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做木工的顺口溜,尺寸谚语
(1) 人干了木匠进了磨房(2)木匠来缺柴(3)木匠打孩子有寸(4)千日斧子百日锛,大锯只用一早晨去学木匠的颜语)(5)长木匠·短铁匠;不长不短干瓦匠(各行业的尺寸特点)(6) 一凿一跟;越打越深(打卯的学问)(7) 闭一眼干木匠;越瞅越正当(8)四大难听:老婆哭﹑野驴叫﹑刷锅铲子锉锯条(9)木不钻不透,话不说不明(10)板上钉钉_有板有眼 (11)轻锯重刨子)(在锯和刨子的制作方面;锯的重量劲量轻些、刨子重些、更便于操作)(12)上梁不正下梁歪(13)行见行没处藏(14)做到老学到老(15)木匠怕摸,瓦匠怕看。
(检测手艺的高低)16、木匠做家具---有尺寸17、关羽做木匠--大刀阔斧请采纳,谢谢
应县木塔为什么不怕地震 阅读答案
1.这篇文章的说明顺序是 。
(2分)选文为我们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多是 构架,(2分)能够通过 消减地震对自身造成破坏。
(2分)2.选文第①自然段划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有什么作用
(4分)3.选文第②自然段加点字能不能去掉
为什么
(3分)4.仔细阅读③~⑤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归纳,我国古代建筑有哪几种抗震手法。
(4分)5.许多中国古代建筑都做到功能与美感的完美结合,请你举一例,并加以简要说明。
(4分)参考答案1.(逻辑)逻辑顺序 木(木头,木质) 自身变形2. 举例子、引用、作比较、列数字。
具体准确地说明应县木塔具有较强的抗震能力。
3. 不能。
“一定限度内”起限制作用,准确地说明古建筑自身变形只能在一定限度内保证其安全性,而非绝对安全,去掉了与现实不符。
这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4. ①台基的使用有效地避免建筑基础被剪切破坏。
②大屋顶的使用提高了建筑构架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③斗拱通过变形起到消能抗震的作用。
④以榫卯为代表的技术设施能吸收地震能量,减小建筑的地震响应。
5.示例:苏州宝带桥。
这种连拱石桥能减小河水对桥造成的冲击力,结构坚固,同时像一条卧龙横卧在水面,形象优美。
高分求05—08年上海市所有高考试卷,word版,不要图片版的
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语文(上海卷)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
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前,务必在答题纸上填写准考证号和姓名。
并将核对后的条形码贴在指定位置上。
3.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
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4.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5题。
(15分)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国家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方案,在传统的斗拱造型基础上进行了创造性的现代转译。
斗拱榫卯穿插的运用,保持了最为世人所理解的中国建筑元素,而层层出挑的主体造型更显示了现代工程技术的力度和气度。
与国家馆相呼应的地区馆平卧其下,则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以现代园林空间来软化主体建筑与城市周边的关系。
整个设计一寓“天”,一寓“地”,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
几年之后,这个世博中国馆必将成为上海的新地标,雄踞于浦江之滨,给上海和中国带来新的光荣和自豪。
②城市地标是一座城市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或景观,它聚焦了一座城市的魅力,是这座城市区别于另一座城市的特色之所在。
我国历史上唐代长安之曲江,北宋汴州之金明池,南宋杭州之西湖,明清南京之秦淮河、北京之故宫、苏州之虎丘、扬州之瘦西湖,近代上海之外滩,都是历史上极具特色和标志性的城市景观,并积淀为一种独特的城市意象。
随着我国当代城市化进程的迅猛发展,新的城市地标不断浮出地表。
这些新的城市地标如何与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体现出创新和发展,已成为今天城市建设中一个普遍性的问题。
③所谓历史文脉,就是指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它是在城市产生和发展的漫长历史进程中慢慢积淀和形成的,一旦形成,它又影响着生活于这座城市的市民共享的生活体验和共有文化想象,由于中国很早就是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因而其城节必然烙有大体一致的中国特色;同时由于中国疆域辽阔,分成许多文化区域,因而每座城市又往往形成鲜明的地方特点。
王国维说过“都邑者,政治与文化之标征也”,就是说,城市是一个国家、民族和区域政治与文化的标征。
夸天的城市新地标,理应与这座城市的历史文脉亦即城市的政治和文化标征相吻合。
而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
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④城市新地标必须和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协调,近年采也有不少成功的尝试,由著名建筑学家贝聿铭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就是其中一例。
该建筑地处著名的苏州园林忠王府和拙政园旁边,楼层不高,灰白色调,青砖铺地,窗格透绿,曲径通幽,移步换景,与周边建筑和环境完全融为一体。
它继承了苏州园林和江南民居的建筑风格,整个建筑的灰白色调和传统的粉墙黛瓦非常协调。
不仅如此,城市新地标还应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
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上海外滩和浦东陆家嘴的建筑群。
前者为欧洲古典建筑,凝重、端庄、厚实,代表着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上海;而后者多为造型奇特的摩天大楼,拔地而起,鳞次栉比,富有现代感,代表了九十年代浦东开发以后的新上海形象。
这两组地标都切合上海海派文化的历史文脉,又互为映衬,以黄浦江为界,形成了相互呼应的“双城记”,成为今天上海最显著的标志。
⑤强调城市新地标要与历史文脉相协调,并不是说一味复古,不要创新,只是说创新首先要有个文化底色和基调,这个底色和基调就是中国特色、地方特点。
世博中国馆的设计体现了这一思路,如国家馆的“故宫红”色调就代表了最典型的中国元素。
但无论国家馆还是地区馆又都不是一味复古,而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从而体现了传统和现代的完美结合,以及国家和地区的和谐一致。
世博中国馆的建设,将为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留下一座纪念碑式的建筑,也给今天和未来的上海留下一座新的城市地标。
l.第②段中列举了我国多处城市景观,用意是_。
(2分)2.第③段“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一句中“败笔”的意思是_(2分)3.对“历史文脉”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城市地标与城市的历史文脉应该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B.历史文脉总是在一座城市出现的时候产生和发展的。
C.历史文脉也是王国维说的城市“政治与文化之标征”。
D.城市新地标与历史文脉相协调要有文化底色和基调。
4.阅读第④段,简述城市新地标与原有地标之间的关系。
(3分)5.联系全文,概述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文化底色。
(80字序右)( 5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
(22分)灯笼红①我们家乡有一种香瓜叫作“灯笼红”。
这瓜熟透了以后,瓤儿红得像点亮的灯笼。
我的曾祖母就像熟透了的灯笼红。
她面孔焦黑,布满老树皮般的皱纹,可是心灵却如瓜瓤那么又红又甜。
我的童年时期见过不少这样的老人,他们经历了艰难的一生,最后在生命的内部酿出并积聚起隽永而仁慈的美好性灵。
②曾祖母至少活到八十岁以上,我四岁那年,她无疾而终。
我跟她在一盘大坑上挨着睡,她死的那天晚上,把我的被褥铺好,像往常那样,如打坐的僧人,久久不动地盘腿坐在上面,为的是把被窝焐得暖暖和和的。
我光身子一出溜钻进被窝,曾祖母隔着被子抚拍我好半天,直到入睡为止。
那时正是严寒的冬天。
当我在温暖的被窝里做着梦的时候,曾祖母在我身边平静地向人生告别了。
③我睡得死,醒来时天大亮。
平时曾祖母早已起床下地,坐在圈椅里跟祖母说话,今天为甚仍稳睡着
侧脸一瞧,一双绣花的新鞋露在曾祖母的被头外面,不是过大年,为甚穿新鞋
还有,她怎么头朝里睡
我愣怔地坐起来,看见姐姐立在门口嘤嘤地哭泣,屋里有几个大人靠躺柜立着。
我坐起来,刚喊了声“老娘娘”(家乡对曾祖母这么叫,第一个“娘”读入声),就被一双有力的手臂连被窝一块抱走,送到父母住的屋子里。
我哭着,我并不晓得曾祖母已死,喊着“老娘娘……”这时我才听见我的几个姐妹也都哭喊着“老娘娘”。
④我家的大门口平放着一扇废弃的石磨,夏日黄昏,曾祖母常常坐在上面。
我从远远的街角一露面,她就可着嗓门喊我“汉子,汉子,快过来!”我们家乡女人把丈夫才叫“汉子”,曾祖母“汉子汉子”地叫我,引得过路的人狂笑不止。
这个细节我一直没有忘记。
我跑到她身边,她牵着我的手走进大门。
一进大门,有一问堆放麦秸的没门没窗的房子。
麦秸经过碌碡压过以后很柔软,我们叫“麦滑”。
当年的麦秸都有股浓馥的太阳味儿,我自小觉得凡太阳晒过的东西都有一股暖暖的甜味儿。
在收割季节的庄稼叶子上能闻到,地里的土坷垃上能闻到,熟透的“灯笼红”香瓜散发出的太阳味儿最浓。
⑤曾祖母叮咛我:“你看着,不要让人来。
”我心里全明白,假装着懵懵懂懂,隔着麦秸,我早闻到了诱人的灯笼红的香味。
曾祖母跪在麦秸上。
双手往里掏,掏得很深,半个身子几乎埋进麦秸里,麦秸里沉聚的芬芳的太阳味儿被扬了起来,刺得鼻孔直痒痒。
她终于掏出三五个“灯笼红”,逐个闻一闻,挑出其中最熟的一个递给我,把剩下那几个又深深地寄在麦秸里面。
家乡话中的“寄”是藏匿的意思。
甜瓜寄在麦秸里两三天,能把半熟的瓜酿得全熟,浓浓的香味溢出了瓜皮。
香味正如同灯放射出的光芒,只不过不像灯光能看得见。
其实跟看得见也差不多,一闻到香味就等于看见红烁烁的瓜瓤了。
我们回到大门口磨盘上坐着,曾祖母眼瞅着我一口口地把瓜吃完。
⑥我连曾祖母的姓和名字都不知道。
她留给我的只有上面说的一些梦一般的事迹。
隐约地记得她个子子很矮小,穿的袄肥而长,宽大的袖口卷起半尺来高,里面总寄放些小东西,她会从里面给我掏出几个醉枣或麦芽糖。
对曾祖母的手我还有记忆。
她总用干涩的手抚摸我的面孔,晚上当我钻进被窝,她的手伸进被窝久久地缓慢地抚摸着我,从胸口直抚摸到脚心,口里念念有辞:“长啊,长啊!”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别的,关于她,我什么也记不得了。
她早已隐没进了无法忆念的像大地一般深厚的历史的内腔之中了。
⑦听说曾祖母年轻时性子很刚烈,说一不二,村里有个姓王的武举人(是全县有名的摔跤场的评判),都怕她三分。
到了晚年,她却异常的温厚,像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安静地等着大雪深深地封盖住它。
她从人世间隐没了,回归到了生养她的浑然无觉的大自然。
大自然因他们(无以数计)生命的灵秀和甜美而更加富有生育的能力。
6.家乡的女人把丈夫叫“汉子”,曾祖母却这样叫“我”,这是因为_。
(1分)7.阅读第⑤段画线的两处细节描写,辨析曾祖母心理上的差异。
(2分)8.文章为什么用“一些梦一般的事迹”来概括曾祖母留给“我”的记忆?(2分)9.第⑥段写道:“我现在仍能隐隐感触到她的手微微颤动着,在我的生命的里里外外……”简析这句话的含义。
(3分)10.对文章分析正确的两项是(6分) A.本文富于诗意,对“我”少年时代的农村生活的描写,充满情趣和温馨。
B.本文刻画传神,对曾祖母的描写细致入微,很好地体现了她的刚烈性格。
c.本文从儿童视角叙述曾祖母的死,很大程度上弱化了死亡的恐怖和悲哀。
D.本文感情深挚,通过对曾祖母的回忆,讴歌了母性的伟大和故乡的美丽。
E.本文从死亡开始由近及远倒叙有关曾祖母的记忆,深具感人的艺术魅力。
F.本文首尾呼应,点面结合,通过曾祖母成功地塑造了农村老人群体形象。
11.概括本文的语言风格,联系文章主要内容进行赏析。
(3分)12.文章将曾祖母喻为“灯笼红”,又将她喻为“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联系全文对此加以评析。
(5分)(三)默写(任选6空)。
(6分) . 【注:考生答题超过6空,按前6空顺序评分】13.(1)_ ,在昼犹昏;_ _,有时见日。
(吴均《与朱元思书》)(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 _。
(苏洵《六国论》)(3)_ _,何求美人折?(张九龄《感遇》)(4)_ _,千载有余情。
(陶渊明《咏荆轲》)(5)何时倚虚幌,_ _。
(杜甫《月夜》)(6)潭中鱼可百许头,_ 。
(柳宗元《小石潭记》)(7)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_ __。
(《中庸》)(四)阅读下面的诗歌。
完成第14—16题。
(8分)壬辰寒食① 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②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寒食: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
②冶城:古地名,在今南京市西,临长江。
14.“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出自王安石的_ _(篇名)。
(1分)15.对作品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从杨柳和春风写起,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美景。
B.颔联以“倾”、“涨”夸张地抒发了作者的哀痛之情。
C.尾联写出了作者因过早衰老,只能辞官归隐的遗憾。
D.诗歌以“客思”贯穿全篇,表现了客居他乡的哀伤。
16.联系全诗,赏析“雪”和“朱”的表达效果。
(4分)(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l题。
(16分)建中四年,项城为叛军困。
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其妻杨氏日:“君,县令也。
寇至当守;力不足,死焉,职也。
君如逃,则人谁肯固矣!”侃日:“兵与财皆无,将若何”曰:“如不守,县为贼所得矣,仓廪皆其积也,府库皆其财也,百姓皆其战士也,国家何有?夺贼之财而食其食,重赏以令死士,其必济!”于是,召胥吏、百姓于庭,扬氏言曰:“县令,诚主也;虽然,岁满则罢去。
非若吏人、百姓然。
吏人、百姓,邑人也,坟墓存焉,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忍失其身而为贼之人耶
”众皆泣。
得数百人,侃率之以乘城。
项城,小邑也,无长戟劲弩、高城深沟之固。
贼气吞焉,将超城而下。
有以弱弓射贼者,中其帅,坠马死。
贼失势,遂散走,项城之人无伤焉。
17.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4分) (1)则人谁肯固矣( ) (2)其必济( ) (3)宜相与致死以守其邑( ) (4)侃率之以乘城( )18.下列句中“为”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2分) A.项城为叛军困 B.县令李侃,不知所为 C.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D.为君翻作《琵琶行》19.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6分) (1)力不足,死焉,职也。
(2)虽然,岁满则罢去,非若吏人、百姓然。
20.杨氏对胥吏百姓的一番陈词使得“众皆泣”,原因是 。
(2分)21.联系全文,概括杨氏的性格特点。
(2分)(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2—26题。
(13分)①子赴友人孟诞先之约,以有此寻也。
是时秋也,故曰“秋寻”。
②夫秋也,草木疏而不积,山川澹而不媚。
比之春,如舍佳人而逢高僧于浣衣洗钵也;比之夏,如辞贵游①而侣韵士干清泉白石也;比之冬又如耻孤寒②而露英雄于夜雨疏灯也。
天以此时新其位置,洗其烦秽,待游人之至,而游人者不能自清其胸中以求秋之所在,而动曰“悲秋”。
予尝言宋玉有悲,是以悲秋。
后人未尝有悲而悲之。
不信胸中而信纸上,于悲夫悲秋者也。
③天下山水多矣,余不足以了其半,而辄于耳目步履中得一石一湫,徘徊难去。
入雷山恍然,入洪山恍然,入九峰山恍然,何恍然之多耶?然则予胸中或本有一恍然,以来而山山若遇也。
予乘秋而出,先秋而归。
家有五弟,冠者四矣,皆能以至性奇情佐予之所不及,花棚草径,柳堤瓜架之间,亦可乐也。
④曰“秋寻”者,又以见秋而外皆家居也。
诞先日:“子家居诗少,秋寻诗多,吾为子刻《秋寻草》。
” [注]①贵游:无官职的王公贵族。
②孤寒:贫寒无依靠的人。
22.第②段画线句用不同的形象对应一年四季,好在哪里?(2分)23.对“予悲夫悲秋者也”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对悲秋者的因秋而悲感到悲伤。
B.我与那个悲秋者有着强烈的共鸣。
C.我为悲秋者的情不由衷感到悲哀。
D.我为宋玉那样的悲秋者深感悲伤。
24.“悲秋”是古人常有的感慨,文中能体现这一现象的一个字是__。
(1分)25.第③段可分为两层,概括层次大意。
(3分) (1)__ (2)__26.本文首尾都提到“秋寻”,分析其作用。
(4分)二、70分27.作文平常大家关注更多的也许是“我们”,如果把视线转向“他们”,你会看到什么,又会想到什么
请以“他们”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
(3)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参考答案一、80分(一)(15分)1、2分。
具体说明城市地标聚集了城市的魅力(1分),彰显了城市的特色(1分)。
2、2分。
与所在城市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反差的(不好的)(1分)新地标(建筑或景观)(1分)。
3、3分 B4、3分 两者互相协调,城市新地标在原有城市地标的基础上有所承续与发展。
(答对一点得2分)5、5分 国家馆采用斗拱造型和“故宫红”色调等传统中国元素 (2分,必须出现三点:国家馆、斗拱造型、“故宫红”色调。
答出两点得1分),地区馆引入江南园林的理念(1分,必出现两点:地区馆、江南园林的理念)。
整个设计体现出东方哲学对于“天地”关系的理解(1分),以及对理想人居环境的憧憬(1分)(二)(22分)6、1分 曾祖母热切盼望“我”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汉子 (必须答出“热切盼望”或者意思相近的说法)7、 2分 前一处体现了曾祖母的热切心理,后一处显示了她的满足感。
(答对一点得一分)。
8、2分 留下的印象时间已经久远;都是不完整的、片断性的;美好的。
(答对任意两点得2分)9、 3分 我深感曾祖母对自己的影响深远(1分)。
至今还能真切地感受她生命的存在(1分)。
这影响有物质层面上的关心,更是有精神层面上滋养(1分)。
10、 6分 C E11、 3分 本文语言本色、平实(1分)。
文章主要叙写了“我”的童年回忆,塑造了曾祖母这位慈爱、温厚的乡村老年妇女的形象(1分),语言与人物形象特征相吻合(1分)。
12、 5分 “灯笼红”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果实的芬芳甜美(1分),“收完了庄稼的一块田地”的意象突出了生命本身的温厚和博大(1分)。
二者既是对曾祖母生命价值和特点的恰当形容(1分),也具有内在的关联(1分),并形象地说明了曾祖母对“我”的养育之恩(1分)。
(三)(6分)13、(6分)(1)横柯上蔽 疏条交映。
(2)如弃草芥。
(3)草木有本心。
(4)其人虽已没。
(5)双照泪痕干。
(6)皆若空游无所依。
(7)知耻近乎勇。
(四)(8分)14、 1分 《游褒禅山记》15、 3分 B16、 4分 “雪”隐喻了白发(1分)。
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
隐含着诗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
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乡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五)(8分)17、 4分 (1)坚守,固守 (2)成功 (3)一起 (4)防守,登18、 2分 B19、6分 (1)(抵抗的)力量不够,死在这件事情上(这里)(1分),也是(1分)你的百科分(1分)。
(2)即使(1分)这样,任职期满就离开了(1分,不像差役、百姓这样(1分)20、2分 杨氏设身处地为胥吏、百姓考虑(1分),激发出众人保卫家园的志气(1分)。
21、2分 深明大义(1分)、有勇有谋、热爱国家(答对任意一点得1分)。
(六)(13分)22、 2分 形象直观地(1分) 表明作者对秋的喜爱(1分)。
23、 3分 C24、 1分 动25、 3分 (1)与山相知之乐(2分),答“恍然之乐”得(1分) (2)家居之乐(1分)26、 4分 开头交待了“秋寻”的缘由(1分),结尾点明诗集的主要题材(1分)。
首尾呼应,结构严谨(1分)。
“秋寻”作为线索,贯穿全文(1分)。
二、70分27、评分标准:一类卷(63-70分)基准分67分能准确把握题意,立意深刻,选材恰当,中心突出,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结构严谨。
有新意,有文采。
二类卷(52-62分)基准分57分符合题意,立意较深刻,选材较恰当,中心明确,内容较充实,感情真实,结构完整,语言通顺。
三类卷(39-51分)基准分45分基本符合题意,立意一般,选材尚恰当,中心尚明确,内容尚充实,感情尚真实,结构基本完整,语言基本通顺。
偶有语病。
四类卷(21-38分)基准分29分偏离题意,立意或选材不当,中心不明确,内容单薄,结构不够完整,语言欠通顺,语病较多。
五类卷(20分以下)符合以下一项即为五类:(1)脱离题意。
(2)文理不通。
(3)全文不足400字。
说明:(1)未写题目扣2分。
(2)错别字满3个扣1分,至多扣5分。
(3)标点错误多,酌情扣分。
(4)文面不整洁,酌情扣1—2分;文面整洁美观,酌情加1—2分。
抱歉只找到语文这里好像有别的科目的word版
名人事迹作文
斯蒂芬·霍金 (Stephen Hawking) 是国际著名数学家、理论物理学家,英国剑桥大学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系终身教授。
这位生于1942年的当代享有盛誉的杰出学者,被称为在世的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霍金先后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并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在大学学习后期,开始患“肌肉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简称ALS,运动神经元疾病),半身不遂。
他克服身患残疾的种种困难,于1965年进入剑桥大学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任研究员。
这个时期,他在研究宇宙起源问题上,创立了宇宙之始是“无限密度的一点”的著名理论。
1969年任冈维尔和凯厄斯学院科学杰出成就研究员。
1972年后在剑桥大学天文研究所、应用数学和理论物理学部进行研究工作,1975年任重力物理学高级讲师,1977年任教授,1979年任卢卡斯讲座数学教授。
其间,1974年当选为皇家学会最年轻的会员。
霍金的成名始于对黑洞的研究成果。
他在统一20世纪物理学的两大基础理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普朗克的量子论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他的不朽名著《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从研究黑洞出发,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归宿。
他于1978年和1988年先后获得物理学界两项大奖,即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奖和沃尔夫奖。
1989年霍金获英国爵士荣誉称号,他还是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和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85年霍金丧失语言能力,表达思想唯一的工具是一台电脑声音合成器。
他用仅能活动的几个手指操纵一个特制的鼠标器在电脑屏幕上选择字母、单词来造句,然后通过电脑播放声音,通常制造一个句子要5、6分钟,为了合成一个小时的录音演讲要准备10天。
著有《空间-时间的大比例结构》(1973,合著)、《广义相对论:爱因斯坦百年评论》(1979,合编)、《超空间和超重力》(1981,合编)、《宇宙之始》(1983,合编)、《时间简史》(1988年)、《果壳中的宇宙》、《霍金讲演录》、《乔治开启宇宙的秘密钥匙》等。
1990年与结婚25年之久的妻子简·怀尔德离婚。
1995年9月16日,霍金与他的护士伊莱恩·梅森结婚。
霍金有三个孩子。
1985年5月应邀访问中国。
2002年8月来华出席国际数学家大会。
2006年6月15日,霍金在香港科技大学主持以“宇宙的起源”为题的公开讲座。
6月19日,霍金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2006年国际弦理论大会开幕式并作学术报告。
文章描写了苗寨的吊脚楼,他们个层楼的用途是什么?在文中用波浪线画出来.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苗寨吊脚楼,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
一般四榀三间,或五榀四间,个别六榀五间。
前檐柱吊脚,“吊脚楼”因此而得名。
底层多用于圈养牲畜和家禽,堆放柴草、农具和贮存肥料等。
第二层为全家人活动的中心。
正中堂屋外侧安有苗语称为“阶息”的“美人靠”。
堂屋又是迎客厅,佳宾亲朋到来,常在此间摆上长桌,设宴款待。
第三层一般用作存放粮食、杂物,大户人家也用1—2间作客房或女儿的卧室。
有的还利用吊脚楼边搭架木板作晒楼,夜间可纳凉休息,观星赏月。
苗寨吊脚楼主要分布在平寨、东引、羊排、南贵4个行政村,10个自然寨中。
[2]2历史渊源编辑贵州苗族是由生活在长江中下游的苗蛮族团演变而来的,三苗时代就形成了。
苗族人到黔东南入住西江,包括民居建筑工艺在内的各种古老的苗族文化也随之带到了这里,并在此地继承和发展。
在中国历史书上有“北人穴居,南人巢居”之说。
中国建筑分为南北两大系。
南方从巢居发展为干栏式建筑,已发现的最早遗存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西苗寨吊脚楼正是其先民传承下来的古老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经过逐步完善的重要体现。
[2]3基本特征编辑苗寨吊脚楼,富于活力,天人合一。
苗家人迁入这里后,为了留下平地作耕种用田,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为了自己的繁衍生息,在建造住居时,选在30—70度的斜坡陡坎上,在传承传统的干栏式建筑的基础上,创建了穿斗式木质结构吊脚楼。
这种结构形式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结构简单而稳固性强,它是以柱、枋为基本构件,通过穿斗形成完整空间。
二是充分利用当地木材及其强度。
由于采用的是穿斗结构,用小材可以盖大房。
三是既节约了耕地,又适应于山地斜坡建屋,并具有良好的通风防潮效果,典型的天人合一。
房子框架全系榫卯衔接。
一栋房子需要的柱子、屋梁、穿枋等等有上千个榫眼,木匠从来不用图纸,仅凭着墨斗、斧头、凿子、锯子和各种成竹在胸的方案,便能使柱柱相连、枋枋相接、梁梁相扣,使一栋栋3层木楼巍然屹立于斜坡陡坎上,足见苗族民居建筑工匠的工艺水平。
不识汉文的苗族木匠在建造民居中,运用高深的力学建筑原理和普通的几何图形。
吊脚楼的造型从宏观上看,它是长方形和三角形的组合,是稳定而庄重的普通几何图形,给人以一种既有典雅灵秀之美又有挺拔健劲之美的感觉。
无论柱、枋、梁、檩,都互为垂直相交,构成一个在三维空间上相互垂直的网络体系,从而奠定了长方形结构的基础,然后逐个延展组合而成整个屋体。
屋面由于排水的需要,必须是两面或多面,这样就确定了它的三角形最稳定的结构。
从横向观看,房屋的上部、中部和下部由一个三棱体和两个长方体组成。
这样的建构,除了结构上的稳定得到保障之处,在艺术感觉上显得端庄稳重。
吊脚楼在虚实对比关系上,显现了和谐统一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
断面纤巧的木结构穿斗式构架已极轻灵,苗居半边吊脚楼突出“轻”的效果。
“悬虚构屋”,架空而立,上实下虚,对比强烈。
建房习俗有浓厚的民族传统宗教色彩,备料、发墨、上梁等都要祭祀而且有很多禁忌。
[2]4建筑特点编辑苗寨吊脚楼,飞檐翘角,三面有走廊,悬出木质栏杆,栏杆上雕有万字格、喜字格、亚字格等图案。
悬柱有八棱形和四方形,下端常刻有绣球和金瓜等装饰。
大多数吊脚楼在二楼架设悬空走廊,作为进入大门的通道。
堂屋外的悬空走廊,安装有独特的S形曲栏靠椅,人们称之为“美人靠”,这是因为姑娘们常在此挑花刺绣,向外展示风姿。
[3]5主要价值编辑苗族吊脚楼是苗族先民从长江中下游流域辗转迁徙所带来的古老干栏建筑工艺在适应山区新环境下逐步完善的,是苗族建筑文化的载体。
在民居建筑中,吊脚木楼有着悠久历史和独特地位,它是苗族等少数民族安身立命、繁衍后代、延续民族历史的根基。
西江千户苗寨规模之大,气势之恢宏,是自然环境、民族、历史、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对研究苗族历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学术研究价值,对苗族人民来说,它又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一个民族的民居建筑是其经济、文化、艺术、家庭、社会和宗教观念等历史积淀的集中表现。
它以传承的物质形态方式表达其文化内涵。
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说过:“建筑是人类一切造型创造中最庞大、最复杂的。
所以它代表的民族思想和艺术更显著、更强烈,也更重要。
”苗寨吊脚楼是深入研究苗族和南方兄弟民族民居建筑历史与文化的“活化石”。
苗寨吊脚楼是人类古建筑遗迹和南方少数民族在山区环境下继承和发展干栏建筑提供的实物见证,对于启迪人们充分应用现代科学建筑技术,用其他建筑材料替代木材,保护森林的同时,又要保持各民族传统建筑的风格,去发展现代建筑文明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2]应该是表达作者思念家乡和对美好原始的无限向往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