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苏南通人在福州 想再次回到江苏。
监护人要有,转这个东西容易转过去很难转回来
描写福州闽江的诗句,有哪些啊急需
《游鼓山喝水岩》 作者特立 朝代:宋 【诗词】: 昔闻鼓山未到鼓。
胜游不易得,一失恐难值。
今朝忽勇猛,便作入山计。
虽无济胜具,尚可策疲致。
松下止呵导,山前屏车骑。
仰窥白云峰,俯蹑青螺髻。
半天开佛刹,杰阁照金翠。
路穷两崖间,巨石擘元气。
何年泻白虹,一喝回狂势。
冲波落山后,余务泄厚地。
山灵畏定力,仙鬼吝幽閟。
至今千仞底,不见波流驶。
寻师水倒回,卓锡泉涌沸。
异事惊倒人,此理本无二。
亭边数苍石,刻画几大字。
顾怜身后名,惨戚当时意。
茫茫千万古,存灭可胜记。
灰劫同一尽,要自济儿戏。
不知生前酒,对石聊一醉。
醉到无何乡,却就僧床睡。
《鼓山》 作朱德 鼓山高耸闽江头,面貌威严障福州。
纵有台风声猖獗,从来不敢到闽侯
-------------------------------------------------- “客中多病废登临,闻说南台试一寻。
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艘横系大江心。
寺楼钟鼓催昏晓,墟落云烟自古今。
白发未除豪气在,醉吹横笛坐榕阴。
”本诗题为《渡浮桥至南台》,作者陆游(1125—1210),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他生活在灾难深重的时代,故痛恨金兵侵略、奸臣误国,一生满怀报国赤诚之心,却因得罪秦桧而仕途坎坷。
绍兴二十八年(1158年),陆游才获任福建宁德县主簿小官。
次年秋,调充福州决曹(掌管刑狱),为官两年。
三十年正月,离福州北返临安。
此时,陆游诗名日盛。
其诗雄浑奔放,饱含爱国热情,常又感慨自己“报国欲死无战场”。
他曾受到孝宗召见,但未得到重用。
淳熙五年(1178年),他再次被派到福州任提举常平茶盐公事。
“至南台”诗写于他首次调福州任职时,为慕南台山(今仓山)天宁寺胜迹而渡浮桥前往,因触景生情而作此诗。
浮桥,是福州闽江万寿桥的前身,横跨台江。
郡守王祖道于元佑八年(1093年)相其南北,“造舟为梁”,这就是诗中所称可行“九轨”之道。
崇宁二年(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乃于桥南建天宁寺。
”到元代大德七年(1303年),头陀王法助奉旨募造石桥,于至治二年(1322年)落成,名“万寿桥”。
本诗写作者一踏上浮桥,即为眼前景象所震撼:闽江中千艘木船用铁链、藤条相连接,一字摆开,横亘中流,浮桥稳如磐石,许多车辆和行人徐行漫步于“怒涛”之上,场面极为壮观。
面对怒号的江风,排空的激浪,作者心中的爱国豪情再次激起,报国无门的愤懑再次填满胸臆:联想国难当头,民心不平,耳际如闻战鼓号角,眼前如见黄沙旌旗,尘土飞扬,千军万马激战正酣……天宁寺的钟鼓,打断了他的思绪;南台岛的墟烟,使他重又回到现实中:晨钟暮鼓徒然催告早晚的时序变化;墟落烟云,遮断了人民苦难的图景。
眼前安静宁谧的生活,自然岁月的迁移,更使作者难掩心中的隐痛。
想到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困守南方小城,抱负无由得伸,登山临水,倍增感慨。
为忧国忧民而生的白发已布满双鬓,但他满腔激情依然不衰。
他想像,无奈之下,只能独坐榕阴,借酒浇胸中块垒,吹奏横笛,以排遣苦闷,由此诗也可见陆游时时处处难以放下的执著的爱国情怀。
作文的类型
作文的种类我们一般把作文分为五类,即记叙文(narration)、描写文(description)、说明文(exposition)、议论文(argumentation)和应用文(practicalwriting)。
一、记叙文(narration)记叙文也曾记事文,用于记叙事情的发展变化或人物的经历,它简单易学又很常用,所以最适合学生学习英语作文。
它可以通过记日记的形式进行练习。
学记叙文时习作者可将自己一天的活动(或一次活动)依时间顺序或空间顺序记下来。
当然,随着写作水平的提高,以后就应该打破这种顺序的限制。
记叙文必须包括以下几点:(1)所叙述的事件都应包括开头(beginning),主体(mainbody)和结尾(ending)三个部分。
不论叙述一个人或一件事,必须有情节发展的过程。
有时可以有冲突、高潮,这样文章不会平淡无奇。
(2)要确定用第一人称写还是用第三人称写。
第一人称使人读来亲切,第三人称容易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3)记叙文应该包括六要素,即:时间(when)、地点(where)、人物(who)、事件(what)、原因(why)和结果(how)。
可以以事件发生的时间次序写,也可以以事件发生的先后写。
以写“春游”为例,可先简单写如何准备(beforethespringouting),然后是文章主体春游的过程(duringthespringouting),碰到什么问题(如天气、事故等突发事件),如何解决。
最后简单写感想(afterthespringouting)。
写活动细节要详细得当,写感想要有真实流露。
叙述的方式可以分顺序、倒叙和插叙。
由于记叙文总是记叙一个事
为什么周麻婆改叫胖姥姥
为什么周麻婆改叫胖姥姥
是因为他的年纪大了,而且身材比较肥胖,所以别人尊称他为胖姥姥
20年后回学校作文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
转眼间,20年过去了,我也长大成人了.回想起当年养育我的母校,便情不自禁的有了深深的思念之情,真想回去看一看。
说干就干,这天下午,我没有什么事做,便来到了我的母校.来到门口一看,咦,怎么没有机器人看守呢
说罢,门自动打开了,奇怪,它怎么回自动开呢,难道认识我
这是,陆老师走了过来,我便问她,她告诉我说:“这是因为在门的上方有一个隐型的监视器,可以知道你是好人还是坏人,所以,就算没有机器人看守,也不会有坏人进我们的学校,在学校也会有安全感。
我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心里也不住的赞叹:母校的变化真大啊。
说着说着,我们来到了教室,我向里面一望,咦,怎么没有学生在呢
原来,学生们全都在上课时隐身了,因为这样,上课才能像在看电影一样,既好玩又可以学到知识,这种电影似的学习,学生们很喜欢,所以个个学生都很爱学习,学习成绩也都名列前茅。
之后,我来到了操场,映入眼帘的是一个非常美丽的花园,里面有许许多多的花草树木,像一片海洋,放眼望去,令人心旷神怡。
我都陶醉在其中,过了一会儿,我回过神儿来,问陆老师: “现在的草操场都变成了花园,那学生们上课怎么办
”陆老师没有回答,带着我来到乘飞毯的地方,乘飞毯来到了学校的楼顶,我好奇的问:“您带我来这儿干什么
”陆老师还是没有回答,她把我推向前,我走进去,顿时像走进了另一个世界。
看见了绿草茵茵的操场,可是还是没有一个学生,只见陆老师按了“操场”的按钮,操场就出来了,而且还有很多在开心活动的同学,我问老师:“为什么刚才我没有看见一个学生呢”“因为你刚才看到的是一个虚幻的操场,真正的操场要按钮才会浮现。
这里还有许多按钮,操场只是学生做早操和上课的地方,如果要踢足球,就按“足球场”,打篮球就按“篮球场”。
”陆老师自豪地对我说。
我听了之后,也点点头,心里不住的赞叹:“母校真是太妙了,发展的太快了,中国的经济真是太了不起了
” 是的,中国的经济发展飞快,只要我们努力学习,今后一定会制造出更多更妙的社会
中国有几个,黄河故道,都在什么地方,详细点,谢谢
秦汉时期,黄河平均每26年决口和改道一次,后来逐渐频繁,三国到五代时期,平均10年一次。
据记载,黄河下游的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余次,大改道26次,所以才有“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之语。
每当这些灾难来临时,“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民不聊生,而当灾难过后,留下来的黄河故道便成了伤痛的纪念碑。
黄河故道基本有三种,一种是荒芜的盐碱地,一种是水草丰美的湿地,还有一种是尚存的河道。
象宁远、商丘一部分的黄河故道就属前一类,不过这些故道大多年代久远,以至于许多当地人都不知道在这样的河床上曾经流淌过一条叫作黄河的河流。
而大多数黄河故道都属后两者,比如盛产梨子的砀山、山东单县、豫北的湿地、江苏宿迁,黄河夺淮入海后在徐州留下的故道;黄河入海口的东营市境内,还有一条盛产黄河鱼的故道。
1168年至1855年,黄河曾流经砀山近700年。
黄河最后一次改道北徙后,在砀山县中北部留下了一条46.6公里的废河道,即现在美丽的黄河故道。
黄河故道两边种着大面积的桃树,春天粉色的桃花与黄色的河岸、蓝色的河水 黄河故道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
黄河故道水面、湿地和动植物资源丰富,是皖北地区重要的生物多样性的种质资源基因库。
砀山名景“鳌头观海”即在此处。
黄河故道历史悠久,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东京(今开封)留守于滑县西南人为决河遂使河道东夺泗入淮,黄河流经商丘727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从铜瓦厢(今兰考县)东坝头处决口北流,才成为黄河故道。
如今,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内东西有天沐湖和郑阁湖,中间有万亩国有林场。
天沐湖水域面积1万多亩,郑阁湖水域面积1500多亩,平均水深2米。
湖面碧水荡漾,湖水清澈见底,湖内鱼翔浅底,湖边芦苇茂盛,成为独特的“北国水乡”,润泽着周围的万亩良田。
这里一年四季侯鸟栖息,仅目前发现的就有天鹅、丹顶鹤、白鹭、鸿雁、野鸭等数十种。
区国有林场主要树种以刺槐、杨树、泡桐为主,兼有多种经济林杂果。
由于林木茂密,栖息有金雕、猫头鹰、喜鹊、百灵等各类禽鸟40余种,还有野兔、刺猬、狗獾等10余种野生动物在林中出没。
故道南岸绵延横亘着被誉为“水上长城”的黄河故堤,平均高出堤外15米,是一处名符其实的“悬河”。
故堤外是万亩良田,以种植小麦、玉米、棉花、花生、大豆为主,还有一片片的桃、梨、杏、枣等经济林,道路阡陌,绿树成行,花红果香,林茂粮丰,一派田园风光。
沿黄河故道生态旅游区,还散布着历朝历代遗存下来的几十处人文景观。
主要有:我国大思想家、道家学派代表人物庄子的出生地--蒙城遗址;古黄河边上闻名遐尔的水旱码头--刘口古镇,包括陆陈会馆、山西会馆、南山会馆等,至今,这里还传颂着雍正御景、刘庸赏景、华佗行医、太平天国习武等一串串神奇的传说,使得这里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
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自然景观,被国内外旅游界专家赞叹为“古老的水上长城”和“迟到的发现”。
河流决口后放弃原来河床而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无常,改道十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一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大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
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山谷之间,几无大的变化。
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
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
人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 黄河故道 据文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几次重大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
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
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
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口,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山东朝城、阳谷、聊城,至禹城别漯川北行,又经山东临、惠民等地,至利津一带入海。
此后几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
北宋初期,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
直到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
这条河宋人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口,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无棣入海、宋人称此河为“东流”。
东流行水不到40年便断流。
黄河故道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为防御金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人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水和济水入海。
黄河至此由北入渤海改而南入黄海。
直到1855年,黄河主要是在南面摆动,虽然时有北冲,但均被人力强行逼堵南流,南流夺淮入海期间,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
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
直到明代后期潘季驯治河以后,黄河才基本被固定在开封,兰考,商丘、砀山、徐州、宿迁、淮阴一线,即今之明清故道,行水达300年。
清咸丰五年(1855年),黄河又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县境)铜瓦厢决口改道,再次摆回到北面,行经今河道,北流入渤海。
1938年,蒋介石命令扒开郑州花园口黄河大堤,全河又向南流,沿贾鲁河、颍河、涡河入淮河。
洪水漫流,灾民遍野。
直到1947年堵复花园口后,黄河才回归北道,自山东垦利县入海。
在周定王五年以来的2600多年的时间里,黄河下游河道经历了从北到南,又从南再到北的大循环摆动。
其中决口、改道不计其数。
大体上以孟津为顶点,在北抵天津、南界淮河的这样一个大三角洲上,都是黄河改道迁徙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