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描写中华鲟的外貌
中华鲟简介 中华鲟古称大腊子、腊子。
按动物学分类属鱼纲、鲟形目、鲟科、鲟属。
中华鲟是地球上现存的最古老的之一,古鲟的化石出现在中生代白晋纪,距今约一亿四千万年。
中华鲟是淡水中最大的鱼,生理结构特殊。
它全身无刺,只靠少量硬骨和背部一列、体侧和腹部各两列共五列漂亮的骨板及软骨脊椎支撑起庞大的身躯。
中华鲟形态威猛,个体硕大,成鲟可达四米多长,体重近千斤,居世界27种鲟鱼之冠,被誉为“鲟鱼之王”,素有“长江鱼王”美称。
中华鲟是典型的海河洄游性鱼类,其生活习性独特。
每年夏秋,在大海里长大成年的中华鲟,成群结队齐聚长江口,耗时整一年,逆江而上3000多公里,开始其浪费而艰辛的恋爱和婚配旅程。
到了第二年秋天,中华鲟游回到朝思暮想的故乡--水流湍急的金沙江一带产卵繁育后代。
在耗时近两年,游程近万里的溯河洄游繁殖及降河游向大海过程中,中华鲟粒食不进,全靠消耗自身的营养储备来维系畅游的体力,堪称鱼类中忍饥耐饿的冠军。
进入长江口,其鱼卵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它乐于体验“十月怀胎”的劳苦,不断为鱼卵发育提供营养,以保证其抵达金沙江时完全成熟。
中华鲟在江里出生,在海里长大,适宜于盐度1‰~35‰之间的水环境中生存。
从幼鲟孵出游入大海到成年鲟返回长江繁育后代,最短也需要十年时间,世世代代,周而复始。
中华鲟游遍天涯也眷恋着母亲河,其它坚定不移的方向性和执着的回归性,就像旅居在海外的中华游子一样对祖国母亲始终怀着誊恋之情。
1963年,我国著名鱼类学专家教授深情命其名为“中华鲟”,也叫“爱国鱼”。
海底两万里第五章感悟
第五章主要讲了,向迎去:舰只在太平洋上游弋。
大家的眼睛睁得大大的,努力地观察海面。
三个月过去了,海员们开始泄气了,开始怀疑自己这次搜寻行动的意义。
半年后,海员们要求返航。
舰长许诺最后搜寻三天,三天后如果还无结果就将回去。
到了规定期限的最后时刻,一向无动于衷的内德.兰德突然喊叫起来,他发现了怪物。
我渴望像里面的故事主人公那样,去探索海洋的奥妙、与神奇;渴望在海面上看一看天海之间的那一条线;渴望看一看海洋里自由的生物,哪怕几秒钟而已,就会让我心满意足、一生难忘。
我羡慕那些从事海洋探索的教授和科学家,羡慕他们每天都和海洋和无数条大大小小的鱼在一起。
可是偏偏有些人不爱护这些生灵。
世间是如此的美丽,但是它因为人们而变得如此的不美丽。
我恨那些人他们只想到了自己,根本不会替别人想。
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假如你是这些可怜的鱼儿,人们将你捉住将拿去卖钱之后开膛破肚炖炖吃,你会怎么想。
难道你不会恨这些人
鱼儿也是有生命的,它和我们人类一样同样需要家人的呵护。
我记得那次妈妈的朋友邀请妈妈一起去吃饭,我也跟去了我们到达了离我家很近的一个名叫东北野生大鱼坊。
我们进去之后开始选鱼,一个男人一一向我们作了介绍冷冻的鱼。
虽然我把那些鱼的名字差不多都忘记了,但是到现在我还记忆犹新的是“中华鲟”。
当时我听到这个鱼的名字简直下一跳,心想:这里怎么会有国家保护动物。
我见那条中华鲟身长足有一米多,就又想:这家店的老板真是可恶,连中华鲟也敢抓来卖钱。
就不怕把他抓起来判刑
人们为何这么放肆,连国家保护动物都敢抓。
朋友们,伸出那双可爱的双手一同保护那些可爱的生灵。
这就是我们要做的。
鲟鱼的作文
这里边有图片和介绍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Chinese sturgeon生境:中华鲟为回游或半回游型鱼类,在近海生长,性成熟后进入江河。
捕食与食物:捕食昆虫幼虫、软体动物,寡毛类和鱼类等食物。
识别特征与习性:体长似梭型,吻长呈犁状,基部宽厚,顶端尖,稍向上翘,口小,长在头的侧面,呈一横裂,能向外自由伸缩,眼小,吻部腹面中央有2对等长的须,排成横裂,全身无鳞,只有5行宽大的坚硬骨板,背部正中1行最大,看似古代武士所用的盾牌,尾鳍歪形,上叶发达。
此鱼个体较大,300--500千克的个体常见。
堪称鱼类中的巨人。
每年10--11月,成熟个体上溯至金沙江产卵。
产卵场多在河床陡峭,水流湍急,流态紊乱的江河地段,卵甚大,沉性,具粘性,粘附于砾石上孵出。
性成熟晚,要11-14龄才成熟,怀卵量大,约有50-100万粒,但幸存后代仅1%左右,所以就显得特别珍贵,此种鱼类个体大,寿命长,是大型经济鱼类,其肉味鲜美,鱼卵加工后为极其珍贵食品。
因此,鱼类资源破坏也十分严重。
分类:鲟形目、鲟科。
分布:世界鲟科鱼类中分布最南的一种,长江、珠江、闽江、钱塘江、黄河等,目前大多数江河已绝迹,仅长江现存数量略多。
保护:国家I级野生保护动物,IUCN(1996)EN.CITES(1997)附录II。
珍奇动物有哪些
“第五十三回 宁国府除夕祭宗祠 荣国府元宵开夜宴 ”中乌进孝的地租的单子上有“鲟鳇鱼二个”,鲟鳇鱼何许物也
和中华鲟是一个重量级上的,生活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
居然只有两个,一个有多大呢
据有关史料,渔民用车子拉着“一个鱼头”到城里卖,这鱼头骨头就净重50斤(也可能是公斤,记不大清了)
要吃这样的鱼,餐桌上是不可能看的见鱼身子的
贾府当然也吃鱼,但估计曹老夫子不屑花笔墨去写如何吃一般的小鱼的---对他们来说,鱼就象席面上大白菜一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