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吹尘的句子

描写吹尘的句子

时间:2013-06-01 22:04

描写“被风吹乱的头发”的优美句子有哪些

冲天香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三月空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歌吹声,知是长安路 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 渭水收暮雨,处处多新泽。

宫苑傍山明,云林带天碧 风舞槐花落御沟,终南山色入城秋 长安大道连狭邪,青牛白马七香车(卢照邻《长安古意》) 长安雪后似春归,积素凝华连曙辉(岑参《和祠部王员外雪后早朝即事》) 沽酒长安陌,一旦起楼高百尺(韦应物《酒肆行》) 长安九城路,戚里五侯家(皇甫冉《长安路》)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怎么描写雨下的特别大

1、霎时间,雨大的天上的银河了一般,从天边狂泻而 2、大雨疯狂地从天,黑沉沉的天就像要崩塌下来。

3、风夹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着。

路上行人刚找到一个避雨之处,雨就劈劈啪啪地下了起来。

雨越下越大,很快就像瓢泼的一样,看那空中的雨真像一面大瀑布

一阵风吹来,这密如瀑布的雨就被风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4、风追着雨,雨赶着风,风和雨联合起来追赶着天上的乌云,整个天地都处在雨水之中。

5、狂风卷着暴雨像无数条鞭子,狠命地往玻璃窗上抽。

6、雷声响过,大雨就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不断地往下落。

7、倾盆大雨下个不停,从房檐上流下来的雨水在街道上汇集成一条条小溪。

8、秋雨如同满天发亮的珍珠,飘飘扬扬地挥洒着。

9、秋雨如烟如雾,无声地飘洒在那空地上的瓦砾堆里、枯枝败叶上,淋湿了地,淋湿了房,淋湿了树。

10、天际边滚来了团团乌云,一瞬间倾盆大雨,从天而降。

11、突然一阵北风吹来,一片乌云从北部天边急涌过来,还拌着一道道闪电,一阵阵雷声。

刹那间,狂风大作,乌云布满了天空,紧接着豆大的雨点从天空中打落下来,打得窗户啪啪直响。

又是一个霹雳,震耳欲聋。

一霎间雨点连成了线,哗的一声,大雨就像塌了天似的铺天盖地从天空中倾斜下来。

补充: 你好

以上是一些:描写雨下得大的句子

你参考下吧

帮到你,请点击右下角采纳,谢谢

求采纳

描写吹箫时的句子(注意哦,不是诗句)

坐在风筝尾巴上拴着的筐里,用萧吹奏那凄婉哀怨的楚歌。

天空,萧声呜咽,如泣如诉;地上,汉军随声唱和,凄清苍凉。

和在帐中听到四面楚歌声阵阵传来:九月秋凉兮 四野飞霜 日月征战兮 终归白发老母兮 盼断肝肠 妻子何堪兮 弟兄想见兮 跺足拭掌 姐妹思念兮 雨泪千行故交好友兮 登门看望 窗兄窗弟兮 问短问长何不思故兮 各奔家乡 居家团圆兮 永得安康夜闻四面楚歌,加之天上传来的箫声,奏的也是楚调楚韵,不由大吃一惊,心想完了,的兵大多是关中人,的兵大多是齐、赵地人,汉军中哪有这么多的人会唱楚歌

难道是真的攻下西楚了吗

他压根儿没想到背叛他投奔刘邦的淮南王英布带领的九江兵马,临近汉水是会唱楚歌的。

营房外的竹林,一条山溪欢快地流过,全然不理会尘世间的烦恼和痛苦。

的箫声,分外呜咽,带着哀伤,带着凄凉,回荡在山谷。

这次他没有吹的,吹的是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一曲终了,余音袅袅,却是李定国重重地叹息。

夕阳残照,风沙弥漫,辽阔旷野,箫声呜咽。

低沉、浑厚、悠远、苍凉,哭泣于无声处,极尽忧伤

夜清冷;箫声呜咽,诉不尽人间的悲欢离合。

那是一声声无奈的叹息,穿透时空,沉重的敲打着心扉,悲凉从每个毛孔深入骨髓。

琵琶,叮叮咚咚、铮铮琮琮,弹响漫天的寂寥。

箫声依旧呜咽,惆怅正慢慢浸透我的心田,夜不成寐……有一天夜里,弄玉在凤楼凭窗远望,但见天净云空,月照如镜,弄玉惜此良辰美景,让侍儿焚香一炷,取下碧玉笙,临窗吹奏。

笙声婉转清越,响彻天际。

此时,夜风习习,月色溶溶,忽然东方天空似有乐声飘来与玉笙和鸣,其声若隐若现,若远若近,弄玉心生奇怪,就停止吹笙而静心聆听,那空中的乐声也就停止,而余音依然袅袅不绝。

弄玉临窗迎风,惘然若有所失,一直到月亮偏西,香炷然尽,这才将玉笙置于床头,怅然入睡。

刚入梦乡,就见东南方向,天门洞开,五色霞光,照耀如昼。

一位羽冠鹤的俊美男子,骑着彩凤,自天空徐徐而降。

待落在凤台之上,弄玉急忙迎上前去,只听那男子说:“我是太华山的主人,上天命我与你缔结姻缘,相会之日在今年八月十五,至时我会如约前来。

”说完,那男子从腰间解下一支赤色的玉箫,依栏吹奏,那只彩凤也伴随着乐声翩翩起舞,舒颈长鸣。

凤声箫声和谐如一,抑扬顿挫,声声入耳。

美妙的乐曲使弄玉如痴如醉,神魂颠倒,不觉问道:“何曲如此美妙

”男子回答说,“此为‘华山第一弄’也。

”天亮后,弄玉把梦中情景告知父王,穆公就派朝臣百里孟明以公主所描述的梦中男子的形象,到华山寻访。

百里孟明来到华山,有一樵夫告诉他说,华山中峰明星崖有一位隐士,每天晚上都依岩吹箫,箫声悦耳动听,响彻天寻,美妙的曲调能使百鸟和鸣,凤凰声舞,也许,他正是你要寻访的人。

百里孟明来到明星崖下,果然见一人,羽冠鹤,玉貌丹唇,神态超凡脱俗,气度潇洒文雅。

孟明连忙上前施礼叩问姓名,那人回答说:“姓萧名史。

”并问:“君是何人,到此何事

”孟明回答说:“我是秦国右庶长,复姓百里,名视,字孟明。

我主为爱女择婿,必欲通音律者为配,闻君精于音乐,便受公主之命,前来迎君百宫一会。

” 孟明引导萧史入宫拜见穆公。

萧史说:“臣山野匹夫,不知礼法,愿听从君王教诲。

”穆公见萧史举止不凡,一言一行,皆有离尘绝俗之韵,心中先有三分欢喜,得知萧史善于品箫,便争于心神领会。

萧史取出紫玉箫一支,其箫玉色晶润,赤光照耀,炫人眼目。

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奏第三曲,只见白鹤成对,翔舞空中孔雀数双,栖集殿前。

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

穆公直惊得目瞪口呆,忙请女儿帘后窥视。

弄玉告诉父王,此人正是梦中之人。

于是秦穆公便令左右服侍萧史沐浴洁体,更换新衣,当即送至凤楼,与弄玉成婚。

此夜月圆于上,人圆于下,夫妻情投意合,美满无比。

形容夜晚美好诗句

1.阴影,更快地倒压在村庄上,阴影越来越浓,渐渐和夜色混为一体,但不久,又被月亮烛成银灰色了。

2.偶然一声鱼跃,冲破江夜的寂静,接着又陷入无边的静谧。

3.秋后的后半夜。

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4.西风自然是不会来的。

临睡时,我们在堂中点上两三枝洋蜡。

怯怯的焰子让大屋顶压着,喘不出气来。

我们隔着烛光彼此相看,也像蒙着一层烟雾。

外面是连天漫地一片黑,海似的。

只有远近几声犬吠,教我们知道还在人世间里。

5.明镜般的月亮悬挂在天空,把银色的光辉谱写到大地上。

6.夏夜,热气笼罩着大地,皓月高悬在天空,稀疏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7.读诗的夜晚,窗外有雨。

听着忽远忽近的雨声,我静静地坐在柔和的灯光下,以春芽萌发的姿势,让自己的身影在雨夜里越陷越深,让自己的梦在诗境里越飘越远……8.着秋虫的唧令声,蝈蝈也偶然加上几声伴奏,吹地翁像断断续续吹着寒茄。

柳树在路边静静地垂着枝条,荫影罩着蜿蜒的野草丛丛的小路。

9.又是夜晚,独坐窗前,望着窗外凄静迷离的夜色,心中那沉淀已久的孤寂感觉又浮上心头……10.冬天的白昼似乎那么短暂,几乎一眨眼的功夫就已经夜幕降临,城市的灯红酒绿早已掩盖夜的黑,那依稀可见的月牙透过云层射出微弱的光芒,风使劲的吹着树干,摇晃着枝条,那坚强的树叶奋力的抓着哺育他的母体,迟迟不愿松手。

11.月亮上来了,却又让云遮去了一半,老远的躲在树缝里,像个乡下姑娘,羞答答的。

从前人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真有点儿

云越来越厚,由他罢,懒得去管了。

可是想,若是一个秋夜,刮点西风也好。

虽不是真松树,但那奔腾澎湃的“涛”声也该得听吧。

12.夜雾袭来,仲夏的夜晚倒有点凉意,朦胧的月光下,看不到几颗星星。

13.今夜失眠,打开空间把写给你的14.疲倦的月亮躲进了云层休息,只留下几颗星星像是在放哨。

15.秋夜,天高露浓,一弯月牙在西南天边静静地挂着。

清冷的月光洒下大地,是那么幽黯,银河的繁星却越发灿烂起来。

茂密无边的高粱、玉米、谷子地里,此唱彼应地响16.夜晚,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

她拿起画笔,将天空涂上颜色,看呀

深蓝的天空,星星在玩耍嬉戏。

咦,太阳呢

哦,原来夜晚姑娘把太阳送回家了。

没有太阳,我们怎么看见呢

别担心,夜晚请来了月亮为我们照明。

在淡淡的、柔和的月光下,是多么舒适呀

17.秋末的黄昏来得总是很快,还没等山野上被日光蒸发起的水气消散。

太阳就落进了西山。

于是,山谷中的岚风带着浓重的凉意,驱赶着白色的雾气,向山下游荡;而山峰的

描写孩子美好的句子有哪些

只恐双艋舟,载不动愁。

[译文] 怕是双溪小而轻,载不动么多的愁苦。

[出自] 李清照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落花的香气。

尘香:落花化为尘土,而芳香犹在。

陆游《卜算子》:“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与此意同。

  日晚倦梳头:按照古代的妇女习惯,一起床的第一件事应该就是梳妆打扮。

而诗句的意思是到了正午都没有无心梳头,因为无人观赏自己的容貌。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此句抒写作者凄凉落寞的心境。

物事人非:风物依旧,人事却已不同。

这里是说,自己与丈夫(赵明诚)收集的金石、文物、书籍还在,可大宋朝廷却偏安一隅,丈夫也已经去世,自己流离失所,一切均已不可与往昔相比。

事事休:一切事情都完了。

  双溪:浙江金华的一条河。

东港、西港二水流至金华汇合,称婺港,又称双溪,是当时的游览胜地。

这里指的是李清照将要春游的地方。

   拟:打算。

  舴艋(zé měng)舟:形似蚱蜢的小船。

译文1:  春风停息,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天色已晚还懒于梳头。

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

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许多忧愁。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

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

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

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

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译文3: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

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

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句解: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在一个暮春时节,一番风雨过后,花儿都凋落了,连尘土也被落花染香。

主人公面对花尽春去的冷落景象,心灰意懒,虽然日上三竿,仍无心梳洗打扮。

词人从暮春三月景色切入,略去春归的漫长过程,只将结果写出。

“风住”一句,通俗凝练,富于暗示性,此前风吹雨打、落花纷飞的景象如在眼前。

“尘香”,极言花落之多。

对于伤春惜春的人来说,这一景象是多么无情和令人伤感。

主人公是否就是因春去而情绪低落呢

怕不尽然。

客观景物只是外因。

从后文即可知,主人公内心早有所感,这只是触物兴怀而已。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风物依旧而人事全非,事事竟是那样的不如人愿。

心中百感交集,千言万语还没说出口,眼泪已夺眶而出。

这两句紧承上文,点明一切悲苦都是由于“物是人非”。

其手法由含而不露转向坦陈胸臆。

清照在北宋沦亡后,举家南渡,后丈夫病逝,自己飘泊异乡,从前的幸福生活只存于记忆中。

此时,她不仅生活困苦,更重要的是历经劫难后,精神上备感孤独与痛苦。

“物是人非事事休”一句,将家国之难、时局之艰、飘泊零落、红颜迟暮、身世之痛等,尽数囊括其中,概括力极强。

“欲语泪先流”,这是人在极端悲痛而想倾诉时的自然举动,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它真实而形象地表达了词人悲愁之极、痛苦之极的情状。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词人笔锋一转,另换新意。

她说:听说双溪的春色尚好,不妨到那里去泛舟游览一下吧。

“双溪”,水名,位于浙江金华县,是永康、东阳二水的交汇处,故名。

上阕刚写到春色不堪、心情凄楚,这里却说意欲探春。

乍看颇为突然,其实是有脉络可寻的。

首句提到花落春残,所以这里才提出要去双溪寻春;上阕末二句极言愁怀不展,这里则说向往解脱,这是很自然的,更何况词人历来就喜游赏。

据周辉《清波杂志》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

而它们之前分别加上“闻说”、“也拟”,则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

其实,我们也可认为这是虚想之景、虚拟之行,是词人意念上的偶一闪光。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事实上,主人公的痛苦是太深了,哀愁是太多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排遣

所以她说:只恐怕那双溪的小船,载不动我心头许多的愁。

“舴艋舟”,狭长小船,形如舴艋。

词人连用“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

在上面一句铺陈之后,最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也使词意波澜起伏。

“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看不见,摸不着,为增其可感性,词人通常采取夸张性的比喻。

历来诗家喻愁的,多种多样。

李后主《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是以水之多喻愁之多。

秦观《江城子》:“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则愁已经物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而流的东西。

李清照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这一比喻立意新颖,设想奇特,不着痕迹。

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评 解 李清照后期的作品往往带有悲愁苦闷的情调。

这种愁,和一般离情别愁以及种种“闲愁”都不一样。

在她的愁苦中,总是或多或少地含有国难、家破、夫亡的悲痛。

这首词构思新奇,从神态举止到内心波澜,写得既真率自然如行云流水,又跌宕起伏似浪峰波谷,有一种凄婉劲直之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词的开头说春光已尽,在未尽之时,芳菲满眼,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

及至读下去,才知道又是另外一番情景。

如果说写花尽春残、物是人非而引起愁,还是平平无奇,那么下片则构思新奇,别具风韵。

从本意来看,不过是说小小春游,实不足慰人深重之愁,词人却善于将文笔荡开,欲抑先扬,把刹那间的微妙心理变化过程表现得曲折尽情,将凄婉情思表现得生动真切。

赏析: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

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

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

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

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

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

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

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

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

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

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

‘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

”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

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

象“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

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

”“巧”之与“怪”,相差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

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

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

”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

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

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

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蒙蒙,垂柳栏干尽日风。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

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

桃李下,春晚未成蹊。

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

”作法相同,可以类比。

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

”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

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

从这三首的第一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

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

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

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

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

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

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高潮部分。

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社会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

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

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