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总分结构写一个传统节日要求150字左右
春节是中国最隆重的节日,这一天中国人民同欢喜共度过,虽然各地的习俗不同,但欢乐仍在每个人的心中荡漾。
照我们家乡的习俗,春节的开端大约是在腊月二十几吧,一过腊月二十,家家户户都开始准备过年的物品,孩子们也陆续放了假。
欢天喜地的和伙伴们一起玩耍,大人们也忙里忙外,全然一片忙年的繁荣景象。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就到了快天黑的时候。
妈妈的厨艺在我们家中可是最好的了,所以肯定要品尝她为我们准备的丰盛晚餐啦
面对着一桌子香喷喷的饭菜,我们一大家子围坐在桌边,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我真的感到了“生活比蜜甜”的滋味呢
在除夕晚上,我们一群小朋友,手里拿着鞭炮,在大人们的带领下放鞭炮,在天上炸开时,一朵朵七色花朵出来,像彩虹一样,五彩缤纷;又像仙女撒花,送给人们幸福,好漂亮
放完鞭炮我就和爸爸妈妈去看春节晚会。
家家灯火通明,热闹极了。
在第二天,天没亮,妈妈就催促我快点起床,我起了,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起了。
妈妈把昨天包好的包子,放到盘子里,我们有说有笑地吃起了包子。
不一会,天亮了,大部分的人都穿上新衣服去走亲访友给长辈拜年去了。
我们家也不例外,我和爸爸妈妈都穿上了新衣服,爸爸显得更英俊潇洒,妈妈变得更年轻美丽
“噼噼叭叭”,阵阵清脆的鞭炮声迎来了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给亲戚们拜年。
走着走着,我们来到老奶奶家。
爸爸一见老奶奶就像跪下给老奶奶磕头,可是被老奶奶拦住了
“唉,你说你磕什么头呀
来快吃点瓜子,抽根烟
”“不用不用,我不抽烟
”。
拜完老奶奶家,我们又去给大妈家、叔叔家拜年
不久我们终于拜完了年
一眨眼到了年初八,春节就结束了,人人都回到了正常的轨道上,该上班的上班,该上学去上学了。
新的一年开始了,人们纷纷向新的生活、新的目标进发、努力了。
作文,春节,总分总。
家乡每到春节,家家户户都会很热闹。
有的在贴春联,有的在放鞭炮,有的在家里包饺子等等。
今天爸爸妈妈带我和姐姐去爷爷家拜年。
一到爷爷家我就跑到厨房看看奶奶今天给我们都准备了什么菜,我一看,我好多菜呀,有什锦菜、有鱼、有鸡还有春卷饺子等。
奶奶告诉我们,这鱼是不能少的,象征着年年有鱼。
还有饺子象征着万事顺心。
都有很多讲究的。
吃完饭以后,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姐姐去屋外放烟花鞭炮。
烟花有好多种,有得像天女散花,有得像巨龙直冲云霄,有的像钻地虎。
五彩缤纷的,美丽极了。
但是爸爸妈妈和我们说放烟花爆竹一定要注意安全。
要不然就会给别人甚至会带来危害。
我和姐姐听了都点点头。
最后我们走的时候,奶奶给了我们压岁钱。
说你们又长大一岁了,祝你们岁岁平安
今天我真开心
写一个作文,一到节假日,大街上就热闹非凡,总分
一到假日,街上就热闹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宽阔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辆接着一接,川流不息;卖东西的小贩的吆喝声、游人的欢笑声、汽车的鸣笛声、沿街广场传出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透过商店的玻璃橱窗看去,柜台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街上就热闹起来.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宽阔的街道上,来来往往的汽车一辆接着一接,川流不息;卖东西的小贩的吆喝声、游人的欢笑声、汽车的鸣笛声、沿街广场传出的音乐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透过商店的玻璃橱窗看去,柜台里的各种商品琳琅满目,令人眼花
按总分结构写春节习俗一段话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
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
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
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
“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
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
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
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用总分的手法描写一处景物
可以仿照老舍的文章。
如西山的红叶真红啊。
你看那山上一团团,一簇簇,红得像火一样。
近处,那一片片的红叶映红了人们的笑脸。
一阵阵风吹来,片片红叶像飞舞的红蝴蝶从天而降
亲们写端午节的作文按总分总来写请问要怎么呀
有写的吗
谢谢谢谢
1.今天,妈妈告诉我,再过几天就是端午节假期了.我有些奇怪地问妈妈:“端午不就是吃粽子吗?还要特地放一天假,就是为了让大家好好地吃粽子?”妈妈说:“看来你对端午节还不大了解哦,上网查查资料吧,你就会知道,端午可不是简单的粽子节呢.” 上了百度,在搜索栏里输入“端午”——呀,真让我大开眼界啊,一下子就搜到了3,950,000多个结果,看来比最红的小沈阳还热门呢.我打开几个网页看看,端午真是个很有意思的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的意思相当于“初”,“端五”也就是“初五”;端五的“五”字与“午”相通,因为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来历,也有好几种说法,分别是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纪念孝女曹娥、纪念革命女诗人秋瑾、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崇拜龙图腾的部族——百越族的祭祖节.而端午节的风俗,就更是数不胜数…… 2.明天就是农历五月初五,即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了.每到端午佳节,各个地方都会举行赛龙舟等庆祝活动,尤其是人们会包粽子、吃粽子,而粽子可是很多人爱吃的食品.每当看到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吃上香甜可口的粽子时,点点记忆便会涌上心头.记得少年不经事时,我们家姐弟五人,经济上没有什么收入,生活很困难.爸爸妈妈为了一家老小的吃喝整日劳作,平常难得一见他们的笑脸.但是,爱我们的父母,为了让我们高兴,每逢节日他们也会入乡随俗改变伙食,春节时炖肉、中秋节烙糖饼、元宵节做元宵、端午节包粽子,这些可都是我们向往以久的美味.吃着妈妈亲手包的粽子、元宵及烙的糖饼,现在回味仍然是那么幸福.记得那是在我八九岁左右的一个端午节吧,提前十多天,妈妈就到村子东口和西口的苇塘里采来了苇叶,到集市上买来了江米,洗干净家中树上自产的小枣.端午节的前一天,爸爸妈妈就开始包粽子,姐姐比我们大一些,她们都很懂事,也帮着父母一起包,即使这样,一家人也要忙活半天才能包完.性急的我看到这么多粽子,幼稚地问妈妈,“妈,粽子什么时候才熟啊?”我记得妈妈当时没顾得理我,爸爸告诉我,“别急,要等到明天过半夜四五点钟才能熟呢”.哎呀,急得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也就是说,最快也要等到明天四五点钟才能吃上粽子,我心里想.人家说,小孩儿心里搁不住事,一点不假,睡觉之前我就想,早点睡,早点醒,争取四五点钟起来吃粽子.可巧,四五点钟我还真醒了,我左右看看,发现一家人还都睡得正香,就小心地穿好衣服,蹑手蹑脚地从炕上下来,轻轻地拉开屋门,慢慢地来到院子里.借着蒙胧的月色,我看到凉灶的锅盖上面压着两块砖(应该是用来压着锅盖不让热气跑掉用的).于是我挪开砖,掀起锅盖,一阵清香扑面而来.我也不怕烫了,拿了五六个粽子放到盘子里,剥开粽子皮(也就是苇叶),蹲在院子中贪婪地吃了起来.我是越吃越上瘾,估计一共得吃了近二十个粽子.最后可把我撑坏了,站起来都很费劲.吃饱后天还没亮,我就洗了洗手,抹抹嘴,装模作样地回到屋中睡觉去了.直到今天,每当我回想起那天夜里吃粽子的情景,还会不由自主地笑出声来.随着年龄地增长,我考上了师范,到县城上学.为了节省路费,我一般一个月才回家一次,当然回家主要是拿几十元的生活费.记得有一次只隔了三个星期我就回家了,提前也没打电话告诉父母.到家后,只有爸爸一个人在家,妈妈去姥姥家了.爸爸告诉我,端午节刚刚过去几天,冰箱里给我留着粽子呢.妈妈没在家,爸爸的精神状态也不好,我的心情很郁闷,粽子吃在嘴里也没有多少香味.在我扔粽子皮的时候,发现窗台上有蜂王精的小瓶,我再三询问,才知道端午节前后正是麦收时节,农田里的活儿特别多,爸爸太累了,身体虚弱,姐姐给爸爸买来蜂王精等补品药品,让爸爸补一补,为了让我安心读书,他特别嘱咐家里人瞒着我.我心里清楚,爸爸最疼我,小时候总是喜欢让我骑在他的肩膀上,到各家串门.看着药瓶,看着爸爸花白的头发,我感觉眼泪流了出来.为了不让爸爸看到,我连忙跑到厢房擦干了眼泪,对爸爸说,“以后干起活儿来不要逞强,注意少喝些酒”.“知道了”,爸爸敷衍地答复着.不一会,爸爸出去了,十分钟左右就回来了,我一问才知道他是去西院二婶家借钱去了.爸爸把钱递给我,说:“不知道你这个星期回来,要不然你妈就不会去你姥姥家了,所以她临走时也没有留下多少钱.”我说“我还有钱,够一个月用的”,但是爸爸不容分说,把钱塞进了我的手里,还让我带了十几个粽子回学校再吃.到了学校后,同宿舍的几个室友仿佛下山猛虎般把我带来的粽子吃掉了,一边吃一边不停地说,“真香,真香”,可是我却怎么也吃不出香味来.工作、结婚、抚养孩子……一路走来,自己的人生路程总共经历了三十四个端午节了,我渐渐感到粽子早已不再是令我口水直流的美味了.但是为什么自己那样乐于回味童年时吃粽子的情景呢?我渐渐找到了答案,因为那小小的粽子里凝聚着浓浓的亲情啊
三年级作文元宵节三百字按总分总的顺序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春灯节、小正月、元夕节。
元宵节是春节后第一个重要节日,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
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
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
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
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
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
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
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6.元宵节踩高跷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
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
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7.元宵节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8.元宵节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9.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
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
真实地反映了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10.逐鼠 逐鼠在农历的正月十五举行。
养蚕的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传说这样做,本年的老鼠就不会吃蚕宝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