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简述药物的基本作用及作用方式
药物作用方式和类型:药物作用(drug action)指药物对机体的初始影响,是动因。
药理效应(pharmacological effect)指药物作用的结果。
二者意义接近,习惯用法并不区分。
但严格地说,二者是有区别的。
如阿托品对眼的作用是阻断虹膜环状肌上的M 受体,而其效应则是环状肌松弛及瞳孔扩大。
(一)药物的作用方式1.局部作用(local action) 药物无需吸收而在用药部位发挥的直接作用。
如口服硫酸镁在肠道不易吸收而产生导泻作用。
2.吸收作用(absorptive action) 也称全身作用(general action)或系统作用(systemicaction),是指药物被吸收入血后分布到机体各部位而产生的作用,如口服地高辛,吸收后产生的强心作用。
(二)对因治疗和对症治疗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素,也称治本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如青霉素用于脑膜炎,目的在于杀灭脑膜炎双球菌。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 用药目的在于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也称治标。
如吗啡用于严重剧痛,阿司匹林用于发热,这种治疗不能消除病因,仅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的痛苦,在某些情况下也是必不可少的。
(三)原发作用和继发作用1.原发作用(primary action) 又称直接作用(direct action),是指药物对机体首先产生的作用,如口服地高辛被吸收后,首先作用于心脏,使心肌收缩力增强。
2.继发作用(secondary action) 又称间接作用(indirect action),是指由药物的原发作用引起的进一步作用,如地高辛的增强心肌收缩力作用可使心输出量增加、肾血流量增加,进而产生利尿作用。
(四)药物的作用性质1.调节功能 即调整机体原有生理、生化功能水平。
由于很多疾病可使机体某些功能过度增强或减弱,故通过调整机体功能可达到治病目的。
使机体原有功能水平提高称为兴奋(stimulation,excitation),如肾上腺素使血压升高; 使机体原有功能活动减弱称为抑制(depression,inhibition),如苯巴比妥的镇静作用。
深度抑制称为麻痹(paralysis)。
2.抗病原体及抗肿瘤 即杀灭或抑制病原体,使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得到控制,以及抑制肿瘤细胞繁殖或破坏肿瘤细胞达到治疗癌症的目的。
3.补充不足 又称补充治疗(supplement therapy),如胰岛素治疗胰岛素分泌不足而产生的糖尿病,硫酸亚铁治疗缺铁性贫血等。
机体某些物质(如激素、维生素、元素、蛋白质等)不足,可引起多种疾病。
及时补充相应的物质(药物),能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
药物作用的类型有以下四种:1.兴奋作用和抑制作用“兴奋作用”是指能够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增强的作用,“抑制作用”是指能够使人体的生理功能减弱的作用,该两种作用是药物的基本作用。
2.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药物未经吸收进入血液而主要在用药部位发生作用被称为“局部作用”,药物自用药部位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到达各组织或器官所发生的作用被称为“吸收作用”。
3.选择作用和普遍细胞作用许多药物在适当剂量时仅对机体的某一器官或组织产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他器官或组织作用轻微或几乎不产生作用,这种现象就是药物的“选择作用”。
药物的选择作用代表了药物的主要防治作用,是选择用药的主要依据。
与选择作用相反药物无所选择地影响机体各组织和器官,称为“普遍细胞作用”,能对许多组织产生损伤性毒性。
4.药物作用的两重性:药物在具有防治作用的同时也具有不良反应。
(1)防治作用①预防作用:利用药物进行疾病的预防。
②治疗作用:治疗作用是药物的主要作用。
一般分为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疾病症状但并不能消除体内的治病因素。
这种治疗虽不能从根本上消除病因,但能缓解症状,减轻病人的痛苦;对因治疗的目的是消除治病因素。
治疗疾病时对症治疗与对因治疗同样重要,临床医师应根据病情合理应用。
(2)不良反应①副作用:使用正常剂量药物时,伴随着治疗作用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称为副作用。
属于药物固有的效应,在治疗中是经常出现的,可以给病人带来痛苦,但比较轻微。
大多数药物都可能同时兼有几种药理作用,而治疗目的可能仅需要其中的一部分,这时其他的作用有时就成为副作用:而改变一下用药目的后,副作用与治疗作用有可能相互转化。
出现副作用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药物的选择性较差,作用范围较广。
一个成熟的药品的副作用应是可预知的,因此有些副作用是可以设法减轻或消除的。
②毒性反应:是指用药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而引起的反应,一半是在超过剂量时才发生。
但有时也可因病人的遗传缺陷、病理状态或合并用药使敏感性增加而在治疗量时发生。
毒性反应可以立即发生(用药剂量过大发生急性毒性),也可以长期蓄积后发生(用药时间过长发生慢性毒性)。
③变态反应:是指抗原(药品或其他致敏原)与抗体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对机体有损害的病理性免疫反应,也称过敏反应。
变态反应与用药的剂量无关或关系很小,一般仅见于少数过敏体质病人。
不同的药物可以产生相同的症状,轻者如寻麻疹、药热、哮喘、血管神经性水肿等,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造血系统抑制、过敏性休克,如不及时抢救可危及生命。
对于抑制变态反应的药物或过敏体质的病人,用药前应作过敏实验,阳性反应者禁用。
④特异质反应:指少数人对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药理效应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⑤耐受性:是指机体对某种药物的敏感性特别低,要加大剂量才出现预期的作用。
产生耐受性的原因有先天与后天两种。
先天性耐受性多受遗传因素影响,在初次用药时即出现;后天耐受性则因反复使用某种药使机体的反应性减弱而获得。
⑥耐药性:是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接触药物后,产生了结构、生理、生化的变化,形成抗药性变异菌株,他们对药物的敏感性下降甚至消失。
⑦依赖性:一些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连续应用后可致依赖性。
临床上可分为“精神依赖性”与“躯体依赖性”。
“精神依赖性”也称“心里依赖”,是一种强烈、迫切地要求服用某种药品以获得愉快与满足感的欲望。
“躯体依赖性”也称“生理性依赖”或成瘾性,是指用药者被迫性的要求连续定期使用某种药品,已得到欣快感,一旦停药会产生戒断反应。
⑧继发反应和后遗反应:继发反应是指由药物的治疗作用引发的不良后果。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后遗反应是指血药浓度已降到有效值以下仍然残留的药物效应。
⑨“三致反应”:是指“致畸、致癌、致突变”,属慢性毒性范畴,是由于药物影响了细胞的DNA从而在分裂过程中发生遗传异常,诱发畸胎和癌变。
翻译句子:悲伤加上几种药物的副作用已经使得她非常消瘦。
用上(along with)
抗菌作用主要是通过干扰病原微生物理生化代谢过程抗菌作用。
1、抑制细菌细胞成:青霉素与头孢菌素类均能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包括转肽酶、羧胎酶、内肽酶),从而阻碍细胞壁肽聚糖的合成,使细胞壁缺损,菌体破裂死亡。
2、抑制细胞膜功能:通过抑制细胞膜功能发挥抗菌作用的抗生素,主要包括两性霉素B、多粘菌素和制霉菌素等。
这类抗生素使细胞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大分子和离子从细胞内向细胞外泄漏,细胞受到损伤而导致细菌死亡。
3、抑制或干扰细菌细胞蛋白质合成: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主要有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类等。
这类抗生素各自结合到细菌核糖体70S的30S亚基或50S亚基上,阻断肽链形成复合物的始动、错读或干扰新的氨基酸结合到新的肽链上等,作用于蛋白质生物合成环节的某一部位,产生抑菌甚至杀菌的作用。
4、抑制核酸合成的抗菌药物主要有喹诺酮类、磺胺类及其增效剂等。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有效的核酸合成抑制剂,其抑制DNA螺旋酶(拓扑异构酶Ⅱ),阻碍DNA生物合成,从而导致细菌死亡;磺胺类药物为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类似物,可与其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阻碍叶酸的合成;磺胺增效剂三甲氧苄氨嘧啶抑制细菌的二氢叶酸还原酶,阻止四氢叶酸的合成,两者合用,依次抑制二氢叶酸合成酶和还原酶,起到双重阻断,抗菌作用增强。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那些
基本面,如财务数据等。
消息面,如重组收购题材等。
宏观政策面,如银行加息等。
突发事件类,如水灾,火灾等。
主力控盘类,如德隆系,中科系庄股。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有哪些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
2.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
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3.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
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4.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
淀粉的药物作用
药物作用的基本原 药物是用于人体以、预防或诊断疾病学物质。
包括用于计划、杀灭病媒及消毒污物的化学物质。
药物是通过机体而发挥作用的,它干扰或参与机体内在的生理、生化代谢过程而达到用药目的。
各种药物性质不同,其作用原理也不尽相同。
归纳起来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理化条件的改变:此类药物主要是改变细胞周围的理化条件,如抗酸药通过简单的化学中和反应使胃酸度降低从而达到治疗溃疡病的目的;甘露醇高渗液进入血液中从肾脏排出,可从周围吸收水分,从而达到抗脑水肿和利尿的作用。
二、补充或干扰代谢物质:人体内各种维生素、激素及铁、钙、钠、钾等的缺乏均可致病。
如能适当补充物质即可治病。
某些药物以其结构与某些物质相类似而以假乱真,达到抑制细胞生长的目的。
如磺胺药与对氨基苯甲酸竞争参与叶酸代谢而抑制细菌生长。
三、对酶的抑制或促进作用:许多药物通过对酶的抑制而发挥作用,通过促进酶的作用而显效。
如新斯的明抑制胆碱酯酶,可促进肠蠕动;胰岛素激活已糖激酶而促进糖代谢作用。
四、对细胞膜的作用:各种利尿药就是通过抑制肾小管再吸收水和钠而发挥利尿作用的。
苯妥因钠通过稳定细胞膜而呈现抗癫痫、抗心律失常作用。
青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膜合成而达到杀菌的目的。
药作作用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的叫作对因治疗,即治本。
如抗生素杀灭体内致病微生物、解毒药促进体内毒物的消除。
药物作用在于改善疾病症状的叫作对症治疗,即治标。
对症治疗不是根本的治疗,但能改善症状、解除痛楚。
如抗休克、抗心衰、抗惊厥、退热、平喘、解痉等。
药物的作用有哪些
药物的作用是药物与机体相互影响的综合性反应,机体在药物的影响下,其内部的生理生化功能发生变化,而呈现防治疾病的效能,这种效能称为药物的作用;药物作用表现的基本形式为兴奋和抑制。
使机体功能活动加强,称为兴奋作用;使机体功能活动减弱,称为抑制作用。
临床上所有的药物,几乎每一种药物都有多种作用,其中与治疗目的有关,对防治疾病有利的作用称为治疗作用;其余与治疗目的无关的甚至对机体产生有害的作用,统称为不良反应。
后者包括副作用、毒性作用、过敏反应等。
某些情况下这两个方面的作用会同时出现,在临床用药时,要充分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而减少或避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药品之间的作用
在防治疾病时,因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合用而可能出现的药物效应的强度和时间的协同或拮抗,以及副作用的减轻或产生不应有的毒副作用。
所谓协同是指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应用时产生的效应(相同性质的治疗效应或不良反应)大于单独应用时的效应:而拮抗则相反,是指其中一种药物的效应被所合用的药物减弱或抵消。
联合用药的目的是通过药物联合应用后产生有益的相互作用,包括增强药物疗效、减弱或减小用药剂量等。
复合麻醉就是联合用药的一个示例。
临床上使用的全身麻醉药种类很多,但都不够理想,为了增强麻醉药的安全度和效应,减少不良反应,一般都采用联合用药的方式。
如麻醉前给予巴比妥类、吗啡、哌替啶等可消除病人的紧张情绪,增强麻醉效果,减少麻醉药的用量。
然而药物的联合应用往往也增加了药物的毒副作用。
现代所用的药物不少是高效、高毒的,在多药合用时,对可能产生的不良的相互作用应更加重视。
如洋地黄类与氯噻嗪类合用,由于排钾,可使洋地黄的毒性增强。
联合用药的种类越多,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也越多。
然而多数药物的相互作用可以预测,在联合用药时应了解所用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和药物作用机理,在熟悉药理作用的基础上做到有目的地合理用药。
药物相互作用所产生的不良反应程度不一,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
合理用药掌握得越好,药物相互作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也就越低。
另外,个体差异对药物相互作用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也有较明显的影响。
按作用的性质分,药物间相互作用可分为两大类: 物理化学的相互作用 主要指药物制剂由于理化性质相互影响而发生的配伍变化,如药物混合发生减效或沉淀反应等。
药理学的相互作用 主要有药效学相互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相互作用两个方面。
药效学相互作用 包括药物在同一受体部位或相同的生理系统上作用的相加、增强或拮抗。
其中,这一类不利的作用在临床占主要部分,例如:误将中枢抑制剂和兴奋剂合用,抗惊厥药和可能致惊厥的药物合用,β-受体阻断剂和激动剂合用,以及酗酒对精神药物的相互作用等,或疗效减弱或产生异常的效应和毒性。
1、相同受体上的相互作用。
药物效应的发挥一般可视为它与机体中存在的受体或效应器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性质的药物对于同一受体可起到激动或抑制两种相反的作用。
因此,作用于同一受体的药物联合应用,在效应上可产生加强或减弱的不同结果,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相互作用,其抗菌作用相加,但耳毒性、肾毒性作用也同样相加;利福平和异烟肼合用,可防止结核菌产生耐药。
但由于它们都具有肝毒性,两者并用加重肝损伤;胃复安和阿托品联合应用,在药效上直接拮抗,相互抵消。
另外某些药物也能改变受体的敏感性,例如:长期服用胍乙啶后肾上腺素受体敏感性增高,对去甲肾上腺素的升压反应大为增强。
2、相同生理系统的相互作用。
这类药物合用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受体以外的部位或相同生理系统而实现的药物效应的减低或增强,例如镇静催眠药的作用,可被合用抗组胺药、麻醉性镇痛药、抗忧郁症药等增强。
3、某些药物的相互作用。
可能是由于使体液成分和水电解质平衡发生变化,例如排钾利尿药的长期应用可造成低血钾症,与非去极化型肌松药合用可能产生持久性肌肉麻痹。
药代动力学的相互作用 药物联合应用由于相互作用改变了药物的吸收、分布、排泄和生物转化,导致产生药理效应的可利用药量的增减变化,从而影响了药物效应。
4、改变胃排空与肠蠕动。
大多数药物主要在肠道吸收,从胃排入肠道的速度为药物到达吸收部位的限速步骤,影响胃排空,使药物提前或延迟进入肠道,将加强或减少吸收,而使药效增强或减弱。
胃复安加强胃肠蠕动,促使同服药物提前进入肠道,加速吸收而增效,如扑热息痛可因服胃复安而增效。
相反,如扑热息痛与抗胆碱药物阿托品合用可减弱胃肠道蠕动,则扑热息痛可因同服阿托品而减弱。
另外,某些药物在消化道内有较固定的吸收部位,如核黄素和地高辛只能分别在十二指肠和小肠的某一部位吸收,胃复安能增强胃肠蠕动,使胃肠内容物加速运行,缩短药物与吸收部位的接触时间影响吸收而降低疗效。
相反,阿托品可减弱胃肠蠕动,使药物在吸收部位滞留时间延长,由于增加吸收而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