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浒传中人物的忠义和正义描写的评价
水》一书记述了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条好汉从聚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到大破辽兵,最后剿灭叛党,却遭奸人谋害的英雄传奇故事。
读完全书,印在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只有两个字:忠、义。
忠,即是对祖国、亲人、朋友尽心竭力。
宋江在种种威逼利诱之下,仍然对自己的祖国忠心耿耿,这就是忠;林冲的妻子在林冲被逼上梁山之后,对高俅之子的凌辱,宁死不屈,最终上吊自尽,这也是忠。
在当今社会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个“忠”字,但是,却很少有人能做到一个“义”字。
一个“义”字,包括的内容太多了。
《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好汉为兄弟,为朋友赴汤蹈火,两肋插刀,就只为了一个“义”字;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为了一个“义”字。
由此可见,一个“义”字虽然只有三笔,有时却要用一个人的生命去写在现实生活中,给人让座几乎谁都可以得到,但救人于危难之中却不是谁都可以做到的。
因为它需要有相当的勇气,甚至是一命换一命的决心。
义,可以解释为正义。
一个具有强烈的正义感的人,就是一个精神高尚的人。
古往今来有多少英雄好汉,舍生取义,难道是他们不怕死吗
他们为了正义,为了真理可以奋不顾身,因为强烈的正义感清楚地告诉他们,什么是不该做的,什么是值得用生命去奋斗的。
一个没有正义感的人,是不会理解这些的,因为他的正义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奋斗的激情已经被冻结,只是他的灵魂被社会中一些丑恶的东西同化了。
《水浒传》的英雄中有一个黑大汉,他生性鲁莽,性情暴躁,常为小事与他人发生冲突,甚至搞出人命案。
但他却路见不平,能拔刀相助,令那些丧尽天良的家伙们闻风丧胆。
在现实生活中,虽没有这样惊心动魂的大事发生,但“义”字却渗透着我们的生活。
对朋友讲义气,是“小气”,对素不相识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种正义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大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大义的民族,当日本侵华,多少义气凛然的革命烈士,用他们的满腔热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国。
一个人,可以不相信神,却不可以不相信“神圣”。
当前,我们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把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
因此,这也是我们民族大义的根本任务。
让我们相信这一份“神圣”用自己的双手去维护这一份“神圣”。
《水浒传》中用以组织群众和团结群众的思想基础是“忠义”。
这里所说的“义”,它在某种程度上注入了被压迫阶级的思想感情和道德观念。
明人郎瑛说过:“逆料当时非礼之礼,非义之义,江必有之”。
这实际上是说《水浒传》所说的义不完全同于历来统治阶级所说的义。
在封建社会里,下层人民也讲义,他们最讲朋友之间的义气,路见不平,拔刀相助,进而至于“济困扶危”、“杀富济贫”,都是“义”的表现。
因此,《水浒传》中所写的义,在特定的环境中,具有反封建反压迫的性质,而不同于儒家的纲常伦理中的“义”。
在《水浒传》的描写中,可以看出作为梁山泊领袖的宋江,他的思想和行动,关系着整个梁山事业的兴衰和存亡。
在评价《水浒传》中,对宋江这个人物看法并不一致。
宋江自己说:“貌黑身矮,出身小吏,文不能安邦,武不能服众,手无缚鸡之力,身无雨箭之功”。
《水浒传》六十八回这说明宋江还有自知之明。
对宋江,我从下面几方面来分析: 1、宋江的绰号表现了英雄本色,侠义之气。
宋江,表字公明,绰号有三:○1孝义黑三郎(可现宋江外理家庭关系是孝义为本);○2及时雨(主要说他仗义疏财、接济他人、周济朋友);○3呼保义(据考证与宋之官名有关,反映宋江对朝廷的态度之忠)。
2、宋江的出身、职业对他思想、性格、生活道路的影响之大。
宋江自幼读儒家书,受传统教育,走入社会在县衙中做押司,刀笔精通。
他的经历和性格,使他了解和体验百姓的痛苦,有正义感。
因为他在官府任小吏,他懂法,有守法习惯。
宋江到了梁山泊之后,他处理问题比较周全。
他犯罪后衙门给他戴上枷,别人把枷打开时,他说不能,这是国家的法度。
3、宋江上梁山前一位仗义英雄,义放晁盖,当法与义发生矛盾时,就不顾法度了。
他对梁山的事业有一定的贡献,他为了梁山好汉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杀了阎婆惜。
4、宋江上梁山后,成了义军首领。
他自己说文武方面并无过人之处,为什么还能当首领呢
这是由于宋江有以下优势:仗义疏财,在江湖中有一定的号召力;关怀兄弟,兄弟遇难设法相救;有一定的组织才能和军事指挥才能,如三打祝家庄,他注意总结经验,从调查虚实入手,又拆散祝家庄与其他二家联盟等。
5、宋江受招安以后,成了朝廷的忠臣。
他的思想是为国出力,保境安民。
晁盖死后,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这对义军来说是一件重要的事,是《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大关键。
受招安后把梁山上的“替天行道”大旗改为“顺天护国”,他也由首领走到服从朝廷的顺臣。
这时,宋江的思想是:我是爱国的,皇帝代表国家,朝廷不负我,我不负朝廷。
他不听吴用等好汉的劝阻,去征方腊,打得十分惨烈。
6、悲剧的结局。
宋江征方腊,108位好汉还剩27个,其余的不是牺牲就是出走了,而朝廷并不信任他,对他加害致死。
宋江临死前,唯恐李逵造反,让李逵喝药酒被毒死。
宋江的一生是曲折的,先是仗义英雄,梁山首领,招安后成为朝廷忠臣,最后悲惨而死。
可以说宋江的一生是成于“义”,败于“忠”。
《水浒传》的主题思想历来众说纷纭,但归结起来,不外三种观点:一是农民起义说。
无论认为它是歌颂农民革命,还是认为它宣传投降主义,总之都承认它是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二是市民说。
认为它是市民阶层的生活,反映市民阶层的情绪和利益,“为市井细民写心”;三是忠奸斗争说。
认为它是忠臣与奸臣的斗争,歌颂忠义思想。
这三种思想,究竟谁是谁非,实在不好定论。
因为每种都包含合理成分,都从某个侧面反映小说的思想内容。
三者可以互为补充和包容。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它所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宣传忠义思想,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水浒传》最早的名字叫《忠义水浒传》,甚至就叫《忠义传》。
明代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好汉行事的基本道德准则,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它是传统道德的范畴。
《水浒传》的“忠义”内涵是复杂的。
全传本《水浒传》第55回说:“忠为君王恨贼臣,义连兄弟且藏身。
不因忠义心如一,安得团圆百八人”。
显然,“忠义”中有“为君”而符合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一面;但“忠”字又包含着“保境安民”、“杀富济贫”等爱国精神和民本思想。
对“义”的强调,更反映着社会道德规范的变化。
小说沤歌“仗义疏财,济困扶危”,不仅仅在一般意义上反映了下层群众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戮力相助”,且更深刻地反映了由于城市居民、江湖游民等队伍的不断扩大,社会道德规范正发生着悄悄的变化。
总之,“忠义”以儒家论理道德为基础,既有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维护现实秩序的一面,又有符合包括城市居民和江湖游民在内的广大百姓愿望和意志的一面。
这正是它被当时社会各阶层普遍接受的原因。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一批忠臣义士,尤其是宋江成为了忠义的化身。
小说描写了一批“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志在“酷吏赃官全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但结果不仅未能如愿,反而被奸臣贪官逼上梁山,沦为“盗寇”;接受朝廷招安之后,他们北征辽,南打方腊,“共存忠义于心,同著功勋于国”,最后仍被误国之君、无道之臣逼向了绝路。
作者慨叹“煞曜罡星今已矣,谗臣贼相尚依然”不平现实,发愤为忠臣义士谱写一曲忠义的悲歌。
最能体现“忠义”悲歌主旨的是义军领袖宋江的形象。
作为小说的第一主角,宋江俨然就是“忠义”的化身。
“忠”和“义”本是一对相互矛盾的概念,“义”的社会理想层面是要梁山义军反抗黑暗,替天行道;而“忠”的伦理道德规范是要梁山义军拥戴朝廷,维护现实的政治秩序。
正因为“忠义”内涵不一,相互对立,所以二者很难两全。
要“忠”就要舍“义”,要“义”就会不“忠”。
宋江的性格,就是在“忠”和“义”的相互矛盾中曲折发展的。
由于宋江出身于地主家庭,“幼政经史”,加之做过小吏,与封建统治阶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他的灵魂深处,有着“浓厚”的“忠君孝亲”的道德伦理思想。
于是他养成了仗义轻财、乐善好施之性,所以河北、山东闻名,都称他为“及时雨”。
在宋江身上,如果说“义”使他结交江湖,济困扶危,乐善好施,反抗现实,那么,“忠”则使他认为造反是大逆不道,虽然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勉勉强强上了梁山,也是身在梁山之中,心在朝廷之上,念念不忘“改邪归正”,效忠朝廷。
“义”的反抗性和“忠”的妥协性的矛盾,早在第18回宋江刚一出场时就表现了出来:晁盖等人,“智取生辰纲”事发,案子落到宋江手里,为了“义”,他冒着生命危险,“执法犯法”,先给晁盖通风报信,暗中放走七条好汉,使其在石碣村消灭了前来捕捉的五百官兵,从而正式揭开了武装斗争的序幕,七条好汉上梁山,又成了义军的基础和骨干。
不过,事后宋江又想,晁盖等人劫了生辰纲,杀了做工的,是灭九族的勾当,于法度上却饶不得。
接着,为了维护自己和梁山的关系,他一气杀死了企图出卖他的阎婆惜,不得不开始亡命江湖的生涯,但这时他既想逃避官府的缉拿,又不愿与官府直接对立而投奔梁山,结果只是暂居在孔明、孔亮、花荣等处,直到清风寨刘高欲陷他于死地,他才带领燕顺、花荣、秦明等投奔梁山。
但中途突然接到石勇给他的一封父亲病故的假信,他便立即改变了初衷,丢下大队人马,回家奔丧。
这里,“孝”的观念不取代了“义”的观念而占了上峰。
其实,“孝”与“忠”作为道德伦理观念是二而一的东西。
在“教”“义”面前,他以“孝”为先。
这时官府对他正缉拿得紧,他明知回家不会有好结果,但他宁愿被抓坐牢也不想再上梁山背叛朝廷。
“忠”的观念又支配了自己的行动。
到家后,果然被捕,于是他服服帖帖接受了官府断配江州。
临行前,父亲叮嘱他:“你如今此去,正从梁山迫过。
倘或他们下山劫持你入伙,切不可依随他,叫人骂做不忠不孝”。
因此,刺配途中经过梁山泊地界,他宁可多走几里,也要抄小路,为的是梁山好汉拉他入伙。
然而,事与愿违,梁山的刘唐、花荣果然来接宋江了。
刘唐要杀两个押解公人,把宋江救出来,宋江立刻就急了。
忙说:“这个不是你们第兄抬举宋江,倒要陷我于不忠不孝之地,我不如死了。
”说着就把刀放在喉咙下要自刎。
花荣要给宋江打开枷锁说话,宋江却说“贤弟,是甚么话
此是国家法度,如何敢擅动
”到了聚义厅,拒绝晁盖援救,同样也振振有词说:“小可不争随顺了哥哥,便是上逆天理,下违父教,做了不忠不孝的人。
”都到刺配入狱的分儿上了,他口口声声还讲的是忠孝一套,可见忠孝观念在宋江的头脑中多么的根深蒂固。
直到江州服刑,在浔阳楼题了两首诗,其中有“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和“他年得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的句子,被人告发为反诗,判刑当斩,梁山英雄冒死劫法场,把他救了出来后,实在无路可走,他才说:“今日不由宋江不上梁山泊投奔哥哥去……”这才上了梁山。
宋江上了梁山后,和晁盖一起积极斗争。
晁盖死后,他便接任了整个山寨的头领。
作为梁山的第三任寨主,宋江一改当初一任寨主王伦的不仁不义、二寨主晁盖的有义无忠,独立推行了“全忠全义”的路线。
他虽然武不如晁盖,文不如吴用,社会地位不如柴进,却能使“众虎同心归水泊”,就因为他“义胆包天,忠肝盖地”。
“义”,是他连接李逵一流人物思想的纽带,“忠”,是他沟通关胜一流人物思想的桥。
“义”,是他深得人心的基础,“忠”,是他结英雄于水泊的目的。
就在《水浒》歌颂宋江等梁山英雄“全忠仗义”的同时,作者也深刻揭露了上自朝廷、下至地方的一批贪官污吏、恶霸豪绅的“不忠不义”。
《水浒传》忠义观的形成由来已久。
“忠”和“义”从来就是中国古代儒家伦理观念中的重要范畴,自宋元以来在社会上尤其流行。
历史上宋江起义的性质,有待历史学家去慎重讨论,但它作为“重谈巷语”在民间流行,显然越来越清楚地涂上了“忠义”的色彩。
小说作者施耐庵就是沿着这一长期形式的思维格局,把《水浒传》写成了一部“忠义传”。
如何理解《水浒传》对宋江“忠义”的描写
宋江忠义”,集中表现在赤诚地等待招安,千计地寻求招安安后,可以辅佐国君,护国安民,这是“忠”;弟兄们可以“博个封妻荫子”是“义”。
九天玄女的法旨是宋江毕生的追求:“汝可替天行道:为主全忠仗义,为臣辅国安民。
去邪归正。
他日功成果满,作为上卿。
”小说描写水浒英雄在宋江的率领下,全都接受招安,北征大辽,南平方腊,完成了辅佐国君、护国安民的重任。
宋江最后被赐药酒,也不忘以药酒毒死李逵,只因为李逵“他若闻知朝廷行此奸弊,必然再去哨聚山林,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
真可谓“全忠仗义,去邪归正”。
明代思想家李卓吾在《读〈忠义水浒全传〉序》中说:“谓水浒之众,皆大力大贤有忠有义之人可也„„宋公明者,身居水浒中,心在朝廷之上,一意招安,专图报国,卒至于犯大难,成大功,服毒自缢,同死而不辞,则忠义之烈也。
”小说还十分强调皇帝对宋江的“大加称赞”。
宋江死后被封为“忠烈义济灵应侯”,百姓四时享祭不绝。
正因为有这样的描写,《水浒传》通常被看作是一部宣扬“忠义”的作品。
水浒传中描写环境的句子
宋江醉酒题诗其中一段描写: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
赏析:用优美的景物来反衬心中的阴郁,感叹人生落差之大,表明豪情壮志。
原文:看罢浔阳楼,喝彩不已,凭阑坐下。
酒保上楼来,唱了个喏,下了帘子,请问道:官人还是要待客,只是自消遣?宋江道:要待两位客人,未见来。
你且先取一樽好酒,果品肉食,只顾卖来。
鱼便不要。
酒保听了,便下楼去。
少时,一托盘把上楼来,一樽蓝桥风月美酒,摆下菜蔬时新果品按酒,列几般肥羊、嫩鸡、酿鹅、精肉,尽使朱红盘碟。
宋江看了,心中暗喜,自夸道:这般整齐肴馔,齐楚器皿,端的是好个江州。
我虽是犯罪远流到此,却也看了些真山真水。
我那里虽有几座名山古迹,却无此等景致。
独自一个,一杯两盏,倚阑畅饮,不觉沉醉。
猛然蓦上心来,思想道:我生在山东,长在郓城,学吏出身,结识了多少江湖上人,虽留得一个虚名,目今三旬之上,名又不成,功又不就,倒被文了双颊,配来在这里。
我家乡中老父和兄弟,如何得相见!不觉酒涌上来,潸然泪下,临风触目,感恨伤怀。
忽然做了一首《西江月》词调,便唤酒保,索借笔砚。
起身观玩,见白粉壁上,多有先人题咏。
宋江寻思道:何不就书于此?倘若他身荣,再来经过,重睹一番,以记岁月,想今之苦。
乘其酒兴,磨得墨浓,蘸得笔饱,去那白粉壁上,挥毫便写道: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
写罢,自看了,大喜大笑。
一面又饮了数杯酒,不觉欢喜,自狂荡起来,手舞足蹈,又拿起笔来,去那《西江月》后,再写下四句诗,道是: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写罢诗,又去后面大书五字道:郓城宋江作。
写罢,掷笔在桌上,又自歌了一回,再饮过数杯酒,不觉沉醉,力不胜酒,便唤酒保计算了,取些银子算还,多的都赏了酒保。
拂袖下楼来,踉踉跄跄,取路回营里来。
【一定要采纳啊】
《水浒传》的忠义思想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浒传》通常被认为是一部反映和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
现又有不少学者认为,其实,水浒英雄中真正的农民很少,它更多地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往。
无论从那个角度来看这部作品,《水浒传》中的传达出来的几种思想倾向是值得注意的:、宣扬忠义思想。
这是《水浒传》客观存在的最突出的思想倾向。
其一,作品名冠以“忠义”。
明杨定见《忠义水浒全传小引》认为:“《水浒》而忠义也,忠义而《水浒》也。
”其二,“忠义”是梁山英雄的基本道德准则。
梁山泊高悬的杏黄旗上,大书“替天行道”四个大字,作为梁山起义的口号。
在“皇权天授”的封建社会,其中含义显而易见。
其三,塑造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忠义之士。
尤其是宋江成了忠义的化身。
忠是对皇帝而言的,宋江表现出来的愚忠,既是作者无法逾越的道德界限,也是小说得以在过去广泛流传的政治道德保证。
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宋江的“忠”换来的却是被毒死的结局,这无疑是对作者宣扬忠的讽刺。
如果说《三国演义》宣扬的“义”主要表现恩戴德的话,那么,《水浒传》所宣扬的“义”则主要表现为拔刀相助、平等相处,这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
水浒传 每一回的经典句子
鲁提辖镇关西施耐庵三人来到潘家酒,齐楚阁儿里坐下。
提辖坐了主位,李忠对史进下首坐了。
酒保唱了喏,认得是鲁提辖,便道:“提辖官人,打多少酒
”鲁达道:“先打四角酒来。
”一面铺下菜蔬果品按酒,又问道:“官人,吃甚下饭
”鲁达道:“问甚么
但有,只顾卖来,一发算钱还你
这厮,只顾来聒噪
”酒保下去,随即烫酒上来,但是下口肉食,只顾将来摆一桌子。
三个酒至数杯,正说些闲话,较量些枪法,说得入港,只听得隔壁阁子里有人哽哽咽咽啼哭。
鲁达焦躁,便把碟儿盏儿都丢在楼板上。
酒保听得,慌忙上来看时,见鲁提辖气愤愤地。
洒保抄手道:“官人要甚东西,分付卖来。
”鲁达道:“洒家要甚么
你也须认得洒家
却恁地教甚么人在间壁吱吱的哭,搅俺弟兄们吃洒
洒家须不曾少了你酒钱
”酒保道:“官人息怒。
小人怎敢教人啼哭,打搅官人吃酒
这个哭的是绰酒座儿唱的父女两人,不知官人们在此吃酒,一时间自苦了啼哭。
”鲁提辖道:“可是作怪
你与我唤得他来。
”酒保去叫。
不多时,只见两个到来:前面一个十八九岁的妇人,背后一个五六十岁的老儿,手里拿串拍板,都来到面前。
看那妇人,虽无十分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拭着眼泪,向前来深深的道了三个万福。
那老儿也都相见了。
鲁达问道:“你两个是那里人家
为甚啼哭
”那妇人便道:“官人不知,容奴告禀。
奴家是东京人氏,因同父母来渭州投奔亲眷,不想搬移南京去了。
母亲在客店里染病身故。
女父二人流落在此生受。
此间有个财主,叫做‘镇关西’郑大官人,因见奴家,便使强媒硬保,要奴做妾 。
谁想写了三千贯文书,虚钱实契,要了奴家身体。
未及三个月,他家大娘子好生利害,将奴赶打出来,不容完聚,着落店主人家追要原典身钱三千贯,父亲懦弱,和他争执不得,他又有钱有势。
当初不曾得他一文,如今那讨钱来还他
没计奈何,父亲自小教得奴家些小曲儿,来这里酒楼上赶座子,每日但得这些钱来,将大半还他,留些少女父们盘缠。
这两日酒客稀少,违了他钱限,怕他来讨时受他羞耻。
女父们想起这苦楚来,无处告诉,因此啼哭。
不想误触犯了官人,望乞恕罪,高抬贵手
”鲁提辖又问道:“你姓甚么
在那个客店里歇
那个镇关西郑大官人在那里住
”老儿答道:“老汉姓金,排行第二。
孩儿小字翠莲。
郑大官人便是此间状元桥下卖肉的郑屠,绰号镇关西。
老汉父女两个只在前面东门里鲁家客店安下。
”鲁达听了道:“呸
俺只道那个郑大官人,却原来是杀猪的郑屠
这个腌臜泼才,投托着俺小种经略相公门下做个肉铺户,却原来这等欺负人
”回头看着李忠、史进道:“你两个且在这里,等洒家去打死了那厮便来
”史进、李忠抱住劝道:“哥哥息怒,明日却理会。
”两个三回五次劝得他住。
鲁达又道:“老儿,你来
洒家与你些盘缠,明日便回东京去,何如
”父女两个告道:“若能彀回乡去时,便是重生父母,再长爷娘。
只是店主人家如何肯放
郑大官人须着落他要钱。
”鲁提辖道:“这个不妨事,俺自有道理。
”便去身边摸出五两来银子,放在桌上,看着史进道:“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
”史进道:“直甚么,要哥哥还
”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
鲁达看着李忠道:“你也借些出来与洒家。
”李忠去身边摸出二两来银子。
鲁提辖看了见少,便道:“也是个不爽利的人
”鲁达只把这十五两银子与了金老,分付道:“你父女两个将去做盘缠,一面收拾行李。
俺明日清早来发付你两个起身,看那个店主人敢留你
”金老并女儿拜谢去了。
鲁达把这二两银子丢还了李忠。
三人再吃了两角酒,下楼来叫道:“主人家,酒钱洒家明日送来还你。
”主人家连声应道:“提辖只顾自去,但吃不妨,只怕是提辖不来赊。
”三个人出了潘家酒肆,到街上分手。
史进、李忠各自投客店去了。
只说鲁提辖回到经略府前下处,到房里,晚饭也不吃,气愤愤地睡了。
主人家又不敢问他。
再说金老得了这一十五两银子,回到店中,安顿了女儿,先去城外远处觅下一辆车儿,回来收拾了行李,还了房宿钱,算清了柴米钱,只等来日天明。
当夜无事。
次早五更起来,父女两个先打火做饭,吃罢,收拾了。
天色微明,只见鲁提辖大踏步走入店里来,高声叫道:“店小二,那里是金老歇处
”小二道:“金公,鲁提辖在此寻你。
”金公开了房门道:“提辖官人,里面请坐。
”鲁达道:“坐甚么
你去便去,等甚么
”金老引了女儿,挑了担儿,作谢提辖,便待出门。
店小二拦住道:“金公,那里去
”鲁达问道:“他少你房钱
”小二道:“小人房钱,昨夜都算还了;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着落在小人身上看管他哩。
”鲁提辖道:“郑屠的钱,洒家自还他,你放这老儿还乡去
”那店小二那里肯放。
鲁达大怒,揸开五指,去那小二脸上只一掌,打得那店小二口中吐血;再复一拳,打落两个当门牙齿。
小二爬将起来,一道烟跑向店里去躲了。
店主人那里敢出来拦他。
金老父女两个忙忙离了店中,出城自去寻昨日觅下的车儿去了。
且说鲁达寻思,恐怕店小二赶去拦截他,且向店里掇条凳子,坐了两个时辰。
约莫金公去得远了,方才起身,迳到状元桥来。
且说郑屠开着两间门面,两副肉案,悬挂着三五片猪肉。
郑屠正在门前柜身内坐定,看那十来个刀手卖肉。
鲁达走到门前,叫声“郑屠
”郑屠看时,见是鲁提辖,慌忙出柜身来唱喏道:“提辖恕罪
”便叫副手掇条凳子来,“提辖请坐。
”鲁达坐下道:“奉着经略相公钧旨:要十斤精肉,切作臊子,不要见半点肥的在上面。
”郑屠道:“使得,——你们快选好的切十斤去。
”鲁提辖道:“不要那等腌臜厮们动手,你自与我切。
”郑屠道:“说得是,小人自切便了。
”自去肉案上拣了十斤精肉,细细切做臊子。
那店小二把手帕包了头,正来郑屠报说金老之事,却见鲁提辖坐在肉案门边,不敢扰来,只得远远的立住,在房檐下望。
这郑屠整整的自切了半个时辰,用荷叶包了道:“提辖,叫人送去
”鲁达道:“送甚么
且住,再要十斤都是肥的,不要见些精的在上面,也要切做臊子。
”郑屠道:“却才精的,怕府里要裹馄饨,肥的臊子何用
”鲁达睁着眼道:“相公钧旨分付洒家,谁敢问他
”郑屠道:“是合用的东西,小人切便了。
”又选了十斤实膘的肥肉,也细细的切做臊子,把荷叶包了。
整弄了一早辰,却得饭罢时候。
那店小二那里敢过来,连那正要买肉的主顾也不敢拢来。
郑屠道:“着人与提辖拿了,送将府里去
”鲁达道:“再要十斤寸软骨,也要细细地剁做臊子,不要见些肉在上面。
”郑屠笑道:“却不是特地来消遣我
”鲁达听得,跳起身来,拿着那两包臊子在手,睁着眼,看着郑屠道:“洒家特地要消遣你
”把两包臊子劈面打将去,却似下了一阵的“肉雨”。
郑屠大怒,两条忿气从脚底下直冲到顶门,心头那一把无明业火焰腾腾的按捺不住,从肉案上抢了一把剔骨尖刀,托地跳将下来。
鲁提辖早拔步在当街上。
众邻居并十来个火家,那个敢向前来劝。
两边过路的人都立住了脚,和那店小二也惊得呆了。
郑屠右手拿刀,左手便来要揪鲁达;被这鲁提辖就势按住左手,赶将入去,望小腹上只一脚,腾地踢倒在当街上。
鲁达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那醋钵儿大小拳头,看着这郑屠道:“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你如何强骗了金翠莲
”扑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
郑屠挣不起来,那把尖刀也丢在一边,口里只叫:“打得好
”鲁达骂道:“直娘贼
还敢应口
”提起拳头来就眼眶际眉梢只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出,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紫的都绽将出来。
两边看的人惧怕鲁提辖,谁敢向前来劝。
郑屠当不过,讨饶。
鲁达喝道:“咄
你是个破落户
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
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
”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鲁达看时,只见郑屠挺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气,没了入的气,动掸不得。
鲁提辖假意道:“你这厮诈死,洒家再打
”只见面皮渐渐的变了。
鲁达寻思道:“俺只指望痛打这厮一顿,不想三拳真个打死了他。
洒家须吃官司,又没人送饭,不如及早撒开。
”拔步便走,回头指着郑屠户道:“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
”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
街坊邻居并郑屠的火家,谁敢向前来拦他。
鲁提辖回到下处,急急卷了些衣服盘缠,细软银两,但是旧衣粗重都弃了;提了一条齐眉短棒,奔出南门,一道烟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