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句关于心怀天下的诗句
妈妈是棵大文\\\/胡秉言妈妈是棵大树根深繁茂累累硕果奉献不求回报孩子小鸟垒窝在那树梢大树细心呵护小鸟快乐逍遥妈妈是棵大树根深叶儿繁茂结满累累硕果奉献不求回报小鸟恋着大树大树眷着小鸟真真切切恩爱相陪依恋到老
求形容兄弟之间情深的句子个词语
情不可却 。
情不自禁 。
情不自已 。
情长纸短 。
情窦初开 窦:孔穴;情。
情非得已 情孚意合 情急智生。
情见乎词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同“情见乎辞”。
情见乎辞 见:通“现”;乎:于。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情见乎言 情感表现在言辞当中。
同“情见乎辞”。
情见力屈 情:真实情况;见:通“现”,暴露。
指在军事上情况暴露而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情见势屈 情:真情;见:通“现”,暴露;势:形势;屈:屈曲。
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情见埶竭 指军情已被敌方了解,又处在劣势的地位。
同“情见势屈”。
情见于色 真情从脸色中表现出来。
情景交融 指文艺作品中环境的描写、气氛的渲染跟人物思想感情的抒发结合得很紧密。
情理难容 容:容忍,宽恕。
指无论在人情与事理两方面都难以容忍。
情面难却 由于面子、情分的关系,很难推却。
情凄意切 指心境十分悲伤。
情人眼里出西施 比喻由于有感情,觉得对方无一处不美。
情深骨肉 骨肉:比喻至亲。
形容朋友之间的情谊比亲人还要深厚。
亦作“情逾骨肉”、“情愈骨肉”。
情深似海 形容情爱深厚,像大海一样不可量。
情深潭水 比喻友情深厚。
情深一往 指对人或事物具有深厚的感情。
情深义重 指情感深远、恩义厚重。
情深意重 情意深重。
情深友于 友于:本指兄弟相爱,后亦为“兄弟的”代称。
比喻情谊比兄弟之间还要深厚。
情恕理遣 恕:原谅;遣:排遣。
以情相恕,以理排遣。
指待人接物宽厚和平,遇事不加计较。
情随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情天孽海 孽:罪恶。
天大的情欲,罪孽的深渊。
旧指男女深深地陷入情海。
情同骨肉 形容关系密切如一家人。
情同手足 手足:比喻兄弟。
交情很深,如同兄弟一样。
情同一家 比喻情谊深厚,如同一家。
情投契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同“情投意合”。
情投谊合 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情投意合 投:相合。
形容双方思想感情融洽,合得来。
情投意和 投:契合。
形容双方感情融洽,心意完全一致。
亦作“情孚意合”、“意同情合”、“情投意洽”、“情亲意合”、“意合情投”、“情投气合”。
情投意洽 情感融洽,心意相通。
亦作情投意合。
指双方思想感情很融洽。
情投意忺 双方感情和心意都很投合。
情文并茂 指文章的思想感情丰富,文辞也很美盛。
情意绵绵 情意:对人的感情。
绵绵:延续不断的样子。
形容情意深长,不能解脱。
情有可原 按情理,有可原谅的地方。
情逾骨肉 逾:超过;骨肉:比喻至亲。
形容感情极其深厚。
情真意切 指情意十分真切。
情至意尽 指对人的情谊已经到极点。
情重姜肱 比喻兄弟友爱。
情逐事迁 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同“情随事迁”。
古代诗词表现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的句子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
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
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关于送别的唐诗有很多,你可以参考: A 赠孟浩然 作者: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简析】孟浩然是一位飘逸的隐士。
从开头两句,就道出了诗人对他的敬仰,结句更赞美他象一座高山,是一个可望而不可企及的典型。
B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简析】这首送别诗,大约写于开元二十年(732)前后。
诗人的摹景写情,出语不凡,使人赞叹
第三四句既是写景,更是写情,孤帆的影子都消失了,只有思念像长江水永远流在心中。
C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荆门:山名,在湖北宜都县西北长江南岸。
【简析】诗人正自家乡四川东下,仗剑远游,意气风发,这首诗写得气势奔放和开阔,表现出一种愉快和乐观的心境。
D 芙蓉楼送辛渐 作者: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芙蓉楼:据《一统志》载:“芙蓉楼在镇江府城上西北隅。
”系晋润州刺史王恭所建,故址在今江苏省镇江市。
清代,在王昌龄谪居地龙标(今湖南省黔阳县)也建有芙蓉楼。
一片冰心句是化用鲍照《白头吟》中“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句意。
【简析】这首诗令人千古传诵的是“一片冰心在玉壶”,表白了自己永远纯洁无瑕的心。
E 赋得暮雨送李曹 作者: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楚江:长江三峡以下至濡须口一段,古属楚国,称楚江。
海门:长江入海处,在今江苏省海门县。
【简析】这首诗的特点是在暮雨中送行,将别泪和雨丝联系起来,别具一格。
F 留别王维 作者:孟浩然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简析】 在京求仕不成, 诗中便充溢着对“当路谁相假”的愤懑,并用“独寻芳草去”自我解嘲。
G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作者: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注】杜少府:王勃的友人,生平不详。
少府县尉的别称。
“蜀州”一作“蜀川”。
城阙指京城长安。
三秦:今陕西省关中地区,古为秦国,项羽在灭秦后,曾将秦地分为雍、塞、瞿三国,称三秦。
五津:岷江的五大渡口,分别是白华津、万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
比邻:近邻。
曹植《赠白马王彪》:“丈夫四海志,万里犹比邻。
”这里化用其意。
【简析】这是王勃的一首赠别名作,它和一般送别诗充满伤感情调迥然不同,有一种奋发有为的精神。
诗中第五六两句更使友情升华到一种更高的美学境界。
全诗抑扬顿挫,壮阔谨严,是五律的典型作品。
从平仄、押韵来看,这首诗符合五律的要求,但在对仗上却和后来标准的五律有异,即首联对仗,颔联散行。
这正表明初唐律诗还没有定型的特点。
H 送人东归 作者:温庭筠 荒戍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樽洒慰离颜。
【注】郢门山:在今河北省江陵县。
【简析】这首送别诗的结句千年传诵,使离情更增色彩。
I 送李端 作者:卢纶 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泣空相向,风尘何所期。
【简析】朋友相交于流离患难之中,原本相见恨晚,却又要分别无期,其悲怆之情远过一般的离情。
J 饯别王十一南游 作者: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注】汀州:水边或水中平地。
此诗后三句似乎出自梁代柳恽的《江南曲》,诗为:“汀州采白苹,落日江南春。
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
故人何不返,春花复应晚。
不道新知乐,只言行路难。
” 【简析】这首送别诗,着重写离情别意。
其诗首尾相应,新颖而不落俗套。
K 送李中丞归汉阳别业 作者:刘长卿 流落征南将,曾驱十万师。
罢归无旧业,老去恋明时。
独立三边静,轻生一剑知。
茫茫江汉上,日暮欲何之。
【注】三边:指幽、并、凉三州边远诸郡,泛指边疆。
【简析】久历沙场征战,年老罢归,不免有苍凉之感。
“老去恋明时”既是对当朝的溢美,也是对“曾驱十万师”的依恋;而“日暮欲何之”,则又是对当局婉转的讽刺。
L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作者: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简析】这首赠别诗,既凄清缠绵,又慷慨悲歌,别意浓重,劝慰有加,除结句外,余皆“多胸臆语,兼有气骨”。
M 送崔九 作者: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晨。
【简析】奉劝朋友隐居就要真下决心,才有可能尽情地领略丘壑林泉之美,不要当走“终南捷径”的假隐士。
立意独特新颖,但去难人所难。
更多: 1、骆宾王 《于易水送人一绝》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崇敬荆轲古今一体,略去枝蔓直入史事,一种激越之情。
后两句寓情于景,景中带比,荆轲精神千载犹存,还有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没有离别的情景也不知所送为谁,纯是抒怀咏志之作,开风气之先。
2。
、王勃 《别薛华》 送进多歧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住,俱是梦中人。
——穷和独是传神之笔,迢迢千里唯失意的心来作伴,第三联同情劝慰对方,也用以自慰,双方都会在对方的梦中出现,说明怀友之诚相思之切,不重惜别之情而写悲切的身世之感、政治上的挫折,未能摆脱个人哀伤。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杜少府上任,俱是客中之别不必伤感,一洗送别的悲酸之态,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江亭月夜送别二首》其二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客居巴蜀之间所写,通过对景物的描写,间接地表达送走友人后环顾离亭仰望明月,远眺江山。
留连顾望之状,凄凉寂寞之情自然浮现纸上,夜色深沉冷寂。
融情入景。
寒,着此一字境界全出——王国维L* 3、宋之问 《送别杜审言》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
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杜被贬。
情真意切,朴实自然,“嗟”同知已离别而惆怅,为故人被贬而伤感受,因宦海无常而慨叹。
江边垂柳依依惜别,储蓄写出人虽不至心意已到。
后四句接连用典,慨叹友人怀才不遇。
音韵和谐,对仗匀称,朴素自然,不尚雕琢。
4、陈子昂} 《送魏大从军》 匈奴犹未灭,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孤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不落儿女情长,凄苦悲切的窠臼,从大处着眼抒发了作者的慷慨壮志,活用典故,充满奋发向上的精神,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英气逼人气壮山河。
《春夜别友人》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
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
悠悠洛阳道,此会是何年。
——开头别宴将尽分手在即,直接进入感情的高潮情怀真挚,二联写离情的缠绵,三联时间已晚离别到来,“何”后会难期,隐隐的哀愁,没有长吁短叹,在沉静中见深挚的情愫,不温不火,意态从容,气象雍雅不作哀声而多幽深的情思 5、张说 《送梁六自洞庭山》 巴陵一望洞庭秋,日见孤峰水上浮。
闻道神仙不可接,心随湖水共悠悠。
——标志七绝进入盛唐。
“盛唐诗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莹彻,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像,言有尽而意无穷。
”——沧浪诗话。
作者谪居岳州,梁知微经此入朝,送客。
征帆远去,凄宛而不抒情,反写简淡的秋景。
孤——由峰而转向人,神话传说使君山缥缈,浮——迷离扑朔之感,三句写了神仙不可接,友人不可接,朝廷不可接。
结尾言有尽而意无穷。
通体散行风致天然惟在兴致。
7、孟浩然 《留别王维》 寂寂竟何待,朝朝空自归。
欲寻芳草去,惜与故人违。
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
只应守寂寞,还掩故园扉。
——怨怼之中又带有辛酸意味,感情真挚动人,既没有优美的画面,又没有华丽的词藻,语句平淡近乎口语,对偶不工极其自然,言浅意深颇有余味。
8、李颀 《送魏万之京》 朝闻游子唱高歌,昨夜微霜初渡河。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兑是客中过。
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站声向晚多。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岁月易磋跎。
——把霜拟人化,写出深秋时节的萧瑟气象,寒不可见树色可见。
催,生动有感,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
9、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首句写萧瑟的秋意,也渲染出离别的黯淡气氛。
那寒意不仅在满江风雨中也在离人的心头。
次句意境开阔,孤——衬心境,即景生情,情蕴景中,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
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送别》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向,白云天尽时。
——送友人归隐,看似语句平淡无奇,细读来却词浅情深,含有悠然不尽之意。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不写饯别,匠心独运,与他诗不同。
把道别作暗场,而写别后的寂寞之感,怅惘之情,离愁,往往在别后当日的日暮而更浓重、稠密,却只用掩柴扉来表达。
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浓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
《送元二使安西》 渭城朝雨 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友人奉命去安西,在渭城送别,前两句点明时间、地点、环境、气氛,写景色调清新,明朗,这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不黯然销魂,相反,倒是轻快而富于情调。
三四句是极丰富内涵的一刹那。
11、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首句写景兼时令,杨花子规暗含飘零之感,次句写五溪不着悲痛语而悲痛之意自现,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后两句抒情,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明月中天千里可共,所以寄愁于明月随风而致。
此两句有三层意思,一自己心中充满愁思无可告诉,无人理解只好托于明月,二是惟有明月分照两地自己和友人都可见到,三是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将愁心寄到别无他法。
通过想象把无情月变成知心人,将自己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特点和优点之一。
当诗人要表现强烈的或深厚的情感时常常使用这种手法来取得预期效果。
《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以比物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
空灵而有余叹,自然而又情真。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既不同于《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强的离别,也不同于《渭城曲》那种深情的体贴,这是充满诗意的离别,所以如此,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
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有诗人李白的向往。
三月前加烟花,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意境优美,文字绮丽。
后两句看似写景却包含一个诗意的细节,友人远去依然目送。
《渡荆门送别》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接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首联交待行踪,次联随和入用语贴切,景中蕴藏诗人开朗喜悦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颈联写了远景和近景,尾联依恋老乡却不说思念,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来,怀着深情,更显出自己思乡的深情。
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12、高适 《别董大》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慷慨悲歌,是出自肺腑的诗作,又以它的真诚情谊,坚强信念,涂上豪放健美的色彩,前两句直写日落之景,纯用白描。
13、刘长卿 《送灵澈上人》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远归。
——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练,朴素秀美。
前二句点明时间,后二句写归去情景。
有一种淡淡的意境,精美如画。
钟声触动思绪,归影勾起归意,诗人形象隐于诗外,表露寄托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
《饯别王十一南游》 里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
——借助眼前的景物,通过遥望和凝思来表达离愁别绪,手法新颖不落俗套。
友人远去,频频挥手,依依惜别,没有直抒心中所想,借送别处长江两岸的景物入诗,用一望字把眼前景和心中情融为一体,让烟水、青山、飞鸟来烘托自己惆怅的心情,空字不只点出被送友人远了,同时写出诗人此时的空虚寂寞之情。
五六句写诗人心随友人远去,直到目的地。
最后又回到现场,久久不忍归去,心中充满无限愁思。
情景交融,首尾相应。
《重送裴郎中贬吉州》 猿啼客散暮江头,人自伤心水自流,同作逐臣君更远,青山万里一孤舟。
——首句写氛围,声音、情状、时间、地点,显得黯然销魂。
二句用两个自,以流水的无情,反衬人的伤心,三四句用同病相怜来写依依惜别,通篇基本上直陈其事的赋体,紧扣江边使写景与抒情相结合。
14、岑参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既不写饯行时的歌舞盛宴,也不写难舍之情,只是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字里行间激情荡漾。
开篇造成特殊的背景,烘托李副使毅然前行的气概,珍重的送别之意暗含其中,三四句明写友人的经历,激励其一往无前,五六句化惆怅为豪放,末句直抒胸臆,气贯长虹。
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炉,并突破了一般送别诗的窠臼,语言口语化,亲切洒脱,声调悠扬流美,奔放明快,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武威送刘判官碛西行军》 火山五月少行人,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首句似即景信口道来,点明季节和所向,写行程之难,次句写李判官的过人之勇。
马之快,原之阔,身手矫健。
尾句有回旋天地的凌云壮志,不但是赋而且含有比兴象征之意,使诗脱却一般私谊的范畴,升华到更高境界。
此诗只就此地与彼地的情景略加夸张和想象,叙述自然比兴得体,颇能壮僚友之行色,惜别与祝捷之意也就见于言外,在送别诗中可说独具一格。
15、贾至 《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世情已逐浮云散,离恨空随江水长。
——这是一首情韵别致的送别诗,诗人先从自己离别洛阳时写起,怀着被贬的失意离开故乡,以物候的变化表达时间的变换。
深得采薇遗韵。
开首两句洒脱飞动,情景交融,既点明季节地点,又渲染气氛,给人一种人生飘乎,离合无常之感。
三句的世情含意极丰,世事如浮云,更觉离情难遣如流水之悠长。
结尾一个空字表达了一种无可奈何而又依依不舍的深情。
唐诗中写迁谪之苦,离别之恨者多,且各尽其妙,此诗以迁谪之人又送迁谪之人,情形倍加难堪,写得沉郁苍凉,一结有余不尽。
16、司空曙 《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此诗开始从上次的分别说起,接写此次相会,然后写叙谈和惜别,描写曲折,富有情致。
上次别后相见不易,此间相思自在言外,正因如此,才相见如梦,加深了惜别和伤感的心情,前两联构成因果关系,翻疑梦,久别初见时悲喜交集的神态尽在其中,各问年,不仅在叹息年长容衰,也在以实证虚后两联写深夜长谈,但太多的话说不完,故诗人避实就虚,只以景象来渲染映衬,孤灯、寒雨、浮烟、湿竹,景象多么凄凉,不仅映衬出诗人悲凉暗淡的心境,也象征人事的飘浮不定。
既描写了实景又虚写了人的心情。
结句表面上写劝酒,实际上总写伤别。
综观全诗,中四句极工,写尽悲喜伤感,不可收拾,末二句却能轻轻收结,略略冲淡,可见诗人能运笔自如,具有重抹轻挽的笔力。
17、严维 《丹阳送韦参军》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写的是送行及送行之后情景,前两句写送行,交代时间地点,一个愁字语带双关,后两句写别后的思念,三句不露痕迹地把前句抽象的离愁表达出来。
日晚写时间之久,望字传出思念之神态,自然地带出末一句,此句是所望之景,通过环境气氛的渲染表达作者的悠悠情思,日晚寒鸦尽,空余江水东,这一切给人以孤独寂寞空虚的感触,含有无限深情。
这首小诗妙语连珠,情景交融真切自然,把感情融入景物当中,言有尽而意无穷。
18、韦应物 《赋得暮雨送李胄》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时钟。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虽是送别诗,却重在写景。
起句点雨次句点暮切题,暗中还写了送,并且绘出了一个压抑的场面,为后文做铺堑,中间四句构成了一百万幅富有诗意的画面,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深和远又染上一层迷蒙暗淡的色彩,无不染上离愁别绪,形成浓重的压抑的氛围,诗人置身其间情动于衷,不能自已。
结尾一联直抒胸臆 19、卢纶 《送李端》 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
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雨时。
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
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
——以一个悲字贯穿全篇,首联写送别的环境,从衰草落笔,大大加重了离愁别绪,次句虽平直、刻露却因承上句而无平淡之感,倒为全诗定下了深沉感伤的基调。
二联写送别的情景,但仍是紧扣悲字,融入浓重的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寒云给人以沉重阴冷之感,烘托了悲凉的心境。
三联回忆往事感叹身世仍扣悲字,感情沉郁,将惜别、感世、伤怀合在一起,形成全诗思想发展的高潮。
四联仍归到悲字遥望远方掩面而泣,最后一句写出了感情上的余波。
21、权德舆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 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
夕阳千万峰。
——用朴素的语言写久别重逢后的离别,通篇淡淡着笔,不事雕饰,在平淡中蕴含深永的情味,朴素中自有天然的风韵。
前两句一别一逢十年岁月,引发人事沧桑之感,平淡的叙述而别有情致。
此诗不写久别重逢的感触,而是再一次分别的情味。
三四句是一幅在深山夕照中悄然作别的素描,有一种令人神远的意境,千峰无语立斜阳,境界寂静而略带荒凉,有黯然神伤的意味。
前路漫漫四顾苍芒,忽逢又别,使人想到人生离合,别逢总是那样偶然、匆匆,难以预料。
22、薛涛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
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
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25、柳宗元 《重别梦得》 二十年来万事同,今朝歧路忽西东。
皇恩若许归田去,晚岁当为邻舍翁。
——此诗写监岐叙别,情深意长,不着一愁字,而表面的平静中却蕴藏着深沉的激愤和无限的感慨。
首道出了二人共同的宦海经历和人世沧桑,现在又共同遭难,感到难以再会,而以安慰的口气与朋友相约,后二句看似平淡却自然流露出讥讽与无奈。
此诗以直抒离情构成真挚感人的意境,寓复杂的情绪和深沉的感慨于朴实无华的艺术形式之中。
不言悲而悲不自禁不言愤而愤意自现,语似质直而意蕴深婉,情似平淡而低徊郁结。
《别舍弟宗一》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瘴来云似墨,洞庭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树烟。
——全诗苍茫劲健,雄浑阔远,感慨深沉,感情浓烈,抒发了诗人政治上不得志的悲愤之情。
首联开篇点题写惜别之情,三联是景语也是情语,用比兴手法把彼此境遇加以渲染和对照。
末联说自己处境不好,兄弟又在远方,今后只能寄以相思梦。
烟字确实写出了梦境相思的迷离恍惚之态,显得情真意浓,十分真切感人。
二联集中表现了诗人长期郁结于心中的愤懑与愁苦。
《沧浪诗话》中说,唐人好诗,多是征戍、迁谪、行旅、别离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
26、元稹 《重赠乐天》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V0W; ——首句提到唱诗,把读者引进离筵的环境中。
首句休遣,次句解释,筵上唱离歌本已添别恨,何况是自己与友人的赠别之作,不免让人引起回忆,更加伤感。
三句从眼前写到明朝,又字上承多字,以别字贯穿上下诗意转折自然,四句是想象中分别的情景,想象具体入微,诗以景结情,余韵不尽。
此诗说到分手和分手的时间便结束,通篇只是口头语、眼前景,可谓情无奇景不丽,但读后却有无穷余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7、韩琮 《暮春泣水送别》 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宫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历来送别多言离愁别恨,而此诗匠心独运,重写古今情,不落俗套,别具新意。
首句选用暗稀二字以暗渡的色彩,隐衬远行客失意出京,气氛沉郁。
次句化用,想到李杜深情,以都城的繁华衬离别的惆怅,——契阔离别之情,忧国忧民之情,壮志未酬之情,从中透出,历代兴亡,茫茫百感,一时交集。
三四句抒情,行人指远行的人,古往今来,有多少有才之人、有志之人、有为之人跨过这道水,这水流走了他们的大好年华,也流走了大唐五朝的国运。
此诗写得含蓄蕴藉,凝重深沉诗意深广、韵味悠长。
28、许浑 《谢亭送别》 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这是送别友人后写的一首诗,首句写友人乘舟运去,一种匆遽而无奈的情景气氛。
二句写友人走后的江上景色,以乐景写哀情,急字透出诗人水流何太急的心理状态。
三四句写暮色苍茫暗淡,风雨迷蒙凄清,心情也怅惘空虚,凄暗孤寂。
四句借景寓情以景结情,更含蓄更具感染力 29、杜牧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是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写景上很成功,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捷交代时间、环境、渲染气氛,三四句展示了两幅美景点明地点,富有地方特色和季节特色,透出对远行友人的关切和惜别之情,语言精炼优美,富有韵味。
三联写行者与送行者不同的心境,行者乐观开朗,送者空虚无着怅然若失。
最后两句写只身回京更加寂寞。
诗前半部分的景与后半部分的情形成强烈的对比,使用反衬。
30、温庭筠 《送人东归》 荒戌落黄叶,浩然离故关。
高风汉阳渡,初日郢门山。
江上几人在,天涯孤棹还。
何当重相见,尊酒慰离颜。
——首句以哀景写离情,次句却出人意料,有浩然远志气象格调不凡。
颔联两句是互文,展示辽阔雄浑的境界,为友人壮行色。
颈联有两层诗意,一与目送友人消失开际,一想亲友望眼欲穿,既写了对友人今后的关切,也写了自己的怀念。
此诗逢秋而不悲,送别而不伤,无论送与行都不引起更深的愁苦 31、李商隐 《杜工部蜀中离席》 人生何处不离存
世路干戈惜暂分。
雪岭未归天外使,松州犹胜
谁知道花开花落自有时,总有东君主是那首诗词里的句子?
卜 严蕊 不是爱风尘,似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这是一首反抗压迫、渴望自由的词篇。
作者写此词时正被当时地方官员朱熹以有伤风化的罪名关在牢里,朱熹改官后,岳霖继任。
作者为了争得自由,便写此词给继任的官员岳霖。
上片是申诉自己无罪,希望新任官员秉公定夺,予以释放。
开头“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这是对自己被道学家朱熹定为有伤风化罪的申诉。
作者说,我是被迫坠入风尘的,并不是因为我喜爱这卖娼营生,“不是”一词极为坚决地肯定了自己无罪。
“似被前缘误”说似乎是前世命中注定。
这里作者虽然还不明白妓女产生的原因是以男性为中心的阶级社会里阶级压迫所致,可是她已觉察到自己不能负堕落的责任。
这里表现了作者思想的初步觉醒。
一个“似”字说明作者虽怀疑当妓女是命中注定,但又不完全相信命运,这也是对封建社会里不合理的娼妓制度的控诉,更是对赫赫有名的道学家朱熹卫道嘴脸的有力针砭。
正因为她相信自己是无罪的,而且也不完全相信命运。
所以她说:“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花落花开”是自喻,“花落”比喻自己落难,身陷囹圄。
“花开”比喻自己摆脱灾难,获得释放。
“自有时”相信自己无辜,终会得到昭雪。
“东君”暗指清官,“主”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是“作主”释放的意思。
“总赖”表示了对清官的信任。
这里写出她对新继任的地方官员岳霖满怀期望,希望岳霖能为自己作主,拯救自己脱离囹圄之苦。
下片写自己渴望自由渴望幸福。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写自己一定要离开牢狱,摆脱灾难。
“去”指离开囹圄之灾,“终须”是最终应该的意思,表达了作者渴望自由的坚决信念;“住也如何住”中的“住”指在牢狱之中,“如何”含有质问之意,继续表示自己是无辜的,这既是向岳霖申诉,也是向整个社会控诉。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写如果我获得释放,头插山花自由自在地生活,那时不必问我归向何处。
“若得”这是假设之辞,也正说明这美好的日子尚未到来。
此句结得好,将主题更加深化了,作者不仅在上片里要求昭雪释放,而且在此更要求自由,渴望幸福,摆脱受人歧视践踏的营妓生活。
这“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这种理想,但这理想在当时怎好直言呢
严蕊是天台营妓,即军营中的妓女。
许多营妓原本是良家女子,后被迫为娼。
有的因父兄破产,被迫失身;有的出身仕宦之家,因父兄得罪,家室被抄而坠入风尘。
她们忍辱含垢地苟活于人世,多么渴望自由,摆脱这非人生活
“莫问奴归处”中的“归处”两字,就是表达了她渴望保持人类尊严,过自由自在生活的这一要求。
因为这一愿望比求得释放更触动封建社会秩序,更不会为封建统治者所准许,因此这种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只好含蓄地写成“莫问奴归处”了。
从这首词里我们可以看到封建社会中妇女的苦难,尤其是象严蕊这样妇女的灾难更为深重。
她们被迫失去了人的尊严,但是并不屈服,在重压下依然发出生命的呼喊;她们并不完全相信命运,在凛冽的严冬中仍然热切地盼望“山花插满头”的自由日子的到来。
本词写得情真意切,充分表达了被侮辱被损害者的心声。
全词赋比结合,结构严谨,上下片各有侧重,上片要求释放,下片渴望自由地生活,语言明快犀利。
严蕊 严蕊(生卒不详),女,原姓周,字幼芳,南宋中叶女词人。
出身低微,自小习乐礼诗书,沦为台州营妓,改严蕊艺名。
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四方闻名,有不远千里慕名相访。
南宋淳熙九年(1182),台州知府唐仲友为严蕊、王惠等4人落籍,回黄岩与母居住。
同年,浙东常平使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友的永康学派反对朱熹的理学,朱熹连上六疏弹劾唐仲友,其中第三、第四状论及唐与严蕊风化之罪,下令黄岩通判抓捕严蕊,关押在台州和绍兴,施以鞭笞,逼其招供。
严说:“身为贱妓,纵合与太守有滥,科亦不至死;然是非真伪,岂可妄言以污士大夫,虽死不可诬也。
”此事朝野议论,震动孝宗。
朱熹改官,岳霖任提点刑狱,释放严蕊,问其归宿。
严蕊作《卜算子》:“不是爱风尘,似被前缘误。
花落花开自有时,总赖东君主。
去也终须去,住也如何住
若得山花插满头,莫问奴归处。
”岳霖判令从良,被赵宋宗室纳为妾。
词作多佚,仅存《如梦令》、《鹊桥仙》、《卜算子》3首。
据此改编的戏剧《莫问奴归处》,久演不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