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内心孤苦无人理解的句子

形容内心孤苦无人理解的句子

时间:2013-09-07 18:31

心中压抑,无人理解,心中难处无处诉说的诗词

一、以明月寄思之情,对故乡、亲友的思念。

古时,交通非常不便人们因各种原因分离或远离便难得再相聚,就像杜甫《赠卫八处士》诗中所说的“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这些人们白天可能都在为生计奔波,为仕途颠簸,只有到了宁静的夜晚,沐浴着清幽柔和的月光,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苦,才会涌上心头。

此时天上是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

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人们很容易陷入沉思,展开遐想,产生缠绵而渺远的情思。

这些离家在外的人,仰望明月,思绪常常飞越空间,想起同在这一轮明月照耀下的故乡、亲人、朋友。

在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眼里,月亮就是寄托人们相思的一个意象,她蕴含了游子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无限思念。

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

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都是借月思乡的千古佳句。

二、以明月营造的特定意境来衬托人物特定的心境。

在不少古诗词中,有不少诗人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的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幅多么幽雅、明净而又充满情趣的画面啊

在这里,一切都显得自在安然、新鲜活泼,洋溢着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隐逸山水间的飘逸情怀。

又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在这首诗中,月亮以动态的形式出现,一个“惊”字打破了宁静,唤醒了一个息息相通的世界。

在这夜静春山空中,一轮明月的出现,更加渲染了清幽与雅致

其它咏月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旷达的情怀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

也有的用明月来渲染凄清的气氛,烘托孤苦忧愁的情怀。

诗人在仕途奔波中难免有失意者,这时月亮又有了失意的象征,自然引发了许多失意文人的孤苦情怀,寄寓了文人墨客的身世感伤和流离之苦。

最著名的就是张继的《枫桥夜泊》了:“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诗中所描绘的意象全是诗人在船舱里的所见、所闻。

所感,所有这些都触发着诗人远游的孤独、思乡的愁绪,使他不能入睡,秋深,夜静,西天的上弦月渐渐落下去了,天色变得漆黑一片,清冷的秋霜也开始布满天空,此情此景,使诗人越发感到凄凉难耐。

在不少古诗词中,月亮这一意象也常常是诗人触景伤情的媒介,是诗人心境的写照。

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表象上看,是写诗人在花下与月、影相伴、相舞、相酌成欢的美好情景。

实则是诗人用这美好的情景来反衬出自己内心的孤寂与悲苦。

而这一切,皆因月起。

若无此月,诗人恐怕也不会有此感伤。

又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这里写了作者船泊江洲,烟雾迷蒙,又添新愁,野外空旷,远处的天比树还低,江水清澈,只有明月和自己亲近。

诗中描绘了一副凄清孤苦的场景。

像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

白居易《琵琶行》中“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表达了对即将离别的友人凄凉、悲伤、难舍的感情。

“老大嫁做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则体现了商人之妇月下独守空船的悲凉心境及对重利轻义的丈夫哀怨的感情。

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更是把对朋友的一腔深情化做奇思妙想。

诗人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只好请明月把自己对老友的诚挚关切之情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堪称借咏月抒写友情的千古绝唱。

三、以明月象征对人生理想的执著追求,或以明月象征哲理的启迪。

古代诗人大多有济苍生、安社稷、忧黎民的远大政治抱负和人生理想,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诗人对统治者极度的蔑视和决绝,对现实世界极度的失望,并坚持寻找理想中的世界:“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即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理想世界的热切追求。

其千古名句“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更是诗人远大抱负的生动写照。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撙空对月”则体现了一种洒脱、狂放的人生态度。

那高悬于天际的月亮,也常常引发诗人们的哲理思考:明月亘古如斯,跨越时空,而相比之下,人生是多么的短暂和渺小。

在他们的诗歌中,月亮这一意象成了亘古不变的象征和世事变迁的永恒见证。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本诗开篇便用“秦时明月汉时关”勾勒出一幅极为壮阔的月夜之景,纵横历史,时空交错,物是而人非。

本诗表面上看写月夜的美景与对李广老将军的推崇之情,实际上,诗人以李广自喻,抒发了自己欲建立像李广一样的丰功伟业,但却因为小人的陷害而无所作为的无奈与悲凉之情。

月在此,成了跨越时空的见证人。

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过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山川依然,曾经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的石头城那六朝的繁华已经空无所有,只有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照着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诗中融合了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千百年来,诗人们对明月倾注了不少感情去歌咏她

情由景生,景由情变。

人心好,景色美;人心灰,景也暗。

面对亘古的月亮,不同的诗人,不同的环境,各有不同的感受,都把自己独特的感受写出来,绘景寓情,便有了丰富的吟月诗词。

白发三千丈 的全诗是什么

关河令 周 秋阴时晴渐,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雁影。

更深人去,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无题(唐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江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藏头:千万孤独) 除夜作(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泪下。

声声慢 李清照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 怎一个、愁字了得

卅六、满庭芳 ·程氏墨苑 千言万语, 诉说不尽, 梦中几多思念。

明朝一别, 何日再相见

推开万卷诗书, 寒窗下, 独自长叹。

泪眼中孤雁南飞, 可曾到彼岸

但愿, 五千年, 沧海桑田, 痴心不变。

茫茫夜空, 群星璀璨。

拥有一个蓝天, 怕什么

海枯石烂。

你和我, 永永远远, 千里共患难。

束发读诗书修德兼修身, 仰观与俯察韬略胸中存. 躬耕从未忘优国,谁知热血在山林. 凤兮凤兮,思高举, 世乱时危久沉吟。

凤兮凤兮,思高举, 世乱时危久沉吟 茅庐承三顾促膝纵横论 半生遇知己,蛰人感兴深 明朝携剑随君去, 羽扇纶巾赴征尘 龙兮,龙兮 风云会,长啸一声舒怀襟 归去来兮,我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清风明月入怀抱, 猿鹤听我再抚琴 天道常变易运数杳难寻 成败在人谋一诺竭中悃 丈夫在世当有为。

为民播下太平春。

归去来兮, 我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 归去来兮, 我夙愿, 余年还做垅亩民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哪堪冷落清秋节王维的“独在异乡为异客,遍插茱萸少一人”是一种游子的孤独;李商隐的“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一种行将迟暮的孤独;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是一种无奈的孤独;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这是一个亡国之君的孤独。

常人有孤独,志士仁人也有孤独。

屈原被放逐,在江边徘徊,感到举世混浊,唯我独清,这是一种深刻的孤独;贾谊在长沙,感秋风萧萧,落叶飘零,这是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蜀汉之兴费尽心机,他有睿智的独思时刻,这是一种无人分担重负的孤独;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这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是一种无人理解的孤独;李白“长啸梁甫吟,何时见阳春”,这是一种空负壮志无法实现的孤独;辛弃疾“把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这是一种缺少知音的孤独。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双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点绛唇(李清照)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

倚遍栏干,只是无情绪

人何处

连天衰草,望断归来路。

忆秦娥(李清照)临高阁,乱山平野烟光薄。

烟光薄,栖鸦归后,暮天闻角。

断香残香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

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

武陵春(李清照)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描写人物外貌.动作。

语言的句子,并说说它在这个文章中有什么好处

那是个十来岁的瘦骨伶仃小孩,却长得眉清目秀,特别是那双长的比常人都大的眼睛,闪动着聪慧的光芒这句话更能体现出小孩的眉清目秀

卜算子咏梅答案

子咏梅陆游驿外断,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试题】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 的处境,下阕写梅花 的品质。

2、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如同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样,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请回答。

【参考答案】1、艰难、恶劣的处境(意思对即可)高洁坚贞的品质(意思对即可)2、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意思对即可)阅读练习二:1、《卜算子.咏梅》中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题目。

2、这首词的上片主要描绘了梅花的哪些遭遇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独自开放无人欣赏,黄昏来临又被风吹雨打。

3.词人托物言志,借助梅花含蓄的表达了自己怎样的品质

性格孤高,绝不与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馋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4、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周敦颐在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所表明的一样,作者也是以梅花自喻。

5、 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阙,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艰难恶劣的处境,下阕写梅花高洁坚贞的品质。

6、 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那么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呢

请回答。

以梅花高洁品质来喻示自己孤傲、坚贞自守的品格。

7、分析一下这首诗的形象特点。

(提示:环境特点:断桥黄昏,风雨交加,寒泠荒凉。

(正面描写)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不与群芳争春,虽然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

(环境烘托)作者处境:仕途坎坷,屡受挫折。

)8、这首诗托物言志所言的志是什么

(提示:诗人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以及虽粉身碎骨而心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阅读练习三⑴词的上阕通过描写梅花所处的环境,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⑵这首词虽在咏梅,可作者意在言外,作者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1)寂寞、苦闷、凄清(2分,答出其中一点得1分)(2)表达自己孤傲、隐忍的品格与高洁的报国志向。

(2分)【解析】第(1)小题考查对诗词所描写的意境的领悟。

梅花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令人怜惜了。

它只能寂寞开无主了,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

已是黄昏独自愁描写的是苦闷而凄清的氛围。

第(2)小题考查对词作言外之意的领悟。

纵观全词,诗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终生坎坷,绝不媚俗的忠贞。

写出孤傲、隐忍的品格和高洁的志向即可。

【作者简介】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南宋爱国诗人,著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个文集存世,自言六十年间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是我国现有存诗最多的诗人。

【译文】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

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

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赏析】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一生力主抗金,却履遭群小的嫉妒诽谤和排斥打击,处地孤危,境遇苍凉。

梅花在陆游的笔下涵蕴着一个失意志士的秉性坚贞、矢志不渝。

所以前人评价其末句想见劲节,沉沦不遇者,读之一叹。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 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

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

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 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

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

它只有愁 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

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

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

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 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

它,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

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 它也的确还有 愁。

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

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

(《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 田同之《西圃词说》)。

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 愁

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

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

梅花,它开得最早。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

是它迎来了春天。

但它却无意苦争春。

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

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

从侧面讽刺了群芳。

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

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

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

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

说争春,是暗喻人事; 妒,则非草木所能有。

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

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 零落, 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

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

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

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

这是第四层。

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

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

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

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

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

而这劲节得以 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

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

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鉴赏二】陆游一生酷爱梅花,咏梅之诗多至百余首,且认为只有节义之士,脱俗之笔才配得上题咏梅花。

他在《梅花绝句十首》中说到:子欲作梅诗,当造幽绝境。

笔端有纤尘,只恐梅未肯。

陆游酷爱梅花,因为它象征着气节。

他的《落梅》诗说: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向东君更乞怜。

梅花开时不畏严寒,落时不恋春光,来得光明,去得磊落。

陆游所心折的正是梅花的这种高洁品格。

他甚至幻想何方可化身千亿,一对梅花一放翁(《梅花绝句》),希望终身与梅花为伴。

此词咏梅,实际上是借梅花的品格自明心迹,自抒怀抱。

上片感遇。

驿外二句,说梅花流离沦落,所居非地;已是二句,说梅花备受风雨摧残,所遇非时,突出梅花遭遇的不幸。

下片咏梅历尽磨难,留得芳香而去。

从中不难看到作者身世与人格的投影。

陆游早年因爱国议论触犯秦桧被黜,后来又因力说张浚用兵免职。

他在南宋苟且偷安的环境中,一直颇遭时忌,但爱国斗志始终不衰,甚至老而弥笃。

此词或许是他晚年所作,借咏梅以表达其坚定不移的爱国立场和政治节操。

虽然不免有自悼自伤的消极成份和孤芳自赏的意味,但主要精神是积极的,他在词中对周围恶浊的环境、群芳嫉妒的卑劣行径以及自身遭受的种种迫害,所表现出的高度蔑视,也是令人感佩的。

咏物词贵在不离不即、不粘不脱,做到托物寄意,物我相融。

此词不雕镂梅花形貌,而着重摄取其神韵,借以自我写照,是咏梅的上乘之作。

  《卜算子.咏梅》一诗是托物言意之佳作,作者以梅花自喻,在梅花那种虽凋犹香的神韵中寄托了作者生则高洁,死亦留芳的人生追求;而梅花那种寂寞凄凉,屡受摧残的遭遇,也正是作者政治上备受排挤的写照。

他青年及第,好兵书,习剑术,胸怀报国之志,并始终坚持抗金,以收复中原,统一中国为己任。

但是,由于受到投降派的打击排挤,他屡遭贬嫡。

特别是在他的晚年,竟至于潦倒至衣食无着。

但他虽穷益坚,不坠爱国之志,临终之时还吟《示儿》诗,教诲儿孙们不要忘记北定中原的事业。

作者在此词中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和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此首《咏梅》当为宋代咏梅诗词中的杰作。

另外,此诗词言语朴实深沉,明白流畅,更实践了他琢雕自是文章病,奇险尤伤骨气多的文学主张。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