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 林黛玉进贾府中描写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句子。
黛玉亦常听得母亲说过,二舅母生的有个表兄,乃衔玉而诞,顽劣异常,极恶读书,最喜在内帏厮混;外祖母又极溺爱,无人敢管。
今见王夫人如此说,便知说的是这表兄了。
因陪笑道:“舅母说的,可是衔玉所生的这位哥哥
在家时亦曾听见母亲常说,这位哥哥比我大一岁,小名就唤宝玉,虽极憨顽,说在姊妹情中极好的。
况我来了,自然只和姊妹同处,兄弟们自是别院另室的,岂得去沾惹之理
”王夫人笑道:“你不知道原故:他与别人不同,自幼因老太太疼爱,原系同姊妹们一处娇养惯了的。
若姊妹们有日不理他,他倒还安静些,纵然他没趣,不过出了二门,背地里拿着他两个小幺(yāo)儿出气,咕唧一会子就完了。
若这一日姊妹们和他多说一句话,他心里一乐,便生出多少事来。
所以嘱咐你别睬他。
他嘴里一时甜言蜜语,一时有天无日,一时又疯疯傻傻,只休信他。
” 一语未了,只听外面一阵脚步响,丫鬟进来笑道:“宝玉来了
”黛玉心中正疑惑着:“这个宝玉,不知是怎生个惫(bèi)懒人物,懵懂顽童
”——倒不见那蠢物也罢了。
心中想着,忽见丫鬟话未报完,已进来了一位年轻的公子: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tāo),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缎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
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
”只见这宝玉向贾母请了安,贾母便命:“去见你娘来。
”宝玉即转身去了。
一时回来,再看已换了冠带:头上周围一转的短发,都结成小辫,红丝结束,共攒至顶中胎发,总编一根大辫,黑亮如漆,从顶至梢,一串四颗大珠,用金八宝坠角;身上穿着银红撒花半旧大袄,仍旧带着项圈、宝玉、寄名锁、护身符等物;下面半露松花撒花绫裤腿,锦边弹墨袜,厚底大红鞋。
越显得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
天然一段风骚,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看其外貌最是极好,却难知其底细。
后人有《西江月》二词,批宝玉极恰,其词曰: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贾母因笑道:“外客未见,就脱了衣裳,还不去见你妹妹
”宝玉早已看见多了一个姊妹,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作揖。
厮见毕归坐,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yè)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
”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他
”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
”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
”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
”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
”黛玉便说了名。
宝玉又问表字。
黛玉道:“无字。
”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
”探春便问何出。
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
’况这林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
”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
”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
”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
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
”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
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
”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
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
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
”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
”贾母忙哄他道:“你这妹妹原有这个来的,因你姑妈去世时,舍不得你妹妹,无法处,遂将他的玉带了去了:一则全殉葬之礼,尽你妹妹之孝心;二则你姑妈之灵,亦可权作见了女儿之意。
因此他只说没有这个,不便自己夸张之意。
你如今怎比得他
还不好生慎重带上,仔细你娘知道了。
”说着,便向丫鬟手中接来,亲与他带上。
宝玉听如此说,想一想大有情理,也就不生别论了。
林黛玉进贾府中的外貌描写
《林黛玉进贾府》中写黛玉来到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 原因: (1)林黛玉多愁善感、小心眼的性格决定的,和她有相同处境的史湘云就不像她这样。
(2)家庭环境的落差产生的,林家虽然也是书香门第可与王公之家无法相提并论,所以她要察言观色适应新环境。
(3)五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俗。
到底生活的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所以她只有照着姐妹们的做法逐一的改变自己,不习惯。
(4)林黛玉从小受母亲教育产生的影响,他知道外祖母家与她家不同。
(5)虽然贾母疼她,但是她到底是寄人篱下、无亲人在身边、无依靠,不能不处处小心。
(6)女孩子家的傲气、谨慎,自然不应该像宝玉那样随心所欲,惹人耻笑。
(7)从小多病,吃药较弱的体质使她觉得给贾家带来的麻烦已经够多了,不愿让下人们说三道四。
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描述林黛玉处处谨慎,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的经典片段有哪些
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
黛玉忙起身迎上来见礼黛玉度其位次,便不上炕,只向东边椅子上坐了黛玉心中料定这是贾政之位。
因见挨炕一溜三张椅子上,也搭着半旧的弹墨椅袱,黛玉便向椅上坐了黛玉一一的都答应着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
早见人又捧过漱盂来,黛玉也照样漱了口。
还有:关于林黛玉读书的两个问答 先是:读过几本,然后改成了不曾读。
这里需要深思。
急求红楼梦前5回赏析
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这一回主要讲了三件事:一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来历。
宝玉是石头下凡。
这块石头因“无材补天”被女娲抛弃在青埂峰下,又四处游荡,到警幻仙子处做了神瑛侍者,遇见一株绛珠仙草,日日为她灌溉甘露,后来又被一僧一道携了投胎下凡做人,他就是贾宝玉。
那株绛珠仙草也跟了石头下凡,她就是林黛玉。
二是有个叫甄士隐的知识男士,有三岁的女孩英莲,视若掌上明珠。
士隐有一天做白日梦,梦里看见一僧一道携着一块美玉去投胎。
士隐看那美玉上有“通灵宝玉”四字。
醒来后就忘了此梦。
不久,士隐的女儿失踪;家又遭火灾。
因此悲观厌世而出家。
三是穷知识分子贾雨村,常在甄家串门,被甄家丫头娇杏爱上。
由于甄士隐的资助,贾雨村中举而做官。
回目“甄士隐梦幻识通灵”,是说甄士隐在一次做梦时看见并认识了通灵宝玉,即贾宝玉生时从嘴里吐出来的那块玉。
这是书上讲到的。
这回目还有深一层的意思。
“甄士隐”是“真事隐”的谐音。
作者在本回开头就说“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而借通灵说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云云。
”这“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隐去”,是不好解释的。
意思是说,作者所经历过的人生,是痛苦的、曲折的,怀才不遇,理想未能实现,幸而有闺中识他爱他,得以安慰,便来写这样的一部书。
(也可能是这样:作者出身在一个大贵族家庭,接触了一大群闺中女子,熟悉她们的性格,所友者有几十个之多,其中有一人是他刻骨铭心爱的,是独一无二的,即书中的黛妙,——按:近日看了电视剧《曹雪芹》,即筠妹妹。
这个灵的化身的筠妹妹
这些爱,最终都成了梦,悲痛之后,要将它写成书,但又不能写真人真事,只好借题发挥,用艺术笔法写了红楼梦。
通灵,有英译本作“精神之爱”,妙。
回目“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说贾雨村在落魄之际(风尘),竟然有闺中小姐(虽然是丫头)爱上他。
他很感激,写了诗,做了官后第一件事便是接他的爱。
贾雨村虽坏,这一点又能引起读者的欣赏。
(这可能也是作者的体验,在倒霉之时,或在心灵失衡之际,有女性真正爱他)这“贾雨村”,是“假语村言”的谐音。
是说这部《红楼梦》是用虚构的文学语言写成的。
风尘怀闺秀,也暗喻作者自己在风尘碌碌之时怀念曾爱过自己的闺秀,要用文学语言为她们作传。
这“甄士隐”,和“贾雨村”,又是“真士隐”和“假儒存”的谐音。
意思是说,在那个腐败专制的时代,真正的有良知的正义人士,是受排斥的,只好隐居起来。
而能够生存下来只能是像贾雨村这样的贪官污吏。
本回甄士隐的生活道路,即是贾宝玉一生道路的缩影。
是全书之纲。
3 回复:【红楼梦分回赏析】第一至第五回(转) 第三回 托内兄如海荐西宾 接外孙贾母惜孤女 重点:林黛玉的眉毛是诗 这回说了两件事:其一是林如海请贾雨村护送女儿林黛玉到外婆家——贾府;林如海又向他的内兄(夫人之兄,黛玉之舅)贾政(宝玉之父),推荐黛玉的老师贾雨村,望贾政帮忙谋官。
其二是林黛玉进荣国府(贾府分宁国府和荣国府两房)和贾母、凤姐、宝玉见面。
重点是写凤、宝、黛三人。
西宾,老师的雅称。
此回写黛玉的眉毛是“罥烟眉”: 细看形容,与众各别: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林黛玉的这副相,一看就知道她是多愁善感的人。
但多愁善感,只是林黛玉性格的表面。
她性格的本质并不在这里。
某红学家在欣赏林黛玉这个人物时,对书中描写林黛玉的眉毛,“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引起浓厚兴致,要到人群中去寻找这种眉毛。
这似蹙非蹙好找。
这罥烟眉——两弯青烟挂在眼顶,这样的眉毛就难寻了。
在女孩子的人群中,天南地北,找了几年,都找不到这罥烟眉。
后来,有人提醒说,这种眉毛是诗,你到哪儿去找
这位红学家才恍然大悟。
是的,林黛玉的眉毛是诗,林黛玉的全身都是诗。
诗,这才是林黛玉性格的本质。
这一本质,只有贾宝玉这样的看相师,才能一眼看出。
也只有贾宝玉才会爱她。
只有在真正的爱人的眼里,人的美,那怕最微细的美,才会被发现,才会被欣赏。
罥烟眉,似飘渺的青烟挂在眉际。
这样的眉毛在现实中的确少有,但还是有的。
前些年,笔者在旅行途中的火车上,对面坐着一位苗条美丽女孩,一对清纯的眼睛上方,长的正是像林黛玉那样的罥烟眉。
其眉略细,青攸攸的,又像刚出土不久的兰叶。
她是一位高中学生。
我跟她随便交谈了几句话,她就下了车。
从她的相貌和神态来看,这位女学生的智慧,很有可能像林黛玉的卓越不凡。
罥烟眉,只有美女(注意:是美女,而不是漂亮女)才有,是眉毛中的上品。
要辨别是否罥烟眉,得把其人的眉毛和人的整个形貌风格联系起来考察。
就像林黛玉的眉毛和她的倾城之美是一个整体一样,在不具备美人体态的女人脸上,是找不到这种眉毛的。
不知你读的本子上有无此眉。
通行本上是“笼烟眉”,无味。
注:*罥,音JUAN,阴平,挂的意思。
有的本子是“笼烟眉”,错。
第四回 薄命女遍逢薄命郎 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重点:护官符 薄命女,指第一回失踪的甄英莲。
她是被拐子拐走了。
后来有个叫冯渊的公子爱上她,赎了她,正要过门,却又被恶霸少爷薛蟠抢走了,并打死了冯渊(薄命郎)。
这薛蟠就是薛宝钗的弟弟。
他和姐姐跟了母亲到他的姨妈王夫人(宝玉妈)家即荣国府投亲,途中惹了此祸。
冯渊的家人到应天府告状。
审理此案的法官是贾雨村。
他由贾政的帮忙,又做了应天府的知府。
他的秘书——门子告诉他,此案的杀人犯薛蟠是贾府的亲戚,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结成一党,惹不得。
门子还帮贾雨村出点子,胡乱审了此案,让薛蟠逍遥法外。
贾雨村为讨好贾政,将此事通报于他;又恐门子泄此机密,借口法配了他。
葫芦僧,即秘书门子。
他当年曾在葫芦庙当过和尚。
贾雨村当年穷困时曾在葫芦庙寄居过,和葫芦僧是故交。
葫芦案,即糊涂案。
此案是由葫芦僧出点子所判,故曰“葫芦僧判断葫芦案”。
此回重点是“护官符”。
护官符,这个在封建官场中做官、升官、买官卖官、营私舞弊、贪赃枉法的大法宝,是每一个做官的和想要做官的人,都应当知道、精通和熟练运用的秘诀,知府贾雨村当然是知道的。
只是他在这样一桩明摆着的人命案面前,不敢放肆大胆地运用这个秘诀而已。
被精通此道的葫芦僧一经点破,他也就大胆运用了。
曾把这一回当作全书的纲。
原因就在于这个“护官符”。
在上世纪的60年代初期,刘少奇、、彭真等人,不同意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路线。
认为他们一伙人是在搞“护官符”;他发动了“文化大革命”,要人们起来打破这张“护官符”。
作家王蒙说得好,是用红楼梦来解释他的阶级斗争理论。
今天的一切贪赃枉法腐败分子,也利用这种“护官符”来干坏事。
看来,红楼梦对于我们今天的反腐败斗争,也不无作用啊。
在林黛玉进贾府中 那些句子可以体现贾宝玉的性格
如下:“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
”王夫人: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西江月》批宝玉: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袴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宝玉性格突出的句子::“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骂道:“什么罕物,连人之高低不择,还说‘通灵’不‘通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了!”吓的众人一拥争去拾玉.贾母急的搂了宝玉道:“孽障!你生气,要打骂人容易,何苦摔那命根子!”宝玉满面泪痕泣道:“家里姐姐妹妹都没有,单我有,我说没趣;如今来了这们一个神仙似的妹妹也没有,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不通世务”“怕读文章”是贾宝玉的最主要,也是最可贵的性格,贾宝玉对封建礼教的反抗精神也集中体现在这里。
“不通世务”是说他在结交仕人、应酬官府、遵守礼教等方面一概不通,不符合封建正统派人物的要求;“怕读文章”是说他对封建统治阶级奉为经典的儒家著作,对猎取功名利禄的敲门砖--八股文章毫无兴趣。
这样一个“愚顽”的“蠢物”,自然被封建统治阶级视为大逆不道的人,说他“行为偏僻性乖张”,然而,这正是贾宝玉的可贵之处。
贾宝玉既不听从封建统治者对他的要求,去“通世务”“读文章”,也不安于封建统治者规定的本份,既“偏僻”,又“乖张”,所以,在常人眼中,贾宝玉既“无能”,又“不肖”,而且天下第一。
其实,这正反映了贾宝玉对封建正统思想的不满和反抗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