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描写句子 > 描写杜甫神态的句子

描写杜甫神态的句子

时间:2020-03-11 12:20

漫卷诗书喜欲狂一句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表现杜甫当时的神态动作语言帮帮我

魁梧挺拔,朴实健壮,刚正有力,高大英俊 凛然伟岸,器宇轩昂,飒爽英姿,高大威武 ,坚韧勇敢,庄严神武矫健 机警 坚韧 执着铿锵有力

描写一个人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的句子 (爱读书特点的) 还有关于爱读书的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刘彝)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书是逆境中的慰藉。

书房是文人精神的巢穴,生命的禅堂。

世界上最壮丽的宫殿是藏书最多的图书馆。

年轻时读书就像迎着朝阳走路。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忆。

精神能补物质的不足。

在学习中取得知识,在战斗中取得勇敢。

勤动笔墨勤看书。

知识好像砂石下的泉水,掘得越深,泉水越清。

如果知识不是每天在增加,就会不断地减少。

语言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

高尚的语言包含着真诚的动机。

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的情人。

学到很多东西的决窍,就是一下子不要学很多的东西。

一个人的度量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股强大的文明力量。

书都读得来的人,还怕有什么做不来的。

成功的科学家往往是兴趣广泛的人,他们的独创精神来自他们的博学。

作者不一定能写到老,但是他一定应该学到老。

再高深的学问也是从字母学起的。

写十卷书要比实际行动打下基础容易得多。

读书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养心。

知识上的富有可以享受心灵上的满足。

不断认识自己的无知是人类获得智慧的表现。

学习不但意味着接受新知识,同时还要修正错误乃至对错误的认识。

不信书不能提高境界,光信书不如无书。

掉进知识情网中的人,时时品尝着知识的甜蜜。

穿着饮食可以因陋就简,而搞学问是不能因陋就简的。

努力耕耘,少问收获。

●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臧克家 ●能够摄取必要营养的人要比吃得很多的人更健康,同样地,真正的学者往往不是读了很多书的人,而是读了有用的书的人。

亚里斯提卜 ●仅次于选择益友,就是选择好书。

考尔德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我们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不好的书也像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把你戕害。

菲尔丁 ●一个爱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老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

--伊萨克·巴罗 ●书籍鼓舞了我的智慧和心灵,它帮助我从腐臭的泥潭中脱身出来,如果没有它们,我就会溺死在那里面,会被愚笨和鄙陋的东西呛住。

-- ●三更灯火五更鸡,。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

--世之落拓而无成者,皆自谓不痴者也。

--蒲松龄: ●攀登科学文化的高峰,就要冲破不利条件限制,利用生活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并去创造新的条件。

高士其 ●青年同志们必须记住,想要连跑带跳地把过去的一切文化遗产得着,那是办不到的。

这需要有坚定的顽强性和艰苦的劳动。

要知道,在这条路上克服困难,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兴奋剂。

-- ●勤勉而顽强地钻研,永远可以使你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 ●学问对人们要求最大的紧张和最大的热情。

巴甫洛夫 ●……科学是到处为家的,枣不过任何不播种的地方,它是不会使其丰收的。

--赫尔岑: ●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五柳先生传》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杜工部集》 ●我们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请教别人是大抵无用,只好先行泛览,然后决择而入于自己所爱的较专的一门或几门;但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鲁迅:《读书杂谈》 ●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书……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更深的了解。

--《鲁迅全集》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

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

--鲁迅:《致颜黎民》 ●我有八位好朋友,肯把万事指导我。

你若想问真名姓,名字不同都姓何:何事、何故、何人、何时、何地、何去、何如,好象弟弟与哥哥。

还有一个西洋派,姓名颠倒叫几何。

若向八贤常请教,虽是笨人不会错。

--陶行知:《八位顾问》 ●积累知识,也应该有农民积肥的劲头,捡的范围要宽,不要限制太多,……牛粪、人粪、羊粪都一概捡回来,让它们统统变成有用的肥料,滋养作物的生长。

邓拓 ●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这就是说,有些书只要读读他们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是不必过于细心地读;还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全读,勤读,而且用心地读。

描写英雄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内心活动句子

词语:顶天立地 光明磊落 视死如归 慷慨激昂 大公无私 堂堂正正 惊天动地 义薄云天 气吞山河 英伟不凡 功名盖世 英姿勃发 大义凛然 宁死不屈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智勇双全 横扫天下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力挽狂澜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奋勇当先 气宇轩昂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昂首阔步 昂首挺胸 百战百胜 碧血丹心 百炼成钢 大智大勇 冲锋陷阵 顶天立地 鼎立天下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赴汤蹈火 光明磊落 急中生智 化险为夷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赴汤蹈火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堂堂正正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力挽狂澜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宁死不屈 身先士卒 挺身而出 威震天下 骁勇善战 仰不愧天 一身正气 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永垂不朽 永世其芳 勇冠三军 战无不胜 镇定自若 气吞山河 英伟不凡 功名盖世 气壮山河 英姿勃发 龙驹凤雏 大义凛然 宁死不屈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智勇双全 横扫天下 扫清四海 一往无前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力挽狂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视死如归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仰不愧天 一鼓作气 一往无前 鞠躬尽瘁 傲然屹立 居高临下 光明磊落 百炼成钢 百折不挠 背水一战 堂堂正正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化险为夷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碧血丹心 谈笑自若 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百战百胜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昂首挺胸 昂首阔步 赴汤蹈火 挺身而出 战无不胜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仰不愧天 力挽狂澜 光明磊落 化险为夷 大显身手 大显神通 大获全胜 义无反顾 久经沙场 谈笑自若 身先士卒 身经百战 智勇双全 闻鸡起舞 勇往直前 视死如归 单枪匹马 所向披靡 坚贞不屈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过关斩将 顶天立地 光明磊落 视死如归 慷慨激昂 大公无私 堂堂正正 惊天动地 义薄云天 气吞山河 英伟不凡 功名盖世 英姿勃发 大义凛然 宁死不屈 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 智勇双全 横扫天下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力挽狂澜 万夫不当 无所畏惧 奋勇当先 气宇轩昂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一身正气 临危不惧 光明磊落 堂堂正正 大智大勇 力挽狂澜 急中生智 仰不愧天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昂首阔步 昂首挺胸 百战百胜 碧血丹心 百炼成钢 大智大勇 冲锋陷阵 顶天立地 鼎立天下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赴汤蹈火 光明磊落 急中生智 化险为夷 所向披靡 所向无敌 赴汤蹈火 无所畏惧 气冲牛斗 气冲霄汉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堂堂正正 正气凛然 龙骧虎步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奋勇当先 顶天立地 力挽狂澜 临危不惧 面不改色 宁死不屈 身先士卒 挺身而出 威震天下 骁勇善战 仰不愧天 一身正气 一马当先 一身正气 万夫不当 永垂不朽 永世其芳 勇冠三军 战无不胜 镇定自若 句子:1)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生而何欢,死而何俱?人得一命,轻如牛毛,人得一名,扬满天下. (2)仪表堂堂,器宇轩昂,如同三国吕布,列国子都。

大鹏展翅,陡蔽乌云;狂飓施威,恐飘鬼国,凭他随处为家,哪里回头是岸. (3)站街头数一数二 出门去盖地遮天 先斩后奏 (4)诗歌杜甫其三句 乐奏诗经第一章 钟鼓乐之 (5)万丈高楼脚下踩 就地刨坑不嫌窄 (6)三国吕布,世之虎将,八面威风,有万夫不挡之勇,却哭求于貂婵之色;病西施弱不禁风,反使强吴衷亡;唐明皇创天宝盛世,是真龙天子,却沉湎于杨贵妃的怀中,足见美女有降龙伏虎之能,有旋乾转坤之功,有倾城倾国之力,有杀退百万将士之勇。

(7)“宝剑欲出鞘,将断佞人头,岂为报小怨,夜半刺私仇。

可使寸寸折,不能绕指柔

”声音悲壮,大有燕赵豪侠弹剑悲歌之慨

(8)我这个短小精悍的身材,这副与众不同的尊容,这副临死不眨眼的浩气.跟你们这些鼠辈可不一样. (9)大麦青青小麦黄,蟠桃美酒我先尝. 妙手东方皆门下,搂草逮兔戏和尚. (10)茫茫愁,浩浩劫,夫妻侠义兼忠烈, 碧血丹心永不灭. (11)熟读圣贤之书,广看烈女之文,吟诗作赋,出口成章,提笔能写,走马观碑,目数群羊. (12)入笼之鸟,落网之鱼,虎落平川,龙卧少滩,可惜我空有鸿雁之志,难以遂愿!!! (13)男子汉大丈夫生在三光之下应该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为国家出力报效。

(14)人不论大小,马不论高低,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活百年,竹子倒高,节节是空的,金钢石倒小,可捻瓷器

杜甫写的诗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的时代背景是什么

《江畔独步寻花》是唐代大诗人杜甫所作的一组绝句诗,共七首。

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六首: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作品原文其一  江上被花恼不彻,无处告诉只颠狂。

  走觅南邻爱酒伴,经旬出饮独空床。

其二  稠花乱蕊畏江滨,行步欹危实怕春。

  诗酒尚堪驱使在,未须料理白头人。

其三  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

  报答春光知有处,应须美酒送生涯。

其四  东望少城花满烟,百花高楼更可怜。

  谁能载酒开金盏,唤取佳人舞绣筵。

其五  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

其六(常用)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其七  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注释  五     (1).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江边独步--独自散步。

  (2).塔--墓地。

  (3).一簇--一丛,无主--没有主人。

  (4).后两句意为:这一丛盛开的无主桃花美极了,使人不知爱深红的好,还是爱浅红的好。

  六   (1)独步寻花:独自一人一边散步,一边找花欣赏。

  (2)黄四娘:杜甫住成都草堂时的邻居。

  (3)蹊(xī):小路。

  (4)娇:可爱的。

  (5)恰恰:形容鸟叫声音和谐动听。

  (6)留连:同“流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

该诗句用来形容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恋恋不舍的样子。

“留连”是个“联绵词”。

  (7)江畔:江边。

  (8) 时时:时常。

  (9)啼:(某些鸟兽)叫。

  (10)自在:自由,无拘无束地。

译文(常用)  六   黄四娘家周围的小路上开满了缤纷的鲜花,   千朵万朵鲜花把枝条都压得低垂了。

  蝴蝶在花丛中恋恋不舍地盘旋飞舞,   自由自在的小黄莺叫声和谐动听,美妙无比。

  背景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

作品鉴赏 第五首      从诗题看,诗中有江、花、人。

诗第一句交代了地点,提到了江;第二句交代了时间,即春天,同时描写了诗人懒困的神情。

为什么会懒困呢

原来是因为春光融融,春风和煦造成的,正当诗人要在春风中休息时,却感到眼前一亮,一簇深浅不同的桃花盛开在江边,诗人的精神也为之一振,“可爱深红爱浅红”一句,不仅写出了桃花争妍斗艳的景象,为画面增添了亮丽的色彩,而且透过诗句,我们好像看到了诗人在桃花丛中欣赏玩味、目不暇接的神态。

  第六首   这是一首别具情趣的写景小诗。

小路上花团锦簇,长满花朵的枝条被压得低垂下来,花瓣之上是流连忘返的彩蝶,它们围绕着花枝翩翩起舞。

从这里,我们嗅到了浓郁的花香。

花旁的小路上,有清脆啼鸣的黄莺,它们活泼自在的神态,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

诗人用“时时”、“恰恰”这些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全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

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化色彩。

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跃然纸上。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是在“黄四娘家”的小路上。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此句以人名入诗,生活情趣较浓,颇有民歌味。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花枝上彩蝶蹁跹,因恋花而“留连”不去,暗示出花的芬芳鲜艳。

花可爱,蝶的舞姿亦可爱,不免使漫步的人也“留连”起来。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但他也许并未停步,而是继续前行,因为风光无限,美景尚多。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赏花时,正在赏心悦目之际,恰巧传来一串黄莺动听的歌声,将沉醉花丛的诗人唤醒。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是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

这类题材,盛唐绝句中屡见不鲜。

但象此诗这样刻画十分细微,色彩异常秾丽的,则不多见。

杜甫在“花满蹊”后,再加“千朵万朵”,更添蝶舞莺歌,景色就秾丽了。

这种写法,可谓前无古人。

  盛唐人很讲究诗句声调的和谐。

他们的绝句往往能被诸管弦,因而很讲协律。

杜甫的绝句不为歌唱而作,纯属诵诗,因而常常出现拗句。

如此诗“千朵万朵压枝低”句,按律第二字当平而用仄。

但这种“拗”决不是对音律的任意破坏,“千朵万朵”的复叠,便具有一种口语美。

而“千朵”的“朵”与上句相同位置的“四”字,虽同属仄声,但彼此有上、去声之别,声调上仍具有变化。

诗人也并非不重视诗歌的音乐美。

这表现在三、四两句双声词、象声词与叠字的运用。

“留连”、“自在”均为双声词,如贯珠相联,音调宛啭。

“恰恰”为象声词,形容娇莺的叫声,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形象。

“时时”、“恰恰”为叠字,即使上下两句形成对仗,又使语意更强,更生动,更能表达诗人迷恋在花、蝶之中,忽又被莺声唤醒的刹那间的快意。

这两句除却“舞”、“莺”二字,均为舌齿音,这一连串舌齿音的运用造成一种喁喁自语的语感,惟妙惟肖地状出看花人为美景陶醉、惊喜不已的感受。

声音的效用极有助于心情的表达。

    在句法上,盛唐诗句多浑然天成,杜甫则与之异趣。

比如“对结”(后联骈偶)乃初唐绝句格调,盛唐绝句已少见,因为这种结尾很难做到神完气足。

杜甫却因难见巧,如此诗后联既对仗工稳,又饶有余韵,使人感到用得恰到好处:在赏心悦目之际,听到莺歌“恰恰”,不是更使人陶然神往么

此外,这两句按习惯文法应作:戏蝶留连时时舞,娇莺自在恰恰啼。

把“留连”、“自在”提到句首。

描写秋天丰收,农民喜悦神态的句子有哪些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潼关吏》作者:杜甫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杜甫为什么要写下《赠李白》这一首诗

李白与杜甫的诗歌交谊唐朝开年至天宝年间,李白家居东鲁。

东鲁其地,确指兖州。

在唐朝,兖州曾改称为鲁郡(天宝元年改兖州为鲁都,乾元元年复为兖州)。

因为李白移家于此,杜甫的父亲杜闲也正在这里做官,故李白与杜甫的多次相聚,地点主要在兖州。

对于研究这两位伟大诗人的初聚,需首先弄清他们各在何时初游兖州

这是个至今尚存疑议的话题。

李白举家迁徙于兖州之前两年,约在开元二十二年(或前一年)夏天,曾经有一次兖州之行,是在一入长安辞京之后,泛黄河东至汴州,游燕赵,复南行,初到东鲁,在兖州滞留数月。

对此,在明清以迄当代诸家之《李白年谱》中,均失记,幸有此间李白在兖州写的作品,可资研究:即《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嘲鲁儒》、《寄远其十》、《初月》、《赠瑕丘王少府》等。

《五月东鲁行》一诗可见此行乃为李白独自一人初到鲁地,时白尚年轻,未曾及仕,为“举鞭访前途”,而“学剑来山东”,这里只言为“学剑”而来,无移家迹象。

诗人好学求进之年,来此逗留,复将要返还安陆并准备再次入京,即“西归去直道”云云。

清王琦《李太白年谱》谓此诗“是初游鲁地之作”。

道出其时尚未移家。

《嘲鲁儒》中的鲁儒,与前诗中汶上翁为同一人,因为前诗对于此翁之嘲讽意尤未尽,复以《嘲鲁儒》再作斥责,是前诗的延伸。

诗中展现青年诗人之言行豪爽,毫无顾忌地嘲讥这一鲁地儒生。

《寄远》十二首为李白在三十岁前后作于长安、洛阳等地的寄内诗,是许氏夫人在世时的作品。

《其十》一首,乃为游至兖州时作。

诗人离别安陆已久,思念家人,便在鲁缟上写诗寄内。

安旗先生指出《寄远其十》“作于鲁地”(见《李白全集编年注释》《寄远其十》题解)。

郁贤皓主编《李白大辞典》也指出这是一首写在鲁地的作品。

《初月》一诗为诗人在兖州泗水畔望月抒怀之作,因闻尧祠亭上管弦乐舞,忆起前不久在燕赵边地所见戍边征战,而发“乐哉弦管客,愁杀征战儿”之感慨。

作于开元二十一年秋初游河北之后。

《赠瑕丘王少府》,也是一首初游兖州之作。

少府亦即县尉。

李白与王少府初交即以诗相赠,盖因即将离鲁而无缘相再会。

诗言“我隐屠钓下”,可知李白其时如姜尚未遇,名声不显。

“尔当玉石分”句,似有如汶上翁者说过有损于他的话,要求予以辨污。

诗中对并不重视李白的王少府美言恭维,知诗人还较年轻。

詹钅英 指出此诗作于“尚未得势”时;安旗指出写在尚“微贱之时”——亦即初游东鲁时。

李白既有移家于兖州的打算,不得不委曲于这一地方长官之下,或为听人劝告,而作此诗相赠。

据以上数诗,可略见李白移家东鲁之前两年的初游行踪(余另撰有《李白初游东鲁作品考略》)。

李白从五月到秋天,居于兖州,与任城六父及诸从弟相聚,并结识了杜闲、王少府、刘长史等地方长官和竹溪六逸中的孔巢父、张叔明等,也许与杜甫同住在杜闲的官邸,方逗留时间略长。

这是对李杜初遇时间最早的估计。

此行,确定了两年后的移家东鲁并作了相应准备。

这是一入长安后的长途跋涉,其路线是:安陆启程—洛阳—长安—洛阳—梁宋—燕赵—兖州。

复经梁宋,旋返安陆。

从开元十八年三十岁时辞家到返归,历时四年。

杜甫青年时代,初到兖州省亲的具体时间有三说。

清人钱谦益、仇兆鳌等认为在开元二十五年,闻一多、郭沫若、萧涤非等认为在开元二十四年。

今人王伯奇撰《杜甫初游兖州时间考辨》、《李白初识杜甫时地新考》(二文并编入《李白杜甫在兖州》),认为“开元二十年春正有贡举下第,始至兖州省父,是时杜甫的父亲杜闲正在兖州司马任上”。

“开元二十二年,李杜初识在兖州,是无可置疑的历史事实”。

论证“杜甫因父寓家兖州,……开元二十年春,比李白早两年有半即至兖州”。

这一论点发中以有详加论证,是有意义的。

李白诗《东鲁门泛舟二首》,作于移家兖州之翌年桃花夹岸的早春。

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有“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与李白在初春时节月下泗水泛舟时地相合,透露出李杜同游的迹象。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谓“白家本在鲁郡。

公《送白二十韵》曰‘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

知白游梁园之次年春,已至兖州”(《少陵先生年谱会笺》)。

两人在兖州相聚,当早于此时。

数年中同往来于此地,因得相识相聚。

只是尚难得查到可靠的证据。

天宝三载,李白沼许还山,出长安行至梁宋(旧说洛阳),与杜甫相遇,杜甫《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诗中有“乞归优诏许,遇我宿心亲。

未负幽期志,兼全宠辱身。

”《赠李白》中有“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味诗意,其时已深为相知。

通常以为此时李杜初聚,恐未确。

杜甫作于这次相聚之前的《饮中八仙歌》中,生动逼真的塑造李白形象。

早于此时就结下的深厚友情,还见于杜甫的多首诗中。

杜甫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中写道“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李白鲁郡送别杜甫的诗中有句,“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在兖州两人一同泗水泛舟,一同步石门、登尧祠、访范十、游甑山……携手同行,踏遍鲁城大地,当也曾同上兖州城楼。

杜甫《登兖州城楼》诗中,“浮去连海岱,平野入青徐”句颇近李白,与李白诗句“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与“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句式像似,视野更开阔。

不由因此猜想,太白帮少陵改诗或起自此时欤

天宝四载秋,两人相聚,对坐已久,茫然兴起,策马登程,同到鲁城北访范十。

此行,李白作《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见范置酒摘苍耳作》,杜甫作《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陷居》。

李杜访范,遂成千古佳话。

参阅二诗,白诗有“雁度秋色远”,杜诗有“落景闻寒杵”,同在秋天,于访范,白诗有“忽忆范野人,闲园养幽姿。

满族然起逸兴,但恐行来迟”。

杜诗有“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途中,白诗写“城壕失往路”,杜诗有“屯云对古城”。

白诗“入门且一笑,把臂君为谁”

杜诗“入门高兴发,侍立小童清”。

对辞官。

李白表明“不惜翠云裘”,杜甫以“不愿论簪笏”接应。

李白乘兴“自咏《猛虎词》”,杜甫则“向来吟《桔颂》……”白诗有“风流自簸荡”,杜诗有“悠悠沧海情”。

此诸多相近之处,可见是同一次郊游时的作品。

似乎杜甫有意仿效李白。

闻一多(《少陵先生年谱会笺》)中。

指出“(二诗)辞意亦相仿佛,当是同时所作”。

又以天宝元年,兖州改称鲁郡,诗题中有“鲁城”二字,知为天宝四载李杜同在兖州时作。

“以兹谢朝列,长啸归故园。

”李白被放之后,由待诏翰林转为平民。

脱掉翠云锦裘,换作“角巾微服”;由当初满腔热情入京,到失意伤心而归。

壮志难酬,怀才不遇,“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心灵痛遭创伤,李白视为“失道”,以“马首迷茺陂”喻之。

以“遂为苍耳欺”,喻朝中小人如张土自 之流,如苍耳而已,当年初居兖州“行歌泗水春”,对前途怀美好憧憬。

辞别儿童,奉诏入京,“仰天大笑出门去”,意欲去“游说万乘”,孰知事与愿违。

“君王虽爱峨眉好,无奈宫中妒杀人。

”经历由受宠到遭谗被疏的历程,当时过境迁,今昔殊异,积愤填膺,心神难宁之时,唯此清幽的田园,得“近作十日欢。

”农家小院中的温馨,抚违法伟大心魂。

这段时间,两人相处日久,情谊益深,话题放纵,以致兼带戏谑,即所谓“谑浪偏相宜”(李白访范诗句)。

这是一段“脱身事幽讨”(杜甫句)之后任情恣性的闲适生活。

访范之时,还另有唱和诗,即李白《戏赠杜甫》;杜诗《赠李白》(秋来相顾),两首真情毕现的诗,却长久不被研究家们理解。

《戏赠杜甫》一诗,因未编入唐人选本曾遭到洪迈、陈仅等人的误解,以为是“好事者所撰”,“定是伪作”。

郭沫若、安旗、郁贤皓等先生力作辨误。

细审此诗,绝非伪作,且是唱和之作,作于访范之后走出范十的村庄行经甑山(饭颗山)时。

两首七绝正引伸出一段李杜交谊的掌故。

兖州的甑山,即李杜相逢作诗的饭颗山。

对此,樊英民先生与余都曾据《滋阳县乡土志》和《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多方考证,撰述为文。

弄清作诗的时间,便不难解读这首诗。

两人从范氏庄返归鲁城,谈话仍兼戏谑,李白口占一诗: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有感于此诗,杜甫以《赠李白》作答: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杜甫访范诗以“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阴铿”开头。

将南朝诗人阴铿比拟李白。

李白便讥杜甫以“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因此,杜甫放言谓李白飘泊无定、愧对葛洪、空度时光、“飞扬跋扈”,似嫌过分之语,也正是两人交情笃厚的见证。

其间夜同眠,日同行,长时相聚,亲如兄弟,这两首兼带戏谑的诗的产生,有着深厚的感情基础。

以“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写李白,以“作诗苦”写杜甫,道出各自的特征,皆极真切。

此二绝,真情毕现之外,可窥得人物个性、形象、语言。

确是重要的作品。

唐人未选入集,大概因诗句率意之故。

李白杜甫在“日静无云”的秋天郊游,是“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的收获季节。

“秋来相顾”,人世浮沉。

四十多岁的李白,渐入人生之秋。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诗人心上的秋是璀灿的。

从入京到还山是他生活和创作道路上前后期的分野,历经波折,作用于他的精神和作品。

在《李白集》中,五分之四以上且多重大题材之作完成于后期。

杜甫从青年时代初游齐鲁,到天宝初年最后离鲁西行,他的《壮游》诗中有“快意八九年,西归到咸阳”一语,“快意”者,因慢游、因省亲,尤在于与李白相聚。

在王瑶著《李白》和安旗著《李白传》两部书中,皆指出杜甫诗《赠李白》写在访范之时,那末,李白的唱和之作《戏赠杜甫》的写作时地便无疑议。

安旗《李白传》中写道:临别时,范十请他们赋诗留念,李白写了一首《寻鲁城北范居士》,杜甫写了一首《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杜甫和李白也要分手了,李白在尧祠石门给杜甫钱行。

他们共同感到都像飘风中的飞蓬……功业不成,丹砂未就,痛饮狂歌,视富贵如浮云把王候当粪土,只图快意一时而己。

于是杜甫口占《赠李白》(秋来相顾)一诗。

两人此别,不知何日再能相聚

且对着这石门秋光,再饮几杯鲁酒。

李白信口吟成《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一诗。

鲁城北访范十与石门饯别的时间相接,同在天宝四载秋天。

如果说“醉别复几日”意指在范十家中畅饮。

那末,“登临遍池台”句,当也含漫步饭颗山(甑山),唱和吟诗的情景。

后人注意到杜甫赠李白诗多至十五首,还有与李白有关的诗,合起来近二十首。

以为李白为杜甫写的诗则甚少,(《李白大辞典》指出仅有《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和《戏赠杜甫》三首),似乎杜甫更重情谊。

这倒有些冤枉了李白,窃以为李白赠杜诗,有的未被识出,如《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弧蓬万里征。

浮去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握别友人,诗人置身空旷的郊野。

挚友乍分,依依难舍。

生活动荡,前路茫茫,望长空,浮去落日也带有眷恋之情——到底与谁握别,令诗人如此惆怅

前人论及此诗,多偏重赏读,少见有人研究考证,因为诗中仅写送客,写惜别,对于写作时间、地点,几成难解之谜。

《李诗选注》谓“此诗但云送友人,不知为谁

而北郭、东城,不知为何地

”《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谓:“此诗创作时间、地址无考。

”但也曾见有文章言及作诗地点,有南阳、宣城、金陵诸说,限于猜测,难得准确。

近年始系此诗作于兖州,李白有家在此,方有送客活动,现存李白兖州送客诗近二十首,《送友人》是不容忽视的一首。

送客地点多在城东尧祠一带,此地是水陆通衢,交通要冲,又多酒肆,便于宴饮饯别,加之景色宜人,易发诗兴。

《送友人》亦写在尧祠前泗水边的石门路上。

北望二十公里处九仙山嶂列,合“青山横北郭”。

泗水从曲阜向西流来,入兖州境即转向南,又朝西南流,是谓“白水绕东城。

”李白东鲁作品,写过这片原野上的浮云,写过这里西下的落日。

鲁郡尧祠送别窦明府诗中“山光水色青于蓝,”与此诗首联意近。

诗中班马,即《秋日鲁郡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诗中“送行驻金羁,歇鞍憩古木”的那匹马。

送窦明府诗中“朝策犁眉(WO),举鞭力不堪”,写策马从鲁门东沙丘旁中至相距三里的尧祠,这是从李白家中到尧祠的往返之路。

在相近的时间里,仍然是这匹马,送友人出走后,与孤独的诗人为伴。

李白东鲁送客诗,皆言被送行人,《送友人》别具一格。

拙作《再谈李白寓家东鲁》(《中国李白研究》)95、96年集)中论及此诗作于兖州后,指出或为另一道送客诗的续作。

因太白诗“十丧其九”,正篇何诗

一时不敢探究。

一旦著意于李白诗《戏赠杜甫》的写作地点,复诵此诗,诗中“孤蓬万里征”的“蓬”字,颇具冲击力,便与鲁郡东石门送杜甫诗中“飞蓬各自远 ”句,与杜甫《赠李白》首句“秋来相顾尚飘蓬”相联系,将蓬的意象,引伸思考,这首诗显然与杜甫有关。

李白由入京到还山,历经重大挫折,心情悒愤,感慨万千,上下求索,前路迷茫。

故杜诗谓“秋来相顾尚飘蓬”。

不久,杜甫离鲁远行,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别,李白送杜诗有“飞蓬各自远”句,《送友人》中又有“弧蓬万里征”,“蓬”字的复出,可见重要。

在两人频繁相处,形影相随,心事重重之时,“飘蓬”二字。

极具分量。

萧涤非《杜甫诗注》注《赠李白》诗中“相顾”二字“见得彼此一样,时二人都流浪山东,故以飘蓬为比。

”安旗先生深知李杜,大著《李白传》中写及石门饯别,有“他们共同感到都像飘风中的飞蓬,不知何处是安身立命之所

”陈贻欣先生注意到这个“蓬”字,所著《杜甫评传》第十四章以“转蓬”二字作题。

从这“蓬”字所透露出来的信息,提供了推断《送友人》的写作时地和所送友人的依据。

这首诗,有交谊情深的背景,这“蓬”字,用于其时,意蕴深邃。

细味《送友人》一诗,通篇情感,皆缘于送别杜甫。

“此去尔勿言,甘心如转蓬。

”(《五月东鲁行答汶上翁》)。

李白初到兖州,就曾作如此表白,为实现思想,甘心于如同飘转的蓬草,浪迹四方。

《送友人》与《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为同时作,是篇续作,正篇诗题上己有“送杜二甫”,续作便径写“送友人”三字。

《李白全集编年注释》、《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皆以此诗似为别友人之作。

前有送诗,继写别诗,二者关联,诗意延伸。

细审两人的往来诗,足见相处时久,相知良深。

李杜相聚,决不限于天宝三载遇于梁宋到翌年秋在石门分别这一年多时光,更早于此时的聚会却向为研究家们忽落。

据新说,李白与杜甫初聚,最迟在开元二十四年,时李白初居兖州,杜甫省亲居住其父杜闲的官舍,两人都有同期作于兖州的作品。

研究这些作品系年,因知同在东鲁。

自“行歌泗水春”,相伴漫步在鲁门东泗水畔。

以后,聚会渐频,友情递增。

李诗《寻鲁城北范居士失道落苍耳中》和《戏赠杜甫》;杜诗《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和《赠李白》是两人兖州相聚的后期作品,李白在送杜诗中与出异出其他尧祠送客诗的新切情怀。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写举杯握别,《送友人》写杜甫刚刚离去,《沙丘城下寄杜甫》写思念。

三首诗中感情脉络相合,可视为组诗。

以“李白一斗诗百篇。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落笔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等句,可见杜甫之推崇钦敬李白。

白诗“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句,可见思念杜甫之切。

《送友人》诗中情愫,系因与挚友分别,从诗人遥望长空挥手惜别的神态,可以推想所送友人的形象。

“落日故人情”,这“故人”是谁

是一起月下泛舟之伴,是共同狩猎孟渚之友,是同游齐州的故交,是携手同行漫步甑山的弟兄,即几天前共饮于范氏家中的杜甫。

“登临遍池台”一个“遍”字,写出相聚频繁。

于今落日时分,分别在石门路上,不由举手劳劳,两情依依,一再赋诗。

杜甫《梦李白二首》其一有“故有入我梦”句,当是石门宴请景再现梦中。

如此一再互称故人,其意颇耐寻味。

《送友人》一诗,为杜甫所重,作《梦李白二首》,其二以“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开头,显系化“浮云游子意”而成。

杜甫思念李白,也怀念东鲁,怀念北郭的青山、东城的白水。

题材相近的同时之作,参照阅读,往往能得深层发现,例如将李白《鲁郡尧祠送窦明府薄华还西京》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互参,可见情绪升华和语言形象提炼。

李诗《戏赠杜甫》与杜诗《赠本白》互参,可为唱和诗,可见情谊,并推知写作时地。

今试将《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和《送友人》连在一起解读。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背景]:时在天宝四载秋,杜甫将离兖州,有意与李白多番接触。

两人同去鲁城北范居士家中造坊,到尘嚣之外的北方农村,呼吸清新的空气,主人热情相待,酣饮畅叙,醉眠共被,戏谑赠诗。

几天以后,杜甫西行,两人在古门握别。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醉别方过几日,曾经一同漫步尧祠、甑山,踏遍东鲁池台。

今日分手,期冀来日再会于石门路上。

望泗水秋波,想起竹溪六逸共隐徂徕的日子。

眼前,水上蓬草转动,人也在飘泊中。

在行将踏上遥远的旅程之际,再次举杯畅饮,寄深情于酒中。

[送友人]:稍顷,杜甫已经远去,诗人静立原地。

张望几天前同游的村庄,村子前是漫步、作诗的山岭。

更远外,青山如障,横列在鲁城北郭。

时光如流,相聚难得,只有环绕东城的泗水,漫流不息。

此别,如飞蓬飘泊万里。

天空中浮云、落日,也依依留连,好像理解离人的心境。

再次举手相招,遥祝一路顺风。

善解人意的班马,萧萧长鸣。

最为熟悉的两首李白东鲁作品,不意其意密切关联,是颇有情趣的。

姑略谈《雪谗诗赠友人》一诗。

这是一首存在争议的四言诗。

诗中所斥责的妇人是谁

向有二说:其一,认为斥杨妃淫乱误国。

洪迈《容斋随笔》、刘克庄《后村诗话》、赵翼《瓯北诗话》、詹钅英《李白诗文系年》、安旗主编《李白全集编年注释》等皆持此说。

或认为斥夫人刘氏,郭沫若倡此说,谓“刘氏与李白离异后,曾向李白友人处播弄事非,故雪谗自辩”(《李白与杜甫》)。

当以前说为是,则约作于去朝还山后的天宝四载。

前人据“五十知非”句系年,恐非。

“五十知非”系出自《淮南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句,而非太白作诗之年。

安旗谓“(作雪谗诗)时白或遭祸,因向友人抒其觉沉忧”(《李白全集编年注释》)。

杜甫最崇敬李白,也深为了解和关心李白,对其入京、还山,知情最多,在洛阳相遇时便备述其事。

杜甫谓白“脱身事幽讨”,“兼全宠辱身”。

这类话题尤其在访范十时谈论最多,杜甫听腻了,便以“不愿论簪笏”作阻,或以屈原遭放逐相劝慰,有“向来吟《桔颂》”句可证。

“屈原憔悴滞江潭”。

此时李白的心情,确也正像流放中沉吟于泽畔的屈原。

因“失往路”而“遂为苍耳欺”,于今“不惜翠云袭”,毅然辞京还家,“远为千载期”,“风流自簸荡”。

放远目光,振奋精神,萌发“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之思,此与雪谗诗中之“立言补过,庶存不朽”旨意承接。

此诗以“嗟余沉迷,猖狂已久”开头,与杜甫诗中“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相接。

兼及“五十知非,古人常有”句,可见他乐于倾听规劝。

《雪谗诗赠友人》作为纵谈遭谗经历之时,当赠给最为关心和熟知内情的人。

因此便有了这首以雪谗为内容的赠诗。

在朝遭谗被疏以致罹祸,以雪谗诗表述“心切理真”。

此时,“谁察余之贞坚”

唯有“离娄自明”,“善听”(均此诗中句)以昭太白忠诚的杜甫。

《雪谗诗赠友人》可与《惧谗》一诗相参阅。

谗言可畏,向谁雪谗

是向最关心他的人。

诗赠予谁

显系杜甫。

旨在抒愤,故诗题不著友人姓氏。

初读此诗,略述浅见,聊备一说。

《秋日鲁尧祠亭上宴别杜补阙范侍御》,此诗题郭沫若释为“宴别杜甫兼示范侍御”,侍御其人,即辞京还乡隐居鲁城北的范十。

并指出”兼示”二字,抄本适缺,注以“阙”字。

后将“甫”作“补”,后窜入正文。

范氏不是宴别对象,故曰“兼示”。

最早谓此诗为送别杜甫的是唐人段成式,他见到有个本子上“杜补阙”作“杜考功”,便指出这是杜甫。

据诗意,至今尚难于认定此说之准确与否

却不妨将诗中情景,视为送杜: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

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鲁酒白玉壶,送行驻金羁。

歇鞍憩古木,解带挂横枝。

歌鼓川上亭,曲度神飙吹。

云归碧海夕,雁没青天时。

相失各万里,茫然空尔思。

送客地点同在尧祠、石门,时间亦是秋季,同为日落时分。

“相失各万里”,行程也与杜甫西去咸阳契合。

这句诗与《送友人》中“孤蓬万里征”,与《鲁郡东石门送杜甫》中“飞蓬各自远,”三者相合,足见关联。

杜甫曾向范十说过出行之日,事先有约,故赶来参与宴别。

此诗如确为送杜,那末,三诗作于同时。

郭沫若的发现,可资深入研究。

《沙丘城下寄杜甫》,是李白怀杜诗最为著名的一首,是很重要的一首。

通常系为天宝五载作于东鲁兖州:我来竟何事

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居东鲁沙丘家中,夕阳西下时,思念起远行之后的杜甫,心潮如汶水浩荡,便以诗寄情。

据诗题中“沙丘城下”,诗中,“高卧沙丘城”,可确知李白东鲁家居之地。

另外在《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雅子伯禽》诗中中“我家寄在沙丘旁”,并参以“我家寄东鲁”(《寄东鲁二稚子》),“二子鲁门东”(《送扬燕之东鲁》)句,其居家地点,所言甚明。

唯前人不知此沙丘在兖州,而迷茫千载。

安旗《李白全集编年注释》书中《沙丘城下寄杜甫》题解“沙丘指兖州(鲁郡)治城瑕丘。

《兖州府志》‘沙丘在东门外二里’,杜甫时在长安”。

正当研究学者著意李白东鲁寓家地之时,1993年兖州出土《北齐河清三年造像》刻石,上有“岁次实沉于沙丘东城之内”句,确证兖州沙丘的存在。

沙丘之谜,始得冰释。

以往认为李白家在任城,实误。

任城有“李白尝醉于此”沈光《李白酒楼记》的酒楼,只是他曾多次借居的贺兰氏的酒楼。

以沙丘城代指兖州县城,亦见于初唐骆宾王的文章,这是唐代人所熟知的代称。

诗中以古树、秋声喻诗人孤寂,以鲁酒齐歌写思念之苦。

又见石门秋波,将思念之情寄予南征的汶水,写来情深意切。

李白关于杜甫的诗有《戏赠杜甫》、《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加之《送友人》和另外两人同游时所作的几首,这位年长十一年的兄长,所作也甚可观。

尤难得诗中寄以深情。

杜甫离鲁城到长安,“朝叩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悲辛不堪,愈加思念李白,悔于没有更多时光同在一起。

严冬时,“寂寞书斋里,终朝独尔思。

”作《冬日有怀李白》。

在《春日有怀李白》中,以“白也诗无敌”评价李白,期望再见,“重与细论文”。

孔巢父谢病归江东,杜甫请他到禹穴寻李白,转致问候。

因入永王李lin幕中,李白蒙冤,杜甫尤其关心,写诗深表不平。

思念之切,以致“三夜频梦君”。

作于李白暮年时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被视为诗体小传。

李白“济苍生,安社稷”。

“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之志,与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人生愿望契合。

其创作影响杜甫,其少任侠、重义气、乐于助人的高尚品格,感召杜甫。

对人生、对诗歌艺术,两人的心灵上多有相通之处。

诗中两曜相互尊敬,友谊诚挚,对诗的缪恋,将两颗伟大的心连在一起。

李白“一生低着谢宣城”(王士祯《论诗绝句》)锤情于谢。

杜甫则尤其痴情于李白,且愈到晚岁,愈加深切。

李白杜甫聚会地点有梁宋、单父、兖州、济南等地,其初遇和最后分别却在兖州,在兖州相聚时间最久。

李白赠杜诗,均作于兖州,关于李杜交谊,兖州是最为重要的地方。

杜甫青年时代游齐赵,至东鲁,写出名篇《登兖州城楼》,诗中“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

”道出了此行之目的,从此开阔了视野。

到最后离鲁之前,有感于“山东李白”之称,自谓“余亦东蒙客”,与李白之称东鲁兖州沙丘为“家”、为“乡”、为“故园”、“故巢”有所区别。

从这些词语,可见诗仙、诗圣与这方水土的深厚情缘。

李杜交谊历来为文学史家称道。

闻一多先生在《杜甫》一文中盛赞两曜相聚:我们该当品三通画角,发三通擂鼓,然后提起笔来蘸饱了金墨,大书而特书。

因为我们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

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走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

如今李白和杜甫一诗中的两曜,劈面走来了,我们看去,不比那天空的异端一样的神奇,一样有重大意义吗

假如关于这件事,我们能发现到一些详实的材料,那该是文学史里多么浪漫的一段掌故

(徐叶翎)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