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间接反复描写的句子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用十种不同辞格写一篇描写春天的作文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比喻[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复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较喻(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白描,比拟(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衬跌) ,衬托(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并提、合叙、合说);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 常用的修辞格有:比喻、比拟、借代、拈连、夸张、双关、映衬、移就、对偶、排比、错综、仿词。
19、什么是比喻
比喻分为哪几类
比喻有什么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说的打比方,是用本质不同但具有相似点的另一事物说明或描绘事物的修辞格。
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体、喻体、喻词。
构成比喻必须符合下列两个条件: (1)本体和喻体是本质不同的两类事物,同类事物一般不能规程比喻。
(2)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即喻体必须在某一点上与本体相似,才能用来说明描绘本体。
如“我们的祖国象花园”祖国和花园的相似点是美丽。
相似点是比喻的灵魂。
B、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三类。
1)明喻:是明显的比喻,它的本体、喻体、喻词都出现,喻词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时后面还用“一样、一般、似的”等词语呼应。
2)暗喻:从表面看来是判断、叙述或说明暗中包含着比喻关系。
暗喻的本体和喻体都出现,与明喻的区别在于它的喻词由“是、成了、变为、当作、变成”等词充当。
3)借喻:用喻体来代替本体,也就是说,本体不出现,喻体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读者或听话人能理解两者的关系。
如“其缺点是见树木不见森林,拣了芝麻绿豆却丢了西瓜。
” C、比喻在表达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语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写得更为重要、具体、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质; 4)它可以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和立场。
20、什么是比拟
比拟有什么作用
答:比拟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的描写方法。
比拟可分为拟人和拟物两大类。
1)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使物人格化,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
这是最常见的比拟形式。
如: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天空,去迎接那雷声。
2)拟物:把人当作物来写,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状态或动作,或者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a把人写作物的,如“那宽大肥厚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 b把甲物写成乙物的,如“两个人都没有说话,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来的时间”。
比拟的主要作用在使语言生动,并引起读者的联想。
21、什么是借代
有哪些类型
运用借代要注意什么
答:借代是用与人或事物有关的东西来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辞格。
又称“换名”。
这样的换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人的联想,增强语言的象征性,使语言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特征代本体。
如“壁角的驼背忽然高兴起来。
” 2)部分代整体,如:二孔明…抬脚动手都要论一论阴阳八卦,看一看黄道黑道。
3)具体代抽象,如:用客观存在的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该记得从前那些烂袄袄、皮裤裤的年月吧” 4)专称代泛称,如:中国人民中间,实在有成千上万的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坚弹肖邦,弹李斯特。
6)牌号代本体,如:一气不出吸了多少根“黄狮子”。
7)材料、工具代本体,如:我把这心思去跟一位擅长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运用借代要注意1)抓住事物的特征2)使读者容易了解。
22、什么是拈连
答:拈连是在叙述甲乙两个关联的事物时,把适用于甲事物的词语临时用于乙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如“你别看我耳朵聋,可我的心不聋”“思想这个东西,用绳子是捆不住的”。
它使语言生动形象、寓意深刻、富于表现力。
同时又巧妙地连接上下文,完成语义跳跃,具有简洁、明快、使语句连贯的功效。
拈连的运用大都为了发人深思。
23、什么是夸张
分几类
夸张有什么作用
答:A 对事物加以超越事实的描述,叫做夸张。
B 夸张 1)按意义可以分为三类: a扩大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长、强…处说。
如: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缩小夸张,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处说。
如:三颗粮食,收不收有什么关系
c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事说成是先出现或同时出现的。
如:“你什么时候学会抽烟的
”“在娘肚子里我就会抽两口了。
” 2)按形式可以分为直接夸张和间接夸张两类: a直接夸张:是不借助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
如:谢惠敏的两撇眉毛险些飞出脑门。
b间接夸张:是通过其他修辞格直接进行的夸张。
如:碟子里一块像礼拜堂定风针上铁公鸡施舍下来的肉,鲍小姐用刀割不动。
夸张的主要作用在于使人获得深刻的印象。
夸张的妙处在不似真实而写出了真实的感受。
24、什么是双关
答:让词句具有双重意义的修辞方式叫做双关。
双关可分为谐音双关和语义双关两种。
1)谐音双关: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双关是谐音双关。
如“人家笑我气管炎。
” 2)语义双关:利用词语或句子在语境中形成的双重含义造成的双关是语义双关。
如:多么难挨的漫漫长夜啊
双关的两层含义,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25、什么是映衬
答:映衬是把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让它们互相衬托,相得益彰的修辞手法。
映衬分为正衬和反衬。
正衬如: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反衬如:他只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26、什么是移就
答:将描写甲事物的词语移来描写乙事物,这叫移就。
如:战士们向敌人射出仇恨的子弹。
如果描写感觉的转移,即把某个感官上的感觉移到另一感官上,这种移觉叫通感。
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27、什么是对偶
对偶有什么作用
答:对偶也叫对联,包括起句和对句两个部分。
这两个部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
对偶有严对和宽对的区别。
严对除了字数相等,意义相关外,要求结构相同,平仄和谐。
如: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根据对偶前后部分意义关系的不同,一般分为三种: 1)正对:上下句从不同侧面,说明同一事理,它们互相补充,构成一个整体。
2)反对:上下句从对立的两个方面加以叙述,用意是相反相成,从矛盾中阐明真理。
3)串对:也叫“流水对”,上下句意义相承,表达因果、条件关系。
如“惨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对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简练的语言表达思想感情。
正对用典型事例启发读者从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对揭示矛盾,表达作者对是非善恶的判断;串对指出事情的前因后果,言简而意赅。
28、什么是排比
排比有什么作用
答:用一组结构相似的语句,表达相关的内容,这叫排比。
排列的语句不限于两项。
大都有若干重复的词语。
排比句中,反复出现的相同的词语,一般称之为“提挈语”。
例如:赶超,关键是时间,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速度,时间就是力量。
(郭沫若《科学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选取典型的实例来概括某种思想。
因为句式整齐,能给人以深刻印象。
排列的词句的内容如有轻重,所指范围有大小,须按一定顺序排列。
29、什么是层递
(此题教材上没有) 答: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意递升或递降的词语或句子顺序排列在一起,表达层层递进的内容,这种辞格叫层递。
层递可以分为递升和递降两类。
1)递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轻到重,由浅到深……层层加码地去排列相似语句。
如:保卫家乡
保卫黄河
保卫华北
保卫全中国
2)递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轻,由深到浅……,如:老师说,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
数学的皇冠是数论。
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
30、什么是错综
错综分哪几种
答:为了避免语言呆板和单调,特意使字面更换,结构参差,这叫做错综。
错综力避同一词语和句式的反复出现,把本来可以写得整齐匀称的句子故意写得参差错落,目的是使语言形式生动活泼,富于变化。
错综可分为三种: 1)更换字面:本来可以用同样的词语表达的,将字面更换,避免重复。
如: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2)变更语序:语句重复出现时改变顺序安排,原来的意思并不改变。
如:花朵满身戴,功劳戴满身。
3)改变句式错综:让文句整散错综,语气变易,可以显示文章波澜起伏,感情充沛。
如:射箭要看靶子,弹琴要看观众,写文章做演说倒可以不看读者不看观众么
有一种特殊的错综,把完整的意思拆开来叙述,理解时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
这一类修辞方式,也可称为互文。
如: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其实可以理解为:北国风光,千里万里冰封雪飘。
31、什么是仿词
仿词的作用
答:更换现成的词中的某个语素、临时造出新词,以适应修辞的需要,这就是仿词。
如:一个阔人说要读经,嗡的一阵一群狭人也说要读经。
仿词可以通过对比揭示矛盾,使语言犀利深刻。
仿词能给人以新鲜感,使语句平添情趣、生动活泼。
仿词是灵感的产物,可以引起听读者的联想与思考。
32、什么是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答:在一个语言片断里,不只一次使用了修辞格,或不只使用了一个修辞格,就叫修辞格的综合运用。
修辞格的综合运用情况复杂,形式多样,常见的有 1)兼用:各种修辞格不是用同一标准划分出来的,所以会出现交叉现象,即同一组语句,从一个标准看,属甲辞格;从另一标准看,属乙辞格。
如:高大的烟囱伸向天空,仿佛是从地下长出来的,一直要升到白云的深处。
(比喻兼夸张) 2)连用:指同一辞格或不同辞格在一段话语中接连运用。
a同一辞格连用,如:他长着一对阴阳眼,左眼的上皮特别长,永远将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没有特色,一向是照常上班。
(拟人连用)b不同辞格连用,如:摇动的车轮,旋转的锭子,争着发出嗡嗡嘤嘤的声音,像演奏弦乐,像轻轻地唱歌。
(连用以对偶、比拟和两个比喻) 3)套用:修辞格的套用指一种辞格里包含着其他辞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关系。
套用是分层次的结合。
如:看吧,狂风紧紧抱着一层巨浪,恶狠狠地将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碎末。
(拟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样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
答:分析综合运用的修辞格应注意如下几点: 1)从整体把握,弄清各种辞格之间的相互关系。
辞格有主次之分,有隐显之分,应按顺序、分层次地进行分析。
2)分析时,应注意变换分析角度。
比如可以从意义方面入手,也可以从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于词语,也可以着眼于句式。
切不可发现一种辞格而丢掉另外的辞格。
3)识别辞格要反复推敲,可以同不用辞格的或用了其他辞格的表达作比较。
对已发现的辞格要及时注明,防止遗忘并作为进一步分析的基础。
4)分析可运用图解法。
如: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比喻 比喻 | | 对偶 | ------------------------------------------------------------------------------------------------- 借代:不直说事物的名称,而是用与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设问:为了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而有意提问 反问 :以疑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内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 比喻:是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有相似点才能构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体喻体和喻词; 对偶:主要针对句子的结构而言,构成对偶的上下句之间必须字数相同,意思相对或相反,两句才能构成对偶。
反语:就是用褒词表达贬意。
如多么美丽的名称-进取性,这里的多么美丽的名称是褒词但表贬意。
顶针:是指把前一句结尾的词语作为后一句起头的词语的修辞方法。
例如:竹叶烧了,还有竹枝,竹枝断了,还有竹鞭;竹鞭砍了,还有竹根。
摹状:是指对事物的形状、声音、色彩如实的摹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他们轻轻的划着船,般两边的水哗、哗、哗。
迭字:是指:就是一个字重复使用,例如:绿油油的水草。
双关: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利用语义和语音的条件,有意使语意具有双重意义,言在此而意在彼,这种修辞方法就是双关。
双关有四种:1.谐音双关。
2.语意双关。
3.音、形双关。
4.音、形、义双关。
讳饰:遇到忌讳的事物不便直说,而用旁的话来代替它、装饰它的一种修辞方法。
排比: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夸张:运用丰富的想像,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的扩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一种修辞方法。
反复:为了强调某种意思,突出某种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借助丰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拟成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可以使被描写的事物形象鲜明生动,加深人们的印象,用它来说明道理时,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于人们理解。
反问在于突出地强调所要表达的意思,所说的话具有一种不可辩驳的气势。
反复 能够强调某种思想,突出某种感情。
反语 能增加说话或写文章的幽默感与讽刺性,具有特殊的表达效果。
对偶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匀称,读起来琅琅上口,听起来和谐悦耳,便于记忆和传诵。
夸张 能够增强表达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
设问 能够揭示下文,强调某种观点。
借代:比较含蓄,能使描写对象更形象。
排比 能够使句子结构整齐,语调协调,说理周密,表现充沛,论证雄辩,气势磅礴。
拟人 能够把甲事物借助丰富的想像摹拟成乙事物。
修辞手法 现在可知的修辞手法:有六十三大类,七十八小类。
具体有比喻:可分为:明喻、喑喻、借喻、博喻(又名复喻)、倒喻(又名逆喻)、反喻、互喻(又名回喻)、较喻(又名强喻)、譬喻、饰喻、引喻、隐喻; 有白描,比拟(又名比体),避复,变用,层递,衬垫(又名衬跌) ,衬托(又名反衬、陪衬),倒文,倒装,迭音,叠字复叠,顶真(又名顶针、联珠),对比,对仗(又名对偶、队仗、排偶),翻新,反复,反问,反语,仿词,仿化,飞白,分承(又名并提、合叙、合说); 有复迭错综,复合偏义,共用,合说,呼告,互体,互文,换算,回环,回文,降用,借代,设问,歧谬,排比,拈连,摹绘(又分为:摹形,摹声,摹色),列锦,连及,夸张,警策,示现,双关,重言,重叠,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须真(又名联珠),谐音,歇后,象征,镶嵌,析字,委婉(又分为:迂回语、谦敬语、避讳语),婉曲,通感(又名移觉、移就),跳脱,转文。
1 常用修辞手法 常见修辞手法 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学习修辞常识的目的是为语言实践服务。
首先能在语言中辨识各修辞方法,继而理解其适用效果;同时要会用这些修辞方法,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修辞方法又称修辞格。
据专家研究,汉语修辞格可达70种之多,常见的有10多种。
(1)比喻。
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2)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如: 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 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 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 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 (3)比拟。
把人当物写或把物当人来写的一种修辞方法,前者称之为拟物,后者称之为拟人。
如: ①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拟物) ②蜡炬成灰泪始干。
(拟人) (4)夸张。
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作扩大或缩小描绘的一种修辞方法。
如: ①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三千丈为扩大夸张) ②芝麻粒儿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
(芝麻粒儿是缩小夸张) ③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
(把前一事物出来与后一事物下火夸张到几乎是同时出现,有人称此种夸张方式为超前夸张) (5)对比。
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如: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骨。
(6)对偶。
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如: 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 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 (7)排比。
把内容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一般要三个或三个以上)短语或句子连用的方法。
如: 但这回却很有几点出于我的意外。
一是当局者竟会这样地凶残,一是流言家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国的女性临难竟能如是之从容。
(8)反复。
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如: 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 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9)反语。
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
如:友邦人士从此可以不必惊诧莫名,只请放心来瓜分就是了。
(10)反问。
是用疑问的形式来表达确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
如:难道中学老师和小姐骑自行车还成体统吗(《装在套子里的人》) (11)设问。
为了突出所说的内容,把它用问话的形式表示出来。
如:这七人端的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正是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三阮。
设问是自问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现较多的修辞方法还有:引用、双关、顶针(或称联珠)、呼告、叠字、警策、通感、婉曲、讳饰等。
带有侧面描写的春天的作文
校园的春景是多么迷人、美丽啊
暖风习习、花香缕缕,醉人的春意使我陶醉,暖风佛面,轻轻地卷着校园的美丽。
那时,大地将万物复苏,校园的花竟相开放,争先恐后,树木也长出了新芽,草儿也织出了绿色大绒毯,校园生机勃勃一片,我们的校园被五颜六色的花装扮得更加美丽迷人。
体育课,我们在校园无忧无虑地奔跑,亦可无顾忌嘻嘻哈哈地欢笑,我也换上了春装,我们穿着花花绿绿地衣服也给校园增添了美丽,这时的春天比冬天更加美丽。
春天,阳光明媚,正适合在草地里放风筝,若累了,便仰卧在胜于“蓝梦”的草坪上,静静地望着蔚蓝的蓝天,丝丝浮云,似碧海上的白帆,在不停地做着远行的梦第一范文网你也可以投稿,啊
我们的校园这时更加美丽了。
你瞧,那几个小女生正在草坪上排练刚学的舞蹈;那几个小男生正在草坪上玩各种游戏;还有的同学正在高高兴兴地和小鸟唱着——《迎春曲》。
要是我是画家,该多好啊
我好把校园的春天画出来,永远不消失在我的眼里,多美丽,多迷人啊
校园的明月留给了美丽明天的幻想,母校留给了我们无私的爱、照顾,我愿意永远在母校,因为母校给我的童年增添了乐趣、快乐,我将永永远远地不会忘记老师对我们的照顾以及关爱,我爱你——母校。
作者除了从正面直接描写出雪花之外,还用了间接描写的手法,请找一个例子简要说明。
多看书,看散文、诗歌、小说等都能帮助你写好作文的 写出你最真实感受再用文字去点缀 一 要积累作文材料 积累丰富的作文材料是写好作文的首要条件。
许多文章高手文思敏捷,很重要的原因是他们脑子有一个丰富的材料库,写起文章来,就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
同学们要写好作文,也必须花大力气积累作文材料。
作家秦牧说:“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间接仓库装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
有了这三种,写起来就比较容易。
”这段话中说的前两个仓库正是同学们写好作文应必备的。
1、积累“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最好的方法是坚持写观察日记。
同学们写日记的通病是记流水帐,自己觉得没意思,也就懒得写了。
建议你们照老舍先生教的方法写:“你要仔细观察身旁的老王或老李是什么性格,有哪些特点,随时注意,随时记下来……要天天记,养成一种习惯。
刮一阵风,你记下来;下一阵雨你也能记下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的作品里需要描写一阵风或一阵雨,你如果没有这种积累,就写不丰富。
” |2、积累“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一方面靠课内阅读,把语文课堂中的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另一方面还要靠课外阅读,坚持写摘录式的读书笔记。
如果每段摘录用一张纸片,就是读书卡片。
俗话说:“好记忆不如烂笔头”。
记忆力再强,时间长了,要记的内容多了,总会遗忘一些。
如果一边读书,一边把认为很精彩的内容摘录下来,不仅能避免遗忘,而且翻阅起来也很方便。
所谓值得摘录的“精彩内容”。
与阅读者的兴趣、爱好、水平、需要等等因素有关,并无统一标准。
一般来说,精彩警策的语句,生动形象的描写,新颖深刻的观点,活泼有趣的对话乃至优美的词语,都可以分类摘录。
为了以后查阅方便,在摘录原文的后面注明材料的出处也是必要的。
不少同学写过摘录或读书笔记,但坚持写的不多。
一项有益的工作半途而废是很可惜的。
有人统计:马克思写《资本论》,写过“摘要”的书籍多达1500多种;列宁写《哲学笔记》,直接引用的哲学著作多达数十种。
像革命导师那样,坚持写摘录式读书笔记吧,它能使你成为聪明、充实、富有的人,能使你今后写作时文思敏捷笔下生花。
二 要按循序渐进的规律训练 提高写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有长期打算,因此,要安排好作文训练的序列。
怎样的序列是最合理的,从众多写作人才成长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异彩纷飞的“序列”,还很难谈那一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
下面介绍“七先七后”的训练序列,也许是比较具有普通意义的一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情况,参考使用。
1 先练习写记叙、描写文章,后练习写说明、议论的文章。
2 先练习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后练习写别人转述的事 3 先侧重训练观察和积累,后侧重训练分析和表达。
4 先练习写单纯的事,后练习写复杂的事。
5 先不受写作“框框”的限制,放开胆子写;后按不同文章的基本要求及特点作规范训练。
6 先“模仿”,写依样画葫芦的文章;后“创造”,写新颖别致的文章。
7 先力求把文章写长,强调扩展与铺陈;后力求把文章写短,讲究简洁凝炼。
以上“七先七后”,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具体到抽象,和能力培养的规律,由低到高、由拙到巧是一致的。
至于以何时或达到何种程度作为先与后的界限,这又是个不能“一刀切”的问题,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有的同学将上述七先七后交替反复安排,如模仿创造再模仿再创造,也未尝不可。
三 要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 同学们从小学进入初中后,作文训练踏上新的历程,要特别注意培养自己良好的写作习惯。
从作文比赛获奖同学的写作经验中,我们总结出下面七条良好的写作习惯,供同学们参考。
1 “天天动笔,多少写一点”的习惯。
不少获奖同学说他们的作文获奖,归功于他们坚持写日记,时间多则多写,时间紧则少写,哪怕少到几十个字,也从不间断。
这的确是经验之谈。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天天动笔,即能使笔头子练得更灵巧,还能积累许多作文素材。
2 “通篇构思,写作文提纲”的习惯。
写作文切忌写了上段还不知道下段写什么,一定要通篇构思,并且用提纲的形式把构思的作文“框架”固定下来。
长期从事写作的人动笔前也是有提纲,不过有的把提纲藏在肚子里,名曰“腹稿”罢了。
3 “默诵文章初稿”的习惯。
古代写诗,有“吟”和“哼”的习惯,因为有很多毛病是“看”不出问题来的,念出声。
如果是在考场上,就只能默读,才能发现句子是否顺通,语气是否连贯,文脉是否流畅,音韵是否和谐。
4 “认真修改”的习惯。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改”,这是写好文章的金玉良言,也是所有文章高手的经验。
如果没有这个习惯,要写好文章几乎是不可能的。
5 “不说假话”的习惯。
凡是好文章,一定是作者真情的流露,任何一点虚假都骗不过读者的眼睛。
如果同学们初学写作就染上无病呻吟的绝症,作文的前途几乎就没有好起来的希望了。
6“不要硬写,强迫自己写”的习惯。
鲁迅说写不下去不要硬写,当然是对的,因为硬写出来的东西免不了虚假。
但是,同学们面队老师的作文命题,如果一时写不下去,切不可借“不要硬写”为由而不交卷。
一时写不下去,放一会儿是可以的,但要强迫自己去思考,去彻底清查你的“材料库”,一定能找到符合命题的材料。
经过多次“强迫自己写”,思路打开了,作文水平也就提高了。
7 “保持文面整洁,书写力求规范”的习惯。
现在的青年学生一般很注意自己的仪表,这是无可非议的。
“文面”整洁和书写规范就是作文的仪表,自然是非讲究不可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