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草船借箭形容鲁肃的句子

草船借箭形容鲁肃的句子

时间:2018-08-16 11:18

在草船借箭中曹操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草船借箭》中黄盖,只有鲁肃。

周瑜:敏捷、气小,阴险狡猾,有嫉。

诸葛亮:神机妙算、机智过人,有勇有谋,胸有成竹,从容镇定,以大局为重。

鲁肃:性格和善、四处撮合,顾全大局,忠厚守信。

曹操:一代枭雄,谨慎多疑。

【小说中的草船借箭】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而另据《三国志·吴书·吴主传第二》裴松之注,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正月,曹操与孙权对垒濡须(今安徽巢县西巢湖入长江的一段水道)。

初次交战,曹军大败,于是坚守不出。

一天孙权借水面有薄雾,乘轻舟从濡须口闯入曹军前沿,观察曹军部署。

孙权的轻舟行进五、六里,并且鼓乐齐鸣,但曹操生性多疑,见孙军整肃威武,恐怕有诈,不敢出战,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随后,曹操下令弓弩齐发,射击吴船。

不一会,孙权的轻舟因一侧中箭太多,船身倾斜,有翻沉的危险。

孙权下令调转船头,使另一侧再受箭。

一会,箭均船平,孙军安全返航。

曹操这才明白自己上当了。

由此可见,“草船借箭”的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并且这件事发生在赤壁之战以后五年。

参考资料草船借箭.百度百科[引用时间2018-4-4]

草船借箭中描写大雾的句子能删除吗

教学要求:1.了解本课的情节,使学生认识到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他的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认识学习以记事为主的课文,必须抓住事情发展的线索,理清它的起因、经过及结果,并领会事件的本质意义。

3.学习本课“妒、督、鲁”等ll个生字,以及妒忌、商议、推却、探听等8个词语,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并会用“推却、轻易”造句。

4.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写法。

教学重点难点:1.让学生读懂课文,在读的基础上,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胆有识,足智多谋。

2.能从课文所描写的人物性格中体会文章首尾呼应的作用。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1.从《赤壁之战》故事引入。

师:我们已经学过一个《三国演义》中的故事是——《赤壁之战》,那个故事是以周瑜、黄盖为主的。

今天我们又学一篇以诸葛亮与周瑜为主的课文。

揭题、读题。

2.审题。

什么叫草船

草船借箭是指什么意思

3.再读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出示:谁草船借箭

为什么要草船借箭

怎么样草船借箭的

最后借到了箭没有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1.这些问题实际上要我们回答什么

请用陈述句表达。

草船惜箭的原因、经过、结果。

2.我们把草船借箭的经过看成借箭前的准备和借箭的过程。

(出示课后题1\\\/(2))3.自学课文字词,标好节号,读通课文,完成填空。

草船借箭的原因:三天赶造十万枝箭草船借箭借箭前的准备:草船、军士的经过借箭的过程:逼近水寨→一面受箭→另一面受箭→驶向南岸草船惜箭的结果:如期交货、周瑜叹服4.据此提纲给文章分段:一(l、2节)、二(3--5节)、三(6-9节)、四(10)这是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

三、学习第一段1.齐读第l句。

什么叫“妒忌”

(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1)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2)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

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1)齐读,边读边根据老师提的问题想想周瑜是怎么想的。

师问:周瑜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

生: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2)那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两人一组讨论。

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生:“最好你答是弓箭这样就落入了我的陷阱。

”生:“你一定会说是弓箭,那样就正合我意”……(3)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1)指名2人读对话,师在其间提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

“推却”又是什么意思

为什么不能推却

(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2)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交流:“我用公事来压你,你想推也推不了。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1)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2)讨论、交流。

6. 小结,我们看到了,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

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

7. 周瑜设计陷害诸葛亮,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

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在与周瑜对话时心理活动怎样

他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

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

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一、复习引入1.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给文章分了四段。

并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偌箭”的起因是周瑜妒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2.第一段中哪句话点出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原因

(全文第一句。

)指名回答。

师:课文开头就点明了原因,齐读此句。

3.课文二—四段中也有一处直接写出了诸葛亮有才干,快速默读二—四段,找出这句话。

(全文末尾一句。

)二、整体进入学习二—四段1.全文末尾这句话与开头处的句子什么关系

指名2人对读。

(首尾呼应。

)师生配合(师首句,生尾句)读,体会首尾呼应。

2.板:神机妙算用词素合成的方法如何解释

出示: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诸葛亮到底是怎样神机妙算的呢

3.默读课文二-四段,找找突出描写诸葛亮神机妙算。

胸有成竹,料事如神的句子,用“—”划下。

交流出示小黑板:(1)第三天保管有十万枝箭。

(2)不能让周都督知道,否则我的计划就完了。

(3)鲁肃……回来见了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4)第一天……第二天……,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诺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5)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6)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夭亮了就回去。

三、学习1.默读小黑板上第②句,用“如果……就……”的句子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2.诸葛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假设

(1)指名读第三节。

(2)口头完成填空。

因为诸葛亮知道周瑜妒忌他有才干会从中阻挠,所以诸葛亮要鲁肃不要告诉周瑜这件事。

两人一组讨论填空、交流。

齐读。

板:知周瑜心3.诸葛亮要鲁肃办什么事

指名读句:“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1)比较句子。

希望你能借船的两边。

希望你借给我一些船,“每只船上要有军士与许多草把子。

两句句子有什么区别

用哪句好

为什么

第一句用了具体数字,写出了诸葛亮对船的具体要求。

用第一句好,表现了诸葛壳对计划早已成竹在胸。

(2)齐读此句。

师:这排的一千多个草把子的船就是“草船借箭”中的——(生)“草船”。

四、学习“知鲁肃”1.诸葛亮要鲁肃别把这事告诉周瑜,结果怎样

齐读小黑板上第③句。

2.理解这句句子。

(1)“显然”是什么意思

(出示小黑板:事实与所说或所科的相符。

)(2)“事实”是什么

“所说或所料”又是谁所料的什么

用上“果然”有什么作用

(事实是鲁肃没向周瑜提借船的事,所料是诸葛让鲁肃不要提此事。

)问:相符吗

(相符)用上“果然”表现事实与诸葛亮所预料完全相符。

(3)齐读句子体会。

3.师介绍:鲁肃是东吴的一员大将,他为人忠实、守信,正因为诸葛亮知道鲁肃的为人,所以才料到他不会把此事告诉周瑜。

用上“果然”一词也表现了诸葛亮——板:知鲁肃人4.到现在,借箭的计划已有条不紊地准备就绪。

齐读第二段体会。

五、学习“识天象”1.师:(指小黑板上①④句)诸葛亮曾担保三天管保有十万枝箭,可第一天没有动静,第二天仍不见动静,直到(引读)——2.指名读6-7节,说说诸葛亮为什么选在第三天四更时候出发

板:四更时候(这时候江上大雾弥漫。

)(1)板:大雾弥漫(2)这时候江上大多弥漫到了什么程度

(引)——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3.有了这样的大雾会有什么结果呢

与借箭又有什么关系

出示: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所以……先默读6、7节,然后四人一组讨论用多种方法来补充完整句子。

所以选择第三天四更出发。

所以把船靠近曹军水寨。

所以叫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所以曹军才不派兵出来。

┇┇4.显然,大雾弥漫这一气候的变化正是借箭成功必不可少的一个要素,也是诸葛亮选择第三天四更时分出发的原因。

(1)诸葛亮是什么时候决定这一时间出发的

(三天前立军令状时。

)为什么

(2)早在三天前,诸葛亮就预测到三天后有一场漫天大雾,这要归功于他识天象,了解天气变化情况。

板:识天象(3)齐读小黑板上第①、④句,体会诸葛亮识天象的神机妙算。

5.正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诸葛亮在天还没亮时,把船靠近曹军水寨,并怎样布船

引读书中有关句子。

(船头超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1)看示意图1。

(显示出船头朝西,船尾朝东。

)这样布船的目的是什么

(准备受箭)(2)引读,可这样布船,船队离曹太近了,鲁肃不禁吃惊他说:(引)“……”,可诸葛亮却笑着说:(引)“……”。

六、学习“知曹操”1.这是诸葛亮的预料,事实又是怎样的呢

引读——(曹操在营寨里……箭好像下雨一样。

)2.“虚实”是指什么

“虚”与“实”是一对反义词,“虚实”表示内部的实际情况。

文中指哪一方面看不清哪一方的虚实

用“~~~”划出诸葛亮一方的内部实际情况。

“20只船……排在船上的两边。

”(第四节)3.这样少的兵士,船上又没有什么武器,曹操丝毫不用害怕,可他为什么不敢派兵

口头完成填空。

出示:曹操之所以不敢轻易出动,是因为(江上大雾弥漫,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师: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是别人还也许有派兵的可能,而曹操是绝不会派兵的,因为曹操是一个生性多疑的人。

4.现在你们看事实与诸葛亮的预料又一一相符,这就可用上刚才我们学的一个词

(果然)请根据这一内容用“果然”造句。

5.诸葛亮能预料得如此之准,就是因为他知道曹操生性多疑的性格。

板:知曹操性6.这时曹操是怎么做的,诸葛亮又是怎么做的

指名一人读曹操的句子,大家齐读诸葛亮的句子,配合读第8节。

7.看示意图2: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师:这时诸葛亮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这是为什么

(一边受满了箭,让另一边再来受箭。

)这不禁使我们想到诸葛亮向鲁肃借草船时说:“船要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船的两边)我自有妙用。

”现在你能说说这个“妙”,妙在何处吗

排在两边的草把,更利于多受些箭,用青布幔子遮着,让敌人看不清虚实……六、学习“晓地利”1.过渡:当曹军一万多个弓弩手,一齐朝草船上射箭,箭好像下雨一般时,诸葛亮和鲁肃正在船中饮酒取乐。

因为诸葛亮这样说——(引)小黑板上第6 句。

2.天亮了,诸葛亮的船队是怎么回去的呢

默读第9节,找出一个词来概括。

板:顺风顺水3.第三次出示图片投影1。

(1)根据“顺风顺水”这个词再次默读第9节,想想水往哪个方向流,当时的风向又是怎样的

(请学生在示意图上用箭头表示。

)→(2)师介绍:长江江水正是由西向东流,正是趁着顺风顺水的时刻,二十条船像飞一样放回二十多里,曹操追也来不及了。

(3)诸葛亮能利用顺风顺水的条件是巧合吗

这表现了诸葛亮知晓地理的优势,并能利用它。

板:晓地利4.齐读第9节。

八、学习第四段1.学习了借箭经过,我们看到诸葛亮他知周瑜心、知鲁肃人,知曹操性,可算是知人心;他预料四更时刻大雾弥漫,应称是识天象;他更会利用顺风顺水应赞为晓地利,从这三方面看,诸葛亮其无傀为“神机妙算”,难怪周瑜最后也自叹不如。

2.齐读第四段。

九、复习复述你能不能以“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为中心句把二—四段进行简要复述

四人一组讨论准备。

+、总结今天我们学习了课文,知道了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在于他知人心、识天象、晓地利,按事物的规律办事,他的神机妙算也就表现于此。

第三课时一、朗读全文(分组朗读)思考概括各段段意1、(1-2)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以3天内造好0万枝箭的命令,企图暗算诸葛亮。

诸葛亮胸有成竹地接受了命令。

2、(3-5)周瑜派鲁肃了解诸葛亮造箭的情况,还给诸葛亮设置造箭的障碍;诸葛亮请鲁肃帮忙,暗暗作好借箭的准备。

3、(6-9)诸葛亮善于识别天象,正确估计曹操的行动,利用大雾的掩护,巧妙地想曹操“借”了10万枝箭。

4、(10)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的暗算落空。

周瑜不得不叹服诸葛亮的才干,自叹不如诸葛亮。

二、分角色朗读全文,思考1.全文用什么形式来到划人物的性格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周瑜是个怎样的人

而诸葛亮呢

2.引导归纳中心,理解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

有胆有识,神机妙算。

三、完成课后练习板书:周瑜心知人心 鲁肃人神机妙算 曹操性识天象 四更时候大雾弥漫晓地利 顺风顺水

草船借箭能体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三个句子是那三个

我已经学完这课了有很多耶第一,他算曹操谨慎多疑(诸葛亮笑着说:“雾。

回去。

”)第二,他算天气(这时候。

看不清。

)第三,他算受箭方法(诸葛亮又。

受箭)。

呃好多呀

草船借箭的9句好句子

《草船借箭》句子解析1、“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

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排在船的两边。

我自有妙用。

第三天管保有十万支箭。

……”鲁肃答应了。

……果然不提借船的事。

解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请鲁肃帮他的忙,并要鲁肃不要把借船的事告诉周瑜。

“你借给我二十条船,每条船上要三十名军士……还要一千多个草把子……我自有妙用。

”造箭不用竹子、翎毛、胶漆等物,借船只、军土、草把子干什么呢

“自有妙用”,表明诸葛亮成竹在胸。

诸葛亮请鲁肃帮忙,并要求他保密。

鲁肃果然没有把这事告诉周瑜。

说明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

诸葛亮不让周瑜知道借船的事,说明他了解周瑜。

如果让周瑜知道,他必定设法阻挠,计划就可能落空。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有计谋、有胆略、知人善用。

2、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解析:这里讲的是诸葛亮巧妙地向曹操“借箭”的过程,突出表现了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了解曹操。

他抓住了曹操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利用有雾的天气,“借”箭”成功。

“大雾漫天”,到处都是大雾。

选择这样的天气,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预测准确。

“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射箭。

把船只“用绳索连接起来”,“一字儿摆开”,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档,使受箭面积大。

军士“擂鼓呐喊”,既造声势,又提示了射箭方向。

“箭好像下雨一样”,“又下令把船掉过来”,两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体平衡。

方方面面考虑周密,安排巧妙。

曹操让“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如江中射箭”,说明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

3、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

我愿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解析:这段话的前一句写诸葛亮作出三天造好箭的保证,后一句写周瑜暗自得意的情形。

周瑜之所以“很高兴”,是因为,在他看来,用十天造好十万支箭已经是不可能的事,到时完不成任务就可以治诸葛亮的罪,现在诸葛亮竟然提出只要三天,而且“愿意立下军令状”,他以为陷害诸葛亮的目的是十拿九稳可以达到了。

这段话运用对比的手法,初步展示了周瑜胸襟狭窄、忌贤妒能的性格和诸葛亮豁达大度的品质。

4、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就回去。

”解析:这段话充分表现了诸葛亮胸有成竹的大将风度。

出现这样大的雾,是他早就预料到的,说明他懂气象;“曹操不敢派兵出来”,说明他识人性。

诸葛亮之所以能成功地“借箭”,一方面是他知人善任,另一方面是他通晓天文,神机妙算。

这充分体现了他的聪明才智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5、诸葛亮神机妙算,我比不上他。

解析:通过和诸葛亮的较量,周瑜不得不叹服他的才干。

“神机妙算”是说诸葛亮足智多谋,连妒忌他的周瑜也不得不承认不如他。

这句话写出了周瑜是真心实意地佩服诸葛亮。

6、周瑜很高兴,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又摆了酒席招待他。

解析:周瑜设造箭之计陷害诸葛亮。

诸葛亮答应三天造出十万枝箭,还愿立下军令状。

周瑜认为诸葛亮中了计。

所以“很高兴”。

他叫诸葛亮当面立下军令状是想逼诸葛亮走上绝路,好让自己稳操胜券,至于摆酒席完全是出于虚伪。

7、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解析:诸葛亮并不领周瑜的款待之情,其实他早就识破了周瑜的奸计,为了孙、刘联合抗曹,为了顾全大局,他把话放在肚子里罢了。

看似平常的一句话,联系前后文,即可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草船借箭描写诸葛亮足智多谋的句子有哪些?

上知天和下知地句子:这时雾漫天,江上连面都看不知人句子: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

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