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社会和人心句子

形容社会和人心句子

时间:2015-12-05 12:18

形容现在社会的句子

不是只有现在我国社会复杂,多看看明清典故,古代社会从宫廷到民间,社会的残酷,人的心机不比现在少。

看看欧洲近代小说,像狄更斯,莫泊桑,托尔斯泰,社会黑暗和人心复杂不输中国。

懒得读书的话,看看欧美比较有深度的剧集,各种人性丑恶随处可见。

要我说,主要原因是家庭和学校教育幼稚化,温室化。

造成心智宛若儿童的成年人,大学毕业后,面对社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

有些书呆子一辈子适应不了,愤世嫉俗。

世态炎凉. 人心叵测什么意思

子曰:而时习之,不亦说有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亦君子乎

——《学而·1》 【译文】: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它,不也高兴吗

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 【解读】:本章乃叙述一理想学者之毕生经历。

“学而时习之”,乃初学之文,为一境;“有朋自远方来”,则成学后事,为二境;最后一境,本非学者所望,乃求学深造日进所得。

以人为本的社会,教育关注的是人的和谐发展,《论语》把“知、能、德”作为构建人的和谐发展的三个要素放在开篇,由此可见千古至圣大师教育思想的精髓。

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

冲破混沌,摆脱蒙昧,要求知。

只有求知,才能不断的丰富自己,充实自己。

求知为用,要广泛地与志趣高洁的人交流,在实践中修正自己,提高自己,形成能力。

但这仅仅是“人”,而不是“才”。

要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人才,必须要修德,这是和谐人的最高层面。

“知、能、德”三者具备,才能达到孔子教育思想中树人的标准,才能符合孔子的人才观,这也是现代社会人才的标准。

正如所说:“这才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这是《论语》的开始,似乎,夫子对学生提出了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夫子把自己最基本的读书和做人的原则和标准暴露给学生:“每天学习并经常复习;知己不期而至,远道而来,高兴之情,无法形容;君子的标准之一即是别人不了解你你也不愠恼”。

的确,这三条于我有切身的体会。

先说第一条,学习过的知识重温旧梦时,快乐之情确乎无法形容和控制。

比如年少背诵的诗词歌赋,留存在记忆的某个角落,渐渐被时光冲淡,一天因某种机缘又一次含英咀华,烂熟在心时,朗朗在口时,何止是快乐,简直是对逝去年华最美好的回忆和温存、无言的感动和感恩。

是在过去的日子里认识了这些高贵的朋友,才至心灵重新弥漫似曾相识的快乐,何止

每每这时,我就会产生创作的冲动和喜悦。

更何况,夫子讲的“习”,不仅包括诗,还包括礼、乐、射、御等等当时贵族子弟要学习的六艺呢

古语云:“大丈夫当建功立业”。

夫子的弟子很多是在实现孔子的施政纲领的。

《论语》大多教人要积极出世,这和《老庄》迥然有异。

更何况“学而优则仕”呢

古人读书,胸怀天下,因而在这种情境下,夫子之话,万古不移。

第二条,“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似乎是套话,但我们谁能否定,人生终究是走向愈来愈孤独和寂寞

个体生命无疑在社会和他人的碰撞中被无形地伤害。

即便人生坦荡没有任何坎坷,也会被无可阻挡的时光无情地伤害。

慢慢老去本来就是件残酷的事,更残酷的是,从一出生就注定了这种趋势。

于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超越生死,追求永恒成了不老的表现母题。

比如《浮士德》、比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而终究以英雄式的悲剧震撼人心。

既然人生就是如此,有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以互相取暖,而由于某些原因,这些朋友并不能时常见到,忽然有一天不请自到,你会做何感想

不手舞足蹈才怪。

第三条,自己被别人误会的时候经常有,人与人有时是很隔膜的,但只要机缘凑巧,依然会互相了解。

而在了解之前自己不愠恼,难道不应该吗

如果非要人了解才能达成自己的愿望,那就找他,让他了解。

如无伤,人不了解你就算了,如果愠恼,我觉得是庸人自扰。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

“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要做到“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一起飞”那才是真正的爱情,是对家庭的负责,是一生的钟爱。

《临江仙》苏轼“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2、时代背景 《品质》写于1911年。

作者描写时英国社会,资本主义经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人们追求享乐时髦,世俗的眼光衡量一切的标准就是金钱和利益。

现代社会机器大生产几乎完全取代了原始的手工业生产,大公司行业垄断“大鱼吃小鱼”的情况愈演愈烈。

在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一些公司采用一些不符实际的广告招揽顾客,而为了追求剩余价值的最大化,商品的真正质量却在下降。

一部分人于是对被挤压到社会边缘的传统的手工业无限怀恋,因为这些小本经营都实实在在、童叟无欺、质朴而踏实。

3、基础积累 (1)字音 沁(qìn)人心脾 靴(xuē)子 一爿(pán) 鬈(quán)曲 赊(shē)账 趿(tā)拖鞋 蹙(cù)眉 时髦(máo) 褶(zhě)皱 脚趾(zhǐ) 诧(chà)异 断炊(chuī) (2)字形 (3)词义 簇新:极新、全新。

羞怯:羞涩胆怯。

鬈曲:弯曲的。

赊账:把买卖的货款在账上延期收付。

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敏。

怜悯:对遭遇不幸的人表示同情。

垄断:指把持和独占。

潜在:存在于事物内部不容易发现或发觉的。

时髦:形容人的装饰衣着或其他事物入时。

褶皱:皱纹。

抚爱:照料、爱护。

喃喃:象声词,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迟缓:不迅速、缓慢。

慈悲:慈善怜悯(原来是佛教用语)。

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

不可思议:原来的意思是说道理涤妙,无法理解。

现在多作无法想像讲。

三、整体感知 一般的小说不外乎就是描写典型环境,叙述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借此来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

这篇小说也讲述了一个故事,关于鞋匠格斯拉的故事。

在鞋匠格斯拉身上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请一个同学将这个简单的故事用两三句话来概述一下。

明确:《品质》鞋匠格斯拉有高超的制鞋手艺,因不肯降低品质,在与大公司的竞争中失败,最终饿死。

四、合作探究 1、情节线索 作者在叙述故事时采用了明暗两条线索,一条的明线:我与格斯拉的故事;一条是暗线:格斯拉的故事。

2、环境描写 按照道理,格斯拉有那么好的做鞋手艺,他应该有很好的生意,可事实上他却饿死了,说明格斯拉一定生活在一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中。

请同学们找出能反映格斯拉生活环境的句子或内容,简要评述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社会。

明确:(1)26段:他们把一切垄断去了,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我很快就要失业了,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 ——资本垄断的社会 (2)28段:他的店铺外面的两个橱窗中的一个漆上另一个人的名字了——也是个靴匠的名字在里面,现在已经缩成一个小间 ——同行的激烈竞争 (3)64段:没有一个人能做出比他更好的靴子

但是也得看看同业竞争呀

他从不登广告

他肯用最好的皮革,而且还要亲自做。

好啊,这就是他的下场 ——商业诚信的危机,小手工业者的悲哀 师归纳:这是一个工业垄断加剧,同行竞争激烈,许多人采用不正当的手段,偷工减料,不守诚信的社会。

五、人物鉴赏 这篇小说写得最好的是刻画了靴匠格斯拉的形象,接下来我们重点来分析格斯拉的形象以及作者刻画的方法。

1、请找出能体现格斯拉性格特点的句子或内容,并谈谈你的认识。

(1)关于格斯拉“皮革”一般的外貌描写。

(5段) 明确:(品读的关键是这样不“美”的外形是否会影响人物形象

这样的描写既是老鞋匠外在形貌的突出特征)这段外貌描写运用了比喻的方法,用“皮革”喻示其老实、执著的性格,这样的描写把格斯拉的形象和他的职业巧妙地融合了起来;“死板板”“僵硬”这些词语看似贬义,其实是赞扬,赞扬老格斯拉对品质的执著追求。

(2)与“我”关于一双有响声的靴子的对话描写。

(13—21段) 明确:很好地表现了格斯拉对自己手艺的自信,对顾客诚实、认真负责的态度。

如“好像在盼望我撤回或重新考虑我的话”“不该”“是不是”“蹙蹙眉头”“严重的事”等。

(3)格斯拉对大公司不顾质量滥做广告的斥责:“这些大公司真不顾体面,可耻

他们利用广告而不靠工作把一切垄断去了。

我们热爱靴子,但是他们抢去了我们的生意。

事到如今——我很快就要失业了。

生意一年年地清淡下去了——过后你会明白的。

”(25、26段) 明确:既反映了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背景,他的愤怒和斥骂也体现出他不愿粗制滥造、坑害消费者的职业道德。

(4)我去做鞋子时它的表情和动作描写。

(8-11段) 明确:表现了格斯拉 对制靴投入了全部的热情和心血,认真细致和珍惜。

如 “像刚从靴子梦中惊醒过来”;对他卖出的靴子,他总是以“又批评又爱抚的眼光注视着,好像在回想他创造这双靴子时所付出的热情,好像在责备我竟这样穿坏了他的杰作”,他对皮革的关注,对靴子的热情远远超过他对顾客的关心。

“他把我的脚放在一张纸上,用铅笔在外沿上搔上两三次,跟着用他敏感的手指来回地摸我的脚趾,想摸出我要求的要点。

” (5)年轻人与“我”关于格斯拉饿死的一段侧面描写。

(60—67段) 明确:侧面写出格斯拉热爱靴子,把做靴子看的高与自己生命的敬业精神。

这段文字与我们学过的一篇文章的结尾有点相似:《最后的常春藤叶》。

这样的侧面描写能加深我们对人物的理解。

2、试用一句话归纳格斯拉的形象。

明确:这是一位诚实敬业、热爱自己的手艺,宁可饿死也不愿降低靴子质量,在纷繁的世界里依然坚守自己的理想的底层劳动者的形象。

3、这几双代表着格斯拉先生的精湛手艺的美丽靴子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三次,还有两次是在什么情况下写到的

前后对比来读,你有怎样的体会

明确:28小节,格斯拉的店堂失掉了另外一间铺面,“那几双常见的旧靴子已经失去了孤高的气派,挤缩在单独的橱窗里了”,对比第一次,感觉有些凄凉,也让人对格斯拉先生的命运隐隐地担心。

54小节,格斯拉先生已经死了,店铺过户给了别人,“橱窗里照样陈列着细长的轻跳舞靴、带布口的漆皮靴,以及漆亮的长筒马靴”,这个能做出顶好靴子的鞋匠凄凉地死去了,只留下了自己用心用生命去制作的靴子,格斯拉先生的杰作成了别人的样品,大概是已经没有人可以做出比这些靴子更好的靴子了—— 令人有无限哀叹的感觉。

六、能力提升 1、学生之间讨论 :格斯拉有着最好的手艺,却遭受最悲惨的命运。

请同学们从文中探索一下造成人物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个人原因:格斯拉虽然贫穷,但宁可饿死也恪守职业道德的个性是他不幸的根源。

他亲手制作靴子,不让别人碰;他精心制作,不惜时间;他用做好的皮革;他废寝忘食;他不预收工资……假如他换一种方式生活,他可能活得很好。

(2)社会原因:资本垄断,机器作坊,社会风化变坏的社会背景也是他不幸的原因。

机器生产,工业垄断,挤压了小作坊的生存空间,人民追求时尚,把质量放在次要地位。

他的悲剧命运也成为必然。

师归纳:格斯拉的悲剧真是由自身和社会两个原因造成的。

2、其实这样的结局,细心的读者还可以从前文的铺垫中看出来。

请找找看。

明确:(1)第10段:我订做一双靴子要半个月 (2)第28段,他的店铺外边两个橱窗的一个漆上了另一个人的名字了 (3)第40段,他变得更加苍老、消瘦 (4)第43段,仅一年时间,60岁的格斯拉仿佛已经75岁了 (5)第48段,很快做好,生意清淡 (6)第53段,最后一次收到学习时候,意外收到了账单 所以第54段,当他的店铺没有他的姓氏,他的靴子也下架时,我们就有理由猜想到格斯拉不在人世了

七、课堂小结 人类社会之所以始终存在希望,就是因为有像格斯拉一样恪守职业道德的人在,他们以正直、诚实的品格守护社会的良知和公正。

小说以“品质”为题,目的正是以此来呼唤良知,呼唤公正。

八、拓展研究 从我们今天的阅读来看,高尔斯华绥创作这篇小说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就像著名的哲学家康德所指出的物质的进步和文明的倒退呈二律悖反,在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美好的精神品质却在消失,高尔斯华绥用批判反思的精神,带着无限的伤感塑造了坚守传统美德的鞋匠格斯拉这个人物形象,用这个执着而本分的手艺人在无奈的现实社会被淘汰、被毁灭的悲剧惊醒世人,在文明的倒退中呼唤品质。

这部短篇小说留给我们的遗憾和嗟叹就像主人公的闪光品质一样,令人回味深远。

形容歌曲很好听的成语

1、游鱼出听:形容音妙。

2、余音缭绕:优美动音乐长久地回荡容悦耳的歌声或乐曲使人听了不能一下子忘掉。

3、丝竹管弦: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琴瑟箫笛等乐器的总称。

也指音乐。

4、甘酒嗜音:甘:嗜好。

嗜好喝酒和音乐。

形容只顾酒色享乐。

5、郑卫之曲: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因儒家认为其音淫靡,不同于雅乐,故斥之为淫声。

6、顾曲周郎: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7、击节称赏:节:节拍;赏:赞赏。

形容对诗文、音乐等的赞赏。

8、钟鼓之乐:钟鼓;钟与鼓,乐器。

指钟鼓一类的音乐。

9、弦而鼓之:弦:琴弦,装上弦;鼓:弹。

装上弦开始弹奏音乐。

10、肉竹嘈杂:竹:管乐;肉竹:泛指音乐;嘈杂:声音喧闹,杂乱。

形容音乐杂乱无章。

11、千部一腔:部:唐代管音乐的机构,按所管音乐的性质,区分为若干部。

演奏的都是一个声调。

比喻都是老一套,没有变化。

12、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绕梁:环绕屋梁。

优美动听的音乐长久地在屋梁上回荡。

形容歌声优美,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

13、驷马仰秣:驾车的马驻足仰首,谛听琴声。

形容音乐美妙动听。

14、断章取义:断:截断;章:音乐一曲为一章。

指不顾全篇文章或谈话的内容,孤立地取其中的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指引用与原意不符。

15、丝竹八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八音:金、石、丝、木、竹、匏、土、革等八种乐器。

指音乐。

16、绕梁三日:形容音乐高昂激荡,虽过了很长时间,好像仍在回响。

17、不同凡响:凡响:平凡的音乐。

形容事物不平凡,很出色。

18、袅袅不绝:袅袅:声音宛转悠扬。

形容宛转悠扬的音乐声连绵不断。

19、巴人下里:①即下里巴人。

古代楚国流行的民间歌曲。

用以称流俗的音乐。

巴,古国名,在今四川东部一带,古为楚地。

下里,乡里。

②泛指粗俗的。

20、一板三眼:板、眼:戏曲音乐的节拍。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21、品箫弄笛:吹奏洞箫和笛子。

指人擅长音乐。

22、戛釜撞翁:戛:敲击;釜:陶器;翁:通“瓮”,陶器。

敲打锅子,碰撞陶器。

比喻粗俗的音乐。

23、弦歌之声:弹琴和唱歌吟诗的声音。

()古时学校重视音乐教育,也泛指教育或教学活动。

24、吹篪乞食:吹着篪讨吃的。

指在街头行乞。

篪:古代的一种音乐,象笛子,有八孔。

25、亡国之音:原指国家将亡,人民困苦,因此音乐也多表现为哀思的曲调,后多指颓靡淫荡的歌曲。

26、乐以道和:乐:音乐。

音乐能够表现中和之气。

27、靡靡之乐: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28、妖歌曼舞:曼:柔和。

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29、余音袅袅:形容音乐悦耳动听,令人沉醉。

30、吹竹调丝:竹:管乐器;调:调弄;丝:弦乐器。

指管弦乐合奏。

泛指音乐活动。

31、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

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

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

32、吹弹歌舞:演奏管弦乐器,唱歌跳舞。

泛指音乐舞蹈娱乐活动。

33、郑卫之音:郑卫:指春秋时的郑国和卫国。

指春秋战国时郑、卫等国的民间音乐。

34、五音六律:五音:指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六律:定乐器的标准。

指古代音律。

后也泛指音乐。

35、丝竹陶写: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陶写:陶冶性情。

用音乐来陶冶性情。

36、郑声乱雅:郑声:郑国的音乐。

郑国靡乱的音乐扰乱了优雅的音乐。

比喻邪扰乱了正。

37、乱世之音:指扰乱世道和人心的音乐。

38、朱弦玉磬:弦:乐器上的丝弦;磬:一种打击乐器。

借指用乐器演奏的优美音乐。

39、独自乐乐:乐乐:欣赏音乐。

独自一个人欣赏音乐的快乐。

比喻自己享乐必然导致脱离群众。

40、干酒嗜音:甘:喜好;嗜:嗜好。

沉溺在喝酒和听音乐之中。

形容享乐腐化。

41、一倡三叹:指一人歌唱,三人相和。

后多用以形容音乐、诗文优美,富有余味,令人赞赏不己。

倡,亦作“唱”。

42、知音识曲:指通晓音乐。

43、龙言凤语: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44、亡国之声:指淫靡的音乐。

45、金鼓喧阗:金鼓:金钲和鼓。

喧阗:声音大。

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亦形容军威壮盛或战况激烈46、一片宫商:宫、商:都是古代五音之一。

一片和谐的音乐声。

形容文辞如乐声一样优美、悦耳。

47、朱弦三叹:指称音乐的美妙。

48、引商刻羽:商、羽:古代乐律中的两个音名。

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49、顿挫抑扬:形容诗文作品或音乐声响等高低起伏、停顿转折,和谐而有节奏。

50、周郎顾曲:原指周瑜业于音乐。

后泛指通音乐戏曲的人。

51、举酒作乐:举:举办;乐:音乐。

举行酒宴,奏起乐曲。

52、囚拧浚好音:囚牛:胡琴头上所刻的兽。

刻在胡琴头上的兽,表现出一副喜爱音乐的样子。

比喻冒充内行。

53、洪钟大吕:大吕:阳律中排第四。

形容音乐或文辞正大、庄严、高妙。

54、初试啼声:本指初生婴儿啼声宏大,将来一定不凡。

后也比喻音乐会歌唱者初次登台。

55、狗马声色:良犬、骏马、音乐、女色。

泛指养狗、骑马、听歌、狎妓等剥削阶级行乐的方式。

借指穷奢极侈的享乐。

56、大乐必易:指最美妙的音乐一定简单,雅俗共赏。

57、弦外之音:原指音乐的余音。

比喻言外之意,即在话里间接透露,而不是明说出来的意思。

58、哀而不伤:哀:悲哀;伤:伤害。

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

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59、引商刻角:指讲究声律、有很高成就的音乐演奏。

同“引商刻羽”。

60、轻歌妙舞:指轻快的音乐和柔美的舞蹈。

61、钟鼓之色:指欢欣喜乐的面色,像欣赏音乐时表现出的那样。

62、知音谙吕:吕: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中的阴律,此处泛指音乐。

指深通乐律。

63、箫韶九成:箫韶:虞舜时的乐章;九成:九章。

指箫韶音乐奏了九章。

64、桑间濮上:桑间在濮水之上,是古代卫国的地方。

①古指淫靡的音乐②后也指男女幽会。

65、五音不全:五音:五声音阶上的五个级,宫、商、角、徵、羽,相当于简谱上的1、2、3、5、6;唐代以来叫合、四、乙、尺、工。

指人缺乏音乐细胞。

66、轻歌曼舞:音乐轻快,舞姿优美。

67、丝竹之音:丝竹:弦乐和管乐,泛指音乐。

指音乐的声音。

68、靡靡之声:指柔弱、颓靡的音乐。

同“靡靡之音”。

69、弹丝品竹:吹弹乐器,谙熟音乐。

70、回肠伤气:形容音乐、文章等缠绵悱恻,感人之极。

71、靡靡之音:靡靡:柔弱,萎靡不振。

使人萎靡不振的音乐。

指颓废的、低级趣味的乐曲。

72、桑间之音:指淫靡的音乐。

同“桑间濮上①”。

73、肠回气荡:回:曲折,迂回;荡:摇荡。

形容好的音乐、文章缠绵悱恻,感人极深的样子。

74、袅袅余音:袅袅:宛转悠扬。

余音:不绝之音。

形容音乐结束后悠扬悦耳的声音仍然绵延不绝,回响在耳边。

同“余音袅袅”。

75、黄钟大吕:黄钟:我国古代音韵十二律中六种阳律的第一律。

大吕:六种阴律的第四律。

形容音乐或言辞庄严、正大、高妙、和谐。

76、正声雅音:纯正优雅的音乐。

77、音与政通:音:音乐;政:政治。

音乐与政治是相联系的。

指音乐是社会生活的反映。

78、鼓吹喧阗:形容音乐演奏的声音嘈杂热闹。

79、感心动耳:感心:心受感动;动耳:悦耳。

形容音乐极其感动人。

80、钟仪楚奏:仲仪:春秋时楚国乐官。

钟仪奏楚国的音乐。

比喻思念故国,怀念乡土。

描写社会风气好的成语有

太平盛世 、拾金不昧、助人为乐、童叟无欺、夜不闭户等。

1、太平盛世 【解释】:安定、兴盛的时代。

【出自】:鲁迅·现代《坟·灯下漫笔》:“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不肖,似乎都已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出自】:复古的,避难的,无智愚贤与不贤,似乎都已经意识到在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就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了。

2、拾金不昧【解释】:金:原指钱财,现泛指各种贵重物品;昧:隐藏。

拾到东西并不隐瞒下来据为己有。

指良好的仆人道德和社会风尚。

【出自】:清·吴炽昌《客窗闲话·义丐》:“乃呼里长,为之谋宅于市廛,置货立业且表之以额曰‘拾金不昧’。

”【出自】:于是呼里长大,为他谋划住宅在市场,在货站业而且表的用名为‘捡金不昧’。

3、助人为乐【解释】:帮助人就是快乐。

【出自】:冰心·当代《咱们的五个孩子》:“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处处在发生。

”【出自】:在我们的新社会里,这种助人为快乐的新风尚,可以说是天天在发生,到处都在发生。

4、童叟无欺【解释】:童:未成年的孩子;叟:年老的男人;欺:蒙骗。

既不欺骗小孩也不欺骗老人。

指买卖公平。

【出自】: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回:“但不知可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的字样没有

”【出自】:只是不知道可以有‘货真价实,儿童老人没有欺骗’的字样没有

5、夜不闭户【解释】:户:门。

夜里睡觉不用闩上门。

形容社会治安情况良好。

【出自】:《礼记·礼运》:“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出自】:是故谋就不会发生,盗窃、捣乱、破坏的行为就不会出现,所以门户向外开着而不用关闭,这就叫做大同。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