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一句诗,描写的是妃子不受皇帝宠爱
中国古代的皇帝拥有三宫六院,妻妾成群,当他想和后妃交欢时,选择谁侍寝就变成一桩令人头痛的麻烦事。
为此,历代皇帝“发明”了许多办法,有的还生出不少有趣的风流故事。
中国古代皇帝的性生活十分随意,但临幸后妃却是一件大事,因为这事关系到皇家血脉的正统与否。
皇帝从数量众多的后妃中选一名与其交欢,是对被选中女子的龙恩和宠爱,因此称为“临幸”、“驾幸”、“恩露”……从后妃的角度来讲则是“承幸”。
皇帝临幸后妃可是内廷的大事情,万万马虎不得。
据记载,周代时已有专门负责天子临幸后宫之事的官员,称为“阴令”;汉代则设掖廷令,负责每天傍晚记录当夜由谁侍御寝;东汉以后,这类事情专由宦官太监担当,此后每朝每代宫中必有一本备忘录,专录皇帝临幸之事,以备由于后宫中尽是娇艳美女,每天临幸谁有时就会变成一桩令皇帝非常头痛的麻烦事,尤其是那些后宫队伍庞大无比的皇帝。
西晋武帝司马炎后宫规模突破万人,为了解决寝宿的难题,他发明了“羊车选侍”的办法:坐在羊车上在通往后宫的路上溜达,羊车停留在谁的门前,就选谁当晚陪侍。
到了南朝,宋文帝也采用晋武帝发明的办法选侍。
妃妾们当然都希望羊车停在自己门前,有一名聪明的妃子名叫潘淑妃,她在羊车经过的路上洒上盐汁,引诱羊舔着盐汁一路来到门前。
由于羊老是停在潘淑妃的门前,文帝于是感叹道:“羊都为你留连,何况人呢
”据说风流皇帝唐玄宗在开元、天宝年间,后宫妃妾多至四万人,他不知道该如何临幸她们。
亏他在这方面主意还挺多,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每天将一群宫殡召集在一起,让她们掷骸子定输赢,最后的优胜者便是当夜陪侍人。
到了春秋时节,唐玄宗命令后宫女子在各自的门前栽花,自己跟随蝴蝶信步款款,蝴蝶停在谁门前的花枝上,皇帝当晚便留宿在谁处。
这一方法又被戏称为“蝶幸”。
到了明代,开始制定一套严格的制度来对皇帝的性生活进行管理,皇帝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自由选择侍寝妃妾的权力,当然也少了许多风流故事。
明代时,在紫禁城内设立了敬事房,专责管理皇帝的夜生活,敬事房的总管称为敬事房太监,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安排并记录皇帝与后妃交欢的有关事宜,皇帝每晚在哪里与谁寝宿,全都记录在案。
与此同时,宫中的女官彤史则负责记录后妃们每晚的形迹。
两相对照,一旦后宫中有谁怀孕生产,查一查受胎年月日,初生儿的身份即刻辨明。
明代除了皇后,皇帝的所有妃妾都备有一块绿头牌,即末端为绿色的名牌。
皇帝吃晚饭时,由敬事房太监将几十块绿头牌置于一只银盘中,端到皇帝面前,然后跪听皇帝指示。
如果皇帝选中哪个妃子与她同房,就把这个妃子的名牌翻过来,放回银盘;如果皇帝这天没“性”趣,则说一声“去”。
敬事房太监退下后,把皇帝选中的妃子名牌交给手下太监,由手下太监去通知被选中的妃子兰汤沐浴,做好“承幸”准备。
到了晚上,妃殡们所住的宫门前统统挂起红纱灯笼,而“承幸”妃子宫门前的灯笼则被卸下,表示皇帝当晚已选定寝宿的地方。
负责巡街的太监看到信号,便传令其余各宫熄灯寝息。
皇帝临幸的妃殡处按照惯例要焚香,香气异常,焚香的目的正如一首宫词所言:“参于鼻观气非清,脉脉遗芳媚寝情。
雨迹云踪易牵引,莫容轻霭上空明。
”通俗地说,就是起到催情的作用。
假如是皇帝第一次临幸的妃殡处,还要“铺宫”,即由太监将房间装饰一新。
明代的这种制度,一直到清朝还被承袭下来,顺治皇帝认为这一制度对于确保皇帝子女的纯正血统很有用处,同时也可对后代皇帝的纵欲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
清朝皇帝的临幸方式与以前各代不同,不是皇帝登门,而是由敬事房太监将皇帝翻绿头牌选中的妃子送到皇帝的寝宫。
按照规矩,妃子侍寝之前先以兰汤沐浴,然后一丝不挂脱光衣服,太监用红锦被将其裹起来扛到皇帝的御榻前,再揭去红锦被。
皇帝先已宽衣解带,赤裸着钻在被窝里,被子盖至脚踝处。
送来侍寝的妃子不能从被头处钻进皇帝被窝,也不能揭开被子,要从敞开的被脚处爬进去,事毕再从被脚处爬出,由太监仍旧用红锦被裹好扛出寝宫。
因为即使身为皇帝的妃子,她还是“臣妾”,为臣的自然不能光着身子背对皇帝,所以只能面朝皇帝往后“却行”。
行房时,敬事房总管还要站在门外敬候,听见里面动静差不多了,便高声唱道:“是时候了。
”如果碰上皇帝兴致正高,装聋作哑,就重复一声,但喊过三遍,皇帝就必须招呼太监进房,这也是祖宗定下的规矩。
太监将妃子扛出去后,总管照例记录下“某年某月某日某时,皇帝幸某某后”,以备查验。
这份档案称为《承幸簿》,除了皇帝本人以外,只有太后有权调阅。
皇帝死后,便将它烧毁,不再留下任何记录。
由于这个存档制度限制了皇帝的性权利,对于皇帝来说有点“不仁道”,所以清朝的大多数皇帝都对之不满意,但这是“祖制”,不能随意更改,于是便经常找借口住到圆明园等行宫去,因为那里没有这一套存档制度,行事比较方便些,如咸丰皇帝年轻时,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圆明园,恐怕与此不无关系。
耐人寻味的是:咸丰皇帝虽然获得了极大的“性自由”,却由于纵欲过度而早逝。
由此看来,任何权利,包括性权利没有限制没有节制是不行的。
古代皇帝是怎么挑妃子就寝
宫中所谓侍寝,就是侍候帝王睡觉。
这是嫔妃获得帝王宠幸的必由之途。
因为嫔妃太多,帝王为了决定侍寝人选,嫔妃为了邀得宠幸,就发生了许多令今人匪夷所思的事。
据说皇帝要与那位妃子佳人临幸,都是采取翻牌制,就是把每位佳人的名字写在牌子上,皇帝翻倒谁太监就叫谁,主要是避免佳人之间争风吃醋,也是稳定秩序的一种办法。
届时,临幸女子沐浴净身,然后用黄绸布裹身,由太监背之皇帝的寝室,从皇帝的脚部钻入被窝,但不能超过皇帝的头部。
一般皇帝临幸只允许十五分钟,屋内有太监侍立两旁,门外也有太监侍立,如果皇帝确实有兴趣和喜欢某位嫔妃,最长可延续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的时间。
太监就会把这位女子记录在册,随时供皇帝临幸。
这种情况必须有个前提,那些嫔妃佳人都想得到皇帝的临幸,也都想与皇帝共度良宵,于是每人都不遗余力的贿赂太监,谁给的多谁的东西值钱,太监就会在皇帝临幸的时候给予延长时间,否则,已到十五分钟,太监就会从皇帝的被窝里把佳人拖出背走。
由此走后门便衍生开来。
古代宫廷中有许多妃嫔等待着皇帝去宠幸,多得连皇帝也记不清,所以不在性问题上加强管理是不行的。
这种管理,到了明代达到了一个相当严密与制度化的程度。
这种管理,首先是对皇帝性生活的管理。
明朝管理皇帝卧房事务的机构称为,最高的负责人称为太监,其任务是安排、记载皇帝和后妃的性生活。
在皇帝和皇后性交时,太监必须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作为受孕的证据。
皇妃和皇后不同,皇帝所宠爱的妃子都各有一张绿牌,即末端染绿的名牌。
在皇帝吃晚饭时,敬事房太监会把十几张或几十张名牌置于大银盘中,和晚餐一起端到皇帝面前,等皇帝餐毕,他就跪在皇帝面前听候指示,如果皇帝无意找哪个妃子过夜,说一句“退下”即可。
如果皇帝要找哪个妃子过性生活,就把这个妃子的名牌翻转过来,放回银盘。
敬事房太监退下后,把名牌交给别的太监,他则通知这个被选中的妃子香汤沐浴,做一切必要的准备工作。
皇帝就寝的时间到了,敬事房太监就脱去妃子全身衣服,用羽毛制成的毛衣裹住她赤裸的身体,背她入皇帝的寝宫。
这是为了防止有人暗藏武器带入皇帝寝宫所采取的安全措施。
然后,敬事房太监和另几个太监就守候在皇帝寝宫外面,等候皇帝的性生活结束,如果规定的时间到了,太监就会高呼“时间到了”,皇帝如果没有回声,他就再次呼叫,如此反复三次,就一定要把妃子背回去。
同时,敬事房太监要记录年、月、日、以作为日后受孕的证据。
生孩子与否,对妃子日后身份的高低有很大影响。
明朝的这种制度,很难考证是从何时开始的,直到清朝,还承袭着这种制度,因为清世宗认为这种制度对查清子女是否确凿地出自皇帝血统,从而对皇位继承问题有很大关系,同时也可对皇帝纵欲有一些限制。
由此看来,敬事房太监在这个问题上权力很大,虽然从表面上看,皇帝的性生活决定于皇帝的意志,但是在名牌放置、准备工作、运送妃子、掌握时间、档案记录等具体环节上都可以钻空子,做手脚,妃子们如果得罪了敬事房太监就可能倒大霉,所以她们对敬事房太监都很巴结,常给太监们一些好处。
此外,在后宫中,皇后具有发言的权利,皇帝不能随心所欲地去妃子的住处,须事先有皇后的文件通知那妃子,文件上还要盖皇后的印信才算有效。
如果没有这个文件,皇帝即使到了妃子门外,也不能进入妃子的房间。
在后宫中,皇后对皇帝和妃子的来往拥有否决权。
这些制度似乎较为严格。
被誉为明朝中兴之主的,因为未纳皇妃,许多贵族和大臣都极力劝谏,希望他能仿照古制,设立12个皇妃,以使子孙孳衍繁盛。
当时,孝宗虽然同意,但最后因囿于皇后的限制而未能纳妃。
所以历代皇陵中,都葬着许多皇妃,而只有孝宗陵中只葬着夫妻两人。
这种事是绝无仅有的,明代学者在叙述此事时有褒有贬。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皇帝可拥有“”,妻妾之众,可以想象。
那么,她们是如何生活的呢?在一些影视文艺作品中,对这个神秘的“禁区”,随意杜撰,造出许多不近情理而又离奇的故事来。
有的说,皇上每夜都要“召幸”一位后妃,要召某妃侍寝,由太监背着或抬到皇上下榻处侍寝,也有的说皇帝人寝被角不裹,被召幸的妃嫔脱光衣服后,就从脚下爬进去等等,这些都是不近情理,凭空臆造出来的。
其实,不同的朝代,后宫里的帝后妃嫔们侍寝皇上是五花八门,各不相同的。
周代嫔妃与帝王共寝讲究日辰 周代时,尚未有敬事房太监所司之职,皇帝的房事是以日、月、星、辰来决定的。
周代人央定事情喜欢按天体、阴阳、历数来决定顺序。
甚至嫔妃和帝王同床的顺序,决定起来也要依照月亮的阴晴圆缺。
所谓依照月的阴晴圆缺,首先要搞清楚,在每月初一到十五月亮会逐渐满盈,而由十五到三十的后十五天则会逐渐变缺。
以此推断,初一到十五,宠幸的对象由地位较低的开始进行到地位较高的;而后半月则正好相反,是由地位高的逐渐安排到地位低的。
据记载的周代后妃制度是:“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位世妇、。
”意思是,天子有六宫娘娘、三位夫人、九位嫔妃、二十七位世妇、八十一位妻子,加起来就有一百二十六个各种级别、各种名称的老婆。
有了这种所谓的后妃制度,天子们自然是乐在其中,并将这种不合理的东西一代代传下去。
就像谬误的真理,传到后来就从原来的“一百二十六”成了“三千”。
在这“三千”多的美貌女子中,皇上召幸皇后和三位自然都拥有绝对的优先权。
九嫔以下伺候皇上时,都是由九个人共同陪伴皇帝就寝。
一个男人和九个女人睡在一起,荒唐至极,难以设想。
多少后宫女子,她们的青春、才华、美貌都成了统治者淫欲的牺牲品! 的后宫召幸受制 到了汉代的元凤政变后,霍光的权势达到无人能够制约的地步,霍氏外戚集团完全控制了汉廷内外、朝野上下。
霍光虽然无皇帝之名,但已行皇帝之实。
霍氏专权,连的官帏召幸妃嫔也要受霍光控制。
即位时仅八岁,四年后立上官氏为皇后。
是霍光的外甥女,时值六岁。
汉昭帝稍大后,就被霍光的左右亲信层层包围封锁起来。
外有霍光的两个女婿担任皇宫卫尉保护皇帝出入,内有皇后——霍光的外甥女在监视。
皇宫人员都顺从霍光的旨意,甚至于以皇帝体弱为由,示意御医们让皇帝“禁内”,禁止皇帝去别的妃嫔处居住,更不许召幸。
霍光还规定皇宫内所有的女人都必须穿有前后裆的裤子,不许穿裙子。
而且所穿的前后裆裤子还须多扎几根裤带,以免年轻皇帝性欲冲动而临幸其他的妃嫔,为的是让汉昭帝只专注他的外甥女,让为昭帝生下一男半女,帝位的继承人要有霍氏家族的血统。
这样,除了外,众多后宫佳丽都不得侍寝皇上。
不过,虽然上官皇后专房擅宠,却没有生下皇子皇女,直接导致了昭帝在位十三年。
却无子嗣。
更为荒唐的是,自霍光宣布后宫中妃嫔不准穿裙子多扎裤带的规定后,曾有好几个妃嫔因触犯此规定而不幸冤死黄泉。
坐羊车选寝妃 西司马炎后期生活腐朽、奢侈无度。
公元273年,选中品以上文武官员家里的处女大批入宫。
第二年又选下品文武官员和普通士族家里的处女5000人入宫。
至此连同魏元帝及吴末帝孙皓的宫女5000多人,后宫的美女达一万以上。
他眼花缭乱,无所适从,因为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就以羊拉御车,羊在哪个妃子住的房前停下,他就与那个妃子饮酒作乐,并就寝于该妃之室。
众妃嫔绞尽脑汁想法争宠陪侍,于是有的妃子便将竹叶插在房门边,有的把盐汁浸洒于门前空地上,从而引来皇上的羊车,以便能得到皇上的青睐。
达到侍寝争宠的目的。
后宫中的胡贵妃是晋武帝最喜欢的妃子,因为胡贵妃不仅自身长得漂亮,性情柔和,最关键的还是她善于弓诱羊,所以晋武帝经常在她那里留宿。
唐朝后宫侍寝讲究顺序 人们习惯上称“后宫佳丽三千人”,实际上,在唐朝三千不过是个虚数,唐朝的后宫多达数万名美女。
由于美女众多,后宫侍寝的分配自然成了难题。
不过,唐朝后宫女性有明确的地位,依次是:皇后;四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以上为正一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嫒、充仪、充容、充媛(以上为正二品);二十七世妇:婕妤九人(为正三品)、美人九人(为正四品)、才人九人(为正五品);八十一御妻:宝林二十七人(为正六品)、御女二十七人(为正七品)、彩女二十七人(为正八品)。
这些有地位的嫔妃,当然还有许多随侍的女官、宫女、杂役等,数目非常庞大。
唐朝后宫陪侍御寝的顺序,是按照月圆月缺来制定的,与周代大同小异。
每月的前十五日为渐满,后十五日为渐缺,所以从初一到十五就由地位低的轮到高的,十六到月底前则反由地位高的轮到地位低的,皇后及四夫人有优先权,九嫔以下则“九九而御”,即每九个人共同承恩一夜。
详细一点说来,初一到初九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十三是九嫔,十四是四夫人,十五就是皇后独享;同样,十六也是皇后独享,十七是四夫人。
十八是九嫔,十九到二十一是二十七世妇,每九人共享一夜,二十二到三十则是八十一御妻每九人共享一夜。
整体说来,皇后两夜,四夫人两夜,世妇六夜,御妻十八夜,对嫔妃而言是公平的分配,然而对于天子来说,不能自由选择,又要一次应付好几个,实在不是愉快的事。
虽然后宫嫔妃陪侍御寝的规定明明白白,但因为嫔妃众多,不时有人身体不适或月事到来,所以每夜的当班人很繁杂费事,因此宫内多半设置“女史”专管妃嫔侍寝皇上的顺序。
唐代开元末年,唐明皇宫女妃嫔众多,于是挖空心思想出怪招——随蝶施爱。
每到春天,唐明皇整天在宫中举行宴会,让众多妃子插戴鲜花,他自己动手捉一只蝴蝶,然后把它放飞,看它落到哪位妃子的身上,当晚便由那位妃子侍寝。
后来,直到杨贵妃专宠,随蝶施爱这种选妃侍寝的游戏才停止不用。
清帝召幸后妃 清入关前,盛京皇宫居住处较少,只有中宫清宁宫及关雎、麟趾、衍庆、永福四配宫,大政殿与崇政殿这两大殿并无床榻,故太宗皇太极或居中宫,或只能到某妃居处暖阁中过夜,并没有单独寝处以召某妃陪侍。
但清移都北京后,情况大有改观,紫禁城内各楼堂殿阁多达九千余间,除后妃居住的东、西十二宫外,皇上也有居处,如富丽堂皇的乾清宫或养心殿。
皇上新婚之后,皇后随侍皇上居三个月,一直要度过新婚燕尔之期,然后才在东、西六宫中择一居处。
除皇后外,皇上要召某妃嫔侍寝,便在晚饭后看牌子,翻到某位,则由太监禀知,是夜便到皇帝寝宫承欢。
皇后或妃嫔每次侍寝,有太监详细记录年月日,以作受胎的证据。
每天晚餐之后,服侍的御前太监便会将写有妃嫔名字的绿头签放在一个银盘中,然后跪在地上高举银盘,听候皇上吩咐。
如果皇上无意找妃嫔过夜,则只须简单地说一句“退下”;如果皇上看中哪位妃嫔,便会伸手将她的绿头签翻过来。
御前太监退下后,把绿头签转交给当差听事的太监。
他们的任务是先通知皇上选中的妃嫔,让她洗漱准备,然后用特制的羽衣将她赤裸的身子裹住,背到皇上的寝宫。
皇上与妃嫔就寝后,太监要守候在寝宫的外面。
若超过了既定的时间,太监就会在外面高呼“时间到了”!如果得不到皇上的回声,太监会再次高声呼叫。
如此反复三遍,皇上必须回答,而且侍寝的妃嫔一定得送回。
与此同时,随侍的记档太监要问明皇帝,是否允许陪他过夜的妃嫔生孩子。
如果皇上说“留住”,那么记档太监就会详细地记录年月日,以便作为日后受胎的证据;如果皇帝表示不要,则会对该妃嫔立即施行避孕措施。
拒绝皇上召幸的皇后 几千年来,皇上的后宫妃嫔众多,妃子们为得到皇上的临幸,都是不择手段恶斗争宠,都以能获皇上的召幸为最大的奢望。
道理很简单,只要得到皇上的宠幸,就能成为后宫主人,就可取得荣华富贵,就可拥有一切。
不过居然有人拒绝皇上临幸,听来不可思议。
这拒绝临幸的就是元武帝的皇后宏吉剌。
宏吉刺皇后生性节俭勤奋,豁达开朗,不会妒忌,对自己要求严格。
居住在兴圣西宫的第三皇后奇氏,受到皇帝的宠爱,经常留宿皇上。
左右的大臣近侍把这些告诉了宏吉剌皇后,她并没有表现出忌妒和埋怨。
一次,宏吉刺随元武帝出京巡视,途中,元武帝派内官传旨,想接见刺后,刺后以夜太深加以推辞。
内官回报元武帝,元武帝再命内官说清是侍寝皇上,反复几次,剌后始终也没有答应。
历史上拒绝召幸的不仅有宏吉剌皇后,隋炀帝时期的宫女罗罗,也多次拒幸。
一次,隋炀帝喝醉酒后,巡幸诸宫,偶然碰上宫女罗罗,隋炀帝一见天仙般的罗罗当即喜上眉梢,尤为喜爱,即刻召幸。
罗罗深知个中奥妙,害怕萧妃,因萧妃不久前还使韩俊娥蒸发人间,不见踪影,明眼人都知道韩俊娥上了西天,因此任凭炀帝亲近,罗罗以有“月事”为由推脱不能侍寝皇上。
几千年来,中国历代君主就都实行一夫多妻制,后宫中的妃嫔们,少说几百,多则上万,是一支庞大的“粉黛”队伍,确切的数字恐怕谁也说不清。
不管她们是能得到皇上的宠幸或是拒绝临幸,绝大多数都是帝王的奴隶和仆役,自觉不自觉地充当政治斗争的工具,充当帝王享乐的玩物和传宗接代的产婆。
因此,后宫中帝后和妃嫔们生活的基调是悲苦和辛酸的,她们的一生,恨多于爱,苦多于甜。
哀多于乐,哭多于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