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一句话经典语录网
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当前位置:一句话经典语录 > 形容句子 > 形容古代皇帝銮驾华丽的句子

形容古代皇帝銮驾华丽的句子

时间:2013-10-11 17:50

描写皇帝大婚时的场面,和皇后还有皇上穿的衣服,要非常华丽的。

清朝皇帝大婚礼有纳采、大征(纳征)、册立、奉迎、合卺、朝见、颁诏、、筵宴等礼仪程序,洞房一般设在坤宁宫。

婚礼按进行的时间归纳起来,则可分为婚前礼、婚成礼、婚后礼。

在具体的大婚仪式上,体现着清代典章制度发展的时代性差异与满汉间的民族差异性。

   所谓纳采,就是向皇后娘家赠送订婚彩礼。

彩礼包括大量马匹、甲胄、丝帛等等。

送彩礼的队伍由皇帝特命的大婚专使持节带队,自太和殿出发,出太和门中门,一路浩浩荡荡来到皇后娘家。

此时,皇后的父亲、兄弟应当提前在府邸大门外迎候,见专使到,叩头谢恩。

此间皇后父兄按礼单拜收彩礼。

仪式完毕,专使回宫向皇帝复命。

   迎娶之前,还要有一次大征礼。

除了鞍、马之外,尚需加黄金200两、白银1万两、缎1000匹、金银茶具和银盆等实惠的财物。

更重要的是确立“名份”,这就是册立皇后礼。

皇帝在太和殿举行隆重典礼,宣布册立某女为皇后,并将颁给皇后的金印、金册交给专使,专使奉命护送皇后金印、金册至皇后娘家,向皇后父、兄宣示,再由随行宫女女官向皇后宣读册文。

   上述礼节完成后,迎娶便可以进行了。

奉迎是皇帝大婚礼仪中最隆重、最繁杂的一项。

奉迎前一天,皇宫紫禁城内外已然布置的一片喜气洋洋。

宫中前、后三殿都用大红绸带搭起彩架,大红双喜字、吉祥联语、吉祥图案、剪纸处处可见。

从大清门(现已不存,原址在今天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处)到坤宁宫的青白石御道上,都要铺满红地毯,御道两侧路灯400对,各式彩灯30对,布置得仿佛天上鹊桥一般。

   迎娶时,钦天监(当时的天象部门)严密推算了吉日、吉时。

吉时一到,总管太监奏请皇后梳妆打扮,并请皇后拿上两个苹果。

亲王福晋为皇后披上盖头,把皇帝御笔亲书的“龙”字和一柄金如意放进喜轿中,恭送皇后上轿。

皇后喜轿为16人抬轿,侍卫们手执藏香提炉在前,40位红衣护军把灯,160名校尉执杆灯40对,提灯40对,文武大臣前引后扈,轰轰烈烈地进入大清门。

   踏着大红地毯,依次穿过天安门、端门,通过午门、太和门、中左门、乾清门,至乾清宫止。

喜轿停在正南天喜方位,亲王福晋率女官开启轿帘,扶皇后下轿。

亲王福晋接过皇后手中的苹果,同时把装有珠、宝、金银小如意和米谷的宝瓶奉与皇后。

接下来,福晋们扶皇后迈过一个火盆,以寄寓蒸蒸日上之意。

之后,在女官的引导下,从交泰殿到达坤宁宫。

坤宁宫门口安放着两具喜鞍,鞍下是皇后从娘家带来的两个苹果,寓意平平安安。

皇后跨过马鞍进到洞房,把刚才拿过的宝瓶交给福晋。

福晋将宝瓶放在龙凤喜床上。

此时,皇帝给皇后揭去盖头,双双坐到龙凤喜床上。

女官捧上子孙饽饽,请皇后食用。

福晋、命妇(重臣之妻)和女官为皇后梳妆上头,戴凤钿、双喜如意、富贵绒花,换上明黄龙凤八团龙褂,佩上朝珠、项圈。

梳妆完毕,女官端上酒宴。

这时,洞房之外,皇帝侍卫中结发夫妻们唱起《交祝歌》。

在一片祝福声中,帝、后喝下交杯酒,完成合卺礼。

之后,女官扶皇后坐上龙凤喜床,为皇后摘下凤钿,换上龙凤长袍。

   入夜,洞房之内花烛融融,温馨憩静。

帝、后吃完长寿面,双双步入红帷,共度千金一刻的良宵。

大婚高潮基本结束。

尔后,皇帝率皇后拜见太后,举行朝见礼;皇帝升太和殿,以大婚礼成颁诏天下,臣民同庆。

皇上出行,有法驾、銮驾,还有什么

各是什么规格

卤簿是我国封建社会帝王制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般解释为“仪仗队”,实际上卤簿所涵盖的内容比仪仗要丰富得多。

卤簿是专门也是直接为帝王的重大活动服务的。

卤簿在汉代已经出现,蔡邕《独断》中记述:“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簿。

”汉应劭《汉官仪》解释:“天子出车驾次第谓之卤,兵卫以甲盾居外为前导,皆谓之簿,故曰卤簿。

”卤簿的“卤”在古代是“橹”的通假字,意思是“大盾”。

卤簿的“簿”就是册簿的意思,就是把“车驾次第”和保卫人员即装备的规模、数量、等级形成文字的典籍。

卤簿的意义和作用有五个:一是保障帝王及随员的安全,二是显示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三是规范礼仪的等级,四是显示国家的综合实力,五是显示对自然神和祖先的虔诚。

卤簿的使用范围是祭祀、朝会、外出和行幸。

魏、晋、唐、宋、元、明诸朝嗣君即位,虽仪式不尽一致,但有两点是共同的:一是祭告天地、宗社;二是乐器设而不奏。

仪式隆重肃穆而无欢乐气氛。

先是派遣官员代表嗣君祭告天地、宗庙和社稷,然后在宫内举行登基仪式。

明代卤簿制度已经十分完备。

满清是东北偏远的少数民族,原本没有卤簿制度,清代的卤簿制度是逐步向明代学习,承袭而来的。

是清王朝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继而入主中原,实行统治200多年的一个重要因素。

努尔哈赤1616年统一女真部落,建立“大金”政权以后,以汉人为样板,努力模仿明朝的典章制度,出现“张黄盖,鸣鼓奏乐”等礼仪,产生了清代卤簿的萌芽。

天命十一年(1626年)九月一日在皇太极的即位典礼上,已经“具法驾,设卤簿”。

皇太极继位以后,创立了大清政权,于天聪六年(1632年)效仿明朝,以《皇明会典》为准绳建立了正式的卤簿制度。

崇德改元之后,皇太极对朝仪礼法也进行了改革,卤簿的规定更加详尽,卤簿仪仗的人数达270人。

崇德年间皇太极下令:“定内外亲王、郡王、贝勒等仪仗。

”此外尚有贝子、镇国公、辅国公、王妃等仪制。

可视为清朝前期卤簿制度的正式建立,其标志是卤簿仪制的各种等级内容已经基本健全。

1644年,清兵进入北京。

同年8月,摄政王多尔衮在北京指挥各部迎接顺治入关的准备工作中,卤簿仪仗是头等大事。

在顺治即将率领盛京皇宫的全体官员及家族到达北京之际,“礼部启请,车驾将临,应恭办卤簿仪仗等物”。

摄政王下令“速行造办”。

9月,“礼部启言,圣驾至京,文武百官迎接礼应行预定。

先期工部、锦衣卫修治道途,设殿于通洲(州)城外,南向设帷幄、御座于中,尚衣监备冠服,锦衣卫设卤簿仪仗,旗手卫设金鼓旗帜,教坊司设大乐”。

10月,清军入关,定鼎燕京,主要注意力仍集中于军事方面,但同时也十分注意学习明朝的各项典章制度。

卤簿仪制随之日益完善。

顺治三年五月,定卤簿仪仗及诸贝勒、贝子、公等仪仗。

定引导之制,御前卤簿:马五对,纛二十杆,旗二十执,枪十杆,撒袋五对,大刀十口,曲柄黄伞四,直柄黄伞八,红伞二,蓝伞二,白伞二,绣龙黄扇六,金黄素扇四,绣龙红扇六,彩凤红扇四,吾杖二对,豹尾枪四根,卧瓜二对,立瓜二对。

摄政王、辅政王、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镇国公、辅国公等均有定制。

顺治入关,定鼎之初所定卤簿仪制,虽每项有所增益,从仪物的品种、数量上予以丰富,渐趋繁缛,又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在体制上仍是遵循崇德旧制。

顺治三年后,卤簿仪制有了很大的变动和发展,开始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之别,并分别情况而使用。

大驾卤簿用于朝祭,行驾仪仗用于行幸皇城之内,行幸仪仗用于巡行四方。

卤簿仪制最后定型在乾隆十三年,更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合三者为大驾卤簿,共为四等,即:大驾卤簿、法驾卤簿、銮驾卤簿,骑驾卤簿。

大驾卤簿,用于郊祀祭天;法驾卤簿,用于朝会和太庙祭祖;銮驾卤簿,用于平时出入;骑驾卤簿,用于行幸。

至此,清朝卤簿最后形成定例。

卤簿的御车总称“辂车”。

辂车之中又分大辂、玉辂、金辂、象辂、革辂、木辂。

周代形成定制,后代形制上有一些变化,一直延用到明清。

大辂:辂车在殷周时期称大辂,此时的辂车属单辕双轮,中间的车厢称舆,呈左右长方形。

明清时的大辂车比上古时代要宏丽精美许多倍。

帝王所乘坐的车,如玉辂,以玉装饰,金辂以金饰而得名,还有象辂、革辂、木辂等各有特色,称为“崐天子五辂”,十分豪华,需要28人来抬。

卤簿旗幡仪仗是烘托气氛、渲染环境的重要手段,可说是五彩缤纷,绚烂至极。

同时是古代丰富的文化传说的全面展示。

华盖:五十四个。

九龙而曲柄黄色的四个,九龙而直柄黄色的二十个,都连续排列。

花卉而分成五色的十个。

九龙而分成五色的十个。

这两种交替排列。

纯紫或红色的方盖八个。

执扇:七十二个,寿字的八个,双龙黄色的十六个,双龙红色的八个。

黄玉色赤单龙的各八个。

孔雀雉尾和鸾凤:十六个。

红色有花纹方形的各八个。

幢:十六个。

长寿、紫、霓、羽葆各四个。

幡:十六个。

信幡、绛引、豹尾、龙首竿各有四个,分别称作教孝表节幡、明刑弼教幡、行庆施惠幡、裒功怀远幡、振武幡、敷文幡、纳言幡、进善幡,八个为一组。

纛:八旗大纛二十四个,羽林大纛、前凤大纛共十六,五色销金龙纛共四十,图案相反的八十个。

旗:取材于祥瑞禽鸟的图案,有仪凤、鸾、仙鹤、孔雀、黄鹄、白雉、赤鸟、化虫、振鹭、鸣鸢。

取材于灵兽的图案的,有游麟、彩狮、白泽、赤熊、黄熊、辟邪、犀牛、天马、天鹿。

取材于四神(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案的四个,四渎(长江、黄河、淮河、济水)图案的四个,取材于五岳图案的五个。

取材于五星二十八宿的三十三个。

取材于甘雨(甘泽、甘澍、甘膏、甘霈)的四个。

取材于八风(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的八个。

取材于五云(青、白、赤、黑、黄五种云色)和五雷图案的十个。

取材于日、月各一个。

门旗八个,金鼓旗二个,翠华旗二个,五色销金小旗各四个。

出警、入跸旗各一个。

旗的数共有一百二十个。

其他的还有旌:十六个。

金节:四个。

仪锽氅黄麾:四个。

金钺、星、卧瓜、立瓜、吾仗、御仗:各有十六个。

红镫:六个。

鼓:二十四个。

其中金鼓二个、仗鼓四个、板鼓四个。

横笛:十二个。

钲:四个。

铜角:大小各十六个。

皇上乘坐的是金辇、玉辇。

离御座最近的有:拂尘、金炉、香盒各二个。

沐盆、唾盂、大小金瓶、金椅、金杌各一个。

手执大刀的、手执弓矢的、手执豹尾枪的,各30人。

手执荷殳戟的各4人。

侍殿前执曲柄黄盖的一人。

执净鞭者四人。

在华盖之间,除十匹仪仗的马外,有骑马的卫士千人。

总计卤簿所需1800人。

1911年,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国封建王朝永远退出了历史舞台,皇帝权威和尊严的象征——卤簿制度也瞬间烟消云散。

作为封建制度的附属物,被视为历史的糟粕而被永远地否定和遗忘了。

但是,随着世界性的对人类历史文化传统的反思和回归,卤簿制度也将作为一种非物质遗产重新拂去尘土,在人类精心的保护下而重新闪现出璀璨的光芒。

有没关于‘銮’字的成语,谐音也行知道的朋友指教下。

鹊反鸾惊 què fǎn luán jīng,形容字写得神采飞动,如盘旋往复的鹊鸟和鸾鸟。

同“鹊返鸾回”。

翼翼飞鸾。

读音 yì yì fēi luán 释义 指飞翔的样子。

危于累卵 wēi yú lěi luǎn 【解释】:比垒起的蛋还危险。

比喻极其危险。

古代皇帝出行是如何描写的

自康熙开始,天子车辂中五辂为必备的,五辂即玉辂、金辂、象辂、革辂和木辂。

除此之外,还有玉辇、礼辇、步辇等,下面介绍一下它们的具体形制。

首先是玉辂,木质,基本构造由辂座、辂亭和圆盘等部分组成,主色为天青色装饰。

辂盖高将近一米,辂圆盘为金黄色圆顶,镶玉圆版四块,因显要部分用玉装饰故称为玉辂。

圆盘垂有镂金垂云,四周贴有三层镂金云版。

幨帷用三层青缎制成,每层绣有金云龙羽纹相间。

四根金青缎系带绑在车轸上。

四柱上绘有金色云龙。

车门垂珠帘,四面各三。

云龙宝座四周为朱栏,以金彩相间涂饰,栏内四周布有花毯。

两轮各有十八根车辐,以金色镂花装饰。

前有两根轴辕,两端分别饰金龙的头和尾。

后树有青缎太常旗十二面,旗面上分别绣各有日月五星、二十八星宿,旗下垂有五彩流苏。

行驾时用朱绒带子驾象来引车前行。

玉辂是天子五辂中所传最久的一种。

玉辂作为皇帝郊祀车驾之一,大朝会时陈设五辂在午门外,玉辂居中,以视最为尊贵。

金辂,是天子在封同姓王侯出席宾宴时所乘,用于飨礼、射礼和郊祀还京、饮宴等场合,居五辂第二。

主色为明黄色装饰,金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金,金辂之名也由此而来。

与玉辂青缎幨帷不同的是金辂使用的是黄缎幨帷,也是三层。

四根黄段系带绑在车轸上。

后树有大旗十二面,旗上各绣着金龙。

金辂其他的行制都与玉辂相同。

明代皇太子也乘金辂,以二象驾之。

乾隆时金辂为大辂所改,以一象驾之。

象辂,乾隆朝的象辂为明代的大马辇所改[1],主色为红色。

象辂的圆盖镶四块圆版象牙,故名为象辂。

乾隆朝的象辂幨帷为三层红缎,也有四根系带,为红缎,绑在车轸上。

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前有三辕,后树有大赤旗十二面,各绣有金凤,与玉辂、金辂不同的是此时的象辂驾以马,中间四匹,两边各三匹,共十匹。

在五辂陈设时,象辂位于玉辂之右。

革辂,圆盖方轸,明代的大驾卤簿中无革辂,此时的革辂由明朝的小马辇所改。

主色泥银色装饰,镶四块圆版黄革,因皮革相挽而得名。

幨帷为三层白缎,有四根白缎系带,绑在车轸上。

宝座四周环以朱栏,辂有两根辕,后树有十二面大白旗,各绣有金虎。

革辂用一匹服马和三匹常马驾驶,为天子在巡守、征战时所乘。

明初朱元璋为提倡俭朴节约,用木辂代替玉辂,并诏制木辂两乘,一乘以朱漆粉饰,祭祀时用;一乘以皮挽之,行幸时用。

但二十年以后,又在大驾卤簿中取消了木辂。

从此天子车驾中没有木辂。

乾隆年间将小香步辇改造成木辂,木辂之名重现文献记载中。

主色为黑色装饰,镶四块圆版花梨。

幨帷由三层黑缎制成,有四根黑缎系带,绑在轸上。

座四周环以朱栏。

辂前也有三辕,后树有军用大旗十二面,各绣有神武图案。

木辂驾马中间两匹,两边各两匹,有游环和铃铛。

玉辇,圆盖方座,其中辇盖为青色,上面有四块圆版玉装饰和一金色圆顶。

玉辇的四周承吊以镂金垂云,下端为金云叶。

幨帷由两层青缎制成每层相间有褶裥,上面绣着金云龙,另有四条黄绒制的细带,绑在座位的四个角。

辇门冬天则用青毡门帏,夏季就换成珠帘,座亭上窄下宽,座有二层缀版,上方绘有彩云,下方绘有金云,四周环以朱栏,相间装饰着金彩,栏内也是铺有花毯。

云龙宝座在座亭中间,左边放着铜鼎,右边置有佩剑。

前有四根辕,中间两根辕各长,左右两根辕稍短,辕两端分别称着金龙的首和尾。

抬起玉辇时需要用纳陛五级,由三十六人抬。

礼舆,采用香木做成。

它的基本构造和玉辇相似,由穹盖、座亭、宝座、辕杆等部分构成,不同的是,礼舆的幨帷采用明黄缎,绣金龙,四柱以蟠龙装饰,而且左右的窗户夏天用蓝纱遮住,冬天则用玻璃。

有两根较长的大横杆,两杆之间有双龙的头相对。

前后由左右两边各有两根小横杆架着两根肩杆,肩杆共八根,皇帝出行时采用十六人抬。

步辇,木质,没有车幔,辇的倚栏上有镂空花纹。

蟠龙座在中间,冬天在座位上铺着紫貂皮,夏天则用明黄色的妆缎。

四柱上有虎爪螭龙(传说中无角的龙)的头,周围绕以云龙。

蟠龙座前有踏几,上面铺有黄缎,有两根直辕。

其他的同礼舆的行制相同。

天子车驾中,五辂规模大、规格更高、出行时更隆重,出行时意义更在于礼制上作为天子的象征;而辇舆因为规模结构较小,也因为其设计构造更简单乘坐更为舒适,故在作特殊要求的礼仪场合之外,皇帝出行都乘坐辇舆。

以上是皇帝车马的具体形制,这只是宫廷车马礼仪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还有天子的仪驾制度,即与车马匹配的仪仗和仪卫等级制度,又称为卤簿仪驾制度。

“王者首出庶物环拱而居备物而动,故有仪卫卤薄之制”,清朝初制,有大驾、法驾卤薄行驾,行幸仪仗,行驾仪仗等区别,乾隆十三年(公元1748年),根据从简从省的原则,在原定基础上经过增改厘定,更订行驾仪仗为銮驾卤薄,行幸仪仗为骑驾卤薄,最终形成大驾、法驾、銮驾、骑驾四等卤薄的定制。

大驾卤簿,大驾卤薄有玉辇、导盖、盥盆、拂尘、唾壶、马杌、交椅各一件,提炉、香合、水瓶各两件、仪刀和豹尾枪各三十支、各种大小、行制不同的伞盖共四十六件,寿扇等各种不同的扇共七十六,各种幢和幡共三十二件,各种式样的旌、金节、氅和麾共二十八件,各种八旗的纛和有不同代表意义的旗帜共有一百八十三面,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仪仗共一百一十二件,红灯六个。

接着是玉辂、金辂、象辂和革辂各一乘、宝象五头、导象四头、静鞭四根、仗马十匹、后护豹尾枪十支、仪刀十把。

皇帝法驾卤薄所陈列的仪仗与大驾大致相同,法驾卤薄中的玉辇,由金辇和礼舆代替,导盖、拂尘、盥盆各增加了一件变成了两件、唾壶减少了一个、仪刀、豹尾枪各减少了十把变成了二十把,五色华盖增加了十个变成了二十个,双龙扇十六柄增加了十二柄,五色金龙纛二十个,减少了二十个,钺、星、卧瓜、立瓜、吾杖、御杖、引杖等都由十六件变成了六件,减少了十件,其他的都与大驾卤薄相同。

皇帝銮驾卤薄,前面设有导迎乐,先是两根戏竹,接着是六根乐管、四根七孔笛、两根笙、两面云锣、一面导迎鼓和一副拍板。

依次是四御杖、四吾仗,立瓜、卧瓜、星、钺各四,十面五色金龙小旗、十面五色龙纛[2]、十面双龙黄团扇、十面黄九龙伞、一柄九龙曲柄黄华盖,接着就是皇帝乘坐的步辇了,皇帝的步辇后是持佩刀和执枪的大臣和侍卫。

皇帝骑驾卤薄出行时,首先在前列奏军中典雅庄重的音乐,间歇有比较清雅的音乐,乐器列有十六个铜器喇叭,大小各八个,八个唢呐,接着是两面云锣、两根龙笛、两根平笛、两根乐管、两根笙、四面铜鼓、“二金”[3]、两个“铜点”[4]等一些其他的古代乐器。

在骑驾卤薄中,皇帝可乘轻步辇或骑马,在轻步辇或嘛前面也有各种仪仗,与銮驾卤薄中相同,数量上有些微变化[5],轻步辇前面有十名佩刀大臣导路,后有俩名佩刀护卫,护卫后跟着是豹尾班侍卫,其中执枪者十人、佩仪刀者十人、佩弓箭者十人。

以上各等卤簿中,大驾卤薄用“以郊飨上天,临驭九伐”[6],在郊祀大典,万寿、元旦、冬至三大朝会及诸典礼才陈设大驾卤薄。

出行时执事人员执以上各种法器按序排列好,由公卿奉引,大将军骖乘,太仆驭车,加属车八十一乘;法驾“以祭方泽、祀明堂、奉宗庙、籍千亩”, 在北郊大祀和社稷祭祀时天子乘法驾卤薄,出行时由京兆引奉引,侍中参乘,奉车郎御之,有属车三十六乘;銮驾卤簿在天子行幸皇城时摆成;在大阅军队时,骑驾卤薄陈于宫门外,在军营暂停时,皇帝骑驾卤薄中晨时奏唢呐乐,晚上奏典雅庄重的军乐。

三、结语以上内容描述了乾隆朝时期五辂和各种辇舆具体的行制及特点,比较了清朝天子四等卤薄的异同,天子仪驾规模的庞大,从中可窥见一斑,如大驾卤薄从导盖到红灯等仪仗、法器的排列,各等大臣和侍卫,再加上天子乘的车辂,整个场面逶迤数里,前后不能相望,可谓是浩浩荡荡。

其次,是清朝天子车辂规制的严格性,五辂从显要部分的装饰到幨帷的颜色和绣纹到各自使用场合的不同,都有严格的区别和规定。

乾隆朝的车马礼制由康雍时期继承而来,并发展到顶峰,这一方面与统治者的大力提倡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当时学术界礼学研究的繁荣是分不开的,乾隆朝关于这方面的文献记载最多。

古代皇子或大臣代替皇帝出行时的仪仗和过程是怎样的

清宗天聪六年定仪仗之制,凡国中往来前旗三对,伞二柄,校尉六人,甚简。

自天年改元崇德,始定御仗数目及品官仪从。

迨世祖入关定鼎,参稽往制,量加增饰。

原定皇帝仪卫有大驾卤簿、行驾仪仗、行幸仪仗之别,乾隆十三年,复就原定器数增改厘订,遂更大驾卤簿为法驾卤簿,行驾仪仗为銮驾卤簿,行幸仪仗为骑驾卤簿。

三者合,则为大驾卤簿。

而凡皇后仪驾、妃嫔仪仗采仗以及亲王以下仪卫,均视原定加详。

兹依乾隆朝所定者标目,而以原定器数及崇德初年所定者附见于后。

又太上皇卤簿、皇太子仪卫,皆一时之制,非同常设,亦并著于篇。

庶考因革者,得以沿流溯源,详稽一代之制焉。

古代皇帝坐的骄子叫什么

銮驾,又名銮舆,指皇帝的车驾。

后来逐渐演化,由古代帝王出巡的仪仗队伍简化而成。

满意请采纳

声明 :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联系xxxxxxxx.com

Copyright©2020 一句话经典语录 www.yiyyy.com 版权所有

友情链接

心理测试 图片大全 壁纸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