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字以内的文言文
(一)文征明习字《书林纪事》 【原文】 1文征明临写《千字文》,日以十本为率,书遂大进。
平生于书,未尝苟且,或答人简札,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译文】 文征明监贴写《文字文》,每天以写十本作为标准,书法就迅速进步起来。
他平生对于写字,从来也不马虎草率。
有时给人回信,稍微有一点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写过它,不怕麻烦。
因此他的书法越到老年,越发精致美好。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 ①书遂大进 ②平生于书 ③文征明临写《千字文》 ④或答人简札 2. 将“少不当意,必再三易之不厌”译成现代汉语。
译文 3. 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段文字的中心。
答:[编辑本段](二)薛谭学讴 【原文】 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技,自谓尽之,遂辞归。
秦青弗止,饯行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薛谭乃射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译文】 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响遏行云。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用法、意义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翻译:谭乃高压求反。
译文: 4. 个故事给你以怎样的启示
答: 5. 薛谭身上有无可取之处
如果有,是什么
答:[编辑本段](三)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
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
‖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
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
‖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 【译文】 范仲淹两岁的时候就失去父亲,家中贫困无依。
他年轻时就有远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
经常连饭也吃不上,就吃粥坚持读书。
做官以后,常常谈论天下大事,奋不顾身。
以至于有人说坏话被贬官,由参知政事降职作邓州太守。
范仲淹刻苦磨炼自己,吃东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仅自保养罢了。
他经常朗诵自己作品中的两句话:“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并释义。
①啖粥而读 音: 义: ②辄以水沃面 音: 义: ③食不给 音: 义: ④乃至被谗受贬 音: 义: 2.“每以天下为己任”的正确译句是( ) A. 每天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的责任。
B. 常常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C. 常常把天下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任务。
D.每天把治理国家大事作为自己应尽的责任。
3.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4.这段文字的层次已在文中划出,请简要归纳层意。
① ② ③ 5.“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范仲淹所作《岳阳楼记》中的名句,与该文一样,此句在本文中起了 的作用。
[编辑本段](四)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 【原文】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 【译文】 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
”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 ②迨能倍诵乃止 ③迨能倍诵乃止 ④咏其文 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B.才美不外见 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 A. 用力多者收功远。
B. 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 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独下帷绝编”意思是只有司马光徇自苦读。
我们学过一个类似的成语也是形容读书勤奋,这个成语是[编辑本段](五)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样高了。
【阅读训练】 1.文中“教以书字”的“书”的含义,跟下面哪一句中的“书”相同
( )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修四岁而孤。
译文: ②惟读书是务。
译文: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编辑本段](六)王冕僧寺夜读《宋学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
”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知。
【译文】 王冕是诸暨县人。
七八岁时,父亲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生念书。
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
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记了。
王冕的父亲大怒,打了王冕一顿。
过后,他仍是这样。
他的母亲说:“这孩子想读书这样入迷,何不由着他呢
”王冕由是离开家,寄住在寺庙里。
一到夜里,他就暗暗地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手里拿着书就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一直读到天亮。
佛像多是泥塑的,一个个面目狰狞凶恶,令人害怕。
王冕虽是小孩,却神色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
【阅读训练】 1. 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窃入学舍 ②辄默记 ③儿痴如此 ④恬若不见 2.与“曷不听其所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只有剩骨 B.满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爱者甚蕃 3.与“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必以分人 C.属予作文以记之 D.以刀劈狼首 5.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后来之所以成为著名的画家、诗人,其根本原因是[编辑本段](七)张无垢勤学《鹤林玉露》 【原文】 张无垢谪横浦,寓城西宝界寺。
其寝室有短窗,每日昧爽执书立窗下,就明而读。
如是者十四年。
洎北归,窗下石上,双趺之迹隐然,至今犹存。
【译文】 张九成被贬官到横浦,住在城西的界寺。
他住的房间一扇短窗,每天天将亮时,他总是拿着书本站在窗下,就着微弱的晨光读书。
这样一直坚持了十四年这久。
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头上,双脚踏出的痕迹还隐约可见。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张无垢谪横浦 ②每日昧爽辄执书立窗下 ③就明而读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译划线的句子。
译文: 3.选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项( )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 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 其寝室有短窗 4.这个故事叙述张九成勤奋学习的事迹。
“天才出自勤奋”这是古今学者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真理,请举出几个古今中外的有关这个方面的例子[编辑本段](八)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 【原文】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
余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
【译文】 我幼年时候,就喜好读书,因为家里贫寒,没有办法买到书看,常常向藏书的人家去借阅,亲手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到时归还。
遇到天寒,砚台里结成坚冰,手指头不能屈伸,(仍然坚持抄写)一点也不敢偷懒。
抄写完,立刻送人家,从不敢超过约定的期限。
因此别人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所以能够读了许多书。
到了成年,更羡慕有道德有学问的人,又恐怕没有大师、名人来开导自己,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学问的前辈请教。
先辈是德高望重的人,学生挤满屋子,他说话态度从没有流露一点客气。
我(毕恭毕敬地)站着侍候在先辈的左右,向他提出问题,询问道理,弯着腰,侧着耳朵专心地请教;有时遭到了斥责,态度越发恭敬,礼节越发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话;等待他高兴了,就向他请教问题。
所以我虽然很愚笨,还是得了知识,增长了见闻。
【阅读训练】 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3. 回答下列的问题。
①“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②“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
答:[编辑本段](九)师旷论学 【原文】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
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 平公曰:“善哉
”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主,但是恐怕已经晚了。
” 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
” 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
” 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
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象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
” 平公说:“讲得好啊
”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晋平公问于师旷曰 ②臣安敢戏其君 ③孰与昧行乎 ④何不炳烛乎 2. 文中师旷用了三个比喻,意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十)程门立雪《宋史》 【原文】 杨时见程颐于洛。
时盖年四十矣。
一日见颐,颐偶瞑坐,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译文】 杨时到洛阳求见程颐。
杨时大概当时有四十岁了。
一天拜见程颐的时候,程颐偶尔坐着打瞌睡。
杨时与游酢站在门外等着没有离开。
等到程颐醒后,门外积雪已经一尺多厚了。
【阅读训练】 1.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时与游酢侍立不去 颐既觉 2. 你从文中得到什么启发
答:[编辑本段](一一)凿壁借光《西京杂记》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
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
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同乡有个大户人家叫文不识的,是个有钱的人,家中有很多书。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书,通读一遍。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把书借给他读。
于是匡衡成了大学问家。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邻居有烛而不逮 ②衡乃与其佣作 ③资给以书 ④遂成大学 2.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译文: ②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译文: 3.与句中“资给以书”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战 D.必以分人 4.出自这个故事的一个成语是 ,从字面上看,这个成语的意思是 ,现在用这个成语形容 (用四字短语作答)[编辑本段](一二)七录《明史·张溥传》 【原文】 溥幼好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
右手握管处,指掌成茧。
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译文】 张溥从小就酷爱学习,凡是所读的书一定要亲手抄写,抄写后朗诵一遍,就把它烧掉,又要重新抄写,像这样反复六七次才停止。
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
冬天手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洗好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所读书必手钞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汤数次 ④后名读书之斋曰…… 2.与“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义相同的有( ) A, 可以已大风挛瘘疠 B.钞已朗诵一过 C.情不能自已 D.扁鹊已逃秦矣 3.翻译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译文: ②后名读书这斋曰“七录” 译文: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②名之者谁 ③不能名其一处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B.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也不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相同 D.①与②不相同,③与④相同 5. 张溥。
之所以成为明末著名学者和文学家,从文中可以看出他 从小在学习上就 (填四字短语),苦练基本功,因而练出了过硬的功夫,可见“ ”(用一句名言回答)[编辑本段](一三)学弈 【原文】 弈秋,通国之善弈也。
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
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
为是其智弗若与
吾曰:非然也。
【译文】 弈秋是僵最会下棋的人。
让他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人专心致志,只听弈秋的教导;而另一个人虽然在听着,可是他心里总以为有天鹅要飞过来,想拿弓箭去射它。
这样虽然他同前一个人一起学习,却学得不如前一个。
能说这是他的聪明才智不如前一个人吗
我说:不是这样的。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使弈秋诲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缴而射之 ④为是其智弗若与 2.下列各句与“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项是( ) A.夫战,勇气也 B.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莲,花之君子者也 3.翻译:惟弈秋之为听 译文: 4.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在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一四)李生论善学者 【原文】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
其友李生问这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
”王生不说,曰:“凡师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
”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
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者所应有邪
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王生惊觉,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
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 【译文】 王生爱好学习而不得法。
他的朋友李生问他说:“有人说你不善于学习,是真的吗
”王生不高兴,说:“凡是老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它,这不也是善于学习吗
”李生劝他说:“孔子说过‘学习,但是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学习贵在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老师讲的知识,但不去思考,最终一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根据什么说你善于学习呢
”王生更恼恨,不理睬李生,转身就跑。
过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当成耻辱,选择最好的人,跟随他,希望听到真理啊
我的话还没说完,你就变了脸色离支,几乎要拒绝人千里之外,哪里是善于学习的人所应该具有的(态度)呢
学习的人最大的忌讳,没有超过自己满足,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纪大了,贻误了岁月,即使想改过自勉,恐怕也来不及了
”王生听完他的话,感到震惊,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今天才知道你说得对。
我把你的话当作座右铭,用来展示明显的警戒。
”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离注音并释义。
①吾悉能志之 音 义 ②李生说之曰 音 义 ③不应而还 音 义 ④迨年事蹉跎 音 义 2.与“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王生不说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见 3.翻译下面的句子 “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
” 译句: 4.选出与“李生故寻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 A.公问其故 B.广故数言欲亡 C.故为之说 D.桓侯故使人问之 5.李生认为怎样才是“善学者”
(用原文回答) 答:[编辑本段](一五)问说《孟涂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学必好问。
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 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决焉
【译文】 一个有见识的人,他做学问必然喜欢向别人提问请教。
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钻研不可能发现疑难,不提问请教不能使知识广博。
只是喜欢学习但不愿时时向别人请教,还算不上是真正爱学习的人。
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许你还不能用于实践,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东西,也许你还不了解它的细微末节,那么除了向别人请教,又从哪里去推断解决呢
【阅读训练】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非学无以致疑 ②而或不达于事 ③非问无以广识 ④舍问,其奚决焉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与“好学而不勤问”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C.人不知而不愠 D.面山而居 3.翻译:“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
” 译文: 4.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不超过10个字) 答:[编辑本段](一六)教学相长(节选)《札记》 【原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知自己理解不透。
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后才能自己刻苦地钻研。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
【阅读训练】 1. 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在( )中注音,在横线上释义。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学相长( ) ③虽有至道( ) ④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 2. 翻译句子。
①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译文: 故曰:教学相长也 ②译文: 3.《教学相长》集中论述了 与 的关系问题,说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论述时先以“ ”作比继而引入“ ”,进而又以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 ”这个结论。
[编辑本段](一七)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原文】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
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您现在担任要职,不可以不学习
吕蒙以军中事务繁多为借口推辞了。
孙权说:“我难道要您研究经典成为博士吗
只要您广泛阅读,见识从前的事情罢了。
您说事务繁多,哪里比得上我呢
我常常读书,自己觉得有很大的收获。
”于是吕蒙开始学习。
到了鲁肃经过寻阳,跟吕蒙一道议论军事,非常惊讶地说:“您现在的才干谋略,不再是当年吴地的阿蒙
”吕蒙说:“读书人离别三日,就应该重新别眼相看。
大多数哥为什么这么迟才改变看法呢
”鲁肃于是拜见吕蒙 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辞别。
【阅读训练】 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 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 3. 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 译文: 成语: 4. 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答:[编辑本段](一八)颜回好学《史记》 【原文】 回年 二十九,发尽白,蚤死。
孔子哭之恸,曰:“自吾有回,门人益亲。
”鲁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
”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
” 【译文】 颜回二十九岁,头发全白了,过早地死了。
孔子哭得十分伤心,说:“自从我有了颜回,学生们(以颜回为榜样)更加亲近我。
”鲁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是最好学的
”孔子回答说:“有个叫颜回的最好学,(他)从不把脾气发到别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样的错误。
不幸年纪轻轻死了,现在没有(像颜回那样好学的人)了。
” 【阅读训练】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①发尽白,蚤死 ②今也则亡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①孔子哭之恸 ②门人益亲 ③弟子孰为好学 ④不贰过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不迁怒,不贰过。
” 译文: 4. 颜回好学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用原文回答) 答:[编辑本段](一九)邴原泣学《初潭集》 【原文】 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
师曰:“童子何泣
”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
”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原曰:“无钱资。
”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于是遂就书。
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译文】 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啥哭泣
”邴原答道:“孤儿容易悲哀,穷人容易感伤。
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
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
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
老师怜悯屿地说:“你想读书就来吧
”邴原进了学堂,学习异常努力。
一个冬天,就读熟了《孝经》和《论语》。
怎样理解“我觉得自己乐天的性情与成功的生活是爷爷为我在橡树底下播的种子长成的”这句话
法界 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县 嵩阳一小五年级296班 胡凌睿 指导教师张晓丽法界寺坐落在灵云山东麓,是嵩明县著名的佛教圣地,史料记载法界寺建于公元936~947年。
20世纪50年代,因为人们将佛教文化和封建迷信活动混为一谈,盲目地对寺庙等佛教设施大肆破坏,于是法界寺遭到严重破坏,房屋倒塌,佛像损失殆尽,仅存遗址。
现在我们看到的法界寺是1989年在遗址上重造的了,虽然不是原模原样的法界寺,但它在人们心中依然还是一个佛教圣地,是人们信仰的象征。
法界寺共有3道门,分别是一天门、二天门和三天门,三天门过了就进入法界寺的寺庙区域了,大约50米左右就有一个寺庙,有大雄宝殿、地藏菩萨殿、月老神庙、三清观、药王庙、观音殿等诸多庙宇。
在这些庙宇中,有慈眉善目的菩萨、威风凛凛的四大天王、强壮勇猛的力士、神态各异的罗汉和笑眯眯的弥勒佛……在大雄宝殿内,正面有三尊庄严的如来佛,他高大肃穆,让人仰视;在如来的背面有一尊千手观音,她有上百只手,还有很多个表情不一的脸,真不愧为“千手观音”这个称号。
周边的墙壁上有神态各异的五百罗汉,各个表情生动,有超长腿的大力罗汉、力大无穷的降龙罗汉,还有把手伸到房顶上的长手罗汉。
这一尊尊惟妙惟肖的彩塑,游人无不啧啧赞叹。
令我感触最深的是地藏王菩萨殿,看起来好像和其他的没什么区别,但是,如果你知道地藏王的传说,你也许就不会这么想了。
传说地藏王很早就可以成佛了,但是他拒绝了,他说了这么一句震撼人心的话“人间地狱不空,我誓不成佛
”也正是这种胸怀天下的正义感,让我对他产生了敬佩之心。
法界寺除了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外,它还是一个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好地方。
在法界寺后门的附近,有一条直通山顶的道路,一共有1700多个台阶。
爬台阶的时候,耳边是远处传来的悠扬钟声,一路走来,就只有呼吸声和树叶沙沙的声音一直陪伴在你的周围。
山间鸟栖虫居,一阵微风吹过,树叶沙沙的响,鸟儿、虫儿一起演奏着“自然交响曲”,鸟儿在吱吱地歌唱,翅膀拍打着节奏,虫子啾啾地配合。
但如果是在傍晚一个人爬山的话,胆小的人就会觉得有点恐怖了。
如果这时候再有人跳出来吓他的话,呵呵,估计是要滚楼梯的。
楼梯爬完之后是一段只有红土的山路,如果你想看更好的风景,就必须沿着这条山路一直爬到山顶,在这里可以鸟瞰嵩明的全景,在晴天的时候,就只能用美极了来形容了。
法界寺同时还是一个小孩子们游玩的地方。
爬山之余,孩子们可以在大雄宝殿前面的池子里喂乌龟、金鱼,在大雄宝殿的右边,有一块大概50平方米的水泥地,上面有各种各样的健身器材,经常有孩子们把这当做自己的游乐场,玩得非常的开心。
在健身器材的旁边,是一个供人休息的庭院,院子里有一座高大的假山,一股清澈的泉水从山中流淌下来,穿过庭院一直往下流淌。
在假山的旁边是一个纯木头建造的亭子,散发着迷人的木香。
庭院里花草丛生,坐在这里的人谈笑风生,看着这美丽的景色,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仿佛来到人间仙境。
法界寺,一个佛教的圣地,也是一个休闲和锻炼身体的好地方,我们一定要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的爱护他。
高尔基 童年 描写人物外貌的
我忍不住更仔细地观察着这个和蔼可亲的老太太。
她的眼睛乌黑发亮,眼神中流露出一种难以形容的快乐,尤其是在她露出笑容的时候更是如此。
她的牙齿洁白如雪,虽然脸色有些黯淡,却看不出任何衰老的痕迹。
她的脸上最不美观的东西,大概就是鼻子了,他的鼻子又大又软,而且鼻头还发红。
不过我依然觉得她是伟大的,因为她在瞬间将我带离了黑暗为我周围的一切带来了光明和美丽的光环。
我相信,她会用无私的爱引导我,使我拥有无尽的勇气,即便在艰难困苦中也敢于勇往直前。
外祖母正坐在我的身边梳头,她梳头的时候嘴里不闲着,皱着眉头不住的自言自语。
外祖母的头发太多了,密密麻麻的,不仅遮住了她的肩膀,胸口和膝盖,甚至还拖到了地上。
因为头发太多了,她梳头都很困难——需要用一只手把头发从最末端抓起来,然后再把那小的可怜的梳子用力的插进头发里。
这实在是太费力了。
他的整张脸都因为被埋进了头发里而显得很小。
他的嘴唇在不知不觉间向一边斜着,乌黑的眼睛气愤的盯着头发,整个表情显得非常有趣。
《司马光好学》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言文阅读需要在顺利翻译的基础上理解全文内容,体味古人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为增加同学们的文言文知识积累及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
走进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提升审美能力,增长人生智慧。
司马光好学阅读答案,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司马光好学《三朝名臣言行录》【原文】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人,群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止。
用力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身不忘也。
温公尝言: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译文】司马光幼年时,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
大家在一起学习讨论,别的兄弟已经会背诵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马光却)独自苦读,像董仲舒和孔子读书时那样专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够熟练地背诵为止,(由于)读书时下的力气多,收获就长远,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身不忘。
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在骑马走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觉的时候,朗诵读过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多了!【阅读训练】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记问不若人②迨能倍诵乃止③迨能倍诵乃止④咏其文2.与迨能倍诵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祗辱于奴隶人之手B.才美不外见C.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D.京中有善口技者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A.用力多者收功远。
B.其所精通乃终身不忘。
C.书不可不成诵。
D.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4.文中
优美梦幻的诗词或词句
时犹如白驹过隙。
一眨眼,一年是一瞬间
时间又好象烤箱里的面包,时间长了,面包就化,这也就是时间的痕迹。
时间,是最公平的,不管你是谁,它都平等对待。
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对于每个人的付出它会有不同的回报。
时间,像一匹骏马。
在你的不经意间,它悄悄的跑过。
珍惜时间的人,可以在短时间内做许多的事情,这就要靠你自己去争取了。
时间,以同样的速度在我们身边来回奔跑,给予了人们同样的时间去创造人生。
不珍惜时间的人让时间白白流走最后一无事处,珍惜时间的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
时间,是靠自己去挤的。
在你这一秒空闲的时候,时间又像脚底抹了油似的溜走了,只有去抓住它,它似乎才会停下脚步这时,你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时间,像一位充满魔力的魔术师,它给我们空间,去创造奇迹,同时也惩罚了一些不珍惜时间的人。
时间的度量是靠我们自己去掌握的。
俗话说的好:时间像一块海绵,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时间啊时间,你是多么的奇妙,总在不经意间轻易的失去你。
我看不见也摸不着你,你总在我们身边环绕。
每天24小时谁也不会少。
时间,我一定会珍惜你,不让你白白逝去
求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附答案)
常用虚词例表序号 名称 词性 语法意义及用法 实在意义 例句1 之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这些、那些 助词 结构助词 的 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调整音节 宾语前置的标志 定语后置的标志 动词 到、往、去 2 其 代词 第三人称 它(他、她)、们 指示代词 这、那、其中的 语气词 反问 难道、岂 推测 大概、也许 祈使 必须、一定 3 而 代词 你、你的 连词 并列 和、跟、与(可不译) 承接 然后、接着 递进 并且、而且 转折 但是、可是、却 假设 如果、假如 修饰 地、的(可不译) 目的 来 因果 所以 结果 以致 动词 像、如 4 以 介词 表凭借或依靠 用、把、拿、凭借、依据 表原因 因为 表时间或地点起止 ……以上(下) 连词 同“而” 同“而”的各种意义 动词 常与“为”连用 认为 5 于 介词 表动作涉及对象 给、对于 表动作处所、时间 在 表比较对象 比 6 则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假设 如果 转折 但是、却 并列 与、和 语气副词 强调语气 就、简直 动词 表判断 是 7 或 代词 有的人 有时 连词 假设 如果 副词 推测语气 也许 8 乃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副词 表时间 才 表强调语气 竟、竟然、却、反而 动词 表判断 是 9 虽 连词 假设 即使 转折 虽然 与“然”连用 即使这样,虽然这样 10 因 连词 承接 于是,就 介词 表凭借 凭借、依靠 表方式 趁着、趁机 表原因 因为 动词 沿袭、继续 11 盖 语气副词 推测、反问 大概、难道、岂 连词 承接上文 原来……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12 安 副词 表反问语气 怎么 代词 表疑问 那里 13 何 副词 表反问 为什么 副词 表强调 多么 代词 表疑问 什么、哪里 14 故 名词 原因、原故 本来、原来 旧的、老的 事、灾祸 形容词 特意、故意 连词 表因果 所以 15 且 连词 表并列 一边……一边…… 表递进 并且、而且、还 表假设 如果、那么 副词 时态 将要 时间 暂时、暂且 助词 发语词 同“夫” 16 莫 副词 表否定 不、不要、不能 没有谁、没有什么 名词 同“暮” 17 哉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 表疑问 呢 表反问 吗 18 矣 语气助词 表肯定 了 表感叹 啊 表祈使 吧 表疑问 呢 19 乎 语气助词 表疑问 呢 表推测 吧 表感叹 啊 表停顿 不译 介词 同“于” 同“于”的各种意义 20 已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与“而”连用 不久、一会儿 表程度 太、很 动词 停止 连词 表起止 通“以” 语气助词 表肯定、感叹 了、啊 21 夫 代词 指示 这、那 助词 发语词 不译 语气助词 表感叹 啊、了 名词 丈夫 成年男子 22 耳 语气助词 表陈述 罢了 表疑问 吗 表感叹 啊 23 然 连词 表转折 但、却 与“而”连用 这样之后 与“则”连用 这样那么 助词 形容词、动词词尾 ……样子、……地 名词词尾 ……一般、……那样 代词 指示代词 这样、那样 24 若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们 指示 这样 连词 假设 假如、如果 选择 或者 副词 表情态 好像、仿佛 25 为 介词 Wèi所有功能 介词所有意义 动词 Wéi任何动作 动词所有意义 语尾助词 何……为 呢 26 所 助词 所字结构 所……的事(人、情况) 与“以”连用 用来 ……原因 表因果 所以 与“为”连用 表被动“被” 27 者 代词 人或事物 的人、的事、的原因 助词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句中表停顿或判断 不译 语气助词 表陈述或疑问 了、吗 28 也 语气助词 表判断 是 表陈述 了 表停顿 不译 表疑问或反问 吗、呢 表感叹或祈使 啊、吧 29 尔 语气助词 用于句尾 罢了 代词 第二人称 你、你的 指示 那、这样、如此 助词 时态 着 30 焉 代词 同“之” “之”作代词的所有意义 表疑问 那里 助词 语尾表陈述或停顿 了 形容词词尾 ……样子 兼词 “于之” 相当“介词+代词” 31 即 动词 具体动作 靠近 表判断 是、就是 连词 表假设 即使、假如 副词 立即、马上 32 既 副词 表时间 已经 连词 表并列 既……又…… 表因果 既然 动词 具体动作 尽、完 33 诸 代词 指示代词 众、各 人称代词 他、她、它(们) 兼词 “之乎” “之于” [语法] 词语间常见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前后词义是同一时空发生的动作或一个事物几个方面。
2、承接关系:按时空顺序发生的动作或事情。
3、修饰关系:以后一个词义为中心,前一个词义对后一个词义进行修饰或限定。
4、转折关系:后一词义没有承顺前一个词义,而是词义转折。
5、递进关系:后一词义在前一词义基础上词义加深。
6、目的关系:后一词义是前一个词义的目的。
7、因果关系:前后词义是原因与结果的关系。
8、假设关系:前一词义是假定的前提,后一词义是假定前提下产生的结果。
学法指导1、学会辨析古今词义的变化。
2、学会归纳虚词、一词多义、通假字的用法。
3、学会积累古今词义变化的词汇。
知识要点:1、了解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2、重点虚词“为”3、重点实词“恒”“诣”“辞”[古今词义变化的类型]现代汉语和古汉语有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些词义一直沿用下来,古今词义相同,但很多词义已发生了变化,概括起来,大致有如下情况:(1)词义扩大。
是指由古义单指某事物,扩大到兼指某类或整体事物。
例:①“雏”古义单指小鸡,现泛指幼小动物或幼儿。
②“皮”古义指“兽皮”,现指动植物表面组织。
③“甘”古义指“甜”,现除“甜”外,还有心里乐意的意思,如“心甘情愿”。
④“江”、“河”。
古代专指长江、黄河,现泛指河流名称。
⑤“秋”古指一年四季中的秋季。
后由一个季节扩大为一年的意思。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2)词义缩小。
是指古义随着时代的变化在程度、范围、义项方面的减弱、缩小和减小。
例:①“怨”古义指“恨”;现指“不满意,责备”的意思。
②“丈夫”古义是男子的通称。
现专指丈夫。
③“迁”古义常用义项有迁移、变换、调任、升职、贬谪、流放。
现只剩“迁移、变换”这一义项。
(3)词义的转移。
是指由原古义表示某一对象,转移为表示另外一种对象。
例:①“涕”古义指眼泪。
现指鼻涕。
②“走”古义指“跑”、“逃跑”。
现指“步行”③“勤”古义是“辛苦”。
现为做事尽力,不偷懒。
④“慢”古义是“怠慢”。
现指速度缓慢。
⑤“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名词)。
现指为正义事业献身(动词)。
(4)词义的合并。
是指古义原是二个词的意思,转为现代汉语中一个词。
例:①“妻子”古义二个词妻子和儿女。
现指妻子。
②“可以”古义指可以用来,现指允许或具有某种能力。
(5)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由褒义或贬义,转为贬义或褒义;或中性词变为或褒或贬。
例:①“明哲保身”古义为赞扬一个人聪明的智慧,善于适应环境,现指不坚持原则,只顾自己的处世态度。
②“乖”古义指偏执。
不驯顺。
现指“听话”、“安顺”。
③“谤”古义指议论、批评他人过失。
现为“恶意中伤”之意。
④“祥”古义指预兆,有吉有凶。
现指“吉祥”。
上述古今词意的变化,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一定要准确理解和把握。
语法:明确词与词、短语与短语的各种语法或逻辑关系,并各举一例。
(1)逻辑关系1、并列关系2、承接关系3、转折关系4、递进关系5、目的关系6、因果关系7、假设关系(2)语法关系1、主谓关系2、修饰关系3、动宾关系三、文言常识(1)通假字(2)古今词义有哪些变化四、学法探究(1)学习文言文的三种基本方法(2)给文言文作注释五、文言文朗读(1)文言文的异读(2)文言文节拍划分的原则和方法六、文言文翻译方法(1)对(2)留(3)删(4)调(5)补名词、动词、形容的互用1、名词的动用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活用后的意义仍和这个名词的意义密切相关,只是动作化罢了。
如“驴不胜怒,蹄之”中的“蹄”原指驴蹄子,这里表示“踢”的意思。
2、动词的名用动词活用为名词。
即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如:汝安敢轻吾射
《卖油翁》“射”本意是“射箭”的意思,这里指“射箭的技术”。
3、形容词的名用和形容词的动用(1)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往往是状态的事物化。
如,“燕王好微巧”中“微巧”原指“小巧、精巧”这里指“小巧、精巧的东西”。
(2)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即其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动作行为的意思。
如,“尔安敢轻吾射
”中“轻”本意是“轻的”形容词,这里是“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