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赞美中医的句子
1. 中医文化历久,独具特色。
一汤,一根银针,常常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因而,中医一直被认为是世界上最神秘的医学之一。
”中医药能生生不息数千年,至今还能够存在并不断发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临床有效。
中医药能受到广大患者欢迎,也是因为其临床有效。
2. 外国人对中国的“食文化”赞叹不已,惊叹中国人精湛的厨房十八般武艺,却不可浪费时间学习。
对于中医学,老外瞪大眼睛,翘起大拇指:中医三指在手腕上一搭,病情枝枝蔓蔓一清二楚;细细银针轻轻一扎,腰酸背痛无影无踪;司空见惯的茎叶花果,妙手熬出一碗本酽酽药汁,悠悠苦香中痼疾即去。
3. 中医学的经验,除了拜师以外,认真研究《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典著作,也是十分重要的。
这些古典,本是在师徒相授时的教材,最适合于在临床上讲和学。
因为,很多讲的是“所当然”,讲的是“是什么”,所以,在临床上抓实例,识证认方,尤为适宜。
经验性强,也使中医学变得内容十分丰富。
各家的学说,各家的经验,有的用药峻重,有的处方平正,有的擅用寒凉,有的则擅用温热。
这无疑给中医学平添了几分魅力。
4. 在追溯中药学的历史可知,“世间百草皆入药”,是人类逐步认识自然和总结实践经验的产物。
这在《史记》中可以找到证明:“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
”神农氏生活的时代大约是中国原始社会的农耕时代,虽然神农氏究竟是为了寻食还是寻药而尝百草这一点仍有疑问,但它都生动地说明中国传统医学是建立在对自然的认识基础上的。
因此炎帝神农氏与黄帝、伏羲被后世共尊为中华医药始祖。
5. 近几十年来,中医在海外尤其是在西方发展迅猛。
从某种角度看,这显示了传统医学与占主流的西方医学的一次互补,也是中医的魅力所在。
实际上,中医与西医在海外的相遇已有几百年了;奇妙的是,我们这一历史中,始终可以感觉到隐含在中医里的那种柔和似水的力量。
6. 传统文化里面还有一家,那就是医家。
医家不仅是一种医疗技术,也是一种文化哲学。
中医是崇尚阴还是崇尚阳呢
其实中医是讲阴阳平和、阴阳不偏的。
可以说中医是阴阳哲学的最佳体现。
中医说一个人有病了,那是阴阳不和。
怎么治病
就是调和阴阳。
病治好了就是阴阳调和了
有人攻击中医就说一个阴阳太简单了
其实越简单的东西越接近事物的本质。
中医是一种阴阳中和的文化
应该在我们中华文化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7. 中医看病,望、闻、问、切,其沉静、智慧的目光,纯净入定,全神贯注,病人宛如接受长者的爱抚,药理与哲理潜移而至,心灵欣然感应。
药物可以驱邪祛病,哲理可以神爽疗心。
中医将哲理药理融汇贯通,既医形体更疗精神,可谓标本同治。
8. 据最新的一次调研表明,中医药在德国发展很快,54%的德国人在某种程度上曾用过草药,95%的德国人听说过草药,50%年龄在20—30岁的人曾受其医生推荐而使用过草药。
10年前英国各地的中医诊所还在800家左右,今天这一数字至少达到2000家。
美国的哈佛大学、英国的剑桥大学都设立了一个专门从事中医研究的机构。
从以上不难看出西方越来越多的医生开始认识到中医的疗效,在西医占据主流的发达国家,神奇的中医必将带来医学新的一场革命。
9. 据美国《侨报》报道,中国传统医术针灸正逐步受到美国军方的重视。
美国陆军医疗司令部高薪招聘中医针灸师为官兵解除病痛,同时针灸也被纳入了陆军跨学科疼痛研究的范畴。
此次招聘的针灸师共有4名,被录用的针灸师将在美军基地为官兵提供针灸治疗服务,同时参与军方有关跨学科疼痛治疗的研究工作。
军方公开招聘中医师进入联邦公务员体系尚属首次。
这则招聘启事刊出后,一时间引起了华人世界的极大关注。
10. 中医博大淳厚的情义常常令人感动。
孙思邈的《大医精诚》篇,开宗明义提倡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要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
进而论述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精与诚。
精,指专业熟练;诚,指品德高尚。
提出为医者必须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每次诵读都是一次灵魂的洗礼。
11. 中医药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组成部分。
中医药学是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土壤中萌生、成长的,中医药学在这种文化氛围中能够自然地得以普及。
12. 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
你用低调的华彩彰显着永恒不变的魅力,你用盛放的瑰丽谱写着一个又一个神奇。
你的仁爱惠及神州各地,你的威名响彻四海诸地。
我们因你聚在了一起,不管天南海北,民俗差异。
为了共同的信仰,为了不朽的神奇。
我们把青春献给了你,我们把热情献给了你。
厚德博学,继承创新。
杏林载誉沈水之阳,药院飘香辽东之滨。
一校三区四院,南药北医创神奇。
今日苦读为中医,明日必将悬壶济世,誉满杏林。
13. 中国古代自然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组成,它们统一有序由相互联系。
世间百草皆有属性:寒热温凉,辛酸甘苦咸。
四气五味,各有所司。
人也是自然之子,有五脏六腑、七情六欲。
以自然之物、自然之法,医自然之身。
古朴的哲学思想滋润了神奇的中国医学。
于是,五千年来,一根针,一把草,护佑了千千万万炎黄子孙。
14. 读《诗经》、《离骚》常常折服于古人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读《老子》、《庄子》又被其思想之美震慑。
及至接触中医学,读《黄帝内经》等中医经典,其文言精辟,哲理深奥,处处闪烁着医学与自然的浑然一体,仁慈博爱,持重至诚;在语言之美、思想之美之上方知宇宙之美、智慧之美。
15. 神秘的东方国度,古老的东方传说,千年岁月的砥砺,万病回春的神奇,共同造就了国医。
让我来歌颂你,我的中医。
你用仁心仁术抚去了疾患的病痛,你用儒道医德带来了康复的福音。
你的精髓,广为传诵。
你的经典,终生铭记。
草长莺飞,奇葩绽放百草园。
鸢飞鱼跃,龙腾虎啸杏林院。
16. 中医强调辩证施治,重视病人个体差异。
虽然同是慢性肝炎,病程长短不同,通过辩证进行不同的治疗,而不是千篇一律地按照化验去治‘大三阳’。
气滞血瘀者,当以祛邪为主;气虚血滞者,当以扶正为先。
”这些理论体现了中医辩证施治的原则,看中医不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
而是根据病人的体质、体征,结合天时、地理、病史等诸多社会因素确定症结和治疗方案,这就是著名的三因理论“因人、因时、因地用药”。
17. 《本草纲目》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医学所取得的最高成就,是取之不尽的中华医药学知识宝库,素享“医学之渊海“、“格物之通典“之美誉。
其涉及内容极为广泛,如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及历史学等方面都有一定的成就,所以可以说是一部有着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自问世以来,一直以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雄姿独占中国古代药学之鳌头,成为中国古代药学史上部头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巨著,曾被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誉为“中国的百科全书“,成为历代医者和读书人孜孜以求的必修书。
18. 认识中医学是从认识中医师开始。
说起中医师许多人会联想到神闲气定、鹤发童颜、道风仙骨,中医师大都长寿这是不争的事实,这是因为中医符合自然之道、养生之道。
中医的许多思想现在看来依然是前沿的,许多治疗手段和方法现代科学依然不能破解。
中医强调上工治未病,以养生保健为先,两千年前就形成的养生观与兴起于二十世纪末的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不谋而合。
19. 中医学最初始于原始社会的神农氏尝百草,到战国时代已很先进。
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中医四步诊脉法。
东汉末年的华佗擅长外科手术,有胆量用外科手术治疗曹操的偏头痛,至于为关云长刮骨疗剑毒,那是众所周知的佳话。
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批先贤将中医学从一个高峰推向另一个高峰,给中国灿烂的文明又添上光彩四溢的一笔。
20. 两千年前的《八十一难经》明白写着,用针刺“俞”位,即可止痛。
古人还有四总穴歌:“面口合谷收、头顶寻列缺、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意思是只要扎对合谷、列缺、委中、三里等穴位,相应部为的病痛即可针到病除。
而早在2400多年以前,神医扁鹊用针灸治好国太子的“尸厥”,让太子起死回生的故事,则几乎家喻户晓。
几千年的医疗实践证明,针灸可以治疗300多种疾病,对100多种疾病疗效较好。
21. 中医几千年的发展史,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作为中国传统科学技术的代表和传统文化的结晶,中医创造了世界科学史上的两个奇迹,一个是历史的奇迹,中医为中国人民繁衍生息的医疗保驾护航;另一个是现实的奇迹,为那些患有疑难怪病的病人解除痛苦。
也许有人要问,中医是什么
我们说中医是朴素的辩证法,是劳动人民经过两千多年以来积累的与各种疾病做斗争经验的总结,中医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同时也是具有最完整理论体系的科学,它的理论对其它学科和人类生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2. 中医学是以关注病人的生存质量为出发点,从望、闻、问、切等四诊信息的收集到临床疗效的评价无不基于病人的主管感受,因此更能体现出祖国医学是把病人当作“人”而不是“病”来进行临床诊治的。
国内有126岁长寿老中医吗? 所谓养生,不是刻意追求的。
一切顺其自然,良好的作息、健康的饮食
中医养生崇尚”自然“二字。
但养生并不是完全为了”长寿“,养生为的是”健康“。
健康未必能长寿,但是若要长寿,则必须得健康。
名老中医谈养生 教你如何长寿
曾任甘肃省中医院院长、甘肃省针灸学会会长等职。
著名针灸专家、主任医师,有陇原神针之称。
张老年已八旬,却鹤发童颜、思维敏捷、耳聪目明、步履稳健,至今仍坚持带徒传艺、治病救人。
张老曾患过数次重病,并经历过三次手术创伤,但身心依然健康。
张老养生讲究调摄心神、运动肢体、生活规律、无病预防、节欲养神,他的养生方法颇值得我们借鉴。
\\r 一、调节心神,保养正气\\r 人生活在大自然中,受自然环境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外界因素的刺激可以导致七情变化而发生疾病。
人不可能与世隔绝,关键是如何正确对待外界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认为只有注重精神调摄,才能保持人体正常协调的生理活动,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所以心理上保持平衡、精神上保持乐观,节制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祛除不正常的欲望和名利思想,使真气充盈内守,就可减少疾病。
\\r 遇事不怒,笑口常开,是大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我性格暴躁,对看不惯的事易发火动怒,但多采取节怒的办法,以免怒而伤肝。
为了将往昔的忧愁变得淡漠,拟在早晚做太极气功,以使意守丹田,排除杂念,保持心神宁静,真气内存。
茶余饭后看电视、听广播、欣赏音乐、京剧等,以消除精神紧张,驱散愁闷。
\\r 二、运动肢体,疏通筋脉\\r 我自幼形瘦体弱多病,14岁拜师学医,17岁练气功和拳术。
后因体质虚弱,根据老师指点,除坚持练气功外,主要是练太极拳、太极剑。
为保持功力,几十年如一日,坚持早晚各练半至1小时的气功、太极拳、太极剑。
这就是我延年益寿的原因。
\\r 运动保健就是经常活动,但要保持劳而不倦、动而有节。
我的保健格言是勤动身康健,常乐寿自高。
我除了早晚坚持锻炼外,平时经常外出活动,如上街买菜、饭后散步等,就是在病中或手术后体弱眩晕不能户外活动时,也采用练气功、室内活动、用手按摩腹部的办法来促进胃肠的活动,以助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排泄。
\\r 三、饮食有节,起居有常\\r 我一日三餐很有规律,饥而食、渴而饮,进食细嚼慢咽,细心品尝食物滋味。
饭前不生气,饭时少说话,不暴饮暴食、恣纵口腹。
饮茶是我的嗜好,喜欢茉莉花茶。
我认为清晨饮茶可醒、提神,饭后饮茶可除油腻助消化。
我反对食后睡卧的不良习惯,饭后当漱口、散步,用手按摩腹部。
\\r 四、无病预防,有病早治\\r 我主张安不忘危、无病先治、患病早治。
初生小病当及时治疗,切勿存在侥幸心理,一旦发生大病更应积极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不可思前想后、顾虑重重而增加思想负担,加重病情。
有病早治要合用药,切勿无病用药、小病大治和滥用补药。
素日无病,只要注意养生保健就可以了,不必妄用药物。
\\r 五、节制性欲,养精益寿\\r 性欲无度是养生之大戒。
只有节欲远房帏,才能保精固肾,利于健康长寿。
节欲并非违背生理需要而独房。
夫妻恩爱,和睦相处,相互关照,少生优育是有益于身心健康的。
老年丧偶,生活不便而孤独,再婚是很有必要的,既有益于精神上的寄托,又有益于健康长寿。
请问如何健康长寿 老中医王嘉麟讲述养生奇方
国家级的老中医王嘉麟老人在88岁的时候还在出诊工作,他是如何健康长寿的呢?一起去跟小编探究一下老中医的养生之道吧! 怎么才能长寿 耄耋之年,一头鹤发,耳聪目明,面色红润;单腿站立,双臂上举,身不晃腿不抖,一站就是三五分钟;每周两三次从北海公园后门进前门出,观景散步两个多小时。
他就是国家级名老中医——88岁的王嘉麟老人。
如今,王老退而不休,仍然坚持每周在北京中医医院出门诊,并亲自为患者做手术,且眼不花、耳不聋、手不抖,这都要归于他多年来坚持的调养之功,以致“今日受用,明日得益”。
88岁高龄仍在出诊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王老又来到他熟悉的诊室。
作为北京中医医院的肛肠病专家,他在这里已经工作了近60年。
虽然王老早已退休,但仍然坚持每周来医院出诊两天,每次他来的时候,诊室门口都早已排满慕名而来的患者。
王老出身于中医世家,17岁便随父学医,之后又师从名医学艺,医技日渐成熟。
1956年北京中医医院建院时,他第一拨进院参加工作,成为医院肛肠科的创始人之一。
现在他还是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评选认定的国家级百名老中医之一。
而与他前后脚参加工作的同龄人,有不少已相继去世,可王老除了坚持出诊、带徒、查房、手术外,还担负着肛肠学科带头人的重任,为祖国医学事业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
坚持几十年的养生之道 王老在十多年前患了冠心病,三天两头住院,74岁时还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但他仅用了两个月就恢复如常,坐诊桌旁,着实令人赞叹。
问起王老的调养秘诀,老人家笑着讲出了自己的养生之道。
心境恬淡虚无。
王老推崇“恬淡虚无”,认为养神要保持情绪稳定,不奢望荣华,不贪图享乐,对人以宽容为怀,多做善事,使身心接受良性刺激,有利于健康。
王老说自己一辈子都没有和人生过气,并将自己的养生之道总结为四个字:惠、气、和、畅,即做到“对同事帮、对朋友好、对家人疼、对病人爱”。
在徒弟眼中,王老在对待荣誉、地位、家庭和各方面的人际关系上都尊崇着“恬淡虚无”观,不因外物而劳心,不因私念而劳神。
早年间,同事之间为评先进、涨工资、晋职称产生争议,王老总是站出来“和稀泥”,劝大家退一步,凡事“和为贵”,是医院里有名的“和事佬”。
在几十年的行医生涯中,他不恃能、不恃老、不恃强;遇事不急不慢、不躁不乱;面对变化,不愠不怒、不惊不惧。
王老在生活中气定神宁,总是乐呵呵的,举手投足间,透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悲悯仁爱。
每当在街上碰见熟人,无论是老领导还是老病号,他都会停下脚步颔首抱拳,对于熟人的问好,总是笑着回一句“托您的福!” 王老说,人生不可能处处顺心、万事如意,千万别和自己较劲伤神,健康是最大的事。
“淡泊名利、乐观豁达”的恬淡虚无精神,也让王老显得面色红润、精神矍铄。
坚持气功“六字诀”。
王老在实施了心脏搭桥手术后,根据自己的年龄和体力,制订了一套调养计划:在控制饮食、降低体重来减轻心脏负担的同时,自编了一套“六字诀”气功,持之以恒练习,以调顺体内气血。
六字诀是一种吐纳法,通过呬(音si)、呵、呼、嘘、吹、嘻六种吐字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来牵动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并配合肢体动作来调整呼吸。
六字分别与脏腑对应,嘘对应肝,呵对应心,呼对应脾,呬对应肺,吹对应肾,嘻对应少阳三焦。
动作在注重呼吸吐纳、吐气发声的同时,配合了科学合理的动作导引,内调脏腑,外练筋骨,共同达到养生康复作用。
每日晨起,王老都会推开窗户,对窗静心练习。
同时,选择“金鸡独立”站功进行肢体锻炼。
历史上最长寿的人活了多久
最长寿的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来自中国--256岁根据切尼斯世界记录大全记录:报最长寿者国长寿气功养生家李庆远,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国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岁。
李庆远原籍云南省,90多岁时到四川省开县定居,一直到去世。
四川省开县籍的刘成勋曾于1925年专程拜访过这位老人,刘的采访回忆文章发表在1986年第六期《气功》杂志上,同时刊登的还有寿星李庆远口述的“长生不老决”约1000多字。
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报纸曾以“地球上最长寿的人”为题予以报道,但当时却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怀疑和否认,后来经多方考证,才得到证实。
据2000年统计,中国现有百岁寿星一万人,据联合国最新统计,全球老龄人口为6.29亿,占10%,2002年全世界百岁寿星共约21万人,平均百万分之33.39。
中国贵州的龚来发,1996年去世时147岁;四川青城山采药道人李青莲去世时154岁;伊朗老妇穆赫辛,1997年161岁;日本有个叫满平的,长寿242岁,妻 221岁,儿196岁,儿媳193岁,孙子151岁,孙媳138岁。
中国中医学者李庆远,1933年去世时256岁。
以上证明,人活到百岁、甚至二百岁已成就,无可非议。
又据《新民晚报》报道:据史书记载世界上寿命最长的人是英国的弗姆·卡恩,他活了209岁,经历了12个王朝,(但奇怪的是英国出版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中却未有记载,本书作者注)。
一般人的平均寿命究竟有多长呢
科学家们认为可以用以下方法来测算:一是按性成熟的年龄来测算,为14-15岁的10倍即140-150岁;二是按成长期年龄来计算,为20- 25岁的7倍即140-175岁;三是按细胞分裂次数来计算,为50次乘以细胞每次分裂平均周期2.4年即120岁。
比较多的专家倾向于第三种算法。
1994年2月在德国首都柏林召开的“衰老的分子观”讨论会上,在回答“人的寿命究竟有多长”这个问题时,与会的40多位生命科学家的答案是:从理论上讲人人都可以活到 110
论如何让人长寿
修大道,夺天命。
为什么中医中长寿者多
您好,这个一个是先天的,后天饮食习惯运动,具体的需要问本人的
求中央电视台关于养生长寿 的纪录片名字,我记得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一个北京有名的老中医,在国民党撤离
长寿之路
老中医解说怎么吃红枣能长寿
干红枣上锅蒸一下在吃最好,因为这样不但易于吸收也能减少干枣对胃的刺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