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做生意诚信道德的八个字成语有哪些
金。
南怀瑾讲 【一切有为法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 这是金刚经最后一个四句偈。
金刚经有好几个四句的偈,「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等等,共有两三处地方。
所以有人提出来,金刚经中所说的四句偈,究竟指的是那个四句偈
那四句都不是
这四句偈,离经而说是指空、有、非空非有、亦空亦有。
假如一定要以偈子来讲,非要把它确定是那四句不可的话,你就要注意金刚经所说的:不生法相,无所住。
非要认定一个四句偈不可,就是自己生了法相
所以说都不是。
这才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才能讲四句偈。
有为法与无为相对,无为就是涅盘道体,形而上道体。
实相般若就是无为法,证到道的那个是无为,如如不动;有为的是形而下万有,有所作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一样,如幻影一样,电影就是幻。
泡是水上的泡沫,影指灯影、人影、树影等。
佛经上譬喻很多,梦幻泡影,水月镜花,海市蜃楼,芭蕉,又如犍达婆城,就是海市蜃楼,如阳□,太阳里的幻影等。
年轻的时候学佛,经常拿芭蕉来比,我说芭蕉怎么样
「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这是古人的一首诗,描写一个教书的人,追求一位小姐,这位小姐窗前种了芭蕉,这个教书的就在芭蕉叶上提诗说:「是谁多事种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
风吹芭蕉叶的声音,煞煞煞……吵得他睡不著,实际上,他是在想那位小姐。
那位小姐懂了,拿起笔也在芭蕉叶上答覆他:「是君心绪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是你自己心里作鬼太无聊,这个答覆是对不住,拒绝往来。
我们说芭蕉,难道佛也晓得这个故事吗
不是的,这是中国后来的文学,砍了一颗芭蕉,发现芭蕉的中心是空的,杭州话,空心大老倌,外表看起来很好看,中间没有东西。
所以这十个譬喻梦幻泡影等都是讲空,佛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都像作梦一样,是幻影。
梦幻中如如不动 二十年前的事,现在我们回想一下,像一场梦一样,对不对
对
梦有没有啊
不是没有,不过如作梦一样。
当你在作梦的时候,梦是真的;等到梦醒了,眼睛张开,唉呀,作了一场梦
你要晓得,我们现在就在作梦啊
现在我们大家作听金刚经的梦
真的啊
你眼睛一闭,前面这个境界,这个梦境界就过了,究竟这个样子是醒还是梦
谁敢下结论
没有人可以下结论。
你一下结论就错了,就著相了。
幻也不是没有,当幻存在的时候,好就是真,这个世界也是这样。
这个物理世界地球也是假的,它不过是存在几十万亿年而已
几千万亿年与一分一秒比起来,是觉得很长,如果拿宇宙时间来比,几千万亿年弹指就过去了,算不算长呢
也是幻呀
水上的泡泡是假的真的
有些泡泡还存在好几天呢
这个世界就是大海上面的水泡啊
我们这个地球也是水泡,你说它是假的吗
它还有原子、汽油从地下挖出来呢
那都是真的呀
你说它是真的吗
它又不真实永恒的存在
它仍是幻的。
你说影子是真是假
电影就是影子,那个明星林黛已经死了,它再放出来一样的会唱歌会跳舞,李小龙一样打得匹哩趴啦的。
所以金刚经没有说世界是空的,可是它也没有告诉你是有的,空与有都是法相。
所以你研究了佛经,说金刚经是说空的,你早就错得一塌糊涂了,它没有告诉你一点是空的,它只告诉你「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梦幻泡影是叫你不要执著,不住,并没有叫你空不空。
你如果说空是没有,金刚经说:「于法不说断灭相」,说一个空就是断灭相,同唯物的断见思想是一样的,那是错的。
当梦幻来的时候,梦幻是真,当梦幻过去了,梦幻是不存在的;但是梦幻再来的时候,它又俨然是真的一样。
只要认识清楚,现在都在梦幻中,此心不住,要在梦幻中不取于相,如如不动,重点在这里。
当你在梦中时要不著梦之相;当你做官的时候,不要被官相困住了;当你做生意的时候,不要被钞票困住了;当你要儿女的时候,这个叫爸爸,那个叫妈妈,不要被儿女骗住了;要不住于相,如如不动,一切如梦幻泡影。
下面,「如露亦如电」,早晨的露水也是很短暂的,很偶然的凑合在一起,是因缘聚会,缘起性空。
因为性空,才能生缘起,所以说如露亦如电。
你说闪电是没有吗
最好不要碰,碰到它会触电,但是它闪一下就没有了。
很多人念完金刚经,木鱼一放,叹口气:唉
一切都是空的。
告诉你吧
一切是有;不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这是方法,你应该这样去认识清楚,认识清楚以后怎么样呢
「不住于相,如如不动」。
这才是真正学佛。
所以,有许多年轻人打坐,有些境界发生,以为著魔了。
没有什么魔不魔
都是你唯心作用,自生法相。
你能不取于相,魔也是佛;著相了,佛也是魔。
所以,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就是最好的说明,佛讲到这里,金刚经全部圆满。
愿消三障诸烦恼 愿得智慧真明了 普愿罪障悉消除 世世常行菩萨道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 皆共成佛道 2.净空法师开示: 经文: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这是把为什么不取于相,如如不动的真相说出来了。
天亲菩萨在百法明门论里面,把一切法归纳为一百法,他是依据弥勒菩萨瑜伽师地论里面的六百六十法归纳而成的,作为大乘教科书的启蒙。
这一百法里面又分为两大类,有为法与无为法。
心法八(八识),心所有法五十一(心所有法即心理作用),色法十一(色法即物质),不相应行法二十四(不相应行法是从心、色变现出来的),总共有九十四类,这叫有为法。
‘一切有为法’,包括起心动念的心,心也是有为法。
相是假的,起心动念那个心也是假的。
本经跟我们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个心就是讲八识,那是假的不是真的。
相是假的,心也是假的,虽是假的,它有那么一回事情,它有个幻相,像怎一回事呢
如‘梦’。
佛在此地举了六个比喻,六个比喻是以‘梦’为主。
其余五个比喻,都是形容梦不是真的。
梦如‘幻’,梦如‘泡’(水泡),梦如‘影’,幻、泡、影三个字,是形容梦之不实。
‘露’和‘电’是比喻梦之短暂。
我们在六道、在十法界,经上常讲时劫之长:三大阿僧只劫,无量阿僧只劫,无量劫来,说的再多也是露,也是电。
为什么
比起永恒的真性,那它就太短暂了,佛教我们要作‘如是观’。
有许多同修常常问我:怎样能让心清净
怎样能放下万缘
佛这首偈就是教我们怎样放下,教我们怎样得清净心。
能把这首偈参透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之法,不外这四句。
所以世出世间,一切诸法不是真的,何必去计较,何必那么认真呢
明白了,自然就能随缘,心才清净。
我们修的是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顺境随顺顺境,逆境随顺逆境。
善缘随顺善缘,恶缘随顺恶缘。
在天堂随顺天堂,在地狱随顺地狱。
永远保持一个常住真心,这才是真正修菩萨道,真正在学菩萨行。
在一切法相当中,能够把它看成‘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你是在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法门。
不是天天捧著金刚经念,那叫修金刚般若法门,不是这样的。
诸位冷静想一想,你入这个境界,怎么不快乐不自在
善缘很自在,恶缘也很自在,平等心现前了,‘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跟前面这两句(‘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合起来很有味道。
把这四句合起来,受持四句偈,不就这四句最好吗
常常放在心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你是修最高的金刚般若波罗蜜。
从早到晚,一时一刻没有离开,在在处处都是受持金刚般若波罗蜜,那你得的福,就像经上世尊所说的无量无边,恒沙世界七宝布施,比不上你的福报大,你修的这才真正究竟圆满。
如何能够不取不著,这就是说要怎样得清净心
要怎样放下
‘应作如是观’。
这段经文是把方法教给我们了,我们读到这个地方,对世尊不能不感激,真正是大慈大悲,把修行的关键、重要的纲领和盘托出。
一切诸佛如来在因地里,就是修这个法门成就的。
过去以为小乘跟大乘还有差别,读金刚经才知道小乘须陀洹,也是用的这个方法,一直到成佛也是用这个方法。
只是每个人用的功夫浅深不同,才有菩萨阶级,正是本经所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都是修的无为法,不是有为法。
有为法舍弃了,有为法是梦幻泡影,舍弃有为,就是无为。
在无为法功夫浅深上分等级。
功夫浅的—小乘。
功夫深的—大乘。
这些说法都是佛为众生方便而说,而在他们那些人(指佛菩萨)当中,根本没有这个念头。
小乘须陀洹他没有说我证须陀洹果,释迦牟尼佛他成佛了,他也没觉得他成佛了,没这个念头,那叫真清净。
如果释迦牟尼佛说: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我成佛了,那就四相具足,四相具足是凡夫,那里是佛菩萨
这才明了从小乘须陀洹到大乘无上佛果,于一切法,心里面都不染著。
在世法佛法里,一切随缘,这样我们才真正体会到普贤菩萨十大愿王的‘恒顺众生,随喜功德’。
他那个‘顺’一点都不勉强,自自然然,为什么
因为一切法如梦幻泡影。
凡夫恒顺众生,有时候心不甘情不愿,是没有看透,不晓得事实真相。
轮回十法界是从那里来的
是从有为法来的,取相、分别、执著就有六道,就有轮回,就有十法界。
能离相、离念六道十法界统统没有了,这时候的境界—入佛知见,入佛的境界。
这段经文注解很长、内容很丰富,我们将全经做个总结, 本经唯一主旨,在于无住,以破我也。
观上说如梦之义,可知作如梦观,是贯彻到底的。
即是由粗而细、由浅而深、从初学至究竟。
一切行门,皆不外此观。
观有即非有,不可著有也。
观非有而有,不可著空也。
‘破我’是破我执。
佛在大乘经里讲的很多,六道轮回从我执来的,所以只要有我执,就没有能力超越六道轮回,十法界从法执来的,破了法执,十法界就没有了。
破我执六道就没有了。
功夫必须先破我执,再破法执。
观空有一切如梦。
果能于一切有为法,有即非有。
何妨于一切无为法,非有而有。
此之谓大作梦中佛事。
学人初下手,便作圆顿妙观,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一空到底矣。
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则如如不动矣。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观空有一切如梦’:梦的相有,我们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
观一切得失,都像梦中一样,得不必欢喜,失没有苦恼,要这样锻炼清净心,修学平等心,一切随缘。
诸佛菩萨到世间来示现度化众生所谓‘梦中佛事,水月道场’,兴建的道场是水中的月影,全是梦幻泡影,不可执著。
做不做呢
做。
要作梦中佛事,要建水月道场。
作不著作的相,建不著建的相。
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空有两边不著,这就是菩萨行。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是如来果地上的境界。
我们初学佛的人,如果会用功,把这个道理、事实真相清清楚楚了了于胸中,在日常生活当中,能用这样观行的功夫,就与如来果地上寂照的境界相应。
一部金刚般若,‘无住’妙旨,全在‘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上。
欲达到不取于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
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矣。
这个意思不只是说这部金刚经,诸位一定要晓得,把金刚经的原理原则‘随顺而入’,应用在佛法所有大小乘佛法上、各种宗派上,因为它是最高指导的原理原则。
不限于禅宗,不限于般若部,它讲的是原理原则,概括了所有的一切法门。
所以这个原则应用在于念佛上是理念,得理一心不乱,生西方实报庄严土。
对联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一个完整的对联,是有6个雷打不变的基本特征(即6个相)所组成: 它们分别是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应、节奏相合、平仄相协和意义相关。
出句要注意的几个问题1,言之有物。
2,联句流畅。
3,句贵出新。
4,机巧自然。
如何出句1,动机。
一般我们出句有一个动机或者说是有一个主题,如写秋,写离愁,或者因为某件事,某句诗,甚至是某个字和词引起你的感想。
这就是动机,明确的动机是写好成联的基础。
2,取像。
就是你选取什么道具来表演这个主题,表达你的意思。
3,组织。
如何将这些东西组织起来,使它们流畅自然易懂。
4,调律。
按照联律的要求,调整个别字的平仄,将不合律的字换成合律的同意字,或者将出句的词语顺序调整好。
以使得句子符合联律。
如何对句首先看看出句的立意,立意不明确者,对之无用;立意隐晦者,要多加以分析,尽量走进出句者的思维里面——当然,你想在对句另有表现那是另一回事。
弄清楚出句者的立意后,便分析出句的手法和表现方式,分析所使用的修辞方法以及句子组合方式,以求使对句与之同步。
此后,就到了检查平仄了。
检查平仄,应先对格律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检查平仄的时候,应当先以普通话为准,遇到与句式有别的时候,就要查看一下出句是否用的是古韵。
在清楚立意,知道手法,了解结构,我们便可以进行对句的构思了。
对句的构思(草稿)出来之后,有了一个完整的架构,便再进行平仄的调配。
进行平仄的调配要坚持几个原则。
一是不能古今混用;二是在尽可能满足声律编排的前提下选、换字词,但绝不能造生字僻词或破坏句子结构;三是平仄调配好后,还需要检查一下是否有过多的同声、谐声字,这些都是会造成拗口现象的。
能够做好以上的几个步骤,那么这一副对联就应该能够成为合格的联句了。
至于联句能否成为好联,那就要视乎这个联的整体立意、结构、手法、技巧编排,以及字面以外的意象来论.
描写凄美爱情的诗句 四句 每句六个字
六个字的爱情诗句:1,你如星我如月2,你若只如初见3,情似水爱如花4,以你心换我心,始知相忆深。
5,用我情换你情,终明相思意一二月春风燕子溪山绿树红花遥看桃林深处依稀似有人家二天外星沉月落篱前风动花飞倾樽欲待来客久坐不掩柴扉三凭栏疑在天上布席宛如镜中明月照来花笑美人归去云封四一夜风吹帘动平明细雨纷纷才眠柳馆花榭又向青山白云五红楼夜夜歌声几个花间独行常忆山中日月当年月淡风清六长夜风轻露重佳人滴泪无痕担心明月窥见庭院深深闭门七沿堤柳润若酥映水楼台画图何处风光如此淡烟细雨西湖八烟云暮暮朝朝感慨从来未消事业都成千古江楼唯见波涛九临风独舞翩跹看我逍遥欲仙闲度春朝秋夜无花无酒犹眠待 雪常思塞雪纷飞,莞邑冰姿总违。
偏是晴来渐暧,枝头嫩蕊依稀。
蝴 蝶 论剑峰61期之一卿是翩翩舞者,不甘浪掷春晖。
只因来往花径,空惹人言是非。
午后清茶 论剑峰61期之二秋阳斜照深院,高树寒蝉抚琴。
闲坐含香咀翠,静看碗里浮沉。
奉命以六言题<枯木逢春图>虽是身姿渐老,不须顾影相怜。
君看蕙风来处,一枝生意盎然。
白居易《琵琶行》
六个字经典爱句1、你若只如初见2、水爱如花3、你我如月4、用我情换你情,终明相思意5、以换我心,始知相忆深。
6、待 雪常思塞雪纷飞,莞邑冰姿总违。
偏是晴来渐暧,枝头嫩蕊依稀。
7、奉命以六言题<枯木逢春图>虽是身姿渐老,不须顾影相怜。
君看蕙风来处,一枝生意盎然。
8、蝴 蝶 论剑峰61期之一卿是翩翩舞者,不甘浪掷春晖。
只因来往花径,空惹人言是非。
9、午后清茶 论剑峰61期之二秋阳斜照深院,高树寒蝉抚琴。
闲坐含香咀翠,静看碗里浮沉。
10、一夜风吹帘动平明细雨纷纷才眠柳馆花榭又向青山白云11、红楼夜夜歌声几个花间独行常忆山中日月当年月淡风清12、二月春风燕子溪山绿树红花遥看桃林深处依稀似有人家13、天外星沉月落篱前风动花飞倾樽欲待来客久坐不掩柴扉14、凭栏疑在天上布席宛如镜中明月照来花笑美人归去云封15、长夜风轻露重佳人滴泪无痕担心明月窥见庭院深深闭门16、沿堤柳润若酥映水楼台画图何处风光如此淡烟细雨西湖17、烟云暮暮朝朝感慨从来未消事业都成千古江楼唯见波涛18、临风独舞翩跹看我逍遥欲仙闲度春朝秋夜无花无酒犹眠
举例说说什么是白描,烘托,渲染。
这是文学从美术那里借来的词汇。
白描,就是用平实的手法来描述。
李煜擅长用此手法描写自己心境,比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就是直白地说自己心思很乱,滋味不好受,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但是同样很有感染力。
烘托,就是通过对其他事物的描述,来陪衬主体。
同样举描写心情的例子吧,我们经常可以读到诸如“这一天,天空乌云密布,黑得像锅底一样……四处闷热,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语句,就属于烘托。
它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情但是通过对周围其他景物的描写,衬托出主人公当时的心境肯定好不了。
渲染,就是用多种修辞手法对事物本身进行描述,就是直接对其进行细致刻画。
比如“我的心在流血,撕裂一般地痛,又仿佛被无数支箭穿透一样,仿佛就要停止了跳动。
”它不描写其他事物,也不是平实的叙述,而是细致铺张地描述主体。
春联,对联的有关格律知识
对联知识 一、要字数相等,断句一致。
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不多不少。
二、要平仄相合,音调和谐。
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
三、要词性相对,位置相同。
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
四、要内容相关,上下衔接。
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不能重覆。
此外,张挂的对联,传统作法还必须直写竖贴,自右而左,由上而下,不能颠倒。
与对联紧密相关的横批,可以说是对联的题目,也是对联的中心。
好的横批在对联中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相互补充。
名对名,动对动, 实对实来虚对虚, 数字上下两相望, 词类相当结构同。
上下两句字数等, 之间莫有虫子(重字)现。
一声二声我说平, (指汉语拼音中的一声和二声,如烟YAN1,言YAN2) 三声四声他言仄。
(指汉语拼音中的三声和四声,如眼YAN3,燕YAN4) 上句我用仄作尾, 下联他以平来结。
三平尾,三仄尾, (指上联或下联中,最后的三个字) 对联忌讳不可要。
一三五位可不论, (一三五,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奇数的字) 二四六字巧分明。
(二四六,指上联或下联中,排位是偶数的字) 一三五, 天下汉字任我用。
二四六, 他说平来我说仄, 他说仄来我说平。
细敲平仄费心机, 朗朗上口成好联。
对联是由两串等长、成文和互相对仗的汉字序列组成的独立文体。
创作对联、欣赏对联,都必须懂得对联的格律。
格者,形式也,指字词对偶、句子法格、节奏等;律者,音韵也,指平仄排列之规律。
换句话说,对联的格律就是根据对联自身的特点,对字句、对偶、平仄、句式、句型和上下联相关各个方面之组合方法的格式规律。
对联的格律要求极严,对仗严谨。
对联的基本格律,离不开如下六要素:字句相等、句式相称、平仄相谐、词类相当、结构相应、内容相关。
字句相等。
除了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修辞效果外,要求在同一联中上下联字数必须相等。
因对联有单句、双句、多句之分,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要相等,每个句子字数也要相等。
当然,字句、字数要求相等不是单纯的“凑字数”,还要求句子语意完整。
句式相称。
一个完整的句子所表达的语言,是由多个字词和词组构合而成的。
在句子中,一个单词或词组是一个音步,也称“节奏点”。
对联句子的“句式相称”,要求上下联节奏一致,如我创作的对联“苍山玉水云峰碧;洱海金花雪月光”,上下联均为二二二一句式,而对联“冬临树未老;秋至叶方红”则上下联同为二一二句式。
平仄相谐。
对联与其他文体的区别在于结构,对联结构是声律结构,不是语法结构,亦即句内和句间的平仄序列关系。
对联讲究用字的平仄声调,而平仄是根据汉语声调的高低升降归纳起来的,平声即高且平,包括阴平和阳平;仄声就是不平,包括上声、去声和入声。
一般来说,上联末尾一字用仄声,下联末尾一字必须是平声,也即“仄起平收”。
在对句中,通过平仄的巧妙安排,构成了对联的优美节奏,平仄两类声调交替使用,使音节和谐而有变化。
要想使对联声律优美,就必须巧妙地运用平仄的交错与对立,才能使节奏铿锵有力,吟读起来自然心生曲韵、琅琅上口。
在对联的一个句子中,平仄是相互交替的,多数是两个字构成一个音节,平仄在两个句子的同一位置上,一般是相反的。
有时因为内容关系,只要不影响和谐,对联中的个别平仄也是可以变化的,凡平仄不依常规的句子,就叫拗句,可以采用变通办法加以补救,把平仄变一下,就叫“拗救”。
所以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一条规矩: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律诗和对联都是如此。
词类相当,这是对联“对偶艺术”的精髓所在。
即上下联相应的字词要用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
具体来讲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数量词对数量词。
如我创作的石圭小学校门联:“石堡孵成千只凤;圭河育出万条龙”,联中相应的“石堡、圭河”为名词,“孵成、育出”为动词,“千只、万条”为数量词,而“龙、凤”为名词。
结构相应,是指出句在句法上按怎样的语法组成的,则对句组成语法必须相同。
即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联合结构对联合结构,介词结构对介词结构,动补结构对动补结构等。
比如我的对联“守住基层阵地;善和邻里乡亲”,上下联都为动宾结构。
内容相关。
对联不仅要求对偶,而且上下联的内容必须彼此关联,使之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共同表达一个主题,以达到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效果,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当然,上下联不能“合掌”,即上下联所表达的意思不能相同。
如旧时商店通用春联“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一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达三江”是一个意思,有“合掌”之嫌。
最理想的对联上下联是若即若离,下联比上联更有份量,或递进、或转折、或顺承。
通过上下联的关联共同勾画事物的特征、性质、状态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态度,以达到发人深思、给人回味无穷的享受。
门联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
据说五代时的后蜀国国昶是个喜欢标新立异的国在公元964年岁除夕,他突发奇想,让他手下个叫辛寅逊的学士,在桃木板上写了两句话,作为桃符挂在他的住室的门框上。
这两句话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第一句的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
第二句的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
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
这就成了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到了宋代,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
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反映了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
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和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和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
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
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的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的春联贴在门框上,来迎接新春。
大年初一的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
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
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
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 ,一刀割断是非根。
”写完后就继续巡视。
过了一段时间,朱元璋巡视完毕返回宫廷时,又路过这里,见到这个屠户家还没有贴上他写的春联,就问是怎么回事
这家主人很恭敬地回答道:“这副春联是皇上亲自书写的,我们高悬在中堂,要每天焚香供奉。
”朱元璋听了非常高兴,就命令侍从赏给这家三十两银子。
由此可见,“春联”的得名和推广,是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的办法,颁布御旨才得以在家家户户推广开来的。
[编辑本段]【我国春联史】 如果从秦汉开始计算,我国贴春联的历史已有两千年,那么为什么我国百姓对贴春联一直情有独钟呢
这就涉及到我国百姓传统的思维观念问题。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
”我国人民自古就有个乐观的思维观念,就是寄希望于未来,祈盼未来会给自己带来好运。
无论在过去的一年里有什么高兴、得意的事,还是有什么不如意的事,总是希望未来的一年过得更好,因此在新春即将到来之时,贴春联恰好是达到这种目的的最佳选择。
他们借助于春联表达对即将过去的一年的欣喜和幸福的心境,或者表达对新的一年的期盼与厚望。
在他们的传统的观念里,一年中有个好的开端是最惬意的事,最吉利的事,所以,每到春节就通过贴春联表达自己的美好感受和对未来的一种美好期盼。
同时我国人民过春节很讲究喜庆、吉利、热闹,吃好的,喝好的,,放鞭炮,走亲访友等都是喜庆心理的反映,而贴春联恰恰是强化人们的喜庆心理和渲染气氛的一种外在的手段。
春联既是根据我国古代骈体文衍生出来的一种新文体,又是借鉴了我国诗歌传统的文学形式。
它与古代的骈体文和诗歌不同,是一种特有形式的独立文体。
尽管律诗或骈文中的对仗句,往往就是绝妙的对联,但只有在它们脱离律诗或骈文而独立存在时,才能称为对联。
它的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形式上成对成双,两联彼此相“对”,内容互相照应,紧密联系。
一副对联的上联和下联,必须结构完整统一,语言鲜明简练。
具体要求如下: 第一,上下联字数要相等。
譬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
”这副春联每联都是七个字,上下联字数相等,这是春联的最基本的要求。
但是也有另类的现象。
在1916年窃国大盗袁世凯一命呜呼之后,全国人民奔走相告,欢欣鼓舞,手舞足蹈。
四川有一位文人,声言要去北京为袁世凯送挽联。
乡人听后,惊愕不解,打开他撰写好的对联一看,写着: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人们看后,不禁哑然失笑。
文人故意问道:“笑什么
”一位心直口快的小伙子说:“上联的‘袁世凯 ’三字,怎么能对得住下联的‘中国人民’四个字呢
”这个文人听了“哧”的一声笑了起来,说:“对了,袁世凯就是对不住中国人民
”这个故事虽然说的是“挽联”的事,而“挽联”也属于对联的一种,这就说明无论春联还是其他的对联,都必须做到上下联字数相等,如不相等,那只能是极个别的另类。
第二,上下联词组要相同,词性要一致。
就是说组成上联的各个词组分别是几个字,下联的对应词组也必须分别是几个字。
上下联的词性,就是说词的类别性质,如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要对等排列,既要相同,又要相对。
如刚才列举的“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
”每联都是三个词组,即: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
上下两联词组相同。
这副春联里的“新”、“佳”都是形容词。
“春”、“岁”,“富贵”、“平安”都是名词。
“年年”、“步步”都是副词,“好” 和“高”都是动词。
这种要求,主要是为了用对称的艺术语言,更好地表现思想内容。
第三,上下联平仄要相调。
对联上下联的表现方法,要注意声律相对,也就是平仄相调。
这主要是为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
相传纪晓岚一次南行来到杭州,一位友人为他设宴洗尘。
席间,宾主之间联句对答。
纪晓岚才思敏捷,出口成联,友人心悦诚服,夸他为北国孤才。
晓岚则不以为然地说:“北方才子,遍及长城内外;老兄之言从何谈起
”友人道:“前几年我曾到北方去,带去一个上联,竟然没有人对得上来。
”晓岚半信半疑,问道:“老兄你出了什么句子,竟让对方对不出来
”他的友人就顺口念出了上联: 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
纪晓岚听罢哈哈大笑,说:“这样简单的出句,是他们觉得不屑于回答,才表示不会对的
”这位友人不解地问:“那么,下联应该怎么对呢
”纪晓岚脱口而出道: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
这位友人听了,不仅寻得了下联,还十分佩服纪晓岚的才智超群。
这副“双塔隐隐,七层四面八方;孤掌摇摇,五指三长二短 ”的对联就做到了平仄相调,达到了音韵和谐,错落起伏,悦耳动听,铿锵有力的艺术效果。
第四,切忌合掌。
所谓“合掌”,语义重复,浪费笔墨。
譬如旧时商家常用的春联,有一副是“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
这副春联平仄合律,对仗工整,而且与爆竹声中“恭喜发财”的气氛相协调,很受商界欢迎。
但深一步研究就会发现,“通四海”和“达三江”是一个意思,语义重复,对联的术语就叫“合掌”。
七言联一共才十四个字,其中六个字表达的是三个字的内容,这就导致语义重复。
对联是文章中最精练的文体,决不允许浪费笔墨。
为了以较少的文字提供较多的信息,必须避免上下两联说同一意思。
例如,在新春联中用“震乾坤”对“惊世界”,“发祥光”对“腾瑞气”,也都是语义重复,都属于“合掌”的毛病。
第五,选好对联的横披。
横披,又叫横批,横额,横联。
横披除挽联、寿联之外,大部分都要用。
横披与对联内容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好的横披,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换句话说,一句横披,就是一副对联的内容的升华,是对联的主题,更是点睛之笔。
横披在写作手法上,常见的可分为三种形式: 一是对联写意,横披题名,如“欢度春节”、“新春大吉”等,直接点名贴春联的目的; 二是对联写意,横额点睛,如“新春富贵年年好,佳岁平安步步高”的横披是“吉星高照”,则是揭示出实现对联内容的关键所在就是“吉星高照”,属于点睛之笔;三是联披互补、相辅相成,如,“减负恤民,浩浩东风常送暖;扶贫解困,潇潇春雨总关情”的横批是“前程似锦”,则是与对联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既揭示出百姓对党中央“常送暖”和“总关情”的无比感激之情,也赞颂了党前程远大,辉煌灿烂。
横披多为四字,过去写横披是从右往左横写,现今多从左往右写,从右自左写当属正式写法。
贴横披应贴在门楣的正中间,其字体应与上下联风格一致,上下呼应。
春联起源 宋代诗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新桃”和“旧符”是什么意思
用现代话说就是春联。
春联是对联的一种,我国的春联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春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它从五代十国时开始,明清两代尤为兴盛,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一千多年了。
早在秦汉以前,我国民间每逢过年,有在大门的左右悬挂桃符的习俗。
桃符就是用桃木做的两块大板,上面分别书写上传说中的降鬼大神“神荼(tu)”和“郁垒”的名字,用以驱鬼压邪。
这种习俗延续了一千多年。
到了五代,人们才开始把联语题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
据历史记载,后蜀之主孟昶(chang)在公元964年除夕题于卧室门上的对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了,所以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的“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就是当时春联盛况的真实写照。
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又称春联为“桃符”。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对联。
他在金陵(现在的南京)定都以后,命令大臣、官员和一般老百姓家除夕前都必须书写一副对联贴在门上,他亲自穿便装出巡,挨门挨户观赏取乐。
当时的文人也把题联作对当成文雅的乐事,写春联便成为一时的社会风尚。
入清以后,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对联犹如盛唐的律诗一样兴盛 ,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
随着各国文化交流的发展,对联传入越南、朝鲜、日本、新加坡等国。
这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贴对联的风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