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三叠泉清澈的句子

描写三叠泉清澈的句子

时间:2018-07-28 13:58

描写高山瀑布的句子

1啦啦……这是什么的?没错,这是瀑布,它是的雄伟、雄白色的布帘下是清澈的潭水。

水花打在岩石上,在岩石上绽开,放射出异样光芒。

在阳光的照耀下,那飞起的水珠,如同透明的水晶,在人们的眼中是那么清澈、那么晶莹,没有一点杂物。

  2、哗啦啦……那是什么的声音?的确,那是瀑布,那是数万滴水珠一齐落下而形成的。

不管它们是击在水里还是打在石上,都是那么勇敢。

人生如此,只有你去拼,只有像水珠那样从千百米高的山上纵身跳下,才能体会到在岩石上绽开之后的快乐和美丽,才能像水晶一样放射出光芒。

  3、眼前就是三叠泉瀑布,它像一条布带,从高达百米的山崖上落下;又好似青山爷爷的白胡须,又长又白;还像女孩儿的马尾巴辫,直直地垂下来。

瀑布从高山上泻下来,激起一片水雾,朦朦胧胧之间,隐约看见青山与绿苔间夹杂着洁白的瀑布,耳边是那清脆的水流声,“哗啦啦”,“哗啦啦”,好像是水精灵在唱歌,我仿佛来到了仙境。

  4、历经千难万险终于到了,透过人喧马啸我听见了瀑布的哗哗声,仿佛是一个个醉酒的诗人在低空中吟诗,不停在山谷中回响。

这‘哗哗’声渐近渐响,最后化作了阵阵震耳欲聋的轰鸣,恰似千万个侠客在地上吼叫,在谷底震荡着。

那时候 天总是很蓝,云总是很白,我平坐在岩石上,一丝凉意迎面而来,沁人心脾,我任这些水珠扑打在我火红的脸上,沾湿我的薄衣裳,因为它们为我洗去了烦恼,给我带来了一身的舒畅。

  5、抬头望望,天空在瀑布的映衬下是那样的蓝,那么惬意、那么凉爽;白云在瀑布的映衬下是如此柔软,软绵绵的,就像洁白的棉花一般。

这里的树也是那么青翠,在瀑布的映衬下,它是那么引人注目,如同碧绿的宝石,亮晶晶的。

  6、不知不觉中,我们来到了瀑布的脚下。

凉丝丝的水花像一个个顽皮的孩子,在落到水面时还在蹦跳着,好像在欢呼自己的愉快。

抬头望去,一匹长长的绸带正从悬壁上源源不断的扑了下来,像一头头小狮子,令人又惊又喜。

  7、在数里之外,就能听到轰轰隆隆的声响 ,似千军呐喊 ,似万马奔腾,远眺瀑布如白练倒挂,悬空坠落。

  8、只见一条粗数十围的大瀑布,像一条发怒的银龙,从半空中猛扑下来,直捣潭心,水声轰轰,激荡起阵阵狂风,喷迸出如雹的急雨。

  9、当我们穿过了一条长长的山间过道后,眼前豁然开朗,耳际轰然而鸣。

只见蜿蜒小溪流经身旁,而其源头便是吼声的“作者”。

一幅巨大的水幕呈现在我们面前。

水流拍打着岸石,发出巨响,在飞溅出的水花有瞬间变成袅袅的白烟,即而挥散,周而复始。

我从未见过如此壮观的景象,我和小娟都惊讶的目瞪口呆。

它,是那么的震撼人心,是那么的惊天动地,在赞叹大自然的同时,又不免觉得人类的渺小。

  10、凭栏眺望,但见巨瀑似布如帛,汹涌澎湃。

瀑水由悬崖直泻牛潭中,气势磅礴。

溅起的水珠高五六丈,闪银亮玉,极为壮观,仿佛那是无数晶莹透亮的珍珠在阳光下跳跃。

顺着弯弯曲曲的石径,我门又来到峡谷底。

从下往上看,瀑布就像一块巨大的白纱披在青山少女的肩上;又似老人白雪般的银发一落千丈。

瀑布那强有力的节奏,如同一支交响在我耳边回荡。

它的美是无法形容的,它是一颗未经雕琢的钻石,那样晶莹;那样纯朴。

  11、来到瀑布下,可以看到瀑布好似一条白龙,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

瀑布流下的水,在阳光的照耀下好像是颗颗闪亮的珍珠,在瀑布下方汇成了一个潭,满出的水欢快地向远处流去。

如烟如雾的水丝飘在我的脸上,脖子里,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12、瀑布从两山的苍松中倾泻下来,泻在岩石上,发出震耳的轰鸣。

被砸碎的水,好似万串闪光的“珍珠”,“珍珠”互相撞击,化成水珠,水珠变成雾气,在山腰织出朵朵白云。

我猛的想起李白的诗句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3、那时崩渤大作,震耳欲聋,玉花飞溅,蒙目如眯,我全身濡湿,衣履俱透。

原来我们正站在美国瀑布的下面。

  14、黄果树瀑布高达67米,顶宽84米,雄伟壮观,被喻为“神州第一瀑”。

我们走下观瀑台,来到犀牛潭边想更清晰地观赏瀑布。

抬头,只见汹涌直泻的水向下扑来,水花翻滚着,越滚越快,越滚越猛。

最上面还像迭落的平滑水层,落到下面来已宛如雪白的玉带,再向下冲,猛然间已变成了爆破的冰山、倾倒的雪峰,崩塌而下,直冲犀牛谭。

那瀑水冲击的轰然巨响,犹如万马奔腾,气势磅礴,真是“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啊!瀑布溅起的水雾约有五六丈高,雾腾腾的水带着潮湿的清新,飘过对面的山峰,洒落在游人身上,顿时,一股清爽的感觉冲上心头,好舒服啊!太阳从云层露出来,阳光折射到水雾上,刹那间,一道绚丽的彩虹挂在了雪白的瀑布前,让人感到美不胜收,仿佛身处仙境之中。

  15、在一片带有原始神秘色彩的山崖上悬挂着一匹银白色的飞瀑,争先恐后地直奔水渠。

虽然只是一股小小的瀑布,可发出的声音也够震耳欲聋的了  16、在“银河”中失散的水花,好像还不愿过早的溜走,他们像长了一双翅膀的小精灵,随风飘飞,漫天浮游,好一派壮丽的景象啊!水花儿玩累了,便主动打着降落伞飘下来了,落在“琴弦”上,奏出了悦耳动听的乐曲。

我像漂浮在声浪中,每个细胞都充满了活力。

游人被那乐声陶醉了,我的心也醉了。

  17、大瀑布半腰有一个长约一百三十米的水帘洞,横穿而过,置身其间,万倾瀑水从头顶轰鸣而下,惊心动魄。

见到此情此景我觉得仿佛来到了孙悟空的花果山一样,真是天地造化,使这里如同仙境一般。

  18、清水从博格达峰飞泻而下,滚滚地流到天山脚下,大渠像一枝箭似的直射向大地。

  19、黄果树瀑布河水从断崖顶端凌空飞流而下,瀑布对岸高崖上的观瀑亭上有对联曰:“白水如棉不用弓弹花自散,虹霞似锦何须梭织天生成”,此乃是黄果树瀑布的真实写照。

但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因季节而有变化,冬天水小时,它妩媚秀丽,轻轻下泻;到了夏秋,水量大增,那撼天动地的磅礴气势,简直令人惊心动魄。

有时瀑布激起的雪沫烟雾,高达数百米,漫天浮游,竟使其周围经常处于纷飞的细雨之中。

  20、站在山腰,一个小巧玲珑的瀑布完全呈现在你的眼前。

它没有黄山瀑布那波澜壮阔的气势,也没有泰山瀑布那一泻千里的声威。

它只是静静地向下流着,不时地在与岩石的撞击中飞溅出几朵小小的水花。

你还能写出其他描写庐山的诗句吗

除了苏东坡的和李白的

自东晋以来,中国历代著名的文人、高僧、政治人物都在此留下过重要的历史印迹,歌咏庐山的诗歌辞赋有4000多首。

对庐山产生较大影响的文人有:古代早期的司马迁、陶渊明、王羲之、慧远等;唐宋时期的白居易、李白、苏东坡、朱熹等;近现代的政治文人蒋介石、等。

“长江南岸鄱湖畔,拔地庐山风景妍;峭壁陡崖飞瀑布,奇峰秀岭绕云烟”。

庐山以“雄”、“奇”、“险”、“秀”闻名,被称为“匡庐奇秀甲天下”,位于长江的南岸,鄱阳湖平原的北部,西北距中国特大城市武汉200千米,南至江西省省会南昌100千米,东及东北为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

汉阳峰为庐山的最高峰,海拔1474米。

瀑布飞流直下,云雾变幻无常,景区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夏季气温比山下低10摄氏度左右,为中国知名避暑胜地之一。

“庐山”一名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史记》,此前未见有文字记录,但山名渊源存在多种说法,有民间传说,也有史料考究。

“庐山”名称的三种传说:一种是在中国周朝时期,有一道人匡俗在庐山学道求仙,周朝国君获悉此事后,邀其出山辅政,匡俗并未应允,而是潜入深山不知所踪。

后来,人们相传其已成仙,并将其居所称为“神仙之庐”,“庐山”因此得名。

第二种传说也与是周朝有关,当时有个叫方辅的人同老子一道骑白驴进山炼丹,并且二人均“得道成仙”而去,留下空庐一座,也即“人去庐存”,故名“庐山”。

第三种传说又与前面提及的匡俗相关,而时间却发生在汉代初期。

相传匡俗的父亲在辅佐刘邦平定天下期间不幸离世,朝廷为表彰其功绩,封其子匡俗为越庐君。

由于匡俗酷爱道术,不愿做“越庐君”这个官,故弃官修道,“庐山”也因之得名。

另据《庐山志》载:春秋时的老子与一位叫方辅的道人同来游山,于山中留下修炼之庐,故曰“庐山”。

有研究资料认为,山名源于其山势轮廓,因为在平坦的鄱阳湖平原上,山体恰似“茅庐”。

《诗经·小雅·信南山》有一诗句“中田有庐”,此为对山的形状的描述。

晋朝孙放的《庐山赋》“寻阳郡南有庐山,九江之镇也,临彭蠡之泽,持平敝之原”,与诗经中的“中田有庐”意思相近。

因此,“庐山”一名的来历与山体特征相关。

还有人认为,山名源于中国古代的“庐子国”。

据《国语·楚语》记载,庐山所在位置在战国时称“庐邑”,因楚王曾到访过庐邑,该地名气渐大,故而庐邑地域内的这座独特的高山,就被称之为“庐山”。

公元前126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游山后,在其著述《史记·河渠书》中有“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的句子,这是“庐山”之名第一次见诸于文字记录,也是最早的记录,一直沿用至今。

庐山耸峙于长江南岸和鄱阳湖畔,西侧山麓为京九铁路和昌九高速公路。

山体自东北向西南延伸,面积282平方千米,而整个庐山风景区总面积为302平方千米,另有500平方千米的外围保护带。

山体四周悬崖峭壁,气势巍峨雄奇,最高峰汉阳峰海拔1474米。

山顶牯岭一带是宽浅的谷地(主要有东谷和西谷),溪流清澈,风光秀丽。

山区植被良好,森林覆盖率达76.6%,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园。

山间经常云雾弥漫,宋代诗人苏东坡形容这种景象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庐山与莫干山、北戴河、鸡公山并列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

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庐山先后归属楚国境内的庐子国、庐邑,六国统一后,属九江郡。

公元前201年,归属豫章郡,汉文帝时再属庐江国。

公元前126年,司马迁游山,他在《史记》中记述:“余南登庐山,现禹疏九江”,“庐山”一名始有文字记载。

公元前122年的汉武帝时,庐山属豫章郡柴桑县,221年孙权将柴桑县划归武昌郡后属武昌郡,至291年西晋惠帝置江州时又属江州浔阳郡柴桑县。

367年,西林寺建成,慧远任寺院住持。

405年,陶渊明于山中隐居,作《归去来兮辞》。

412年,高僧慧远于山中逝世。

467年,陆修静上山修道,住太虚观。

483年,祥符观于紫霄峰麓建成,之后,栖贤寺和先天观(景德观)也分别于489年和536年建成,山上道教文化兴盛。

1008年,白鹿洞书院扩建,师生总数空前壮大,并改白鹤观为承天观。

1036年、1053年和1059年,范仲淹、欧阳修和王安石先后游山。

1070年,《庐山记》及《续庐山记》问世。

1072年,周敦颐隐居莲花峰,于自己居所内著书讲学。

1080年、1084年和1094年,宋大文豪苏辙、苏东坡和黄庭坚陆续于山中停留、观光。

1129年,金兵进犯南宋,庐山遭焚掠。

1170年和1178年,陆游两度到访庐山。

1179年,朱熹任南康军,重建白鹿洞书院。

1181年,陆九渊来白鹿洞书院讲学。

1182年,朱熹拨钱三十万建白鹿洞书院之礼坚殿。

1191年,山上的三叠泉开始为世人所知。

1208年,扩建濂溪书院,《庐山列传》及《庐山旧志》先后问世。

1324年,《庐山人物艺文志》二卷问世。

1351年,白鹿洞书院遭兵火毁坏。

1352年,西林寺、天池寺等均焚于兵火。

1360年,陈友谅称帝江州,与朱元璋在山麓的鄱阳湖地区长期对峙。

明洪武年间,庐山获封为“岳”,遂与五岳并列。

1411年起,东至五老峰,南至白云峰,西至马鞍山,经至讲经台,被设为禁山,清朝沿用。

1436年,白鹿洞书院获重建,至1497年书院诸生逾500人。

1573年后,黄龙寺、千佛寺、云中寺、青莲寺等建成启用。

1579年,明神宗下诏毁天下书院,白鹿洞书院也未能幸免,但数年后得以复办。

1645年,南明左良玉率军焚掠江州,庐山同遭破坏。

1668年,吴炜撰所撰的《庐山志》十五卷问世。

1980年,电影《庐山恋》在全国的公映,庐山旅游迅速发展。

1982年,中国国务院审定庐山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庐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完成。

1984年,江西省庐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成立,并修筑锦绣谷游览便道。

1994年,庐山被中国建设部评为“卫生管理达标风景名胜区”。

1996初,景区将明代旅行家徐霞客的登山路经辟为“霞衢”游览山道。

1996年12月,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核准庐山为“世界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景区旅游业进一步升温;2002年2月13日,该组织又将庐山核定为首批“世界地质公园”,使其在旅游界的知名度再度攀升。

2006年11月,景区管理局决定大幅提高进山门票价格,引发激烈辩论。

2009年9月,发起召开“世界名山大会”和成立“世界名山协会”,向全世界推介旅游资源。

公元四世纪,高僧慧远在东林寺首创净土宗,开创中国化佛教,代表中国“佛教化”与佛教“中国化”的大趋势。

庐山最具影响力的佛教场所就是东林寺,该寺于公元386年由江州刺史桓伊和高僧慧远联手兴建。

东林寺建成后,山中的佛教影响力逐步提高,并发展成全国八大道场之一,曾一度被称为中国佛教的第二中心。

中国古代的著名文人陶渊明、李白、白居易、柳公权、苏轼等,都曾慕名到访东林寺,留下了许多诗词歌赋,佛教文化也因此名声大振,出现“钟声长鸣,香烟缭绕”的昌盛景象。

太平天国战争以前,庐山一直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鼎盛时寺庙多达三百多处。

时至今日,东林寺内的“唐经幢”、“护法力士”、“柳公权东林寺残碑”、“李北海东林寺残碑”、“王阳明游东林寺碑”等寺庙设施仍有留存。

据《庐山记》载:传说有一位在叫匡俗的人结茅庐于鄱阳湖边的大山上修道,后来匡俗仙去,其修炼之所被人们称为“仙之庐”。

正是基于这种传说,庐山成为后人修道的理想场所。

南唐时期,著名道士陆修静到庐山布道,庐山道教发展迅速,呈现佛、道共荣的现象。

唐咸通年间,吕洞宾游庐山遇火龙真人传剑术,又游归宗寺与九天使者庙。

有《题归宗寺壁》诗:“一日清闲自在仙,六神和合报平安。

丹田有宝休寻道,对境无心莫问禅。

”后隐居庐山仙人洞修炼成仙。

公元1071年,周敦颐知南康军,后隐居庐山莲花峰下,得陈抟《无极图》,推演而成《太极图说》。

仙人洞是庐山道教的核心场所,留存的道教遗迹十分明显,成为游客游览庐山的必到景点之一。

“苍润高逸,秀出东南”的庐山在中国文化史、宗教史和政治史上占据极其重要的独特地位,因而在中国众多名山中显得非常特别,自古以来受众多文学家、艺术家的青睐,被认为是中国山水文化的历史缩影。

自公元前126年司马迁南登庐山,并将山名写进《史记》后,历代无数文人墨客,如陶渊明、谢灵运、李白、白居易、苏轼、王安石、黄庭坚、陆游等都曾来此登山,留下了4000多首诗词、400多处摩崖题刻和难以计数的书画作品,享有“文国诗山”的雅号,成为中国山水诗和山水画的发祥地。

东晋画家顾恺之创作的《庐山图》,被认为是中国绘画史上第一幅真正的山水画,是其画作之“传神说”在中国画理论上的一次突破,而此说也是受到了高僧慧远在庐山阐发的“形尽神不灭论”哲思的影响。

五代后梁画家荆浩所绘的《匡庐图》对山上美景作了尽情渲染,是中国绘画史上的又一精品。

《匡庐图》画法精湛,将山中的崇山峻岭和群峰显现出环抱之势,很有动感。

画中山峦入云,瀑布飞泻,山体的完美形象跃然纸上。

《匡庐图》现已成为中国当代山水画家极佳的研习范本。

明代画家沈周绘制的《庐山高图》,以缜密细秀、黑白虚实、墨色浓淡相宜的绘画技法,描绘出山峦层叠、草木繁茂的传神意境,是中国的国宝级文物,现藏台北故宫。

除古代画家对庐山的青睐外,也有中国近现代画家以此山为创作背景,出品了许多传世佳品,如张大千的《仿沈周庐山高图》、《庐山图》等。

庐山堪称诗人荟萃之山,历代文人留下了许多咏山诗篇,数量达四千首之巨。

晋代陶渊明(陶潜)一生以此山为背景创作,他所开创的田园诗风影响了身后的整个中国诗坛。

南朝时期《庐山二女》成为中国早期志怪小说的名篇。

唐代诗人李白五次来此游山,留下了《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望庐山瀑布》等14首诗歌,其中的《望庐山瀑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典范。

诗人白居易在山上筑有“庐山草堂”,所撰《庐山草堂记》被后世评为记述中国古代山水园林的名作。

宋代文学家苏轼《题西林壁》中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而另一句“横看成岭侧成峰”则是对山体地貌的形象描述。

现代中国政治家、诗人所作的《七律-登庐山》中的名句“跃上葱茏四百旋”,描绘出山势的高耸和山道的崎岖。

现在的庐山不时也会举办诗词大赛,营造和传承山中的文化氛围。

庐山重要的理学中心有两处,一处是北宋理学家周敦颐讲学的莲花洞,另一处为白鹿洞书院。

1072年,周敦颐退休后移居莲花洞,创办濂溪书院,设堂讲学、收徒育人,并以莲之高洁自律,其所著《爱莲说》对后世有很大影响,其中的“出污泥而不染”被誉为经典名句。

周敦颐的学生程颢、程颐对他的学说再加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南宋时期,朱熹以白鹿洞书院为中心,将周敦颐及其弟子的理学思想继续发扬、完善,成为封建王朝的正统哲学思想,对中国政治、社会影响深远。

朱熹还将白鹿洞书院进行扩充,使得庐山的理学地位空间提高,代表着中国近世七百年的程朱理学大趋势,白鹿洞书院也成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

庐山云雾是庐山一大奇特景观,闻名中外。

余邵诗云:“庐山云雾景观奇,变幻无常千万姿;刚作浪涛腾汉海,又成瀑布泻天池”。

庐山处于一个盆地,四面山岭耸立,南依鄱阳湖,北傍浩瀚的长江。

大江大湖蒸腾大量不竭的水汽,形成滔滔的云雾涌向庐山,因为这襟江带湖的关系,庐山的湿气很盛,因此山中云气出没无常,诸峰忽隐忽现。

瞬息间云海密布,弥漫山谷,咫尺之间不能辨物。

庐山云雾,四季皆有。

夏季最多,秋季较少。

夏季云雾多在山顶,冬季云雾多在山腰,这是因为冬季水气凝结的位置低于夏季,所以冬季云层的位置也就低于夏季。

春夏之交,由于水气多,季风变换,群峰经常云遮雾罩,烟霞弥漫,天气忽晴忽雨,变幻莫测,云雾也诡谲奇特,变化多端。

整个庐山隐现在虚无缥缈之间,年均雾日为190多天。

真使人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

关于庐山的诗句:1、不识庐山真面目(宋·苏轼·《题西林壁》)2、欲买庐山(宋·晁补之·《满庭芳》)3、银山堆里庐山对(宋·向子諲·《虞美人》)4、庐山秀出南斗傍(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5、兴因庐山发(唐·李白·《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6、应念社结庐山(宋·吴潜·《念奴娇》)7、心羡庐山下版僧(宋·陆游·《晨起》)8、庐山佳致(宋·姚述尧2·《念奴娇》)9、闻道庐山横广泽(宋·吕渭老·《渔家傲》)10、路入庐山风细细(宋·吕渭老·《渔家傲》)11、做庐山隐逸(宋·曹勋·《沁园春》)12、不识庐山真面目(宋·释心月·《偈颂一百五十首》)13、烧著庐山罗汉院裹王和尚脚指头(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4、庐山归宗和尚无端拭坏一双眼睛(宋·释师范·《偈颂一百四十一首》)15、借问庐山三峡(宋·倪偁·《水调歌头》)16、庐山瑶草四时春(宋·晁补之·《少年游》)17、东林、西林寺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8、大姑、小姑在庐山南彭蠡湖中(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19、莲花峰在庐山北(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寄通州元九侍御澧州李十一》)20、庐山政接柴桑路(宋·戴复古·《琵琶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