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扬州,或者赞美扬州的诗句有哪些
作为扬州人,介绍一下扬州吧。
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地处南北走向的大运河与东西走向的长江交汇点上,自古即有楚尾吴头,江淮名邑之称,这里风光明媚,物产丰茂,文教昌盛,物华天宝,人杰地灵。
自古已来,无数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许多千古名篇,限于篇幅有限,根据个人喜好,略举几例。
长干曲 无名氏逆浪故相邀,菱舟不怕摇。
妾家扬子住,便弄广陵潮。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汴河曲 唐 李益汴河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
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希杀人。
长相思 唐 白居易汴水流,汴水流。
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
恨到归时方休,月明人倚楼。
忆扬州 唐 徐凝萧娘脸下难盛泪,桃叶眉头易得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纵游淮南 唐 张祜十里长街市井连,月明桥上看神仙。
人生只合扬州死,禅智山光好墓田。
淮上与友人别 唐 郑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 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赠别二首(选一) 唐 杜牧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遣怀 唐 杜牧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朝中措-平山堂 北宋 欧阳修平山阑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泊船瓜洲 北宋 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西江月-平山堂 北宋 苏轼三过平山堂下,半生弹指声中。
十年不见老仙翁,壁上龙蛇飞动。
欲吊文章太守,仍歌杨柳春风。
休言万事转头空,未转头时皆空。
扬州慢 南宋 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扬州 元 吴师道画鼓清箫估客舟,朱竿翠幔酒家楼。
城西高屋如鳞起,依旧淮南第一州瘦西湖 清 汪沆垂杨不断接残芜,雁齿红桥俨画图。
也是销金一锅子,故应唤作瘦西湖。
<扬州慢>的赏析
《扬州慢·淮左名都》赏析扬州慢——姜夔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宋姜白石坐像作者简介姜夔(1155—1221),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
南宋文学家、音乐家。
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
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
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
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
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创作背景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
姜夔因路过扬州,到达扬州之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
作者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词句赏析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
描写扬州的诗句有哪些
《忆》唐•徐凝萧娘脸下难胜泪,桃叶眉得愁。
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作品赏析: 说是忆“扬州”,实际上是一首怀人的作品,所以诗人并不着力描写这座“绿扬城郭”的宜人风物,而是以离恨千端的绵绵情怀,追忆当日的别情。
不写自己的殷切怀念,而写远人的别时音容,以往日远人之情重,衬出今日自己情怀之不堪,是深一层写法。
前两句,所谓“相见时难别亦难”,极写当日别离景象,萧娘、桃叶均代指所思;愁眉、泪眼似是重复,而以一“难”一“易”出之,便不觉其烦,反而有反复留连、无限萦怀之感。
当日的愁眉,当日的泪眼,以及当日的惨痛心情,都作成今日无穷的思念。
于此思念殷切之际,唯觉一片惆怅,无可诉说之人,于是,抬头而见月,但此月偏偏又是当时扬州照人离别之月,更加助愁添恨。
虽然时光冲淡了当日的凄苦,却割不断缠绵的思念。
这种挣不断、解不开的心绪,本与明月无关,奈它曾照离人泪眼,似是有情,而今宵偏照愁人又似无动于衷,却又可憎。
于深夜抬头望月时,本欲解脱此一段愁思,却想不到月光又来缠人,故曰“明月无赖”。
古人律绝的结尾处,有时用一种叫做“一笔荡开”的方法,往往会产生一种“寄意无穷”的效果。
这首诗所不同的,是它不在第四句用,而在第三句时即已“荡开”。
曰愁眉,曰泪眼,虽作者余情未尽,而他事已不必增添,于是忽然揽入一轮明月,以写无可奈何之态,可谓诗思险谲。
这两句看似将全诗截为两段,实则欲断不断,题中用“忆”字,将全诗连贯起来,依然是“剪不断,理还乱”的“别是一般滋味”。
张泌的《寄人诗》:“别梦依稀到谢家,小廊回合曲栏斜。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与《忆扬州》几乎写同一内容。
而在写法上,却是春兰秋菊,各占一时之选。
张诗的谢家、曲栏,同于徐诗的愁眉、泪眼,意指所思之人。
后两句,也同样以夜月寄怀。
一个说春月多情,一个说明月无赖。
虽语言各异而诗意相同。
无赖二字,本有褒贬两义,这里因明月恼人,有抱怨意。
但后世因惊赏这对扬州明月的新奇形象,就离开了作者原意,把它截下来只作为描写扬州夜月的传神警句来欣赏,这时的无赖二字又成为爱极的昵称了。
这也是形象有时会大于作者构思的一例。
本来月光普照,遍及人寰,并不偏宠扬州。
而扬州的魅力,也非仅在月色。
诗为传神,有时似乎违反常理,却能深入事理骨髓。
三分、无赖的奇幻设想,也有它的渊源与影响。
三分明月,使人想起谢灵运的名言。
他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此后宋人苏轼的《水龙吟·和章质夫杨花》:“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也并不逊色。
这些数目字,都是不可以常理论的,而它的艺术效果却是惊人的。
以徐凝此诗而论,后世读者读此诗后,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致使“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
至如“月色无赖”,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中的“春色恼人”即与之同一机杼。
《忆扬州》是一首怀人诗,但标题却不明题怀人,而偏曰怀地。
这是因为诗人把扬州明月写到了入神的地步,并用“无赖”之“明月”,把扬州装点出无限风姿,与《忆扬州》的标题吻合无间,因而把读者的注意力引向向往扬州的美好。
这也许是作者有意的安排,无论如何,这种大胆的艺术构思所产生的效果,是不能不使人为之惊叹的。
孟浩然笔下有描写扬州的诗句吗
【标题】: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年代】:唐【作者】:孟浩然【体裁】:五律【内容】:--------------------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赏析】:--------------------【注释】:桐庐山:即桐江,流经浙江省桐庐县。
建德:今浙江省建德县。
海西头:指扬州。
【简析】:写宿桐庐江的夜间景色的旅途的孤寂情怀,将忆旧与乡思寄给朋友。
扬州慢重点句子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宋·姜夔《扬州慢》[淮左名都]。
波心荡:月映水中,波光摇曳的情状。
这两句大意是:扬州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历历在目,但已无昔日繁华,只有冷冷清清的月亮映在水中,无声地伴着水波荡漾,发出幽冷的光。
这两句词写的是扬州冬日雪夜的景色,作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公元1176年)。
此时,扬州几经战乱,一片凄凉,所以作者用婉转凄清的笔触,将这座满目破败的古城写得清幽冷竣.词句可化用来描写雪夜清幽的月色。
关于扬州秋天的诗句古诗
有以下这些1、《寄扬州韩绰判官》唐代:杜牧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二十四桥在杭州西湖)2、《题扬州禅智寺》唐代:杜牧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
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
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3、《秋日登扬州西灵塔》唐代:李白宝塔凌苍苍,登攀览四荒。
顶高元气合,标出海云长。
万象分空界,三天接画梁。
水摇金刹影,日动火珠光。
鸟拂琼帘度,霞连绣栱张。
目随征路断,心逐去帆扬。
露浴梧楸白,霜催橘柚黄。
玉毫如可见,于此照迷方。
姜夔《扬州慢》赏析
拜托各位大神
这首词写于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冬至日,很是感人,词前的小序对写作时间、地点及写作动因均作了交待。
姜夔因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悲叹今日的荒凉,追忆昔日的繁华,发为吟咏,以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的哀思。
白石到达扬州之时,离金主完颜亮南犯只有十五年,当时作者只有二十几岁。
这首震今烁古的名篇一出,就被他的叔岳肖德藻(即千岩老人)称为有“黍离之悲”。
《诗经·五风·黍离》篇写的是周平王东迁之后,故宫恙浮,长满禾黍,诗人见此,悼念故园,不忍离去。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住初程。
”“淮左名都”:宋朝设置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称淮左,扬州是淮南东路的治所。
“竹西”是扬州城东的竹西亭,是扬州的一处古迹。
词一开始就点出扬州是淮左的著名的都城,而竹西亭又是环境清幽、景色迷人的名胜,这一切吸引着词人在开始的旅程中下马驻足停留。
“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词人想好好地游游名城,观赏古迹,但看到的却是一番凄凉荒芜的景象。
杜牧《扬州》诗描写扬州是“街垂千步柳,霞映两重城。
”在《赠别》诗中又说:“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昔日的扬州如此风光绮丽,而如今的扬州却是一片青青的荠菜和野麦了。
“荠麦青青”,衬托出昔日的亭台楼阁已荡然无存,这里的居民也已在战乱中死亡或逃散,无比萧条。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