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恐龙的句子
(1)在黄昏时,大部分恐龙已经休息了,可最聪明的恐龙—伤齿龙才刚刚出来觅食。
伤齿龙和驰龙一样,是小型肉食恐龙。
伤齿龙的大眼睛有助于它在黑夜中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蜥蜴。
(2)在一片树林中,有许多恐龙,其中有剑龙,它的个子很高,也很壮,还对着天大声吼;有雪龙,它又高又胖,尾巴又粗又长;有小板龙它的妈妈,板龙妈妈高,小板龙矮,比我还矮,才到我的颈部。
有霸王龙,它的力气非常大,尾巴一甩能打倒一座房子。
我很高兴,费了好大的劲偷偷地爬到霸王龙头上,哇,真高呀
一伸手,快摸到蓝天了。
霸王龙发现我在它的头上,把脖子一摆,想摔死我,我就使劲一滚,滚到了草地上,好险
还有翼龙,它会飞,也会走,还会爬树,它爬树的时候......我醒了。
(3)到了恐龙园门口,我看见门口摆着一只巨大的电动塑雕恐龙,它有时会眨着闪闪发亮的眼睛,有时会甩着长长的尾巴,有时会朝着过往的人群大声地吼叫。
地上的瓷砖还刻着霸王龙、三角龙、鸭嘴龙、梁龙等等,它们可爱极了。
鸭嘴龙的资料
鸭嘴龙(hadrosaurs),生存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这是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
它们是一类较大型的鸟臀类恐龙。
目前(2008年)发现最大型的身长超过21米。
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嘴状吻端,故名。
它们的腿部有三根趾头,后腿长而有力,前腿则较小且无力。
鸭嘴龙许多种类的最大特征就是头上密布的冠饰。
鸭嘴龙的吻部由于前上颌骨和前齿骨的延伸和横向扩展,构成了宽阔的鸭状吻端,故名。
所有鸭嘴龙的头骨皆显高,其枕部宽大,面部加长,前上颌骨和鼻骨也前后伸长,嘴部宽扁,外鼻孔斜长。
特化的前上颌骨和鼻骨构成明显的嵴突,形成角状突起。
下颌骨上的齿骨和上隅骨形成的冠状突很发育,后部反关节突显著。
上下颌齿列复排,每个额骨上有45~60个牙齿皆垂直复叠。
珐琅质只在牙齿一侧发育。
颈椎15个,背椎13~15个,荐椎8~11个,尾椎较多,其确切数目,因个体而异。
颈椎和背椎椎体为后凹型,背椎神经弧较高,尾椎侧扁,其神经棘和脉弧皆很发达。
肠骨的前突平缓,后突宽大,耻骨前突扩展成桨状,棒状坐骨突几乎成垂直状态,有的个体的坐骨远端也扩大。
前肢短于后肢,肱骨为股骨的一半长,桡骨与肱骨等长,前足的第二、三、四指较第一、五指发育,前足的各连接面粗糙。
胫骨短于股骨,后足的第Ⅰ指消失或仅有残迹,而第Ⅴ指完全消失,第三跖骨较长,后足已发育成鸟脚状。
另外,前后足各指皆有爪蹄状末趾。
鸭嘴龙出没于1亿年前白垩纪晚期,这时正是恐龙发展的顶峰时期,所以它们的数量很多,在吃植物的恐龙中约占75%。
当时也是地球历史上动荡的时代,陆地面积在扩大,沼泽、湖泊星罗棋布,有花的被子植物开始繁茂起来,一年四季都飘散着芳香。
早期恐龙喜欢吃的裸子植物少了,仅留下苏铁、松柏、银杏以及一些蕨类植物等典型的中生代植物群落,被子植物开始排挤裸子植物而居于统治地位,其中有些类群已经具备了现代的特征。
这样的自然环境使那些适应能力差的,依赖裸子植物为生的恐龙相继死去,但却特别适合素食恐龙的大发展,鸭嘴龙就是其中的一大类,变得兴旺发达。
虽然它可能四足而行,大部份古生物学家相信所有的鸭嘴龙是以二足行走,使身体保持平行姿态,而尾部向后保持平衡。
没有人再相信鸭嘴龙在水中生存,虽然有可能躲避霸王龙的攻击,但它偶尔快速的游行逃脱。
鸭嘴龙体型较爱德蒙脱龙稍小。
鸭嘴龙主要以柔软植物、藻类或软体动物为食。
地震龙(seismosaurus)的含义是“地震的蜥蜴”。
它最早是1979年在美国新墨西哥州发现的,时代为侏罗纪纪晚期。
已经发现的身体有尾巴;背部;臀部和后肢。
初看起来它很像梁龙,但地震龙具有更长的尾巴和粗壮的骨盆。
据初步估计,它的长度至少有50。
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22吨重。
地震龙长着长脖子,小脑袋,以及一条细长的尾巴。
鼻孔长在头顶上。
它的头和嘴都很小,嘴的前部有扁平的圆形牙齿,后部没有牙齿。
地震龙的前腿比后腿短些。
每只脚有5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
地震龙用四只脚走路,走得很慢。
它们成群生活。
地震龙是植食动物,吃东西时,地震龙将树叶整个咽下去,一口也不嚼。
地震龙是较大的恐龙之一,但部分科学家认为已发现的地震龙化石属于一只长得过大的梁龙。
地震龙曾被认为有39-52米长,因此当时被认为是恐龙世界中的体长冠军,除了双腔龙(58-62米)。
由于背部骨骼较重,使得它的身躯庞大,有150吨重,体重是恐龙时代的冠军。
不过已缩水至29-42米长,42吨重。
它的牙齿只长在嘴的前部,而且很细小,这样它就只能吃些柔嫩多汁的植物了。
鞭子似的长尾巴可以帮助它抵御敌害,也可以赶走所到之处的其他小动物。
可以想象得出,地震龙在吃食的时候,尾巴在不断抽打的情形。
地震龙是个巨大的恐龙,尽管体型巨大,地震龙的脑袋却是纤细小巧。
它的鼻孔长在头顶上。
嘴的前部长着扁平的牙齿,嘴的侧面和后部则没有牙齿。
它的前腿比后腿短,每只脚上有五个脚趾,其中的一个脚趾长着爪子。
地震龙成群活动,它们走路非常的慢。
地震龙不做窝,它们一边走路一边生小恐龙,因此恐龙蛋形成一条长长的线。
它们不照顾自己的孩子。
地震龙的脑袋非常小,所以它不聪明。
地震龙是植食动物。
吃东西时,它不咀嚼,而是将树叶等食物直接吞下去。
一些大型食肉恐龙会捕食地震龙.如果让20位10岁左右的小朋友头脚相接的躺在地上,他们组成的长度基本上同地震龙的体长差不多。
地震龙的脖子又细又长,尾巴像鞭子,四条腿像柱子一般。
地震龙的后腿比前肢稍长,所以它的臀部高于前肩。
从其纤细、小巧的脑袋到其巨大无比的尾巴顶稍,地震龙的身体被一串相互连接的中轴骨骼支撑着,我们称其为脊椎骨。
它的脖子是由15块脊椎骨组成,胸部和背部有10块,而细长的尾巴内竟有大约70块
尽管地震龙身体庞大,但它完全可以用脖子和尾巴的力量将自己从地面上支撑起来。
地震龙能用它强有力的尾巴来鞭打敌人,迫使进攻者后退;或者用后腿站立,用尾巴支持部分体重,以便能用巨大的前肢来自卫。
地震龙前肢内侧脚趾上有一个巨大而弯曲的爪,那可是它锋利的自卫武器。
就像人类的鞋后跟一样,地震龙的脚下大概也生有能将其脚趾垫起来的脚掌垫。
有了它,地震龙在行走时就不会因为支持沉重的身体而使肌肉感到太吃力。
甲龙的生活习性和外形是什么
甲龙(属名Ankylosaurus)意为「坚固的蜥蜴」,是甲龙科下的一属,当中只有一种,称为大面甲龙(A. magniventris)。
甲龙的化石是在北美洲西部的地层被发现,年代属于白垩纪末期。
虽然甲龙的骨骼没有完整地被发现,甲龙常常被认为是装甲恐龙的原型。
甲龙背后的硬甲实质为硬化皮肤,具有较强防御能力,但较骨骼形成的龟壳相去甚远,对咬合力十数公吨的暴龙而言作用有限。
其它甲龙科亦同样有它的特征,如重装甲的身驱及巨型的尾巴棒槌。
它的尾巴非常脆弱,连接处只有五厘米宽。
甲龙类亦并非北美大陆及亚欧大陆的优势物种,数量相对于角龙类、鸭嘴龙类少很多。
bbc拍摄的《与恐龙同行》等记录片过分夸大了甲龙的体型及防御能力。
作文描写杜兹肺鱼的外形特征
恐龙最早出现的那个年代叫三叠纪(两亿四千五百万年到两亿零八百万年前),三叠纪的天气相当炎热并且干燥,那个时候,爬行动物统治着地球。
就在三叠纪的中期,恐龙出现了。
恐龙有很多种,最早出现的恐龙有虚骨龙、畸齿板龙、鱼龙、幻龙等。
侏罗纪时代(两亿零八百万年到一亿一千四百万年前),又出现了许多种恐龙,如禄丰龙、云南龙、禽龙、梁龙、剑龙、异特龙等。
在侏罗纪时代,天气不像三叠纪那样干燥了,雨水多了起来,好多的恐龙都生活在湖沼中。
它们的体型也很大,有四五头大象那样重的体型是很平常的事情。
白垩纪时期(一亿一千四百万年到六千六百万年前),这一时期地球有了很大的变化,陆地分成了好多的板块,形成了海洋和陆地,而且陆地上的火山也时常爆发。
这一时期出现了腕龙、三角龙、重爪龙、鸭嘴龙、霸王龙、角龙等等。
到了白垩纪末期,恐龙就灭绝了。
它们神秘地在地球上消失了。
最早:美亚里桑那州硅化木公园发现一条距今2亿2千5百万年鸵鸟大小200磅的恐龙化石。
最迟:角类恐龙在白垩纪距今1亿3千5百万年以后最鼎盛。
最高:易碎双腔龙(Sauroposeidon),高约25米最重最大:易碎双腔龙(Amphicoelias fragillimus),重约约192吨最小:近鸟(Anchiornis),重约110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