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荷花的诗句 要唯美点。
。
(自己写的也行)
《七绝·荷花》芙蓉出水展红颜,荷叶亭亭似玉盘。
根藕洁白泥不染,清香远溢韵非凡。
(二)似雪白莲高雅存,玉洁剔透净凡尘。
凌波碧衬堪神圣,清韵幽芳品质尊。
描写夏曰荷花的古诗词
1、桃花点缀着爱情,爱情点缀着桃花,花开花落中,爱在步步向前。
2、花儿终会凋零;即便是木棉花,也终有凋落枯萎的时候。
但是,我心中的木棉花,正在静静地怒放着,永远也不会凋谢。
3、桃花桃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不知为何,今年的桃花,好似比那一年的桃花都美,都令人陶醉
哦,原来是因为爱情。
我不再孤单,因为我的右手,一直被他牵着。
4、我和你携手并肩,踩着粉色的花瓣一路向前。
看着漫天的桃花雨,我和你伴着凉寺的钟声,坐在凉亭中畅饮交谈。
一壶花酿,一首琵琶曲,如花般的爱情也在不经意中悄然绽放。
5、一花一世界。
总以为牡丹,生在一个华美的世界,开得张扬,甚至一季的花,便能开出一世的荣耀,让人只能远观,却走不进那份富丽堂皇。
6、黎明之前就把故事结束,仿佛一切还没有开始。
短暂绽露笑靥,旋即离去,虽然苍白,却是真心献给守着黑夜等待它的人儿。
7、五月的暖风,吹醒了沉睡的花蕾,吹开了花儿无数。
院墙上的蔷薇也在这个温润的季节里,带着“爱情和爱的思念”的花语,盛开了。
8,一墙姹紫嫣红的色彩,代表了五彩缤纷的心情,怒放了久违的爱的思念,让平静的心湖荡起层层的涟漪。
9,总是风风火火开满枝桠间,红得那样决绝,不要叶子的陪伴。
可不是它骄傲、轻狂,这是一种美的极致。
想尽显张扬个性,所需的不止勇气,还要智慧。
10、冉冉初夏时,蔷薇花又开,开在了栅栏上,美丽了篱笆墙。
远远望着它,数不清的枝条,密匝匝的花,闻着蔷薇悠悠香,把爱的思念变浓。
11、蒲公英是花吗
是。
也许不是
它是快乐的种子,随着轻风,一路向前,风儿把它带到哪里,那儿就是它安家的所在。
12、深秋的河滩上,一片片洁白的芦花苍凉凄美地摇曳着,那从容悠然、宠辱不惊的神姿,让人怦然心动。
那是一种甘于淡泊和寂寞的花絮,依赖着日月精华、风霜雨露生存繁衍着。
13、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若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14、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
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15、玫瑰花安盛开,紫罗兰安谢了。
也草安蔓延,一丝沈压抑,却有品味。
荷叶母亲第四段中划线句分别描写出白莲和红莲怎样的特点
作者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享年99岁,籍贯福建福州长乐横岭村人,原名为谢婉莹,笔名为冰心 ,取“一片冰心在玉壶”之意。
被称为“世纪老人”。
现代著名诗人、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家。
曾任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中 荷叶和莲花国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顾问,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等职。
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原文 荷叶 母亲冰心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
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儿小船般散飘在水面。
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
那一朵红莲,昨天还是菡(hàn )萏(dàn)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
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攲(qī)斜。
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
雨点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 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yin bì)
一九二二年七月二十一日编辑本段赏析 这是一篇借景抒情,托荷叶赞母的散文诗。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儿女的情景,于是借此景抒发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情。
这样写荷花,把我比喻成了荷花,而母亲是荷叶,生动形象。
是啊,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在结尾处写道:“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
“心中的雨”暗指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坎坷磨难,只有母亲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
编辑本段课文简析以及难点 《荷叶·母亲》这首散文诗用触景生情,托物喻人的方法,引出对家庭往事的回忆。
文章从自家院子里的莲花写起,重点写雨中的莲花,在雨中作者发现荷叶掩盖起莲花,触动了自己,于是产生了联想,想起了母亲,想起了母亲爱护女儿的情景,于是借景抒发了自己对母亲保护儿女成长的感激。
这样写荷花是为了写“我”,写荷叶是为了写母亲,达到“我”是雨打风摆的荷花,而母亲则是替荷花遮挡风雨的荷叶的境界。
是啊
连荷叶都会自觉地保护荷花,何况母亲爱护自己的子女。
于是,文章结尾处写道:“母亲啊
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简单几笔点明了主旨,深化了中心,抒发了自己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
全文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写父亲的朋友送我们两缸莲花,引起我对往事的回忆。
第二部分(第4—7自然段):描绘雨中荷叶护红莲的动人情景。
第三部分(第8—9自然段):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母亲由衷的感激与爱恋。
写作特点及借鉴: 主要特点:借景写人,抒发对母亲的深情。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一副雨打红莲,荷叶护莲的雨荷图,作者由此联想到女儿对母亲的依恋,母亲对女儿的呵护。
作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并以莲自比,讴歌伟大的母爱,自然贴切,新颖独特。
借鉴:“托物言志”是抒情散文常用的方法,即把作者的感情寄托在某物上,让此物本身代表自己表达。
自然万物皆可寄情,只是所寄情的物要恰当,物的功能或象征性能负载人的感情,否则是不能感染读者的。
难点1、“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文章写莲,先平淡地叙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红莲是全文着力用墨的重点。
作者先平平淡淡地铺叙,接着把花放在人的背景中认识,花瑞入祥,三蒂莲的开放展示出吉祥的征兆,把花与人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下文以花喻人埋下伏笔。
2、“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卒章显志,自然界的雨点是可见的、有形的;而“心中的雨点”涉及的面很广,内容纷繁,谁来荫蔽
只能是母亲。
这样就把母爱推向了高潮。
3、课文写作者的情绪变化有何作用
课文中作者的情绪变化从“烦闷”到“不适意”,从“不适意”到“不适意的心绪散尽”,这样写表露了作者关注花的命运的感情。
4、联系时代背景,分析一下本文中比喻、象征手法的运用。
作者以饱蘸深情的笔触,描绘了夜雨后两缸莲花的情状。
白莲在繁杂的雨点的摧残下凋零了,洁白的花瓣飘散在水面上,那小小的莲蓬和淡黄色的花须孤零零地留在梗上,随风摇曳,显得那样凄清、冷落,这里明显地表现了作者怜惜的情感,用以作为红莲的对比。
那朵初开的、亭亭玉立的红莲,是高雅、清芬、瑰丽的形象,可以说是美的象征。
在大雷雨中,在毫无遮蔽的天空之下,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敧斜。
这自然界的雷声雨点,无疑也是黑暗、动荡时代的风雨,它摧残着娇嫩的花朵,侵袭着美好、纯洁的心灵。
在风雨飘摇之中,一个大荷叶,倾侧下来,覆盖着开满的红莲。
尽管雨势并不减退,而左右敧斜的红莲又稳稳地玉立着,狂暴的雨点,只能在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这里的“倾侧”、“覆盖”,透露出一种崇高的、感人的美。
荷叶勇敢地抗击自然界的风雨,无私地保护着红莲,寄托着作者对黑暗社会的不满,对坚强的力量,英勇无畏的精神,扶持新生、美好事物的行动的赞颂。
文章的主题自然地得到了升华。
5、为什么要写白莲
这是一个对比,把红莲与白莲进行对比,白莲因为没有荷叶的保护,被雨点打谢了,更突出了母亲对我的照顾,写出了母爱的伟大编辑本段注释 ①荷叶 母亲: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
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 ②菡萏(hàn dàn):指未开的荷花,即花苞。
③攲(qī)斜:倾斜、歪斜。
④徘徊: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
⑤荫(yìn)蔽( bì) :树木遮蔽。
⑥祷(dǎo)告:向神祈求祷告编辑本段作者详细介绍 冰心(1900-1999)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
冰心代表作为《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等。
福建长乐人,因一生刚好度过了一个世纪,所以被称为“世纪老人”,深受人民的喜爱。
1900年10月5日出生于福州一个具有爱国、维新思想的海军军官家庭,她父亲谢葆璋参加了甲午海战,抗击过日本侵略军,后在烟台创办海军学校并出任校长。
冰心出生后7个月,便随全家迁至上海,4岁时迁往山东烟台,此后很长时间便生活在烟台的大海边。
大海陶冶了她的性情,开阔了她的心胸;而父亲的爱国之心和强国之志也深深影响着她幼小的心灵。
在烟台,冰心开始读书,家塾启蒙学习期间,已接触中国古典文学名著,7岁即读过《三国演义》、《水浒》等。
辛亥革命后,冰心随父亲回到福州,住在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一座大院里。
在这里,冰心于 1912年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成为谢家第一个正式进学堂读书的女孩子。
1913年父亲谢葆璋去北京国民政府出任海军部军学司长,冰心随父迁居北京,住在铁狮子胡同中剪子巷,次年入贝满女中,1918年升入协和女子大学理预科,向往成为一名救死扶伤的医生。
“五四”运动的爆发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使冰心把自己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她全身心地投入时代潮流,被推选为大学学生会文书,并因此参加北京女学界联合会宣传股的工作。
在爱国学生运动的激荡之下,她于1919年8月的《晨报》上,发表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后者第一次使用了“冰心”这个笔名。
由于作品直接涉及到重大的社会问题,很快发生影响。
冰心说,是五四运动的一声惊雷,将她“震”上了写作的道路。
之后所写的《斯人独憔悴》《去国》《秋风秋雨愁煞人》等“问题小说”,突出反映了封建家庭对人性的摧残、面对新世界两代人的激烈冲突以及军阀混战给人民带来的苦痛。
其时,协和女子大学并入燕京大学,冰心以一个青年学生的身份加入了当时著名的文学研究会。
她的创作在“为人生”的旗帜下源源流出,发表了引起评论界重视的小说《超人》,引起社会文坛反响的小诗《繁星》《春水》,并由此推动了新诗初期“小诗”写作的潮流。
1923年,冰心以优异的成绩取得美国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的奖学金。
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20岁出头的冰心,已经名满中国文坛。
在去美国的杰克逊总统号邮轮上,冰心与吴文藻相识。
冰心在波士顿的威尔斯利女子大学研究院攻读文学学位,吴文藻在达特默思学院攻读社会学,他们从相互的通信中,逐渐加深了解,1925年夏天,冰心和吴文藻不约而同到康耐尔大学补习法语,美丽的校园,幽静的环境,他们相爱了。
1926年冰心获得文学硕士学位回国,吴文藻则继续留在美国的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社会学的博士学位。
冰心回国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北平女于文理学院和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
1929年6月15日,冰心与学成归国的吴文藻在燕京大学临湖轩举行婚礼,司徒雷登主持了他们的婚礼。
成家后的冰心,仍然创作不辍,作品尽情地赞美母爱、童心、大自然,同时还反映了对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同阶层生活的细致观察,纯情、隽永的笔致也透露着微讽。
小说的代表性作品有 1931年的《分》和1933年的《冬儿姑娘》,散文优秀作品是1931年的《南归――献给母亲的在天之灵》等。
1932年,《冰心全集》分三卷本(小说、散文、诗歌各一卷),由北新书局出版,这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第一部作家的全集。
1936年,冰心随丈夫吴文藻到欧美游学一年,他们先后在日本、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德国、苏联等地进行了广泛的访问,在英国,冰心与意识流现代派小说创作的先锋作家吴尔夫进行了交谈,他们一边喝着下午茶,一边谈论着文学与中国的话题。
1938年吴文藻、冰心夫妇携子女于抗战烽火中离开北平,经上海、香港辗转至大后方云南昆明。
冰心曾到呈贡简易师范学校义务授课,与全民族共同经历了战争带来的困苦和艰难,1940年移居重庆,出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
不久参加中华文艺界抗敌协会,热心从事文化救亡活动,还写了《关于女人》《再寄小读者》等有影响的散文篇章。
抗战胜利后,1946年11月她随丈夫、社会学家吴文藻赴日本,曾在日本东方学会和东京大学文学部讲演,后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
在日本期间,冰心和吴文藻在复杂的条件下团结和影响海外的知识分子,积极从事爱国和平进步活动。
冰心作为一位忠诚的爱国知识分子,继承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追求光明,永不止息。
在抗日战争时期,她与周恩来就有过接触,应约在进步刊物上发表文章,周恩来曾邀请她访问延安,虽然未能成行,但他们的心是相通的。
解放战争时期,冰心拒绝参加“国大”代表竞选,支持亲属投奔解放区。
新中国成立之初,她身居日本,心向祖国,坚决支持吴文藻毅然摆脱国民党集团的正义之举。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新形势鼓舞下,吴文藻、冰心夫妇冒着生命危险,冲破重重阻难,于1951年回到日思夜想的祖国,从此定居北京。
周恩来总理亲切接见了吴文藻、冰心夫妇,并对他们的爱国行动表示肯定和慰勉。
冰心感受到新中国欣欣向上的民心,以百倍的精力投入到祖国的各项文化事业和国际交流活动中去。
期间,她先后出访过印度、缅甸、瑞士、日本、埃及、罗马、英国、苏联等国家,在世界各国人民中间传播友谊。
同时她发表大量作品,歌颂祖国,歌颂人民的新生活。
她说:“我们这里没有冬天”,“我们把春天吵醒了”。
她勤于翻译,出版了多种译作。
她所创作的大量散文和小说,结集为《小桔灯》《樱花赞》《拾穗小扎》等,皆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冰心受到冲击,家被抄了,进了“牛棚”,在烈日之下,接受造反派的批斗。
1970年初,年届70的冰心,下放到湖北咸宁的五七干校,接受劳动改造,直到1971年美国总统尼克松即将访华,冰心与吴文藻才回到北京,接受党和政府交给的有关翻译任务。
这时,她与吴文藻、费孝通等人,通力全作完成了《世界史纲》《世界史》等著作的翻译。
在这段国家经济建设和政治生活极不正常的情况下,冰心也和她的人民一样,陷入困顿和思索之中。
在十年“文革” 的动乱中,尽管受到不公正对待,她坦然镇静地面对一切,坚信真理一定胜利。
她时时密切关注社会主义祖国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
她曾在《世纪印象》一文中写到:“九十年来……我的一颗爱祖国,爱人民的心,永远是坚如金石的”。
实践证明,冰心是长期与党患难与共的亲密朋友。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祖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冰心迎来了奇迹般的生平第二次创作高潮。
她不知老之将至,始终保持不断思索,永远进取,无私奉献的高尚品质,1980年6月,冰心先患脑血栓,后骨折。
病痛不能令她放下手中的笔。
她说“生命从八十岁开始”。
她当年发表的短篇小说《空巢》,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接着又创作了《万般皆上品……》《远来的和尚》等佳作。
散文方面,除《三寄小读者》外,连续创作了四组系列文章,即《想到就写》《我的自传》《关于男人》《伏枥杂记》。
其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创作风格之独特,都使得她的文学成就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出现了一个壮丽的晚年景观。
年近九旬时发表的《我请求》《我感谢》《给一个读者的信》,都是用正直、坦诚、热切的拳拳之心,说出真实的话语,显示了她对祖国、对人民深沉的爱。
她身体力行,先后为家乡的小学、全国的希望工程、中国农村妇女教育与发展基金和安徽等灾区人民捐出稿费十余万元。
她热烈响应巴金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倡议,捐出自己珍藏的大量书籍、手稿、字画,带头成立了“冰心文库”。
本文与《金色花》一起被选入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五单元的第24课《散文诗两首》
跪求《荷叶咏》这篇文章全文,郑伯琛写得,十万火急,各路英雄豪杰敬请帮忙,谢谢
阵阵沁人心脾香从湖上飘来,愈往前愈分明地看出湖上的那一片墨啊,到了,洲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星罗棋布玉立婷婷的荷花。
粉荷垂露,盈盈欲滴;白荷带雨,皎皎无瑕;怒放的,嫩蕊摇黄;含苞的,妖羞欲语。
再加上绿盖叠翠,青盘滚珠,好一幅迷人景色。
我在一块大青石上坐下,凝神思索,古人许多咏荷的诗句纷至沓来……是啊,荷花
多少人赞美过你,描绘过你,把许多美丽的名称赋予了你啊。
荷花除了叫莲花外,还被称为菡萏、芙蓉、芙蕖、藕花、水芝、水芸、泽芝、水旦、水华、玉环等。
我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彼泽之陂,有蒲菡萏”的句子。
爱国诗人屈原在《离骚》中曾幻想“集芙蓉以为裳”。
魏晋时的曹植以荷花的美形容过他理想中的洛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绿波”。
唐朝的李白曾以荷花表达爱情,他的《折荷有赠》写道:“涉江玩秋水,爱此红蕖鲜。
攀荷弄其珠,荡漾不成圆。
佳人采云里,欲赠隔远天。
相思无因见,怅望凉风前。
”白居易则描绘了荷花不轻不慢,不容亵玩的品格:“蔷薇带刺攀应懒,菡萏生泥玩亦难。
”另外,不少诗人或取其清新,或取其艳丽,写过许多秀丽如画的佳句。
如杨万里的“想得薰风端午后,荷花世界柳丝乡”;苏轼的“荷背风翻白,莲腮雨退红”等。
至于用荷花形容美女的也不在少数。
不过,也有一个例外,就是用荷花比喻男子。
《唐书·杨再思传》载:昌宗以容貌幸,再思每曰,人言六郎似莲花,非也;正谓莲花似六郎耳。
其巧谀无耻,类如此,这是亵渎莲花的例子,千古以来,此事被人们传为笑谈。
鲁迅曾借用这典故嘲讽某位无耻文人曰:“难得莲花似六郎”。
大概除了这一特殊的例外,在我国古典文学中便都是歌咏荷花的了。
这些歌咏不但散见于许多诗篇或其他作品中,而且专门给荷花“立传”的也不少。
曹植写了《芙蓉赋》,把荷花推为群芳之首;唐朝的王勃,对前人许多赋芙蓉的作品全不满意,特意写了一首《采莲赋》,其实也未见佳;倒是周敦颐的《爱莲说》值得一提。
这篇散文,字数不多,但却写出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特殊性格。
在众多咏荷的作品中,不算独树一帜,只是这篇佳作出自宋朝理学祖师爷周敦颐老先生之手,未免使人觉得遗憾…… 忽然,一阵凉风吹来,一阵清香袭来,田田荷叶轻轻摇荡,把颗颗“珍珠”倾入湖中。
我的联想中断了。
看着眼前的景象,一个奇异的念头油然而生,而且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平之气。
我大胆地设想:如果去掉这些荷叶将会怎么样
如果只剩下一枝枝光杆荷花,茕茕孑立,景色还能这样迷人么
从美学意义上看,荷叶是美的一个组成部分,失去了这部分也就失去了美。
再从生物学的意义上看呢,没有叶子便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便绝对长不出这些漂亮的荷花以致莲蓬和藕。
难道那些荷叶就不值得歌颂么
难道它们只能作为一种陪衬出现在古人的诗中么
看啊,这些荷叶,墨绿、浑圆、厚重,多少年来默默无言地居于人们强加给它们的“陪衬”地位,上催芙蓉赤,下助玉藕白。
盛夏时候,它们从不与人争风,反而象把把团扇把阵阵清香送来。
这是一种多么朴实无华的品格
它们又是无私的,久旱初雨就象天降甘霖,可是这珍珠一样宝贵的水啊,它们一点一滴都不沾唇,它们总是小心地把水保存起来,那该是留给湖中鱼儿的吧
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护持着朵朵荷花;当烈日吐火时,它们个个撑起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
它们襟怀坦荡,外直中通,日月都能囊括在心中,虫豸从来不敢侵身。
当人们把荷叶从茎都掐断时,千丝万缕连着根,那是它们不忘湖塘养育之恩的证明。
荷叶对人类很有益处的。
作为药材,它可去热清火,这在《本草纲目》中有记载;作为特殊的包装材料它不怕水浸、不怕油污,在纸张缺乏和塑料产生以前,它曾起过不小的作用。
《陈书·孔奂传》就有这样的记载:“仍令奂多营麦饭,以荷叶裹之。
”另外,用荷叶煮成的荷叶粥,碧绿馨香,清爽可口……它本身有用,而且帮助生长了于人类有用的莲蓬和藕。
它本身美,而且创造了荷花的美。
但最吸引我的不在这些,也不在荷叶的自然美。
最吸引我的是荷叶的精神美。
诚然,它不象荷花,它没有什么艳称、佳号。
荷叶、莲叶,如此而已。
当人们指点、欣赏着荷花甚至忘记它的存在时,它从不计较什么;不争名,不求利,不出风头,不论地位,它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
是啊,古人的诗赋中从没专门歌颂过它,但离开它,便使一切咏荷名作的产生成为不可能。
它的风格不但深深感染着我,而且给我许多启示。
这湖中的美景是谁创造的呢
远处的青山是谁染绿了的呢
那金碧辉煌的亭台楼阁是谁盖起来的呢
这大地上的一切美好事物是谁培育出来的呢
朋友,你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过去的史书上很少记载,古代的诗篇中也很少赞颂。
他们象荷叶一样,只有两个最简单的名称:人民、群众。
可是,荷叶的风格就深深蕴含在他们之中。
荷叶的风格不就是人民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我爱荷叶,故作荷叶咏。
(选自1979年3月3日《中国青年报》) 郑伯琛(939——1979),北京人。
曾任北京师范学院文艺理论课讲师,多年来一直从事教学工作。
粉碎“四人帮”以后,开始致力于各类散文的写作。
他的散文,在艺术上虽然一时未能达到圆熟精妙的境地,可那锐敏的思想,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文学史知识,已引起读者的注意。
《荷叶咏》,尤为人们所称许。
不料,就在他才华乍露的时候,白血症的急遽恶化夺走了他的生命。
但愿《荷叶咏》的长远流传,使人们也能常常念及它的作者。
《荷叶咏》,是一篇咏物寄志的散文。
而本文所咏赞的“物”。
顾名思义,主要是荷叶。
但是,作者却意味深长地从描写荷花入手;写他初到荷花洲,玉立婷婷的荷花怎么“首先映入眼帘”,使他沉醉在“好一幅迷人的景色”之中,不知不觉地联想起,古代的骚人墨客对荷花的争相赞美和描绘,赋予种种美丽的名称,给予种种美好的形容……直到一阵“凉风”及“清香”吹来,才使作者注意到“田田荷叶”,中断了他对荷花的联想,引起进一步的思索。
于是“一个奇异的念头油然而生,而且夹杂着一丝隐隐的不平之气”;作者遂拨转笔锋,为只能在古人诗赋中当作陪衬出现的荷叶,大胆地鸣冤叫屈,热情地咏赞称颂。
文章经此腾挪,既使作者的主旨峭然凸露,又把文学史上吟咏荷花的名篇介绍给读者。
如果说,有关古人赞美荷花的联想,主要是客观记叙的话,那么,咏赞荷叶的文字,无论是议是叙,还是夹叙夹议,都倾注着作者无比深挚的感情。
当作者从美学和生物学角度论证荷叶重要作用的时候,那连珠炮似的设问和反问,包含着多么炽烈的热情。
他好象裁判历史功过的哲人,胸中激荡着伸张真理正义的神圣责任感。
当作者正面描写和咏赞荷叶的时候,更使用了“朴实无华”、“无私”、“襟怀坦荡”、“不出风头”、“不论地位”等等专门形容人的高贵品质的语汇;在作者的心目中,荷叶简直已经具有了人的灵性。
其中有些段落的文字,确实写得优美动人: ……它们又是无私的……当风雨袭来时,它们紧密团结,连成一片,不怕风摧雨压,就是身子翻过来也忘我地护持着朵朵荷花;当烈日吐火时,它们个个撑着翠盖,挡住炎热,静静地看着荫凉处的鱼戏虾游。
…… 这既符合荷叶的自然生长状态,又渗透着作者挚爱的感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境界。
在尽情咏赞荷叶的风格之后,作者笔锋陡转,通过一系列设问,把荷叶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
这联想,奇警而贴切,人民群众的境遇,确实同荷叶颇为相似,他们创造了大地上一切美好事物,而“过去的史书上很少记载”。
他们的风格,确实也同荷叶的风格相似,虽然遭受着不公正的待遇,但从不计较什么,“总是默默地工作,默默地战斗”。
是的,荷叶的风格就是人民的伟大精神的象征
承认只有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热爱人民,忠于人民,真心诚意地为人民服务;这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无产阶级革命者人生观的根本。
伟大的“四五运动”和“四人帮”的倒行逆施,从正反两方面再次警醒了人们,加深了人们对这一基本原理的认识。
时时观察和思考生活的作者,恐怕也不会不从中受到深刻启示吧
作者所以那么爱荷叶,所以作荷叶咏,正是由于他无比挚爱人民,要尽情讴歌伟大的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