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女孩刻苦练习舞蹈的描写
看她那坚定的步伐,自信的眼神,她尽情地跳跃,尽情地飞舞,不顾汗水已经打湿衣襟,不顾舞鞋已经破旧不堪,不顾时间任凭飞逝。
她只想跳舞,只想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
因为她热爱她的舞蹈。
写作文时描写练习舞蹈艰苦的句子
以下这些是的常语: (1)基训\\\/基础:是指对舞蹈演员或学员基本能力的训练。
如发展身体各部分肌肉的能力,训练关节的柔软性,控制身体活动的能力,灵活性和稳定性以及跳、转、翻等各种技巧。
使学员身体运动更符合舞蹈规律的要求,以适应各种类型动作和高难技巧的需要;同时,为随时扮演各种舞蹈人物形象做好准备,基本训练,对演员,学员体力的保持也有益处。
(2)主力腿:是指动作过程中,或者形成姿态时,支撑身体重心的一条腿,称主力腿。
它与动力腿配合,对身体平衡以及动作,姿态的优美有着重要作用。
(3)动力腿:是指与主力腿相对而言,非重心支撑的一腿为动力腿,可做各种屈伸,摆动等动作。
(4)起泛儿:是舞蹈俗语,指动作前的准备姿势。
技巧前的准备动作,都称作“起泛儿”也叫“起”。
(5)法儿:指舞蹈时是否得法,即动作是否符合规律,是否有韵味。
在品评舞蹈者的动作是否得法时,常用有“法儿”没“法儿”来加以褒贬。
(6)节奏:是指音响活动的轻重缓急形成节奏,其中节拍的强弱和长短交替出现而合乎一定的规律。
节奏为音乐旋律的骨干,乐曲结构的基本因素。
节奏也是舞蹈动作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舞蹈动作均在一定的节奏下进行。
(7)韵律:是指在舞蹈动作中,人体运动的自然规律造成欲左先右,欲纵先收,以及动与静,上与下,高与低,长与短等辨证的规律,形成了舞蹈动作的韵律。
韵律在舞蹈中享有重要地位,是较难掌握的一种动作因素。
(8)身段:指演员在舞台表演或训练中,各种舞蹈的形体动作的统称。
从最简单的比拟手势到复杂的武打技巧,如:坐、卧、行、走、甩袖、亮相等都称为身段。
(9)形体:指演员的身体形态。
通用在戏剧中,尤为话剧和电影所常用。
话剧和电影演员的身体训练和舞蹈训练称为“形体训练”这种课程称为“形体课”。
(10)造型:是塑造人物外部形象的艺术手段之一。
在舞蹈中人们将雕塑性强的动作姿态称为“造型”。
(11)亮相:源于中国古典舞蹈中独具特色的一种技法。
即在某舞蹈段落最后,以一个加强节奏感的动作塑造该舞姿“造型”。
通过这个舞姿动作顿挫到位,或甩头、凝视等使表达的神情更明朗、强烈。
此种造型即亮相。
是指剧中主要人物第一次上场(有时也用于下场)或一段舞蹈,武打完毕之后,在一个短促的停顿中所做的姿态叫亮相。
它也是戏曲表演中的一种程式动作。
(12)舞蹈动作:是指经过提炼和美化,有节奏,有规律的人体动作,是舞蹈艺术的主要表现手段。
它大多来自劳动生活,并同民族的斗争生活,风俗习惯,自然条件,审美观念和传统艺术等有联系。
(13)舞蹈语言:舞蹈语言主要是通过舞蹈动作来表现主题,抒发情感的。
舞蹈语言也是舞蹈动作的别名,它由单一或几个舞蹈动作组合而成具有一定含义。
舞蹈语言即包含有一定意义的简单舞蹈动作,又包含较长的动作组合。
(14)舞蹈组合:是舞蹈的常用语。
它是指两个以上的舞蹈动作被组织联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新的动作称为组合。
它包括最简单的,性质单纯的动作连接,也包括最复杂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动作的组合。
它是用来达到某种训练目的,或是为了表现一段舞蹈思想内容的手段。
(15)舞蹈语汇:是指把若干不同的舞蹈动作汇集起来,为表达舞蹈作品的主题内容服务,是一切舞蹈语言的总称,如文学的词汇。
(16)主题动作:指一个舞蹈或一个舞蹈形象最重要的成为核心的动作,从“音乐主题”一语演移而来。
音乐主题在音乐创作中被反复出现,不断重复加深听者的印象;舞蹈的“主题动作”也采取不断重复和再现等手法,加深观者的印象。
它是为舞蹈的主题思想和塑造人物服务的。
主题动作的重复使用,是舞蹈创作的一种手法。
(17)舞蹈编导:是舞蹈艺术工作中一种重要职务。
由于舞蹈的专业特征所定,编舞和导演常常由一个人或几个人统一承担,故统称为编导,编导的职责是构思和编写舞蹈台本。
根据音乐进行具体编舞,组织和指导排练。
通过与作曲家,指挥,舞台美术设计以及演员合作,把舞蹈呈现在舞台上,达到预定的目的。
(18)舞蹈结构:舞蹈作品的组织方式和内部结构。
编导根据对生活的认识和舞蹈素材的理解,按照塑造舞蹈形象和表现主题的需要,用舞蹈及其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形象,事件情节分别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地加以安排和组织,使其即符合欣赏规律,又适应舞蹈(舞剧)作品体裁形式的要求,达到舞蹈艺术上的完整和谐。
(19)舞蹈构图:是指编导为表现舞蹈作品的主题思想,交待环境情节和塑造舞蹈形象,按美感效果的要求,在舞台空间安排和处理各种人物的关系及位置叫舞蹈构图。
一般通过各种移动线和“对称”,“对比”,“集中”,“分散”以及“平衡”等手法,把零散的个体形象纳入到艺术整体中来,形成各种图形图案,如“方形”,“菱形”,“圆形”,“弧形”,“三角形”,“梯形”,“四边形”等各种画面。
我国民间舞在长期实践和积累中,形成了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图形。
如秧歌舞中的“二龙吐须”,“剪子股”,“四面斗”,“珍珠倒卷帘”,“卷白菜心”等,是研究舞蹈构图的宝贵遗产。
(20)舞台场记:也称舞蹈场记。
是指舞蹈作品的图画,文字记录。
一般包括舞蹈台本,舞蹈音乐,舞蹈动作及舞台场面,服饰和道具的图解等,供排练舞蹈用。
(21)舞台灯光:也叫“舞台照明”简称“灯光”,舞台美术造型手段之一。
运用舞台灯光设备(如灯具,幻灯,控制系统)和技术手段随着剧情的发展,以光色及其变化显示环境,渲染气氛,突出中心人物,创造舞台空间感,时间感,塑造舞台演出的外部形象,并提供必要的灯光效果(如风,雨,闪电)等。
(22) 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戏剧和其它舞台演出的一个组成部分。
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
其任务是根据剧本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下,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剧中环境和角色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23) 八个方位——1—8点:是用以规范舞蹈者面向,走向的专业术语。
即:场地正前为第一方位—“1点”;右前、右旁、右后为第二、三、四方位—“2、3、4点”;正后为第五方位—“5点”;左后、左旁、左前为第六、七、八方位—“6、7、8点” (24) 扶把训练:即学员手扶把杆做舞蹈动作。
分“单手扶把”和“双手扶把”。
(25) 中间训练:即站在训练场地中间做练习。
是相对“扶把训练”而言。
(26) 对称动作:指左、右相对的同一动作。
如“右按手”的对称动作即“左按手” (27) 动作的左与右:单一舞蹈动作一般都分左、右两面,通常是以动作腿(或动作臂)来区分。
如右手做“盘手”即称“右盘手”。
舞蹈训练中常称“左虚步”、“右端腿”等,即表示用左或右肢做该动作。
(28) 动作的单与双:有些动作以单臂(或腿)做动作时多称左或右(见上条);以双臂(或双腿)做时即标以“双”字,如“双山膀”、“双摇臂”、“双起双落”等。
(29) 面向、视向:身体正面所朝的方向称面向;眼看几点即视向,一般也包括脸的朝向,如“眼看8点”,即脸和视线均朝8点。
(30)平圆、立圆: 与地面平行的圆圈运动路线(通称“划圆”)即“平圆”;与地面垂直的圆圈运动路线即“立圆”。
(31)划弧: 指在“划圆”轨道上的某一段路线,如手臂划“上弧线”,即手臂做立圆的上半圆。
(32)留头、甩头: 身体开始转动而头仍留向原方位不动,称“留头”。
头从一方位迅速转向另一方位称“甩头”。
例如“转圈”、“翻身”动作,开始转体时“留头”,当身体转动约180°时,再迅速甩头360°,以控制旋转方向、增强动力。
甩头也是亮相时的常用动作。
(33)涮头: 以颈为轴,头在肩上方做平圆动作。
(34)环动: 多指腿部以髋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
有时也泛指其他关节为轴的划圆动作。
(35)控制: 此处指舞蹈训练课目的一种。
即使舞姿静止在一个动作上,训练肢体的控制力量和能力。
关于舞蹈的好词好句
观舞记 ——献给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 冰心 我应当怎样地来形容印度卡拉玛姐妹的舞蹈
假如我是个诗人,我就要写出一首长诗,来描绘她们的变幻多姿的旋舞。
假如我是个画家,我就要用各种的彩色,渲点出她们的清扬的眉宇,和绚丽的服装。
假如我是个作曲家,我就要用音符来传达出她们轻捷的舞步,和细响的铃声。
假如我是个雕刻家,我就要在玉石上模拟出她们的充满了活力的苗条灵动的身形。
然而我什么都不是
我只能用我自己贫乏的文字,来描写这惊人的舞蹈艺术。
如同一个婴儿,看到了朝阳下一朵耀眼的红莲,深林中一只旋舞的孔雀,他想叫出他心中的惊喜,但是除了咿哑之外,他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但是,朋友,难道我就能忍住满心的欢喜和激动,不向你吐出我心中的“咿哑”
我不敢冒充研究印度舞蹈的学者,来阐述印度舞蹈的历史和派别,来说明她们所表演的婆罗多舞是印度舞蹈的正宗。
我也不敢像舞蹈家一般,内行地赞美她们的一举手一投足,是怎样地“出色当行”。
我只是一个欣赏者,但是我愿意努力地说出我心中所感受的飞动的“美”
朋友,在一个难忘的夜晚—— 帘幕慢慢地拉开,台中间小桌上供养着一尊湿婆天的舞像,两旁是燃着的两盏高脚铜灯,舞台上的气氛是静穆庄严的。
卡拉玛·拉克希曼出来了。
真是光艳的一闪
她向观众深深地低头合掌,抬起头来,她亮出了她的秀丽的面庞,和那能说出万千种话的一对长眉,一双眼睛。
她端凝地站立着。
笛子吹起,小鼓敲起,歌声唱起,卡拉玛开始舞蹈了。
她用她的长眉,妙目,手指,腰肢;用她髻上的花朵,腰间的褶裙;用她细碎的舞步,繁响的铃声,轻云般慢移,旋风般疾转,舞蹈出诗句里的离合悲欢。
我们虽然不晓得故事的内容,但是我们的情感,却能随着她的动作,起了共鸣
我们看她忽而双眉颦蹙,表现出无限的哀愁,忽而笑颊粲然,表现出无边的喜乐;忽而侧身垂睫表现出低回宛转的娇羞;忽而张目嗔视,表现出叱咤风云的盛怒;忽而轻柔地点额抚臂,画眼描眉,表演着细腻妥贴的梳妆;忽而挺身屹立,按箭引弓,使人几乎听得见铮铮的弦响
像湿婆天一样,在舞蹈的狂欢中,她忘怀了观众,也忘怀了自己。
她只顾使出浑身解数,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故事
一段一段的舞蹈表演过(小妹妹拉达,有时单独舞蹈,有时和姐姐配合,她是一只雏凤
形容尚小而工夫已深,将来的成就也是不可限量的),我们发现她们不但是表现神和人,就是草木禽兽:如莲花的花开瓣颤,小鹿的疾走惊跃,孔雀的高视阔步,都能形容尽致,尽态极妍
最精采的是“蛇舞”,颈的轻摇,肩的微颤:一阵一阵的柔韧的蠕动,从右手的指尖,一直传到左手的指尖
我实在描写不出,只能借用白居易的两句诗:“珠缨炫转星宿摇,花鬘斗薮龙蛇动”来包括了。
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舞蹈、音乐、雕刻、图画……都如同一条条的大榕树上的树枝,枝枝下垂,入地生根。
这种多树枝在大地里面,息息相通,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他的食粮的供养,而这大地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印度的广大人民群众。
卡拉玛和拉达还只是这颗大榕树上的两条柔枝。
虽然卡拉玛以她的二十二年华,已过了十七年的舞台生活;十二岁的拉达也已经有了四年的演出经验,但是我们知道印度的伟大的大地母亲,还会不断地给她们以滋润培养的。
最使人惆怅的是她们刚显示给中国人民以她们“游龙”般的舞姿,因着她们祖国广大人民的需求,她们又将在两三天内“惊鸿”般地飞了回去
北京的早春,找不到像她们的南印故乡那样的丰满芬芳的花朵,我们只能学她们的伟大诗人泰戈尔的充满诗意的说法:让我们将我们一颗颗的赞叹感谢的心,像一朵朵的红花似地穿成花串,献给她们挂在胸前,带回到印度人民那里去,感谢他们的友谊和热情,感谢他们把拉克希曼姐妹暂时送来的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