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祭祀的场景。
记得小,每年清明节的天,爸爸就领着我上坟去。
我总高兴去上坟,因为爸爸在一烧纸钱,就管不着我了,我便到处玩,直到爸爸来找我。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去上坟不再又玩又闹了,而是逐个逐个地观察每一座坟。
准备齐祭祀物品,我迫不及待地跟随着爸爸去上坟了。
走到半路,我突然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清明要上坟呢
”于是我询问起爸爸来,爸爸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
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爸爸顿了顿接着讲道“清明节上坟一方面怀念亡故的亲人,另一方面祭祀先祖,期望祖先保佑家族后人幸福健康。
” 我看到人来人往前往上坟,扶老携幼的情形,看着、看着,爸爸又在叫我了,过了一会,我们回到了家。
感觉很累。
不过,虽然很累,但我很高兴,学到了知识,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祖先的怀念和尊敬,我想一定是很有意义的
描写祭祀的句子有哪些
我也经常梦见去相同的地方,甚至连梦里面的路线图都记下来了。
梦这个东西千奇百怪,估计你做这个梦时,你对它的印象很深刻吧,后面它就记在你大脑里面了。
宫斗场景的描写
大理石铺垫的楼梯上,光滑而透亮。
正殿门口的红色地毯,彰显着皇家的贵族风范。
轻轻走入殿内,金碧辉煌映衬着佳人红妆,雍荣华贵。
正殿内,架子上面摆满了皇帝赠送的宝物。
走入内殿,宽敞明亮。
软塌上面,金丝绣着凤纹的被褥,整齐的叠放在软榻上。
整个大殿内里里外外都洋溢着温暖的气息、
古代祁雨的场面描写
祈雨 李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 迎龙水。
朱门几处看歌舞, 犹恐春管弦。
此诗写观看祈雨的感慨。
通过大旱之日两种不同生活场面、不同思想感情的对比,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矛盾。
《水浒》中“赤日炎炎似火烧”那首著名的民歌与此诗在主题、手法上都十分接近,但二者也有所不同。
民歌的语言明快泼辣,对比的方式较为直截了当;而此诗语言含蓄曲折,对比的手法比较委婉。
首句先写旱情,这是祈雨的原因。
《水浒》民歌写的是夏旱,所以是“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此诗则紧紧抓住春旱特点。
“桑条无叶”是写春旱毁了养蚕业,“土生烟”则写出春旱对农业的严重影响。
因为庄稼枯死,便只能见“土”;树上无叶,只能见“条”。
所以,这描写旱象的首句可谓形象、真切。
“水庙”即龙王庙,是古时祈雨的场所。
白居易就曾描写过求龙神降福的场面:“丰凶水旱与疾疫,乡里皆言龙所为。
家家养豚漉清酒,朝祈暮赛依巫口。
”(《黑龙潭》)所谓“赛”,即迎龙娱神的仪式,此诗第二句所写“箫管迎龙”正是这种赛神场面。
在箫管鸣奏声中,人们表演各种娱神的节目,看去煞是热闹。
但是,祈雨群众只是强颜欢笑,内心是焦急的。
这里虽不明说“农夫心内如汤煮”,而意思已全有了。
相对于民歌的明快,此诗表现出含蓄的特色。
诗的后两句忽然撇开,写另一种场面,似乎离题,然而与题目却有着内在的联系。
如果说前两句是正写“观祈雨”的题面,则后两句可以说是观祈雨的感想。
前后两种场面,形成一组对照。
水庙前是无数小百姓,箫管追随,恭迎龙神;而少数“几处”豪家,同时也在品味管弦,欣赏歌舞。
一方是惟恐不雨;一方却“犹恐春阴”。
惟恐不雨者,是因生死攸关的生计问题;“犹恐春阴”者,则仅仅是怕丝竹受潮,声音哑咽而已。
这样,一方是深重的殷忧与不幸,另一方却是荒嬉与闲愁。
这样的对比,潜台词可以说是:世道竟然如此不平啊……这一点作者虽已说明却未说尽,仍给读者以广阔联想的空间。
此诗对比手法不象“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那样一目了然。
因而它的讽刺更为曲折委婉,也更耐人寻味。
莒县上演实景“雩祭” 穿越汉朝为民祁雨2017-06-07 22:15“老李故事传天下,五月十三念回家”在莒县,秃尾巴老李的故事深的人心。
传说每年的五月十三日秃尾巴老李都会回乡祭奠,阴雨涟涟那是秃尾巴老李的思乡之泪、感恩之心。
今天是农历的五月十三日,在秃尾巴老李的家乡莒县寨里河镇龙尾村,莒县寨里河镇第二届民俗文化节隆重开幕。
本次祈雨文化节中的传统祁雨祭祀环节,沿用殷商时期开始流行的汉族传统祈雨祭祀——雩祭。
雩祭仪式共10项,依次为:迎神、奠帛、进俎、初献、亚献、终献、彻馔、送神、望燎、祭毕。
村民们虔诚的依照祭礼标准,举行了迎龙祈雨典礼仪式。
在活动现场有44位村名身着汉服,肃穆虔诚,严格按照明代雩祭礼仪标准,还原古代传统祭祀场面,重现中华民族“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的泱泱大国风采
本照片由齐鲁拍客团莒县站提供。
摄影:赵廷清 厉昌霞 周振刚望采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