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农村环境的句子
1、乡村生活的妙处在院门外。
我在旧居小住时,时常穿一双布鞋,换一身便装出门采风。
走在青山绿水中,视觉上最为舒服的是山村姑娘那大红大绿的衣装,而听觉方面的享受则是那些耳目一新的鸡鸣虫叫,庄户人家打开院门的声音,这种艳俗的色彩以及拙朴的音响与这大片的麦穗、蹒跚前行的牛群最为亲和。
往前再行,在民宅集居的远处有一酒肆,店号为“快活林”。
心里甚欢,脚下生风,仿佛沾上点中国功夫的仙气。
2、这地方的水真是多得出奇,只要你站在某个空旷的地方,必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湾流入你的眼睛。
早晨,人们还没有等到河里的鱼儿醒来,便纷纷用竹篙戳碎它们的梦。
雾正浓,对面不见人影,等两条船互相靠近了,才惊出一身的冷汗,连连说好险好险,船却已错开一丈有余。
这地方有个打鱼的老翁,七十八岁,鹤发童颜,声如洪钟。
“小鱼小虾卖哟--”,虽是普普通通的一声吆喝,却让人好似沉醉醒来饱饮一杯酽茶,遍体舒畅,浑身生津。
偶有船上懒汉,昨晚喝多了,迷迷糊糊爬出船舱,看天色未明,站在船尾扬下一线浑浊的臊尿。
少不得挨老婆一顿臭骂,煮饭的水还得从这河里拎呢
经常有两只可爱的小鸟,捉住河边柳树的梢头,四目相对,鸣鸣啾啾,无限柔情,相依相偎。
一对早晨出来透气的鲤鱼,趁着雾气迷蒙,尽情嬉戏,全不管老渔翁羡慕又无奈的目光。
天色渐亮,阳光四射,驱散本来就无根的雾气。
整个村子忽然就活了过来。
农人早起,无非两件事,倒夜香,烧早饭。
这地方人家的茅厕往往就在河边,男女主人各行其事,并行不悖,倒也不觉任何不妥。
稍后,村里鸡飞狗跳,学生上学,农人下地,工人做工。
3、清晨,总是很自然地醒来,看木窗外的光线越来越亮,鸟儿的鸣叫声由唧唧喳喳的热烈喧闹,到渐渐减少,想是聚会完捉虫子去了。
间或有悦耳的歌者,叫几声飞来又飞走。
起床看看手机上的时间,还不到六点钟,太阳已上树间,将光线淡淡地抹在东墙上,投在屋里的光罩着浮尘,细小的颗粒在光线里快乐地上升下沉,如早晨的舞蹈。
给母亲收拾好,推她坐在阳光里,便开始做早饭。
乡村的生活因为没有了时间观念,一切都可以不慌不忙地做。
描写山区落后面貌的句子
贫困孩子让人辛酸的学习生 上课了,“教室的孩子们是那样的专注,丝毫没为站着上课而感到辛苦,也许是书中的知识让他们暂时忘记了疲劳,也许是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学习方式。
旁边的房子是教室吗
那黑乎乎的没有玻璃的窗户,不见有一丝光线透出;那厚厚的土墙,也许年代久远,也许已步入危房行列。
孩子们手上的书本都已卷了边,依稀可看清“语文”二字,是上届的哥哥姐姐们留下的还是山外好心人士捐助的已不得而知,但它却让孩子们爱不释手;孩子们是那样的虔诚,那样的投入,捧着书本,朗朗书声似乎已跃然纸上。
孩子们手上拎着的,是火盆吗
在脚踩泥地头顶青天的“教室”里上课,天寒地冻之时,火盆对于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孩子们而言,可能是唯一能给他们增加热量带来力量的“奢侈品”了。
小女孩虽然已有些不堪重负了,但她依然舍不得放下,让火盆靠自己的身体近一些,再近一些,那样,温暖就多一些,哪怕多一丁点也好。
没有统一的制式校服,没有课桌,没有椅子,孩子们蓬乱的头发,不太干净的衣服,手上吊着的“书包”,还有脚上的泥鞋都在诉说着孩子们的艰辛与不易,可这一切丝毫没有减少孩子们的学习热情。
同一片蓝天下,还有这样多的孩子在饱受着贫穷落后带来的苦难,但愿今天的书声能换来孩子们明天的幸福。
描写乡村生活的句子有什么
每天上学走着泥泞小路,孩子脚上的鞋已有了破损,,书包也早已看不出原来的样子,,
用英语描写农村优点的5个句子
我这有一段话,你可以自己修改:Compared with cities, the country is relatively backward, but nothing can be com pared with the clean atmosphere and the gentle pace of living. Living in the country is very good for your health. With the deveJopment of economy, it is a trend that people will migrate from the city to the country.中文:与城市相比,乡村相对而言是落后的。
但是乡下的清新空气和缓慢的生活节奏是无与伦比的。
生活在农村对你的健康非常有利。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会从城市迁移到农村,这是一种趋势。
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O(∩_∩)O谢谢
求《小二黑结婚》主要内容
。
《小二黑结婚》描写的是根据地一对青年男女小二黑和小芹,冲破封建传统和落后家长的重重束缚,终于结为美满夫妻的故事。
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二诸葛和三仙姑两个农民中的落后人物的形象。
二诸葛胆小怕事、落后迷信,极力想维护家长制的权威,顽固地反对儿子小二黑与小芹自由恋爱结婚。
三仙姑本是一个好逸恶劳、作风不正的妇女,不仅忌妒女儿小芹的幸福婚姻,而且还贪财出卖女儿。
赵树理通过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农村小生产者精神的落后、陈腐,说明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确实是势在必行。
小二黑和小芹是年轻的进步力量的代表,他们争取婚姻的斗争,展示了新生事物一定要战胜旧事物的历史大趋势。
《小二黑结婚》热情地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巨大力量,反映了解放区农村的重大变化,积极地扶持了新一代农民的成长。
《小二黑结婚》的出现,是千百年来的中国文坛发生彻底变化的报春花。
形容农村的句子
描写乡村的优美句子 1、此时的小村也已成了白雪的世界。
白白的屋顶,无暇的地面,没有一丝尘埃,洁白,纯净是这里唯一的主题。
置身其中,好象真的来到了一个梦幻的国度。
雪地了里,孩子们堆起了两个大大的雪人,戴着草帽,拿着扫帚,守护着这片属于他们的世界。
心被净化,思想也变得天真而浪漫。
看着地上浅浅的脚印,不由得浮想联翩:是谁来过这里
是美丽的白雪公主,还是善良的小矮人
在这如梦如幻的夜晚王子和公主在玉树下相依相偎该是怎样幸福…… 2、天上是流水融融的春季,而人间却是白雪皑皑的冬天。
因为有了雪的装扮,冬日里的树一下生动了起来。
晶莹剔透,宛然是冰雕做的树干,水晶做的枝叶。
清冷,高贵,俨然是嫦娥门前的桂树,在今夜遗落到了人间。
惊叹留在心间,不敢高声言语,生怕一不留神,惊动了玉树,化作满地的碎片。
3、黄昏时的小河是那样的安逸,血色的夕阳把河水染得通红,在晚风的抚摸下,河水荡起了无数的涟漪,犹如条条红绸似的轻轻地流动着,几片落叶在水中悠悠地飘向远方。
霞光落在里面,太阳也掉进里面,“扑通,扑通
”几条赤黑的鱼跃向水中,太阳碎了
过了一会儿,太阳又圆了。
4、被柳树环抱的农家小院更使人如醉如痴。
夕阳余晕透过层层枝叶撒在这红砖青瓦的房舍上,给它抹上一层黄灿灿的颜色,烟囱冒出缕缕炊烟。
几只燕子在空中掠过,地上鸡鸭在门前散步觅食,当最后一缕晚霞隐去,放眼望去,整个村庄暮霭缭绕。
万家灯火微微闪烁,忽明忽暗,烘托出美丽而又宁静的夜。
人们都沉浸在这恬静的气氛中。
5、乡间的小路上,别有一番情趣。
孩子们正沐浴着夕阳的余辉,驱赶着;一群群牛羊走在归家的路上;一只只可爱的小羊羔和一头头活泼的小牛犊跟在它们母亲的后面在尽情地撒着欢。
几个淘气的孩子坐在牛背上哼着乡村的小调;也有的孩子用鞭子驱赶着那些调皮的牛羊。
歌声、哞哞、咩咩的叫声组成了一首动听的“牧曲”,与夕阳、晚霞一起撒在这弥满乡土味的小路上。
6、月亮像一颗稀有的珍珠,镶嵌在天上。
月光像一片轻柔的白纱,将村子包围起来,整个村庄都沐浴在这柔和的月光里。
月光在田野里流动,一切都那么安静,似乎整个世界只剩下它那沉稳的心跳和轻轻的脚步。
7、一阵清凉的夜风轻轻掠过,它似一壶老酒,将屋后的树、竹,田野里的庄稼灌醉,它们摇摆着,发出欢快、活泼的“沙沙”泼的“沙沙”声。
田野里,蛙声、虫声此起彼落,一浪高过一浪,“呱呱呱”“嗡嗡嗡”,连提着一闪一闪灯笼萤火虫也来凑热闹。
远处传来几声狗叫,牛脖子下的铃铛“丁零叮零”作响,多么好听
这是一首独一无二的生物交响曲。
8、最美的还要数乡村的小路。
小路旁种着 许多不知名的野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 ,五颜六色,常常引来许多蜜蜂。
小路是用鹅 卵石铺成的,形状千姿百态,美丽极了。
小路 弯弯曲曲地向前沿伸着。
小路的尽头有一个小 湖。
小湖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 流动;小湖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湖底的 沙石;小湖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 暇的翡翠。
9、太阳羞着红脸溜下了山下。
夜幕降临了,月亮不知什么时候,像一块发亮的云母石出现在天边,皎洁的月光散落着,变得像铺上一层看不见的纱巾,如此可爱
又像梭子一般地穿过云层,慈爱地观看着人们。
公路上,路灯闪动着它橘黄色的灯泽,在夜里为人们引路。
各种汽车从公路上疾驰过,在身后刮起一阵卷起的灰尘。
汽车闪动着前面车灯,这车灯似乎比什么都更亮。
就像一颗闪亮的星星,反光在对面的泛着蓝色幽光的玻璃上,更显得闪亮。
10、夏天,我走进乡村。
小溪缓缓地流经乡村。
小溪,虽然没有大海的波澜壮阔,也没有西湖的水平如镜,但却有着独特的美丽。
小溪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水里自由自在的小鱼小虾;小溪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被周围的树木浸染过。
()这时,这里充满着欢乐的孩子笑声,有的在游泳,还有的在泼水,我也在游戏水中 。
11、最美丽的地方还得数小河了。
平静的河面上反射着月光,银光闪闪的、亮亮的,我想这景象恐怕是白天所看不到的吧。
静静的河面就像一面镜子,平静级了,有好像在等待什……突然,一条小鱼悄悄地游在月影上,划破了月影,月影就像一块破碎的玉,但小鱼好像并不在意,仍然悠闲地在这块碎玉上游来游去…… 12、窗子下,是一块大大的田方格子。
临近公路边的是一片茂盛的芒果林子,林子的尽头是一条不大的小溪,可以说是小得可怜,用这条溪的水来灌溉林子,可管用啦
接连着的是一片大大的草地,绿草如茵,特别是夏天的时候更美,美丽的牵牛花开在草地上,引来了美丽的彩蝶,别有一番家乡特有的风味。
草地上靠边的有一座农舍。
每当夜幕降临的时候,黑暗笼罩着田方格子。
农舍开起了灯,那橘红色的灯光就像一双神奇的眼睛。
13、夕阳西下,夜晚来临了。
乡村的夜晚不像白天那么闷热,我搬了把椅子坐在院子里。
一丝丝凉风吹过,夹杂着少许花草芬芳的香气扑面而来。
在这黑色的夜晚里,萤火虫是最惹人注目的,它们一般在潺潺的小溪边活动,一闪一闪的,非常好看,特别是在这浓黑的夜晚里,更显得它的突出。
14、秋天,我走进乡村。
田野,是乡村农民辛苦耕耘的地方。
现在,瓜果成熟了。
一棵棵小青菜嫩得要滴水儿。
和小青菜挨着的是大冬瓜,大冬瓜身上到处是白灰,像披上了一件白色的铠甲。
还有红得似火的西红柿,像一个个小灯笼挂在树上,我看见直咽口水,真想一口气吃几个。
与瓜果做邻居的是金灿灿的稻谷,微风吹过,它们齐刷刷地向我招手。
构成了一幅和谐、美丽的风景画。
15、夜色越来越浓了,月亮像一面白玉镜子,把光辉洒满全村。
周围是一片寂静:树、竹、庄稼的酒醒了,不再发出任何声音;青蛙和虫也停止叫喊了;购不叫了;牛脖子下的铃铛也不响了,这首独一无二生物交响曲结束了。
月光下只有那娇嫩的花儿在开放,浓郁的花香在飘动。
这份独一无二的寂静中,隐藏着一股独特的乡村气息。
16、春天,我走进乡村。
乡村里,有些人家在屋后种一些竹。
嫩绿的叶,青翠的竿,一片片,一枝枝,投下绿绿的浓阴。
春雨洒过后,我到那绿绿的竹林走走,看见竹笋成群地钻出来。
偶然,还看到母鸡率领着鸡群在竹林觅食。
17、早晨,踏着露珠的痕迹,迎着朝阳的气息,闻着扑鼻的芬香,听着鸟儿的歌唱,拎着鱼竿,来到清清的小河旁,坐着石凳,学着姜太公和鱼儿嬉欢,心里是那般的坦荡无私,毫无杂念;乘着火辣辣太阳的脚步,再次踏上原来的路,回到乡村大伯家,吃着香喷喷的乡村饭,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
围城具有哪些哲理内涵注意
是哲理内涵
第一,深刻的思想:生活描写层面、文化反省层面、哲理思索层面 的是意蕴丰厚的长篇小说。
其所表现在生活内涵,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思索及其独特构筑的 “艺术世界”,并不是读者所能一目了然的,需要反复琢磨,深入体味。
小说基本采用了写实的手法,总体结构是象征的,是很有“现代派”味道的寓意小说。
其丰厚的意蕴,须用“剥竹笋”的读法,一层一层深入探究。
第一层,如该书出版序言中所说,是“写现代中国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
具体讲,就是对抗战时期古老中国城乡世态世相的描写,包括对内地农村原始、落后、闭塞状况的揭示,对教育界、知识界腐败现象的讽刺。
小说写、孙柔嘉等赴内地求职时长途旅行所见,以人物的遭遇体验为线索,将闭塞乡镇中种种肮脏污秽都“倒弄”出来,如“欧亚大旅社”的“蚤虱大会”,鹰潭小饭馆卖的风干肉上载蠕载袅的虫蛆,以嘲弄的笔触勾勒种种民风世俗,给人的印象很深。
这样描写,并非猎奇,自然也都映现着当时的社会情状。
小说还用较多的篇幅写“”的乌烟瘴气,校当局不择手段争官弄权,教职员拉帮结派尔虞我诈,在乱麻一团的恩怨纠葛中左右不是,疲惫不堪。
这些描写揭露了教育界溃流的脓血来看社会的痈疽。
小说意蕴的第一层面是生活描写层面,作者客观而尖刻地揭示了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某些落后景致、停滞的气氛以及种种丑陋的世态世相。
这部小说“反映”了特定时期社会生活矛盾,揭示抗战时期教育界的腐朽,批判站在时代大潮之外的知识分子的空虚、苦闷,具有“认识”历史的价值。
第二个意蕴层面即“文化反省层面”。
从“”角度写知识分子主人公,其“视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同类题材作品中显示出独特性:不只是揭露“新儒林”的弱点,或探求知识者的道路,而企图以写“新儒林”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反省。
作者的着眼点在于对传统文化的批判,而且并非像五四以来许多作家所已经做过的那样,通过刻画旧式知识分子的形象去完成这种反省、批判,而是从“最新式”的文人,也就是主要通过对一批留学生或“高级”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去实现这种反省与批判。
这个“新儒林”中的代表人物,他那懦弱无能的品性,有点类似中的善良“废物”曾文清,某些方面又和中的“老好人”觉新近似;但的批判也就凌厉断然得多,几乎不带什么惋惜。
小说表现方鸿渐爱情时的那种优柔寡断,对于事业和人生的软弱被动和缺少进取,特别是已经成为他的慵懒虚浮,得过且过,打骨子里就是传统文化中的惰性所铸成的品格。
方鸿渐虽然留过洋,在生活某些方式上和名份上很“新”,内里却又很“旧”,也可以说是“新旧杂拌”,“旧”的成分起主要作用。
这是个矛盾的角色。
小说写他一次又一次遭受生活的挫折,永远那样苦恼,那样没出息。
这当然有时代社会方面的原因,但小说更着力显示于人们的,是他那种懦弱性格的文化根由。
方鸿渐对于封建秩序已经感到绝望,这从小说所写的方鸿渐与其父母、岳父母的精神冲突中可以看到;但他对传统文化的衰腐性还有许多留恋,或者说,传统文化铸就的他那种慵懒无能的性格,注定他只能当一个在现实社会中找不到位置,也不可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多余的人”。
小说写他这种本质上的“旧”势必对外来文化,对富于竞争进取的现代精神,产生一种本能的抵制。
方鸿渐尽管在国外呆了多年,追求的仍是封建纨绔子弟的慵懒的生活,顶多加上一些洋味的玩世荒唐的手段。
小说以这样一个已经为传统文化衰腐性所销蚀掉活力的“生命的空壳”作为主人公,而这个“空壳”的外表居然又涂抹上许多洋味的时髦的色彩,其立意是很深的;读者大概会在中外文明的碰撞中来思考这样一位矛盾的角色,从而引发对传统文化深刻的反思。
方鸿渐毕竟是新旧交替时代的产物。
既要对传统文化反省,就不能孤立地写方鸿渐的命运,而必须同时揭示他所处的特定的环境。
在那个“新儒林”的世界里,历史上文人常引为骄傲的种种传统美德,诸如讲求气节,感时忧国等统统不见了,剩下的只有卑琐,庸俗,虚伪,全是传统文化的劣根在半殖民地土壤上新结出来的恶果。
着重解剖这诸多精神恶果的一种——“崇洋”。
如果一个民族有较为健全的心态,自然会积极寻求与新进的世界文明对话,从外国先进的经验中学习。
但背着沉重的历史包袱,近百年来又屡遭屈辱的老大中华,难得形成这种健全进取的社会心态,在与世界文明接触的过程中,就容易产生一种自卑的“崇洋”心态。
《围城》对“新儒林”中“崇洋”心态的刻画,是非常辛辣的。
读过此书的人大概都不会忘记那个为了显示“精通西学”,竟伪称为俄国老婆为“”的假博士韩学愈(名字却是“崇古”的);靠骗取外国名人通信而充当“世界知名”哲学家的江湖骗子褚慎明;还有那个训起话来平均每分钟一句半“兄弟在英国的时候”的部视学,等等,这些人物以“崇洋”业装阔的心理,与鲁迅笔下的阿Q是相通的。
小说表面上是讽刺这些“崇洋”的心理行为,实际上却又还是在挖传统文明的劣根。
孙柔嘉对于方鸿渐来说是直接左右其生活道路的重要人物。
作品一开头写她是那样柔弱,天真,温顺,“怕生得一句话也不敢讲”,真有某些西方人所艳羡的所谓“东方女性美”。
可是与方鸿渐结婚以后,慢慢就磨炼成了另一副脾气面孔,变得专横、善妒、自私、刻薄,变着法子把握家政,制服男人。
孙柔嘉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新式女子,可也还是摆不脱传统文化束缚,有许多旧式女子的弱点。
孙柔嘉也是一个“非英雄”,并非坏人,作者不过是把她作为“新儒林”中的那类旧的因袭沉重的女性来写的。
小说写孙柔嘉性格的变化,也还是为了发掘她身上所蕴藏着起根本作用的传统文化的劣根。
这些五花八门的世态世相构成“新儒林”的生活图景。
“新儒林”中各色人物,其实都是古老文化受外来文明的冲击而行将崩溃的历史人物,是半殖民地文化土层上孳生起来的特殊的人群。
《围城》试图以对“新式”知识分子(特别是留学生群)的心态刻画,来对传统文化进行反省,这正是作品的深刻所在。
“五四”以来新小说写知识分子的很多,但《围城》无论角度还是立意都与一般新小说不同。
在“五四”时期,新小说多表现知识者对新生的追求,人道主义旗帜下所高唱的是个性解放的赞歌,这些作品的主人公不再是儒雅文弱的评论人,他们在气质上往往都有一种青春期的热情,所展示的姿态也几乎就是反传统的“英雄”。
30年代,革命文学中的知识者更是凌厉的“斗士”,尽管“政治化”使这些“英雄”的个性一般都显得空乏。
到40年代,特别是抗战争之后,知识分子题材小说中的“英雄”色彩就淡多了,作家们开始比较冷静地回顾与探索他们所走的道路,作品普遍弥漫一种历史的沉重感。
《围城》是40年代这种小说创作风气中所形成的凝重深刻的一部。
它不止于探索知识者的道路,而要更深入去反省知识者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得失,或者说,通过知识者这一特殊的角度,从文化层次上把握民族的精神危机。
《围城》里面有机的机智的讽刺,而这些讽刺所引起的辣痛,无不牵动着读者的神经,逼使他们去思索、去寻找传统文化的弊病。
在《阿Q正传》之后,像《围城》这样有深刻的文化反省意识的长篇小说并不多见。
这部长篇为什么要以“围城”为题呢?读完这部小说,从这题旨入手反复来琢磨作者的立意,越过上述两个层面的意蕴,进一步发现小说更深藏的含义——对人生现代人命运富于哲理思考的含义,这就是作为作品第三层面的“哲理思考意蕴”。
《围城》的情节既不浪漫,也没有什么惊险刺激的场面。
甚至可以说有点琐碎,并不像同时代其他长篇小说那样吸引人。
这部小说虽然其机智的嘲讽性的描写也常使人在阅读中忍俊不禁,然而其真正魅力似乎主要不在阅读过程,而在读完整本之后才产生。
读完全书,再将主人公方鸿渐所有的经历简化一下,那无非就是,他不断地渴求冲出“围城”,然而冲出之后又总是落入另一座“围城”,就这样,出城,进城;再出城,又再进城……永无止境。
回国的邮船与世隔绝,百无聊赖,自然如同“围城”,对方鸿渐来说,到了上海就应该是走出邮船这个“围城”;可是战时的上海实际上是一座“围城”,方鸿渐到上海之后职业无着,爱情又碰壁,这境况更如同“围城”,因此他才不惜历尽艰辛到内地,希望走出“围城”;内地“三闾大学”并不如他所想象的那样好,那时的勾心斗角的环境又使他重陷“围城”,于是他又渴求回上海,以摆脱“三闾大学”这座“围城”;重回上海生活愈是困顿,方鸿渐又打算再次冲出上海这座“围城”去重庆……小说结束了,读者并不知道方鸿渐后来的情形,但依其生活的逻辑可以推见,他又进入另一座“围城”,而且他可能永远也摆脱不了“城”之困。
综观这部长篇的结构,如果要“归纳”出主人公的基本行动的“语法”,那就是:方鸿渐的行为=进城→出城→进城→出城……这就是说,方鸿渐永远都不安分,永远都不满足,因而永远都苦恼,因为他总想摆脱困境,却处处都是困境,人生旅途中无处不是“围城”。
这一切对于这位懦弱的主人公来说,似乎始终是不自觉的。
他完全处于一种盲目的状况,几乎是受某种本能的支配,或者更应该说,受“命运”的支配,永远在寻求走向“围城”,而事实上却是不断地从一座“围城”进入另一座“围城”。
这进进出出,是盲目的行为,而且终究都是“无用功”。
《围城》为什么要安排这样一个结构呢? 作总体分析,这结构带总体象征意味,寄寓着作者对人生更深的哲学思考,概括起来就是:人生处处是围城。
作品象征地暗示于读者:“城”外的人(局外人)总想冲进去,“城”里的人又总想逃出来,冲进逃出,永无止境。
超越一点儿来看,无论冲击,逃出,都是无谓的,人生终究不可能达到自己原来的意愿,往往是你要的得不到,得到的又终非你所要的。
人生就是这么一个可怜的“寻梦”。
这种读完整部《围城》后领悟到的结论,是否符合创作实际呢?细品本文,会发现这确就是作者的意图,一种深入的哲理的思索。
其实钱钟书似乎也有点怕读者不理解其象征的寓意,所以多次借小说人物之口来点破这一“秘密”。
《围城》第三章写方鸿渐和朋友们聚会吃饭,其中江湖骗子式的“学者”褚慎明在饭桌上大谈婚姻“哲学”,他引用一句英国古话说:结婚仿佛金漆的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住进去,笼内的鸟想飞出来;所以结了离,离了结,没有了局。
另一位朋友也补充说:法国也有这么一句话。
不过,不说是鸟笼,说是被围困的城堡Frtresse assiégéé,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
…… 这些都是画龙点睛之笔,将《围城》的整体象征含义“点”明了。
值得注意的是,当江湖骗子褚慎明等人在大谈“鸟笼”、“围城”,似乎都对人生哲学有清醒体会时,唯独方鸿渐“给酒摆布得失掉自制力,觉得另有一个自己离开了身子在说话”。
细心的读者会注意到,作者这样写“新儒林”各式人物的“醒”、“醉”状态,也别有一番深意;这暗示着方鸿渐始终处在一种“无知”的状态,被命运所播弄的人是这样的盲目。
如果读者真正读懂了这部小说对于人生哲理的思索,“悟”出了作者所企图表现的现代人的日益失去主宰自我的自制力的落寞感,孤独感,那么就能强烈感受到作者所具有的特殊的讽刺力量。
从《围城》第三层面的意蕴,也就是“哲理思索层面”来看,这部小说已经蕴含着类似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出现的那种人生感受或宇宙意识,那种莫名的失望感与孤独感,真有点看破红尘的味道。
在四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中出现这样的作品,恐怕也可以说是透露着战后社会心态的一个侧面。
这种有超越感的命题,在同时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中被表现得突出而充分,但在中国文学中却凤毛麟角。
四五十年代的中国读者几乎忽略了《围城》里的“哲理思索层面”的意蕴,人们那时毕竟热衷于执着现实的作品。
直到当今,我们才越来越体会到《围城》特有的艺术魅力。
这魅力不光在妙喻珠联的语言运动,甚至也不在对世态世相谐谑深刻的勾画,主要是在其多层意蕴的象征结构以及对人生社会的玄想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