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浅谈胶州秧歌表现风格的传承与发展
:胶州秧歌作为中国民族民间舞中的一枝,发展至已经展现出民间艺术与学校教学乃至舞台表汇结合的完美景象。
这对我国胶州秧歌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对于从事于民族民间舞事业的我们而言,一定要清楚地认识到胶州秧歌历史传承的过程,并在当下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创作出更优秀的作品,从而以自身实践不断推动胶州秧歌这一门舞台艺术的发展。
关键词:胶州文化;胶州秧歌;舞蹈风格1胶州秧歌在当代民间发展的大致现状及影响作用胶州秧歌同时作为山东省、胶州市认定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进入了国家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名单。
在继1996年胶州秧歌的发源地“小屯村”被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的称号之后,胶州秧歌如今已经成为山东省最具代表性的舞蹈艺术呈现形式,更成为胶州市的著名文化符号。
在新中国成立至今,国家有关人员更先后七次对胶州秧歌的内容进行采集、挖掘和整理,并将胶州秧歌的内容列入了几乎所有的舞蹈艺术、民间艺术的教材、书目中。
胶州秧歌更成为我国第一舞蹈学府北京舞蹈学院民族民间舞系学习、研究的主干内容。
3.2[4]
秧歌的现状与传承
秧歌起源很早,东北秧歌,明清时期兴起。
《柳边纪略》对秧歌有详细记载。
当时秧歌领头者手持旱伞,旦、丑二人“一副架”。
“上元夜,好事者辄扮秧歌,秧歌者,以童子扮三四妇女,又三四人扮参军,各持尺许两圆木,戛击相对舞。
而扮一持伞灯卖膏药者前导,旁以锣鼓和之。
舞毕乃歌,歌毕更舞,达且乃已”。
清末,大批河北、山东难民跑关东,秧歌更加盛行。
那时一到年末,各屯都争办秧歌,有些半职业的二人转 (蹦蹦)小班,多被屯子全员包了去,再加上一些当地的人,凑在一起,少则二三十人,多则五六十人,走屯串户,敲锣打鼓,大唱秧歌。
也有些民间艺人,在新春正月,白天扭秧歌,晚上唱 蹦蹦¨。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倡导下,群众文化群众办,秧歌成了节日和欢庆胜利时的大型群众文娱活动。
秧歌有官办、民办两种。
从前,官办秧歌多由屯中大户出头,由民间热心人筹款兴办。
解放后,则由乡人民政府组织活动。
民办秧歌主要是由秧歌手们自己组织,所得报酬,按事先商定的办法分配。
旧时秧歌队的总指挥兼领舞是“沙公子”(或称“煞公子”、“洒公子”、“傻公子”),他头戴小生巾,身披斗篷式蓝衫,手拉敞怀衣衫,故也称“拉衫的”。
该扭该唱全由他指挥。
秧歌队左边一队由沙公子率领。
全是男扮女妆“包头的”,打头的叫“大腊花”。
,依次是二腊花、三腊花。
“包头的”一律身着彩色衣裙,头戴花冠珠口。
右边一队由傻柱子率领。
打头的叫“大丑子”。
,依次是二丑子、三丑子。
关东秧歌由于最初有二人转艺人参加,所以秧歌常带小戏。
打场时有人点戏,就唱小戏。
因而直到现今,秧歌队还有些人扮戏妆,如扮《白蛇传》中的白蛇、青蛇、许仙;《西游记》中的唐僧、孙悟空、沙僧、猪八戒;《大头和尚逗柳翠》中的和尚、柳翠;《三娘打灶》中的三娘、灶王;《小老妈开磅》中的小老妈、阔大爷、傻柱子;《铁弓缘》中手拿棒槌的老婆婆,这些人物成了关东秧歌一大特点,扮戏的要有一定功夫。
扮《宝钗扑蝶》的宝钗,踩着一尺多高的高跷,随着一起一落的“蝴蝶”,耍能起伏自如地扑蝶。
两伙秧歌对阵,常靠这些特技取胜。
秧歌串街,双行纵队,边舞进行。
遇有鸣鞭炮迎接,则停下打场。
秧歌进屯拜年,都要事先联络,大体分两种方式。
一种是耍大场,进入屯子中心广场,慢走阵,舞圆场,旗鼓居中;唱二人转或小戏,向全屯拜年。
另一种是到大户名家拜年,或从头挨家拜年。
秧歌队“燕别翅”进院,扭到上门口再往回返,到大门口归队,上圆场。
锣鼓一住,“沙公子”开唱,拜年,然后就往下派: 一把小扇八根柴。
秧歌不唱我要往下排。
排给谁谁就替我唱。
大腊花领着大丑子来。
主人给了赏,“沙公子”又唱 家什一打响连天, 秧歌到院多添麻烦。
你赏钱来我们谢赏, 大锣一响就要开船。
唱完了,秧歌队就出“蛇蜕皮”或“龙摆尾”方式出院。
新中国建立后的现代秧歌。
虽然仍沿袭传统,由沙公子打头,但“包头的”再不由男子扮演。
除了地秧歌,“包头的”都由妇女扮演,姑娘、媳妇一样绑上高跷腿子扭秧歌 (有的踩不了一二尺的,就踩七八寸的矮腿子,称为“踩寸子”),被誉为新风,从此,青年女子参加了秧歌队,扭秧歌成了喜庆节日不可少的活动。
“文化大革命”中,秧歌单调了,只有“红花秧歌”“工农秧歌”等。
“文化大革命”以后,又恢复了人们喜爱的传统秧歌。
龙灯、旱船 龙灯、狮舞、旱船等杂耍,大多归统于秧歌,其中有些大型的,也常单独活动。
解放后,成为喜庆节日广场文化中群众甚闻乐见的项目,节日杂耍大体有三类: 一类是舞蹈,有龙舞、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等。
狮舞、蚌舞、大头娃娃舞多与秧歌队在一起,成为秧歌队的一部分,龙舞常单独活动。
日间舞龙,晚间耍龙灯。
龙灯一般为9节、11节、13节。
旧时,吉林、扶余的龙灯多达23节。
再一类是带有一定戏剧情节的杂耍。
有《跑旱船》、《跑竹马》、《(老汉推车》、《老汉背少妻》等等。
这些杂耍既可随在秧歌队尾表演,也可打大场时在当中逗趣。
推车、跑驴、划船都有较细腻的舞蹈和颇为幽默识谐的情趣。
有的秧歌队还有两个或4个“旱船”对舞。
解放后,老夫少妻的社会现象较少,故多改为《猪八戒背媳妇》,《老汉推车》也有的改为《小两口回门》。
还有一类是杂技活动。
如攒杆、转阁等。
“撅杆”为汉族民间娱乐形式,其姊妹艺术多种,统称 “五杆”,包括撅杆、举杆 (也称 “举哥”、“擎哥”)、抬杆 (也称“坐花杆”)、转杆(也称 “转阁”、“抬阁”)、背杆。
这五杆之间互有影响,南宋周密所著(武林旧事)卷三载:“以木床铁擎为仙佛鬼神之类驾空飞动,谓之 “台阁”。
清末、民国流传到吉林各地。
“文化大革命”后,撅杆在松嫩平原大安、前郭县各地有发展,表演了《哪吒闹海》 《三打白骨精》、《水漫金山》、《科技兴农》等节目。
《哪吒闹海》 在车上架一杠杆,杠杆一端有一条龙,哪吒表演者骑在龙身上,杠杆一压,巨龙腾空而起,哪吒 做各种表演,颇为壮观。
《转阁》, 在车上架一旋转舞台,台下饰有彩绸,车子边前进,舞台边旋转,小演员们在台上扮演各种戏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