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孔子雕像的作文
孔子雕像 一进学校大门,便可以看见一座雕像,我一眼就认出那是孔子的雕像。
它由三块巨大的青石组成,这些青石是从外地由三辆大卡车运到离石师专的,然后又由两辆大吊车吊到已经修好的地基上,价值好几万呢
他穿着灰白的衣服,头上用布包着,还有着长长的白胡子,手里捧着一本竹笠书,彬彬有礼。
他双眼炯炯有神,紧合着嘴巴,严肃的看着前方,好象观察着大家的言行。
在他背后是一座用青石雕成的山,山后面写着:孔子(公园前551年—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派创始人…… 雕像的地基是黑色的,周围有四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四个梯子,意思是让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
周围还有四个扇形的花坛,里面种有红颜色的红叶小檗,还有绿色的小草。
在雕像周围,还安装有夜灯,它的用途就是在夜间照明,把孔子像照的明明亮亮,让人们在晚上也能清楚的看见他。
把孔子雕像建筑在校门的正前方,也正是为了让大家一进校门就以看见他,让同学们向他学习。
多么伟大的孔子啊
描写孔子雕塑外貌的句子怎么写不少于100字
他穿着灰白的衣服,头上用布包着,还有着长长的白胡子,手里捧着一本竹笠书,彬彬有礼。
他双眼炯炯有神,紧合着嘴巴,严肃的看着前方,好象观察着大家的言行。
在他背后是一座用青石雕成的山,山后面写着:孔子(公园前551年—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派创始人……
用几句话描述一下孔子的雕塑
他穿着灰白的衣服,头上用布包着,还有着长长的白胡子,手里捧着一本竹笠书,彬彬有礼。
他双眼炯炯有神,紧合着嘴巴,严肃的看着前方,好象观察着大家的言行。
在他背后是一座用青石雕成的碑,碑后面写着:孔子(公园前551年—前479年),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派创始人……雕像的地基是黑色的,周围有四个台阶,每个台阶有四个梯子,意思是让他的学生从四面八方涌来。
周围还有四个扇形的花坛,里面种有红颜色的红叶小檗,还有绿色的小草。
在雕像周围,还安装有夜灯,它的用途就是在夜间照明,把孔子像照的明明亮亮,让人们在晚上也能清楚的看见他。
可以把孔子塑像比喻成什么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可据此比喻为:圣人之像
人文题目:很多高校有孔子塑像的原因或用意
孔子代表的不只是他一个人,还代表着一种文化,一段历史。
他已经成为了一个象征。
一个文化兴起的象征——儒家。
儒家的思想是影响广大的。
始于春秋,西汉以后,逐渐成为我国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学派。
《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游文於六经之中,留意於仁义之际,祖述 尧 舜 ,宪章文武 ,宗师仲尼 。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奏启》:“必使理有典刑,辞有风轨,总法家之式,秉儒家之文。
”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一编第四章第九节:“ 孔子 学说含有多面性,所以儒家学派总能适合整个封建时代各个时期的统治阶级的需要,从 孔子 学说中演绎出各种应时的儒家学说来。
” 儒家经典形成于孔子时代,但是不同时代对儒家经典的解读有很大的不同。
儒家思想对中国,东亚、东南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奉儒学为官学的最后一个王朝大清帝国被民国取代以后,儒家思想受到了外来新文化最大限度的冲击,不过在历经多种冲击、浩劫乃至官方政权试图彻底铲除儒家思想之后,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国社会一般民众的核心价值观。
同时,儒家思想是东亚地区的基本文化信仰。
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
伦理学上儒家注重自身修养,其中心思想乃“仁”,意谓人与人之间应注重和谐的关系。
对待长辈要尊敬尊重;朋友之间要言而有信;为官者要清廉爱民;做人有自知之明,尽份内事,“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统治者要仁政爱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对待其他人要博爱,“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吾老,及人之老”。
对待上司要忠诚,“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对待父母亲属要孝顺,“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人要有抱负而有毅力,“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尊重知识,“朝闻道,夕死可矣”,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及“君子远庖厨”推己及人的思想。
在政治学中,儒家政治思想是“仁政”、“王道”以及“礼制”,其理想是“大同”、“大一统”,其政治学主要阐述君臣关系、官民关系。
孔子“君事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孟子“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人之大行也”,是儒家政治学的代表性主张。
在现实政治的问题上,儒家要求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双方都要承担义务,从理论上说,被统治者有权利反抗不正常承担义务的统治者。
“仁政易行”则提倡分清“不能”与“不为”之间的区别,即“不去做”与“做不到”之间的差异。
而其“无恒产,因无恒心”也体现了民本思想。
在国际政治方面,儒家主张“华夷之辨”。
华夷之辨在古代促进了中原先进文化的传播,在近代则成为中国现代化的障碍。
儒家有一个重视编修历史的悠久传统。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论语·述而》)。
但是孔子编修《春秋》,不单纯记载史事,而且也通过遣词用字的方法,借此以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称之为“微言大义”。
由于历代儒家学者的努力,中国的编年史从公元前841年(西周共和元年)开始,一直到今天,一年也没有中断过。
所以说孔子的儒家学派在史学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塌所记录的史实对现在人有一定的影响。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儒家重义轻利,重官轻商,重本抑末,与现代商品经济不相适应。
儒家典籍《礼记》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是儒家思想大道之行的描述。
孔子儒家学说对东亚的影响是很大的。
儒学和汉字、律令以及佛教一样,很早就传播到周围国家,并对那里的思想和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韩国和日本,伦理和礼仪都受到了儒家仁、义、礼等观点的影响,至今都还很明显的。
在韩国,早在公元1世纪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诵《诗经》和《春秋》等儒家典籍,这说明儒学早已传入朝鲜半岛。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非常重视儒学,把它视为维护秩序、加强王权的思想武器,采取各种措施加以引进和推广。
高句丽于372年设立太学,传授儒家学说。
百济于4世纪建立儒学教育制度。
儒学在新罗传播,大约在6世纪。
新罗统一后,进一步发展儒学教育,在中央设立国学,置博士、助教,招收贵族子弟传授儒家经典。
为了推动学习儒学的热潮,国王甚至亲“幸国学听讲”。
与此同时,还向中国派遣留学生,其中一些人考中状元,出现了一些著名儒学者,如强首、薛聪、金大向、金云卿、金可纪、崔致远等。
高丽王朝建立后,在首都开城设立国家最高学府国子监,在地方十二州设立乡校,广泛推行儒学教育。
958年,高丽开始举行科举,把儒家经典列为主要考试科目,从而推动了儒学迅速发展,并且出现了私学(私塾)。
12世纪初出使高丽的徐兢称赞朝鲜半岛儒学之盛说:临川阁藏书至数万卷,国子监里“选择儒官甚备”。
大街小巷上经馆和书社三三两两相望。
少年们聚集在一起,跟随老师学习经书。
年岁稍长者,便自己找志趣相投的朋友,借寺观之类的地方讲习切磋。
社会各阶层的子弟,都“从乡先生学”。
朝鲜王朝时期,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十分重视儒学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学,把它视为维护封建统治的舆论工具,极力加以推广。
朝鲜王朝的儒学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两种形式。
官学系统,中央设成均馆,是为国家最高学府。
另外在首都汉城还设有中学、东学、西学和南学等四学。
成均馆和四学是中央直接管辖的教育机关。
地方各道和邑设有乡校。
这些学校都由国家提供一定的土地和劳动者,用以作为办学的经费。
私学是各地的儒家学者创办的私塾或书堂。
私学日益发展,成为朝鲜王朝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影响。
朝鲜王朝通过科举,选拔人才,任用官吏。
科举分文、武两科。
文科考试须经三榜,考试科目主要有儒家经典以及有关现行政策和各种形式的汉诗。
武科也进行三次考试,考试科目除兵学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
总之,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在朝鲜王朝的500年间,起到了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儒学传入日本,大约是在5世纪以前。
据《古事记》所载,百济的阿直岐、王仁是最早来到日本的儒学者,并且带来了《论语》和《千字文》等儒家典籍,他们还都曾作为皇太子菟道稚郎子的老师,讲授儒家学说。
继体天皇时期(507—531)曾要求百济国王定期向日本派遣五经博士,传授儒家思想,于是儒家迅速发展。
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十七条宪法”,主要体现了儒家思想,甚至所用的词汇和资料亦大多是取自儒家典籍。
“冠位十二阶”是以德、仁、礼、信、义、智为基本位阶,再各分大小两等,如大德、小德,共成十二阶。
“十七条宪法”的宗旨是强调“君主至上”。
如“国无二君,民无二主,率土兆民,以王为主”,“群臣百僚,以礼为本”,“承诏必谨”等,均反映了儒家的政治思想。
圣德太子还多次向中国派遣使节和留学生,积极摄取中国文化,于是儒学迅速发展,并逐渐成为贵族官僚必修的教养。
在日本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化改新,也是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而发生的。
大化改新的首领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都曾受教于中国留学生南渊请安和僧旻等人,并在他们的协助下制定了改新蓝图。
701年制定的基本法典《大宝律令》对教育设专章(“学令”),规定中央设太学,地方设国学,各置博士、助教,招贵族子弟,授以儒家经典,其中《论语》和《孝经》为必修科目。
757年,孝谦天皇下诏,令全国每家必备一本《孝经》,奖励“孝子”、“贞妇”。
701年,日本开始祀孔。
768年,称德天皇敕称孔子为“文宣王”。
藤原基经当摄政时(877—890年),“敦崇儒术,释奠之日,率公卿拜先圣,使明经博士讲周易”。
由于统治阶级的积极扶持和奖励,这时儒学在日本已经超出贵族官僚上层社会范围而普及到各个阶层。
南北朝时代,程朱理学传入日本,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
但由于佛教的影响,儒学未能取得优势地位。
只是到了德川时代,适应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儒学(朱子学)才摆脱了佛教的压制,达到空前繁荣的极盛时代。
德川幕府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统治,把全国人民分为士、农、工、商四个等级,实行严格的等级身份制度。
因此,需要一种维护身份等级制度的御用思想,而儒学的“名分论”正好适应了这种需要。
于是,儒学(朱子说)被规定为官方哲学,成为德川幕府的正统思想体系。
藤原惺窝于1590年著《假名性理》,是最早用日文宣传宋儒“理性”的著作。
后来受德川家康的召见,并为其讲授《大学》等儒经。
1599年著《四书五经倭训》,使他成为日本第一个根据朱注而用日文字母训读《四书五经》的儒学家,被认为是日本“朱子学之祖”。
藤原惺窝有门徒150余人,其中林罗山、松永尺五等都是日本著名朱子学家。
林罗山历任儒官,作过将军的侍讲、顾问,参与幕政。
他提出了一整套的思想理论,以维护封建秩序。
他在《经典题说》中写道:“天自在上,地自在下,上下之位既定,则上者贵下者贱。
自然之理所以有序,视此上下可知矣,人心亦然。
上下不违,贵贱不乱,则人伦正,人伦正则国家治,国家治则王道成,此礼之盛也。
”林罗山以“天人相关”、“天人合一”的说教,把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合而为一,从自然界法则引伸出人类社会的现存秩序,从而把社会的“上下贵贱之别”说成是合理的、永恒的。
林罗山以儒学理论维护德川幕府的封建统治,发挥了巨大作用。
儒学在越南文化中也产生了很大影响。
东汉末年,广西人士燮游学洛阳,研究左传、尚书等典籍,后来任交趾太守40余年。
据《越南四字经》说:“三国吴时,士王为牧,教以诗书,熏陶美俗。
”说明早在三国时期越南人就受到了儒学教育。
10世纪,越南独立以后,各王朝的典章制度大都取法于中国,政府选拔人才也采取科举制度,以诗、赋、经义等为考试内容。
13—14世纪之交,越南人以汉字为素材,运用形声、会意、假借等造字方式,创制了越南民族文字,称为“字喃”。
此后,中国儒家典籍大量传入越南。
宋元时期,越南刊刻过不少儒家经典和汉译佛经。
出现了不少明经的儒家学者。
15世纪初,明成祖曾下诏,以礼敦致越南各方面人才到中国来,其中包括明经博学的儒学者。
可见儒学在越南的影响之深。
不仅仅是亚洲,对欧洲也有一定的影响。
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首次将《论语》翻译成拉丁文,1687年利玛窦译本在法国巴黎出版。
以后《论语》被转译成法文、英文等。
1691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李明从中国回到法国,出版了《中国近事报道》和《论中国礼仪书》,向西方世界介绍东方的儒家思想并批评西方的堕落。
在现代教育中,仍有很多方法与理念来自于孔子或他的学生们的著作。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等。
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台湾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崇文”、注重教育是儒家思想也是华人的基本价值观之一。
■大众儒学,是一种新的新儒学研究派别,是当代和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概念和定义是刘周在“全世界都来践行大众儒学,促进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建设(倡议书)”和“刘周倡议书答疑”中首次提出的。
大众儒学的主要观点是: ●儒学的核心是仁和礼。
仁就是以“爱人”之心推行仁政,使社会成员都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礼就是用“正名”(即道德教化)的方法建立社会的道德秩序,使社会成员对自身的社会地位都有稳定的道德认可和道德定位。
社会成员普遍享有生存和幸福的权利,就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社会成员普遍认可社会的道德秩序,遵守符合自身具体情况的道德规范,造反作乱就没有道德依据(即没有意识形态基础)。
社会成员既没有造反作乱的必要,又没有造反作乱的意识,社会就可以长治久安。
所以儒学是一种超越社会形态和阶级形态的社会统治方略和社会管理学说。
儒学在历史上曾经作为我国奴隶社会某些诸侯国在某些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同时又是我国整个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一史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仁和礼的关系是仁礼一体。
不讲仁只讲礼,礼就不会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就会遭到反对;不讲礼只讲仁,社会成员不受道德约束,就会由思想上的无政府状态引发现实中的无政府状态。
所以仁和礼是不可分的。
社会发展会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变化,礼的一些具体内容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予以改变和调整,这种改变和调整是仁的体现。
●儒学“仁礼一体”的体系中包含了法的内容,礼和法应该很好的结合。
礼的作用主要是预防犯罪,法的作用主要是惩罚犯罪。
对犯罪个体的惩罚不是法的全部意义,惩罚所能产生的社会影响(即能不能从总体上减少全社会的犯罪)才是惩罚的主要目的。
建立分层践行的“以礼为体,以法为用”的礼法体系,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儒学“民贵君轻”的思想,表明儒学不是把“君”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而是把“民”(即人民大众)置于自己学说的中心。
儒学对“舜娶而不告”和“汤武革命”的赞成,表明儒学不是片面维护居上位者的利益。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内涵一方面是: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一方面则是:君守君道是臣守臣道的前提,父守父道是子守子道的前提。
所以,在居上位者违背仁和礼的时候,居下位者是可以采取积极的或消极的手段来维护仁和礼的。
所以,儒学的本质就是大众儒学,其根本精神是维护国家社会的和谐运行。
儒学不仅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统治和社会管理学说,而且与近代以来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乃至民主革命学说和共产主义说都是兼容的。
●儒学“礼之用和为贵”的思想,表明礼的最高境界和最高目标,就是创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暨全社会的和谐。
儒学认为,践行仁礼和维护仁礼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汤武革命”和“舜不告而娶”的目的是“复礼”而不是作乱。
所以,他们不是在破坏和谐,而是在恢复被破坏了的和谐的基础。
所以,“汤武革命”与“克己复礼”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创造和谐、促进和谐的行为。
儒学承认一切人(尤其是居下位者)的维护仁礼的责任和权利,可以使人们(尤其是居上位者)在违背仁礼方面,不致走得太远。
可以使人们在破坏和谐基础的道路上,不致走得太远。
因此,只会对维护社会和谐产生积极作用。
它同时也表明礼的根本精神是:不同地位的人们之间的相互协调和相互尊重。
所以,儒学文化是一种和谐的文化。
立孔子的雕像,不光视作一件艺术品,更是希望当今学生可以继承与发扬孔子儒家文化,中国文化。
不断改良发展传承发扬。
毕竟在中华五千年的发展史上,儒学思想不像是元青花,仿佛一出生就是成熟的少年,而是在中国的发展中不断变化,不断完善的。
关于孔子的名言有哪些
双襟抱礼,两鬓斑斑。
一生辗转,华泽后延。
这就是孔子,一代士大夫,一代中国真正称得上的学者,一个在后人心中永恒的智人。
古往今来,文人武将,迁客绿林,多喜名利。
功利所至,心性相随。
孔子,自幼聪慧,十三四岁,作诗成对。
饱读精览,年至十五,治学不悔。
长夜青灯,韦编三绝。
春来冬往,三月不知肉味。
窗外喜雨,引为知己。
生根催发,相应成慰
孔子,虽三十而立,盛名远飞。
诗书礼乐,细细研推;广见贤人,谦纳博维。
喜得弟子,仅以半肉为媒。
仁义施教,感邪改归。
学徒之所疑,躬答亲教诲。
大家风范,史见青垂
噫,弟子虽好,难知我意。
生逢乱世,礼坏乐崩。
诸国交战,百姓苦痛
世间皆醉,怎敢独醒
学门欲谐,世间欲需平兴。
遂驾起马车,几出杏坛,周游列宗。
伴愚君左右,与狼臣共舞,忍辱负重
怎奈奸臣相逼,治国平天下,有负黎民苍生
归来兮,弟子满庭,官至显贵,否极成幸。
自叹人生知天命。
遂教育之欲更浓。
官宦子弟,八方远朋,多拜读于此,至此隆中孔学兴。
这就是孔子,一个不折不扣的孔子。
自古英雄多寂寞,惟有圣贤识英雄
与其让自己成为一个英雄,不如将自己打造一个圣贤。
无意苦争荣,他只想用自己的所学和行动去恩泽百姓;又何须去留名,只想教诲好自己的弟子以惠及众生
但自春秋以来至今,他承受了太多的横加指责与别有用心评判的不幸。
孔子,我认识您,我引您为千古知音
您代表了草根,也代表了贤君。
您融汇了国之德本。
世事的沧桑与人性的洗炼并不能将您消沉
在冬日,您如冰雪之雕,欲刻欲晶莹;在夏天,您如万物之根,俞发俞深蓬
孔子,您是天人合一的象征。
您非中庸,您倡行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您也并非神,不是万能。
百姓对您最懂,所以我们尊您为圣
真正的人格是能够让人感动而守墓六年的;真正的思想是穿越时空,是值得起人们的对对错错、又经得起人们的指指评评
有人说您南飞了,我想那是因为您超越了国界,您属于全天下的百姓。
感受着您沿袭到今日的教诲,我不禁向您鞠躬致敬
以您为榜样,去实现自己应有的价值,日夜兼程
孔子,今世不能与您高山流水,我愿化作鬼,与您再爱爱恨恨
四二千五百年前,来自泰山山脉的北风吹动着一位倚仗凝思的老人的衣角,但风中这位鲁国的国公依旧一丝不苟,这种庄严在风动的夕阳中与相邻的泰山辉映在一起,多少个斗转星移后迎送着一个个朝阳。
他就是中国的.华人的.世界的万世师表,思想家.教育家孔子。
每一位伟人的显现,都伴随着天降大任前的磨砺。
孔子的一生无疑是一次人世间的苦行。
他出自高贵的氏族,却要面对卑微的现实,他创始了深邃仁厚的思想,却要应对肤浅险诈的世事。
年少时的孤苦没有湮灭他高远的壮志,中年的挫折没有击败他不屈的斗志,晚年的离丧没有扰垮他思想的升华
他三十而立办教育,开私人学堂,使贩夫走卒.渔樵农夫可以走进学堂捧起书,他“有教无类”的思想使中华民族的知识传播突破了阶层的鸿沟,他“因材施教”的方式给知识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使知识走入民间.走入大众。
是他让中华民族成为了“全民有知”的民族,他这个两千五百多年前的个人壮举,让我们民族迅速的超越了当时其他的以阶层或种姓决定知识走向的民族,给中华民族若干年后汉代和唐代的腾飞,积蓄了雄厚的知识能量
这位慈祥的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亿亿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
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
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
不朽的思想总是与时俱进,孔子这位鲁国的老人,这位为教育的实施,为正气的传播,为治国方略的施展而努力的伟大先哲,他的思想在21世纪的今天依然焕发着耀眼的光芒,同时被时代赋予了新的含义。
当今的世界“文明的冲突”随处可见,局部的战火弥漫着硝烟,纷乱的动荡使生灵涂炭。
我国国内因社会转型而带来的问题亦急需解决。
当今的时代最需要什么
需要“和谐”
而孔子的理想不正是贫富平均.重视民生的个守本分的和谐社会吗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这与我国现阶段追求的缩小贫富差距,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又是何等的契合
二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弹指一挥,孔子的思想却永立东方,并已走向世界
为了表示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有人提出了塑孔子像,以之表示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于是就有了圣人孔子,布
这种行为实际上跟当今浮躁的社会气氛有关。
对传统文化的尊崇流于表象,好像一定要有一个直观的形象才能表明我们尊重传统文化一样,塑像外表是孔子,但里面确是一片虚无,经不起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