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戏曲的成语有哪些
精彩绝伦 座无虚席 粉墨登场 唱念做打 生旦净末 插科打诨 锣鼓喧天 有板有眼
戏曲中有没有红颜知己分别时的唱段啊,不是才子佳人爱情的
【第1句】皮影戏,你的记忆里是否有过
凡是小时候生活在农村的孩子,童年的记忆里,都曾经有过皮影戏带来的乐趣。
我也不例外。
只记得有谁家娶媳妇或者葬老人的那天晚上,就可能会有皮影表演。
那时,一到晚上,孩子们早早的端着自家的板凳,一行行高高低低的排列着,有说有笑,只等戏开始。
【第2句】翻阅资料,想了解一下皮影戏的知识,无意中发现了一段动人的爱情故事。
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
术士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子们拿着布娃娃玩,影子倒影在地上,栩栩如生。
于是,他用锦帛做成李夫人的样子,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
入夜,在白色帐幔后面表演给武帝看,武帝龙颜大悦。
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激起了我对久远的皮影戏的兴趣。
【第3句】孩子们之所以对皮影戏如此着迷,还在于它高超的表演技巧,但是这种技巧只有在过节或过年时才能展现,平常的日子里是看不到的。
有一年过春节时,父母特别准许我去看了一场皮影,演出的是《秃尾巴老李》、《王大娘钜大缸》和《孙悟空大闹天宫》。
这场戏和平时不同的是影窗上有大面积的山水花鸟布景,而且都是活的,水能流、云能飘,山光水色,美不胜收。
更新奇的是,人物能吸烟,而且在嘴里吐出烟圈,孙悟空吃桃,清楚地看到把桃子咬下半块。
这场戏的情景至今我都不能忘怀。
这些技巧深深地迷住了孩子们,并深深地嵌入了灵魂。
【第4句】一个巨大的木头匣子是匠人们表演皮影的戏台,匣子正面是由大块白布做成的皮影幕,影幕上方悬吊一盏灯泡;左右及后方是木头墙壁,墙壁上绘画了各种神仙的精美图案;匠人们头顶是露天。
表演时,皮影匠人们在白色幕布后面一边操纵戏曲人物,一边用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曲调唱述故事,同时配以打击乐器和弦乐,场面十分热闹。
再看台下的乡亲们,各个捂着下巴看的正欢。
【第5句】我们这些孩子们,最不安分,不仅爱站在台前看,还爱钻进台下,看那皮影儿到底是用什么刻制而成,那么精巧生动逼真。
看那戏班子,老艺人又如何把那剪纸一样的牛皮人儿在幕布上挑拨的那样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记得家乡有一位叫旦旦娃的皮影老艺人,双手挑线,生,旦,净,丑无所不能。
他唱腔圆润、动听,夜间可传十里之遥,是当地群众最仰慕的民间艺人。
这天晚上由他台前主挑。
我们看见那老人端坐在台子正中,聚精汇神,异常认真,说,唱,念做一丝不苟。
你看他一会儿双枪对打,一忽儿纵马飞奔,一忽儿跺脚呐喊助威,文武场面配合非常紧奏,十个指头拨弄灵活,整台戏被他一人耍闹得异常红火,我们往往看得如痴如迷。
【第6句】那还是五十年代的事了。
一到农忙结束,村里就会邀来皮影戏班子,来演《岳飞抗金》、《英烈传》等等,往往一演就是个通宵,有的甚至三日头排场。
一到这个时候,我们这些皮小囡从搭戏台开始就轧闹猛了。
胆子大的,还会在一边帮忙做些杂活的同时,手忙脚乱地拿起皮影舞几下,过过瘾也好。
等到正式演出时,我们都挤在戏台口,不是看戏的内容,而是专看艺人手不停脚不歇嘴不闲地忙碌。
尤其是对上手的表演,更是钦佩之至。
好的上手,嗓音清脆,语调丰富,高兴时笑声三转弯,悲哀时哭声一里路拖长。
他能摹效各式人物,“戆将语气傻,良将语忠贤,旦唱似千金,花言像丫环”。
【第7句】为看一场皮影戏,我拽着老叔的衣襟,顶着繁星踏着月光;倘过溪流,传越村庄,锣鼓点尚未敲响。
卖糖瓜的吆呵声,勾起我的馋虫。
老叔掏出几分纸币,就像孔乙己买老酒和回香豆一样。
丈八纸窗,演绎着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绿林好汉,山寨大王。
我不懂戏文,只爱看小矬子钻天入地,大将军抡刀杀仗。
庄户人家爱看皮影戏,这是因为:它是乡音,它是土腔;它是民间流传的故事。
它是下里巴人的合唱。
灯熄啦,影散啦,我却在老叔的怀抱里进入梦乡。
【第8句】皮影的表演道具是用驴皮精心刻制出各种人物的造型,叫做影人,大部分都是古代长篇说书里的人物,如,西游记、三国、白蛇传、十二金钱镖、鹰爪王等等。
在表演时,由艺人在影窗上操纵影人,做出各种走、跑、跳、坐、搏击、打仗等各种动作,由于影人都是由箭杆支撑动作的,所以操纵影人的艺人叫箭杆王,当然必须是技艺高超的艺人才能获得这种称号。
在表演时,为影人配以悦人动听的唱腔,丝竹管弦、鼓板铙钹一应俱全,煞是热闹。
更吸引人的是皮影戏表演的故事情节,张弛有致、环环相扣、惊险离奇、引人入胜。
人们往往被故事里的人物命运所左右,紧张、担心,欲罢不能,恋恋不舍。
每表演完一场都留下悬念,类似于评书的请听下回分解。
【第9句】我本来就欢喜画图,这回有事做了。
放学了,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做皮影。
我把皮影头像一个个描绘在白纸上,勾好墨线,涂上彩色,当作宝贝一样藏着。
随着皮影头像的增多,我对皮影人物的熟悉程度也增加了,知道哪个是忠臣,哪个是奸贼,哪个是元帅,那个不长胡子、样子有点娘娘腔的头像呢,是仙人。
【第10句】戏终于开演了。
先是锣鼓打起了开场。
一般本戏开演前是打台戏,不是“快活林”。
“孙猴盗扇”就是“关大刀破曹营”……。
听那鼓点敲的铿锵而又热烈,那皮影儿个个英武刚健,手中或拿剑戟或持刀枪,或骑马或乘车,在空中飞来飞去,对打撕杀异常激烈,一会儿人喊马嘶,一会儿金戈齐鸣,痛快淋沥,台下暴起阵阵掌声。
打台戏一毕,本戏开场。
本戏一般为文戏,人们最爱看的是“金碗钗”“白玉钿”“玉堂春”“劈山救母”“秦血梅吊孝”等。
那关中东府特有的碗碗腔,曲调优美,弦索委婉,缠绵动听。
再加上曲折动人的戏剧情节,使那些带瓜皮帽的,扎旱烟锅的,顶帕帕的男女戏迷们达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
宝黛钗爱情与戏曲中才子佳人爱情有什么不同?
(一)狭义概念首先,“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特定的概念。
它特指明末清初产生在《金瓶梅》和《红楼梦》之间的一大批以青年男女的婚姻恋爱为主题的作品。
”在具体时间段上,多数主张明末清初或有清一代。
由于明末产生的作品寥寥无几( 《玉娇梨》等),因此,这一主张认可的才子佳人小说其实就是清代才子佳人小说。
迄今所见的两部颇具规模的《才子佳人小说研究》 (周建渝、任明华著),研究的就是特定概念的才子佳人小说。
其次,才子佳人小说是在明末清初的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小说流派,属于章回小说品种。
《章回小说通论》就说:“才子佳人小说是起步于明末、盛行于清代前期的章回小说的新品种。
”《清代小说简史》也说:“才子佳人小说,指描写青年男女恋爱婚姻故事的章回小说,崛起于明末,盛行于清初,是世态人情小说的一股‘异流’。
”“篇幅均不甚长,多在十至二十四回之间,尤以十六回居多,字数约在二十万字以下。
”“刊刻形态上,是单独成书的刊本或稿本。
”再次,“从题材内容上说,它是描写有才华的读书人与美貌而多才的官宦富室小姐的爱情婚姻故事的。
”情节结构上包括三个主要组成部分:“男女一见钟情;小人拨乱离散;才子及第团圆。
”以上三大标准一直是从鲁迅到现在被才子佳人小说研究者公认的界定标准。
偶尔,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异议。
唐富龄认为,作为一种类别的才子佳人小说“主要指在明清之际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一批具有共同特点的长中短篇的爱情小说”,并且枚举了文言小说集《女才子书》、话本小说集《五色石》。
高教版《中国文学史》也说:“才子佳人的婚恋小说由来已久,唐代元稹的《莺莺传》以后,传奇小说、话本和拟话本小说中都不少见,旨趣是不同的。
”谭邦和《明清小说史》说:“叙述宛转的唐传奇中,《莺莺传》、 《李娃传》 、《霍小玉传》 、《飞烟传》等作品,已经是比较成熟的才子佳人小说佳篇。
”由于大多数人言才子佳人小说必称且只称明(末)清(初)章回小说,造成研究视野极度狭窄,以致有关研究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旺一阵儿之后,如今竟归于平静。
按当年发表的论文粗略统计,1985年与2003年的比差高达20:5。
大家几十年都挤在明末清初这块狭窄的研究地带,结果出现了眼下无话可说,无题可写的奇怪现象。
究竟有什么理由认为才子佳人小说应该而且只能是明清章回小说,其它都不算呢
大多数人认可的三条标准,只是道出明(末)清(初)的章回小说作为写才子佳人故事的一种小说流派,是特别有代表性的,最有资格如此命名。
但这样做固然有理,却推不出此外就没有才子佳人小说的结论。
《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的杰作。
但是否可以说除了这部代表作,产生在《三国演义》前后的其它同类题材的小说都不算历史演义小说呢
(二)广义概念那种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特定概念的流行观点事实上就是只承认狭义的才子佳人小说概念,把研究视野自我封闭在一个特定的时间段内。
按一个模式来衡量一批作品,决定取舍。
结果筛选、剩下来的小说都“千人一面”、“万部一腔”,为那些武断、简单的“公式化”、“概念化”的指责提供了求之不得的口实、“罪证”。
这种自划牢笼的研究倾向不仅使研究刚起步,很快就停滞不前,而且因割断不同时期同类小说里不同体裁之间的联系,从而使相关研究陷入尴尬、自相矛盾的境地。
如果严格遵循章回体的界定标准,那就等于承认在才子佳人小说盛行的明末清初,只有章回体大量涌现,文人完全放弃了用短篇、文言的形式,话本、传奇的体裁来写才子佳人。
过去人们也就不该把《女才子书》当成此类小说来谈论。
《西厢记》是元代乃至古代第一部才子佳人戏曲代表作,而据之进行改编的蓝本《莺莺传》却好象不够才子佳人小说资格。
李渔的《风筝误》、《比目鱼》等传奇戏是公认的才子佳人戏曲,但反过来却要以章回小说的标准把《无声戏》 、 《十二楼》中和他的戏曲对应的短篇小说驱逐出才子佳人小说的行列。
如果《玉娇梨》这些章回体小说大盛仅仅由于纷纷仿效《金瓶梅》 ,与其它体裁(短篇、传奇)全不相关,那这些中长篇小说就是天外来客啦
它们的涌现从小说自身发展来看,中间缺少了必要的演进环节。
真正能够影响到它们的作品就只剩下元明同题材的“近亲”(戏曲),“嫡系”一个也看不到。
这种情状被陈大康戏称为“看似断层式的跳跃”。
八十年代以来的研究者的动机是想通过才子佳人小说的研究来回答《金瓶梅》 、《红楼梦》之间的空白是怎样填补的。
孰料它自身的“断层”却因为无视其它体裁而面临质疑
有鉴于此,陈大康《明代小说史》在考察中篇传奇情节特点时,有意识地结合“以往才子佳人小说模式”(唐传奇)和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通共熟套”来一起论述。
他通过详细列表比较,结果发现,“若增添(明代的中篇传奇小说)这一环节作考察”,“从《莺莺传》到清初才子佳人小说的逐步演化过程就显得相当清晰合理”。
“看似断层式的跳跃便呈现出逐步演变的轨迹。
”他的研究有力地说明,清初章回体才子佳人小说与前代才子佳人小说(唐传奇、明代中篇传奇)有着直接的继承关系。
后者不是作为前者的背景出现的,它本身就是才子佳人小说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产生的相关品类。
因此,那种认为才子佳人小说是一个特定概念的流行观点应该扬弃。
必须以发展的眼光区别看待不同时代、不同类型的才子佳人小说。
作为概念,才子佳人小说应该是一个历时的、发展的、广义的小说概念。
过去许多被摒弃在研究范围以外的大量同题材小说都应该成为才子佳人小说研究的对象。
这样的研究才是全面的,真正宏观意义上的研究。
总之,才子佳人小说不应是一个特定(时期)概念,而应是历时的概念。
其主人公是才子佳人,题材上隶属于言情,文体上文、白兼备,篇幅上有短、中、长多种类型。
小说史上从唐前至元明清产生的志人、志怪小说、传奇、话本、章回、长篇、短篇等几乎所有体裁的作品中都能找到它们的身影,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清代章回体小说。
非如此不足以界定才子佳人小说的范围并对它们做出全面的把握。
按传统的条条杠杠去衡量、研究才子佳人小说,实际上无助于了解这一流派的来龙去脉,无助于认识它的庐山真面目。
明清才子佳人戏曲为什么得以发展
戏曲杂剧,喜闻乐见。
曲尽其妙,动人心弦。
梨园弟子,优孟衣冠。
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窦娥奇冤,动地感天。
待月西厢,天假良缘。
长生殿内,悱恻缠绵。
血溅桃扇,柔肠寸断。
京剧国粹,鳌头独占。
粉墨登场,锣鼓喧天。
科班出身,字正腔圆。
抑扬顿挫,有板有眼。
生旦净丑,争奇斗艳。
各擅胜场,众口交赞。
古典小说,雅俗共赏。
四大名著,不朽篇章。
才子佳人,帝王将相。
市井之徒,纨绔膏粱。
形容戏剧的成语
戏曲杂剧,喜闻乐见.曲尽其妙,动人心弦. 梨园弟子,优孟衣冠.惟妙惟肖,活灵活现. 窦娥奇冤,动地感天.待月西厢,天假良缘. 长生殿内,悱恻缠绵.血溅桃扇,柔肠寸断. 京剧国粹,鳌头独占.粉墨登场,锣鼓喧天. 科班出身,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有板有眼. 生旦净丑,争奇斗艳.各擅胜场,众口交赞. 古典小说,雅俗共赏.四大名著,不朽篇章. 才子佳人,帝王将相.市井之徒,纨绔膏粱. 悲欢离合,荣辱兴亡.人情冷暖,世态炎凉. 呼之欲出,跃然纸上.百读不厌,击节称赏. 齐天大圣,百炼成钢.腾云驾雾,登界游方. 大闹天宫,横冲直撞.呵佛骂祖,作乱犯上. 西天取经,水阔山长.荆棘塞途,路在何方. 妖魔鬼怪,魑魅魍魉.荼毒生灵,兴风作浪. 行者悟空,从天而降.火眼金睛,东张西望. 神通广大,变幻无常.降妖除魔,遇难呈祥. 逼上梁山,地煞天罡.铤而走险,雄踞一方. 歃血为盟,捻土为香.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啸聚山林,其应如响.劫富济贫,敢作敢当. 梁山好汉,破军杀将.水来土掩,兵来将挡. 水泊梁山,固若金汤.替天行道,除暴安良. 聚义而兴,迂忠而亡.轰轰烈烈,生死何妨. 红楼梦幻,迷离惝恍.假语村言,谁解痴狂. 通灵宝玉,惜玉怜香.寻愁觅恨,似傻如狂. 黛玉葬花,百结愁肠.风刀霜剑,满目凄凉. 金玉良缘,水月镜像.木石前盟,殒玉消香. 贾王史薛,金玉满堂.功名利禄,一枕黄粱. 飞鸟投林,渺渺茫茫.太虚幻境,世事无常. 人生如戏 戏如人生 出将入相 梨园春秋 台上三分钟 台下十年功 梨园佳话 梨园泰斗 音域宽广 高低自如 声色嘹亮 清脆响堂 刚柔相济 韵味浓厚 造型生动 工架优美 嗓声磋亮 口齿锋利 干净利落 声甜声润 腔柔调繁 神形兼备 栩栩如生 真美完善 无声不歌 无动不舞 歌舞并重 声情并茂 千金话白四两唱 艺海天涯无垠 刻苦勤奋为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