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剧别称
?婺剧,亦即金华戏也。
??背景音乐即为婺剧的芦花联奏。
纯音乐,非唱腔。
??浙江是戏剧大省,有着越、京、昆、绍、婺、姚、瓯、湖、木偶等地方剧种。
相比于越剧、昆曲等剧种的名声远扬,婺剧的乡土味更重一些,更不为外人所知一些。
??与其他的许多地方戏一样,由于经历了历史和社会的变迁,特别是那一场浩劫,它曾经面临着观众流失和演员断层的危机。
不过,近年情况有所好转,婺剧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经济在发展,仓廪实而知礼节,浙人又重新审视这些尘封的老古董,才发现它们竟然是很值得珍惜的。
浙人也敏锐地捕捉到了其中的文化商机,现在已经有不少自负盈亏的民间婺剧团重新活跃在浙山浙水之间。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
这里要介绍的正是这样一个婺剧团春节期间在乡村里的演出场景。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正文部分的记录仅是我看到的一个婺剧民间标本,其他场合的可能有所不同,当然,大体上应该是相似的。
[Background]??与前面的乡土·过年系列不同,这里我需要加上一个背景介绍,不然大家还以为我也在唱戏呢。
??可能某些朋友不认识“婺”字,这是个非常用字,我只好带着大家先作一下免费的识字练习。
老乡们可以跳过这一小节。
到过婺源的朋友们大概也可以跳过这一小节,但需注意的是:“婺剧”可不是“婺源戏剧”的缩写。
??“婺”:wu,第四声。
音同“务”。
????★星名。
即婺女,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的第三宿;????★水名。
乐安江上游,别称“婺江”,在江西省婺源县西南;????★古州名。
隋开皇十三年由吴州更名,治所在今浙江省金华县。
??对于婺剧,则是取第三个意思,俗称“金华戏”。
??以下为标准介绍。
这对于了解全文具有前瞻性的作用。
??“婺剧,是浙江省的主要戏曲剧种之一。
它流行于浙江金华、丽水、台州地区和杭州地区的建德、淳安、桐庐,以及赣东北一带,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秋定名为婺剧。
”??“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
婺剧中的昆腔,是南昆流传在金华的一个支派,称金华昆腔或“草昆”。
戏院婺剧中的乱弹,亦称浦江乱弹,由安徽太平(今当涂一带)和旌阳(今旌德)经天目溪流入浦江等地,现安徽已失传,唱腔以〔二凡〕和〔三五七〕为主,芦花调〕和〔拨子〕也常采用。
婺剧中的徽戏,主要从皖南经新安江流入,今在安徽因受京剧倒流影响,已近失传,而婺剧中的徽戏,却较完整地保存了原貌。
它的唱可分为‘徽乱’和‘皮黄’两类。
婺剧班社因其兼唱的声腔不同,分为三合班(兼唱高、昆、乱)、两合半班(兼唱昆、乱、徽戏,而无高腔)、乱弹班(以乱弹为主,兼唱少数徽戏)、徽班(以徽戏为主,兼唱滩簧、时调等小戏)。
”??“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娟》、《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
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
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
婺剧中有哪些特技表演
浙江是我国戏曲史上著名南戏的发源地,对民间戏曲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南戏,又称“戏文”,是宋、元时南曲演唱的戏曲,因最初产生于浙江温州地区,故也叫温州杂剧。
一般认为,南戏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
越剧是中国主要剧种,20世纪初发源于浙江嵊县(今嵊州市)。
曲调优美婉转,细腻抒情。
早期全部由女演员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提倡男女合演,越剧得到迅速发展,并日益成为国内最具影响的地方剧种之一。
较有影响的剧目有《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祥林嫂》等。
改革开放以来,以“小百花”为代表的浙江越剧群体迅速崛起,创作演出了《西厢记》、《五女拜寿》、《陆游与唐琬》、《红丝错》等优秀剧目。
浙江的戏剧艺术底蕴丰厚。
除越剧外,并拥有婺剧、绍剧、瓯剧、甬剧、姚剧、湖剧、温州乱弹、新昌高腔,以及流行于杭嘉湖地区的昆剧、评弹等多个剧种。
什么是昆剧
越剧历史民国6年513日,小歌班初次上海,在十六铺“新化园”演出,因艺术糙简陋,观众寥寥。
以后续有3班艺人来上海,但均告失败。
艺人们在学习绍兴大班和京剧的表演技巧后,艺术上有所提高,民国8年小歌班始在上海立足。
民国9年起,小歌班集中了一批较知名的演员,编演了一些引人入胜的新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孟丽君》等。
这些剧目,适应了五四运动后争取女权和男女平等思潮的兴起,受到观众欢迎。
之后,升平歌舞台老板周麟趾,从嵊县请来民间音乐组织“戏客班”的3位乐师组成越剧史上第一支专业伴奏乐队,演奏时以15两音定弦,沿用绍兴大班习惯,称为“正宫调”,简称“正调”,从此“丝弦正调”成了主腔;并借鉴绍兴大班的板式,初步建立起板腔体的音乐框架。
民国10年9月至民国11年,男班艺人相继将剧种改称“绍兴文戏”,吸收京剧、绍剧的表演程式,向古装大戏方面发展。
剧目则受海派京剧影响,主要编演连台本戏,在“大世界”、“新世界”等游乐场以及茶楼、旅社、小型剧场演出。
主要演员有小生王永春、支维永,小旦卫梅朵、白玉梅、金雪芳,老生马潮水,小丑马阿顺、大面金荣水等。
民国12年7月,嵊县籍商人王金水请男班艺人金荣水回乡办起第一个女班,招收13岁以下的女孩二十余人。
翌年1月14日,该女班在上海升平歌舞台演出,称“髦儿小歌班”。
民国18年,嵊县办起第二个女班,之后续有举办。
民国20年底开始,一些女演员如王杏花、陈苗仙、吕福珠以及“东安舞台”、“四季春班”等先后来沪,但仍为男女混合演出的形式。
民国17年1月起,女班蜂拥来沪,民国30年下半年增至36个。
女子越剧的所有著名演员几乎都荟萃于上海。
报纸评论称“上海的女子越剧风靡一时,到近来竟有凌驾一切之势”。
而男班由于演员后继无人,最终被女班取代。
内容女子越剧在上海立足后,为适应环境和观众需求,以姚水娟为代表的一批越剧从业者进行了变革,当时称为“改良文戏”。
各剧团、班社竞相编演新剧目。
4年间,编演的新剧目超过了400个,剧目题材广泛,风格、样式多种多样,编剧多半曾从事过“文明戏”,剧目一般采用幕表制,当时主要的编剧有樊篱、闻钟、胡知非、陶贤、刘涛等。
剧目内容的多样化,引起演出形式相应的变化,出现纷纷向兄弟剧种学习的趋势。
当时有的学海派京剧,如商芳臣曾搬演周信芳的名剧《明末遗恨》;有的学申曲,如施银花、屠杏花移植上演西装旗袍戏《雷雨》;有的则学习电影、话剧,如姚水娟演的《蒋老五殉情记》《大家庭》,采用写实布景,人力车上台。
在经营方式方面,破除了封建性陈规,实行经理制,统一掌管前后台。
旦角这时期,演员旦角最有名的为“三花一娟一桂”,即施银花、赵瑞花、王杏花、姚水娟、筱丹桂,小生为屠杏花、竺素娥、马樟花;青年演员如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傅全香、徐玉兰等,都已崭露头角。
民国31年10月,袁雪芬以话剧为榜样,在大来剧场开始改革。
前两年陆续聘请的编导有于吟(姚鲁丁)、韩义、蓝明(流)、萧章、吕仲、南薇、徐进等,大多数是年轻的业余话剧工作者。
他们把进行改革的越剧称为“新越剧”。
民国33年9月,尹桂芳、竺水招也在龙门戏院进行改革。
此后,上海的主要越剧团都投入“新越剧”的行列,越剧的面貌在短短几年中发生了巨大变化。
改革越剧改革,首先是编演新剧目,建立剧本制,废除幕表制。
即使演出传统剧目,也经过整理改编。
新剧目内容比过去有较大变化。
许多编导和主要演员们,重视剧目的社会效益,主张给观众以积极有益的影响,编演了大量反封建、揭露社会黑暗和宣扬爱国思想的剧目。
民国35年5月雪声剧团将鲁迅小说《祝福》改编为《祥林嫂》,这引起了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对越剧和整个地方戏曲的重视。
是年9月周恩来在上海,看了雪声剧团的演出,之后又对中共地下组织如何做好地方戏曲界的工作作了指示和部署。
中共党员钱英郁、刘厚生等被派到越剧界担任编导。
之后,上海文艺界和新闻界的进步人士对袁雪芬被流氓抛粪事件、越剧十姐妹联合义演《山河恋》及为筱丹桂申冤的斗争中,也都给予了支持。
唱腔也有重大突破。
40年代前期,袁雪芬演出《香妃》和范瑞娟演出《梁祝哀史》时,都与琴师周宝才合作,创造出柔美哀怨的“尺调腔”和“弦下腔”。
后来这两种曲调发展成为越剧的主腔,并逐渐形成不同的流派。
在表演方面,越剧一方面向话剧、电影学习刻划人物性格、心理活动的表演方法,另一方面向昆曲、京剧学习优美的舞蹈身段和程式动作,逐渐形成了写意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
在舞台美术方面,采用立体布景、五彩灯光、音响和油彩化妆,改革服装式样、色彩,质料柔和谈雅,成为舞台艺术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
机制这一系列的改革,逐步建立起正规的编、导、演、音、美综合的艺术机制,并组建剧务部负责舞台综合艺术的机构。
越剧改革,促使观众的构成发生了变化,除原来的家庭妇女外,还吸引来大批工厂女工和女中学生。
上海解放前夕,从事越剧的几个主要剧团如“雪声”、“东山”、“玉兰”、“云华”、“少壮”都受到中国共产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生气勃勃。
1949年5月上海解放。
1950年4月12日成立了上海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
1955年3月24日上海越剧院正式成立。
剧院荟萃了越剧界一大批有较高艺术素养的编、导、演、音、美等专门人才,在中国共产党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文艺方向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发挥了国家剧院示范作用。
此外,一批集体所有制的剧团如“芳华”、“云华”、“合作”、“少壮”等也很活跃,在出人出戏方面取得不少成果。
50~60年代前期是越剧的黄金时期,创造出了一批有重大影响的艺术精品,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祥林嫂》等,在国内外都获得巨大声誉,《情探》《李娃传》《追鱼》《春香传》《碧玉簪》《孔雀东南飞》《何文秀》《彩楼记》《打金枝》《血手印》《李秀英》等成为优秀保留剧目,其中《梁山伯与祝英台》《情探》《追鱼》《碧玉簪》《红楼梦》还被摄成电影,使越剧进一步风靡大江南北。
音乐方面,又创造出新的曲调,如在50年代袁雪芬与作曲家刘如曾合作,吸取男班艺人的唱法,创造了新型的“男调”。
1958年、1959年傅全香、袁雪芬分别在《情探》中的“行路”、《双烈记》中的“夸夫”中,创造了崭新的“六字调”。
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并传唱。
接班人为了培养艺术接班人,1954年秋,华东戏曲研究院设演员训练班后改建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招收越剧男女学员60人。
1959年毕业后,分配到上海越剧院组成男女合演的实验剧团,有计划地从事男女合演探索。
他们运用“同调异腔”、“同腔异调”、“同调同腔”等方法,解决了男女对唱的困难。
男演员史济华、张国华、刘觉等赢得广大观众的承认。
为使越剧事业后继有人,上海市戏曲学校又于1956年开办了越剧音乐班。
上海越剧院和虹口、静安等区也分别办了学馆或戏校,培养出一批优秀人材,成为业务骨干。
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越剧开始从上海走向全国。
至60年代初,越剧已流布到二十多个省市,影响日益扩大。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越剧受到严重的摧残。
一批著名演员、创作人员和管理干部,受到迫害,越剧被迫停演。
成绩十年动乱结束后,越剧得到复兴。
1977年、1978年和1981年,上海越剧院相继创作演出了男女合演的《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塑造了现代史上、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的形象。
在“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解体的区级越剧团,也部分得到重建,恢复了艺术活动。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上海越剧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艺术思想更加解放,艺术观念更加开放。
在创作演出上,题材、风格更加多样化,二度创作更致力于吸收现代艺术的成果,进行大胆的探索。
《汉文皇后》《魂断铜雀台》等历史剧和根据莎士比亚作品改编的《第十二夜》,在艺术上都有较大的创新。
随着电视的普及,《孟丽君》《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孔雀东南飞》《红楼梦》《沙漠王子》等一批优秀剧目,都被摄制成电视片,有的还在全国评奖中获奖。
为了解决“文化大革命”造成的越剧人才青黄不接的问题,从70年代末开始,花大力气培养青年。
钱惠丽、单仰萍、赵志刚(男)、方亚芬、萧雅、陈颖、韩婷婷、华怡青、胡敏华、章瑞虹等,已为观众所熟知。
上海市青年演员会演以及各种广播、电视大赛等活动,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了条件。
一些50~60年代已成名的演员如徐玉兰、王文娟、张云霞、吕瑞英、金采风、毕春芳等逐渐被观众承认已形成不同的流派。
越剧在影响遍及全国的同时,还走出国门,在国际上赢得盛誉。
1955年夏,上海越剧院以中国越剧团的名义,到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和苏联演出;1959年、1961年上海越剧院分别赴越南民主共和国、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访问演出。
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1983年上海越剧院青年演员东渡日本演出《红楼梦》;1986年又去法国巴黎参加巴黎秋季艺术节演出;1989年5月上海越剧院一批艺术家到美国进行访问演出,都受到各国人民和华侨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
从60年代初开始,上海越剧院、卢湾越剧团、静安越剧团还多次到香港、澳门演出,受到港澳同胞热情欢迎。
80年代后期始,随着文化品类的丰富和观众欣赏口味的多样化发展,上海的越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越剧界的有志之士正在积极探索,深化改革,力争使上海越剧事业重新走向辉煌。
绍剧绍剧较有影响的剧目传统戏有:《龙虎斗》、《后朱砂》、《龙凤锁》、《芦花记》、《双贵图》;新编历史戏有:《于谦》、《斩魏征》;现代戏有:《血泪荡》等。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已拍摄成电影。
绍剧的著名演员有梁幼侬、吴昌顺、陆长胜、筱玲珑、林芳锦、汪筱奎、章宗信(七龄童)、章宗义(六龄童)、筱昌顺、陈鹤皋、章艳秋、王振芳(十三龄童)、钱慧韵、筱艳秋等。
婺剧腔调婺剧中的高腔有西安、西吴、侯阳三种。
婺剧中的昆腔,是南昆流传在金华的一个支派,称金华昆腔或“草昆”。
戏院婺剧中的乱弹,亦称浦江乱弹,由安徽太平(今当涂一带)和旌阳(今旌德)经天目溪流入浦江等地,现安徽已失传,唱腔以〔二凡〕和〔三五七〕为主,芦花调〕和〔拨子〕也常采用。
婺剧中的徽戏,主要从皖南经新安江流入,今在安徽因受京剧倒流影响,已近失传,而婺剧中的徽戏,却较完整地保存了原貌。
它的唱可分为“徽乱”和“皮黄”两类。
婺剧班社因其兼唱的声腔不同,分为三合班(兼唱高、昆、乱)、两合半班(兼唱昆、乱、徽戏,而无高腔)、乱弹班(以乱弹为主,兼唱少数徽戏)、徽班(以徽戏为主,兼唱滩簧、时调等小戏)。
剧目婺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较有影响的剧目有:《黄金印》、《孙膑与庞涓》、《三请梨花》、《断桥》、《西施泪》和现代戏《桃子风波》等。
婺剧的表演夸张、生动、形象、强烈,讲究武戏文做,文戏武做,所谓:“武戏慢慢来,文戏踩破台”。
由于过去服装原无水袖,表演多在手指、手腕上下功夫,亮相、功架近似敦煌壁画的人物姿态,自具一格。
且特技表演甚多,如变脸、耍牙、滚灯、红拳、飞叉、耍珠等。
角色角色行当分老生、老外、副末、小生、大花面(净)、二花面(副)、小花面(丑)、四花面(武净)、花旦、作旦、正旦、老旦、武小旦、三梁旦、(第三位花旦)、杂(扮演神仙、老虎、狗,由管“三箱”的兼)共十五行。
名演员有江和义、徐东福、周越先、徐汝英、周越桂、徐锡贵、王金龙、叶阿苟、郑兰香、葛素云、吴光煜等。
学婺剧到那学好
金华婺剧学校。
金华艺术学校是在原浙江艺术学校金华婺剧班基础上创办的,是浙江中西部唯一一家公立的综合性艺术学校。
创建于1958年,建校40多年来,先后开设婺剧、越剧、舞蹈、器乐、声乐、美术等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艺术人才。
学校办学规模一直不是很大,但学校的教育质量较高,省文化厅、省艺校几代领导称赞金华办学有方,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这里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如梅花奖得主张建敏、陈美兰、上海音乐学院教授徐坚强、浙江歌舞团青年唢呐演奏家杜竹松等艺术人才,还有一批现在文化部、上海音乐学院、省军区文工团、省文化厅、市委宣传部、市文联及浙江婺剧团、浙江歌舞团和其它艺术学校、文艺团体中的工作骨干。
金华艺校学生曾多次为国家领导人演出并获好评,多次在全国及省级各种艺术角逐中名列前茅。
许多毕业生和在校生出访了亚、欧、美的一些国家及台、港澳地区,进行演出和教学,为增进各国人民的友谊,宣传金华,弘扬婺剧艺术作出了贡献。
1998年,学校与新加坡敦煌剧坊结为姐妹艺术团,2000年舞蹈班学生应邀赴新加坡参加“华族文化节”演出,深受欢迎。
地 址:浙江省金华市人民东路522号邮 编:321000联系电话:0579-2118368 2110906 这是比较专业的。
其他的你可以到私人办的剧团去学。
去的话先从小兵小将做起,然后你自己挑个团里的好演员当师父,靠自己努力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