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怎么写佤族的抹黑节
在云南西南边陲地区,群山环绕的密林深处,居住着古朴剽悍的沧源佤族。
一年一度的狂欢节,却要上演相互“摸黑”的重头戏。
对游客来说,参加沧源司岗里狂欢节十分难得。
一年一度的云南沧源佤族司岗里狂欢节热闹非凡。
佤族是一个以黑为美的民族,认为黑色是勤劳、健康的象征,“摸你黑”就是司岗里狂欢节的重头戏。
置身于上万人的聚会,盛装的佤族男女和兴高采烈的气氛冲击着所有感官,还没有反应过来,就已走进“忘忧谷”。
简短的开幕式后,随着响彻云霄的“摸你黑
摸你黑
摸你黑
”,“摸你黑”开始了
浅古铜肤色的佤族小伙子和姑娘们围圈歌舞。
小伙们挥动健硕的胳膊,姑娘们甩着黑亮的长发,拙朴的舞姿充满了野性。
9位“魔巴”用“神药”涂抹在12位“女神”的额头,“女神”又为周围的人“摸黑”。
音乐逐渐激越,人们笑着、喊着,游客纷纷加入,用分来的“摸料”互相涂抹。
无论男女、无论老幼,每个人的额头、鼻子、脸和手臂都被糊上一层黑泥。
刚开始还有些拘束的我也渐渐放松下来,和其他人一样玩得像个孩子。
当地有一句谚语:“步调一致我们才好一起跳舞,牙齿黑亮我们才好一起说笑。
” 人本来就是自然之子,在自然母亲的环抱,我们都是一个孩子,理应像孩子一样凭真性情生活。
那天我才得知,“摸你黑”源于佤族民间用锅底灰、牛血、泥土等涂抹在脸上驱邪祈福求平安的习俗,而这个灵感,据说来自于水牛在泥水中打滚让全身裹上泥土来保护自己,防止阳光的辐射和蚊虫的叮咬。
“摸你黑”是佤语的发音,意思是“就这样吧,就这样啦——这就是我们想要的,这就是我们等待的,坚持下去吧,坚持到永远!坚持到永久!” 只要你加入到“摸你黑”狂欢活动的队伍中来,就会得到佤乡人神圣的祝福。
“摸在姑娘脸上,寄望姑娘越来越漂亮;摸在老人的脸上,祝福老人长寿健康;摸在小孩脸上,希望小孩平安吉祥;摸在朋友脸上,期待;摸黑满脸,代表开心永久、快乐永久;摸得越多,意味着幸福就越多。
” “摸你黑”涂料配方据说很神秘,一般是不会让“外人”知道的。
一个多次来沧源的摄影发烧友偷偷告诉我:涂料是以佤山米粉为主料,添加当地的神奇泥土和天然植物不死草“娘布洛”。
为了得到生命的永恒,阿佤人一直在寻找着这种神奇的不死草。
找到一种或是几种药草后,磨成粉,拌成药泥,并在特定的日子里相互把药泥涂抹在对方身上表示祈福,希望被药泥涂抹的人百病不侵,健康长寿。
古代女子最简单的发髻是什么
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
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
少 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风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
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
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了。
直至现代,这三种发式,仍颇为流行。
许多民族的女子还有剃发的习俗,这在繁多的发式中,可以说是最具独物风格的发式。
1.披发 披发可以说是人类最早的发式,在人之初时,人们无不披发。
而当时的披发并不为美,人们才知道利用梳理顺散发的头发,让它带给人以利索的感觉。
披发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使所有的头发自然下垂,以发箍在前额、脑后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种是将前顶头发剪割成齐额短发。
戴发箍和割短发,都为使头发不于障眼。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女子玉人像,长发披肩,以发箍箍束,脑后还饰有双鸡对食发簪,反应出商代妇女的发式。
周代妇女尚散发不束,任其随风飘扬。
《诗经。
小雅。
都人士》有:“发则有旗”之句。
古代少 数民族妇女长发披肩的现象,更为普遍,《记.王制篇》曰:“东方日夷,被发文身……。
西南日戎,被发毛皮……。
”《周书。
突厥传》:“乌蛮……男子髻,女子披发……”余庆元《维西闻见录》:“怒子……男女披发……”。
如今,佤族姑娘精帛的银发箍,把一头飘散的青丝装粉得列加秀美。
剪割短发,古称“断发”,早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甘肃秦安大地湾出土仰韶文化庙底沟时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头,前顶头发齐额;后面头发齐颈,显然为断发式,而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在青海柳湾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时代彩绘人像陶罐,其发式为脑后长发披肩;前顶亦作齐额短发。
断发,在古代南方发族中较为流行。
《汉忆。
地理志》有越人“文身断发”的记载;《淮南子。
哀谖俗训》亦有:“越人发”的记载;《云南通志稿。
南蛮志》插图中乌蛮妇女的发式,前顶作齐额短发,脑后头发披散过肩。
目前,独龙族妇女、珞巴族妇女仍有“断发“习俗。
2.辫发 妇女尚梳辫子的民族很多,有的为远古流传下来的习俗;有的是后受民族影响梳起来的。
我国妇女梳辫发的历史久远,随着人类审美意识的产生,新石器时代的人们,开始梳理散乱的头发,他们有的割断长发;有的以发箍束发;也有人则编发成辫。
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时代彩陶盆上,绘有众人携手踏歌的场面,在每一个人的头顶,都下垂有一根辫发。
虽说只是简单的编发成辫,但内中确有一些学问,辫发的不同梳法和辫发的多少,不仅用来比美,还常常作为区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妇的标记。
辫发的发式主要有: 单辫式: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于头顶梳一根辫子的发式十分流行。
上孙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为此种发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发式与踏歌人物的发式相同,都是将所有头发梳拢于头顶,编结成一根辫发;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铜壶上人物纹饰及广西左江崖画中都有顶垂单辫的人物形象。
单辫还有一种梳法,是将头发梳拢于脑后靠近脖颈处,编发成辫。
这种发式,主要流行于汉族、满 族、朝鲜族、蒙古族、赫哲族、棕斡尔族、西藏夏尔巴人等。
双辫式:双辫式有梳于头顶两侧及梳于两耳根部两种。
广西崖画人物,多于头顶梳双辫。
洛阳金村土举雀女子铜像及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青铜储贝器盖上梳双辫女子像,都将双辫梳于两耳根部。
梳于耳根部的双辫发式在今天的汉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等民族的妇女头上十分流行。
藏族、鄂温克族女子还有将多条辫子汇总成两条大辫的嗜好。
鄂温克族姑娘梳八条辫子,结婚时,要由一位年长的妇女为她将八条小辫合并成两条。
梳理办法是,先将头发梳成八条小辫,再把八条小辫分作两半,左右各四条,用彩色线绳在靠近辫根的位置上,把四条小辫捆绕在一起,一直绕到辫子的中下段,然后将四条小辫全部散开,改梳一条大辫。
结婚以后,两条辫子要用两个黑布套套上。
三辫式:在广西崖画中,可以看到梳三条辫子的人物形象。
今天,三辫式主流行于土族、云南地区的藏族、裕固族。
裕固族姑娘结婚时,将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再把小辫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编成三个大辫,两条垂于胸前;一条垂于后背,然后用红色缀球发套辫子上。
平时,妇女们不套发套,而是将前边两条辫子用彩线连在胸前。
多辫式:梳多条小辫的民族比较多,有新疆地区各民族、藏族、鄂温克族、裕固族等。
纳西族和普粘族妇女也曾有梳多辫的习俗。
古书上说,纳西族妇女发“辫发百股”;普米族妇女“辫发为细缕,披于后……”。
甘肃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妇女,多辫式的梳法较有特色。
它是先把头发从头顶分成上下两部分,头顶部分梳一条辫子,下面的头发梳成许多小辫子,以越多为越美,有的多近百条,这种发式一般需要三个人帮助梳理,耗时近一、两个小时,因此梳一次便数月不动。
维吾尔族姑娘的辫发,不仅以多为美,还以辫长为美,有些姑娘辫长可至脚跟处。
辫环:辫环是将一条或两条大辫绕头成环。
尚梳辫环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云南的蒙古族、门巴族、白族、普米族等。
西藏自治区的藏族妇女将头发平分两束,在贴近耳根处,分别梳成两个大辫,辫中杂以多彩绒线,再将两条大辫相互交叉,向头顶盘绕成环。
发式梳成后,给人感觉好似头戴一个鲜艳的花环,非常美丽。
普米族姑娘以辫发粗壮为美,所以她们常以牦牛尾或丝线作假发,和辫子掺在一起,绕成辫环。
改变辫发的式样,可作为人生各阶段的标志。
改变发式,意在约束行为,一个女子一旦改变发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变发式以示成年的习俗。
发式中原来的单辫改为双辫,并相互从后颈部位交叉向头顶盘绕成辫环。
蒙古族布里亚特的姑娘、鄂温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区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辫发,以辫多为美,有的姑娘辫子可多达百条。
梳理时,需要旁人的帮助,而且要花上一、两个小时方可完成。
婚后妇女的辫发则简单得多,一般只梳两条辫发。
她们这种改变发式的目的在于时刻告诫自己已是有夫之妇,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异性。
此外,婚后妇女要担负起操持家务、养儿育女的重担,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再去装扮自己。
满 族姑娘和朝鲜族姑娘的发式虽然简单,但扎有一根红头绳的粗壮大辫,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姑娘结婚以后,大辫改为盘髻,以显示稳重和成熟。
3.盘髻 盘髻是将头发归拢在一起,于头顶、头侧或脑后盘绕成髻。
盘髻成椎状者,又称“锥髻”、成螺丝形的称“螺髻”、盘髻较小的称“髻”。
从各地出土新石器时代发簪的现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们,就已盘发成髻。
我国历代汉族妇女皆喜盘发成髻。
河南安阳即出土有盘发于头顶的商代妇女俑。
湖南长沙陈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脑后梳椎髻。
湖南长沙马王椎一号汉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发式皆为盘髻。
隋朝妇女的盘髻,当是称“盘桓髻”。
唐代妇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画中众多的妇女、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号唐墓出土帛画上的妇女都于头顶梳螺髻;清代妇女盘髻于脑后。
以前汉族少女多于头顶两侧梳髻。
少 数民族妇女梳盘髻的现象,历来都很普遍。
古籍中即有“三苗首”、“乌蛮……男妇髻……”。
四川凉山居民“椎髻、跣足……从夷蛮习俗”的记载。
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西汉时期,滇人青铜贮贝器盖上的妇女形象,有不少梳盘髻者,此出土的青铜舞俑,也盘发于顶。
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崖画中,都有梳盘髻的人物形象;清代《云南通志稿》插图中很多梳盘髻的妇女形象。
过去,满 族贵族妇女婚后,梳一种称之为“两把头”、“叉子头”、“如意头”的盘髻。
梳法是将头发分成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下垂于脑后,梳成燕尾式发髻,俗称“燕人头”,另一部分挽于头顶,拧成绳股,盘绕成一个覆盖在头顶的扁长形发髻,再于发髻间插饰一个叫“大扁方”的发簪,即作装饰又为固发。
满 族、朝鲜族、傣族、苗族、基诺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盘髻。
且各具风格。
侗族妇女喜欢将发髻梳到左耳部位,几乎盖住整个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脑后盘髻,并任发梢自然下垂于肩部;傣族妇女将长发松松的拢于头顶或偏向一侧,然后梳成盘发,不少人还在盘发中抽出一段发梢作装饰;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交界地区的苗族妇女,有一种盘发,被称作大盘头,是用假发在头顶盘绕成硕大的发髻,再横一支发簪以固定假发,发簪与假发之间用布带相绑,假发在头顶松散下垂,齐肩盖耳,十分奇特。
4.剃发 古往今来,人们多以女性有一头如云的秀发为美,殊不知,世界上还存在着一些以女性光头为美的民族。
我国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发的习俗。
剃发又称髡发,旧时满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头顶后部留一撮头发,编结成辫盘于脑后外,其余头发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发。
按朝鲜族习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齐耳短发,并剃光后颈头发。
居住在我国云南省双江县境内的拉祜族,以妇女剃光头作为已婚的标志,因此凡是结了婚的妇女都剃光头。
据说,当地妇女剃光头的最初原因是为了便于狩猎。
拉祜族曾经是个狩猎民族,尤其擅长猎获凶猛的野兽。
在那里,狩猎不仅仅是男人的事情,妇女们也要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去。
过云,妇女们辫发很长,狩猎时,常常遇到被野兽抓住头发的事情。
为了安全起见,男子把头发全部剃光,女子除头顶一小撮头发外,其余头发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
云南勐海县巴卡囡和贺开两个村寨的拉祜族妇女认为剃光头既美观又利落,在那里从少女到老年妇女,人人都剃光头。
德昂族的红德昂和花德昂妇女过去亦有剃光头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头为美;芒市地区的德昂族妇女,是将靠近前额的头发剃掉,脑后的头发梳成辫发,缠绕于头顶包头之上。
瑶族金秀盘瑶的妇女和苗族大盘头苗的女子都曾流行过剃发习俗。
正当地中海文明在罗马帝国的推动下向外扩散时,主导东亚文明的中华文化也正走向第一个高峰。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歼灭群雄,结束了战国割据的局面,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后,在它的基础上,刘邦缔造了更为稳固、强盛的汉帝国。
政治的稳定,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
早在先秦时代,华夏文明的基本构架已经奠定,但由于分裂割据,地区性的特征比较明显。
秦汉的统一和中 央集权,抑制了物质生活层面上的“异”。
从此以后,地方文化虽然仍然有自己的特点,但统一性却占了主导的地位。
在服饰样式方面,先秦以来,华夏族已大体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发髻的格局。
国君得喜好与宫廷的式样对于风气的变异有很大的主导性,楚灵王欣赏纤腰,国中的女子听说后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结食而饿死。
政治与文化的统一,使这一习气更加有增无减,贯穿于尔后的整个古代社会,成为服饰变化的主要促进因素之一。
传统的服饰样式由两个系统组成,一个是在重大礼仪场合穿用的典礼服饰;一个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饰。
前者繁盛奢华,后者简单朴实;上层贵族的日常普通服饰受前者的影响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饰则变化较少。
历代封建王朝创立之后的“制礼作乐”,主要目的在于规范前者,同时也对后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战国时代的女子的发式虽然存在的地区的差别,但到后期基本趋向于把发髻绾在脑后的拖垂式样。
秦汉时代妇女最流行的发式仍是垂髻,由于这种发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云彩一般娴雅飘逸,故而是人又有“垂云髻”的美称。
大约在西汉末年,高髻逐渐在上层贵族妇女中流行开来,当时京城长安流传的童谣说:“城中好高级,四方高一尺。
”《东观汉记》说,东汉明帝马皇后的头发极为美观,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发成尚有余,绕髻三匝”。
可见,在东汉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贵的是仅以自己的头发结成高髻,这从另一个角度表明,这一时期假发也相当流行了。
东汉时代妇女发式的另一个变化是垂髻的翻新。
汉顺帝时,外戚梁冀的妻子孙寿创造了一种名叫“坠马髻”的新式样,发髻略偏一侧,造成一种不平衡的观感,令人耳目一新。
一时间,都市中的贵族妇女纷纷仿效,“妆鸣蝉薄鬓,照坠马之垂髻。
”这种发式增添了女子的娇媚之态,一直流传到后世,并出现了各种变化的形式。
例如,魏晋时代就有一种由“坠马髻”派生出来的“倭坠髻”。
晋崔豹《古今注》云:“坠马髻今无复作者,唯倭坠髻,一云坠马之余形也。
”这种发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传不息。
从出土的形象资料来看,这种发髻的梳结方式是总发于顶,在头顶正中挽一发髻,并使之一侧偏斜,再用发簪将其固定。
正如当时人所吟诵的那样:“倭坠低梳髻,连娟细扫眉。
” 公元3世纪至6世纪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充满动荡曲折的时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间的冲突,导致了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激烈变更。
当时名士阶层放浪不羁的习气在妇女装饰尚也有反映,西晋初年,“妇人束发,其缓弥甚之,坚不能自立,发被于额,目出而已。
”另一方面,由于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 教绘画中仙女、飞天形象的影响,演化出“灵蛇髻”、“飞天髻”、“盘恒髻”等多种样式。
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把头发梳在头顶,分梳成几股,谈后再盘秤各种式样。
在这一时期,的盛行对女子的装饰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劳”获胜凯旋将士的“营妓”,尔后她们的“服务”对象从军人逐渐转向民间,并在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
专事修饰、衣着奢华的为了取悦于人,常常是新潮服饰的倡导者和推广者。
从此以后,在风俗改易方面,妓家风尚成了仅次于宫廷式样的另一个主导力量。
也许是南北朝时代为妇女的妆饰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发式更加五彩缤纷,超越前人。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
如果说,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昙花一现,那么,强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气四溢,千古流芳。
唐代崇尚健康的美,从传世的唐人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出,当时的美女都是健壮的丰颐厚体。
因此,在妇女的妆饰上,一扫前代萎靡不振的颓废风气,显得华丽风雅。
过去流行的各种发式,几乎都得到了创造性的继承,偏垂的坠马髻、盘绕的云髻、高耸的飞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
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惊鹤髻”,形如受惊鹤鸟的展翅欲飞之状;到了唐代转变唯“惊鹄髻”,线条更加柔和自然,与女子的脸庞相应成辉,极富情趣。
开放的社会造成了扩大的胸怀,唐代妇女中还流行过多种受少 数民族风俗影响的发式,如乌蛮髻、椎髻、回鹄髻等等,人们不以为怪,反而竞相仿效,吟诵这类发式的诗歌比比皆是。
在整个盛唐一代,耸起于头顶的高级始终风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咏:“髻鬟峨峨高三尺,门前立地看春风。
”传世的《簪花仕女图》中贵族妇女所梳的就是这种发式。
高髻的风行,使得假发得使用更为普遍。
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采用毛发编成的假发之外,还大量使用木质、纸制所制的假发髻,这种被称为“义髻”的假髻其实更接近于首饰的范畴。
在新疆吐鲁番唐墓中,就曾出土过两件实物:一件是木质的,状如“半翻髻”,外涂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钗簪之用;另一件是纸制的,造型与“峨髻”相似,外表也涂漆,并绘有繁缛的花纹。
在五代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宋代,虽然国力不及唐代强盛,但文化和物质生活的繁华却和唐代不相上下。
文化趣味的主导权不仅仅只有少数门阀贵族操作,人数众多的世俗地主与士大夫阶层的参与,使社会文化渗透了更为强烈的文人气质,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风度。
与此相应,女子服饰的潮流也由奢华转为典雅、简朴,“唯务洁净,不可异众”,苗条代替健壮成了美貌的标准。
这个时期的女子发式仍然崇尚高髻,虽然式样不及唐代那样丰富多彩,却亦颇具风格。
其中最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简编,只需将头发拢到头顶,挽成一个圆形的发髻就可以了。
后来,又从“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苏髻”。
这种发式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类似,只是在发髻的根部系束丝带,使之不垂于肩。
南宋初年,“同心髻”在边远的地区仍然流行不衰,陆游在《入蜀记》中谈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们“率为‘同心髻’,高二尺,插银钗至六枝,后插大象牙梳如手大”。
但在大都市里,法纪的高度已逐渐趋于收敛,周煇在《清波杂志》中说,他在小时候曾“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十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
如高冠长梳,犹见及之,当时名‘大梳裹’,非盛礼不用。
若施于今日,未必不夸为新奇,但非时所尚而不售。
大抵前辈治器物、盖屋宇,皆务为高大,后渐以狭小,首饰亦然”。
由此可见,高髻在风行近千年后势头转向低落,与建筑式样的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从此以后,高达二三尺的发髻就很稀少了,生活于明清之际的李渔对高髻更是痛加抨击:“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观,直于魑魅魍魉无别矣。
” 清明时期我国的封建时代进入了晚期,传统文化已发展到相当纯熟的地步,生气逐渐减退,文化趣味转向繁琐、堆砌,过于追求细致。
外在的华丽,掩盖不住创造力的贫乏。
明代妇女的发式趋于低矮尖巧,达到六七寸即被认为是高髻,发髻的样式变化不多,如牡丹头、花盆头、钵盂头等等,大体数十年翻出个新花样了,但发髻上的饰品却极为华丽。
这一点,在记载高嵩家产的《天水冰山录》中有明显的反映。
这一时期,妓家风尚堆女子的服饰潮流有很大的影响力,由于大官显贵欣赏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时尚的主流。
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时的“杜韦娘髻”(亦称“茴香髻”),就是首先创始于风尘女子杜韦娘,然后由南方推向全国的。
甚至宫廷的发式也倒过来受民间的影响,“雅以南装为好”。
清代尤侗有诗咏道:“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
”明代妇女盛行带头箍和发冠,这两件饰物很快就有了相当强的装饰性,一位在明代后期访问过中国的葡萄牙多明我会修士克路士记载说,妇女们“把头发梳得很好,向后理,在头顶上结扎,用一条宽缎带从根到顶适当地束缚。
缎带四周饰有珠玉和金箔。
”17世纪中叶,满足入关建立了全国政权。
自先秦时代延续下来地男子梳髻于顶的习俗,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改为剃发梳辫,而女子则仍然维持前明旧俗,这就是所谓的“男降女不降”。
近代妇女尝梳的“抓髻”,即发髻结束于脑后的式样,大体出现于清代晚期。
民 国初年,随着剪发风气的推广,女子的发髻也以简练、利落为时尚,越往后,梳的人越少,在偏远的乡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后才逐渐绝迹。
民族服装作文
布依族男女多喜欢穿蓝、青、黑、白等色布衣服。
青壮年男子多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衣)和长裤。
老年人大多穿对襟短衣或长衫。
妇女的服饰各地不一,有的穿蓝黑色百褶长裙,有的喜欢在衣服上绣花,有的喜欢用白毛巾包头,带银质手镯、耳环、项圈等饰物。
惠水、长顺一带女子穿大襟短衣和长裤,系绣花围兜,头裹家织格子布包帕。
晴隆、花溪等地的妇女穿长到膝部的大襟短上衣和长裤,衣襟、领口、裤脚镶有花边,系绣有花卉图案的围腰,她们头上大多缠有青色花格头巾,有的脚上还穿细尖尖而朝上翘的绣花鞋,也有的穿细耳草鞋。
一些布依族老年妇女仍保留传统服饰,头缠篮色包布,身穿青色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衣缝、下角分别镶绣花边及滚边。
服饰色彩多为青蓝色底上配以多色花纹,有红、黄、蓝、白色等,既庄重大方,又新颖别致,反映了他们纯朴善良、温和热情的性格。
布依族姑娘从小就有制作蜡染的灵气,她们所穿的衣服大都是自己亲手缝制的,合身得体,古朴典雅。
姑娘们穿上自制的蜡染裙,由于冰纹和花纹排列的和谐完整、层次分明,走起路来富有变化,节奏感和韵律感强。
这些工艺与图案的综合运用,再与人体线条统一起来,动静结合,给人以强烈的美的享受。
少数民族所穿戴的服饰
中国每一个民族都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歌舞,且根据一个民族居住、劳动的差异,有形成了多种民间歌舞。
民族舞特点相对突出的包括汉、维吾尔、蒙古、藏、朝鲜、傣、彝、苗、。
各具特色的民居
各具特色的民居:拉祜族建筑特色-桩上竹楼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盖在幽竹丛林深处,树林繁茂的山头或山腰上。
建筑上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落地式的茅屋,一类是桩上竹楼。
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间,中间一间为客房,进门右方墙角就是神龛。
僳僳族建筑——木楞平板房山区,多数村庄座落在山腰。
房屋结构大致分两类:一是木质结构,房屋的“网壁”用长约一、二丈的木料垒成,上覆木板;二是竹木结构,先在选好的房基上竖立二、三十根木桩,上铺一层木板,四壁以篱笆围成,顶盖茅草或木板。
这房屋的中央设一个大火塘,全家老幼都围着火塘吃饭睡觉。
过去他们很少有被盖,到了深夜被冻醒时,再往火塘内加上几块柴,吹燃火,又继续睡觉。
盖房时,若主人备料不全,本家族的人或本村的人都会自动帮助凑足。
盖房这天,他们采取协作方式,即全村人停止生产,一齐帮助盖房。
按照习惯,也须在当天建成,否则认为不吉。
这里的僳族人盼房屋门上,常常挂着几个牛骨头,表示这家人擅长狩猎,并且是富裕的象征。
挂的牛头骨头越多,就越表示勇敢和富有。
迪庆境内僳僳族住房以木楞平板房和土墙平板为主,一般都为三间平房,中间设有火塘,左右两间为储藏室及寝室。
住房对面为畜厩。
现在,有的僳僳族仿照汉、纳西、藏等民族的房屋建筑结构,别具风格。
苗族主要建筑形式:吊角楼由于长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区各自的特点,房屋多系木结构,以瓦、杉皮或茅草等盖顶,山区多为吊脚楼;昭通等地则住长形茅草房或以树干交叉搭成的“杈杈房。
苗族多居住在山区,住房多以树栅为墙,削树皮为壁,编时为瓦,或以士善墙,竹片或木片做瓦,内分卧室、厨房和畜厩,摆设简单。
部分苗族居住在坝区,住房亦有水土结构的瓦房,内分三室,左右室各设一侧门,中室设大门,亦即正门。
在部分苗族中,正门一般不得随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丧嫁娶或祭把等活动,方能由正门出入。
壮族建筑——半干栏式居住在坝区和城镇附近的壮族,其房屋多为砖木结构,外墙粉刷白灰,屋檐绘有装饰图案。
居住在边远山区的壮族,其村落房舍则多数是土木结构的瓦房或草房,建筑式样一般有半干栏式和全地居式两种。
干栏,也叫木楼、吊脚楼。
壮、侗、瑶、苗、汉都有。
多为两层。
上层一般为3天间或5开间,住人。
下层为木楼柱脚,多用竹片、木板镶拼为墙,可作畜厩,或堆放农具、柴火、杂物。
有的还有阁楼及附属建筑。
一般干栏都依山傍水,面向田野,前景开阔,采光也好。
一个寨子一个群落,整体肜去,既雄伟又壮观。
有些村寨,家家相通,连成一体,就像一个大家庭。
居室格局,各族自有特点。
龙胜县龙脊乡壮族干栏,以神龛为中心,神龛后面,居中是家公住房(以女主人为中心),左角是家婆住房,有小门与家公房相通。
主妇房在右角。
丈夫房在厅堂右侧外。
客房在前庭左角,姑娘房在右角楼梯旁,便于她们与小伙子们交往。
这种布局的最大特点,是夫妻异室,沿袭了古俗。
现在的干栏,内部结构略有变化,但基本格局不变。
哈尼族主要建筑——蘑菇房哈尼族创建村落时,村址的选择必须具备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缓肥沃的山梁等垦殖梯田不可缺少的条件。
从建筑形式来看,哈尼族建筑包括茅草房、蘑菇房、封火楼、土掌房、千脚落地的干栏房、土司政权的衙署建筑、一正二厢三合院瓦房以及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房等几种类型。
其中,蘑菇房是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最深厚的建筑样式。
梯田、蘑菇房、寨神林、棕林、竹林、茶园、寨门、磨秋场和水碾,既是哈尼族蘑菇山寨的基本景观,又是尚待开发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旅游资源。
元阳县胜村一带的哈尼山寨和梯田,已被列为云南省级风景名胜区。
哈尼人的住房,一般正房中间有一大间为堂屋。
在版纳地区,堂屋东面一间为家长的卧室,卧室内设有祭祖处。
哀牢山、无量山区哈尼族的寨房因各地地理、经济及环境民族的不同而有茅草房、土掌房、石灰房、瓦房几种式样。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构成。
屋顶为四个斜坡面。
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家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有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蘑菇房玲珑美观,独具一格。
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
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纳西族传统建筑——木楞房木楞房是纳西族传统的住房形式。
以圆木为材料,平齐长度,两端砍出接口,首尾相嵌,构成四面墙体。
然后再架起檩条,铺上木片瓦,压上石块,在墙体圆木间的缝隙抹上牛粪或泥,以避风寒。
泸沽湖畔的木愣房多由四排房屋组成大小不等的四合院,正房是家人就餐、起居、储存粮食和杂物的地方,左边是经堂,右边是畜厩,对面是一幢两层楼的房屋,楼上分为若干间小屋,是成年男女与“阿夏”(情人)偶居的地方。
明代始,丽江已出现宏伟壮观的瓦房建筑,徐霞客在游记中详细记述了它的规模。
清代,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汉、白、藏等民族的建筑技术、风格不断被吸收,“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土木或砖木结构的瓦房,在城镇和坝区及河谷地带的农村流行起来。
满楼是汲取藏族建筑风格特点的另一种民居,在永宁、三坝较为普遍。
另一种传统的民居井干式木楞房,在山区还较多地保留着。
大研镇古城,典型地反映了纳西族博采众长形成自己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于1997年2月4日列入联合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傣族民居——干栏式建筑傣族民居分为干栏式建筑、地面建筑、土掌房三种。
干栏式建筑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全境和德宏州的瑞丽,遮放坝子。
干栏式住房以竹术为材料,木材作房架,竹子作檩、掾、楼面、墙、梯、栏等,各部件的连接用榫卯和竹蔑绑扎,为单幢建筑,各家自成院落,各宅院有小径相通。
房顶用草排或挂瓦。
瑞丽的干栏式建筑体现出较高的水平。
地面建筑主要为芒市、盈江等地采用,为土墙平房,因受汉族影响,已不是傣族固有的住宅形式。
土掌房,是居住在红河流域地区的主要住宅形式,大量分布于云南中部和东南部地区。
土掌房以木梁柱和土墙承重土质平顶,形成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因地势建成二、三层的土楼,层层垒进,呈阶梯形,有天井、楼层,一般居家拥有十数间房屋,平顶上可凉牺粮食或堆放农具。
土掌房建造容易,冬暖夏凉,特别适合于干热河谷地带的气候。
景谷傣族住土木结构平房,房顶不高,用茅草或瓦覆顶。
分中堂,左右两厢。
中堂置三角火塘,为煮饭、会客之处。
左厢房为长辈卧室,右厢房为子女卧室。
孟连傣族为干栏式竹楼。
白族建筑——“三房一照壁”白族的住宅,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和技术水乎不同,创造出多种多样的房屋形式。
高寒山区的白族人民多居住单间或两间相连的“垛木房”或“竹篱笆房”。
坝区白族人民多住土木结构的瓦房。
其布局则采取“三房一照壁”和“一正两耳”或“四合五天井”等形式,院落宽敞,阳光充足。
多数人家还设有花坛,种植山茶、石榴、挂花、香橡等花木,花草芬劳四溢,环境优美舒适。
白族人民十分重视照壁、门楼的建筑。
照壁用白灰粉刷,由名人题写“万紫干红”、“旭日东异”或“福”、“寿”等象征吉祥如意的大宇。
四周山墙也一样彩画着各种山水、花鸟、虫鱼图案,每个角落的装饰都很讲究,给人以生动活泼、均匀对称、和谐优美的感觉。
面富于独特风格的门楼,其建筑装横更倾注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智慧。
一般都是斗拱重叠,飞搪串角,附以泥塑、木雕、石刻、凸花青砖、大理石等组合的立体图案,。
其造型之优美,结构之严谨,可与内地殿阁婉美。
许多门扇是由钱空三层的花、鸟、虫、鱼、人物等以及浮雕图案所组成,显得玲现剔透、精巧优美。
有的门楼、隔扇不用一颗铁钉,仅以凿出卯眼相接,却十分坚固牢实。
所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白族人民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水平。
彝族民居一大特色——土掌房在彝区,各地、各支系传承的居室建筑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与当地的居住习俗有密切关联,从村寨的聚落到住宅的地址;从房间的分置到什物的堆放;从建筑结构到民居信仰和禁忌,都表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情。
民居特色村寨彝族是农牧兼营的民族,村寨的分布与座落有其独特的传承。
彝族的村寨多坐落在海拔2000~3000米的山区、半山区,相沿聚族而居,一般选择向阳山麓,顺山修建,以山腰、山梁处居多,山脚、河谷地带较少。
《元阳县志》载:“彝族多居住在山川壮丽、资源丰富的山区,村寨依山傍水,四周梯田层层,村后有山可供放牧,村前有田可供耕种,多数村寨都有一条水沟从中流过。
”民居在我国西南地区,彝族分布范围较广。
因此,其民居类型为适应不同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或受其他民族的影响,而显得比较复杂,不过彝族民居在各民族中却有广泛的代表性。
一般说来,彝族民居类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瓦房、土掌房、闪片房、垛木房、茅草房等。
居住习俗彝族实行一夫五妻制的小家庭,儿女婚后另建住房,自立门户,仅幼子与父母同住。
彝家院落宽敞,以供生产和生活之便,尤其是在置办红白喜事时,可以广纳宾客。
居室内,正房堂屋靠墙处供奉着天地祖宗处于牌位,供桌上摆设着香炉及虎、狮雕像;正中安放八仙桌,用于接待客人;左侧有常年不熄的火塘,由三块石头支成,俗称“锅庄”,用以取暖御寒,热水烤茶,火塘周围是家人围坐议事的地方。
正房两侧房间为当家儿子媳妇的卧室,兼存放贵重物品。
一般长子居左,次子居右。
老人、小孩及客房设在侧厢房。
大门后做磨房,正房楼上是粮仓,楼下为畜厩。
彝族民间建筑多建于斜坡上。
以石为墙基,用土坯砌墙或用土筑墙,墙上架梁,梁上铺木板、木条或竹子,上面再铺一层土,经洒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顶,不漏雨水。
房顶又是晒场。
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担上垫木,铺茅草或稻草,草上覆盖稀泥,再放细土捶实而成。
多为平房,部分为二屋或三层。
土掌房冬暖夏凉,防火性能好,非常实用。
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这就是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砖石砌成的台基上,比其他房屋的规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
院子的两边建有东西厢房,是晚辈们居住的地方。
在正房和厢房之间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四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
北京有各种规模的四合院,但不论大小,都是由一个个四面房屋围合的庭院组成的。
最简单的四合院只有一个院子,比较复杂的有两三个院子,富贵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几座四合院并列组成的。
窑洞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
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窑洞。
窑洞又分为土窑、石窑、砖窑等几种。
土窑是靠着山坡挖成的黄土窑洞,这种窑洞冬暖夏凉,保温隔音效果最好。
石窑和砖窑是先用石块或砖砌成拱形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黄土,又坚固又美观。
由于建造窑洞不需要钢材、水泥,所以造价比较低。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窑洞的建造不断改进,黄土高原上冬暖夏凉的窑洞越来越舒适美观了。
安徽古民居 安徽省的南部,保留着许多古代的民居。
这些古民宅大都用砖木作建筑材料,周围建有高大的围墙。
围墙内的房屋,一般是三开间或五开间的两层小楼。
比较大的住宅有两个、三个或更多个庭院;院中有水池,堂前屋后种植着花草盆景,各处的梁柱和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
座座小楼,深深庭院,就像一个个艺术的世界。
建筑学家们都称赞那里是“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
有关民族特色的节日有 哪些
谢谢
那达慕大会——蒙古族龙船节——苗族跳公节——彝族吃立节——壮族土王节——桐族赶鸟节——瑶族老人节——朝鲜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