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说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作用 一、交代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时代背景。
例 二、渲氛,烘托人物心情景物描写有时可以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情趣、心境,表现人物的心理。
三、展示人物性格人物周围的环境,包括室内外的装饰布置,能够展示一个人的身份、气质、个性等,因此作家注意用景物来展示人物性格。
四、推动情节的发展有时景物描写能够推动情节向前发展。
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作品中描写景物,作者往往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感情,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目的。
2、定义 景物描写是指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风景、物体的描写。
3、描写顺序 景物描写顺序一般是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空间顺序又分为两种,一是取一个固定的观察点,按照视线移动的顺序依次写出各个位置上的景物,或由远及近,或由内而外,或由上到下,或由整体到局部,等等;二是不取固定的观察点,随着观察者位置的转移来描写景物,也叫游览顺序。
时间顺序是按一定的时段依次写景,描绘出景物的变化,如春、夏、秋、冬,晨、午、暮、夜。
选用哪一种顺序,应视描写对象的特点和描写的实际需要而定。
4、描写对象 景物描写的对象,概括地说,凡环绕人的但不是对人的描写,都可以说是景物的描写。
具体地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风景描写、风俗描写和风物描写。
也可以用绘画用语来表达,那就是:风景画、风俗画和风物画。
风景画的主要内容是自然风景。
广义的风景画,包括人工景物,如宫殿、寺庙、园林等。
狭义的风景画,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日、月、星、云,高山、大漠、潮汐、雷电等。
我们这里采用广义的概念。
风物画的范围,似乎更小一些,主要指人工制造的具有特点的景物与器物。
较大的如园林,较小的如金石风物描写,应该有独具的特点。
风俗画,也可以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风俗画,指能反映某一时代、某一地区、某一民族或社会集团的社会生活所特有的风俗人情、社会风貌、生活方式的文学作品。
《呐喊》的好词好句摘抄 以及赏析,必须要赏析
《呐喊》的好词好句摘抄 以及赏析摘抄: 1、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我想:希望本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2、前几天,狼子村的佃户来告荒,对我大哥说,他们村里的一个大恶人,给大家打死了;几个人便挖出他的心肝来,用油煎炒了吃,可以壮壮胆子。
我插了一句嘴,佃户和大哥便都看我几眼。
今天才晓得他们的眼光,全同外面的那伙人一模一样。
3、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4、我可是觉得在北京仿佛没有春和秋。
老于北京的人说,地气北转了,这里在先是没有这么和暖。
只是我总以为没有春和秋;冬末和夏初衔接起来,夏才去,冬又开始了。
5、早上,我静坐了一会儿。
陈老五送进饭来,一碗菜,一碗蒸鱼;这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一样。
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便把他兜肚连肠的吐出。
赏析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
八年级上册期中语文考试复习
1:1--3段描绘了哪三幅图景
2:文章4--7段中,作者描写由景及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作者描写月下的海滩时重点写了什么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4:本文用了大量比喻,试举一例加以赏析。
答案:①晚霞图、星空图、灯火图。
②把眼前的景和人融合在一起,情景交融,这样写突出了作者对大海的喜爱,对幸福生活着的人们的热爱之情。
③重点写劳动者休憩、谈笑的情景。
表达了作者对人们良好的祝愿,对自由幸福生活的赞美。
④“愉快的笑声,不是从这儿那儿飞扬开来,想平静的海面上不断的从这儿那儿涌起的波浪。
”把“笑声”比作“波浪”,把无形的笑声形象化了,表现出笑声的此起彼伏、源源不断。
一年级同学用十分造句有哪些
1.这个作业十分难。
2.这故事十分。
3.天热了,小明十分爱吃。
4.这只猫分可爱。
5.小红十分爱听笑话。
6.这福画,十分难。
7.爸爸说,这个故事十分好听。
7.今天考试十分简单。
8.小米交了个好朋友,十分开心
9.今天考的十分差
夏感 梁衡 赏析
梁衡:1946年,1968年毕业于中国人学。
历任内蒙古日报记者、光报记者、国家新闻出版署副。
现任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
作品有《梁衡文集》和新闻三部曲《没有新闻的角落》、《新闻绿叶的脉络》、《新闻原理的思考》,散文集《只求新去处》、《人杰鬼雄》、《名山大川》,科学史章回小说《数理化通俗演义》、政论集《继承与超越》等。
《晋祠》、《夏感》、《觅渡,觅渡,渡何处》、《跨越百年的美丽》等四篇作品入选中学课本和师范教材。
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
评赏梁衡的散文《夏感》 在诗人作家笔下,夏并不是一个受到青睐的季节。
也许,春的百卉萌发能给人一种再生的愉悦,春的万象泰和又能使人的情思得到畅快的释放吧;也许,秋的收获能给人一种成熟的满足,秋的寂寥又能使人的心绪得到淋漓的渲泄吧;所以,吟春咏秋,古今舞文弄墨者,几乎趋若过江之鲫。
而夏呢?也许它太热太酽太稠密太有点“浓得化不开”了,因此,总不免给人一种失和谐超力度负荷过重之感。
如是,怎能得到和普通百姓一样地受着“快乐原则”所支配的骚客文士的心理认同?怎能不被他们付诸阙如!即使有人写写,也难免写成“毒恶的灰沙阵”,“烫着行人的脸”,“干燥炎热的风”,“凶恶的嘶叫着”,“人象快干死的鱼”,“大地在高热度中发抖(引自茅盾、老舍、高尔基、罗曼罗兰诸人的作品)——一种作为艺术的内容中苦闷压抑象征的夏感;或者,写成“日常睡起无情思”(杨万里),“手倦抛书午梦长”(蔡确)——一种轻松闲适中透出无可奈何的失落之情的夏感。
可是,梁衡同志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这间的黄金的夏季。
”须知,这种赞美本身就很值得我们赞美。
而他在这篇作品中所创造的清隽境界、丰厚含茹和高致的美,他的英华吐纳的娟秀语言,更令人由衷叹服。
《夏感》确实够得上是当代散文中一篇难得的精品。
二 《夏感》一开始,作者这样写道:“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个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好象炉子上的一锅冷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了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渐渐滋成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一堵黛色长墙。
”在这里,朴实得有点稚拙的“一锅冷水”的比喻,新鲜的活脱脱的“密密厚发”的拟人,巧妙精当的“黛色长墙”的词汇选择,作者仿佛在进行俯视式扫描一般,寥寥几个镜头,就勾勒出夏景的宏观。
而“烦人的蝉儿,潜在树叶间一声声地长鸣”一句,则宛然上述一组镜头的画外音乐。
这儿的“烦”,显示着夏的热力,却绝没有沉闷的心迹;传达着夏的喧闹,毫无燥乱的踪影。
悠悠溢出树间的声声长鸣,映衬着夏景的明快色泽,烘托着一种“蝉噪林逾静”的氛围,也更加表现出夏日大地的充实、厚重和沉稳。
于是,在声色互补、虚实交融之中,作者已经为全文定下了昂扬积极的主调。
接着,作者摆平视角,镜头下移,好象在纵目远眺这广袤的原野似的,望着翻滚的麦浪“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象海浪在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里,作者呈现给我们的,已不是现实世界的简单还原,而是一种意化了的风物,是外在客体在作者心灵屏幕上的闪烁;或者说,是折射着作者情感光束的时代投影。
然后,一阵浮动着的热风,“飘过田野”,似乎是给远眺的作者、也似乎是给读者吹送来“已熟透了的麦香”。
这一笔点染,不仅恰到好处也恰如锦上添花。
正如前面蝉鸣的烘托体现为一种声与色的交融一样,这儿的点染则体现为一种色与香的谐和。
如果说,前面的烘托是一种氛围的点化,那么这儿的点染则是一种情致的昭示——昭示生活的丰腴和饱满。
作者就是在如此详尽地进行了铺垫之后,从容不迫地把他的笔触导向文章意蕴的致力点——“那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
这才是作者自己的夏感,这才是作者自己所发现、所体认、所慧识的独到的夏感。
从这里,作者又仿佛自然而然地引申出一段精妙的议论:“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为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
”这一段议论,构句独树一帜,用语别开生面,排比对偶驾轻就熟,在古色古香中显现着一种难得的理趣,即一种优美的情趣与深沉的意理相结合而滋生的抒情美感。
这一段议论,对前面之意蕴致力点,是发生,是拓进,是引深;实际上,也是作者对自己所发现、体认、慧识的夏的质性的一种哲人式抽象与鞭辟入里的诠释。
那么,这种质性意味着什么?作者很快就一语道破了。
原来,“那春天的灵透之气”所积蓄所酿成“磅礴之势”,正是一种“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的伟力的奔突,一种由孕育到丰登的“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律动,一种印着人类巨大的钤记的创造之波的流泻。
作者热情讴歌的,就是这样一首力、生命与创造的诗。
三 梁衡同志赞美的夏,是麦浪翻滚、麦香吹送的夏,是“金色主宰了世界上一切”的夏。
这是何方之夏?显然,作者的注目点是非常明确的。
在那段精妙的议论后,他这样写道:“你看,麦子刚刚割过,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梁、玉米,那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无不迸发出旺盛的活力。
这时,他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漫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里,作者的视角好象在渐渐拉近,镜头也从宏大转入精微。
于是,一个一个机趣盎然的大特写跃入了我们的眼帘。
一个“挑”字,让我们几乎感到了棉苗均匀有力的喘息;一个“举”字,让我们差不多感到了高粱玉米摇头晃脑的欢悦;一个“匍匐”中,我们同样感到了瓜秧的腰肢抖动,蜿蜒蛇行。
它们仿佛都在紧紧抓住这美好的年华大显身手,不舍昼夜地向着自我的完善和神圣的奉献而奋勇“冲刺”。
一句话,出神入化的描绘让我们从这些夏的宠儿身上,感到了人的丰采,人的气度,人的灵秀。
福楼拜曾经说过:“不论描写什么事物,唯有一个动词可以使它生动。
我们必须不断地苦心思索,非找到这个词不可,而绝不能为了逃避困难,用差不多的词句敷衍了事。
”梁衡同志的这一段文字,精雕细刻,丰姿绰约,作者之惨淡用心昭然,同时也是对福楼拜的“一词说”的生动实践。
这段文字,不仅构成全文意境的有力依托,而且也成为以金色为基调的夏的主体形象的丰满和强化。
审视作者所描绘的一切,我们恐怕很难想到那稻谷飘香的锦绣江南,也恐怕很难想到那牧草连云的苍茫塞外。
我们首先想到的,恐怕应该是那雄浑壮阔的黄河流域了——那八百里秦川,那三晋高原以及那横踞冀鲁豫的一望无际的冲积平原。
是的,正是这凝重厚实的黄土地,哺育了我们的民族,润泽了中华数千年的灿烂文明,而作者本人也作为中央报纸的记者并多年驻节于斯。
所以,他把黄土地之夏,作为自己纵情礼赞的典型观照物,就不仅有其熟悉生活的意味在,且也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和形而上的寓义在。
四 当然,《夏感》的作者并没有把他的镜头仅仅停留在夏的景观上,而是让自己的视角渐次由表层进入肌里,对准了我们这个星球的真正主宰——人。
夏日里生命在交替,夏日里作物向秋的终点最后“冲刺”,这种生机勃勃的运作,固然有大自然永恒代序的机制,但不可不论的是,自从人类参与其间后,它多半已成了作为万物灵长的我们之意志的对象化,成了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体现。
人,是夏的色彩的真正涂染者;也正是人,拨响了夏的紧张的旋律。
“田间那些挥镰的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只是想着快割,快割;麦子上场了,又想着快打,快打。
”“麦子打完了,该松一口气了,又得赶快去给秋苗追肥、浇水。
”这一段文字,作者似乎只是漫不经心,信笔写来,与前面一丝不苟的刻镂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差距,表面看甚至给人一种拙讷浅陋之感。
其实,白描的语言形式正契合着质朴的内容,如果把一连串形容词堆在这些普通劳动者身上,也许形成的倒是一种美的造作。
所以,作者此处的不施铅华,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之笔。
那么,作品的艺术濡染力如何强化呢?梁衡同志所运用的妙着是——细节。
“他们早起晚睡亦够苦了,半夜醒来还要听听窗纸,可是起风了;看看窗外,天空可是遮上了云。
”这几个细节,与上述快割快打快追肥浇水之类在叙述特色上一脉相承,构成了该段文字恬淡平实的整体风格。
这几个细节,乍一看似乎有点司空见惯,品嚼再三,就象使人感到它独有的韵味。
“听听窗纸”,“看看窗外”,在夏的紧张旋律的侧写,是夏的快节奏***,也是作者运用间接表现手法推出的心理镜头。
它,外化了“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的款款心曲,使我们在想象的空间看到了他们急切的目光、企盼丰收的焦灼以及与夏的律动所共鸣的人的感情律动。
在几个细节,极其平易而又极易其传神,明丽天然而又活灵活现,用“看似平常最奇崛”来形容它,是一点儿也不过分的。
可以说,如果换一个其他细节取而代之,作品的魅力就会大大削弱。
有趣的是,梁衡同志的《夏感》,全文正好六百六十六字。
这在今天,恐怕是难得的短文了。
然而,梁衡同志却凭借这为数不多的文字,构筑起如此精美的世界。
它,使我们想到玲珑的雅雕、小巧的盆景,想到一方素绢,一块碧玉、一泓清澈的小溪、一簇秀丽的山花。
过去评价散文之美,有所谓“人生宝、智慧宝、美丽宝”一说,而“六六”,在我们民族习惯中,向有和顺、如意、吉祥之意谐意。
《夏感》正是这样一篇三宝兼具蕴藉着和顺、如意、吉祥美好等含茹的杰作。
三峡的文言常识(如,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
【古今异义词】1、或王命急宣(或 古义:有时 )(或 今义:常用于选择复句的关联词)2、至于夏水襄陵(至于古义:一个动词“到”和一个介词“于” )(至于今义:常连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3、虽乘奔御风 (虽 古义:即使 )(虽 今义:虽然)【一词多义】①自:自三峡七百里中(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②绝:沿溯阻绝(断绝)绝巘多生怪柏(极,最)哀转久绝(消失)【通假字】①略无阙处(“阙”通“缺”,断缺)② 哀转久绝(“转”通“啭”,鸟叫声)【词类活用】①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奔:动词用作名词,飞奔的马)②回清倒影(清:形容词用作名词,清波)③晴初霜旦(霜:名词用作动词,结霜)④空谷传响(空谷:名词作状语,在空荡的山谷里)【特殊句式】1.两岸连山:省略句,省略定语“三峡”.2.重岩叠嶂:省略句,省略主语“两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