭,表面为灰、兰、黑综合色,内里洁白如玉,闻着臭、吃则异香,独具一番风味,而由于大呆臭的制作工艺很复杂,所以这道风味小吃,恐怕只有来黄山的游客才能吃到了。
大呆臭在黄山市内很多小吃摊点上均可吃到。
浙江的臭豆腐是黄色的,这“三味臭豆腐”可不是说它有三种味道变化,而是因为它的原产地在浙江绍兴,也就是鲁迅三味书屋附近特产的原汁原叶的小吃臭豆腐。
浙江的臭豆腐,听着挺新鲜,看着也挺特别的。
看起来又白又嫩又细又软。
闻起来,虽然也有一股淡淡的臭味,但一点也不刺鼻。
炸好的豆腐表皮金黄,敷着一层密密的细孔,似乎是裹了一层鸡蛋才炸出来的。
配上外面刷的一层鲜艳夺目的甜辣剁椒酱。
江苏臭豆腐——提到绍兴的吃食,好像总是离不开臭的霉的腌的,和清冽明净的鉴湖水,超凡脱俗的西施美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为绍兴人,对于这一点,我总是以鲁迅徐文长为榜样,解释为吃的是臭豆腐霉豆腐,出来的却是锦心绣口的好文章。
臭豆腐是绍兴美食的必修课,但对大多数外地人来说也是最难过的关,它是用苋菜梗汁浸制的,有蒸的也有炸的,炸的比较多见,因为吃起来方便,蒸的就有更多的家常的味道,细品品其实鲜味无穷。
爱吃的是闻臭而动,不爱吃的是避之惟恐不及。
个中高手吃起来是不用加任何调料,要的就是原汁原味的“臭”。
现在杭州也有臭豆腐,偶尔也可以解解相思,不过总觉得不如绍兴小弄堂里的够味,笑眯眯的老人守着暖烘烘的炉子,窄窄的巷子里是年长日久的安宁的味道。
江西臭豆腐——景德镇三闾庙的臭豆腐是中国传统的豆腐菜肴,也是典型的民间菜。
各地都有风味特色。
然而,然而在江西景德镇,人们说起臭豆腐,一般都会想起三闾庙的臭豆腐。
臭豆腐有二种,一种是豆干,闻起来象臭豆腐乳,吃起来却鲜香,经得起长时间慢慢细嚼、品味。
另外,还有一种,人称盐水臭豆腐,市面上也有卖。
那是布包方豆腐块。
当天卖不完,上笼蒸过,然后放凉,浸在一种用冬天留下的雪水特制的盐水里。
也有的浸在腌制雪里蕻的咸菜汁里。
用不了多长时间,豆腐染上了一层灰绿色,上了味才捞上来,用凉开水洗过后食用。
市面上卖的三闾庙臭豆腐,要讲究用鲜荷叶盛托盖住,放在篮子里叫卖。
买回来食用、下茶、下酒、下粥、下饭、零食、做菜,无所不可。
这不同于江苏徐州八义集的臭豆腐,要用煎饼、大葱卷着食用;也不同于湖南长沙火宫殿的臭豆腐,要用热油炸过,中间捅一个洞放上辣酱油来食用;更不同于贵州毕节臭豆腐,要用木炭火将臭豆腐烤脆,佐以花椒末及细盐来食用。
三闾庙臭豆腐的制作很考究,不仅豆腐干是精制而成的,卤水配料也特别讲究。
需要用青矾、鸡汤、鲜荷叶、粗盐、熟芝麻等原料。
而湖南长沙臭豆腐的卤水配料,系采用豆豉、纯碱、青矾、香菇、冬笋、盐、茅台酒等制成。
上海臭豆腐干的卤水配料,系采用老金花菜、老竹笋头、野苋菜杆、生姜、胡椒、花椒等制成。
湖南益阳的臭豆腐干的卤水配料最特别,要用腌菜水、鲜鱼虾发酵,再放入冬笋、香菇和白酒制成。
景德镇三闾庙臭豆腐始于什么年间,没有记载。
我国的臭豆腐始于汉代,普及于宋代,到明代各种精致的豆制品已逐渐增多。
从三闾庙小街清一色的明代建筑和制作豆腐的多半是安徽九华山青阳县人来推测,三闾庙臭豆腐有可能始于明末,至迟也是在清末,距今也有一百来年的历史。
在三闾庙不大长的“明街”上,开有好几家豆腐店。
景德镇年龄在四十岁左右的人几乎都知道三闾庙臭豆腐的盛名,上了岁数的长者还能数说抗金名将岳飞,于一一三三年住在三闾庙,以食臭豆腐为最大爱好,并题词的千古佳话。
据此推断,当年三闾庙豆腐买卖何等红火。
贵州臭豆腐——贵州人臭豆腐不是油炸而是水煮,真是千奇百怪。
云南臭豆腐——呈贡臭豆腐是云南民间颇为盛行的一种名特豆制品,以昆明市呈贡县所产品质最佳,且历史悠久。
呈贡臭豆腐相传始于清康熙年间,最早是由该县七步场村的王忠发明的。
康熙帝品尝后,对其美味甚是赞赏,列为御膳坊小菜之一,并赐名为青方臭豆腐。
呈贡臭豆腐以优质黄豆为原料。
制作工艺较为复杂,黄豆经过筛选、脱壳、浸泡、磨浆、过滤、煮浆、点浆、成型、划块、发酵等十道工序。
呈贡臭豆腐质地软滑,散发异香。
先人赞誉云: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
它不仅有很高的营养价值,而且有较好的药用价值。
古医书记载,臭豆腐可以寒中益气,和脾胃,消胀痛,清热散血,下大肠浊气。
常食者,能增强体质,健美肌肤。
臭豆腐食法较多,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蒸吃,即将臭豆腐用水漂净,置入碗内,配以食油(最好是鸡、鸭油)、食盐、辣椒面,放在锅里蒸熟,食之美味可口,鲜嫩无比。
一种是烧吃,即将臭豆腐切成小方块,摆在涂油的铁帘上,用栗炭火慢慢烤烧,来回翻动,直至两面呈金黄色。
另用一只小碗,放入甜酱油或咸酱油,以及卤腐汁、椒麻油、蒜泥、辣椒面兑面佐料,再放上芫荽末或薄荷末,蘸着吃;或蘸上食盐,味精、花椒面、胡椒面、辣子面混成的干粉后,亦可食之。
一般都是边烧边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