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绍兴、乌镇东栅、西塘夜景诗句
楼主你要的赞美绍句子“悠悠鉴湖水,古越.绍兴以其人文景观丰富、水乡风光秀丽、风情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即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绍兴历史悠久,名人辈出,景色秀丽,物产丰富,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希望可以帮到你哦
描写绍兴的古诗词
镜湖水如月,耶溪女如月.(李白) 稽山何巍巍,浙江水汤汤.(陆游)晋)王曦之有著名诗句:“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清 康熙《山阴》诗:“灌木丛篁傍水幽,淡烟晴日漾芳洲,兰桡摇过山阴道,在昔人传镜里游.”陆游写绍兴的柳桥《戏作绝句,以唐人句终之》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柳桥秋夕》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秋日杂咏》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柳桥秋夜》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柳桥》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独行,过柳桥而归》忽觉意稍佳,呼童扶下堂.寒云覆江干,惨惨雪欲作.篱根犬迎吠,碓下鸡俯啄.徐行过傍舍,醉笑盛酬酢.仰视碧天际,俯瞰绿水滨——王羲之山自纵横水自流,谁家门首欲离舟——陆游轻舟八心,低篷三扇,占断萍洲烟雨——陆游箬箦东湖,凿自人工.壁立千尺,路隘难通.大舟入洞,坐井观空.勿谓湖小,天在其中.——郭沫若
古人写绍兴的诗句有哪些
绍兴市是浙江省辖市,位于浙江省中北部、杭州湾南岸。
绍兴已有2500多年建城史 ,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联合国人居奖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营经济最具活力城市,也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
绍兴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著名的文化古迹有兰亭、禹陵、鲁迅故里、沈园、柯岩、蔡元培故居、周恩来祖居、秋瑾故居、马寅初故居、王羲之故居、贺知章故居等。
古人写绍兴的诗句有:陆游写绍兴的柳桥戏作绝句,以唐人句终之。
雨细穿梅坞,风和上柳桥。
山居无历日,今日是何朝
《柳桥秋夕》柳疏桥尽见,水落路全通。
衣杵家家月,渔舟浦浦风。
眼明无俗物,步蹇有枯筇。
野逸谁能那,悠然西复东
《秋日杂咏》久雨初睛喜欲迷,青鞋踏遍舍东西。
忽然来到柳桥下,露湿蓼花红一溪。
《柳桥秋夜》青帝万里月轮孤,扫尽浮云一点无。
正是吾庐秋好夜,上桥浑不要人扶。
《即事》小山榴花照眼明,青梅自堕时有声。
柳桥东岸倚筇立,聊借水风吹宿醒。
《柳桥》村路初晴雪作泥,经旬不到小桥西。
出门顿觉春来早,柳染轻黄已蘸溪。
《独行,过柳桥而归》忽觉意稍佳,呼童扶下堂。
寒云覆江干,惨惨雪欲作。
篱根犬迎吠,碓下鸡俯啄。
徐行过傍舍,醉笑盛酬酢。
急
一个有关古城绍兴的历史故事。
绍兴历史概述 从新石器时代中期开始,绍兴至今已有约8000年历史。
越国古都建于公元前490年,距今已有2500年。
绍兴是夏朝开国之都,春秋五霸之越国首都,两晋的会稽国都、吴越国东都、南宋故都和南明政权首都,夏商周春秋时期成名已久,也是魏晋、南北朝、隋、唐、宋等时期的大都会,东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绍兴亦是中国文化第一城,三次士大夫南下的积淀,以至文风鼎盛誉满天下。
春秋时期,於越民族以今绍兴一带为中心建越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定江南,绍兴历史(10张)降越君,以越地置会稽郡,推行郡尉分治模式,怕越国复兴而尉治山阴(因会稽郡是边防大镇,尉治更重要),辖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大部20余县。
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会稽郡领26县,在今浙江境内有18县。
东汉永建四年(129),分会稽郡置吴郡,钱塘江以南仍为会稽郡,郡尉皆治山阴(今绍兴)。
晋太康二年(281),以会稽地封骠骑将军孙秀,以郡为国,称会稽国。
南朝宋孝建元年(454年),以会稽、东阳、永嘉、临海和新安五郡置东扬州,升任东扬州刺史,州治山阴;隋开皇九年(589)平陈,省郡县,废会稽郡。
同时并山阴、永兴、上虞、始宁为会稽,并余姚、勤、鄮入句章县,设吴州,州治会稽县,领原扬州五郡,辖会稽、诸暨、剡、句章4县。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废吴,以原吴州境置越州,辖境不变。
唐代作为东南第一都,设越州总管府、中都督府、浙江东道节度使,管越、睦、衢、婺、台、明、括、温八州;五代设越州大都督府和东都,驻山阴,管越、睦、衢、婺、台、明、处、温八州;北宋设两浙路、越州大都督府,镇东军节度,大观元年,升为帅府,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
南宋建炎四年(1130),高宗驻跸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大都督府和行都,治山阴,管越、衢、婺、台、明、处、温七州;辖山阴、会稽、诸暨、萧山、余姚、上虞、嵊县、新昌8县。
元至元十三年(1276)改称绍兴路。
明、清复为绍兴府。
民国24年(1935),设绍兴行政督察区。
1949年10月设绍兴专区,1952年1月撤销,1964年9月复设绍兴专区。
1983年7月撤地建市,设省辖绍兴市。
史前绍兴 小黄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文化) 考古人员在绍兴甘霖镇小黄山,发现了小黄山文化遗址。
从出土文物推断,早在10000—8000年以前,小黄山的先民就开始了定居生活,采集、狩猎所得是他们的主要食物来源。
大量陶器的出土,使小黄山文化独具考古价值。
古越文明 绍兴地处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越民族的生息之地,古越文明的中心。
专家们普遍认为,东起东海,西至浙西皖东,北到江淮,南达闽粤的辽阔区域,都受到古代越文明的辐射和影响,古越文明的范围涵盖上述地区。
开国大典 舜会百官、禹会诸侯发生在绍兴,古人曰:“越,舜禹之邦也。
古有三圣,越兼其二焉。
”《史记》“夏本纪”记载: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
又载:禹会诸候江南计功而崩,因葬焉,命曰会稽,会稽者,会计也。
大禹在会稽成立中国第一个朝代夏,是夏朝开国大典之地,并把天下分成九州,九州的扬州东南到海滨,中心在会稽。
会稽山,是中国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镇山,秦始皇上会稽,祭大禹,望于海,李斯立石刻颂秦德,这就是著名的“会稽刻石”,又见东南之地有王者之气,因此掘剡山而泄王气。
华夏历史对山脉的崇拜,始于会稽山。
《吕氏春秋·有始》和《淮南子·地形》,尊会稽为中华九大名山之首。
会稽山也是山水诗的重要发源地,历代文人雅士留下了众多诗文佳作。
公祭大禹陵作为国家级祭典,被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春秋霸都 公元前490年,越国大夫范蠡受命兴建越国都城。
范蠡先选择在府山兴建句践小城。
随后又在小城以东兴建了山阴大城。
后人赞绍兴城得山水之利而无旱涝之忧,能攻易守而基业可据,堪称古代城建史上的经典之作。
其后吴越争霸,阖闾阵亡,夫差报仇,句践十年生聚十年教训,一雪前耻,越灭吴,拓地至江淮,疆域包括山东东南部,江苏、安徽的南部,江西东部和浙江福建等,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王侯将相,文种范蠡,越国的奋发图强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
继舜禹之邦后,会稽再度名扬华夏。
此后秦始皇东巡绍兴,留下“会稽刻石”,东汉绍兴成为中国青瓷CHINA的发源地、鱼米之乡。
六朝大都 魏晋时期,会稽人阜物殷,与建康东西相峙,地位相当于今天的上海,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和绢、米、纸等物品的交易中心,是整个中国最有魅力的城市,作为繁华的商业、手工业中心城市,号为天下繁剧,一度改郡为国,会稽世家大族的豪奢和富有达到了令人难以想象的程度,出则千骑簇拥高牙,入则列鼎锦衣玉食。
同时会稽具有特殊的军事政治地位,王马共天下的时代,栖居会稽的门阀士族人物,其动静出处,在政治上极具影响。
晋元帝赞誉绍兴“今之会稽,关河之重”,是晋王朝“皇基所讬”的“泱泱大邦”。
绍兴有全国最发达的商品经济,豪奢的庄园,所谓“王公妃主,邸舍相望”;天下名士在会稽竞逐风流,人文之盛、无出其右。
东晋后期,会稽占扬州大区人口40%,为东晋第一大郡。
史籍记载,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首都建康在经历苏峻之乱后,破败不堪。
当时朝廷提出迁都会稽,虽最终未能成行,也体现了会稽与建康分庭抗礼的地位。
南朝刘宋年间,朝廷设置“扬州”,州治在山阴,其后数度称为东扬州,魏晋的绍兴,可以叫山阴、会稽,也可以叫扬州、东扬州。
魏晋风流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和政治中心南移,大批黄河流域的居民纷纷避乱江南,会稽郡成为世家大族的移民聚居地,王谢家族纷纷定居会稽,十八高士云集沃州,是整个东晋最大的明星聚居地,人文鼎盛,冠于江左。
以至于《世说新语》里随处可见会稽一地发生的故事,留下了大量的典故,如东床快婿、曲水流觞、东山再起、乘兴而来等。
会稽成为六朝文化中心、山水文化的发祥地,预示一个艺术新时代的来临。
六朝会稽名士在文学、艺术、宗教等方面成就卓越,并延续到唐宋时期,成为中国审美的高峰。
富甲天下 自魏晋以来,会稽大兴,是南方最富庶的地区,又得运河之终点,在隋唐,仍是国际性的大都会和全国重要的经济商业中心。
大运河的开通也是为了方便对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的控制,会稽又是华夏圣都,隋炀帝欲东巡会稽,效法夏禹、秦皇的故事。
隋朝越国公杨素,以越州系其封邑,将郡城加广至周围45里,名曰罗城。
作为全国的丝绸陶瓷等产 东南第一都业中心,“绍兴制造”远销海外,是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发源地,作为手工业和重要的商业中心,冶金业、高级丝织品业、青瓷业、造纸业、制盐业、造船业、外贸业均兴盛一时,因经济发达,各地草市甚多,城中商旅往来,络绎不绝,皇甫政形容“城中富商来集,大陈伎乐,百万之众,鼎沸惊闹”,作为东南第一大都市,唐朝中期后,绍兴成为经济最发达地区,关系着全国的经济盛衰,在唐末被称为“雄剧之藩”。
白居易说“因思在越,官重事殷” ,孙逖曰“会稽郡者,海之西镇,国之东门,都会蕃育,膏肆兼倍“;杜牧赞“机杼耕稼,提封七州,茧税鱼盐,衣食半天下”;崔元翰更称越州“铜盐材竹之货殖,舟车包篚之委输,固已被四方而盈二都”,是唐朝最重要的赋税来源和经济中心。
唐代绍兴繁雄奢华,商贾云集、名流汇集,作为综合性大都会,园林数量、唐诗数量、名流数量均为唐代三甲,也是宗教中心之一,回纥的摩尼寺在绍兴建立、日本数度来绍兴求佛法,有唐一朝,论综合影响力,当推长安、洛阳、越州。
唐朝宰相元稹,一再夸赞越州风景的美丽、州宅的宏伟、城市的繁华,写下“会稽天下本无俦”的诗句来赞美越州。
诗仙李白四入会稽,百余首诗赞美绍兴,占其诗歌总数十分之一,为最多的城市,吟出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的绝句。
其他400多位诗人如杜甫、白居易、孟浩然、崔颢、刘禹锡、贾岛、罗隐、温庭筠、孟郊等,倾慕会稽风华,在绍兴留下几千首宝贵的诗作,文化号召力惟东西二都可比。
南宋故都 从五代的吴越国东府,到北宋的大都督府,越州“其地襟海带江,方制千里,实东南一大都会”。
南宋时期,宋高宗赵构,于建炎三年(1129)十月来到越州,以州治为行宫,建都越州,越州成为南宋的政治、经济中心。
绍兴元年,赵构将越州升为绍兴府,寄托中兴国统之意,以绍兴为行都。
绍兴作为帝王的陵寝所在,皇家大族的重要聚居地,大理寺、六宫和宫学均在绍兴,城中还有天庆宫、天长观等行宫和皇室重要建筑,宋理宗等都曾是绍兴市民,也是全国文化出版中心,其地位高出其他各府。
在朝廷当时宣布的40个“大邑”中,绍兴名列其首。
南宋一代,绍兴仍为全国第二大城市。
谓八百里湖山,十万户人家。
每年正月十五的灯市,“傍十数郡及海外商贾皆集,玉帛、珠犀、名香、珍药、组绣、髹藤之器,山积云委,眩耀人目;法书、名画、钟鼎、彝器、玩好、奇物,亦间出焉”。
文化巨邦 明清时期的五百年,是中华帝国在彷徨中痛苦徘徊,饱受风霜侵凌的五百年。
绍兴,也正经历着实现近代化之前的阵阵苦痛。
徐渭、王冕、陈洪绶、王守仁、刘宗周等等,他们的文化成就,构成了明清时期绍兴文化的主线,在曲艺、绘画、诗词、文学、思想界等领域都有重要代表人物出现。
明清绍兴是全国文化思想中心,明末文艺复兴的萌芽在绍兴产生,经济方面仍是浙东之首、江南地区的富庶城市。
1790年朝廷绘制大运河全图《九省运河泉源水利情形图》,绍兴是中国大运河的南端,表明在全国城市中的地位。
康熙、乾隆等多次游访绍兴。
近代风云 昏睡百年,龙的子孙在猛然间醒来。
风雨如磐,山河破碎。
在风起云涌的革命斗争中,绍兴人民义无反顾、勇往直前
徐锡麟、秋瑾、陶成章,史称辛亥三杰,他们轰轰烈烈的斗争事迹,见证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绍兴的光复会,是这个时代中了不起的盛举。
民族沉沦,彷徨中迸发出一声有力的呐喊,永不陨落的文坛巨星——鲁迅,成了近代绍兴人最大的骄傲
蔡元培、马寅初、陈建功、竺可桢……绍兴文明的航船,依旧承载着“大师叠出”的自豪。
会稽王气 绍兴现存三个王陵区:大禹陵、宋六陵、印山越国王陵,另有东吴孙坚墓、吴越国钱王墓等,彰显了绍兴的历史地位、传奇色彩和中华象征。
秦始皇不远千里来会稽、祭大禹,对这座出一帝一霸从而兼有“天子之气”和“霸王之气”的会稽表示敬意;历代重量级名人赞颂绍兴可谓多不胜数,比如陆游的“今天下巨镇,惟金陵与会稽耳”
元稹的“会稽天下本无俦,任取苏杭作辈流”;的“鉴湖越台名士乡,忧忡为国痛断肠”;李商隐的“昔闻咸阳帝,近说稽山侬”;苏轼的“此方定是神仙宅,禹亦东来隐会稽”等。
怎样描写绍兴古城的作文1000平
绍兴地处三角洲南翼,浙江省中杭甬之间,下兴县、诸暨市、上虞市、嵊、新昌县和越城区,是世界文豪鲁迅先生的故里。
素有“东方威尼斯”的美誉,并荣获联合国人居奖的城市和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素有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的美誉,是首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翼重点开发开放城市。
是全国十强市,十强县双十强城市。
也是全国著名的全球纺织城与世界纺织品贸易中心。
绍兴是一座拥有2500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没有围墙的博物馆”、群星璀璨的“名士之乡”,--绍兴。
其桥的数量是威尼斯的5.5倍,平均每1000平方米就有6.3座桥。
“悠悠鉴湖水,浓浓古越情”。
绍兴以其历史悠久、人文景观丰富、风光秀丽、物产丰富、风土人情、名人辈出诱人而著称于世,自古素称“文物之邦、鱼米之乡”。
故为游客向往的游览胜地。
绍兴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首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是著名的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绍兴出名人,是陆游、蔡元培、秋瑾、鲁迅、周恩来、竺可桢、马寅初、范文澜等名人的故乡,主席称绍兴为“鉴湖越台名士乡”
歌颂绍兴的诗句
古人曾有“越山长青水长白,越人常家山水国”之诗句,赞美绍兴“山常青,水常白”,气候湿润宜人。
(晋)王曦之有著名诗句:“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 清 康熙诗:“灌木丛篁傍水幽,淡烟晴日漾芳洲,兰桡摇过山阴道,在昔人传镜里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