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写糍粑的作文(要带故事和制作过程以及吃法)
今天,奶奶说要做糍粑,我说我也要做,奶奶答应了。
奶奶先把糯米和绿豆用水泡着,等到糯米泡好了以后,奶奶就把糯米放到一个大蒸锅里面用大火蒸,要蒸很长的时间才能蒸好,要蒸熟蒸透。
等到糯米蒸好了,爷爷就把蒸好的糯米全部倒进一个事先准备好的缸里,用一根大木棒捣。
爷爷和爸爸一人捣一会,这个很费力气的,我也试了一下,真好玩啊
我还吃了一碗奶奶蒸好的糯米饭,真香,真好吃
爷爷和爸爸捣糯米的时候,奶奶把泡好的绿豆也蒸熟了,然后和肉炒在一起,这是包糍粑的馅。
爷爷和爸爸把捣好的糯米团倒出来,我们就开始做糍粑了。
做糍粑的时候,先把捣好的糯米团揪一点下来,像捏饺子皮一样把它捏成圆形,也可以捏成方形,然后把馅放一点进去,不要放得过多。
馅放好了以后,把糯米先捏成一个十字形,再把它压成一个圆形,这样一个糍粑就做好啦
我和爷爷、奶奶、爸爸一直做一直做,做了一大桌子的糍粑,这得吃多长时间啊
做糍粑一点都不难。
可是妈妈跑哪里去了呢
原来她在给我们拍照,我还没注意呢
我问妈妈:“妈妈,你想不想吃我做的糍粑呀
”妈妈说:“当然想吃了,看着都流口水呢
第一次就做得这么好真是不简单。
” 奶奶去煎糍粑了。
煎好的糍粑,外面黄黄的,一口咬上去脆脆的,里面又是软软的,里面的绿豆馅真香啊
回乡下过年可热闹啦,有许多城里人无法体会到的乐趣。
你看,快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蒸甜酒,杀年猪,做年糕,新年的喜气日益浓烈。
我们一家三口也像往常一样赶回老家过年。
奶奶见儿孙们十几口人都回家了,笑得合不拢嘴,一大早,就摆出一台小机器,一块长方形的大木板,做好打糍粑的准备。
一开始,爸爸先端出一盆热气腾腾的糯米饭,蒸熟的糯米饭,一粒粒晶莹饱满,如珍珠般透亮,香喷喷的,整间屋子都弥漫着浓浓的糯香。
我情不自禁抓起一把糯米饭往嘴里塞,哇,松软可口,满嘴余香。
接着,爸爸把糯米饭倒入小机器头顶的大嘴巴里,就开始打糍粑了。
今年用上了现代化工具来打糍粑,记得以前,是用一个大大的石臼,加两根粗粗的圆木棒,几个男子汉轮流上阵,挥动胳膊,将石臼中的米饭捣碎,舂成一大团粑粑。
石臼里黏稠的粑粑粘住木棒,越来越难往上提,一场下来,男子汉们一个个累得大汗淋漓,气喘吁吁。
我好奇地看着机器碾糍粑的样子。
只见一团团糯米饭经过小机器里的轮子碾压之后,变成了黏乎乎的糍粑团,从旁边的小斗里吐出来。
二伯抓起一把又细又洁白的米粉,均匀地撒在糍粑团上面,然后把最末端的一团揉成拳头那么大的糍粑团,稍一旋转,左手用力一扯,伯母马上接住,先在手心里揉了揉,再托住糍粑团,手指头按住中心,右手轻轻地绕着中心捏起来,一圈、二圈、三圈……终于,一个圆圆的小糍粑就做成了。
渐渐地,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了这个行列,揉、捏、按、压,柔软的糍粑团经过一双双巧手的创作,一个个圆圆的、软软的小糍粑诞生了。
大家一边做着,一边说说笑笑,谈论着积蓄了一年的家常话,笑声淹没了小机器的声音…… 我最喜欢的要属给糍粑印花这一道工序了。
当爷爷把一个个糍粑坯子放在雕龙刻凤的模子中印出来后,我把它们整齐地摆设在三楼的木板上,就端着印花的工具忙开了。
“食品红”颜料盛在白色的小瓷杯里,伴着酒香。
印花,就是将一个大拇指粗的刻花的棒子沾上“食品红”点在糍粑中央,糍粑立刻变得漂亮生动起来,宛如盛开的朵朵莲花。
我最喜欢做这种活儿,细心地给糍粑中心印上一朵小红花,有时还来了个大创作,将糍粑捏成一只小兔子,画上眼睛、鼻子和嘴巴,真是难得的手工制作场所。
半天下来,我的袖套上、袜子上、手心手背上全弄得红艳艳一片。
大家看着我的样子,哈哈大笑,我一照镜子,呀,脸上也是左一抹白右一笔红的了,活像个唱大戏的。
柔柔的糍粑哟,浓浓的乡情,永远留在我的记忆中。
每到腊月底,老家都有打糍粑的风俗。
去年回老家过春节时,我终于知道了怎么打糍粑。
打糍粑的前一天晚上,爷爷就把糯米用井水浸好,爸爸和叔叔准备了打糍粑的工具,有木槌、石臼,还有印糍粑的模板。
第二天天没亮,奶奶就起床把糯米蒸熟,吃完早饭,我们就开始打糍粑了。
叔叔用一个脸盆盛满蒸熟的糯米放在了石臼的里面,爸爸和姑父他们两个人用木槌捣糯米,你一下我一下。
大约十分钟后,糯米被打成了糊状,完全没有米的样子了。
然后把捣烂的糯米挑到一个竹制的簸箕里,簸箕下面铺有一层石膏粉,这样糍粑就不会粘在手上或其他东西上了。
爷爷把那一大团糍粑捏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妈妈和姑姑就把那小块的糍粑捏成圆形。
我和其他的小朋友就把糍粑放到模板的里面,模板的底部刻有一些美丽的图案,因为糍粑是热的,非常容易变形,模板上的图案就拓在了糍粑的上面。
等糍粑冷却后把它取出来摆在木板上,模板上的图案就固定在糍粑的上面,有动物、繁体字、风景画等,非常美丽。
我们有的打,有的捏,有的印,一下子就过去了九个回合。
中间有几次我都想学爸爸的样子去打糍粑,但都轮不到我。
到了最后一个回合时我再也忍不住了,大声说:“等一下,等一下
我也要打糍粑
”爸爸说:“行,让你尝试一下,只要你能打好。
回家我让你玩五个小时的电脑
”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笑着说:“说话要算数。
” 我好不容易举起了木槌,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打了下去,但再也拿不起木槌了,因为上面粘了很多糯米,木槌一下变得重了很多。
我抱着木槌往后拉,却因为用力过猛摔了一跤,爸爸他们看了都哈哈大笑。
我边揉屁股边说:“现在不能玩电脑了,回家还要治屁股
” 以前我虽然每年都吃糍粑,但从不知道打糍粑原来这么难。
以后我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劳动果实。
广东话人过年做的东西除了粽子还有一样糍粑的东西叫什么
每年春节前夕,我的家乡家家户户都有打糍粑的习俗,因为糍粑象征着丰收、团圆和吉祥,也是送给客人的最佳礼品。
别看糍粑小小的一个,做出来可不容易。
首先,把米放在水中浸泡一天以上;接着把米放进木桶中蒸熟,然后把蒸熟的米饭放入机器中搅拌成泥;再在干净的容器上洒上干米粉,把搅拌成的泥放在容器上揉搓,分成一小团一小团的,放在有印花的圆圆的模具里压一压,等压出形了再把它倒出来,这样,一个糍粑就做好了,如果觉得不好看,还可以在糍粑中间用可食用的红色色素点上几点。
这时,你肯定想吃了吧
可是还不能吃,还要放阴凉干燥处风干,风干后放在水中泡起来,就能保存上几个月。
做糍粑也是聚会的好时机,大人们不停地忙碌,小孩子也不闲着,忙来忙去地帮大人拿东西,这个场面可真是热闹得无法形容。
糍粑做好了就要吃了,吃糍粑的方法有很多,可以煮着吃、蒸着吃、煎着吃等等,其中最过瘾的就是烤着吃了。
冬天的湖南很冷,一家人经常在火炉旁坐着烤火,在火炉上搭个铁架子,把糍粑放在铁架子上烤,烤糍粑时火不能太大,要不就会只把外皮烤焦,而里面还是硬的,要慢慢地烤,不停地翻,不能太急,等到糍粑胀得像个包子时就烤熟了,如果你要吃甜的,可以在糍粑里加些糖,这时你也不能急于下口,要不会烫到口舌的。
咬一口糍粑,那真是里软外香,色香味俱全,让人百吃不腻。
请大家给我写一篇打糍粑的作文,高人们
一转眼又是岁末了。
不大注重形式的城里人还是一如既往地过着“天天像过年”的好日子。
我走过热闹非凡的超市,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我眼前晃过。
我那几近麻木的心却突然只剩下一个简单的愿望,再吃一回阿叔阿姑们亲手做的糍粑。
我在乡下仅仅住过半年。
对于城里孩子而言,那里除了山清水秀、牛羊满山的乐趣之外,最诱人的就是那些吃不尽的农家手工食品了。
像红薯,可以生吃,也可以蒸熟或烤着吃,还可以晒成红薯干,炸成红薯片。
由于是乡间极普遍的一种农作物,一般各家都有地窖储藏收获的红薯,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
但糍粑就不一样。
因为只有过年时才能吃到,竟成了不可多得的美味。
过去乡下过年是非常热闹的,在外的儿孙都会回来欢聚一堂。
这个时候,各家才会蒸一桶上好的糯米,用来打糍粑。
打糍粑的工作一般都是傍晚开始进行, 当蒸熟的糯米被抬进堂屋,那里已经准备好了打糍粑的石窑,有一面鼓的大小。
如白雪一般晶莹的糯米被倒进石窑,清香在屋中散发开来。
阿叔们抡起了特制的木棰——柄有一米多长——开始砸向窑内的糯米。
山里的冬天格外寒冷,但屋内的气氛却是热火朝天。
随着一声声有节奏的撞击声,糯米在木棰的起落中失去了原有的结构,渐渐融合在一起,形成一大块洁白如玉的糯米团。
它巨大的黏性使得阿叔们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提起木棰。
我的父亲和伯父都是在外地从教多年的老师了,没有参与打糍粑。
年轻力壮的阿叔们就脱了棉袄,穿着单衣,仍然挥汗如雨。
我也跟在阿姑们身后,看她们收拾好一张又长又大的木板,接过阿叔们打好的糯米团,手脚利索地把它分解成无数个小糯米团。
有的包上豆沙,有的什么也不包,压平了,就成了圆圆的糍粑。
刚打好的糍粑热乎乎的,可以直接吃。
而我因为疑心糍粑里掺进了阿叔们带着咸味的汗水,而不肯第一个尝味。
那里,阿叔们又在打另一窑糍粑了。
这样反复几个回合,木板上就搁满了成形的糍粑,等冷却以后,它们才变硬,就可以储存了。
各家都可以分到不小的分量。
糍粑的吃法也很多样,可以放在炭火上烤软,那样的糍粑外壳被烤成金黄,很脆,里面却是松软的,吃起来别有一番风味;也可以把糍粑切成小块和甜酒冲蛋一起煮熟,是不错的早餐;若还嫌不够味,索性来个油炸,就成了又香又糯的糯米粑粑……一般糍粑都要吃到春节过后冬季结束的时候。
因为一年只打这么一次,所以那一两个月里,糍粑就是能令我们太快朵颐的惟一食品。
离开乡下以后,每逢过年,还常常能收到阿叔阿姑托人捎来的糍粑。
而最近几年,阿公阿婆相继离世,阿叔阿姑也都渐渐老了,他们的晚辈则纷纷走出了大山,奔向外面的世界。
打糍粑的热闹场面,不知道是否已成了过去。
每天面对着餐桌上的菜肴提不起半点胃口,却深切地怀念起家乡的糍粑来。
这个春节,别的不吃也罢,吃不上阿叔阿姑们打的糍粑,才是我最深的遗憾。
描写黄糍粑制作过程的说明文500
是郴州汉族传统名点之一。
每逢春节过年,桂东人家家户户都要做黄糍。
其生产制作工艺比较复杂。
其味道香有嚼劲。
第一步,熬碱水:用一种桂东人叫做“黄泥柴”(属于山茶科玲木属,植物名暂时我也还没有查到)的灌木趁新鲜烧成灰(不可烧得过透,也不能不烧化),在一只箩筐内垫上棕或布后将灰装到里面,烧好一大锅开水,把灰筐架到锅上将开水反复地往灰上淋,滤出来的溶液就是碱水了。
注意,灶里要保持大火,边烧边淋。
同时,将槐花大约按米的0.05%-0.1%的比例熬成溶液过滤,趁两种溶液都还在沸腾时将它们混合到一起搅匀。
桂东糍粑礼盒装第二步,配米:一般按籼米和糯米二比一的比例,糯米多则软,反之则硬,您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调节。
配好后用水充分浸泡膨胀,反复搓洗直到水清为止,然后滤干再用碱水浸泡一昼夜。
第三步,磨浆:将用碱水浸泡的米磨成浆后用布袋吊起来滤干。
第四步,蒸熟、捣合:将吊干的米浆扒开成20克左右的小团放到蒸笼里急火蒸熟。
注意,蒸的火候是宁过勿缺。
蒸好后趁热充分捣烂(动作要快,凉了就捣不烂了),然后使劲地搓,使之结合成为整体。
第五步,成型:做完前四步,黄糍已经做成了,这时就可以吃了,先吃个饱再说罢
至于成形,想把它做成什么样子就做成什么样子,不过做好后,要将它们分散凉至表面干硬,否则会互相粘到一起。
再然后,用前面同样的碱水将您的作品浸泡起来,注意及时浸泡,否则裂开就不好了。
以后,就慢慢享用吧,像桂东过年时节的气温,保存两三个月是没有大问题的。
桂东还有个黄糍的品种叫“大禾糍”。
其做法第一步跟前面的一样;第二步是用一种叫做“大禾”的水稻品种的米浸泡淘洗干净后用碱水浸泡一昼夜;第三步不用磨浆,直接把米充分蒸熟成饭,将饭趁热捣烂搓合就行了;第四步则同上述的第五步完全一样。
大禾糍的表面看起来比较粗糙,没有黄糍那么光洁好看,但韧性特好,比黄糍更好吃。
大禾这品种适于种植在山高水冷的梯田中,产量很低。
桂东是个缺粮县,因而只有偏远深山中不适合种高产品种的地方才种,而且是专为做大禾糍而种植的。
糍粑的来历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
他来到吴国帮助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
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
此后,受封申地。
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
城建成后,吴王大喜。
惟有闷闷不乐。
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
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
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
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
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
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
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
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
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
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年糕以的稻香村年糕为最佳品。
这儿有猪油年糕和果仁红、白糖年糕。
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细而甜,色泽白亮,制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来又香又甜。
猪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枣泥等四个品种,其共同特点是色泽鲜亮,肥润香糯,久吃不厌。
我国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苏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欢迎的名特产品。
过年糍粑也是年糕吗
糍粑,有些地方也叫年糕、粑糍。
用糯米制作而成,是我国南方一些地区流行的美食,在南方许多地区,人们习惯于在春节前制作,春节期间和春节之后食用。
相传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臣子伍子胥为报父仇投奔了吴国,想从吴国借兵讨伐楚国。
他来到吴国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
不久,他实现了自己的宏愿,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京都郢都,掘楚王墓鞭尸以报仇雪恨。
此后,伍子胥受封申地。
有一次吴王令他率人修建了著名的“阖闾大城”,以防侵略。
城建成后,吴王大喜。
惟有伍子胥闷闷不乐。
他自知自己结怨甚多,恐日后有人难以容他。
回营后,便对自己的亲信说,“大王喜而忘忧,不会有好下场。
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在相门(苏州八个城门之一)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也。
”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多次拒绝伍子胥的忠告,竟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
不出伍子胥所料,他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
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
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生前的嘱咐,便暗中拆城墙挖地,人们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
原来,这是伍子胥在建城时将大批糯米蒸熟压成砖块放凉后,作为城墙的基石储备下来的备荒粮。
人们不禁感叹道,伍子胥真有先见之明
大家将糯米砖石拙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
后来,在楚天一带,人们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像当年“城砖”一样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
至今,糍粑仍是南方各地人民每年春节前必做的美食。
有的地方将糍粑制作成圆形,有大有小,象征着丰收、喜庆和团圆。
有的地方又称为年糕,这一名称也是寓意吉祥如意,人们常说:“年糕,年糕,年丰寿高”。
年糕以苏州观前街的稻香村年糕为最佳品。
这儿有猪油年糕和果仁红、白糖年糕。
做年糕所用的糯米粉细而甜,色泽白亮,制成的年糕蒸煮煎都可,吃起来又香又甜。
猪油年糕又有玫瑰、桂花、枣泥等四个品种,其共同特点是色泽鲜亮,肥润香糯,久吃不厌。
我国人民吃的年糕有南式、北式之分,苏州年糕是南式年糕中很受欢迎的名特产品。
制作原料:糯米10千克(有的地方掺些普通大米、黄米、糯玉米等)。
制作方法:在南方一些地区,制作糍粑又叫作“打糍粑”,每年冬至前一个月家家户户便开始碾好糯米,准备干柴,准备做糍粑。
不少地方将做糍粑当作一项协作活动,也是一项吉祥如意的事。
由村里的长者统一安排日期,排定顺序,互助进行。
必须赶在冬至这一天之前做成。
据说冬至这一天将做好的糍粑用水漂起来,可一直保留到第二年春天而不会变质。
制作时将上好的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24小时,然后滤干上笼屉大火蒸熟,后放入木桶内用木棍反复杵打和搅拌成泥状,然后做成直径20厘米、厚约3厘米的圆饼,放凉变硬后放清水中浸泡储存。
食时可切条蒸食、炸食、烤食、煮食、炒食、煨食均可,其味细腻香甜。
做糍粑讲究糯米的质量、水质以及制作的季节。
一般在冬季制作为好。
以湖北鄂州华容一带的糍粑最为出色。
特点:柔软细腻,香甜可口,食用方便,是招待客人、馈赠亲友的上等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