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女子豪气的句子

描写女子豪气的句子

时间:2015-01-11 14:33

唐朝社会风气那么开放,为什么后来朝代却又封建了

正如所说,唐代之所以民风,跟统治者的鲜卑血统不无,至于为什么后面却封建了,其实,这根统治者的统治风格是有密切的联系的。

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统治手法也是一样,不同的朝代肯定有他自己不同的风格,不存在有了先例就一直会那样的说法。

个人认为,其实唐代那种开放很值得推崇,但是那是必须以统治者有绝对的领导权和强大的控制力为前提的。

这样,开放才能有“度”。

纵观历史,晚唐统治者权利衰微,唐朝引以为傲的开放就变成了成了“乱”。

宋代统治者觉得这种乱不可取,于是开始收起唐朝的开放,开始加强封建中央集权,当然,大家也知道,宋代整个来说也只是偏安了,国家实力也不够强大。

但是,宋代毕竟是连接着隋唐五代,还是承袭了一些唐代的风格,没有过于封建,可以说,宋代是个过渡的转型期。

到了明代,统治者觉得宋代还是太开放了,集权更甚,皇帝都啥都想知道,啥都想掌控。

开始推崇理学,我对理学理论没有太多涉及,不过..觉得有愚民因素在里面了。

以上纯属个人见解..如有不恰当的地方也请不要太计较哈:)

表达豪气的句子或诗词有哪些

诗经·蒹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在水一方。

遡洄从之,道阻。

遡游从之,宛在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遡洄从之,道阻且跻。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遡洄从之,道阻且右。

遡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月出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舒窈纠兮。

劳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忧受兮。

劳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绍兮。

劳心惨兮。

清平调1——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清平调2——李白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装。

清平调3——李白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

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

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

佳人难再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肤如凝脂,面如白玉沉鱼落雁,羞花闭月美女妖且闲,采桑岐路间。

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皎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

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

罗衣何飘飘,轻裾随风远。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天下之佳人,莫若楚国;楚国之丽者,莫若臣里;臣里之美者,莫若臣东家之子。

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编贝。

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然此女登墙窥臣三年,至今未许也。

——摘自宋玉《登徒子好色赋》硕人硕人其颀,衣锦褧衣。

齐侯之子,卫侯之妻。

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硕人敖敖,说于农郊。

四牡有骄,朱幩镳镳。

翟茀以朝。

大夫夙退,无使君劳。

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施罛濊濊,鳣鲔发发。

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译文]窈窕淑女体修长,披风罩在锦衣上;齐侯女儿多娇贵,嫁给卫侯到吾乡。

她和太子同胞生,也是邢侯小姨妹,谭公是她亲姐丈。

双手白嫩如春荑,肤如凝脂细又腻;脖颈粉白如蝤蛴,齿如瓜子白又齐;额头方正蛾眉细,笑靥醉人真美丽,秋波流动蕴情意。

窈窕淑女身材高,驻马停车在城郊;四匹雄马多矫健,马辔两边红绸飘,鸟羽饰车好上朝;诸位大夫该早退,别让国君太操劳。

黄河之水声势大,奔腾向北哗啦啦;撒开鱼网呼呼响,鳣鲔跳跃泼剌剌,芦荻稠密又挺拔。

陪嫁女子服饰美,媵臣英武又高大。

《红楼梦》警幻仙子赋方离柳坞,乍出花房。

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

仙抉乍飘今,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今,听环佩之铿锵。

届笑春桃今,云堆翠髻;唇绽樱颗今,榴齿含香。

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今。

满额鹅黄。

出没花问今,宜嗅宜喜;徘徊池上今。

若飞若扬。

蛾眉颦笑今,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今,待止而欲行。

羡彼之良质今,冰清玉润;慕彼之华服今,闪灼文章。

爱彼之貌容今,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今,凤翥龙翔。

其素若何,春梅绽雪。

其洁若何,秋菊披霜。

其静若何,松生空谷。

其艳若何,霞映澄塘。

其文若何,龙游曲招。

其神若何,月射寒江。

应惭西子,实愧王嫱。

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伺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

果何 人哉?如斯之美也 。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施朱则太红,着粉则太白。

柳叶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杨柳细腰赛笔管,说话燕语莺声。

粉香处弱态伶仃回头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嘴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铲金钗溜,和羞走。

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所谓美女,应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

绣幕芙蓉一笑开,斜偎宝鸭亲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

满搦宫腰纤细。

年纪方当笄岁。

刚被风流沾惹,与合垂杨双髻。

初学严妆,如描似削身材,怯雨羞云情意。

举措多娇媚。

淡眉如秋水,玉肌伴轻风英英妙舞腰肢软。

章台柳、昭阳燕。

锦衣冠盖,绮堂筵会,是处千金争选。

顾香砌,丝管初调,倚轻风、佩环微颤。

乍入霓裳促遍。

逞盈盈、渐催檀板。

慢垂霞袖,急趋莲步,进退奇容千变。

算何止,倾国倾城,暂回眸、万人断肠。

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

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

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最是那回眸一笑,万般风情绕眉梢。

香腮染赤,耳坠明珠直摇曳。

云鬓浸墨,头插凤钗要飞翔。

春葱玉指如兰花,三寸金莲似元宝。

云袖轻摆招蝶舞,纤腰慢拧飘丝绦。

爱彼之貌 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 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类别:诗词曲赋 | 添加到搜藏 | 浏览(11) 网友评论:1 薄荷冷梦 - 2007-07-02 16:07 经典

2 莼¢薇拉 - 2007-07-0217:29 锦瑟唐 李商隐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年华。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你的答案...

李清照为什么被称之为“花间”女词人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中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

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

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又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佚,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

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

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

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采纳哦

李清照前后期词的异同?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

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后期: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

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又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佚,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

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

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

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描写“秦淮河”的句子有哪些

李清照(1084-约1151),宋代词人。

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今山东章丘)人。

李清照生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精通经史,长于散文,母亲王氏也知书能文。

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采出众。

李清照对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乐,无不通晓,而以词的成就为最高。

她的词委婉、清新,感情真挚。

其创作以北宋、南宋生活的变化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

前期的词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表现了自然风光和别思离愁。

如《如梦令》。

后期的词变清丽明快为凄凉悲痛,抒发了伤时念旧、怀乡悼亡的情感,也寄托了强烈的亡国之思。

最为有名的要数《夏日绝句》。

李清照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独特的艺术风格,居婉约派之首,对后世影响较大,在词坛中独树一帜,称为“易安体”。

人物生平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词:《武陵春》、《醉花阴》、《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小重山·春到长门草青青》、《忆秦娥·临高阁》、《多丽·小楼寒》、《好事近·风定落花深》、《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声声慢·寻寻觅觅》、《念奴娇·萧条庭院》、《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清平乐·年年雪里》、《菩萨蛮·风柔日薄春尤早》、《减字木兰花·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

  1、《词论》  乐府声诗并著,最盛于唐。

开元、天宝间,有李八郎者,能歌擅天下。

时新及第进士开宴曲江,榜中一名士先召李,使易服隐姓名,衣冠故敝,精神惨沮,与同之宴所。

曰:“表弟愿与坐末。

”众皆不顾。

既酒行乐作,歌者进,时曹元谦、念奴为冠,歌罢,众皆咨嗟称赏。

名士忽指李曰:“请表弟歌。

”众皆哂,或有怒者。

及转喉发声,歌一曲,众皆泣下,罗拜曰:“此必李八郎也。

” 自后郑、卫之声日炽,流靡之变日烦。

已有《菩萨蛮》、《春光好》、《莎鸡子》、《更漏子》、《浣溪沙》、《梦江南》、《渔父》、《如梦令》等词,不可遍举。

  五代干戈,四海瓜分豆剖,斯文道熄。

独江南李氏君臣尚文雅,故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吹皱一池春水”之词。

语虽奇甚,所谓亡国之音哀以思者也。

  逮至本朝,礼乐文武大备,又涵养百馀年,始有柳屯田永者,变旧声作新声,出《乐章集》,大得声称于世。

虽协音律,而词语尘下。

又有张子野、宋子京兄弟、沈唐、元绛、晁次膺辈继出,虽时时有妙语,而破碎何足名家。

至晏元献、欧阳永叔、苏子瞻,学际天人,作为小歌词,直如酌蠡水于大海,然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何耶

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又押上去声,又押入声。

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

乃知别是一家,知之者少。

后晏叔原、贺方回、秦少游、黄鲁直出,始能知之。

又晏苦无铺叙;贺苦少典重;秦则专主情致,而少故实,譬如贫家美女,虽极妍丽丰逸,而终乏富贵态;黄则尚故实,而多疵病,譬如良玉有瑕,价自减半矣。

  李清照在《词论》中主张词必须尚文雅,主情致,协音律,不满典重,苦少,故实,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2、《金石录》  又《金石录》三十卷者何

赵侯德甫所著书也。

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91;、鬲、盘、彝、尊、敦之款识,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皆是正讹谬,去取褒贬。

上足以合圣人之道,下足以订史氏之失者,皆载之。

可谓多矣。

呜呼

自王涯、元载之祸,书画与胡椒无异;长舆、元凯之病,钱癖与传癖何殊

名虽不同,其惑一也。

  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

时先君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礼部侍郎,候年二十一,在太学作学生。

赵、李族寒,素贫俭。

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

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出仕宦,便有饭蔬衣綀,穷遐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

日就月将,渐益堆积。

丞相居政府,亲旧或在馆阁,多有亡诗、逸史、鲁壁、汲冢所未见之书。

遂尽力传写,浸觉有味,不能自已。

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

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

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

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

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

  后屏居乡里十年,仰取俯拾,衣食有余。

连守两郡,竭其俸入,以事铅椠。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

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

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收书既成,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

如要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

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不复向时之坦夷也。

是欲求适意,而反取憀栗。

余性不耐,始谋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翡翠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

遇书史百家,字不刓缺,本不讹谬者,輙市之,储作副本。

自来家传《周易》、《左氏传》,故两家者流,文字最备。

于是几案罗列,枕席枕藉,意会心谋,目往神授,乐在声色狗马之上。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

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

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

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

青州故第,尚锁书册什物,用屋十余间,期明年春再具舟载之。

十二月,金人陷青州,凡所谓十余屋者,已皆为煨烬矣。

  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具舟上芜湖,入姑熟,将卜居赣水上。

夏五月,至池阳,被旨知湖州,过阙上殿。

遂驻家池阳,独赴召。

六月十三日,始负担舍舟,坐岸上,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望舟中告别。

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

”戟手遥应曰:“从众。

必不得已,先 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

”遂驰马去。

涂中奔驰,冒大暑,感疾。

至行在,病痁。

七月末,书报卧病。

余惊怛,念侯性素急,奈何病痁,或热,必服寒药,疾可忧。

遂解舟下,一日夜行三百里。

比至,果大服柴胡、黄芩药,疟且痢,病危在膏肓。

余悲泣,仓皇不忍问后事。

八月十八日,遂不起,取笔作诗,绝笔而终,殊无分香卖屦之意。

葬毕,余无所之。

  朝廷已分遣六宫,又传江当禁渡。

时犹有书二万卷,金石刻二千卷,器皿、茵褥,可待百客,他长物称是。

余又大病,仅存喘息。

事势日迫,念侯有妹婿,任兵部侍郎,从卫在洪州,遂遣二故吏,先部送行李往投之。

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遂尽委弃。

所谓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

独余少轻小卷轴书帖,写本李、杜、韩、柳集,《世说》、《盐铁论》,汉唐石刻副本数十轴,三代鼎鼐十数事,南唐写本书数箧,偶病中把玩,搬在卧内者,岿然独存。

  上江既不可往,又虏势叵测,有弟迒,任勅局删定官,遂往依之。

到台,台守已遁;之剡,出睦,又弃衣被走黄岩,雇舟入海,奔行朝,时驻跸章安。

从御舟海道之温,又之越。

庚戌十二月,放散百官,遂之衢。

绍兴辛亥春三月,复赴越;壬子,又赴杭。

先侯疾亟时,有张飞卿学士,携玉壶过视侯,便携去,其实珉也。

不知何人传道,遂妄言有颁金之语,或传亦有密论列者。

余大惶怖,不敢言,亦不敢遂已,尽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

到越,已移幸四明。

不敢留家中,并写本书寄剡,后官军收叛卒取去,闻尽入故李将军家。

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

惟有书画砚墨,可五七簏,更不忍置他所,常在卧榻下,手自开阖。

在会稽,卜居士民钟氏舍。

忽一夕,穴壁负五簏去。

余悲恸不已,重立赏收赎。

后二日,邻人钟复皓出十八轴求赏,故知其盗不远矣。

万计求之,其余遂不可出,今知尽为吴说运使贱价得之。

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

所有一二残零,不成部帙书册三数种。

平平书帖,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

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

每日晚吏散,輙校勘二卷,题跋一卷。

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

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

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

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

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

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

  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也

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

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

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绍兴二年、玄?#93;岁壮月朔甲寅,易安室题。

  ——《金石录后序》  3、易安体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有两大特点,一是以其女性身份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 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艺术特征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  另一首 :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

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下篇写到: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  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

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又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佚,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

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偷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

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

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译文:  红藕香残,鲜艳的荷花凋谢了,从竹席上感到深深的凉意,轻轻提起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

天空中燕群排成队形飞回来,(有没有)传回谁的家书

鸿雁飞回的时候,(转眼间)已是夜晚,如洗的月光倾泻在西楼,(我这在这盼望着)。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

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赏析:  词的上片主要描述词人的独居生活。

  “红藕香残玉簟秋”是以点带面的写法,给读者描绘了一幅词人眼中的余香袅袅的秋景图。

荷花已谢,虽仍留有残香,却不免透出秋的冷落与萧条。

玉席也已凉了,秋意渐来,秋凉渐浓。

中国的文人自古就悲秋,更何况是独守空闺的女词人呢

怎能不让她倍感孤独寂寥、怎能不思念远行的丈夫呢

  为排遣心中的愁绪而“轻解罗赏,独上兰舟”。

一个“独”字而意境全出:曾经是夫唱妇随,曾经是携手并肩,曾经是举案齐眉,而现在却是茕茕孑立,形单影只;举目四望,相伴的只一“兰舟”而已

本是为“消愁”而来,怎奈却是“愁更愁”,相思之情不禁更重更浓。

  看到鸿雁,词人想象着也许是丈夫托鸿雁捎来家信,她把苏武雁足传书的典故巧妙地融于眼前的情景之中,自然妥帖,余味无穷。

我们可以设想:词人甚至会猜想丈夫在信中告诉自己归期、行程,那种企盼之情溢于字里行间。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看到雁群飞回故里,自然会强化企盼丈夫回来的心绪。

我们似乎看到词人独自凭栏远眺,柔柔的月光洒满西楼,雁字回时,那种清冷,那种孤独,那种寂寥,怎可言传

  下片是词人抒发内心感受,直抒相思之苦。

  词人用“花自飘零水自流”起兴,这既是写她在舟中所见,也是她的内心所感。

花飘水流本是物之自态,却使词人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无从体味她的情怀,依旧我行我素地流走飘落,这更增加了词人的伤感与凄凉。

句中“自”用得最妙,词人移情于物又借物抒情,正如屈原所说“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 了对韶光易逝的感慨。

这样,词中的感情就使人觉得比单纯的思念更深入了一层,更富有暗示性,给读者留有更大的想象空间,更增添了感染力。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是直接抒发相思之情。

词人把夫妻双方合起来写,这是她设身处地地想象丈夫也如自己一样深深地思念着对方,可是空间上的距离使二人不能相互倾诉,只好各自思念着、愁闷着。

这也是女性特有的细腻之处。

  但是这只是铺垫,词的主旨落在最后两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上。

相思之情要用“计”来“消除”,却又“无计可消除”,可见相思之深 之苦。

眉间心上,“斩不断,理还乱”。

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词人的万千愁绪,这与她的“只恐双溪舴艨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通观全篇,词人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抒写自己对丈夫的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用平常无奇的文字表现新奇的意境。

此词是李清照细腻深婉的风格的最好诠释,也使《一剪梅》成为李清照的代表作之一。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

当年她是五十三岁。

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 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

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

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 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

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

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 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死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

而这种“物是人非 ”,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 括。

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

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

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

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

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 昨夜雨疏风骤 ”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 。

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

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

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

结果一觉醒来,天已大亮。

但昨夜之心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起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

于是,她急问收拾房屋,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了

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

”女主人 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 “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

然后一个“卷帘 ”,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

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

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译文:  独处陋室,若有所思地东寻西觅。

但过去的一切都在动乱中失去了,永远都寻不见觅不回了。

眼前只有冷冷清清的环境,空房内别无它物。

室外是万木萧条的秋景,这种光景又引起我内心的感伤。

于是凄凉惨痛悲戚之情一齐涌来,令人痛彻心扉、难以忍受了,特别是秋季骤热骤冷的时候最难以保养将息了。

饮进愁肠的几杯薄酒 根本不能抵御晚上的冷风,寒意望天空,却见一行行秋雁掠过,回想起过去在寄给丈夫赵明诚的词中曾设想雁足传书互通音信,但如今夫君已去,书信无人可寄,故见北雁南来联想起词中的话雁已是老相识了,更感到伤心。

  地上到处是零落的黄花,憔悴枯损。

如今有谁能与我共摘啊

整天守在窗子边孤孤单单的怎么容易挨到天黑啊

到黄昏时又下起了绵绵细雨,一点点一滴滴洒落在梧桐叶上发出令人心碎的声音,这种种况味一个愁字又怎么能说尽  《声声慢》是她晚年的名作,历来为人们所称道,尤其是作者那哀婉的凄苦情,不知曾感动过多少人。

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南渡避难的过程中夫妻半生收藏的金石文物又丢失殆尽。

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

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声声慢》这首词,通过描写残秋所见、所闻、所感,抒发自己孤寂落寞、悲凉愁苦的心绪。

词风深沉凝重、哀婉凄苦,一改前期词作的开朗明快。

  要注意的是,这首词中作者抒发的那种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格调看起来虽显低沉,但分析此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

联系作者的遭遇,可知作者这一深重的哀愁不是那种闺怨闲愁,它是在金兵入侵、国土沦丧、人民流离失所、朝政腐败这样一个社会背景之下产生的,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因此,我们可以说《声声慢》这首满含凄苦情的词。

堪称千古绝唱!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译文:  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

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在东篱饮酒直饮到黄昏以后,淡淡的黄菊清香飘满双袖。

别说不会消损神魂,珠帘卷起是由于被受西风,闺中少妇比黄花更加消瘦。

李清照简介

中国五千年第一大才女 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无女子可望其项背 出其左右 琴棋书画无不精通 爱好收藏 且颇有造诣 年轻时候 生活优裕 爱情美满 然中年以后 遂遇战乱 颠沛流离 更加夫君遇难 无疾而终 晚景颇为凄凉 郁郁而终 令人扼腕 然细想之下 若无此起伏跌宕之经历 怎出此千年不败之绝唱 。

李清照(1084.2.5—1155.4.10)号易安居士,南宋女词人,济南章丘(现山东章丘)人,婉约派代表词人。

父李格非,为元佑后四学士之一,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

崇宁元年(1102),徽宗以绍述神宗为名,任蔡京、赵挺之为左右相,立元佑党人碑,以司马光等百二十人为「奸党」,其父列名党籍,清照以诗上挺之。

崇宁二年(1103),明诚出仕,矢志撰述以访求、著录古代金石文字为职志的《金石录》一书。

大观元年(1107),蔡京复相,挺之卒。

蔡京以挺之为元佑大臣所荐,为庇元佑「奸党」,追夺所赠官。

明诚、清照夫妇因此屏居青州(今山东益都)乡里十年。

宣和二年(1120)蔡京致仕后,明诚起知莱州(今山东掖县),此后又自莱移淄。

靖康之难后。

明诚奔母丧南下,知江宁府,清照载书至建康。

建炎三年,赵明诚卒。

离京自建康出走浙中,清照随亦入浙,经台、嵊、黄岩,从御舟海道至温州,复至越州,衢州,于绍兴二年(1132)赴杭州。

绍兴四年,作《金石录后序》。

绍兴中,以《金石录》表上于朝。

卒年约七十馀。

善属文,于诗尤工。

《宋史·艺文志》著录《易安居士文集》七卷,俱不传。

清照创词“别是一家”之说,创“易安体”,为宋词大家。

词集名《漱玉集》,今本皆为后人所辑。

李清照是因为那首【声声慢】被人们记住的。

那是一种凄凉的美,特别是那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简直成了她个人的专有品牌,彪炳文学史,空前绝后,没有任何人敢于企及。

于是,她成了愁的化身。

当我们穿过历史的尘烟咀嚼她的愁情时,才发现在中国三千内的古代文学史中,特立独行,登峰造极的女性也就只有她一人。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沈去矜)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轶周柳,虽篇帙无多,固不能不宝而存之,为词家一大宗矣。

(《四库提要》)李易安作重阳《醉花阴》词,函致赵明诚云云。

明诚自愧勿如。

乃忘寝食,三日夜得十五阕,杂易安作以示陆德夫。

德夫玩之再三曰:「只有『莫道不销魂』三句绝佳。

」正易安作也。

(《词苑丛谈》)李易安词,独辟门径,居然可观,其源自淮海、大晟,而铸语则多生造,妇人有此,可谓奇矣。

(《白雨斋词话》)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

(同上书)清丽其词,端庄其品,归去来兮,真堪携隐。

(赵明诚)婉约派四大旗帜之一,四旗中号“闺语”李清照是中国古代第一位女诗人,亦称“一代词宗”世人皆知李清照工诗能文,尤善填词,殊不知她还能作画,其《琵琶行图》直到明朝还被人收藏,而且她对当时流行的各种游戏也十分精通,玩起来游刃有余。

“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

”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李清照还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

李清照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

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苏轼的学生,官至礼部员外郎,藏书甚富,善属文,工于词章。

母亲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很有文学修养。

由于家庭的影响,特别是父亲李格非的影响,她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

十八岁时,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妇擅朋友之胜”。

李清照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赵父是当时有名的政治家,官右丞相。

婚后,她把整个身心都放在文学艺术的深造和金石文字的收集研究上。

她同赵明诚互相砥砺,进行词的创作,技法日臻成熟。

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作官的丈夫:“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秋闺的寂寞与闺人的惆怅跃然纸上。

据《嫏环记》载,赵明诚接到后,叹赏不已,又不甘下风,就闭门谢客,废寝忘食,三日三夜,写出五十阙词。

他把李清照的这首词也杂入其间,请友人陆德夫品评。

陆德夫把玩再三,说:“只三句绝佳。

”赵问是哪三句,陆答:“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公元1127年,北方金族攻破了汴京,徽宗、钦宗父子被俘,高宗南逃。

李清照夫妇也随难民流落江南。

飘流异地,多年搜集来的金石字画丧失殆尽,给她带来沉痛的打击和极大的痛苦。

第二年赵明诚病死于建康(今南京),更给她增添了难以忍受的悲痛。

在李清照孤寂之时,张汝州为骗取李清照钱财,趁虚而入,对李清照百般示好。

李清照当时无依无靠,便顶世俗之风嫁给张汝州,婚后,二人发现自己都受到了欺骗,张汝州发现李清照并没有自己预想中的家财万贯,而李清照也发现了张汝州的虚情假意,甚至到后来的拳脚相加。

之后,李清照发现张汝州的官职来源于行贿,便状告张汝州,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印证丈夫有罪,妻子也要同受牢狱之苦。

李清照入狱后,由于家人收买了狱卒,入狱九天便被释放,这段不到百天的婚姻就此结束。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

赵明诚胸怀满腔热血,可却出师未捷身先死。

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金兵的横行肆虐激起她强烈的爱国情感,她积极主张北伐收复中原,可是南宋王朝的腐朽无能和偏安一隅,使李清照的希望成为幻影。

李清照在南渡初期,还写过一首雄浑奔放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借项羽的宁死不屈反讽徽宗父子的丧权辱国,意思表达得痛快淋漓,表达对宋王朝的愤恨。

多年的背井离乡,她那颗已经残碎的心,又因她的改嫁问题遭到士大夫阶层的污诟渲染,受到了更严重的戕害。

她无依无靠,呼告无门,贫困忧苦,流徙飘泊,最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如《如梦令》描写惜春怜花的感情:“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另一首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她因赵明诚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别词,更是情意深挚,别具一格。

如《醉花阴》描写女词人在“佳节又重阳”时,倍感孤寂,于是以黄花自喻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她的构思新颖,意趣高雅,不是一般男性作家代言体怨词所能相比的。

又如《一剪梅》下篇抒发词人盼望丈夫来信的心情: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 ”后期的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如 《声声慢》上片表现词人“寻寻觅觅”,又无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环境中独自伤心的神态。

下片触景生情、悲秋自怜:“满地黄 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全词语言简明、节奏急促,情调凄婉。

另一首有名的《永遇乐》由“元宵佳节”引起感伤,追怀往日的“中州盛日”。

下篇写到:“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 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全词流露出对国家变故、昔乐今哀的深切悲痛之情,后来宋末词人刘晨翁读此词,不禁“为之泪下”。

一般说来,李清照早期的作品特色在于芳馨俊逸,表现出了妇女敏锐纤细的感觉,而且在表达方面往往用白描之笔,真切而且自然。

至于其晚期的作品,则可以分为两种成就:一种仍保有前期的妇女的敏锐纤细的感觉,只不过在意境上较早期作品显得沉郁悲凉了,如《南歌子》的“天上星河转”一首可以为代表;又一种则突破了妇女的情意和感觉的限制,而在意境上达到了非常健举超逸的境界,如《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全篇用了象征手法,过去她写情写景都相当写实,这首词却又了突破,无论意象和情意都进入了一种非常高远的境界,而且意象和情意结合得恰到好处,这种成就是值得注意的。

李清照晚期有一种“豪健和飘举”的精神,虽然此类作品多已散佚,但还有她的诗为证,“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高宗迁都临安后就想苟且偏安一隅,早已没有收复国土的大志了。

李清照的这首诗,真可以使那些苟且偏安的人惭愧。

另一首诗有“木兰横戈好女子,老矣不复志千里,但愿相将度淮水”之句,表示自己仰慕花木兰可以拿起武器从军杀敌,说这才是真正的好女子。

可是自己年纪已大,无法上千里之外去杀敌,但仍愿保留最后的愿望,有一天希望能见到南渡的人结伴渡过水,回到北方。

这些句子都可见出李清照的豪气。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