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江大桥到紫金山琵琶湖 怎么走
公交线路:172路上行 → 67路下行 → 20路上行,全程约14.2公里1、从南京长江大桥步行约350米,到达北桥头堡站2、乘坐172路上行,经过3站, 到达大桥南路站3、乘坐67路下行,经过14站, 到达白马公园站4、乘坐20路上行,经过1站, 到达紫金山索道站(也可乘坐游3、315)5、步行约610米,到达琵琶湖鐧惧害鍦板浘
南京有什么景点不需要身份证,可以详细点吗
星级景区:中山陵,玄武湖,夫子庙,石头城(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非星级景点:沿长江两岸风光带,沿秦淮河两岸风光带,沿古城墙两侧风光带,清凉山公园,九华山公园,石头城公园,绣球公园,绿博园,滨江公园,青奥公园,东水关,紫金山,琵琶湖景区,等等等等。
其余的请楼下补充。
住宿紫金山
小学四年级】上册:《题西林壁》苏轼,《游山西村》陆游,《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送元二使安西》王维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①题:书写,题写。
②西林:西林寺。
③缘:因为。
)译文: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
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
游山西村【宋】陆 游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①山西村:村庄名。
②腊月酿的酒。
③豚:猪。
④疑:以为,怀疑。
)译文:不要笑话农家的酒浑,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
一重重山,又一重重水,正在怀疑已无路可走,可是走到跟前,峰回路转,在垂柳掩映的地方,又是一个郁郁葱葱、山花烂熳的村庄。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李 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①黄鹤楼:楼名,在今湖北武汉。
②之:去,到。
③故人:指老朋友。
④烟花:形容花开得繁茂。
)译文:老朋友从西边辞别黄鹤楼,在百花盛开的三月去繁华的扬州。
孤独的帆船远去的影子在蔚蓝的天空里消失了,只看到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①使:出使。
②浥:湿润。
③更尽:再饮完。
)译文:清晨,渭城的一场春雨沾湿了路上的尘埃,旅店四周青翠的杨柳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新葱绿。
请你再干一杯饯别酒吧,出了阳关向西而行就再也没有老朋友了。
下册:《独坐敬亭山》李白,《望洞庭》刘禹锡,《忆江南》白居易,《乡村四月》翁卷,《四时田园杂兴》范成大,《渔歌子》张致和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①闲: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②厌:满足。
)译文:鸟儿们飞得没有了踪迹,天上飘浮的孤云也不愿意留下,慢慢向远处飘去。
只有我看着高高的敬亭山,敬亭山也默默无语地注视着我,我们俩谁也不会觉得厌烦。
谁能理解我此时寂寞的心情,只有这高高的敬亭山了。
望洞庭 【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无翠, 白银盘里一青螺.(①洞庭:湖名。
②和:和谐,这里指水色和月色融为一体。
③潭面:指湖面。
④青螺:这里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译文:秋夜,月光下的洞庭湖水清澈空明,与明朗的月色交相辉映。
湖面风平浪静,波光闪闪,像一面没有磨过的镜子。
远远望去,湖中翠绿的洞庭山,多像白色银盘中一只小巧玲珑的青螺呀。
忆江南 【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①忆江南:词牌名。
②谙:熟悉。
③蓝:一种植物。
)译文: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如画的风景久已熟悉。
太阳从江面升起时江边的鲜花比火红,春天到来时碧绿的江水象湛蓝的蓝草。
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乡村四月 【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①山原:山陵和原野。
②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
川,平地。
③子规:杜鹃鸟。
④了:结束。
)译文: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四时田园杂兴 【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①杂兴:各种兴致。
②耘田:除去田里的杂草。
③绩麻:把麻搓成线。
④未解:不懂。
⑤供:从事。
⑥傍:靠近。
)译文: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村里的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
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
渔歌子 【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①鳜鱼:一种淡水鱼,味道鲜美。
②箬笠:用竹篾、箬叶编制的斗笠。
③蓑衣:用草或棕制成的防雨用具。
)译文:美丽的西塞山前,一群群白鹭在碧空中自由地飞翔。
桃花盛开,江水猛涨,无数肥美的鳜鱼在水底悠闲地游动。
老渔翁头戴青竹笠,身披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闲自在地垂钓,乐而忘返。
【小学五年级】上册:《泊船瓜洲》王安石,《秋思》张籍,《长相思》(山一程)纳兰性德泊船瓜洲 【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①瓜洲:长江北岸。
②京口:今江苏镇江。
③钟山:今南京紫金山。
)译文:京口和瓜洲仅有一江相隔,到南京也只隔几座山了。
一年一度的春风又把江南岸吹绿了。
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到思念已久的家乡呢
秋思 【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①意万重:形容要表达的意思很多。
②行人:这里指捎信的人。
③开封:把封好的信拆开。
)译文:洛阳城里已经刮起了秋风,想到家乡的气候变化要写封信却不知从何说起。
唯恐时间急迫,匆忙中没能表达清楚,捎信的人要走了,我又把信打开。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①榆关:山海关。
②那畔:那边,此处指关外。
③聒:声音嘈杂。
)译文:爬山走一程,涉水走一程,朝着关外山海关那个方向走,到了夜深人静的时候,千家万户都点起了灯火.风一阵阵,雪一阵阵,嘈杂的声音打碎我思乡的心和未做完的梦,而在故乡的家园却没有这种杂乱的声音。
下册:《牧童》吕岩,《舟过安仁》杨万里,《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辛弃疾牧童 【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①弄:逗弄。
)译文:草铺满横野有六七里长,笛子伴着晚风发出几声鸣叫。
从外边归来已经是黄昏后,不用脱掉蓑衣枕着月亮睡到天亮。
舟过安仁 (宋) 扬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①安仁:县名。
②篙:撑船用的竹竿。
③棹:船桨。
④怪生:怪不得。
)译文: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伞使风让船前进啊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①清平乐:词牌名。
②茅檐:茅屋的屋檐。
③吴音:泛指南方的方言。
④相媚好:这里指互相逗趣、取乐。
⑤翁媪:老翁、老妇。
⑥亡赖:同“无赖”。
)译文:一所低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潺潺流淌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一对白发老夫妻亲热地坐在一起用吴地方言聊天,还带着几分醉意。
大儿子在溪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家编制鸡笼;还有那调皮可爱的小儿子,正躺卧在草地上剥莲蓬吃。
【小学六年级】上册:《诗经·采薇》(节选),《春夜喜雨》杜甫,《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天净沙·秋》【元】白朴诗经·采薇(节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①昔:从前。
②矣:语气助词。
③依依: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的样子。
④思:语气助词。
⑤霏霏:雪花飞舞的样子。
)译文:回想当初出征时,杨柳依依随风吹;如今回来路途中,大雪纷纷满天飞。
春夜喜雨 【唐】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①乃:就。
②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③潜:暗暗地,悄悄地。
④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⑤野径:乡间小路。
⑥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⑦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译文:好雨知道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雨夜中野外黑茫茫,只有江船上的灯火格外明亮。
天亮后,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娇美红艳,整个锦官城变成了繁花盛开的世界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在江西上饶的西面。
③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译文: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
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 你看,天边还偶尔看得见七八颗星星,转眼山前便洒落了两三点雨。
大雨将至,赶紧避雨,可一向熟悉的茅店竟找不到了,跑到溪头转弯处,嘿,茅店不就在眼前么
天净沙·秋 【元】白朴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
一点飞鸿影下。
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①天净沙:曲牌名。
②飞鸿影下:雁影掠过。
)译文:天边的夕阳把晚霞染得一片昏黄, 笼罩着远处一个孤零零的村落,黄昏的暮霭里,乌鸦栖息在古树光秃秃的枝干上。
这时有一只鸿雁飞来,投射下的小小影子映在地面上。
我随着它的身影望去,远方是一片青色的山岱和碧绿的湖水,还有那点缀在它们身旁的白色小草、红色枫叶和黄色菊花。
好一派秋天苍凉而又瑰丽的美景呀
七步诗 【三国·魏】 曹植煮豆持作羹gēng,漉lù菽shū以为汁。
萁qí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①持:用来。
②羹:用肉或菜做成的糊状食物。
③漉:过滤。
④菽:豆。
⑤萁:豆类植物脱粒后剩下的茎。
⑥釜:锅。
)译文:锅里煮着豆子,是想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来作羹;豆秸在锅底下燃烧,豆子在锅里面哭泣;豆子和豆秸本来是同一条根上生长出来的,豆秸怎能这样急迫地煎熬豆子呢!鸟鸣涧 【唐】 王维 体裁:【五绝】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①涧:夹在两山间的流水。
②闲:安静。
③时:时而,偶尔。
)译文:在这个寂无人声的地方,芬芳的桂花轻轻飘落在静静的夜晚,使这春天的山林更加空寂。
月亮升起,惊动了正在树丛栖息的山鸟,它们清脆的叫声在空旷的山涧中传响。
芙蓉楼送辛渐 【唐】 王之涣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①芙蓉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
②辛渐:诗人的一位朋友。
③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④平明:清晨。
⑤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
⑥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壶之中,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译文:冷雨洒满江天的夜晚我来到吴地,天明送走好友只留下楚山的孤影。
到了洛阳,如果有亲友向您打听我的情况,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里的冰一样纯洁,未受功名利禄等世情的玷污。
江畔独步寻花 【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xī,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①江畔:江边。
②独步寻花:一个人一边散步,一边赏花。
③蹊:小路。
④恰恰:这里形容鸟叫声和谐动听。
)译文:黄四娘家的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千朵万朵的鲜花压得枝条都低低弯下了身。
嬉闹的彩蝶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婉转动人。
《石灰吟》 【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①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②若:好像。
③等闲:平常。
④清白:指高尚节操。
)译文:经过千万次锤打出深山,熊熊烈火焚烧也视平常事一样。
即使粉身碎骨又何所畏惧,只为把一片清白长留人间。
竹石 【清】郑燮xiè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①任:任凭。
②尔:你。
)译文:竹子牢牢地咬定青山,把根深深地扎在破裂的岩石中。
经受了千万种磨难打击,它还是那样坚韧挺拔;不管是哪个方向的风,都不能把它吹倒,不能让它屈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jì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①闻:听说。
②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③漫:随意地,胡乱地。
④青春:指春天的景物。
作者想象春季还乡,旅途有宜人景色相伴。
)译文:剑门关外忽然听说官军收复蓟北的喜讯,激动的泪水忍不住洒满了衣裳。
回头看妻儿的愁容早已不见,胡乱收拾着诗书不由得欣喜若狂。
白日里引吭高歌须有好酒助兴,美好的春光正好伴我返回那久别的故乡。
恨不得马上动身从巴峡穿过巫峡,便可以从襄阳转向洛阳。
己亥hài杂诗 【清】龚自珍(这首是《已亥杂诗》中的第220首)九州生气恃shì风雷,万马齐喑yīn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dǒu sǒu,不拘一格降人才。
(①九州:中国。
②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
③恃:依靠。
④喑:哑。
万马齐喑:比喻。
⑤究:终究,究竟。
⑥抖擞:振作精神。
)译文:只有风雪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发出勃勃生气,然而社会政治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
我奉劝天帝能重新振作精神,不要拘守一定规格降下更多的人才。
浣溪沙 【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①浸:泡在水中。
②潇潇:形容雨声。
③子规:布谷鸟。
④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⑤白发:老年。
⑥唱黄鸡:感慨时光的流逝。
)译文: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松柏夹道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着。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
门前的溪水还能东流转为西行
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消极悲观,人生也会返老还童。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①鲍浩然:诗人的朋友。
②水是眼波横:水像美人流动的眼波。
③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
④眉眼盈盈处:山水交汇处。
)译文:水好像是眼波横流,山好像是眉峰攒聚。
要问远行的人去哪里
有山有水风景很美的地方。
才送春天归去了,又要送君(鲍浩然)回去了。
要是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把春天留住。
南京明城墙城门
南京明城墙及城门200711月现状 南京明城长33.676公里建时一共开了13个城门,后来历代各有所堵新开。
建国后的五十年代,南京城墙被拆去了大部分的城门和三分之一左右的城墙。
南京明城墙现存九段城墙、十四个半城门(明城门五个半——包括建国后复建的明城门、清城门一个、民国城门五个、建国后城门三个)、两处遗址。
石城门处至集庆门北侧二百余米处之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三山门)。
1三山门(即“水西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水西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俗称“水西门”。
该门原为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龙光门”,也称水西门、下水门。
明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这座旧有的城门。
洪武19年(1386年)重新建造,并改名为三山门。
该门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
城门南侧建有水关一座(即西水关,现亦已拆除)。
该门及附近的城墙已于1958年被拆除。
水西门至凤台路双塘路附近城墙已被拆除无存(不含城门)。
第一段:集庆门北侧起至中山南路西侧止的城墙段(含集庆门)。
水西门南侧,沿凤台路南行不远,即可见一段城墙展现在眼前。
这里的城墙原本是要全部拆除的,但拆了一半时,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暂时停止了工程,说等到以后再拆,此后就再也没有拆过。
实在感谢当初那不知原委的停工,为我们保留了一份今日的幸运
由凤台路行至西干长巷,城墙由此折向东,此处即是南京城的西南角。
2004年得到全面维修,城外建有绿地。
城墙至中山南路路口处结束。
中山南路路口至中华西门西侧城墙已被拆除无存(不含城门)。
2集庆门(建国后新开城门,现存):位于城墙西段,现集庆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1991年8月至9月,因城市建设和城内交通需要,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东南大学建筑系潘谷西教授设计建设。
这是南京建国后开的第二个城门。
该城门具有宋代“过梁式”城门的风格。
《南京明代城墙》一书所录照片中,集庆门门洞北侧尚有缺损,现在已得到维修。
同样两张集庆门的照片,却记录了不同的瞬间下集庆门不同的风貌。
该城门不对外开放参观。
第二段:中华西门起至江宁路西侧止的城墙段(含中华西门、中华门、中华东门)。
城墙起自中华西门,经中华门至中华东门,沿着东干长巷向东延伸,到江宁路西侧结束。
该段城墙现已得到维修,环境也得到了整治,城外建有绿地,风景优美。
沿着城墙根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个被堵塞住的半人高的小门洞,初时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后来走近一看,上面写着“人防公事,战时启用”。
原来是在建国后那个特殊的岁月中挖的防空洞。
3中华西门(民国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南段,中华门城门西侧。
1931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以不破坏中华门内瓮城为前提,在该城门西侧设城门开辟车道而成中华西两门。
城门于1958年被拆除。
2007年复建,不对外开放。
4聚宝门(即“中华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南段,现雨花路北端护城河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该门原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南门”,洪武初年直接利用了这座旧有的城门。
洪武19年重新建造,并改名为聚宝门,其名源于城门外有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
1928年改称“中华门”。
该门有内瓮城三座,四道门垣。
城门上原有城楼,在1937年毁于日军的炮火。
现有关部门计划复建中华门城楼。
5中华东门(民国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南段,中华门城门东侧。
1931年为改善城南交通状况,以不破坏中华门内瓮城为前提,在该城门东侧设城门开辟车道而成中华东门。
从拍摄于1931的中华门照片上可以看到,中华门两边开设了车道,致使中华门与两边的城墙断开不再相连了。
而从拍摄于1937年和1945年的中华东、西两门照片上看,城门上都是有城墙相连的。
概因战争时城防需要,又将城墙与中华门连起,形成门洞式的城门。
1945年中国军队收回南京,就是由中华东门进入南京城的。
城门于1958年被拆除。
2007年复建,不对外开放。
由于中华东、西两门自建成至拆除,一直未正式标注在南京的历代地图上,所以两门的具体位置曾一度让不少后人感到迷惑。
雨花门至原南唐伏龟楼遗址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雨花门)。
6雨花门(民国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南段,现江宁路南端护城河北侧。
1931年建设宁省铁路时所开之城门,铁轨由此出城至养虎巷口与江南铁路贯通,1958年被拆除。
第三段:南唐伏龟楼遗址处至东水关的城墙段(含武定门、东水关)。
城墙从江宁路东侧百余米南唐伏龟楼遗址处起至通济门西侧东水关处结束。
南京明城墙的第一个东南角即在此处,该处原为南唐城墙的伏龟楼,明初建城墙时直接利用该段城墙。
此处整段城墙现已得到维修,墙体高大巍峨,城外建有武定门公园。
7武定门(民国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东段,现长乐路东端护城河西侧。
1933年开此城门,1958年被拆除。
2007年复建,不对外开放。
附:东水关(明水关,现半存):位于通济门西侧百余米处。
现已建为东水关公园,对外免费开放。
南京原有两座水关,西水关已全部拆除,所以东水关是仅存的再现明城墙水关建筑的实物,极为珍贵。
水关原有三层,底层通水,中层和上层是藏兵洞,现上层藏兵洞已坍塌不存。
东水关北侧起至光华门东侧百余米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通济门)。
该处城墙整体未得到维修,墙体上可见处处弹痕。
城墙外建有绿地。
第六段:后标营路北侧起至太平门东侧的城墙段(含中山门)。
后标营路北侧至中山门南侧处城墙外即为月牙湖公园。
经中山门,沿明陵路往太平门而行之段全为山路,山势陡峭。
沿城墙全段为绿地或山林。
此段城墙有三处最值一游。
其一,前湖段城墙。
前湖开阔,山映钟黛,极为清秀。
湖边之城墙曾于20世纪80年代因遭暴雨而致墙体坍塌,露出城墙中原所利用的旧城墙。
现此坍塌处未予复建,而是保留了这墙中墙让游人参观。
其二,琵琶湖段城墙。
琵琶湖较小,却极为静谧,而城墙却又极为雄壮。
水波轻扣墙脚,每日出或日暮,光影变幻于城砖清水之间,实山水与人工共成绝景。
其三,龙脖子段城墙。
此段城墙中以19世纪中期“天京战役”而著名。
清军就是在这里炸开城墙攻入南京(即太平天国之“天京”),而李秀成于当晚保护幼天王也是从该处缺口突围,成为战争史上经典的突围案例。
清军收复南京后,又将此处城墙修复。
今于该处城墙上可见“东界”与“西界”的标志,即清城墙也,与明城墙之砖体截然不同,一睹即可区别。
过龙脖子段城墙后不远,城墙即止于太平门东侧。
10朝阳门(即“中山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东段,现中山东路东端月牙湖西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清同治4年(1865年)于城门外增建外瓮城。
1928年起改称为“中山门”,并将单孔城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是民国首都南京市中轴线的东端,也是为了孙中山先生的奉安大典而改建的。
日军侵华时由此门攻入南京,城门在战争中破坏较大,城楼被毁,且外瓮城也没有了。
中山门现已得到修复,并可以免费登上城门参观。
太平门至九华山东侧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太平门)。
11太平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东段,现龙蟠路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因城门外为“天牢”所在地(明三法司: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个衙门都设在城外),故名太平门。
无瓮城。
民国时曾一度改名,后于1958年被拆除。
辛亥革命时,革命军由此门进入南京,使南京得以光复
12解放门(建国后首开之城门,现存):位于城墙东段,现环湖路南端玄武湖南侧。
1951年美军轰炸机和U-2高空侦察机侵犯我上海领空,南京市当时的领导人出于防空疏散的需要,决定在此处增开城门一座。
1951年12月进行设计施工,1952年6月12日竣工。
解放门旁边长期堵塞的“后湖小城门”也同时得到开通。
这是建国后开设的第一个城门。
解放门上有南京市明城垣史博物馆,门票10元。
登上城楼,东眺小九华山,三藏塔依稀可见,紫金山更是隐隐在望。
城外是秀美的玄武湖,城内是古老的鸡鸣寺。
台城雄伟恢弘,联想起梁武帝的故事,不禁产生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的唏嘘。
13丰润门(即“玄武门”,清城门,现存):位于城墙东段,现环湖路中端玄武湖西侧。
宣统元年(1909年),两江总督兼南洋通商大臣端方奉旨举办“南洋劝业会”,为中外宾客提供游览场所,逐在临近会场的明城墙上开辟了一座新城门。
1928年起改称为“玄武门”,并将单孔城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
从三山门开始的11个城门中,这是第一个有城楼的城门,城门不对外开放。
14神策门(即“和平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北段,现龙蟠路西端护城河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该门有外瓮城单翁一座,且瓮城开有两个城门,为南京京城13座城门中所独有。
其神策门的名称与附近守卫京城的驻扎部队——“神策卫”有关。
清初该门曾被堵塞。
清顺治16年(1659年),郑成功围困南京,梁化凤复开神策门攻击郑军,后为了庆贺击退郑成功的围困,改名为“得胜门”。
1928年起改称“和平门”。
该城门保存完好,2005年3月进行维修。
现对外开放,门票5元。
神策门也是第二个有城楼的城门。
神策门西侧至中央门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中央门)。
15中央门(民国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中央北路南端护城河南侧。
1933年开筑此门以便利交通,建国后拆除。
第二处遗址:中央门西侧百余米城墙遗址。
中央门西侧有一段残留的城墙,未能建为遗址公园,且为各互不相连的小区所掩,极难寻找。
中央门西侧路边有城墙形状及走向的土坡,无城砖包裹,乃其遗址也。
另,黑龙江路28号小区内有一百米长的城墙形状及走向的土坡,亦无城砖包裹,疑其乃遗址也。
黑龙江路城墙遗址西侧至新民门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小北门、金川门)。
16小北门(清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钟阜路北端护城河南侧。
此门何时所开目前不详,清末曾又名“四扇门”,此城门又一度被人误认为是明钟阜门。
建国后此门被拆除。
17金川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铁路北街北端护城河南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因金川河由此出城,故得名。
嘉靖以后被堵塞。
光绪25年(1909年),因修建贯穿全城的“宁省铁路”而将该门重新打开,这铁路入城后便是由前面介绍过的雨花门出城的。
1958年该城门被拆除。
18新民门(民国城门,现存):位于城墙北段,现新民路西端的护城河西侧。
1933年开筑此门,建国后拆除城门两边的城墙,城门保留未拆。
新民门现保存完好,水泥墙柱边仍可见到几块城砖。
新民门北侧至建宁路北侧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钟阜门)。
19钟阜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北段,现建宁路中端护城河西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无瓮城。
洪武初年称“东门”,洪武11年(1378年)12月改称钟阜门,因其遥对钟山(亦称“钟阜”)而得名。
明成化年之前与仪凤门一起被堵塞。
该门一度又被称为“小东门”。
于1958年被拆除。
第八段:建宁路北侧数十米处阅江楼风景区入口北侧起至定淮门北侧佳盛花园处止的城墙段(含仪凤门、挹江门、华严岗门)。
建宁路北侧数十米处阅江楼风景区入口北侧复有城墙,此处明城墙与狮子山上新建的阅江楼两相呼应,前者如伏龙,后者如虎踞,构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景线。
此段城墙全段皆沿城墙建有公园(阅江楼风景区、绣球公园及沿城绿地)。
20仪凤门(明城门,现复建):位于城墙西段,现建宁路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无瓮城。
明成化年之前与钟阜门一起被堵塞。
清顺治16年(1659年)后,梁化凤复开仪凤门(原因同神策门)。
1928年起改称“兴中门”。
于1958年被拆除。
2005年3月此处城墙得到维修,附近的静海寺和天妃宫正在复建。
一个新的景区正在形成之中。
2005年年底,仪凤门被重建,2006年3月建成,原本断开的城墙也被重新连起。
复建的仪凤门无翁城,下设三个城门,城上有城楼(第三个有城楼的城门)。
现在,城门被复建了,仪凤门在复建中又寻找到了它新的生机与内涵。
该城门免费对外开放。
21海陵门(即“挹江门”,民国城门,现存):位于城墙西段,现中山北路中端护城河东侧。
1914年,由南京下关商埠局帮办金鼎首倡,经与各界人士合议,为开辟新的街市,繁荣下关码头,在此新开城门一座,1915年3月竣工。
该门的开辟,对南京下关街市的形成,促成当地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928年起改称为“挹江门”,并将单孔城门改筑为三孔多跨连拱的复式券门。
该门也是南京第四座有城楼的城门。
城门免费对外开放,宽阔的护城河、蜿蜒的城墙、雄伟的城楼、气吞山河的阅江楼,四者组合成了最佳的风景线。
22华严岗门(建国后新开城门,现存):2007年初,为察哈尔路延伸工程而将城墙破开,路成后建此门。
设四个门洞,两个大的门洞通行机动车,两个小的门洞通行非机动车,城门上不设城楼。
定淮门北侧百余米处至清凉门北侧国防园附近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定淮门、草场门)。
23定淮门(明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定淮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最早因为其临近城内的马鞍山,故名马鞍门。
洪武7年(1374年)正月,不知何故将其改名为定淮门。
无瓮城。
清道光23年(1843年)被堵塞。
1958年被拆除。
24草场门(清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草场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光绪34年(1908年)为交通运输需要而开。
1958年被拆除。
第九段:清凉门北侧国防园附近起至清凉门大街东侧百余米处止的城墙段(含清凉门)。
著名的石头城(俗名“鬼脸城”)即在该段城墙处。
当年水扣吴城,现在江水已远离城墙,可见古今沧海之变迁也。
有关部门沿着城墙修建了公园,环境优美,顺着公园的小路,可以欣赏石头城奇特的“鬼脸照镜”风景。
25清凉门(明城门,现存):位于城墙西段,现西芦柴厂中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有内瓮城。
洪武12年(1379年)改名为清江门,万历年间改回原名。
清初被堵塞,后复开通。
城门设单孔门券,上无城楼,现免费对外开放,可以登高一览。
清凉门东侧百余米处至石城门处城墙已被拆除无存(含汉中门)。
26汉中门(民国城门,现已拆除无存):位于城墙西段,现汉中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稍北处。
1933年开筑,1958年被拆除。
在看《南京明代城墙》一书时,我费了很大的劲才弄清楚汉中门和石城门的区别。
两门的方位在历史上颇为相近,现汉中门广场上的城门其实是石城门的一部。
汉中门开筑的位置在石城门稍北处。
27石城门(明城门,现城门已拆除无存,仅存部分瓮城):位于城墙西段,现汉中门大街东端护城河东侧。
明初13座城门之一。
今称汉西门(亦称“旱西门”),有内瓮城双翁一座。
该门为南唐都城至宋、元金陵城的“大西门”,明洪武年间改建后因其正对石头城,逐定名为石城门。
石城门的内瓮城现保留下一半,已建成为“汉中门市民广场”,其余部分则在1958年被拆除。
南京明城墙有两个特点使得其与众不同:1,不同于其他城池之严守方正之制,以城门位置暗合南北斗星位来显示帝王之气、中央之位。
且正因为城墙依山傍水,顺应自然地势,所以才会达到建筑与自然之间和谐完美的统一,且使各段城墙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景;2,城门多配内瓮城,且作为都城规模的城墙没有一个马面,这是很少见的。
那就到现存的几处古城墙看看 像中山门 中华门的 如果想做深入研究 就要找这么面的专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