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个描写人物特写镜头的句子
自己思考,把想象的具体细节写出来就好
关于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等的作文(用慢镜头和对比和正侧面和描写人物的句子)
伟大的老师,我们敬佩您。
我们的老师,胖胖的,个子高高的,脸形很圆。
戴着一副500°眼镜,犹如一个博士。
老师留着一头长发,她心地善良,和蔼可亲。
有一次,我写的字歪歪扭扭的,非常难看。
张老师把我留了下来,让我重新写。
一直让我把字写工整、规范为止,老师才让我回家。
我当时很恨老师,心想:不就是几个字吗
写好写坏不都是一样吗
干吗这么一遍又一遍地写,硬是把字写规范,真是浪费时间。
回到家,我把挨留的原因告诉了妈妈,妈妈对我说:“字是门面,从写字上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
老师严格要求是对的,是对你负责,你写一手好字是自己的,谁也盗不去。
”听了妈妈的一席话,我明白了老师的用意,使我更加敬佩老师了。
从那以后,我就象个一年级的小学生,天天坚持练字,无论写什么作业都坚持把字写工整,写规范。
过了一段时间,我的字比以前漂亮了,规范了,还多次受到老师的表扬。
这都是张老师严格要求的结果啊
在我心中有一支永不熄灭的蜡烛,永远燃烧着生命之火,永远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这支蜡烛是不是很像在我们身边的一位很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呢
他在课上给我们讲做人的道理;在课后是我们的益友,如果同学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她还会耐心地教导我们,没错,他就是我们的老师, “蜡烛时刻在提醒着我们,要处处为他人着想。
”这也许是老师常说的吧
一年了,老师曾为了我们掉过多少“珍珠”
而我们呢
却时常惹她生气,心中真是难过,也很后悔:我,一名中学生,没有全身心地努力。
老师,我想对您说:“您为我们操劳,任劳任怨;您带我们进入知识的海洋,在那里遨游,使我们懂得书中的乐趣;您精心备课,与我们一起品味书中美妙的午餐;您如好朋友似的关切我们;是您,是您,还是您
您像一根红烛,为后辈奉献出所有的光和热
您的品质和精神,可以用两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燃烧
不停的燃烧
您像一只会说话的小鸟,来为我们讲课,是那么得丰富多彩,每一个章节都仿佛在我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让我看到了一个斑斓的新世界…… 伟大的老师,我们敬佩您。
请你写出一个表现人物生命垂危之即的镜头或画面,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写话
《红楼梦》贾母喜欢王熙凤,那是无疑的了。
凤辣子活泼大方,能言善道,总是能把贾母哄的哈哈大笑。
她不仅仅是贾府的当家人,也是贾母的开心果。
凤姐的性格,绝不是什么温柔端庄之人。
她对待下人严厉苛刻,对二姐秋桐等人费尽心机,贪财妄为,心狠手辣。
但是,她呈现给贾母的,却是活泼机灵,心细周到,爽朗大方的一面。
贾母喜欢的,也正是这一面。
她这样的性格,显然和薛宝钗“罕言寡语,安分随时”的性格,是大相径庭的。
贾母再糊涂,也不会看不出凤姐不是安分之人吧
描写人物的文章 表现出1个人物特点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中,常常要描写人物的外貌。
这是因为,外貌 描写是人物描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起着很 重要的作用。
外貌描写包括静态外貌描写、动态外貌描写两种。
怎样把人物的外 貌写具体呢
第一、静态外貌描写:就是像描写一幅画、一张照片那样,去描写 整个人物的外表,包括描写人物的容貌(面容长相)、身材(高矮胖瘦)、 服饰(穿着打扮)、年龄、性别等。
在具体描写静态外貌时,要注意以 下几点: (1)要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具体描写。
年龄、性别、性格、职业、生活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人物的外 貌也定会有所不同。
静态外貌描写,虽然包括多个方面,但决不等于要 面面俱到,一定要抓住人物自身外貌中与众不同的特征进行具体刻画, 做到写谁像谁(即依照文字,能够顺利找到对应的人)。
这样才能给读 者留下深刻而鲜明的印象。
具体方法: ①注意抓住容貌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在这方面,又要特别重视“画 眼睛——写内心”。
伟大的作家鲁迅先生曾说:“要极省俭地画出一个 人的特点,最好是画他的眼睛。
我以为这话是极对的,倘若画了全部头 发,即使画得逼真,也毫无意义。
”如: 穆老师的眼睛双眼皮儿,乌黑的眼珠儿又圆又大。
乍一看并没有什 么特别,可是你仔细一瞧,穆老师的眼睛还会说话呢
这段外貌描写仅两句话,便把穆老师善解人意的特点写出来了。
②注意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
风俗、爱好、性情不同,人物 的服饰往往也就不同。
因此,抓住服饰特征进行具体描写,是省俭地画 出一个人特点的又一重要方法。
如: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劲上套一个明晃晃 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 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
(《少年闰土》) 寥寥数语,不仅描写出了人物的外貌,还展示出了当时浙江绍兴一 带的风俗民情,同时写出了父亲对闰土的爱心。
抓住人物独具的外貌特点进行真实、有选择地具体描写,就能使笔 下的人物栩栩如生,达到如见其人的效果;就能有效地避免外貌描写“千 人一面”(都是“高鼻梁,大眼睛,双眼皮儿,一笑俩酒窝儿”)的现 象。
(2)要有顺序地进行描写。
外貌描写也要有一定的顺序,写前也要先想好按照怎样的顺序写, 然后逐一写来。
比如我们打算从长相、穿着两个方面去写一个人的外貌, 如果在长相描写中插入穿着描写,就会令读者费解。
这样杂乱无章的外 貌描写是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
怎么办
①按照从整体到局部的顺序写。
即先描写人物的全貌,再描写人物 局部的“特写镜头”。
可以先写人物身材怎样,是高大魁梧,还是瘦小 枯干,然后再对头、身、四肢等有选择地进行描写;写人物的脸,可以先从整体上写这张脸什么样,然后再对额头、眼睛、面颊、鼻子、嘴、 下巴等部位有选择地进行描写。
如: 风雪中,一位老战士,靠着冰崖坐着,一动也不动,好像一尊塑像。
他浑身落满了雪花,神情十分镇定、自然。
他穿着一身破旧的单衣,布 片像枯树叶一样贴在身上。
(《丰碑》) 这段外貌描写先从整体上描写老战士的全貌“好像一尊塑像”,然 后再描写他的神情、身上穿着,顺序清晰,栩栩如生。
②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写。
即先描写某些部位所具有的明显突 出的特点,然后再写人物的全貌。
如: 长期监狱生活把弟弟折磨得面黄肌瘦。
他长得脑袋大,身子小,难 友们都很疼爱他,叫他“小萝卜头”。
(《我的弟弟“小萝卜头”》) 这段外貌描写先写他的脸面、脑袋、身子,然后再描写他的全貌像 个“小萝卜头”,有序、简练而生动。
③按照不同方面的顺序写。
即从容貌、身材、服饰、年龄等不同方 面,有选择地进行描写。
如: 古铜色的脸上镶着一双亮光闪闪的眼睛,尖尖的下巴上飘拂着花白 的络腮胡须。
他高高的个子,宽宽的肩膀,说起话来声音像洪钟一样的 响亮,走起路来地皮也踏得忽闪忽闪的。
(《老水牛爷爷》) 这段外貌描写,按照“容貌→身材→声音→走路样子”的顺序进行 具体描写,鲜活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第二、动态外貌描写:就是刻画人物在特定情形下的神态表情。
人 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活泼、呆板、暴躁、文静的性格,都会在神 态表情上流露出来。
因此,动态外貌描写比静态描写更能揭示人物的性 格特征。
在描写人物动态外貌时,最好与静态外貌描写相结合,与人物的语 言、行动描写相结合。
这样写,不但具体,效果也好。
如: 铁人睁大了眼睛,“哦
⋯⋯咳
”他向司机喊道:“掉头,回去
” (《忆铁人》) 这两句话,把描写神态(“睁大了眼睛”)与描写语言相结合,真 实具体地表现出铁人得知事情真相后吃惊异常、急于向阿姨赔礼道歉的情景。
写人记事时,常要描写人物的语言。
因为,语言是心灵的“门户”, 语言描写是直接表现人物精神风貌、把人物写“活”的重要手段。
这就 需要我们掌握把人物语言写好、写具体的方法。
怎样把人物的语言写好、写具体呢
下面的这段话,会给我们许多 提示: 我哭着,哭着,听到有人走了进来,回头一看,原来是继父,便把 头扭向一边。
他在我身边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丽敏, 你的心情我理解,这都不怪你。
以后我哪儿做得不对,你尽管提出来, 别闷在心里。
不过,我相信我会做一个比你想象的要好得多的爸爸。
” 听了这些话,我张嘴想说点儿什么,可是,话到嘴边又缩了回去。
(1)描写语言,要真实、准确,符合人物的身份和特点。
由于人物的年龄、性别、性格、经历、职业、文化程度、思想觉悟 等不同,所以语言的风格、特点也一定是不相同的,这就如同每个人的 长相一样。
语言描写,目的就是要揭示人物性格,塑造活生生的人物形 象。
所以,描写语言,就一定要真实、准确,符合这个人物的身份和特 点。
这是把人物语言写具体的重要前提。
例段中的小作者,就很好地做 到了这一点。
她所描写的继父的语言,合情入理,与当时的情景很贴切; 真诚坦直,朴实无华,非常符合劳动人民的身份;善解人意,饱含爱抚 之情,充分体现出劳动人民为人的特点。
同学们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最爱犯的毛病就是“众口同腔”,或不 看写作对象,想当然,用描写小弟弟的语言来描写老爷爷,用描写老奶 奶的语言来描写小姑娘,用描写知识分子的语言来描写劳动人民,等等。
其实,这并不是你描写的人物在说话,而是让他们说你设计的话。
这是 错误的。
(2)描写语言,不但要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是怎么 说的。
在描写人物语言时,既注意写清人物都说了什么,又重视具体写出 人物是怎么说的——说话时的声音、语调、神态、动作等。
这对刻画人 物,更好地表现人物特点,是极为有用的。
如:例段中,“他在我身边 坐下,用手抚摸着我的头,亲切地说”,这是小作者在描写继父说话时 的动作、神态。
这些语句,与说的内容互相映衬,真切而生动地表达出 继父对“我”的关怀、爱怜。
行动,包括动作、行为两个方面。
动作,指人物一举一动的活动, 如:抓、拉、扯、跑、踏、看、听、闻、说等;行为,指人物一连串的 动作,表现为一个过程,如赛跑的过程、钓鱼的过程、做游戏的过程等。
行动,是人物性格、情感、品质、思想的具体表现。
看一个人,不 光要听他是怎么说的,还要看他是怎么做的。
因此,行动描写是直接刻 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精神面貌,把人物写“活”的又一重要手段。
怎样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呢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看看你能否悟 出一些方法。
小磊,那可是班上有名的“小迷糊”。
一次,他拎着书包走进学校, 看见写字课代表正在教室门口检查同学们的写字用具,不禁叫道:“糟 了
”他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身就往家跑。
“小磊,怎么又回来 了
”妈妈问。
他也顾不上回答,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
屋子 里乱糟糟的,连被子还没叠呢。
“毛笔,毛笔
”他找了柜子又翻抽屉,, 总算在床底下找到了毛笔和墨,可涮笔瓶呢
他猛然想起上次大字课回 来,他用瓶子捞鱼,放在窗台上了。
他提起瓶子,一股臭味扑鼻而来。
原来瓶子里的鱼死了,已经泡了好几天了。
小磊赶忙把臭水连鱼一块倒 掉,抄起桌上的笔墨,夹着瓶子奔出家门。
屋子里柜子张着嘴,椅子翘 着腿,抽屉伸着舌头,都在责骂小磊不把它们放好。
小磊冒着满头大汗, 一路上也不住地责备自己。
等他气喘吁吁地跑进校门时,校园里早已鸦 雀无声了。
(1)描写人物行动要准确。
这里的“准确”,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现人物特点,二是符合生 活实际。
这是把行动写具体的首要条件。
不同性别、性格、年龄、身份的人,行动的特点也一定是不同的; 人在不同情景、环境中,行动的特点更是不同的。
很简单的事例:男生 吃西瓜的行动,和女学生一定是不同的;三伏天,半天又没喝到一口水, 此时吃起西瓜的行动与平日也一定是不同的。
这就提醒同学们,在描写 人物行动时,务求做到“准确”二字——抓住人物行动的特点写,抓住 人物在特定情境中行动的特点写;实事求是,人物是怎么做的,就怎么 写,真实地反映生活实际。
如:例段中“拎着书包走进学校”,“用手掌拍打着自己的头,转 身就往家跑”,“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抄起桌上的笔墨, 夹着瓶子奔出家门”等,这些行为、动作描写准确贴切,生动、形象地 刻画出一个既淘气又毛手毛脚,生活和学习缺少条理的同学的形象。
(2)描写人物的行动要细致。
①人物的行为都不是孤立的,都是由若干连续的动作组合而成的。
要把人物的行动写具体,首先要对人物的行为进行“分解”、展开—— 先怎样,又怎样,最后怎样。
想好以后,再按照这些动作的先后次序, 逐一地、有条理地、连贯地写出来。
当然,描写要有目的,事先要想好 为什么写这个动作和那个动作,而不能一股脑儿全写出来。
如:例段中,作者把小磊回家取写字用具的经过分成“发现没带用 具、回家去取→找柜子、翻抽屉→返回学校”这三层,每一层又都将行经过既顺畅,又具体。
②在描写每一个动作时,不但要写清人物做了什么,还要写出人物 是在什么情境、背景下做的,是怎么做的——写出人物动作表现时的神 态、语言、心理等。
“做什么”、“在什么背景下做”和“怎么做”, 这些都是人物动作描写的内容。
把这些内容写清楚,人物的动作描写自 然也就具体了。
如:例段中,“三步并作两步奔回自己的房间”、“气喘吁吁地跑 进校门”这两个短句,“奔回”、“跑”是写做什么,“三步并作两步”、 “气喘吁吁”则是写怎么做,在什么情况下做。
这样,把动作写具体了, 人物急促、慌乱的形象也就活灵活现、跃然纸上了。
心理,又叫心理活动,指的就是人物想些什么,是怎么想的。
心理 描写,就是对人物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进行描写。
它可以直接揭示人物 心理活动状态,是直接刻画人物、把人物写真写活的又一重要方法。
描写人物的心理,又分描写自己的心理和描写他人的心理这两种形 式。
(1)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作文时,无论是主要记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还是写自己看到的、 听到的、想到的内容,往往都需要描写自己的心理,用来展示自己心理 活动的经过,或是为了烘托主要人物,提高文章的感染力。
因为自己最了解自己,心里想些什么、怎么想的,自己最清楚,所 以写自己的心理活动是比较容易的,可以直接采取“我想”的方式写出 自己的心理活动。
只是要注意:描写时,既要写出自己“想什么”,还 应写清“怎么想的”,“为什么这么想”。
这样,就把自己的心理活动 写清楚、具体了。
另外,要写出深层的、真实的心理,避免口号化,表 面化,遮遮掩掩。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自己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正当我和爸爸谈论着马路上过往的一些名牌小轿车时,只见一位看 自行车的老奶奶正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刚才扔掉的冰棍纸和软包装盒。
这一举动顿时使我惭愧不已,想立刻跑过去对老奶奶说些什么,可又实 在觉得不好意思。
唉,算了吧,下次不再随便扔了不就行了。
我心里默 默地想着。
此时,我也无心再去观赏那些名牌小轿车了,只是往前走了 几步,端详着这位头发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大约六十多岁的老奶奶。
她身子比较单薄,背有点驼,但显得很精神。
我在想,这么大年纪了, 还在用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社会做着贡献,真了不起;再想想自己,只图 个人方便,却给别人带来了麻烦,惭愧之情不禁油然而生。
这段话记叙的是小作者看到老奶奶艰难地弯下腰,去捡“我”扔掉 的废弃物时,心里想的内容。
作者不但写出了自己想什么(想认错可又 不好意思→只此一次,不能再扔了→老奶奶真了不起→自己图方便,给 他人带来麻烦),而且写清了怎么想的(心里默默地想),为什么这么 想(见老奶奶捡自己扔掉的废弃物,惭愧不已),真实地表达出了自己 内心的思想活动。
(2)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
因为我们不可能钻到人家的脑子里,所以要描写他人的心理活动就 比较难了。
怎样把他人的心理活动写具体呢
尽管他人头脑中是怎么想 的,我们无从知晓,可是人物的心理活动无不从他的表情神态、言谈话 语、行为举止等方面表现出来。
从这个角度讲,具体描写他人心理活动 的方法又是多种多样的。
如: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表情神态来反映 人物的心理活动;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 特别是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自言自语”,让人物直接倾吐自己的内心 世界;可以通过具体描写人物的动作,尤其是一些细节的动作,来揭示 人物内心隐蔽着的微妙的感情。
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描写人物幻景的方式,来具体展示他的心理活动。
大家读读下面这段话,体会一下作者是怎样把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具 体的: 有一次,我正在做功课,亮亮看见我手里的钢笔,硬要拿。
我说: “亮亮,钢笔不能玩,小姨给你看一张画吧。
”他又摇头又甩胳膊,“不 要,不要
”接着就哭起来。
妈妈看见了,对大家摆一摆手,大家就若 无其事地各做各的事。
他哭了一会儿,用手捂着眼睛,断断续续地哼着, 还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看,看大家是不是是注意他。
他的目光从妈妈身 上移到姐姐那儿,一会儿又移到我身上。
我竭力不让自己笑出声来。
他 把大家扫视了一遍,也就不闹了,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
以后我再做 功课,亮亮也不要钢笔玩了。
这段话,写亮亮先是撒娇,继而以哭为手段要大人答应他的要求, 最后见哭不能生效,只好“自己拉着小汽车玩去了”。
作者通过具体描 写小孩的行动(摇、甩→哭)、神态(捂→偷看→移),逼真地写出小 孩的心理特点,反映出亮亮真是个聪明淘气、活泼可爱的孩子。
三国真让我着迷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这历史的长河中我最偏爱的是三国。
而在三国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我最喜欢的是被后人称之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的曹操。
曹操原姓夏候,出身于宦官之家,是东汉末年的一个军阀,多谋善断,长期占据河南一带。
我对曹操产生浓厚兴趣的还是从那一堂历史课开始。
周一的历史课,我们从秦汉时期来到了“三国鼎立”。
“学习三国,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关键人物——他是曹操。
下面请大家讲讲你所知道的曹操。
大家畅所欲言,不要客气哦
”历史老师笑咪咪地说道。
“老师,曹操是一个文学家,他的诗写得很好,我读过。
”“老师,曹操是一个疑心很重、嫉贤妒能、小鸡肚肠子的人。
”“老师,曹操是一个任贤为能、知人善用的好人。
”“老师,曹操是一个奸臣。
他‘挟天子以令诸侯’。
京剧里不是唱‘白脸的曹操,黑脸的包公……’”说到兴奋处他竟然唱起了京剧……看着大家七嘴八舌、各抒己见,谁也不服谁。
老师笑了,“好了,大家静一静。
看来你们了解得还不少啊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关于曹操的故事。
”袁绍手底下有一个谋士,名叫许攸,在官渡之战中曾向袁绍谏言,建议他趁曹军后方阵营空虚,派奇兵突袭。
但袁绍自命不凡、骄傲轻敌,于是许攸决定投奔曹操。
曹操本是一极其惜才之人,听到许攸来了,高兴得连鞋都来不及穿就光脚跑出来迎接。
这就是著名的“曹操赤脚迎许攸”的故事。
后来,许攸出了“袭击袁绍屯粮”的计策,曹操派人火烧袁绍粮草,使得袁军军心大乱,把原来四万对十万的悬殊比例彻底打破,曹军打败袁绍。
这就是三国时期“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
“曹操是一个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他爱惜人才,重用人才,重视国家经济发展,屯田、兴修水利……”“当然,曹操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曹操杀华佗、曹操杀杨修……”“我们有些同学看的是《三国演义》,那不是真正的历史,那是文学作品,所以你们要想了解历史,要看一些正史。
那才能对历史、对历史人物有一个正确的评价。
”“同学们,现在你们知道曹操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吗﹖”……从此,曹操在我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我想他必是三国之中金字塔顶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千年不衰。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朗朗的读书声”又把我带进了那浩瀚的历史长河。
通过几个连续的动作描写表现人物的特点,写一段话
他用抓住门的把手,轻轻,将车门打开,右腿微微,右脚很熟练的伸进车里在了油门的位置。
然后,低下头,屈腿,弯腰,身体向右倾斜,左腿也跟着进了车里。
他稍微调整了一下身体,右手扶着方向盘,左手顺手把车门带上。
请写出一个表现人物生命垂危之际的镜头或画面,注意刻画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颤抖的双手颤抖的眼皮
运用于叙议结合的方法,写一个人物描写的片段,表现这个人物的特点。
(300点)
只见外婆刚才还眼睛不清楚,现在却毫不费劲、快速地把线穿过了细细的针眼中,我惊讶,外婆却说:“熟能生巧嘛。
”我被外婆娴熟的手法吓了一跳,因为外婆平时看东西都要戴上一副厚如瓶底的老花眼镜,而刚刚的动作不过几秒种而已。
外婆做事永远敏捷、迅速、不拖泥带水。
她做事永远有一股年轻人的干劲,老年人的成熟,女子的几丝心细,男子的几分果断。
描写人物,最优美的句子
描写人物的优美短句子1.她那鲜红的脸颊正给太阳晒得如缎子一样,亮晶晶的透映着一抹晴朗天空的光霞;2.阳光在教室里洒下炫目的光辉,照亮着一张张快乐的、兴奋的脸,每张脸都像一朵花;3.她们的身材是那样苗条,步履是那样轻盈,仪态大方,好像一群美丽的仙子从天而降;4.乌黑的秀发被扎成马尾,柔柔的垂在背后,小巧而白皙的脸上绽放着爽朗的笑,上面的五官镶嵌的精致得当;5.她是一位活泼可爱的小女孩,白净的瓜子脸,弯弯的眉毛下一双水灵灵的眼睛。
6、侯校长的一张瘦削得像干枯了的橘子似的脸上,也略略透出了一丝笑意。
秦瘦鸥《秋海堂》7、他那张黑瘦的脸给雪白的被单衬得那样鲜明,仿佛一节枯木……笑脸:8、那锥子形的瘦脸上,立即浮满了一触即发的笑纹。
9、她淡淡的笑容,像阴寒欲雪天的淡日……钱钟书《围城》10、她那张明媚的眸子,圆月般的笑脸,总好像电影特写镜头似的,在他脑子里闪现。
11、张竣的大眼睛也一下子变得明亮了,脸色就像春天的晴空那么明朗。
胡万春《心声集》12、一向苍白的两颊染上了一片好看的红晕,上面闪着无比快乐的欢笑,就像暴风雨过后的晴天,悬着明亮而美丽的云彩一样。
13、他的脸上浮起点笑意,像春风吹化了冰似的,渐渐地由冰硬而露出点水汪汪的意思来。
老舍《四世同堂》14、他那铁青的脸色,就像顿时解冻的冰河,笑靥像春风中的涟漪,一圈一圈地沿着鼻翼和眼角荡漾起来。
15、脸儿笑得像个白面开花馒头。
16、女儿养了个白胖小子,乐得老俩口的脸变成了两个细刀镂过的蜜枣——皱成一团。
17、彭三爹正求之不得,脸上笑得像一朵八月金丝菊……18、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19、有个梳长辫的圆脸姑娘……边走边跳,边跳边唱,无忧无虑,笑脸像一朵出水芙蓉。
20、老王的脸皮像是活的,刚才还愁眉苦脸的,一下子就变成怒放的桃花。
描写人的特写镜头的片段
高尔基的童年:母说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花那样温柔、鲜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
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
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背影 高尔基的童年外祖母说话好似在用心地唱歌,字字句句都想鲜花那样温柔、鲜艳和丰润,一下子就牢牢地打进我的记忆里。
她微笑的时候,那黑得像黑樱桃的眼珠儿睁得圆圆的,闪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愉快光芒,在笑容里,快活地露出坚固雪白的牙齿。
虽然黑黑的,两颊有许多皱纹,但整个面孔仍然显得年轻,明朗。
但这面孔却被松软的鼻子、胀大了的鼻孔和红鼻尖而给弄坏了。
她从一个镶银的黑色鼻烟壶里嗅烟草。
她的衣服全是黑色的,但通过她的眼睛,从他内心却射出一种永不熄灭的、快乐的、温暖的光芒。
她的腰弯得几乎成为驼背,肥肥胖胖,可是举动却像一只大猫似的轻快而敏捷,并且柔软得也像这可爱的动物 朱自清的背影:(2)第二次与第三次写背影,笔墨一详一略。
第二次是描写父亲过铁道去买橘子时的背影,极为详细:记写了当时父亲的穿着打扮、体态动作,特别着重描绘了他过铁道的情景——对怎样走去,怎样探身下去,怎样爬上月台,攀上爬下,移脚倾身,都细细地翔实地写下,使人读后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亲见了一位仁慈的父亲对儿子关怀和体贴的情景;第三次写背影:“我望着他走出去……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一句带过。
这里如再详写,文字难免要与前边重复。
而前边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感情发展的高潮,当然是必须详写的;只有详写了,才能具体地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动人情景,才能深刻地细腻地表现出父子之间的依恋、眷念和温情。
详所当详,略所当略,不仅有利于突出文章的重点,而且也可使行文富于变化,产生浓淡、张弛、琉密有机统一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