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时间从古代到现代的句子

描写时间从古代到现代的句子

时间:2015-09-03 13:54

谁能列出从古代到现代的历史,(时间、人物、进过、历史意义)最好详细点(最好从原始人到现代)

历史朝代歌  尧舜禹, 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  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  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

  远古时期  u 约50万年前,今天的北京地区已有人类活动,他们被称为“北京人”。

  u 约2万年前,在原来“北京人”活动的地区,生活着与现代人更加接近的“山顶洞人”。

  u 约5000年前,黄帝统一了中国各部落,他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先。

  u 约4000多年前,传说中的尧、舜、禹部落联盟时期。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u 约公元前2070年,启建立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u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u 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到殷,从此商朝又被称为殷或殷商。

  西周(约公元前1046年—前771年)  u 约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史称西周。

  u 公元前841年,周厉王被起义的国人赶走,由周公和召公共同主政,史称  u “共和行政”。

这一年被称为共和元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春秋时期(前770—前476)  u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

  u 公元前551年,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孔子诞生。

  战国时期(前475—前221)  u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在秦国变法。

中国逐渐进入封建社会。

  u 公元前316年,巴、蜀两国被秦灭亡,巴蜀文明开始融入中华文明体系。

  u 公元前260年,秦国取得长平之战的胜利,秦将白起坑杀赵军40万。

此战为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秦朝(前221—前206)  u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

  u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u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项羽大败秦军。

  u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军攻入咸阳,秦朝灭亡。

  西汉(前202—公元8年)  u 公元前202年,刘邦战胜项羽,取得楚汉之争的胜利,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u 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被匈奴围于白登山,被迫实行和亲政策。

  u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卫青率军攻击匈奴,夺取河套地区。

  u 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霍去病率军攻击匈奴,打通了西域通道。

  u 公元前33年,王昭君出塞,与匈奴呼韩邪单于成婚。

  东汉(25—220)  u 25年,西汉皇族刘秀重建汉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

  u 105年,蔡伦改进了造纸术,使中国的文字记录方式逐渐脱离了使用竹简的时代。

  u 184年,黄巾起义爆发,东汉王朝名存实亡。

  u 200年,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大战,曹操取胜,逐渐控制北方。

  u 208年,曹操大军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曹操大败,退回北方。

  三国时期(220—280)  u 220年,曹丕称帝,废汉献帝,建立魏国。

  u 221年,刘备称帝,建立蜀汉。

  u 222年,孙权称帝,建立吴国。

  u 263年,魏军攻破成都,蜀汉灭亡。

  u 265年,司马炎篡夺魏国皇位,建立晋朝,史称西晋。

  西晋(265—316)  u 280年,晋灭吴,中国出现了短暂的统一。

  u 316年,匈奴攻陷长安,西晋灭亡。

  东晋(317—420)  u 317年,西晋王室后裔司马睿在建康称帝,国号仍为晋,史称东晋。

  u 353年,王羲之写就千古名篇《兰亭序》。

  u 383年,东晋与氐族人建立的前秦在淝水决战,东晋获胜。

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它确定了南北朝长期分裂的格局。

  南北朝时期(420—589)  u 420年,刘裕取代东晋,建国号宋。

南朝开始。

  u 439年,北魏统一北方。

  u 524年,云冈石窟建成。

  隋朝(581—618)  u 581年,杨坚夺取北周政权,建立隋朝。

  u 589年,隋灭南朝陈,统一全国。

中国进入又一次大一统时期。

  u 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

至610年,大运河全线开通,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u 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覆亡。

  唐朝(618—907)  u 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

  u 626年,李世民即位,是为唐太宗。

他是中国历史上最有作为的皇帝之一,开创了唐朝前期的繁荣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u 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吐蕃首领松赞干布,促成了汉藏友好的开端。

  u 690年,唐高宗的皇后武则天称帝,她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u 712年,李隆基即位,是为唐玄宗。

他使唐朝达到了鼎盛,史称“开元盛世”。

  u 755年,安史之乱开始,唐朝逐渐走向衰落。

  五代十国时期(907—960)  u 907年,朱温废唐朝皇帝,建国号梁,史称后梁。

五代开始。

  u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

947年定国号为辽。

  北宋(960—1127)  u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兵变,建立宋朝,定都汴京。

  u 979年,北宋消灭南方割据政权,基本统一全国。

  u 1125年,在北方与北宋长期对峙的辽国被女真人建立的金国灭亡。

  u 1127年,金军攻陷汴京,虏走北宋徽、钦二帝,北宋灭亡。

  南宋(1127—1279)  u 1127年,宋钦宗的弟弟赵构在临安重建宋朝,史称南宋。

  u 1142年,抗金名将岳飞被宋高宗和奸臣秦桧杀害。

  u 1206年,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国,被尊为成吉思汗。

  元朝(1271—1368)  u 1271年,忽必烈改蒙古国号为元,正式称帝,次年定都大都(北京)。

  u 1275年,马可波罗到达大都,开始在元朝17年的旅居生活。

  u 1279年,元朝消灭了南宋最后的残余势力,统一全国。

  明朝(1368—1644)  u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同年,明军攻占大都,元朝结束。

  u 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到达今东南亚和印度等地。

  u 1420年,北京皇宫即故宫营建完成,次年明成祖下令正式迁都北京。

  u 1433年,郑和在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于印度古里去世。

  u 1561年,戚继光在浙江台州大败倭寇。

  u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政权。

1625年迁都沈阳并开始建设沈阳故宫。

  u 1630年,明崇祯帝中皇太极反间计,将名将袁崇焕凌迟处死。

  u 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后金国号为清。

  u 1644年,李自成农民军攻入北京,崇祯帝自缢,明朝灭亡。

  清朝(1644—1911)  u 1644年,清顺治帝入关,迁都北京。

  u 1662年,郑成功收复被荷兰殖民者侵占的台湾。

  u 1683年,清朝平定郑氏政权控制的台湾,次年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u 1840年,英国发动鸦片战争;1842年强迫清朝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u 1860年,英法联军攻陷北京,火烧圆明园。

  u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割台湾和澎湖列岛给日本。

  u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迫使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

  u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末代皇帝溥仪逊位,清朝结束。

  中华民国(1911—1949)  u 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u 1924年,冯玉祥将溥仪赶出北京皇宫,次年成立故宫博物院。

  u 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制造“九一八事变”,占领东北三省。

  u 1937年,日军在北京西郊的卢沟桥制造“七七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

  u 1945年,日本投降,抗日战争结束。

  u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推翻了国民党政府的统治。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至今)建国六十年中国大事记  u 1949年: 9月,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等;  u 10.1,开国大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筹建新中国之时,提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新中国成立前夕,成立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新中国成立前夕,空军成立;在建国的第一年里(1949.10—1950.10)同苏联等1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u 1950年: 美国侵略朝鲜,将战火烧到中朝边境,并派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阻止中国解放台湾,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进行土地改革;  u 1951年: 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u 1952年: 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u 1953年: 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胜利; “一五”计划开始执行;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在朝鲜战场共击落敌机300多架; 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u 1954年: 第一届人大召开,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发展公私合营;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双方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中国首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写入宪法,成为我国的基本制度。

  u 1955年: 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万隆亚非会议,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原则。

  u 1956年: 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歼5型歼击机); 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共八大召开,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良好开端;提出发展文艺事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50年代中期,确立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

  u 1957年: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超额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开始组建战略导弹部队。

  u 1958年: 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u 1959年: 建国以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困难;大庆油田建成。

  u 1961年: 全面调整国民经济  u 60年代初: 西藏完成民主改革,废除封建农奴制,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u 1964年: 6月,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试验成功; 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u 1966年: 文革开始,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中央文革小组”;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u 1967年: 林彪、江青等诬蔑2月前后老革命家对文革的批评和抗争为“二月逆流”;  u 1970年: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成为第5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u 1971年: 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研制成功导弹驱逐舰;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访华;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

  u 1972年: 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

  u 1973年: 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籼型杂交水稻。

  u 1974年: 研制成功第一艘核潜艇。

  u 1976年: 人民群众悼念周恩来、抨击“四人帮”的“四五”运动;逝世;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革结束。

7月,唐山大地震,24万同胞遇难难。

  u 1977年: 恢复高考。

  u 1978年: 展开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形成以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文革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文艺创作迎来又一个春天;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u 1979年: 中美正式建交,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美二十多年的对抗结束了,两国关系走向正常化。

  u 1980年: 为刘少奇恢复名誉,党的历史上最大的冤案得以平反;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等经济特区。

  u 1982年: 颁布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共十二大召开,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u 1984年: 中英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香港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射击运动员许海峰为中国赢得奥运史上的第一枚金牌。

  u 1985年: 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

  u 1986年: 提出和制定“863计划”,形成《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和新材料7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u 1987年: 中共十三大召开,形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中国和葡萄牙两国政府就中国收回澳门问题签署联合声明;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38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u 1993年: 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科技、文化交流达成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这被称为“汪辜会谈”。

  u 90年代: 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提出“科教兴国”的战略;教育部启动了将北大、清华等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的工作;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就业制度发生一系列变化,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

  u 1992年:南巡讲话,坚持改革开放  u 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海峡两岸关系促进和平统一进程的八项主张。

  u 1996年:将海洋高技术列为863计划的第8个领域。

  u 1997年:去世;中共十五大召开,把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7.1,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

  u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灾;

古代的时间对应现代的时间

像什么几更天啊什么的是怎么回事

十二时辰

  古人昼夜划分成十二段,每时段叫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既可以指一天,也可以指任何一个时辰。

十二时辰是古人根据一日间太阳出没的自然规律、天色的变化以及自己日常的生产活动、生活习惯而归纳总结、独创于世的。

  十二时由十二个特定的时间名词构成。

人们可以从先秦的古籍中溯寻出这些词语的渊源。

汉代之前,这些称谓多有不同,直到汉代太初年间,我国实行了太初历,“其以一日分十二时,而以干支为纪。

”(赵翼《陔余丛考》卷34)才基本定型定名①。

十二时表时独特、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对人类天文历法的一大杰出贡献,也是我国灿烂的文化瑰宝之一。

  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子(zǐ)、丑(chǒu)、寅(yín)、卯(mǎo)、辰(chén)、巳(sì)、午(wǔ)、未(wèi)、申(shēn)、酉(yǒu)、戌(xū)、亥(hài)  二十三点至一点 子时 丑时 一点至三点  凌晨三点至五点 寅时 五点至七点,卯时  七点至九点,是辰时 九点至十一点,巳时 十一点至十三点,午时 十三点至十五点 未时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 十七点至十九点 酉时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 戌时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 亥时 24至3子时  古代计时法: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古人将夜里的时间还分为更和点  一夜等分为五更,一更也等于现在的二个小时,从晚上七时开始起更,一更指七时至九时,二更指九时至十一时,三更指十一时至次日凌晨一时,四更指一时至三时,五更指三时至五时。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12个时辰,用12地支表示,每个时辰等于现代的二个小时。

古时与现时对照:子时从夜间十一点到次日凌晨一点,丑时从一点到三点,寅时从三点到五点,依此类推,每隔两小时分别为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

  “更天”前最大的数字是五,是指三时至五时。

  中国古代计时单位  一、 时:  指时辰,古时一天分12个时辰,采用地支作为时辰名称,并有古代的习惯称法。

时辰的起点是午夜。

顾炎武《日知录》:“自汉以下。

历法渐密,于是以一日分为十二时,盖不知始于何人,而至今遵而不废……然其(指杜元凯注)曰夜半者即今之所谓子时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哺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

一日分为十二,始见于此。

”  北宋时开始将每个时辰分为“初”、“正”两部分,分十二时辰为二十四,称“小时”。

  二、刻:  大约西周之前,古人就把一昼夜均分为100刻,在漏壶箭杆上刻100格。

折合成现代计时单位,则1刻等于14分24秒。

“百刻制”是我国最古老、使用时间最长的计时制。

  到了汉代,在使用“百刻制”的同时,又采用以圭表测量太阳射影长短来判断时间的“太阳方位计时”法。

圭表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直立于平地上的测日影的标杆或石柱,叫做表;一为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做圭。

既然日影可以用长度单位计量,所以才有“一寸光阴一寸金”的俗语。

圭表所测得的每一太阳方位,渐渐有了一个固定的名称,这就是时辰的来历。

到了隋唐,“太阳方位计时”正式演变为“十二时辰计时”。

“百刻制”与“十二时辰计时”并用,使得我国古代的计时制趋于完善。

  明末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在采用十二时辰的同时,也兼用一天二十四小时的计时法。

由于百刻制不能与十二个时辰整除,不好计算,又先后改为96刻、108刻和120刻。

到了清代才正式规定一昼夜为96刻,每个时辰八刻,又区分为上四刻和下四刻。

  中国古典小说常有“午时三刻开斩”的说法,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魏征丞相在府,夜观乾象,正萟宝香,只闻得九霄鹤唳,却是天差仙使,捧玉帝金旨一道,着他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

”午时三刻,按照现在的计时方法,是差十五分钟到正午12点。

按阴阳家说法,此时是阳气最盛,而现代天文学认为正午最盛,两者说法略有不同。

午时三刻是古代重罪犯人行斩刑的时辰,此时开刀问斩,阳气最盛,人死后的阴气会立刻消散,罪大恶极的犯人,被斩后“连鬼都不得做”,以示严惩。

罪刑轻者,可在正午开刀行斩刑,让其有鬼做。

所以,“午时三刻,梦斩泾河老龙”,以显示老龙罪行极重。

  三、更:  汉代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由此便把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一个时辰。

戌时为一更,亥时为二更,子时为三更,丑时为四更,寅时为五更,其对应如下:  一更天:戌时 19:00 - 21:00  二更天:亥时 21:00 - 23:00  三更天:子时 23:00 - 01:00  四更天:丑时 01:00 - 03:00  五更天:寅时 03:00 - 05:00  “鼓角”、“钟鼓”都是古时用来打更的器具。

  四、点:  古代使用[2]铜壶滴漏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

一更分为五点,所以,一点的长度合现在的24分钟。

如《西游记》第九回:“却说那太宗梦醒后,念念在心。

早已至五鼓三点,太宗设朝,聚集两班文武官员。

”“三更两点”就是指深夜11:48;“五鼓三点”就是指凌晨04:12。

古代时间怎么说

类似于“晌午”之类的,详细点,例如代表现代的几点。

希望对你有帮助:古代一天12个时辰,以地支纪位:即十二生肖中、丑、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一个时辰是现在的两小时.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更点———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所以三更是半夜23点到1点这段时间.再附给你一点或许对你有★古代人用的时辰 时辰 1、十二时辰制。

西周时就已使用。

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以夜半二十三点至一点为子时,一至三点为丑时,三至五点为寅时,依次递推。

2、二十四时辰制。

宋以后把二十时辰中每个时辰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子初、子正、丑初、丑正......依次下去,恰为二十四时辰,同现在一天二十四小时时间一致。

3、十时辰制。

出现于先秦。

昼夜各五分。

据《隋书.天文志》,昼为朝、禺、中、晡、夕,夜为甲、乙、丙、丁、戊(后用五更来表示)。

4、五时辰制。

其名称为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还、铺时、大还、高舂、下舂、县(悬)东、黄昏、定昏。

参阅《淮南子.天文训》。

5、百刻制。

即把昼夜分成均衡的一百刻。

其产生与漏刻的使用有关。

可能起源于商代。

汉时曾把它改造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几经反复,直至明末欧洲天文学知识传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为正式的制度。

6、古代不一定具备严格的时间意义,而又常见常用的有关名称亦颇不少。

一般地说,日出时可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

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昳。

日入后是黄昏,黄昏后是人定,人定后是夜半(或叫夜分),夜半后是鸡鸣,鸡鸣后是昧旦、平明——这是天已亮的时间。

古人一天两餐,上餐在日出后隅中前,这段时间就叫食时或早食;晚餐在日昃后日入前,这段时间叫晡时。

【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

(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

(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

(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

(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

(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

【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

(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

(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

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

人定也就是人静。

(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时辰———十二地支纪一昼24小时为十二时辰: 前半夜11时至1时为“子时”,午夜1时至3时为“丑时”,后半夜3时至5时为“寅时”,早上5时至7时为“卯时”,上午7时至9时为“辰时”,9时至11时为“巳时”,11时至下午1时为“午时”,中午1时至3时为“未时”,晚上7时至9时为“戌时”,9时至11时为“亥时”。

每个时辰各占两个钟头。

可见“从巳时直杀到未时”相当于现在的“从上午9时直杀到下午3时”。

★更点———古代把晚上戌时作为一更,亥时作为二更,子时作为三,丑时为四,寅时为五更。

把一夜分为五更,按更击鼓报时,又把每更分为五点。

每更就是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即120分钟,所以每更里的每点只占24分钟。

由此可见“四更造饭,五更开船”相当于现在的“后半夜1时至3时做饭,3时至5时开船”。

“五更三点”相当于现在的早晨5时又72分钟,即6时12分,“三更四点”相当于现在的午夜1时又96分钟,即2时36分。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

漏壶分播水壶和受水壶两部。

播水壶分二至四层,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后流入受水壶,受水壶里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随蓄水逐渐上升,露出刻数,以显示时间。

而一昼夜24小时为100刻,即相当于现在的1440分钟。

可见每刻相当于现在的14.4分钟。

所以“午时三刻”相当于现在的中午1时43.2分 “打更”、“更夫”、“更楼”各词全由“更”字而来。

我以前谈过,中国古代一昼夜分十二个时辰,亦即两个小时一个时辰。

白天人们可看太阳、日晷或计时的“铜壶滴漏”之类东西判断时间,夜晚则不知时间了,于是由专人看着“铜壶滴漏”,按照时辰打鼓告诉民众。

古人规定,逢戌时(约合现在晚上七点至九点钟)开始,叫做“起更”,也就是“一更”;二更是亥时,即合现在夜晚九点至十一点钟;三更是子时,即夜间十一点至凌晨一点……五更是最后一更,已到寅时,即黎明前的三点至五点钟了。

这样大家可以推算出,“半夜三更”说的确实是夜已至半。

人们说“起五更”也不难理解,是赶大清早起床了

古代到现代时间顺序

你要是我附近的我倒是可以给你讲讲,现在这个~~麻烦大了·~

表示时间飞逝的词语,古代现代皆可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白驹过隙转瞬即逝岁月如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陶渊明《杂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绿,阶前梧叶又秋声。

(朱熹《惜时诗》)

古代宵禁时间换算成现代时间是从晚上几点开始到凌晨几点结束

性命担保 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介绍一个从现代穿越到古代的,或者是从古代穿越到现代的电影越多越好

现代穿越古代的电《超时空要爱无限复《韦小宝奉旨勾女》《会》《上海滩赌圣》《天军》《回到未来》系列《时空访客》系列《终结者》系列《流氓学生》《土拨鼠日》《亡命感应》《隔世救未来》《蝴蝶效应》系列《穿越时空爱上你》《时间旅行者的妻子》《超时空效应》《12猴子》《时光倒流七十年》《穿牛仔裤的十字军》《跨越时空的小子》《女神陷阱》《战国自卫队》《穿越时光的地铁》《时空迷情》《重返中世纪》《重返17岁》《时空英豪》《时空救援》《雷霆万钧》《K-02灾难制造者》《佩吉·休出嫁》从古代穿越到现代《时空急转弯》《预见未来》《穿越时空的地铁》《时空过客》《神话》《不能说的秘密》《隋朝来客》《亡命感应》《跨越时空的小子》《无限复活>>《情穿一线>>《超时空要爱》《古今大战秦俑请》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