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挑选歙砚和徽墨
顾名思就是产在古徽州的墨。
“徽墨”的“徽当然指的是由省古徽州府所辖歙县、黟县、祁门县、休宁县、绩溪县、婺源县等“一府六县”组成的“古徽州”。
徽墨以松为基本原料,掺入20多种其他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
成品具有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及防腐防蛀等特点,宜书宜画,素有“香彻肌骨,渣不留砚”之美称。
徽墨的色泽可分为“焦、重、浓、谈、清”五个层次,墨色历千年而不褪,油墨黑润赛漆,淡墨丰韵如神;用于书画变化无穷,妙趣横生。
它的两面还镌绘各种图案,美观典雅,是书画艺术的珍品。
宣纸---原产地为中国安徽省泾县境内的丘陵山区(泾县古时属于宣州府,现属于宣州市管辖,因此称为“宣纸”)。
宣纸--品质纯白细密,柔软均匀,棉韧而坚,光而不滑,透而弥光,色泽不变,而且久藏不腐,百折不损,耐老化,防虫防蛀,故有“千年寿纸“的美称。
历代文人墨客书画名家无不珍爱喜用。
用宣纸题字作画,墨韵清晰,层次分明,骨气兼蓄,气势溢秀,浓而不浑,淡而不灰,其字其画,跃然纸上,神采飞扬,飞目生辉。
产生出特殊丰满的艺术效果。
端砚之乡广东肇庆(古称端州) 端砚,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 湖笔之乡在浙江湖州善琏镇。
湖笔是“文房四宝”之一,被誉为“笔中之冠”,湖笔之乡在善琏镇。
当地有笔祖蒙恬庙。
相传秦始皇的大将蒙恬“用枯木为管,鹿毛为柱,羊毛为被(外衣)”,发明了毛笔。
因此,善琏又称蒙溪。
善琏毛笔为何如此精良
有一传说是可信的:王羲之七代孙智永和尚,曾住善琏永欣寺,擅长书法,求书者门庭若市,写秃毛笔随即埋在庙旁,名“痊笔冢”。
解放前还留有遗迹,有千字文传世。
智永和尚在善琏与笔工切磋技艺,使毛笔精益求精。
自此,历代名师辈出。
据《湖州府志》记载:“元时冯应科、陆文宝制笔,其乡习而精之,故湖笔名于世。
”有一首诗说:“湖州湖笔妙无伦,还有能工沈日新,倘遇玉堂挥翰手,不嫌索价如珍珠。
”足见湖笔的名贵。
湖笔又称湖颖。
所谓“颖”字,就是笔头尖端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内行人称它为“黑子”。
“黑子”的深浅,体现锋颖的长短。
湖笔一般都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制而成。
善琏湖笔的成名,与元代大书画家赵孟頫有密切关系。
号称“日书万字”的湖州人赵孟頫,他对当地湖笔制作技艺,十分关心和重视。
据《湖州府志》载:他曾要人制笔,一管不如意,即令拆裂重制。
这种严格的质量要求,一直流传至今。
白居易曾以“千万毛中拣一笔”和“毫虽轻,功甚重”来形容制笔技艺之精细和繁复。
湖笔具备尖、齐、圆、健的特点,称为湖笔的“四德”,所以有“毛颖之技甲天下”之说。
“文房四宝”中的徽墨、宣纸、歙砚是我国享誉中外的文化瑰宝.徽墨是由松枝不完全燃烧生成的烟垢加工制成
xī、shè。
砚yàn。
一、歙1、读音一[xī]:吸气。
读音二[shè]:歙县名。
在安徽南部。
徽墨、歙砚著名。
2、字形演变(如图)3、组词:卉歙 醭歙 歙歙 歙肩 歙然 歙钵 歙习 张歙二、砚1、释义①砚台。
②旧时指有同学关系的(因同学常共笔砚,同学也称“同砚”)。
2、字形演变(如图)3、组词:砚池 砚滴 砚台 端砚 书砚 砚冰 风砚 水砚扩展资料一、醭歙[búxī] 泛指一切东西受潮而表面出现霉斑。
二、歙肩[xījiān] 犹言耸肩。
形容身子微缩,作恐惧、谄媚状。
三、歙砚[shèyàn] 砚台中的名品,是用安徽歙县、江西婺源县所产石料制成。
四、端砚[duānyàn] 用广东高要端溪地方出产的石头制成的砚台,是砚台中的上品。
五、砚蟾[yànchán] 蟾蜍形的砚滴。
置水其中,则自蟾蜍口滴水入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