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描写秋天大雁南飞的诗词有哪些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冥冥鸿雁飞,北望去成行。
谁言有百鸟,此鸟知阴阳。
寄声欲问塞南事,只见年年鸿雁飞。
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王维《使至塞上②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③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王湾《次北固山下④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范仲淹《渔家傲》⑤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忆秦娥娄山关》⑥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陆游《幽居》⑦风翻白浪花千片,雁点青天字一行。
——白居易《江楼晚眺景物鲜奇》⑧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
——陆游在《夜归》⑨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⑩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别董大》胡雁度日边,风雪迷河洲——李白《千里思》天山漠漠长飞雪,来雁遥传沙塞寒。
——贺朝《从军行》芦酒烧蓬媛,霜鸿捻箭看。
黄河古城道,秋雪白漫漫。
——李廓《送振武将军》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向北飞。
——李益《春夜闻笛》秋雁多夜飞,前群后孤来。
——梅尧臣《秋雁》初闻征雁已无蝉,百尺楼高水接天.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李商隐(霜月)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一剪梅)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中月自明.----------温庭筠(瑶瑟怨)
秋天大雁南飞的诗词
大雁又称野鹅,天鹅类,是有名的候鸟,它的老家是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雁热情十足,能给同伴鼓舞,用叫声鼓励飞行的同伴。
形状略似家鹅,有的较小。
全世界共有9种,我国有7种,除了白额雁外,常见的还有鸿雁、豆雁、斑头雁和灰雁等,在民间通称为“大雁”。
它们春天北去,秋天南往,从不失信。
作为寄情寓意的信使飞翔在苍淼的云天,传递亲友间或者是爱侣之间无尽思念。
因此鸿雁在远古先辈眼中,不仅是信使,更是隐喻了鸿鸪之志,寄托了先辈们思情高远美之愿望。
我国古代有很多诗句赞美它们,如“八月初一雁门开,鸿雁南飞带霜来。
”陆游的“雨霁鸡栖早,风高雁阵斜”;韦应物的“万里人南去,三春雁北飞。
”《南中咏雁》“孟春之月鸿雁北,孟秋之月鸿雁来”《吕氏春秋》等。
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
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雁,鸟类的一属,形状略像鹅,颈和翼较长,足和尾较短,羽毛淡紫褐色。
善于游泳和飞行。
常见的有鸿雁,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
[③]它们的老家在北方西伯利亚一带,因为北方的夏季日照时间长,食物丰富,敌害不多,非常适合哺育幼雏,所以,它们总是回故乡繁殖后代。
到了冬季,北方一片冰天雪地,由于找不到食物,大雁便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地飞向比较温暖的南方。
它们在那里能够找到丰富的食物,并躲过北国的严寒,同时开始交配。
等到春天到来时,雌雁孕育着成熟的卵,急急飞回北方产卵、抱窝,哺育后代。
大雁是长途远征的部队,极具能耐。
据说,大雁飞行时利用互相展翅拍打制造出的漩涡式的气流形成上腾力,能将整个鸟群抬升,抵御风阻,节省体力,同时又能加快速度。
因而,群雁总是队形整齐,排成“一字”或“人字”集体迁徙。
它们在远途飞行中常发出“伊呵,伊呵”的叫声,据说能鼓励同伴,甚至驱走敌人。
也许正因为大雁是候鸟,与季节气候的变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大雁意象的运用在叙写秋冬的古诗词中犹为多见。
“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张可久《秋风引》)“千里黄云百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高适《别董大》)……千古佳句,举不胜举。
而秋冬季节本身被赋予的萧条悲戚又给雁这一意象平添了不少忧思。
以雁写思——乡思,亲思,友思大雁定期南飞北返,尤其是春天来临,大雁奋力飞回故巢,很容易引发那些滞留外乡,归期未定的人对比自身,从而生发出无尽的忧思。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倍写游子深沉的思乡盼归之心,给令人心醉神迷的春江花月夜添上挥之不却的乡愁,纵然美景当前,不过倍添神伤罢了。
又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异”字写出边疆秋至,景色与家乡苏州的差异,从而引起了世人对故乡的思念。
雁朝衡阳飞去了,而诗人却只能长留边疆苦思家乡。
仿佛能听到诗人在感叹:“毕竟这么多年了,雁儿都回南方去了,自己什么时候能像雁儿一样回归呢
”真的使人肝肠寸断。
群雁群迁,鸣声相互呼应,好一幅壮观画卷。
但似乎古人更偏爱于离群孤雁。
也许是因为孤雁落单,没有了同伴的气流抬升,没有了相互的鼓励,飞起来更费力气,本来喁喁激励 的鸣声亦化作落寞寻伴之声,哀伤无比。
或许鉴于此景,古人也借孤雁表达对友人的思念。
诗圣杜甫就有一以“孤雁”为题名的诗,全诗如下: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近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鸦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首联描写落单的孤雁不饮水不啄食,只是飞着叫着,想念伙伴,颔联境界忽然开阔,运用对比手法,反映孤雁失群的辛酸,颈联从心理上刻画孤雁,望尽天际好似又见雁群,不断哀鸣,似乎能听见群雁鸣叫,用幻觉侧面写其孤,尾联陪衬反比,写野鸦聒噪不停,不懂孤雁心意,更显孤雁可怜。
全诗着于一字“孤”,诗人以孤雁自喻,通过描写孤雁,和那念群的叫声,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抒发孤凄的心情。
难怪得评“殊无甚深迥,而构辞切笃,虽成绝调”(“相失”句下)。
[④] 羁旅行苦——遭谪之苦,边戍孤苦雁群长途远征,极具耐力,然而路途再远,到底有个尽头。
古人遭谪,纵然同是远行,内心更比常人平添一份忧伤。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得归来
”一首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成于诗人被贬流放的途中,借物抒怀,将自己与大雁相比,将行程之远与遭谪之心一并道来——传闻农历十月,南飞的大雁到此地就会回头,而我的行程远未结束,还不知哪天才能重新回来。
诗句虽短,但四句一气旋折,神味无穷,仿佛空气中回荡着触物感伤,久久未能消散,使人难以释怀啊。
北雁南飞,总有归期。
倘是身在异乡,也有雁群相伴。
或能觅得食物,安度寒冬;或能雌雄交配,繁衍后代。
但身在边戍,多因战乱,戍守卫国。
相较之下,戍边越发孤苦。
难怪唐代的李益吟得《听晓角》,咏句“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这两句通过对鸿雁的描写侧面形容角声之哀,边关天上的鸿雁,也因为听到了秋风中传来的吹奏着《小单于》曲调的角声而低回盘旋,久久不去。
鸿雁尚且为叫声所动容,何况人呢
寒风、号角呼啸之声犹似在耳际,边戍空落犹在眼前。
鸿足传书——“信使”的使命我国古代有“鸿足传书”的传说,因为古代人们和外出的亲人难通音讯,所以又让大雁承担了“信使”的使命。
李清照在诗词中对大雁的运斤多托此意。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看得到,摸得着。
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
也有“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声声慢》),同是千古吟诵不衰的佳句。
豪迈如风雨骤至当然,大雁意象的运用,亦不尽是孤苦悲怆、悠悠思情。
诗仙李白挥一挥衣袖,一声畅快淋漓的“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突然转折,尽扫“弃我去者”“乱我心者”的烦忧郁结。
遥望长风吹送秋雁,顿生畅饮美酒的豪情,起势豪迈如风雨之骤至。
清平乐 六盘山全文诗意
文】: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望断南飞雁。
不到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诗意】:长空高阔白云清朗, 南飞的大雁已望到了天边。
不登临长城关口绝不是英雄, 算下来已征战了二万。
六盘山上雄峰再拔, 烈烈西风漫卷着红旗。
今天我长绳之武装紧握手中, 哪一天才会将那蒋家狂龙捆缚
【赏析】:上阕一开始,诗人从眺望远景起笔,西部秋景开阔,长空高朗,抹抹闲云轻漾,北雁在阵阵南飞,仿佛带走了诗人对过去南方生活及革命斗争的回忆及爱恋,接着又起豪气。
下阕,诗人将目光收到近处,高山之巅,红旗猎猎,红军将士在秋天的山峰间盘旋向前。
接着吐出胸臆,随意化出宋代刘克庄《贺新郎》中三行:“问长缨,何时入手,缚将戎主
”此诗写景、抒情工整分明,流转自然。
上、下阕均是一、二句写景,三、四句言志。
情景交织,浑然一体,表现了毛主席及其统率的红军彻底打垮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坚定决心,抒发了将革命进行到底的壮志豪情。
参考资料:
清平乐·六盘山的原文
清平乐·六盘山 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