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女子衣着保守的句子

描写女子衣着保守的句子

时间:2020-03-15 20:52

形容女子衣着性感的句子有哪些

女生:紫色的长发散披一泻而下,又长又密的睫 毛像两把小刷子,紫玉般的眼眸散发摸不 清的神色,冰冷孤傲的眼睛仿佛没有焦距 ,深邃的眼底充满了平静,如樱花般怒放 的双唇勾出半月形的弧度,她白皙的皮肤 看上去如同鸡蛋膜一样吹弹可破,唇红齿 白,剑眉星目,眉如远山,目光犀利,眸 若星河,面若含冰。

我自己小说里的句子,望采纳

~

描写民国时期,女生衣着和北洋军阀的句子

刘半农等所著《赛金花本事》:对清末民初曾经风光无限的状元夫人、名妓赛金花是这样描述的——“就说我吧,除去时头上戴一根大簪,三排小簪,每排是四根,全都是翡翠的。

梳着五套头——当时最时兴的样式——颈上挂金链,戴着珐琅银表。

冬天穿狐裘都是按着颜色深浅替换。

我耳朵上戴的那副牛奶珠坠子就值几千两。

“上海《时报》:“妇女现流行一种淫妖之时下衣服,实为不成体统,不堪寓目者。

女衫手臂露出一尺左右,女裤则吊高一尺有余,乃至暑天,内则穿一粉红洋纱背心,而外罩一有眼纱之纱衫,几至肌肉尽露。

此等妖服,始行于妓女,妓女以色事人,本不足责,乃上海之各大家闺秀,均效学妓女之时下流行恶习。

妖服冶容诲淫,女教沦亡,至斯已极。

”张爱玲对服装的描述:“黄的宽袍大袖,嘈切的云朵盘头;黑色绸底上装嵌着桃红的边,青灰长裙,淡黄玳瑁眼镜;如意镶边的宝蓝配着苹果绿色的绣花袄裤”;“有一种橄榄绿的暗色绸,上面掠过大的黑影,满蓄的风雷。

还有一种丝质的日本料子,淡湖色,闪着木纹、水纹;每隔一段路,水上漂着两朵茶碗大的梅花,铁划银钩,像中世纪礼拜堂里的五彩玻璃窗画,红玻璃上嵌着沉重的铁质沿边”。

推荐《更衣记》: 《更衣记》是传奇作家张爱玲女士的一篇美文。

作者用她从容淡然的笔墨在短短的千字文中将辛亥革命前后的百年服饰演变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巧妙地讲述着她对服饰的独特见解。

   如果当初世代相传的衣服没有大批卖给收旧货的,一年一度六月里晒衣裳,该是一件辉煌热闹的事罢。

你在竹竿与竹竿之间走过,两边拦着绫罗绸缎的墙——那是埋在地底下的古代宫室里发掘出的甬道。

你把额角贴在织金的花绣上。

太阳在这边的时候,将金线晒得滚烫,然而现在已经冷了。

  从前的人吃力地过了一辈子,所作所为,渐渐蒙上了灰尘;子孙晾衣裳的时候又把灰尘给抖了下来,在黄色的太阳里飞舞着。

回忆这东西若是有气味的话,那就是樟脑的香,甜而稳妥,像记得分明的块乐,甜而怅惘,像忘却了的忧愁。

  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

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

开国的时候,因为“男降女不降”,女子的服装还保留着显着的明代遗风。

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

领圈很低,有等于无。

穿在外面的“大袄”,在并非正式的场合,宽了衣,便露出“中袄”。

 “中袄”里面有紧窄合身的“小袄”,上床也不脱去,多半是娇媚的,桃红或水红。

三件袄子之上又加着“云肩背心”,黑缎宽镶,盘着大云头。

 削肩,细腰,平胸,薄而小的标准美女在这一层层衣衫的重压下失踪了。

她的本身是不存在的,不过是一个衣架子罢了。

中国人不赞成太触目的女人。

历史上记载的耸人听闻的美德——譬如说,一只胳膊被陌生男子拉了一把,便将它砍掉——虽然博得普通的赞叹,知识阶级对之总隐隐地觉得有点遗憾,因为一个女人不该吸引过度的注意;任是铁铮铮的名字,挂在千万人的嘴唇上,也在呼吸的水蒸气里生了锈。

 女人要想出众一点,连这样堂而皇之的途径都有人反对,何况奇装异服,自然那更是伤风败俗了。

 出门时裤子上罩的裙子,其规律化更为彻底。

通常都是黑色,逢着喜度年节,太太穿红的,姨太太穿粉红。

寡妇系黑裙,可是丈夫过世多年之后,如有公婆在堂,她可以穿湖色或雪青。

裙上的细褶是女人的仪态最严格的试验。

家教好的姑娘,莲步姗姗,百褶裙虽不至于纹丝不动,也只限于最轻微的摇颤。

不惯穿裙的小家碧玉走起路来便予人以惊风骇浪的印象。

更为苛刻的是新娘的红裙,裙腰垂下一条条半寸来宽的飘带,带端系着铃。

行动时只许有一点隐约的叮当,像远山上宝塔上的风铃。

晚至一九二○年左右,比较潇洒自由的宽褶裙入时了,这一类的裙子方才完全废除。

 穿皮子,更是禁不起一些出入,便被目为暴发户。

皮衣有一定的季节,分门别类,至为详尽。

十月里若是冷得出奇,穿三层皮是可以的,至于穿什么皮,那却要顾到季节而不能顾到天气了。

初冬穿“小毛”,如青种羊,紫羔,珠羔;然后穿“中毛”,如银鼠,灰鼠,灰脊,狐腿,甘肩,倭刀;隆冬穿“大毛”,——白狐,青狐,西狐,玄狐,紫貂。

“有功名”的人方能穿貂。

中下等阶级的人以前比现在富裕得多,大都有一件金银嵌或羊皮袍子。

 姑娘们的“昭君套”为阴森的冬月添上点色彩。

根据历代的图画,昭君出塞所戴的风兜是爱斯基摩式的,简单大方,好莱坞明星仿制者颇多。

中国十九世纪的“昭君套”却是颠狂冶艳的,——一顶瓜皮帽,帽檐围上一圈皮,帽顶缀着极大的红绒球,脑后垂着两根粉红缎带,带端缀着一对金印,动辄相击作声。

 对于细节的过份的注意。

为这一时期的服装的要点。

现代西方的时装,不必要的点缀品未尝不花样多端,但是都有个目的——把眼睛的蓝色发扬光大起来,补助不发达的胸部,使人看上去高些或矮些,集中注意力在腰肢上,消灭臀部过度的曲线……古中国衣衫上的点缀品却是完全无意义的。

若说它是纯粹装饰性质的罢,为什么连鞋底上也满布着繁缛的图案呢

鞋的本身就很少在人前露脸的机会,别说鞋底了,高底的边缘也充塞着密密的花纹。

 袄子有“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之别,镶滚之外,下摆与大襟上还闪烁着水钻盘的梅花,菊花。

袖上另钉着名唤“阑干”的丝质花边,宽约七寸,挖空镂出福寿字样。

 这样聚集了无数小小的有趣之点。

这样不停地另生枝节,放恣,不讲理,在不相干的事物上浪费了精力,正是中国有闲阶级一贯的态度。

惟有世界上最清闲的国家里最闲的人,方才能够领略到这些细节的妙处。

制造一百种相仿而不犯重的图案,固然需要艺术与时间;欣赏它,也同样地烦难。

 古中国的时装设计家似乎不知道,一个女人到底不是大观园。

太多的堆砌使兴趣不能集中。

我们的时装的历史,一言以蔽之,就是这些点缀品的逐渐减去。

 当然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还有腰身大小的交替盈蚀。

第一个严重的变化发生在光绪三十二三年。

铁路已经不那么稀罕了,火车开始在中国人的生活里占一重要位置。

诸大商港的时新款式迅速地传入内地。

衣裤渐渐缩小,“阑干”与阔滚条过了时,单剩下一条极窄的。

扁的是“韭菜边”,圆的是“灯草边”,又称“线香滚”。

在政治动乱与社会不靖的时期——譬如欧洲的文艺复兴时代——时髦的衣服永远是紧匝在身上,轻捷利落,容许剧烈的活动。

在十五世纪的意大利,因为衣裤过于紧小,肘弯膝盖,筋骨接榫处非得开缝不可。

中国衣服在革命酝酿期间差一点就胀裂开来了。

“小皇帝”登基的时候,袄子套在人身上像刀鞘。

中国女人的紧身背心的功用实在奇妙——衣服再紧些,衣服底下的肉体也还不是写实派的作风,看上去不大像个女人而像一缕诗魂。

长袄的直线延至膝盖为止,下面虚飘飘垂下两条窄窄的裤管,似脚非脚的金莲抱歉地轻轻踏在地上。

铅笔一般瘦的裤脚妙在给人一种伶仃无告的感觉。

在中国诗里,“可怜”是“可爱”的代名词。

男人向有保护异性的嗜好,而在青黄不接的过渡时代,颠连困苦的生活情形更激动了这种倾向。

宽袍大袖的,端凝的妇女现在发现太福相了是不行的,做个薄命人反倒于她们有利。

 那又是一个各趋极端的时代。

政治与家庭制度的缺点突然被揭穿。

年青的知识阶级仇视着传统的一切,甚至于中国的一切。

保守性的方面也因为惊恐的缘故而增强了压力。

神经质的论争无日不进行着,在家庭里,在报纸上,在娱乐场所。

连涂脂抹粉的文明戏演员,姨太太们的理想恋人,也在戏台上向他们的未婚妻借题发挥讨论时事,声泪俱下。

 一向心平气和的古国从来没有如此骚动过。

在那歇斯底里的气氛里,“元宝领”这东西产生了——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缅甸的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顶圈一般,逼迫女人们伸长了脖子。

这吓人的衣领与下面的一捻柳腰完全不相称。

头重脚轻,无均衡的性质正象征了那个时代。

 民国初建立,有一时期似乎各方面都有浮面的清明气象。

 大家都认真相信卢骚的理想化的人权主义。

学生们热诚拥护投票制度,非孝,自由恋爱。

甚至于纯粹的精神恋爱也有人实验过,但似乎不会成功。

 时装上也显出空前的天真,轻快,愉悦。

“喇叭管袖子”飘飘欲仙,露出一大截玉腕。

短袄腰部极为紧小。

上层阶级的女人出门系裙,在家里只穿一条齐膝的短裤,丝袜也只到膝为止,裤与袜的交界处偶然也大胆地暴露了膝盖,存心不良的女人往往从袄底垂下挑拨性的长而宽的淡色丝质裤带,带端飘着排穗。

 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份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的。

衣领减低了不算,甚至被蠲免了的时候也有。

领口挖成圆形,方形,鸡心形,金刚钻形。

白色丝质围巾四季都能用。

白丝袜脚跟上的黑绣花,像虫的行列,蠕蠕爬到腿肚子上。

交际花与妓女常常有戴平光眼镜以为美的。

舶来品不分皂白地被接受,可见一斑。

 军阀来来去去,马蹄后飞沙走石,跟着他们自己的官员,政府,法律,跌跌绊绊赶上去的时装,也同样地千变万化。

短袄的下摆忽而圆,忽而尖,忽而六角形。

女人的衣服往常是和珠宝一般,没有年纪的,随时可以变卖,然而在民国的当铺里不复受欢迎了,因为过了时就一文不值。

 时装的日新月异并不一定表现活泼的精神与新颖的思想。

恰巧相反。

它可以代表呆滞;由于其他活动范围内的失败,所有的创造力都流入衣服的区域里去。

在政治混乱期间,人们没有能力改良他们的生活情形。

他们只能够创造他们贴身的环境——那就是衣服。

我们各人住在各人的衣服里。

 一九二一年,女人穿上了长袍。

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是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的,各不相犯。

旗下的妇女嫌她们的旗袍缺乏女性美,也想改穿较妩媚的袄裤,然而皇帝下诏,严厉禁止了。

五族共和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满清,提倡复辟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

在中国,自古以来女人的代名词是“三绺梳头,两截穿衣。

”一截穿衣与两截穿衣是很细微的区别,似乎没有什么不公平之处,可是一九二○年的女人很容易地就多了心。

她们初受西方文化的薰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说,可是四周的实际情形与理想相差太远了,羞愤之下,她们排斥女性化的一切,恨不得将女人的根性斩尽杀绝。

 因此初兴的旗袍是严冷方正的,具有清教徒的风格。

 政治上,对内对外陆续发生的不幸事件使民众灰了心。

青年人的理想总有支持不了的一天。

时装开始紧缩。

喇叭管袖子收小了。

一九三○年,袖长及肘,衣领又高了起来。

往年的元宝领的优点在它的适宜的角度,斜斜地切过两腮,不是瓜子脸也变了瓜子脸,这一次的高领却是圆筒式的,紧抵着下颔,肌肉尚未松弛的姑娘们也生了双下巴。

这种衣领根本不可恕。

可是它象征了十年前那种理智化的淫逸的空气——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的丰柔肉身。

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

 当时欧美流行着的双排钮扣的军人式的外套正和中国人凄厉的心情一拍即合。

然而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女人在那雄赳赳的大衣底下穿着拂地的丝绒长袍,袍叉开到大腿上,露出同样质料的长裤子,裤脚上闪着银色花边。

衣服的主人翁也是这样的奇异的配搭,表面上无不激烈地唱高调,骨子里还是唯物主义者。

 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

(那似乎是极其艰难危险的工作,小心翼翼地,费了二十年的工夫方才完全剪去。

)同时衣领矮了,袍身短了,装饰性质的镶滚也免了,改用盘花钮扣来代替,不久连钮扣也被捐弃了,改用揿钮。

总之,这笔账完全是减法——所有的点缀品,无论有用没用,一概剔去。

剩下的只有一件紧身背心,露出颈项,两臂与小腿。

 现在要紧的是人,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曲勾出。

革命前的装束却反之,人属次要,单只注重诗意的线条,于是女人的体格公式化,不脱衣服不知道她与她有什么不同。

 我们的时装不是一种有计划有组织的实业,不比在巴黎,几个规模宏大的时装公司如Lelong’s,Schiaparelli’s,垄断一切,影响及整个白种人的世界。

我们的裁缝却是没主张的。

公众的幻想往往不谋而合,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洪流。

裁缝只有追随的份儿。

因为这缘故,中国的时装更可以作民意的代表。

 究竟谁是时装的首创者,很难证明,因为中国人素不尊重版权,而且作者也不甚介意,既然抄袭是最隆重的赞美。

最近入时的半长不短的袖子,又称“四分之三袖”,上海人便说是香港发起的,而香港人又说是由上海传来的,互相推诿,不敢负责。

 一双袖子翩翩归来,预兆形式主义的复兴。

最新的发展是向传统的一方面走,细节虽不能恢复,轮廓却可尽量引用,用得活泛,一样能够适应现代环境的需要。

旗袍的大襟采取围裙式,就是个好例子,很有点“三日入厨下”的风情,耐人寻味。

 男装的近代史较为平淡。

只有一个极短的时期,民国四年至八九年,男人的衣服也讲究花哨,滚上多道的如意头,而且男女的衣料可以通用,然而生当其时的人都认为是天下大乱的怪现状之一。

目前中国人的西装,固然是谨严而黯淡,遵守西洋绅士的成规,即是中装也长年地在灰色,咖啡色,深青里面打滚,质地与图案也极单调。

男子的生活比女子自由得多,然而单凭这一件不自由,我就不愿意做一个男子。

 衣服似乎是不足挂齿的小事。

刘备说过这样的话:“兄弟如手足,妻子如衣服。

”可是如果女人能够做到“丈夫如衣服”的地步,就很不容易。

有个西方作家(是萧伯纳么

)曾经抱怨过,多数女人选择丈夫远不及选择帽子一般的聚精会神,慎重考虑。

再没有心肝的女子说起她“去年那件织锦缎夹袍”的时候,也是一往情深的。

 直到十八世纪为止,中外的男子尚有穿红着绿的权利。

男子服色的限制是现代文明的特征。

不论这在心理上有没有不健康的影响,至少这是不必要的压抑。

文明社会的集团生活里,必要的压抑有许多种,似乎小节上应当放纵些,作为补偿。

有这么一种议论,说男性如果对于衣着感到兴趣些,也许他们会安分一点,不至于千方百计争取社会的注意与赞美,为了造就一己的声望,不惜祸国殃民。

若说只消将男人打扮得花红柳绿的,天下就太平了,那当然是笑话。

大红蟒衣里面戴着绣花肚兜的官员,照样会淆乱朝纲。

但是预言家威尔斯的合理化的乌托邦里面的男女公民一律穿着最鲜艳的薄膜质的衣裤,斗篷,这倒也值得做我们参考的资料。

 因为习惯上的关系,男子打扮得略略不中程式,的确看着不顺眼,中装上加大衣,就是一个例子,不如另加上一件棉袍或皮袍来得妥当,便臃肿些也不妨。

有一次我在电车上看见一个年青人,也许是学生,也许是店伙,用米色绿方格的兔子呢制了太紧的袍,脚上穿着女式红绿条纹短袜,嘴里衔着别致的描花假象牙烟斗,烟斗里并没有烟。

他吮了一会,拿下来把它一截截拆开了,又装上去,再送到嘴里去吮,面上颇有得色。

乍看觉得可笑,然而为什么不呢,如果他喜欢

…… 秋凉的薄暮,小菜场上收了摊子,满地的鱼腥和青白色的芦粟的皮与渣。

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

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

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罢

服饰描写和细节描写的段落或句子.

《祝福》是鲁迅1924年创作的小说,收录在鲁迅小说集《彷徨》中。

该小说描写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

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三次外貌描写的作用:  第一次:“我”在河边最后一次见到祥林嫂,祥林嫂是“五年前的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这是全文倒叙开头处第一次描写祥林嫂,实际上却是祥林嫂一生时序中的死前的最后一次外貌描写:比五年前大见苍老,头发花白程度跟年纪不相称,面容黑瘦,表情麻木,再加上乞丐的衣着,这一切暗示着,祥林嫂的处境不仅不如第一次到鲁家(那时不幸却还健壮),而且不如第二次再到鲁家时了(那时悲惨但尚有生气).这时肉体被摧垮,精神也已死亡了.这个倒叙开头外貌描写的是不幸的顶点,为读者造成一个欣赏的悬念,引导读者深入下文.  第二次:“我”在鲁家第一次看到祥林嫂,恰在祥林嫂夫死出逃,初到鲁家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手脚都壮大,又只是顺着眼,不开一句口.”这第二次外貌描写,刻划的是自然时序中大家最早见到的祥林嫂──为死去的祥林穿孝,不幸;但年轻,顺从沉默、健壮能干,在鲁家暂时安了身.这段已点出遭遇的不幸,但也暗示着抗争的希望,所以尽管劳作辛苦,她却“口角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第三次:祥林嫂被从鲁家抢走卖到山里,夫死子亡后又回到鲁家,“我”第二次见到祥林嫂时的样子是“她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这第三次外貌描写,穿孝的衣着和头饰同第一次相同,所不同的是脸色和眼光,今不如昔了.这表明祥林嫂的境遇一次不如一次,打击接踵而来,经过了抗争她还是回到了不幸的中国上.  三次描写突出了眼神的细节,概括了祥林嫂一生的不幸,揭示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劳动妇女的迫害和摧残.三次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外貌描写对反封建的主题起到了见微知著、画龙点睛的作用.  2、祥林嫂的心理:  ⑴ 贞节观:  祥林嫂是普通的农村妇女,但是却深受封建思想的节烈观的影响.可见封建思想对中国人的毒害多么深重,不仅在鲁四老爷这样保守的乡绅头脑中根深蒂固,而且深入到社会最底层.祥林嫂对再嫁反抗越激烈,说明她受的毒害越深.不仅世人认为祥林嫂再嫁是罪恶,就连她自己也一直以再嫁为耻,精神委靡,心怀恐惧.  ⑵ 迷信思想:  迷信思想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迷信也同样毒害着祥林嫂的心灵.如果她没有再嫁的罪恶感,也许对鬼神的恐惧不会那么强烈.因为有了这样的罪恶感,“怕暗夜、怕黑影”,她想摆脱,想赎罪,自然乞求于迷信.她捐了门槛,自以为摆脱了罪孽,却不被社会认可.于是她“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自绝于这个人的社会了.

描写拔河的好词好句好段

1、大方 [ dà fāng ] (样式、等)不俗气。

【】姐姐经常穿一件米色的外套,显得大方。

2、雅致 [ yǎ zhi ] (服饰、器物、房屋等)美观而不落俗套。

【例句】衣服看起来不新,但是很雅致可人。

3、时髦 [ shí máo ] 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新颖入时。

【例句】她的衣服总是比别人看起来时髦。

4、美丽 [ měi lì ] 使人看了产生快感的。

【例句】这件衣服真是美丽大方,特别适合你。

5、美观 [ měi guān ] (形式)好看;漂亮。

【例句】样式美观,裁剪得体,是件好衣服。

6、摩登 [ mó dēng ] 指式样合乎时兴的。

【例句】摩登女郎不但服饰走在时尚的前沿,连洋派生活方式也在她们中得到展现。

7、新颖 [ xīn yǐng ] 新而别致。

【例句】这个系列的衣服,款式很新颖别致。

8、高贵 [ gāo guì ] 极为贵重的。

【例句】她的衣着高贵而典雅。

9、典雅 [ diǎn yǎ ] 优美不粗俗。

【例句】她的衣着高贵而典雅。

10、华丽 [ huá lì ] 美丽而有光彩。

【例句】美丽的她穿了一件华丽的衣服,在人群中显得鹤立鸡群。

高一语文复习知识点有哪些

高中语识归纳一、语文知识点1.小说三要素:A人物 B情节 C环境2.议论文三:A论点 B C论证3.比喻三要素:A本体 B喻体 C喻词4.记叙文六要素(五W+H):何时when 何地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过how 何果what5.律诗四条件:A八句四联(首颔颈尾) B偶尾同韵 C中联对偶 D平声合调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 B议论 C抒情 D说明 E描写7.六种说明文说明方法:A举例子 B列数字 C打比方(喻) D作比较 E分类别F下定义8.三种说明文说明结构:A总分总结构 B总分结构 C分总结构9.三大说明文说明顺序:A按时间顺序 B按空间顺序 C按逻辑顺序10.两种基本议论文结构:A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B提出观点——论证观点——总结观点11.六种议论文论证方法:A举例法 B对比法 C 喻证法 D E归谬法F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 B拟人 C排比 D夸张 E反问 F设问 G反复 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13.四种人物描写方法:A外貌描写 B语言描写 C动作描写 D心理描写(简记为:外语动心)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 B偏正短语 C 主谓短语 D动宾短语E动补短语 F介宾短语 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名词性短语 B动词性短语 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15.六种句子成分:A主语 B谓语 C宾语 D补语 E定语 F状语16.十二词类(性):A名动形 B数量代 C副介连 D助叹拟17.三种记叙方法(顺序):A顺叙 B倒叙 C插叙18.三种省略号作用:A表引文内容省略 B表列举事项省略 C表说话中断延长19.四种波折号作用:A表解释说明前文 B表后文跳跃转折 C表声音中断延长D表时地数起止20.四种引号作用: A表引用实际内容 B表讽刺反语 C表特定称谓D表着重强调二、语文学法归类1.课文预习六步法:A查注生词,扫清三字 B朗读课文,感知内容C了解作者,把握背景 D标明段序,分清结构E画关键句,体会作用 F简写主旨,归纳特色2.学生课堂听讲五法(细听讲做笔记):A听到listen B看到lookC写到write D说到 speakE思到think(耳眼手嘴脑五官并用)3.赏诗三步法:A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把握背景)B译析字面(通译全诗,分析景情)C阐明主旨(简述内容,阐明理趣)4.划分文章结构四法:A依据表达方式 B找寻明暗线索C依据时空顺序 D依据逻辑顺序5.分析八种关键句作用:A点明题目,引起下文(点题句)B点明中心,亮出主旨(中心句)C设置悬念,引发兴趣(悬念句)D承上启下,自然衔接(过渡句)E前后照应,和谐统一(照应句)F侧面烘托,间接映衬(烘托句)G 后文铺垫,埋下伏笔(铺垫句)H增强语言,突出特征(修辞句)6.辨别七类文章写法:A对比写法 B象征写法 C烘托写法D以小见大写法 E先扬后抑写法F虚实结合写法 G夹叙夹议写法高考语文易错的108个多音字总结 1、单:单(shàn,姓)老师说,单(chán匈奴族首领)于只会骑马,不会骑单(dān)车。

2、折:这两批货物都打折(zhé)出售,严重折(shé)本,他再也经不起这样折(zhē)腾了。

3、喝:武松大喝(hè)一声:快拿酒来

我要喝(hē)十二碗。

博得众食客一阵喝(hè)彩。

4、着:你这着(zhāo名词)真绝,让他干着(zháo动词)急,又无法着(zhuó)手应付,心里老是悬着(zhe)。

5、蕃:吐蕃(bō藏族的前身)族在青藏高原生活、蕃(fán茂盛、繁多)衍了几千年。

6、量:有闲心思量(liáng)她,没度量(liàng)宽容她。

野外测量(liáng)要量(liàng)力而行。

7、沓:他把纷至沓(tà)来的想法及时写在一沓(dá)纸上,从不见他有疲沓(ta)之色。

8、烊:商店晚上也要开门,打烊(yàng晚上关门)过早不好,糖烊(yáng溶化)了都卖不动了。

9、载:据史书记载(zǎi),王昭君多才多艺,每逢三年五载(zǎi)汉匈首脑聚会,她都要载(zài)歌载(zài)舞。

10、曝:陈涛参加体育锻炼缺乏毅力、一曝(pù)十寒的事情在校会上被曝(bào)光,他感到十分羞愧。

11、宁:尽管他生活一直没宁(níng)静过,但他宁(nìng)死不屈,也不息事宁(níng)人。

12、和:天气暖和(huo),小和(hé)在家和(huó动词)泥抹墙;他讲原则性,是非面前从不和(huò)稀泥,也不随声附和(hè动词)别人,更不会在麻将桌上高喊:我和(hú)了。

13、省:湖北副省(shěng)长李大强如能早些省(xǐng)悟,就不致于丢官弃职、气得不省(xǐng)人事了。

14、拗:这首诗写得太拗(ào)口了,但他执拗(niù)不改,气得我把笔杆都拗(ǎo)断了。

15、臭:臭气熏天的臭(chòu)是指气味难闻,无声无臭的臭(xiù)是泛指一般气味。

16、度:度(dù姓)老师宽宏大度(dù名词),一向度(duó动词)德量力,从不以己度(duó动词)人。

17、哄:他那像哄(hǒng)小孩似的话,引得人们哄(hāng)堂大笑,大家听了一哄(hòng)而散。

18、丧:他穿着丧(sāng)服,为丧(sāng)葬费发愁,神情沮丧(sàng)、垂头丧(sàng)气。

19、差:他每次出差(chāi)差(chà)不多都要出点差(chā)错。

20、扎:鱼拼命挣扎(zhá),鱼刺扎(zhā)破了手,他随意包扎(zā)一下。

21、埋:他自己懒散,却总是埋(mán)怨别人埋(mái)头工作。

22、盛:盛(shèng)老师盛(shèng)情邀我去她家做客,并帮我盛(chéng)饭。

23、伧:这个人衣着寒伧(chen),语言伧(cāng)俗。

24、创:勇于创(chuàng)造的人难免会遭受创(chuāng)伤。

25、伯:我是她的大伯(bó),不是她的大伯(bǎi)子。

26、疟:发疟(yāo)子就是患了疟(nǜe)疾。

27、看:看(kān)守大门的保安也很喜欢看(kàn)小说。

28、行:银行(háng)发行(xíng)股票,报纸刊登行(háng)情。

29、艾:他在耆艾(ài)之年得了艾(ài)滋病,整天自怨自艾(yì)。

30、把:你把(bǎ)水缸把(bà)摔坏了,以后使用没把(bǎ)柄了。

31、传:《鸿门宴》是汉代传(zhuàn)记而不是唐代传(chuán)奇。

32、荷:荷(hé)花旁边站着一位荷(hè)枪实弹的战士。

33、涨:我说她涨(zhǎng)了工资,她就涨(zhàng)红着脸摇头否认。

34、奇:数学中奇(jī)数是最奇(qí)妙的。

35、炮:能用打红的炮(pào)筒炮(bāo)羊肉和炮(páo)制药材吗

36、给:请把这封信交给(gěi)团长,告诉他,前线的供给(jǐ)一定要有保障。

37、冠:他得了冠(guàn)军后就有点冠(guān)冕堂皇了。

38、干:穿着干(gān)净的衣服干(gàn)脏活,真有点不协调。

39、巷:矿下的巷(hàng)道与北京四合院的小巷(xiàng)有点相似。

40、薄:薄(bò)荷油味不薄(báo),很受欢迎,但要薄(bó)利多销。

41、拓:拓片、拓本的拓读 tà ,开拓、拓荒的拓读 tuò 。

42、恶:这条恶(è)狗真可恶(wù),满身臭味,让人闻了就恶(ě)心。

43、便:局长大腹便便(pián),行动不便(biàn)。

44、宿:小明在宿(sǜ)舍说了一宿(xiǔ)有关星宿(xiù)的常识。

45、号:受了批评,那几名小号(hào)手都号(háo)啕大哭起来。

46、藏:西藏(zàng)的布达拉宫是收藏(cáng)大藏(zàng)经的宝藏(zàng)。

47、轧:轧(zhá)钢车间的工人很团结,没有相互倾轧(yà)的现象。

48、卡:这辆藏匿毒品的卡(kǎ)车在过关卡(qiǎ)时被截住了。

49、调:出现矛盾要先调(diào)查,然后调(tiáo)解。

50、模:这两件瓷器模(mú)样很相似,像是由一个模(mó)型做出来的。

51、没:驾车违章,证件被交警没(mò)收了,他仍像没(méi)事一样。

52、舍:我真舍(shě)不得离开住了这么多年的宿舍(shè)。

53、殷:老林家境殷(yīn)实,那清一色殷(yān)红的实木家具令人赞叹不已。

54、还:下课后我还(hái)要去图书馆还(huán)书。

55、系:你得系(jì)上红领巾去学校联系(xì)少先队员来参加活动。

56、假:假(jiǎ)如儿童节学校不放假(jià),我们怎么办

57、降:我们有办法使从空中降(jiàng)落的敌人投降(xiáng)。

58、脯:胸脯(pú)、果脯(fǔ)不是同一个读音。

59、间:他们两人之间(jiān)的友谊从来没有间(jiàn)断过。

60、石:两石(dàn)石(shí)子不够装一卡车。

61、劲:球场上遇到劲(jìng)敌,倒使他干劲(jìn)更足了。

62、茄:我不喜欢抽雪茄(jiā)烟,但我喜欢吃番茄(qié)。

63、刨:我刨(bào推刮)平木头,再去刨(páo挖掘)花生。

64、弹:这种弹(dān)弓弹(tán)力很强。

65、颤:听到这个噩耗,小刘颤(zhàn)栗,小陈颤(chàn)抖。

66、扒:他扒(bā)下皮鞋,就去追扒(pá)手。

67、散:我收集的材料散(sàn)失了,散(sǎn)文没法写了。

68、数:两岁能数(shǔ)数(shù)的小孩已数(shùo)见不鲜了。

69、参:人参(shēn)苗长得参(cēn)差不齐,还让人参(cān)观吗。

70、会:今天召开的会(kuài)计工作会(huì)议一会(huì)儿就要结束了。

71、簸:他用簸(bò)箕簸(bǒ)米。

72、吓:敌人的恐吓(hè)吓(xià)不倒他。

73、胖:肥胖(pàng)并不都是因为心宽体胖(pán),而是缺少锻炼。

74、耙:你用梨耙(bà)耙(bà)地,我用钉耙(pá)耙(pá)草。

75、伺:边伺(cì)候他边窥伺(sì)动静。

76、好:好(hào)逸恶劳、好(hào)为人师的做法都不好(hǎo)。

77、咳:咳(hāi)

你怎么又咳(ké)起来了

78、处:教务处(chǔ)正在处(chù)理这个问题。

79、囤:大囤(dùn)、小囤(dùn),都囤(tún)满了粮食。

80、缝:这台缝(féng)纫机的台板有裂缝(fèng)。

81、澄:澄(dèng)清混水易,澄(chéng)清问题难。

82、扇:他拿着扇(shàn)子却扇(shān)不来风。

83、得:你得(děi必须)把心得(dé)体会写得(de)具体、详细些。

84、屏:他屏(bǐng)气凝神躲再屏(píng)风后面。

85、几:这几(jǐ)张茶几(jī)几(jī)乎都要散架了。

86、卷:考卷(juàn)被风卷(juǎn)起,飘落到了地上。

87、乐:教我们音乐(yùe)的老师姓乐(yùe),他乐(lè)于助人。

88、了:他了(liào)望半天,对地形早已了(liǎo)如指掌了(le)。

89、吭: 小李一声不吭(kēng),小王却引吭(háng)高歌。

90、粘:胶水不粘(nián)了,书页粘(zhān)不紧。

91、畜:畜(xù)牧场里牲畜(chù)多。

92.称:称(chèng同秤)杆的名称(chēng)、实物要相称(chèn)93.弄:别在弄(lòng)堂在玩弄(nòng)小鸟。

94.俩:他兄弟俩(liǎ)耍猴的伎俩(liǎng)不过如此。

95.露:小杨刚一露(lòu)头,就暴露(lù)了目标。

96.重:老师很重(zhòng)视这个问题,请重(chóng)说一遍。

97.率:他办事从不草率(shuài),效率(lǜ)一向很高。

98.空:有空(kòng)闲就好好读书,尽量少说空(kōng)话。

99.泊:小船漂泊(bó)在湖泊(pō)里。

100.朝:我朝(zhāo)气蓬勃朝(cháo)前走。

101.膀:膀(páng)胱炎会使人膀(pāng)肿吗

102.校:上校(xiào)到校(jiào)场找人校(jiào)对材料。

103.强:小强(qiáng)很倔强(jiàng),做事别勉强(qiǎng)他。

104.塞(sài)外并不闭塞(sè),塞(sāi)子塞(sāi)不住漏洞。

105.辟:随意诬陷人搞封建复辟(bì)可不行,得辟(pì)谣。

106.倒:瓶子倒(dǎo)了,水倒(dào)了出来。

107.都:大都(dū名词)市的人口都(dōu副词)很多。

108.匙:汤匙(chí)、钥匙(shi)都放在桌子上。

高考语文易错成语500例之一2011-06-011. 哀鸿遍野:比喻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到处都是。

哀鸿,哀鸣的大雁,比喻悲哀呼号的灾民。

2. 安步当车:古代称人能安贫守贱。

现多用以表示不乘车而从容不迫地步行。

安,安闲。

3. 安土重还:安于本乡本土,不愿轻易迁移。

重,看得很重。

4. 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饥饿的悲惨遭情景。

嗷嗷,哀号声;哺,喂食。

5. 筚(bì)路蓝缕:驾着柴车,穿着破旧的衣服去开辟山林。

筚路,柴车。

蓝缕,破衣服。

形容创作的艰苦。

6. 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

7. 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就骏马在细小的缝隙前飞快地越过一样。

白驹,骏马。

8. 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惊慌。

9. 杯水车薪: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

比喻无济于事。

10. 别无长(cháng)物:没有多余的东西。

形容穷困或俭朴。

11. 不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谦虚说法。

12. 不足为训:不值得很为效法的准则。

训,准则。

13. 不可理喻:没法跟他讲道理。

形容蛮横或固执。

比喻,使明白。

14. 不胫而走:比喻消息传得很快。

胫,小腿。

15. 不负众望:不能使群众信服。

孚,使人信服。

16. 不为(wéi)已甚:指对人的责备或处罚适可而止。

已甚,过分。

17. 不即不离:不接近也不疏远。

即,接近。

18. 不卑不亢:对待人有恰当的分寸,既不低声下气,了不傲慢自大。

卑,低下;亢,高。

19. 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没出息。

稂、莠,田里的野草。

20. 不落窠臼:比喻有独创风格,不落旧套。

21. 不容置喙(huì):不容别人插嘴。

喙,嘴。

22. 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旧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坏,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树立起来。

23. 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含有轻视意。

然,对,正确。

24. 不以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注意。

25. 不刊之论:形容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刊,削除,修改。

26. 不瘟不火:指戏曲不沉闷乏味,也一急促。

瘟,戏曲沉闷乏味;火,比喻紧急、急促。

27. 侧目而视:斜着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

形容拘谨畏惧而又愤怒的样子。

28. 出神入化:形容技艺达到了绝妙的境地。

29. 城下之盟:敌军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敌人订的盟约。

泛指被迫签订的条约。

30.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原是君主时代臣下给君主奏章中的套语。

31. 曾几何时:时间没有过去多久。

32. 曾经沧桑:比喻曾经见过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里。

33. 蚕食鲸吞:用各种方式侵占吞并。

(蚕、鲸,名词作状语)34. 沧海一粟(sù):比喻非常微小。

粟,谷子。

35. 从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规劝,如同水流向下那样迅速而自然。

36. 大快人心:坏人坏事受到惩罚或打击,使大家非常痛快。

37. 大而无当:虽然大,但是不合用。

38. 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锋芒,表面看来好像很愚笨。

多含褒义。

39. 大器晚成:指能担当大事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比较晚。

40. 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要勇于承担,不谦让,不推托。

仁,正义,正义的事,引申为应该做的事。

41. 得陇望蜀:比喻贪得无厌,含贬义。

42. 登堂入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水平。

43. 顶礼膜拜:比喻崇拜到极点,含贬义。

44. 东山再起:东晋谢安退职后在东山做隐士,后来又出任要职。

比喻失势之后,重新恢复地位。

45. 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语出唐代杜牧诗。

46. 对簿公堂:簿,文状起诉书之类。

对簿,受审问。

指公堂上受审。

47. 多事之秋:事变很多的时期。

48. 耳濡目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濡,沾湿。

49. 耳熟能详:听的次数多了,熟悉得都能够详尽地说出来。

50. 耳提在命:不但当面告诉他,而且揪着耳朵叮嘱。

形容恳切教导。

语出《诗经》。

51. 繁文缛(rù)节:不必要的仪式或礼节繁多。

也比喻多余锁碎的手续。

文,礼节,仪式;缛,繁多,烦琐。

52. 匪夷所思:指言谈行动超出常情,不是一般人所能想像的。

夷,平常。

53. 分庭抗礼:原指宾主相见,站在庭院的两边,相对行礼。

现在用来比喻平起平坐,互相对立。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