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的藤野先生全文
1、这真是一片奇妙又少的海底森林,生长的都是高大的木本植物,小树上丛生的枝权都笔直伸向洋面。
没有技条,没有叶脉,像铁杆一样。
在这像温带树林一般高大的各种不同的灌木中间,遍地生长着带有生动花朵的各色珊瑚。
美丽极了。
赏析:生动的表现出海底世界的富饶美丽,令人向往。
但是尽管它景色优美、令人陶醉,同样的它也险象丛生、千钧一发。
2、那一夜在印度洋上,它不是攻击了某些船只吗?那个葬在珊瑚墓地的人,不正是诺第留斯号引起的冲突的牺牲者吗?而在所有的海面上,人们也正在追逐这可怕的毁灭性机器!赏析:“诺第留斯”号也曾遇险,在珊瑚礁上搁过浅,受到过巴布亚土著的袭击,最可怕的是,在南极被厚厚的冰层困住,艇内缺氧,艇上的人几乎不能生还。
但是,凭著潜艇的精良构造和艇长的超人智慧,种种险境,均被化解,终于完成了十一万公里的海底行程。
3、你只有探索才知道答案。
赏析:十一万公里的行程,是个大场面,一路所见,可以说无奇不有。
谁见过海底森林?谁见过海底煤矿?谁见过“养”在贝壳里、价值连城的大珍珠?当了俘虏的阿龙纳斯和他的朋友们都见到了,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放弃,才使得他们曾经徜徉其间。
4、平常采到一个有珍珠的贝,他们才能得一分钱,何况他们采得的贝里面多数是没有珍珠的。
赏析: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不放弃,才使得他们曾经徜徉其间。
5、我的心还在这个国家,并且,直到我最后一口气,我的心也是在这个国家!赏析:尼摩船长搜集海底金银财宝,支援被压迫民族的正义斗争。
当祖国沦为殖民地后,他带领少数志同道合的人潜入海底,用反抗的行动和不满的言论,支持和唤醒被压迫民族反抗殖民统治的斗争。
表面看来,尼摩艇长似乎是个与世隔绝的心如死灰的隐士,然而从他内心深处迸发出的炽热的感情,表明他是一个时刻关注着世界政治风云的科学战士。
6、固然他的命运是离奇古怪,但他也是崇高伟大的。
赏析:表现出尼摩的无比勇敢和对人类的牺牲精神。
7、我们在很细,很平,没有皱纹,像海滩上只留有潮水痕迹的沙上行走。
这种眩人眼目的地毯,像真正的反射镜,把太阳光强烈地反射出去。
由此而生出那种强大的光线辐射,透人所有的水层中。
如果我肯定说,在水中深三十英尺的地方,我可以像在阳光下一样看得清楚,那人们能相信我吗?赏析:写得如此平静来引出下文的凶险。
8、满地都是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
变化不一的叉形虫,孤独生活的角形虫,纯洁的眼球丛,被人叫作雪白珊瑚的耸起作蘑菇形的菌生虫,肌肉盘贴在地上的白头翁……布置成一片花地;再镶上结了天蓝丝绦领子的红花石疣,散在沙间象星宿一般的海星。
赏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腔肠动物和棘皮动物描述得淋漓尽致。
9、我于是躺在地上,正好躲在藓苔丛林的后面,当我拾起头来,我看见有巨大无比的躯体发出磷光,气势汹汹地走过来我血管中的血都凝结了!我看见逼近我们的是十分厉害的鲛鱼,是一对火鲛,是最可怕的鲨鱼类,尾巴巨大,眼光呆板阴沉,嘴的周围有很多孔,孔中喷出磷质,闪闪发光。
赏析:这一段较为惊悚,近距离看到鲛鱼时那种内心的感受,以至于“血都凝结了”。
10、旋毛鱼,这鱼发电的力量相等于电鳗和电鱼。
多鳞的纹翅鱼,这鱼身上有古铜色横斜的带纹。
淡青色的鳖鱼。
好几种虾虎鱼等。
最后是些身材较长大的鱼,一条头部隆起的加郎鱼,好几条一米长的美丽的鲤鱼,身上带天蓝和银白相间的颜色,三条华丽的金枪鱼。
不管它们行动得多快,可也没能躲过袋网,脱不了身。
赏析:写了这几种鱼类,最终像我们诠释了无论他们多有本事,但在袋网面前,始终不能够脱身!《海底两万里》(Vingt mille lieues sous les mers)是法国著名作家儒勒·凡尔纳的代表作之一,是“凡尔纳三部曲”(另两部为《格兰特船长的儿女》和《神秘岛》)的第二部。
全书共2卷47章。
小说主要讲述了博物学家阿龙纳斯、其仆人康塞尔和鱼叉手尼德·兰一起随鹦鹉螺号潜艇船长尼摩周游海底的故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诗有哪些?
国家千万家,富强现代化。
民主气象新,文明传天下。
和谐同努力,社会大步跨。
自由心舒畅,平等你我他。
公正是与非,法治要强大。
公民靠自觉,爱国非空话。
敬业做贡献,诚信人人夸。
友善多朋友,困难不可怕。
藤野先生 读书笔记
鲁迅\\\/藤野1) 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极了。
赏析:表明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的厌恶和嘲讽。
这帮清国留学生留着辫子,以示是大清国的臣民,而且“盘得平”,“油光可鉴”,表明他们精心打扮,“扭几扭”写出他们招摇过市、自我陶醉的丑态,“实在标致极了”,作者用反语表达了强烈的愤懑、讽刺之情。
2)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赏析:他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治学严谨,教学认真,能以公正之心对待来自弱国的学生,而且给予了极大的关心、鼓励和真诚的帮助,等等,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能够做到这些尤其难能可贵。
所以,他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3) 一位先生却以为这客店也包办囚人的饭食,我住在那里不相宜,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说。
赏析:以在这里只提一位先生,而不提藤野之名,从全文布局看,是为了更好地突出藤野先生,如果这里提到藤野之名,下边那一段对藤野先生的描写,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像现在这样鲜明突出。
两个“几次三番”,写出了藤野先生对鲁迅生活的殷切关怀。
4)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赏析:鲁迅用“呜呼,无法可想”这一感慨,来说明中国群众的愚昧和落后,说明长期残酷的阶级压迫和思想统治所造成的后果多么严重。
也说明,经过20年的观察和实践,仅仅用文艺来启发人民的觉悟,究竟能有多大效果,鲁迅已持怀疑和否定态度。
5)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赏析: “酒醉似的喝采”原来是指日本学生在影片中看到枪毙中国“犯人”时兴高采烈的表现,他们拍掌欢呼“万岁”,使鲁迅感到“特别刺耳”。
鲁迅回国后,看到一些闲人围观反动统治者屠杀革命人民时,也像日本人一样在“喝采”,说明这些闲人的精神已经麻木到令人震惊的程度。
所以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极其沉痛的情感。
感悟联想藤野先生尊重学生,尽管替鲁迅弃医从文感到惋惜,但理解鲁迅这位弱国子民的强国梦,临别还赠与题写了惜别二字的相片。
这些对一个受尽了歧视和污辱的清国留学生是多么大的鞭策和鼓舞啊。
热爱学生、理解学生,使藤野具有了强大的人格魅力,以至于影响学生的一生。
因此,作为教师,高尚的人格魅力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上的师生互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打下精神的底子在学校人际关系中,居首位的是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必须依靠深厚的师生情感来维系,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学生对教师的敬佩和爱戴,是产生师生情感的源泉,也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
西游记 《喜得白龙》读后感 2~300字左右
文化自信——中华梦 你所不知道的《西游记》密码 蔺门叟《西游记》是一部神话故事; 《西游记》是一部雕龙天书; 《西游记》是一个神奇预言; 《西游记》是一部喻世铮言; 《西游记》是一幅龙源导游图;。
读懂《西游记》,齐奔圆梦路
一一笔者题记 序 言 一一有感于老梁评说《西游记》 古今中外各民族的寓言、神话故事,其背后无不蕴含着该民族的心理期盼和文化密码。
中国神话故事亦不例外。
如人们耳熟能详的《女娲补天》、《夸父逐日》、《大禹治水》表达了人们对大自然敬畏与改造大自然的决心;脍炙人口的《花木兰》、《天仙配》、《梁山伯与祝英台》更是寄托了人们追求男女平等、追求美好爱情的心理期望,蕴含着人们对封建时代“男尊女卑”、“包办婚姻”的批判。
《西游记》作为在中国神话史上体系最完整,艺术上登峰造极、空前绝后的名著巨作。
其故事背后必然也隐含着我们中华民族的心理期盼和文化密码
为解开这个密码, 几百年来,无数的文豪、大师、专家、学者、爱好者,都著书立说、各述已见。
“宗教说”、“炼丹说”、“修心养身说”、“讽喻说”、“游戏说”、“阶级斗争说”等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孰是孰非,难以定论。
因为,《西游记》和《易经》一样,它是一部诠释中华文化的“太极八卦图”。
不同行业、不同层次的人都能从《西游记》中获得不同的营养和智慧。
从三岁孩童到耄耋老翁,都能从中获得乐趣;哲学家从中看到的是宇宙观、人生观深刻道理;军事家看到的是“攻心为上”的兵家上策;道家看了兴奋的大谈修行养性秘要;佛家看了自豪地认为它是弘扬“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的专著......各行各业的人都能从这个平台找到乐趣、找到所爱、得到启发和鼓励。
都在从各自立场进行解读,且各有所指,各据其理。
但又总是“不识庐山真面目”。
它与《易经》,一个是开创中华传统文化的龙头,一个是梳理中华传统文化的龙尾。
遥相呼应,皆为天书。
好在两部“天书”都能养活人,每年有千万人靠它吃饭甚至发财,这就足以使吃这碗饭的专家、学者、文化人前赴后继、层出不穷地在解读、戏说、甚至恶搞这部名著。
就许多人来说,《西游记》背后有什么秘密,读懂、读不懂并不重要。
仅看着五花八门的“猴哥”故事就够乐呵乐呵了。
但是,对于像梁宏达先生这样自己读了还要给大众、特别是年轻一代大众再传讲的文化公众人物,对《西游记》这部名著的解读水平应该高些。
老梁的节目我是必看的,他那渊博的知识,丰富的人生经验,接地气的、风趣幽默的语言,看问题的深度,表达的技巧和细节把握,都令人佩服。
可以说本人是老梁的“铁杆粉丝”。
但最近看过老梁评说《西游记》之后,发现老梁如今也玩上“戏说”了
什么“《西游记》故事是如来佛导演的一台戏,布的一盘大棋”、“道家、佛家挣地盘”、“孙悟空是高级杀手”、“孙悟空拜师学道就是打工仔、清洁工”“猪八戒是卧底”、“火焰山在中亚”、“太上老君、观音菩萨是狠角色”、“红孩儿是私生子”......等等乱七八糟的一大堆,离题太远了。
用猴哥的两句话形容就是“这一去十万八千里
”;“着实榔槺
” 。
门叟非专家、非学者、非大师、非大神。
每日为商场开门、锁门,守夜。
称作“保安”,实则是一个看门老儿。
上世纪50年代,哭着喊着来到人世间,生于长于祁连山之下曾经供奉“祭天金人”那快土地上。
属猴,故喜欢“猴哥”。
喜欢读《西游记》。
本姓就是一种草,地地道道的草姓草民。
我和我身边的老伙伴们一样,多半生里总摊上大事:“饥饿”、“停课”、“下乡”、“下岗”都没有躲过。
有些老伙伴因“厄”而难释,到西天当“神仙”去了。
幸好我喜欢读《西游释厄传》,且每次摊上大事,总是和猴哥巧遇、结缘,与其为乐,至今尚在西去路上。
下岗后到处打工近十年,困厄中枕“西游”而安眠,读“西游”而解忧。
翻烂了几本不同版本的《西游记》后,竟然也咂摸出了些味道。
因为听看老梁在评说《西游记》故事时,听到了叫板的声音,门叟作为秦陇之人,喜欢秦腔,也就张口吼一嗓子:叫叫一声老梁,你听我说……一,《西游记》是一部雕龙天书
众所周知,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也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西游记》的作者以弘扬中华文化为创作立意,把盘古破鸿蒙、伏羲“一画开天”至明代中期这个时期,中华文化的产生、发展、兴衰历程进行了梳理。
将这棵举世无双的参天大树几千年来结出的一切果实,一网兜来,一一进行了分捡、整理,再经过“煎炸蒸煮”、“刀劈斧砍”、“精雕细琢”加工。
然后,分门别类,理出了哪些是“与天同寿、长生不老”的珍宝;哪些是“滋润大地”的雨露;哪些是“降妖除魔”的法宝;哪些是变着法子吃“唐僧肉”的尸魔;哪些是滋生“腐败恶魔”的毒壤;哪些是历史的“垃圾、稀屎”。
取精去糟,浓缩提纯,借助《西游记》故事人物、场境、事件,形象地、栩栩如生地展现给读者。
《西游记》中的每一个故事,诠释的就是中华文化体系中的某一个组成部分。
如原著对“天庭”各色人物、组织结构、动态故事的描写,形象地将中华文化的优势与特点、中华文化的体系结构展现给了读者;前七回写“牛人”孙悟空孕、育、盛、衰的故事,诠释的是中华文化的源流——“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太上老君、龙王家族、李天王天兵天将团队的描写,诠释的是中华文化的核心组成部分道、儒、法三家学派的思想;以观音菩萨为代表的佛界故事,诠释了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佛学思想;二郎神团队的故事,将集百家学派之长的“杂家”思想、历史贡献、主要代表人物巧妙地作了介绍和褒贬;五庄观镇元大仙的故事,将中华文化文学艺术的先圣、世界上浪漫主义文学的缔造者一一庄子的思想、艺木成就、文圣风度展现的淋漓尽致;牛魔王一家的故事,将墨家学派的“兼爱、尚贤、节用、自立自强、善工巧、重实用技术”等优秀思想,浓墨重彩地描绘给我们。
特别是对“红孩儿”及其结局的构思,以超前的目光、绝妙的神笔将“后墨家”的科学思想给与了高度赞扬。
并预言了工业化是强国富民的“善财童子”
作者最为惊世骇俗的绝笔是第十三回中,在双叉岭刘伯钦一家的故事中,提出了天下百姓共同的期昐一一中华富国梦
这与我们今天的“中国梦”不谋而合。
多么神奇的预言
《西游记》的字里行间,几乎囊括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所有成果和重要元素。
《西游记》活生生地为我们雕出了一条引领中华民族腾飞的中华文化之龙。
《西游记》以“论坛功德、战无不胜、净坛不断、金身不败、腾飞于世”为最终“正果”,明确地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自信
因此,门叟认为,《西游记》的密码就是七个字:文化自信,中华梦
前者是这本书的文化密码,后者是中华民族的心理期待。
门叟是否在趋炎附势、哗众取宠
首先我们来看《西游记》作者的创作意图: 细心的读者在看《西游记》时会发现,我们异口同声所称的“西游记”,作者在原著中却开篇明义告诉我们这是一部“释厄传”
(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释厄传”怎么讲
字面含义:释,形声,从釆,从睾( yì),睾亦声。
“釆”本义为“动物用爪子翻检、分辨食物”,引申为“翻检”、“分别”。
“睾”意为“一罗网的捕获物”。
合起来表示“把整个一罗网捕获物倒出来按照种类分拣”。
本义:解开罗网,把网获物一股脑儿倒在地上,然后分拣整理、按类出售。
引申义:把一团乱麻般的事物理清头绪、使其条理化。
厄读音:è,困苦;灾难;阻隔;受困;险要的地方。
本义:困厄。
厄难,勤苦之事。
《史记》对“传”的意义表达最贴切。
并告知“记”与“传”不是一个档次
另一层寓意: 在中国文化史上,有一大批如雷贯耳的名著大作,都是释“厄”而著: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著兵法;司马迁受辱而留《史记》,等等。
北宋时期有一本书叫 《解厄鉴》,是一部十分罕见的直接解“厄”之作。
(作者晏殊才华横溢,官拜宰相。
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都是他的学生。
)该书主要阐述智慧、政治权谋之道。
写作方式就是把中国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智慧、谋略、政治等方面有影响的学派思想、观点,网罗在一堆,然后再梳理、分类、解剖、总结,得出结论,予以阐述。
历代文人对该书非常推崇,评价为“字字真言,句句智慧”。
古代文人,特别是一些才华横溢而又不得志、身处“困厄”中的失意文人,将转而著书立说,“释厄”、“解厄”视为一种精神寄托的崇高境界来推崇和追求,力图建树,不求名利。
元明清时期的名著尤其如此。
(这也是名著作者是谁,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
) 《西游记》这部举世公认的名著,才华横溢的大儒作者,对“释厄”的立意,绝非是要写一个“由如来佛总导演”的“关公战秦琼式”的荒诞故事。
他要阐述的是一个大题材
其次,我们来看《西游记》的构思结构: 贯穿《西游记》的一条主线就是“龙”。
《西游记》整个故事从龙源、龙脉之地的傲来国,花果山写起,中间始终没有离开对龙族的描写。
原著第一回写道:“感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世界之间遂分为四大部洲:曰东胜神洲曰西牛贺洲曰南赡部洲曰北俱芦洲。
这部书单表东胜神洲。
海外有一国土名曰傲来国。
国近大海海中有一座山唤为花果山。
此山乃十洲之祖脉三岛之来龙自开清浊而立鸿蒙判后而成。
真个好山
有词赋为证。
赋曰:势镇汪洋威宁瑶海。
势镇汪洋潮涌银山鱼入穴;威宁瑶海波翻雪浪蜃离渊。
木火方隅高积上东海之处耸崇巅。
丹崖怪石削壁奇峰。
丹崖上彩凤双鸣;削壁前麒麟独卧。
峰头时听锦鸡鸣石窟每观龙出入。
林中有寿鹿仙狐树上有灵禽玄鹤。
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
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
一条涧壑藤萝密四面原堤草色新。
正是百川会处擎天柱万劫无移大地根。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
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
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
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
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
” 这里作者提供了几条信息: 1.时间定位。
“盘古开辟三皇治世五帝定伦” 正是中华文化正式诞生之时。
2.地理定位。
东胜神洲海外的傲来国花果山。
这三个地方很奇妙,多少年来人们都在猜谜,没有射中谜底。
其实作者是在以虚寄意,如同“意识流”写法。
四大部洲,并非具体的哪个地方。
四大部洲就是四大方向,东胜神洲即出神仙多的方向。
如老子、孔子、庄子、孟子、墨子等等诸子百家中的创始人大多都出自东面。
中国神仙体系中的很多神仙也出自东面;西牛贺洲即当时农耕发达,对牛重视、敬畏(牛自然高兴)的方向;南赡部洲即水源丰富、财源茂盛的方向;北俱芦洲即草原游牧民族(草户)为主的方向。
傲来国是哪里
关键是个“傲”字,说出来也许很搞笑。
想一想《西游记》中所有的龙族兄弟姓什么
敖
加“人”旁,不就是“人龙”吗。
傲来国即出“人龙”的地方。
至于花果山,作者已经讲明了是龙脉之地,其赋所描述的也正是风水理论中标准的龙脉地势。
3.故事主角石猴孕育结构、诞生方式与天地孕育、诞生方式相同。
石猴就出生在这个地方。
作者在此告诉我们,石猴是龙的传人,天人同构。
又在原著第一百回大结局“五圣成真”时写道:“须臾间那马打个展身即退了毛皮换了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孙行者却又对唐僧道:“师父此时我已成佛与你一般莫成还戴金箍儿你还念甚么《紧箍咒》儿掯勒我
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得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唐僧道:“当时只为你难管故以此法制之。
今已成佛自然去矣岂有还在你头上之理
你试摸摸看。
”行者举手去摸一摸果然无之。
此时旃檀佛、斗战佛、净坛使者、金身罗汉俱正果了本位天龙马亦自归真”。
这里有个疑问,为什么对最重要人物“师傅”唐僧没有多说
猪八戒、沙和尚也没有多说。
唯有重点写了一路载负圣僧、经卷的白龙马“金龙腾飞,盘绕在华表柱上”。
因为作者在表达《西游释厄传》中雕刻了一条中华文化之龙的意图。
“真人不露相,露相不真人”“丹成识得本来面,体健如如拜主人”。
最后是孙悟空脱去“紧箍咒”(观音——光阴催迫)之苦。
表达了作者完成这一部“雕龙”之作后的心情。
第三,我们来看《西游记》的艺术表现形式: 作者分别在第一回、第七回明确告诉我们:这部书是用“借卵化猴完大道,假他名姓配丹成。
内观不识因无相,外合明知作有形。
”“猿猴道体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这样一种假借故事人物形像寄托主题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来体现“释厄”的。
借音、借形、借意、借位、借向、借数、借物、借理。
这是《西游记》艺术表现形式特点。
第四,我们来看《西游记》中,作者的写作技巧: 《西游记》在写作手法上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幽默讽刺,诙谐风趣,大量的采用了文字游戏的手法。
正如大文豪——倔老头鲁迅说的那样《西游记》“作者禀性,复善谐剧”。
中华文化的载体——汉字是非常独特的表意符号。
象形、假借、指事、会意、转注、谐声。
皆可灵活用运,以表达寓意。
拆字、猜谜就是非常精深的一门文字学问。
作者对汉字的这些特点利用,达到了炉火纯青地步,始终贯穿于全篇描写之中。
将中华文化发展历程中的主要学派思想、代表人物、代表作、优劣特点、发展趋势等,几乎囊括了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所有成果和重要元素,巧妙溶入字里行间,整部作品字字藏玄机,句句埋隐喻,处处设谜局,篇篇是警示。
综上所述,《西游记》和《西游释厄传》一个是表,即神话故事;一个是里,即中华文化
此说是否有理,看门叟详细解读原著为证。
二,读原著,解开《西游记》密码 几点提示: 1.为了便于解读,我们把这部名著还是叫《西游记》,以适应已经约定俗成的习惯,避免引起读者歧义。
2.本文是以中华传统文化——即“雕龙”意境来解读《西游记》原著。
与其他意境的理解不发生关系。
各抒己见,避免误解。
3.解读《西游记》,须结合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基础知识,进行参照对比。
4.《西游记》的艺术形式,与中华文化中的瑰宝《庄子》的艺术特点极其相似。
作者在其作品中亦表达了对庄子、朱熹等先圣的高度祟敬。
了解两位先圣的成就,对解读《西游记》有很大帮助。
5.上文所述的第三、第四两条必须给予特别了解,有助于解读原著。
书归正传 《西游记》故事线索与中华文化发展脉络对照: 《西游记》内容布局,可分为四部分:第一回至第七回为第一部分;第八回至第二十二回为第二部分;第二十三回至三十一为第三部分;第三十二回至第一百回为第四部分。
故事第一部分共七回,开篇简述了天地人“三才”大道形成及运变规律。
然后写主要角色孙悟空从石猴出世;拜师学艺;震伏四海、心意不足;大闹天宫被压五行山下。
为孙悟空孕、育、盛、衰四个阶段。
时间跨度是开天辟地——“王莽篡汉时”。
之后,被压五百年。
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发展脉络: 远古文化(盘古开天辟地、三皇五帝)传说期;夏商西周(周文王、宗法制度、《周易》、周礼、青铜器、永不死亡观念产生)中华文化正式诞生成史期;春秋战国(道家、儒家、法家、墨家、杂家等为主的诸子百家思想形成)中华文化中轴时代;”秦汉(法家、道家思想先后成为统治理论,发展到最高潮。
),中华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奠定了几千年来的中国文化的基础、精神风尚奠定时期。
东汉中期至唐初,中国社会处于魏晋南北朝、五胡十六国分裂动荡状态,中华文化在近五百年衰弱,史称“中衰时期”。
中华文化同样经历了孕、育、盛、衰四个阶段。
“中衰”近五百年。
故事第二部分共十五回加附录,叙述了唐僧出生、陈光蕊复生、唐太宗李世民地狱还魂、孙悟空复出、白龙马、猪八戒、沙和尚获得引渡“重生”;观音菩萨引导取经团队;唐僧师徒踏上取经之路;在“双叉岭”、“两界山”遇虎穴、伯嵚、观音院老僧、黑熊怪、黄风怪。
很明显一阶段主题是所有主要人物重获新生,走上新路,告别过去。
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发展脉络: 这一阶段正是唐贞观年间实行开明政策,中华文化复苏,走向多元化时期。
故事第三部分共八回,主要写唐僧师徒之间经过冲突、磨合,终于达到齐心协力,一心一意奔取经路的最佳状态。
其中夹叙了促使唐僧师徒之间或分或合的魔与仙,如白骨精、镇元仙等章节。
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发展脉络: 这个时期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文化、各民族文化、西域文化之间经过互相冲撞、互相磨合、互相包容,最后达到融合。
继而创造了中华文化的空前繁荣昌盛。
故事第四部分共六十九回,描写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一路降妖捉怪,经关历国直到取得真经,修成正果。
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互不连贯。
这一时期中华文化发展脉络: 在宋元明时期,中华文化形成了完整体系,达到高度成熟。
进入了审视、归纳、总结期。
道教改造创新、三教合一思想形成,理学、心学将儒、道、释、法、各学派思想高度总结融合集于一体。
文学、特别是民俗文化得到发展。
从以上对比,不难看出《西游记》神话故事线索与中华文化发展脉络是完全对应的。
这不是巧合,是作者的“雕龙”匠心所在。
接下来我们剖析原著中的人物和故事。
《水浒传》读书笔记怎么写
一碗浊酒,英雄志酬——读《水浒传》有感吾读水浒,觉其若一坛温热陈年浊酒,回味悠远绵长,则分与天下布衣之士。
一碗浊酒,一腔热血,皆为英雄集结,替天行道以志酬。
一碗浊酒,英雄酣饮。
古曰:“时事造英雄。
”在统治腐朽的北宋末年,正谓官逼民反,一百零八英雄好汉聚义于梁山,歃血盟誓,浊酒下肚,开怀畅饮,饮尽,酣畅淋漓。
始,此日一百零八将酣饮这碗聚义之酒,其所见证大忠大义,皆成兄弟,乃以替天行道,保国安民作众志也。
吾感之,而曰:“酣饮不知醉,忠良之英雄,天下兄弟同一志者,替天行道也。
”一碗浊酒,英雄志酬。
古时男子平生志酬,即入室做官为政。
戎马半生,梁山伯一百零八将终择招安。
然吾起初,并未觉得招安善也。
初读觉实属不妥,明知小人有奸,却同朝为官,莫不怕有一日现无故变数
于是二读,吾且谕矣,或许比生死更重要是英名志酬且罢。
三读终明其意,豁然开朗,招安,意味着梁山泊不再背负“草莽土匪”名号,而是归顺朝廷,真正作为大将为国所用,更加名正言顺以酬替天行道之志。
何为英雄志
乃强国卫民,福祉于民,而成于民。
何为英雄志酬
乃不为名利仕途,不为俸禄和功成,以平定有扰家国之事、保卫社稷为志酬。
平定方腊班师回朝,梁山泊之志早已酬。
终,那日宋江李逵二人共饮这碗御酒,其举国之忠义,乃了却此生,保国安民之志已酬也。
吾感之,动容惋惜之际曰:“英雄之志酬,庆而饮浊酒,意在回味过去共经历之患难,从容不畏生死,只为兄弟忠良之情谊。
一碗浊酒,英雄沉暮。
“哥哥,外边的天地怎么红了
”“兄弟,日头落了。
”日落,生当鼎食死封侯,男子平生志已酬;铁马夜嘶山月晓,玄猿秋啸暮云稠;千古蓼洼埋玉地,落花啼鸟总关愁。
自聚义堂改忠义厅,一百零八将各归其位,天罡星已归天界,地煞星还应入地中。
吾读水浒,觉其若一坛温热陈年浊酒,回味悠远绵长,后天下布衣之士饮尽之。
一碗浊酒,一腔热血,聚得一百零八将,散尽天罡地煞星,虽然替天行道志已酬,吾仍感英雄情谊,乃挥墨写下此余之感,以作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