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个叠词写一段赞美景物的句子
蝶恋花·作者: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短文:《春天是一点一年化开的》阅读理解
1.文章为什么以“春天是一点一点化开的”为题目?请谈谈你的理解。
(4分) 2.将下面的叠词分别填入文章的空格处,顺序依次是: 、 、 、 。
(只填序号)(4分)A.闪闪烁烁 B.团团簇簇 C.轰轰烈烈 D.曲曲折折3.文章描写北国的春天,却在开篇先写杭州西子湖畔梅花的盛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3分) 4.请按照要求,分别为文中(A)、(B)两处的句子和词语作批注。
(6分)(A)从内容理解、表达效果等角度,品评赏析画线句。
(A)句:(B)从意义和作用两方面对句中框定的词语作注。
绣:5.文中第④段(C)处画线的句子属于一般性描写,请从“树、花、鸟”中任选一种,展开你的想像,进行捕写。
要求:①能描写出所选景物在原句中的特征,但不得搬用教材中描写所选景物的成句;②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③60字以内。
(6分) 答案:1.因为文章写的是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是靠自身的顽强拼争,摆脱冰雪的桎梏,苦煞出来的,表达了作者对沉着果敢、心无旁骛的北国春天的赞美。
文章以此为题用语形象,富有诗意,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B C A D3.示例:文章开篇写杭州西子湖畔梅花盛开,以表现南方春天来得急促、迅猛,与下文描写北国春天来得迟缓、沉稳形成对比,更好地突出了作者对北国春天顽强拼争、沉着果敢和心无旁骛精神的由衷赞美。
4.A处示例:这一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印着霜花的玻璃窗在阳光映照下散发出的光芒美妙神奇,表达了作者在看到北国春天特有的景致——美丽霜花时内心的欣喜愉悦之情。
B处示例:“绣”,刺绣。
这个动词以拟人化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天初临时,萌发的草芽破土而出,细细密密精心装扮山坡的情状。
5.示例一:山坡上的树愈发地青翠了,树叶挨着挤着,混着潮湿的泥土的芬芳,透出淡绿色迷人的清香。
示例二:红的、粉的、白的花儿笑成了一片。
她们在阳光下精心装扮,在微风里翩扁羽起舞、争奇斗艳。
示例三:蹦蹦跳跳的鸟儿,一会儿振翅飞起,停在枝头,啄啄嫩绿的树叶儿;一会儿落下,悠然地在花草间漫步。
语文必修四理解性背诵默写
《项脊》是一篇出色的散文。
作者:“借一阁以记三代迹。
”(清人亮语)睹物怀人,悼亡念存,随事曲折,娓娓细谈,笔意极清淡,而感情极深至。
情,使这篇文章不事雕饰,而自然动人。
纵观全文,以项脊轩起,以项脊轩结,用一间旧屋作线索,将人物,事件联系在一起。
粗看,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实则经过精心的提炼和严密的构思。
内有身世之感和思亲之情贯串,外有项脊轩的变迁绾合,虽然全文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的人又分属三代,(祖母、母亲和妻子)但读起来却没有一点散漫琐碎的感觉,反而显得非常凝炼和集中。
一、结构“关”情 文章先写轩的狭小、破漏与昏暗,继而写经过修葺之后的优美、宁静与恬适。
轩内积书,轩外花木;白日小鸟,月夜挂影;构成了一种和谐清雅的小天地氛围。
而居于这小天地中心的,正是作者自己。
他的清贫的生活,高洁的志趣,怡悦的心境,于不知不觉中自然而然的显露出来。
“多可喜,亦多可悲”几个字,承上启下,思路陡转。
“喜”字应上文,但“悲”从何而来
一是大家庭的分崩离析,表现了作者对家庭衰败的哀痛。
二是母亲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表现了作者对母亲的怀念。
三是祖母对作者的牵挂、赞许和期盼,含蓄地表达了怀才不遇、功名未成、辜负了亲人的抚育和期望的无限沉痛的心情。
最后两节,补记亡妻在轩中的生活片断和轩在以后的变迁,抒发了作者怀念妻子的真挚情意。
平淡的文字,唱出了深沉的人生哀歌。
全文自首至尾,处处紧扣“项脊轩”来发挥,把各不相连的琐事缀合起来,抒发了一以贯之的深挚情感。
二、细节“撩”情。
善于从日常生活中选取那些感受最深的细节和场面,表现人物的风貌,寄托内心的感情,是归文的一大特色。
如写修葺后的南阁子,图书满架,小鸟时来,明月半墙,桂影斑驳,把作者的偃仰啸歌、怡然自得的情绪充分表现了出来。
环境固然清幽、谧静,充满诗意,然而作者更为怀念的是自己的亲人。
作者写祖母、写母亲、写妻子,只是通过一两件和她们有关联的事来叙述。
笔墨不多,事情不大,只留下人物的一些身影,但人物的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如写母亲听到大姐“呱呱而泣”时,用手指轻轻叩打南阁子的门扉说:“儿寒乎
欲食乎
”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读来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倍感真切。
“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悲戚的感情是很自然的生发的。
林纾曾说:“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少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矣。
”(《古文辞类纂选本、〈项脊轩志〉评语》这个评价是很恰当的。
再如写祖母的一段文字,简洁细腻,绘声传神,“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一两句话;“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一两个动作,把老年人对孙子的牵挂、赞许、鞭策的复杂感情,描绘的惟妙惟肖。
写亡妻,只说:“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寥寥数笔,绘出了夫妻之间的一片深情。
末尾,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
树长,人亡
物是,人非
光阴易逝,情意难忘。
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
于是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思念之情深化了。
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它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则是: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
三、质朴“增”情。
文章动情的另一个原因是语言质朴,不加藻饰。
作者不大张声势,不故作惊人之笔,甚至也不采用色彩强烈的词藻来作恣意的渲染,而只是运用明净、流畅的语言,平平常常地叙事,老老实实地回忆。
但通俗自然之中蕴含着丰富的表现力,浅显明白的文字却能使景物如画,人物毕肖。
如写老妪叙述母亲之事,寥寥数语,老妪的神情、母亲的慈爱无不尽现纸上。
祖母爱怜的言辞、离去时的喃喃自语、以手阖扉以及持象笏的动作等,也都是通过通俗平淡的语言变现出来的,但平淡的文字,道出了人间的亲情。
此外,妻婚后来轩的往事,从娘家回来后转述的诸小妹语,亭亭如盖的枇杷树等细节,无一不是平时如话中露真情。
正所谓“所为抒写怀抱之文,温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
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王锡爵《归公墓志铭》)含而不露,以情动人,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确实是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
四、叠字“助”情。
和一般叠词一样,本文的叠词也是为了增加形象性和音乐美。
如用“寂寂”来烘托环境之清静,用“往往”来渲染门墙之杂乱,用“呱呱”来描摹小儿的哭声,用“默默”来状写作者攻读之刻苦。
又如写月下之树随风摇曳,用“姗姗”;写枇杷树高高耸立,用“亭亭”。
用叠词,摹声更为真切,状物更为细致,写景更为生动。
而且读起来,音节和谐,更富美感。
但短短一篇散文(全文不到800字),作者为何六用叠词,单纯是为了状物、写景、绘情
显然难于令人信服。
“随物以宛转”,“与心而徘徊”,刘勰老先生可谓一语中的。
写物关情,情景交融,这才是本文多处用叠词的真实用意。
如“寂寂”一词,既强调环境的清幽、静谧,又充满了对“项脊轩”的生活的怀念;“往往”一词既强调门墙到处都是,语言中又流露出作者对分家后出现的杂乱现象的不满和对家族衰败的哀痛。
再如“亭亭”一词,既使人想到树木高高耸立,又使人想到人之亭亭玉立,在这一笔中间,寄寓了作者对亡人的感慨和惆怅,读来富有余味。
黑格尔说:“在艺术里,感性的东西是经过心灵净化了,而心灵的东西也借感性化而显现出来了。
”课文中的叠词用法这说明了这一点。
一.本文是一篇借记物以叙事、抒情的优秀散文。
特点一是善于用线索串连生活琐事,使文章形散而神不散。
项脊轩虽然狭小,破旧而阴暗,可它是作者长期生活的地方,在时过景迁,物是人非之时,唯有项脊轩才能唤起主人对过去经历的深长久远的回忆,因而作者自然对它怀有深挚的眷恋之情。
这种感情,正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特点二为善于撷取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和场面,运用委婉动人的语言,寥寥数笔,就使人物形神毕肖。
写母亲、妻子是这样,而写祖母尤为出色。
作者抓住了祖母看望和勉励孙儿的一个感人场面来抒写,令人动容。
二.本文在写景和叙事中,以至情言语点染细节,将喜和悲的感情抒发得委婉动人,是文章的学习重点,也是难点。
光说写景中的抒情。
本文前半部分着重写景,借景物描写抒发了作者“多可喜”的思想感情,文章先简洁地叙写项脊轩修葺后庭园的格局,室内的光线、陈设,又写了作者“偃仰啸歌”“冥然兀坐”的情态,其喜不自胜的情感已溢于言表。
更让人可喜的优美动人的景物是:“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间,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项脊轩的环境确实宁静、和谐。
人以鸟为伴,鸟以人为邻,逗人无尽的遐想幅月夜桂影图,则更为迷人,把人引进了月白风清,花香袭人的美妙境界。
这些无一不是对项脊轩景物的生动描写,又无一不是作者内心喜悦得意之情的抒发,即“至情语言”。
作者把情感融化在景物之中,凭借景物的形象诉诸读者,蕴藉含蓄,委婉动人。
本文的叙事也是“至情语言”。
文章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叙事,在事件的叙写中倾吐臫的感受-“多可悲”。
作者用亲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造成一种至情至真,如歌如泣的氛围与情调。
比如写老妪述说母亲的往事,“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某所,而母立于兹”,“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
欲食乎
”,“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这些似显平淡、平凡的回忆,饱含着作者对至亲刻骨铭心的哀思,“令人长号不自禁”。
对亡妻的怀念,尤堪称道:“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这里没有悲哀、悲伤一类的字眼,但悲伤眷恋之情溢于言表,此是无声胜有声!意味隽永:贤妻已死多年,作者无时无刻不在怀念她,人已死,物犹存,枇杷树是妻子对十拿九稳爱的延续,“亭亭如盖”的绿,誻妻子一片忠贞的爱,这种爱与作者的久远缅怀与眷恋融合在一起,是一个富有诗情画意的抒情镜头。
《项脊轩中说悲喜》 窦广娟 大学的时候得到这样一句话,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高台赏月。
”心里虽然知道这是人生的不同境界使然,却无从体会“庭中望月”“高台赏月”是怎样一番滋味,因而自己也常常会把“隙中”“窥”到的一线月色当成了满地皎洁的月光。
十几年过后,中年如期而至,再品《项脊轩志》时,那皓然如雪的月光,竟照得我通体雅素,心神合铄,肌骨俱爽。
似乎真得古人“标心于万古之上,送怀于千载之下”的情怀,深味文字“英华弥缛,万代永耽”之魅力。
首先说文章的题目。
以前看“项脊轩志”四个大字,头脑中反映出的无非就是归有光写他书斋的一篇文章而已。
再品此文,“项脊”二字赫然触目。
它固然含有怀宗追远之心,又有表示书斋狭小之意。
但联系震川生平,以及他的自号“项脊生”,我却看出了一种悲壮与苍凉,读出了他想“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的那份担当、责任与使命。
全文有两个字作为主线,一个是“喜”,一个是“悲”。
根据参考资料的意见,文章的第一段讲的是“轩之可喜”——主要通过修前的破、漏、暗和修后的美、明、趣来对比体现。
自己按照这样程式化的分析向学生破解了多年以后,再品此文,我却于字里行间发现了归有光深言背后的隐情。
那修前的破旧老屋,多像他那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啊。
而他于残垣败堵中崛起,居然想通过修一室之举来整肃自己的心灵世界,鞭策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支撑起业已中落的大族家脉,接过祖辈光耀门楣的火把,再把它熊熊点燃。
因此他修葺小屋时的最大盛举就是“前辟四窗”,他想把光明引进轩中,也扫一扫“我家读书久不效”的阴霾,为自己鼓劲,也冀希望于未来。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他在庭中“杂植”的诸多“兰桂竹木”。
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有这样一种文化暗含,那就是兰花象征幽居隐士,它“不为无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琐。
”故也常被视为高尚人格的象征。
而竹子呢
古人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所以竹子也是高风亮节的代名词。
最能暴露震川心迹的当属那些桂树了,因为桂花象征是荣华富贵。
从晋朝开始,人们已经用“广寒宫中一枝桂、昆仑山上一片玉”来形容特别出众的人才了。
唐代以后,科举制度盛行,“蟾宫折桂”便用来比喻考中进士。
宋代杨万里也有诗曰:“不是人间种,移从月中来。
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
后来词人洪适在自己的诗中又对桂花作了高度评价说:“谁为花王定等差,清芳瑞合佩金犀……只道幽香闻十里,绝知芳誉亘子乡”,由此桂花便定格为一种特定的意象。
至今在江南的不少地方还有这样的习俗,每当考试之年,应试者及其家属亲友都用桂花、米粉蒸成糕,称为广寒糕,相互赠送,取广寒高中之意。
由此我们不难理解,惜墨如金的归有光为什么会在本段之中不厌其烦地大写特写桂树桂影,写完白日桂树的盛景还不够,还要在“三五之夜,明月半墙”的场景之下,布置了“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的近景镜头。
这分明就是那个“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的读书郎想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之脊梁的人间告白
从这种意义上讲,第一段的文字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惊才风逸,壮志烟高”的少年先扫一室,后扫天下的乐观情怀;可是透过纸背,我却看到了一个落拓学子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无边寂寞。
关于这一点,那“寂寂”的庭阶可以印证,那“三五”的夜月可以昭示,那“人至不去”的小鸟也可以申明。
《项脊轩志》的第三小节这样写道:“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
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
”由此进入了第二自然段所说的轩之“可悲”阶段。
关于这一段,一些老师在串讲课文的时候也许会忽视掉对于文字的赏析,而我偏偏在熙甫看似琐屑的描写中发现了诸多细微的问题。
我们先看那些新建的“小门”与“墙”。
它们不仅生生把一个好端端的“南北为一”的“中通”之庭瓜分豆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那种崩解速度;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骨肉同胞之间心灵交通断绝的无限悲情。
震川怕我们因迟钝而难尽其义,还特别在本段中以一“篱”字与“墙”对比,让我们体会曾经的亲人之间那种由灵犀相通而终于默契阻隔的心路历程。
然后再读“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三句,直觉就有凌乱不堪之感。
具体而言,“东犬西吠”原为互文写法,表面的意思是说东家的狗朝着西家叫,西家的狗也朝着东家咬;深层展示的却是亲人之间互相伤害,兄弟隔膜、天伦不再的无限忧伤。
俗语曰“狗通人气”,一家的狗不咬一家的人。
可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恰恰相反,这种骨肉相残,窝里争斗的场面怎不让人心生悲戚之慨呢
中国人好客,本来家里来了客人,无论和谁关系私密,我们都会把他看成是全家盛情款待的对象。
然而“客逾庖而宴”却告诉我们,本来和全家都熟悉的客人却要像陌路人一样绕过这家的厨房到另一家去吃饭。
几许感伤凝结在作者笔端,挥之难去
而“鸡栖于厅”四个字让我们看到,那从前家中议论大事的庄严肃穆的厅堂,再也没有往昔的神秘尊贵;甚至鸡鸭鹅狗都可以驻足久留,栖息繁衍。
无限的荒凉破败真叫人郁闷难抒
由此,人事变迁,家道坎凛跃然纸上,原先那个完整和谐、井然有序、其乐融融的大家庭,如今已经分崩离析,变得混乱不堪了。
对于一个世家子弟来说,也许没有比家道中落,团圆难再更让他痛心疾首的了。
看到家族不是发展壮大,向外扩张,而是内部割据,反目成仇,年轻的归有光尽管怨恨却也无奈,这更加深了他要勤奋读书考取功名的念头,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改变家族的面貌,才会让家庭重新统一和谐起来。
亲人之间冷漠若此,难道这个家庭就是一片情感的沙漠了么
非也
接下来的“老妪叙旧”一节就将前面一段的悲情淡化,取而代之的是曾经环绕在这个大家族每一寸土地上的浓浓爱意。
先是一个忠贞的女仆对归家两代人的养育之情。
粗粗一看,以为老妪无非就是一个线索人物,作者是用她来牵出后文对于母亲和祖母的深切怀念。
事实上,作为震川压卷之作的此文没有一丝的闲笔浪墨。
“尝居于此”说的是老妪曾经居住在这个没有窗的房子中。
联系“室西连于中闺”这句关于项脊轩地理位置的交代,当年的老妪“尝居于此”的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方便照顾婴孩和自己的主人,她不会去考虑这个房子北向开门,冷风必至,房间无窗,一定阴暗等物质上的不利条件。
明明是祖母的婢女,祖母去世以后,她作为仆人的任务已经完成。
可是当年的老妪却把祖母的爱延续下来,像祖母一样呵护疼爱着主人的后代。
这是怎样一种深沉的情感啊
也因为如此,她赢得了归家大小上下一致的敬重。
“先妣抚之甚厚”就是一种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而归家长孙对她无限的依恋更成了老妪在归家四分五裂、破败不堪之后依然不改初衷的执著理由。
据此我们可以这样推测:曾经,作为一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的归家一定是每一个家族成员的精神驿站,能让每一个人,包括仆人都能得到自我效能感,这既是归家能够出现像“老妪”这样的“义仆”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更让我们对归家昔盛今衰的现状产生强烈的痛惜伤感之情。
这样,老妪这一形象就被赋予了两种属性,她既是归家兴衰的见证人,也是先祖之爱的延续者。
通过她的叙述,我们才能看到有光“先妣”作为上一代人对晚辈嘘寒问暖、周到备至的细腻情怀。
很多人都能感受到“儿寒乎
欲食乎
”这一细节所传达出的强烈母爱,却看不到这一句背后深藏着的母亲的无奈与无助。
从《先妣事略》中我们看到,“周孺人”一生“以多子为苦”,从十七岁开始几乎每隔一整年就生一个孩子。
那么这一节中“板内板外的应答”也许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发生的:大姐淑静还没满一周岁,母亲已经妊娠有光。
从生理学的角度上说,怀孕妇女如果下一胎和上一胎的性别不同,那么下一胎就会早早剥夺上一胎的乳汁,将母亲的营养全部聚合来养育腹中的胎儿,俗语也叫做“夺怀”。
姐姐这个时候已经习惯了母亲的乳汁,可是母亲偏偏无力喂养,姐姐被老妪抱走后自然啼哭不已。
虽然母女连心,可为了让女儿尽早习惯非母乳喂养,闻声而至的母亲却不能露面,以免刺激女儿继续留恋母亲的怀抱。
这样,一块木板虽然隔挡了母亲的容颜,却阻不断母亲对女儿的疼爱。
“以指扣门扉”这五字,就传导了母亲的多少焦灼,多少急切,多少担忧与多少苦衷
做娘的恨不得替女儿去承受痛苦,可除了倾听女儿的啼哭,她又能做些什么
拳拳爱女之心,任是无情也动容
可是这样多情的母亲,这样深厚的母爱却早早地被命运夺走,作者想要品尝体味,还要从老妪的口中方可得知。
尤其是在大家庭土崩瓦解,亲人之间情薄如纸的此时,再与老妪“凄然相向,苦情重诉”,谈及半生操劳、温柔贤淑的母亲,作者岂能不泪如雨下,老妪岂能不抚今追昔,陪泪一旁
更让人倍感凄凉的是:对幼年失母的作者所有的疼爱体贴,只能发生在一个没有血缘关系的老妪身上,曾经那样让人难以忘怀的往事,都随着已故的亲人被彻底埋葬。
充斥在天地之间的唯有那浸透骨髓的寒意,和这寒冷之中奋发崛起的强烈愿望。
也唯有这一愿望的实现,才可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也无愧于祖母对他的殷切希望。
谈到祖母对孙儿的疼爱,作者笔下又多了些许的柔和温婉。
也许母亲早逝以后,祖母的爱就成了他唯一的心灵慰藉;而年迈的祖母更是不时来到轩中,督促鼓励这个胸有大志的长孙。
“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一句就将祖母的心事暴露无疑。
“久不见”三个字既是想念,同时也是祖母对孙儿的关注。
没有这样的聚焦,岂能发现孙儿“竟日默默在此”呢
“大类女郎”一句就是祖母的肯定与嘉奖了,虽然它似乎是以责备的方式来表达的。
而祖母离去时的“以手阖门”,总让我联想起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左公在古庙里看完史可法文章后“解貂覆生,为掩户”的细腻动作,虽然二者身份不同,却以相似的动作暴露出长辈对晚辈同样的疼惜、赞许、护爱和期待。
果然,在发出“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这样的感慨之后,祖母拿来了先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的象牙笏板,希望我“他日当用之”。
这一动作包含着祖母对自幼丧母的孙儿多少深切的关怀和不尽的希望啊
而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至少已经经历了两次科考的失利,“瞻顾遗迹”,必然百感交集。
何时得遂自己的志向
何日能偿祖母的夙愿
功名未成,有负祖母,愧对先人,作者怎能不“长号不自禁”
世事沧桑难自料,人间至爱总飘零。
年轻的母亲离我而去,有祖母念我孤弱;而慈爱的祖母也遗我仙逝,可叫我在这冰冷的世界依傍何人呢
人生的浩劫一个接着一个,亲人的反目越来越让人心伤,但我对亲人的爱却不会因此而减弱半分。
震川的身体虽然寄放在项脊轩中苦读,但他的心灵却牵系着每一个亲人。
“久之能以足音辩人”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他对亲人的爱与对这个家庭的责任达到了怎样的一个高度
他“腾其姓氏,悬诸日月”的渴望有多么强烈
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还不到20岁,他虽然过早地经历了归家由小康坠入困顿的辛酸,因此不免显得少年老成,但他在人生长途上到底还只刚刚走了几步,所以虽然伤心“长号(嚎)”,对于前途并没有丧失信心,他还有些“少年心事当拿云”的豪气,于是接下来笔锋又一转,来讲“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的奇迹。
据我所知,这几句话常遭批判,一些资料中甚或将其作为归有光思想的局限性来加以否定。
然而考证作者的生平,我们发现了一个巧合:“轩凡四遭火”,写此文时,作者也经历了四次科举失败的惨痛教训。
可是轩得不焚,作者也不会被暂时的失败吓倒。
由此可见,写到这里,项脊轩已经不仅仅是作者的一个书斋,而成了他精神毅力的象征物,是他与祖先愿望合一的一个媒介物。
只要他这个归家长孙还在奋斗,项脊轩就永远不会倒塌。
一轩之内,我们不只看到了作者的温情与悲情,更看到了一个屡试不第的明代寒儒“屡败屡战”的豪情。
而下面的补记内容,还让我们看到了此轩之中那难得而短暂的爱情。
以下是不可忽视的两个细节:一是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让我们能够看到一个新婚妻子对自己有学问的丈夫的无限崇敬与无限依恋,也能看到一个细心的丈夫对妻子的无限体贴与无限柔情。
“问余古事”,“余”自然耐心解答;“凭几学书”,“余”自然手把手地去教。
耳鬓厮摩之际徒增几份情意,红袖添香之中产生多少爱恋,只有两个当事人内心明了。
虽是寥寥数笔,然而笔间透出的却是夫妻间琴瑟和谐的生活情形。
二是“吾妻归宁,述诸小妹之语”。
阁子内的爱情让“诸小妹”春心荡漾、艳羡不已,多希望自己的婚姻也能遭遇姐姐姐夫一样甜蜜的爱情。
他们哪里是对姐姐家的阁子感兴趣,分明是对阁子里居住的儒雅倜傥的姐夫心生向往——这可是他们未来夫婿的模型与标杆啊
可是人间好景不长久,六年后,“琴瑟双调,忽断弦而中折;鸳鸯初对,猛折翼而孤飞。
”百年恩爱付流水,一旦淹没隔幽冥。
“室坏不修”这一细节,囊括了妻亡一事对震川精神上的重创。
生平第一次,作者被残酷的生活击垮了。
整整两年的时间,作者沉溺在自己的痛苦中不能自拔。
“先妣”之死,留给他的是童年模糊的记忆,“先大母”之亡,带走的是长辈异性赐予他的人间温情,而“亡妻”之痛,却将他生命中来自女性的柔情一并褫夺。
实在是太残酷也太残忍了也
叫熙甫如何能够承受这生命之重
平复了两年,“余”虽仍然“久卧病”,却“使人复葺南阁子”了,只是“其制稍异于前”。
的确,耽溺于痛苦之中无异于向生活认输,“南阁子”的再被“修葺”意味着作者的精神开始复原。
生命也终于在这一阶段出现了一线曙光,那就是作者35岁的时候中了举人。
“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作者距离项脊轩越来越远,距离他少年时候的愿望却越来越近。
因此,“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一语就至少流露出这样三种意思:一是代表时光的流逝。
同时也寄托着作者“岁华虽摇落,芳意竟难成”复杂心境。
二是感慨自己的爱情。
对亡妻深沉的爱恋,不仅不会随着岁月老去枯萎,反而会因时光的流逝而更加郁郁葱葱
三是冀望未来的功名。
中年中举,多少给了他灰暗的人生一点亮色。
他多么希望自己的功名也能像庭中的枇杷树一样“亭亭如华盖”,留给后世子孙以更大的荫庇啊。
但综观震川辛酸的一生,“三场科举磨成鬼,两字功名误煞人”。
他用了整整四十五年的时间去追求功名,却终于在六十岁上中了进士。
也是六年以后,他于任上辞世。
岂不悲哉
岂不悲哉
全文一共才五百多字,写的是一间书房,两种情感,三位亲人,但它却深深打动了读者的心。
除了本文善用的细节描写外,就是清袁枚说过的空白艺术了。
他说:“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之内,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身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
”文章中的空白,就好象音乐中的休止,电影中的空镜头,能给人不尽的想象。
古人所说的花开一半,月留半圆,缘尽半分,包含的也就是这种含蓄之美。
而赏析之要,也许就在于填出这些艺术的空白
项脊轩中说悲喜,人到中年好读书。
不亦乐乎
第三段即项脊生(作者自称)的一番议论。
作者以守丹穴的巴寡妇清和高卧隆中的诸葛亮,与处败屋寒窗之下的自身相比附,既自慨局促,又有自矜抱负之意。
故语末虽以“坎井之蛙”自嘲,又未尝不含有对凡夫俗子的反讽与孤芳自赏的意味。
最后是若干年后的补记。
续写项脊轩在妻死前后的变化,寓有新近的悼亡之情。
文中记妻生前琐事,亦平淡中见隽永,与前文格调毫无二致。
“不常居”三字似可收融一文,然文末又摇曳生姿,写到亡妻手植的一树枇杷“亭亭如盖”,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思,较之“墓木已拱”之类的成语,尤觉余味无穷,饶有新意。
总之,此文在叙事上以白描见长,抒情亦以素朴为本。
老老实实地回忆,平平淡淡地叙述,其淡如水,其味弥长。
恰如王锡爵所说:“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
”(《归公墓志铭》)这种以口头语说家常事的意境与笔墨,乃是归有光在唐宋八大家之后的一种创造。
所谓“豪华落尽见真淳”,是可以移评归文的。
行文散漫,似随口道来;然而无论写景、叙事、抒情,均围绕“项脊轩”这个中心,故能形散而神聚。
虽总以素笔为主,但也有变化。
如第一段稍具文采,与后文的质朴不同,却正与可喜可悲的情感变化、对照相吻合。
故不能说作者在写作时毫无“匠心”。
语言特点
记叙文: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说明文: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生动活泼、概括、具体、简洁、丰腴、精练、详略得当、平易朴实、幽默风趣、当然还有科学严谨议论文:条理清晰、结构严谨、具有说服力、诗歌:语言新颖,不落俗套、质朴,真切深刻而又平易近人,直接而明朗、绚丽、含蓄、干净利落,言简意赅、豪放飘逸,热情奔放,气势磅礴散文:有散中见整,清新自然。
散文的语言具有朴素、自然、流畅、简净、具有感染力小说:简练、舒畅不好意思哦,语文水平有限
就这么多了
语文阅读技巧回答问题
我百度的,看着还蛮好的,解释的也很详细...不知道合不合你用...哈哈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
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
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 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
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
“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
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
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四、虚与实的结合 “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
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
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
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
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
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
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出了他们的浓浓的思乡情。
五、点与面的结合 万事万物都是彼此相互联系的,不是孤立存在的,描写的景物也一样,它们总是和周围的景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因此,诗人在写景状物时,不是孤立地静止地写主体物,还写主体物周围的联系物,点面结合,烘云托月,使主体形象更丰满,更有特色。
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中就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式。
“蓑笠翁”在画面上显得比较小,但处在非常显眼的位置,是诗的中心,“孤舟蓑笠翁”属于点的描绘;前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属于面的铺陈,诗句从“鸟飞绝”、到“人踪灭”写尽了人物处境的苦寒与孤寂,并在“山”“径”前冠之以数量词“千”“万”,对突出人物坚忍不拔、卓然而立的品格起。
可以称之为点面结合。
指出一点,隐括全面 六、远与近的结合 看同一景物,观察者所处的方位不同,角度不同,俯视,仰视,远眺,近看,视觉形象会呈现千姿百态,变化万千。
从不同角度描写,会使读者对所描写的景物产生更加全面的认识,获得更完美的感受。
如杜牧的《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头两句描绘了秋山远景。
第一句描写了秋山高远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勇于攀登的精神。
第二句描写了秋山中的一个特定场景,在白云浮动的天空下有几户人家隐约可见。
后两句描绘了秋山近景。
“霜叶红于二月花”一句,生机勃勃,鲜艳夺目,清新刚劲,形象鲜明,给人一种秋光胜似春光的美感。
七、白描手法 白描,原是中国绘画的传统技法之一,大致接近西洋画法中的速写或素描,其特点是用简练的墨色线条来勾勒画面,赋形写意,不事烘托,不施色彩。
这种画法引入到诗歌的创作中,那就是不用形容词和修饰语,也不用精雕细刻和层层渲染,更不用曲笔或陪衬,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用准确有力的笔触,明快简洁的语言,朴素平易的文字,干净利素地勾画出事物的形状、光暗(声响)等,以表现作者对事物的感受。
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第二联两句诗,就是六个名词(即六种景物)的组合,没有任何修饰语。
它集中地表现了早行的辛苦。
在鸡鸣声起,残目未落之时,冒着寒霜上路,可见早行辛苦。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 7。
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
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13.用典 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 15。
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
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
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1.直接抒情 即作者在文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不销魂怎地不销魂。
新啼痕压旧啼痕,断肠人忆断肠人。
(王实甫《十二月带尧民歌?别情》) (诗歌采用直接抒情的方式,分别从“怕黄昏”、“不销魂”、“新啼痕”、“断肠人”等四个角度将少妇别后的相思之悄表现得淋漓尽致。
) 2.借景抒情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十艮,隔江犹唱《后庭花》。
(杜牧《泊秦淮》) (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
所写的景并非晴朗的月夜,万里无云的碧空,而是迷蒙的烟月,笼罩着寒水白沙,景色是那么黯淡,氛围是那么冷寂,这就给后两句写作者的忧虑情绪增添了气氛,加浓了色泽,两者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 3.托物言志 属间接抒情的一种,托物言志就是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垂缕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虞世南《咏蝉》) (诗歌中所描写的蝉的形象是:蝉垂着触须在枝头吸饮清洁的露水,阵阵蝉声从稀疏的梧桐上传出来。
身居高处,叫声自然传得很远,并非依靠风的力量。
而在诗歌中作者真正所要抒发的人生感怀是:凡是品格高尚的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提高自身修养,因而美好的声名白可远扬,不需要依靠其他人吹嘘。
由此可见,写蝉是依据,而抒怀言志才是真正目的。
) 4.情景交融 在景物描写中融人了作者的主观感情,使诗歌达到“物我合一”,分不清哪是“景”,哪是“情”。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 (划线的四句,表面上是写景,而实际上则隐寓着诗人的一种超脱尘世、热爱自然、远离官场的感情境界。
在这里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已分不开哪是“景”,那是“情”。
) 5.动静结合 指对人、事、景处于动态或相对静态时的描写。
月黑见渔灯,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 6.以动衬静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也就是在动态描写中显示出动态。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鸟鸣涧》) (诗歌中所写景物如花落、月出、鸟鸣等都是动景,同时又通过这些动景,更加突出显示了春涧的幽静。
“鸟鸣山更幽”,动中见静,愈见其静,这里面包含着辩证法。
) 7。
乐景写哀 属反衬手法中的一种,表面上写的是一种欢乐的场景,而实际上是借此来表达一种悲哀、凄楚的情绪。
《孔雀东南飞》文中写迎娶刘兰芝的场面,“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从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门。
”其场面写得越热闹,其悲情越强烈。
8.以景结情 诗歌在议论或抒情的过程中,戛然而止,转为写景,以景代情作结,使得诗歌“此时无情胜有情”,显得意犹未尽。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缭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之情呢?诗人这时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
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像空间。
) 9.铺排 即《诗经》表现手法中的“赋”。
“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指的是不厌其烦地多角度地进行铺叙陈述。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杜牧《阿房宫赋)) (文章在这里多角度地写出阿房宫楼阁之多、构造之奇、布局之巧,体现出阿房宫的气势雄伟) 10.渲染 我国传统画技之一,后借用来指文艺创作中为突出人物形象和环境所采用的强调、反复等多方面着意的铺叙等写作技法。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薰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王昌龄《秋词》) (首句破题,以描写秋景来渲染深宫寒夜的气氛。
) 11.烘托 衬托中的正衬,原是我国传统画技之一。
亦称“烘云托月”。
后借用指一种写作技法,即指通过特定的环境气氛的描写,以突出人物某种心绪或突现人物形象的技法。
具体说来就是不说本意,只说与此有关的事物,达到烘托本意的目的。
此种手法常与渲染手法结合起来使用,易混淆。
……新来瘦,非关病酒,不是悲秋。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萧)) (要说的明是相思的苦,却不直说,而用“非关病酒,不是悲秋”来烘托) 12.点化(化用) 对前人书面作品的语言和群众的口头创造,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意境。
可分三种:字词点化、内容升华、意境开拓。
①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王实甫《西厢记》) ②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白居易《长恨歌》) (①句点化了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的字词。
②句点化韦应物的“西施且一笑,众女安得妍”的诗句意境。
) 13.用典 也叫用事。
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用典有明用,也有暗用。
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霍去病、廉颇等五个历史故事的典故。
14.实虚结合 实写,指对人物或事件进行直接的、正面的叙述和描写。
虚写,指采用侧面交代或烘托性的叙述与描写。
虚实结合,即两种手法在叙述、描写中同时使用。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王建《十五夜望月》) (诗人开始写“地”、写“鸦”,而不写月,但却让我们分明感到月亮的存在,因为“地白”、“栖鸦”是月亮朗照的结果,既然地白如霜,栖鸦可见,可知诗人虽没有明写“月明”,但我们却处处感到“月明皎洁”,因此它是实写“地白”、“栖鸦”,虚写“月明”,暗扣“望月”这一诗题。
) 15。
抑扬 我们在表扬或批评某一事物的时候,为了使别人信服,或预先防止别人的反驳,往往把要表扬的先从某一缺点加以批评,把要批评的先从某一优点加以表扬,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做抑扬。
抑扬可分两种:1.欲扬先抑法;2.欲抑先扬法。
应怜履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诗前两句写诗人乘兴游园,被拒之门外;后两句却写出诗人另有所得,看到了满园春色,前后感情有个落差,前面遗憾,后面高兴。
这里采用了欲扬先抑法。
) 16.叠词 为了表达的需要,把同一的多音词接二连三地用在一起,这种修辞手法,叫做叠词。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李清照《声声慢》) (开头十四个叠字为全诗定下了一个残秋和孤独的感情基调,渲染了词人晚年孤苦无依的生活情景以及内心深处的凄凉。
) 17.互文 上下文中相对举而独立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互相补充、互相渗透,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种修辞方式就叫互文。
互文的形式常见的有当句互见和对句互见两种。
翻译时容易译错,应特别注意。
秦时明月汉时关(王昌龄《出塞》) (正确翻译是:秦朝和汉朝的明月与关城。
容易误译为:秦朝的明月与汉朝的关城。
) 18.意象组合(蒙太奇式的画面组合) 蒙太奇是电影艺术的表现形式和方法,主要是指由镜头组接成生活的片断和场景。
场景随着剧情发展而时时在变化,给人以鲜明的形象感。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秋思)) (此首词出现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等9个并列的名词组成的不同景物意象。
它们巧妙地组织在一个画面里,渲染出一派凄凉萧瑟的晚秋气氛,从而含蓄地烘托出旅人的哀愁。
) 19.白描与工笔 白描原是中国水墨画中纯用墨线、不着颜色来粗笔勾勒物象轮廓的一种笔法。
后借用于文学写作,指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渲染烘托而描画出鲜明生动形象的一种描写方法。
工笔,原是一种绘画的笔法,后指精雕细刻、重彩浓墨的描绘。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
(《温庭筠<望江南)) (这首词采用了白描手法,写一位女子从早到晚盼望情人归来的心情) 此外,还有一些现代汉语中常用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夸张、借代、对比等,在古诗词中也常常使用,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春天的景色叠词描写
(1)“欣欣” (2)“嫩嫩”、“绿绿” (3)“悄悄”、“绵绵” (4)“嗡嗡” (5)“(像)星星” (6)“密密” (7)“点点”、“稀稀疏疏”、“家家户户”、“老老少少“
初中语文阅读题回答技巧:比如通用的句型什么的
考卷通常是三个阅读,一个说明文,一个记叙文,一个议论文。
说明文的问题一旦碰到“大约”“左右”这类词的作用问题时,大都都是回答:切合实际,体现文章用词精准之类的。
什么修辞手法的作用大概就是:很好的说明了……的特点,使文章简明易懂,是说明更形象,或者更生动什么的,这要看所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
记叙文的问题也就是”…………体现了…………”或者是某一句话和上文的联系,这都得去上面找,比如:“‘…………’一句中‘这些事’指什么事
”这种题就要去这句话的前面找答案,把事情或东西简述。
和上文的联系也就是:“承上启下”“承接下文”或者还有“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之类的,这也要看情况,看到底出的是哪句话。
议论文的问题:论点:要你指出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大多都是在题目上,或者在结尾的最后一段话,也有一些会在中间夹着,但也就很少了。
论据:用来论证论点的证据,一般的文章,文章中的一些具体事例就是了。
论证好像就没什么可说的了。
说明方式:列数字,举例子,摹状貌,列图表,做比喻,好像还有几个我忘了,请其他的网友补充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