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散文--林徽因描写身影的句子

散文--林徽因描写身影的句子

时间:2017-05-16 02:52

林徽因的散文中有没有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

有林徽因写人物往往用短短的几句话就勾勒出一个鲜活的形象,她特别喜欢从写眼睛入手来点出人物的风貌,如《文珍》中的文珍:……她有个苗条的身材,一根很黑的发辫:两只灵活真叫人喜欢黑晶似的眼珠;和一双白皙轻柔无所不会的手。

再如描写《窘》里面的十六岁的少女芝:……她的眼睛还是完全的孩子气,闪亮,闪亮的,说不出来还是灵敏,还是秀媚。

林徽因的散文《窗子以外》写的是什么

那是写景的名篇吗

她是怎么描写窗外的景物呢

我从书橱找出她的文集,找到这篇文章,细细读了一遍,没想到,这一读,赏春的心绪完全被打乱了。

林徽因的窗外,有两树马樱,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杈的枝条,海棠每年只开两三朵有着虫眼的花,还卷着一点焦边的边……她的目光,显然主要不在这些花木上面。

她还看到了送煤人的黔黑的脸,送米人肩上沉重的米袋,赵妈夫妇的争吵,已经走了很多路,一袋烟后还要走很多路的看不清脸庞的乡下人。

她感叹:“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着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

”她接着写,一个有钱的妇人出了门,坐上了雇来的洋车,“但世界仍然在你窗子以外。

长长的一条胡同,一个个大门紧紧关着。

就是看着的,那也只是露出一角”,无论是坐在瓜棚下缝缝作作的一个女人,抓住不会走路的孩子,伸出头来唤那卖白菜的另一个,还是装菜的那辆车,或是对面撞见的粪车,你能了解他们吗

还有那高高的大衙门,和外面隔着的就不仅仅是窗子了

在街心和店铺,她看到急急忙忙买东西的人,飞快地跑着追赶电车的男女,克己省俭赚来一次奢侈的光头汉,她心里完全没有喜悦,她为自己平日的靡费,感到惶恐、空洞、彷徨。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哪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

”这就是她的结论。

即使学者到陌生的地方考察,那无形的窗子仍然存在。

“接触和认识实在是谈不到”,窗里窗外的隔阂,永远不能消除。

窗外是劳作、奔波、挣扎、穷苦,窗内是奢侈、悠闲、烦闷、无聊。

这是两个世界,两种生活。

窗外的人固然不了解窗里的人,窗里的人,也永远不能了解窗外的人。

她继续写着窗外的见闻,连带着她本人的联想和遐思,甚至,她设想,一个人,如果不是背着照相机的旅客,而是做小本买卖的商人,会怎么样呢

你“需要全副的精神来走路,得计算一路上每吃一次烧饼和几颗沙果的钱……”文章弥漫着浓厚的悲观主义情绪。

读者似乎只读出了一个知识女性对下层人民的悲悯,对社会裂痕的哀伤,以及对自身优越生活的愧怍和不安。

然而,在文章的结尾,高潮出现了——原来,明朝灭亡以后,另一个朝代的皇帝不放心,赐了他们新姓,但这朱家后裔还是用一种特殊的方法,让后人不忘他们是这一脉的子孙。

“这样一来你就有点心跳了”,林徽因写道。

昨天,你雇来的打水洗衣服的小子,不也姓吕吗

他原来是皇裔贵族的骨血呢,而这位吕姓王孙的妈,正是给你送饼的那个老妈子。

林徽因表面是说,窗外的风景是看不透的。

“算了算了

你简直老老实实坐在你窗子里得了,窗子以外的事,你看了多少也是枉然,大半你是不明白,也不会明白的。

”其实,她是明白的。

她一定大有铜驼荆棘,故宫离黍之感。

我们,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当然心里也是很明白的。

林徽因散文,越多越好

她发表有关建筑的论文主要有《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与梁思成合著)、《清式营造则例》第一章绪论、《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署名林徽因、梁思成)、《由天宁寺谈到建筑年代的鉴别问题》(署名林徽因、梁思成)、《中国建筑史》(辽、宋部分)、《中国建筑发展的历史阶段》(与梁思成、莫宗江合著)。

在文学方面,她一生著述甚多,主要有《你是人间四月天》、《谁爱这不息的变幻》、《笑》、《清原》、《一天》、《激昂》、《昼梦》、《瞑想》等诗篇几十首;话剧《梅真同他们》;短篇小说《窘》。

《九十九度中》等;散文《窗子以外》、《一片阳光》等。

其中代表作为《你是人间四月天》,小说《九十九度中》。

林徽因散文《人生若只如初见》的写作背景以及经典语段的赏析,谢谢

人生若只如初见,一切该是多么美好

  她依旧是红粉帐里的豆蔻女子,踏着英伦的风韵,写着中华的诗歌,在中国文坛上受着众星捧月般的关爱,她,依旧是她——林徽因。

  ——题记  【林徽因之生平篇】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汉族,福建闽县(今福州市区)人,出生于浙江杭州,原名林徽音,其名出自“《诗经·大雅·思齐》:大姒嗣徽音,则百斯男”。

后因常被人误认为当时一作家林微音,故改名徽因。

  是著名女诗人、作家、建筑学家。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参与设计者、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

三十年代初,同梁思成一起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成为这个学术领域的开拓者,后来在这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学术成就,为中国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文学上,著有散文、诗歌、小说、剧本、译文和书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间四月天》,《莲灯》,《九十九度中》等。

其中,《你是人间四月天》最为大众熟知,广为传诵。

  她,出生于名门之家,自幼饱读诗书,深受大家闺秀典范的教育,从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

凭借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曾游旅英美,在领略西方艺术真谛之后更是写的一手新诗,赢得当时文坛的一致好评。

  她是建筑史研究中卓有建树的学者,卷起袖子就可以赶图设计新房舍。

她骑得骡子,住得鸡毛小店,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来,她不顾重病在身,经常颠簸在穷乡僻壤、荒山野岭,在荒寺古庙、危梁陡拱中考查研究中国古建筑。

  她也是三个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爱情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如痴如醉,;一个是和梁思成的妻子,并和梁思成喜结连理,恩爱白头,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

  【林徽因与徐志摩之浪漫篇】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字槱森,后改字志摩,浙江海宁人,中国著名新月派现代诗人,散文家,亦是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的表兄。

徐志摩出生于富裕家庭,并曾留学英国。

一生追求“真”、“自由”与“美”(胡适语),这为他带来了不少创作灵感,亦断送了他的一生。

徐志摩倡导新诗格律,对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18年赴美国学习银行学,1921年入英国留学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政治经济学,1926年任中央大学(49年更名南京大学)教授,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

  她,就是这样一个倾倒众人的才女。

与徐志摩的相遇,便是一段浪漫爱情的开始。

  初次看到他的名字,是在我的外国文学史课堂上,当张粉阁老师讲到徐志摩苦苦追寻的梦中“情人”时,提到了这个名满文坛的现代才女。

  与徐志摩初见,当时她仅年芳二八,是最美的豆蔻年华。

她身着素衣,芳容楚楚,青春、纯洁的形象从此便成了这个浪漫诗人永恒的主题。

从他们相遇的那一刻开始,她就一直成为诗人无数次理想诗化的女子,一个脱离了现实只存在梦幻之中的女子。

徐志摩单恋上她,为她写作无数动人心弦的情诗,甘做她裙边的一株杂草。

1922年,“林徽因在英,与志摩有论婚嫁之意,林谓必先与夫人张幼仪离婚后始可……”(陈从周《徐志摩年谱》)。

  如果时间定格在这里,一切该是多么美好

  她依旧是出水芙蓉般清丽的纤衣女子,他依旧是那浪漫奔放的现代诗人。

她为他作画,他为她写诗,诗画相和,执手相随。

  他为她写诗到: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  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芒。

”  可是,她毕竟已是有婚约之人,他的父亲早就已经为他选定夫婿,并且结下婚约;而他更是一个拥有两个孩子的有妇之夫,他们在文学的世界里徜徉文字,可是却不能在现实的礼堂里恩爱白头。

这,既是那般美好又是那般令人哀伤。

  生命之美在于,有些事,有些人,明明知道不可以,明明知道没有结果,可是依旧不能自已,就如如同飞蛾扑火,哪怕只是一瞬,也要追逐那片刻的温暖。

或许,也正是这些的不完整,才构成了这个完美的世界。

  但是最终,她放下了自己的脚步,她始终将他当做自己的老师,或者一个先导,带她走进文学的世界,而并未走进他的婚姻家庭。

她选择了适当的距离,与他隔河而望,一个在北京,一个在上海,虽不是千山万水的阻隔,但这或许就是他们之间的距离,不能结合却又不能相忘,或许这就是最美好的距离。

  进不得相合,退不得相忘。

  人生若只如初见,该是多么美好

  【林徽因与梁思成之青春篇】  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1972年1月9日),广东新会人,梁启超之子,中国著名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一生致力于保护中国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是古代建筑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努力探索中国建筑的创作道路,还提出文物建筑保护的理论和方法,在建筑学方面贡献突出。

在清华大学创建建筑系,以严谨、勤奋的学风为中国培养了大批建筑人才。

1972年1月9日逝世于首都北京。

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

  她同样是他的举案齐眉。

  与梁思成的婚姻,是她一生的归宿。

  她与梁思成,都是建筑学业界的佼佼者。

他们一起研究古代建筑,一起翻山越岭,一起攀爬古物,一起研究探讨,他们始终是夫唱妇随,相得益彰。

在建筑史上留下了最恢弘的一笔,也为他们的爱情史留下了最华丽的篇章。

  在他最美的华年里,遇到最美的她。

  自此一生,他和她始终在一起。

  他曾说:“她是我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

”  她也曾说:“时光荏苒,岁月静好。

”  就这样,在那个中国总领事馆里面,他们喜结连理。

  婚后,她不仅绽放出她那诗人般的美感与想象力,更显示出作为科学家应有的细致和踏实,夫妻二人常在山西调查和测量古建筑,所写出的论文更是对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做出了巨大贡献。

不仅对科学研究贡献巨大,也使山西众多埋没在荒野的国宝级的古代建筑开始走向世界,为世人所知。

  他们二人携手一生,相依相扶,恩爱白头。

  【林徽因与金岳霖之回忆篇】  金岳霖(1895—1984),字龙荪,浙江诸暨人。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

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

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金岳霖终生未婚。

为纪念金岳霖先生,设立有金岳霖学术基金会。

  他说:“你是我人间四月天。

”——金岳霖  他和她,一个是建筑学家,一个是逻辑家。

  他和她相遇,是在一个美丽的华年。

  此时,她已为人妻,而他尚未娶亲。

  她欣赏他的幽默、善意、博学;他爱慕她的睿智、青春、灵敏。

  他们也是同样心有灵犀,相知相偎,可是她毕竟已是有夫之妇,他们不能跨越道德的那条线,他们以朋友称谓。

  她也曾犹豫,对梁思成沮丧地说道:“我苦恼极了,因为我同时爱上了两个人,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  梁思成第二天告诉林徽因,“你是自由的,如果你选择了老金,我祝愿你们永远幸福。

”  此时,听到这句话后她感动万分,说了一句能让世上所有男人都无法拒绝的话语:“你给了我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我将用我一生来偿还

”  同样,她也把这句话转述给了他。

  他说:“看来思成是真正爱你的,我不能伤害一个真正爱你的人,我应该退出。

”  此时,他很清楚地知道,眼前这位与自己息息相通的林徽因这一生都会陪伴在梁思成身边,他们只能是朋友,而绝非其他。

但是他还是依然地选择了陪伴在她身边,做她的邻居,仅仅只为等待她需要的帮助时候的一句叨扰,亦或是她一句平日里的问候。

  五十年代之后,林徽因已经去世,梁思成也已经另娶了他的学生林洙。

有一天,他却突然把老朋友都请到北京饭店,没讲任何理由,让收到通知的老朋友都纳闷。

饭吃到一半时,他站起来说:“今天是徽因的生日。

”闻听此言,有些老朋友望着这位终身不娶的老先生,偷偷地掉了眼泪。

  即使多年后,他已是八十岁高龄,年少时的旖旎岁月已经过去近半个世纪。

林徽因的追悼会上,他为她写的挽联格外别致,“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

四月天,在西方总是用来指艳日,丰盛与富饶。

她在他心中,始终是最美的人间四月天。

  她是他的四月天,一生的四月天。

就林徽因的散文你是那人间的四月天写一篇议论文

希望 我们必须接受失望因为它是有限的 但千万不可失去希望因为它是无穷的 挑战 想要变的优秀就必须接受挑战 想要尽快优秀 就要主动寻找挑战 坚持 有的时候坚持了你最不想干的事情之后便可以得到你最想要的东西 磨练 知识通过学习可以知道成长必须通过磨炼才能够实现 大气如果一点点挫折让就你爬不起来了 那格局就太小了 要知道胸怀才是成功者的标志 自立爱情不是万能的不会有一劳永逸的事情 想不被抛弃 就要自己争气 幸福不是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而是享受你所拥有的一切 付出在哪里努力在哪里收获 爱自己 要学会爱自己才能让别人爱你

林徽因的散文《一米阳光》

因没写过《一米阳光》这样的散文是有《一片阳光》这样一文,为你奉上,请考:  放了假,春初的日子松弛下来。

将午未午时候的阳光,澄黄的一片,由窗棂横浸到室内,晶莹地四处射。

我有点发怔,习惯地在沉寂中惊讶我的周围。

我望着太阳那湛明的体质,像要辨别它那交织绚烂的色泽,追逐它那不着痕迹的流动。

看它洁净地映到书桌上时,我感到桌面上平铺着一种恬静,一种精神上的豪兴,情趣上的闲逸;即或所谓“窗明几净”。

那里默守着神秘的期待,漾开诗的气氛。

那种静,在静里似可听到那一处琤琮的泉流,和着仿佛是断续的琴声,低诉着一个幽独者自娱的音调。

看到这同一片阳光射到地上时,我感到地面上花影浮动,暗香吹拂左右,人随着晌午的光霭花气在变幻,那种动,柔谐婉转有如无声音乐,令人悠然轻快,不自觉地脱落伤愁。

至多,在舒扬理智的客观里使我偶一回头,看看过去有年记忆步伐所留的残迹,有点儿惋惜时间;微微怪时间不能保存情绪,保存那一切情绪所曾流连的境界。

  倚在软椅上不但奢侈,也许更是一种过失,有闲的过失。

但东坡的辩护:“懒者常似静,静岂懒者徒”,不是没有道理。

如果此刻不倚榻上而“静”,则方才情绪所兜的小小圈子便无条件地失落了去

人家就不可惜它,自己却实在不能不感到这种亲密的损失的可哀。

  就说它是情绪上的小小旅行吧,不走并无不可,不过走走也未始不是更好。

归根说,我们活在这世上到底最珍惜些什么

果真珍惜万物之灵的人的活动所产生的种种,所谓人类文化

这人类文化到底又靠一些什么

我们怀疑或许就是人身上那一撮精神同机体的感觉,生理心理所共起的情感,所激发出的一串行为,所聚敛的一点智慧,——那么一点点人之所以为人的表现。

宇宙万物客观的本无所可珍惜,反映在人性上的山川草木禽兽才开始有了秀丽,有了气质,有了灵犀。

反映在人性上的人自己更不用说。

没有人的感觉,人的情感,即便有自然,也就没有自然的美,质或神方面更无所谓人的智慧,人的创造,人的一切生活艺术的表现

这样说来,谁该鄙弃自己感觉上的小小旅行

为壮壮自己胆子,我们更该相信惟其人类有这类情绪的驰骋,实际的世间才赓续着产生我们精神所寄托的文物精萃。

  此刻我竟可以微微一咳嗽,乃至于用播音的圆润口调说:我们既然无疑的珍惜文化,即尊重盘古到今种种的艺术——无论是抽象的思想艺术,或具体的驾驭天然材料另创的非天然形象,——则对于艺术所由来的渊源,那点点人的感觉,人的情感智慧(通称人的情绪),又当如何的珍惜才算合理

  但是情绪的驰骋,显然不是诗或画或任何其他艺术建造的完成。

这驰骋此刻虽占了自己生活的若干时间,却并不在空间里占任何一个小小位置

这个情形自己需完全明了。

此刻它仅是一种无踪迹的流动,并无栖身的形体。

它或含有各种或可捉摸的质素,但是好奇地探讨这个质素而具体要表现它的差事,无论其有无疑咦,除却本人外,别人是无能为力的。

我此刻为着一片清婉可喜的阳光,分明自己在对内心交流变化的各种联想发生一种兴趣的注意,换句话说,这好奇与兴趣的注意已是我此刻活动的活动。

一种力量又迫着我把握住这个活动,而设法表现它,这不易抑制的冲动,或即所谓艺术冲动也未可知

只记得冷静的杜工部散散步,看看花,也不免会有“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的情绪上一片紊乱

玲珑煦暖的阳光照人面前,那美的感人力量就不减于花,不容我生硬地自己把情绪分画为有闲与实际的两种,而权其轻重,然后再决定取舍的。

我也只有情绪上的一片紊乱。

  情绪的旅行本偶然的事,今天一开头并为着这片春初晌午的阳光,现在也还是为着它。

房间内有两种豪侈的光常叫我的心绪紧张如同花开,趁着感觉的微风,深浅零乱于冷智的枝叶中间。

一种是烛光,高高的台座,长垂的烛泪,熊熊红焰当帘幕四下时各处光影掩映。

那种闪烁明艳,雅有古意,明明是画中景象,却含有更多诗的成份。

另一种便是这初春晌午的阳光,到时候有意无意的大片子洒落满室,那些窗棂栏板几案笔砚浴在光霭重,一时全成了静物图案;再又红蕊细枝点缀几处,室内更是清香浮溢,叫人俯仰全触到一种灵性。

这种说法怕有点会发生误会,我并不说这片阳光射入室内,需要笔砚花香那些儒雅的托衬才能动人,我的意思倒是:室内顶寻常的一些供设,只要一片阳光这样又幽娴又洒脱的落在上面,一切都会带上另一种动人的气息。

  这里要说到我最初认识的一片阳光。

那年我六岁,记得是刚刚出了水珠以后——水珠即寻常水痘,不过我家乡话叫它做水柱。

当时我很喜欢那美丽的名字,忘却它是一种病,因而也觉到一种神秘的骄傲。

只要人过我窗口问问出水珠么

我就感到一种荣耀。

那个感觉至今还印在脑子里。

也为这个缘故,我还记得病中奢侈的愉悦心境。

虽然同其他多次的害病一样,那次我仍然是孤独的被囚禁在一间房屋里休养的。

那是我们老宅子里最后的一进房子;粉白墙围着小小院子,北面一排三间,当中夹着一个开敞的厅堂。

我病在东头娘的卧室里。

西头是婶娘的住房。

娘同婶永远要在祖母的前院里行使她们女人们的职务的,于是我常是这三间房屋唯一留守的主人。

  在那三间屋子里病着,那经验是难堪的。

时间过得特别慢,尤其是在日中豪无睡意的时候。

起初,我仅集注我的听觉在各种似脚步,又不似脚步的上面。

猜想着,等候着,希望着人来。

间或听听隔墙各种琐碎的声音,由墙基底下传达出来又消敛了去。

过一会,我就不耐烦了——不记得是怎样的,我就蹑着鞋,捱着木床走到房门边。

房门向着厅堂斜斜地开着一扇,我便扶着门框好奇地向外探望。

  那时大概刚是午后两点钟光景,一张刚开过饭的八仙桌,异常寂寞地立在当中。

桌下一片由厅口处射进来的阳光,泄泄融融地倒在那里。

一个绝对悄寂的周围伴着这一片无声的金色的晶莹,不知为什么,忽使我六岁孩子的心里起了一次极不平常的振荡。

  那里并没有几案花香,美术的布置,只是一张极寻常的八仙桌。

如果我的记忆没有错,那上面在不多时间以前,是刚陈列过咸鱼、酱菜一类极寻常简朴的午餐的。

小孩子的心却呆了。

或许两只眼睛倒张大一点,四处张望,似乎在寻觅一个问题的答案。

为什么那片阳光美得那样动人

我记得我爬到房内窗前的桌子上坐着,有意无意地望望窗外,院里粉墙疏影同室内那片金色和煦决然不同趣味。

顺便我翻开手边娘梳妆用的旧式镜箱,又上下摇动那小排状抽屉,同那刻成花篮形的小铜坠子,不时听雀跃过枝清脆的鸟语,心里却仍为那片阳光隐着一片模糊的疑问。

  时间经过二十多年,直到今天,又是这样一泄阳光,一片不可捉摸,不可思议流动的而又恬静的瑰宝,我才明白我那问题是永远没有答案的。

事实上仅是如此:一张孤独的桌,一角寂寞的厅堂,一只灵巧的镜箱,或窗外断续的鸟语,和水珠——那美丽小孩子的病名——便凑巧永远同初春静沉的阳光整整复斜斜地成了我回忆中极自然的联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