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柳江古镇灯火的句子
萦绕幸福与欢乐的柳江古镇“江水一线泛青波,两岸古树咏春秋;轻舟飘浮水中月,柳江千姿绣玲珑。
”柳江镇,这座集山青水秀、古木参天的小城镇,始建于南宋时期,据说是因柳、姜两性族人合资营造的一处小集镇,随着岁月的流逝、变迁和发展,逐渐演化成一座古朴典雅的历史名镇。
柳江古镇位于四川洪雅县境内,距县城约35公里,幅员面积160平方公里。
古镇两江环绕,古树繁多;民风淳厚,历史文化悠久。
当您步入这碧水环绕的青幽小镇,一曲又一曲扑面而来的千古遗韵停留在您的视觉里,“曾家园、狐仙沟、月儿台、火烧坝……”,一处处美景令游客目不暇接,名木、古树百余颗,人文景观众多。
当各地的游人来到这如梦似幻的古镇时,早已经被那一幅幅优美的水上盆景陶醉了。
古镇钟灵毓秀,人才辈出,明代有一门双进士,出任浙江监察御史张鹏,贵州布政司右参议张可述;清代诗人袁文藻,中国著名书法家张带江,贵州巡抚曾壁光,近代有留法学者杨茂修……等名人。
“瓦屋峨眉意朦胧,青沙薄雾锁柳江,”柳江镇以其原汁原味的古色古韵,打造出风味独特的旅游名胜,每当游人欣赏完那美轮美奂的风景,坐下来品尝当地的“九大碗、手工制作的牛皮糖或姜糖、以及其它的风味小吃时,都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畅然……
傍水而建的古镇,不时飘来清新怡人的微风。
浓郁的乡风民俗,烘托出世世代代在古镇繁衍生息的安居百姓,他们正是在自己所信仰的大自然中被幸福和欢乐所包围,他们与前来观瞻的游人共同去深刻体会梦幻般的世外桃园;体会那真情永恒的田园诗画
很高兴为你解答有用请采纳
形容丽江的优美句子
形容丽江的10句优美励志诗句1、水流双车转,桥小百座横。
故道茶马远,古柳又新春。
——天心洲人《游丽江古城》2、石板沿街铺设,水溪穿巷流经。
古楼新曲夜升平,鬓影衣香春景。
好酒席间无醉,鲜花两岸留名。
鼓声阵阵叹枯荣,苦辣酸甜心境。
——春堤晓星《西江月•丽江古城》3、家家流水,塘塘垂柳,五彩石清爽路。
桃花源里走一回,携妻子,轻轻慢步。
瓦屋栉比,院芳香郁,颇好客民风朴。
来生木府做闲人,叹没有阎王笔簿。
——小三皮《鹊桥仙•游丽江古城大砚镇》4、高原水乡不虚名,小桥流水杨柳亭。
十里酒吧千年月,绝胜江南别样情。
玉龙雪峰白云飞,蓝月湖波翠如翡。
甘海子草色漫天,牧歌遥遥骏马归。
——司马秋风《丽江行》5、翠色山峦下,商居掩古城。
花溪迎曲巷,岁月久悠增。
——天净《寻丽江古城》6、边陲古城气势雄,遍布名胜醉春风。
遥望玉龙琼山峻,俯视墨潭泉液通。
万朵茶花一半山,千翠绿树十三峰。
佛洞烟霞锁翠微,金沙虎跳腾碧空。
——《滇西游记》7、夏日艳阳去丽江,高原景色不寻常。
白云朵朵树上挂,溪流汩汩山涧淌。
梯田层叠似明镜,林间时隐现牛羊。
又是一年农忙时,仿佛已闻稻花香。
——蓝色港湾《去丽江》8、玉龙卧雪秋寒早,为访幽境踏栈行。
古木原林猿声急,沱雨冷风游兴浓。
——曾国辉《丽江玉龙雪山探幽》9、古城夜空茶酒香,游人如织赛马帮。
小桥流水垂柳倒。
今日已非古时廊。
——蓝色港湾《夜游丽江古城》10、深夜不能眠,举杯无管弦。
美酒英雄泪,明月佳人眼。
离家千万里,彩云照西南。
兄弟情义在,豪饮醉不还。
——简雷《丽江感怀》赞美丽江的句子1. 家家流水,塘塘垂柳,五彩石清爽路。
桃花源里走一回,携妻子,轻轻慢步。
瓦屋栉比,院芳香郁,颇好客民风朴。
来生木府做闲人,叹没有阎王笔簿。
2. 高原水乡不虚名,小桥流水杨柳亭。
十里酒吧千年月,绝胜江南别样情。
玉龙雪峰白云飞,蓝月湖波翠如翡。
甘海子草色漫天,牧歌遥遥骏马归。
3. 我们来丽江,遇见自己,遗忘过往,漫步古城感受闲适光阴里的一花一木,让午后的一米阳光一下子照进心中最柔软的地方。
4. 如果说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万个游客心中有一万个丽江也不为过。
丽江是喧嚣的,你可以彻夜狂欢;丽江是宁静的,你可以坐在洒满阳光的院落发呆良久。
这座充斥了爱与奇遇的风情古城,承载着满满的情意与感性。
也许是丽江古城内小桥流水人家的柔软风情让人在静谧中左思右想,抑或是夜晚风格各异的酒吧让人魅惑张扬。
不过,无论是蓝天白云,雪山潺流,炊烟人家,还是风情酒吧,闲适的一切生物,这一切怎能不让人为她张望,为她痴狂。
5. 丽江是一个很悠闲,自由的地方了,这里可以让你忘记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丽江是一个高原姑苏城,小桥流水人家,同时也是一个艳遇之都。
6. 古城真正美丽的内涵孕育在古城几百年的文化之中,需要每一个游客和行者用心去体会和感悟。
天色渐渐昏暗,古城渐渐的换了一种景色,各种五彩斑斓的灯光依次点亮。
7. 俯瞰丽江古城,这座美丽的古城似乎再给游人默默的诉说着它近千年的沧桑变迁。
8. 水流回畅,山似碧玉,美如幻境般的山水,饱含中国古典诗画的意境。
9. 站在丽江的四方街上,一泓清水绕城过,有的人叹服丽江人神奇的构想和智慧;有的人欣赏远处皑皑白雪的玉龙峰;有的人低下头,玩弄着从脚边潺潺流过的清凉的水,有的忙着给亲友捎些好礼物……我游览许多地方,却从来没有感受过丽江这样的宜人的气候;我喝过许多地方的水,却从来没有喝过丽江这样清甜的水;我欣赏过许多地方的景色,却从来没有见过丽江这样美的景色。
关于柳州柳树的资料,三行,不要太多
柳树与柳州的历史渊源颇深,唐代柳宗柳州刺史时就在边引种过柳树,并留下“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
谈笑为故事,推移成昔年。
当覆地,耸干会参天。
好作思人树,惠化传”(种柳戏题)的诗句。
柳州市民对于柳树,也有着一种特殊难以割舍的情感。
柳州市树就是柳求好评。
。
。
不会的可以追问哦
广西柳江县百朋风水留题地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汽车正行驶在八高速公路上上就要进入即将参观的八达岭景区。
前面的那座山就是军都山,八达岭长城就盘踞在这座山上。
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古代人民就已经开始修建长城了,那个时候诸侯争霸,为了保护自己的领地不被侵犯,所以在各自的边界上纷纷修筑了长城,叫做互防长城。
而我国曾经出现了三个修筑长城的高峰,分别是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
秦始皇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原,建立了秦王朝,为了加强统治,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所以派大将蒙恬30万军队和很多劳力将原来北方的燕、赵、秦长城连了起来,并加以扩充,历时9年修筑了一条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绵延万里的长城,这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道万里长城。
到了汉朝,汉武帝也是为了加强防御,“不叫胡马度阴山”,修筑了一条近两万里的长城,同时这也保护了新开发的丝绸之路,汉长城是秦长城的一道前沿阵地和防线,它西起新疆,东到辽东,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最长的朝代。
而明长城则是中国历史上修筑长城的最高峰,工程之大,技术之精是独一无二的。
当年朱元璋在统一全国建立明王朝的过程中,采纳了“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
当时元朝虽然已经灭亡,但是还保持着比较完整的军事实力,加上逐渐崛起的女真族的不断侵扰,所以开始修筑长城。
明朝大规模修筑长城达到了18次之多,到了明朝末年才基本完工,东起辽宁丹东鸭绿江边的虎山,西到甘肃嘉峪关的明长城全长6350公里。
明长城具备三个特点,筑构完备,管理完善,布局严密。
而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八达岭长城就是明长城的一部分。
而长城在我国古代最原始的目的虽然是防御,但是它同时还起到了其他的作用。
第一就是军事作用,第二则是经济作用,它不仅促进了屯田的开发和北疆经济的发展,而且也是中原的百姓安居乐业,第三是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
此外,它还保护了通讯和促进了对外开放。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古代,不仅仅只有这三次修筑长城的经历,据统计,在上下两千年里,先后有20多个诸侯国和封建王朝都修建过长城,有人做过粗略的计算,如果将长城改建成一道高5米,厚1米的大墙,绕地球10圈儿多都有富裕。
著名的民间传说:烽火戏诸侯和孟姜女哭长城也是发生在万里长城上的。
如今,长城在经过几次修整之后,基本恢复了以往的面貌,在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而且它还是当今世界上畛さ姆烙
什么叫丹霞地貌,什么叫喀斯特地貌,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
1、地貌是上世纪三十年代以丹霞山为代表而命一类地貌类型。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所谓“红层”是指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世界上由红色砂砾构成的、以赤丹崖为特色的一类地貌是以广东省仁化县的丹霞山命名的,这就是丹霞地貌。
它主要分布在中国、美国西部、中欧和澳大利亚等地,以我国分布最广,其中又以丹霞山面积最大,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形态最丰富、风景最优美。
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曾昭璇在比较了国内外的丹霞地貌之后,认为丹霞山“无论在规模上、景色上”,皆为“中国第一”,“世界第一”。
丹霞地貌是上世纪30年代命名的一类地貌类型。
形成丹霞地貌的岩层是一种在内陆盆地沉积的红色屑岩,后来地壳抬升,岩石被流水切割侵蚀,山坡以崩塌过程为主而后退,保留下来的岩层就构成了红色山块。
丹霞地貌属于红层地貌,就是在中生代侏罗纪至新生代第三纪沉积形成的红色岩系,一般称为“红色砂砾岩”。
现在悬崖上可以看到的粗细相间的沉积层理,颗粒粗大的岩层叫“砾岩”,细密均匀的岩层叫做“砂岩”。
丹霞地貌最突出的物点是“赤壁丹崖”广泛发育,形成了顶平、身陡、麓缓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奇险的地貌形态,各异的山石形成一种观赏价值很高的风景地貌,是名副其实的“红石公园”。
2、喀斯特地貌 在可溶性岩类(主要指石灰岩)分布地区,由于喀斯特作用而形成的地表和地下的各种地貌形态总称 为喀斯特地貌。
喀斯特是南斯拉夫西北部石灰岩高原的地名,那里发育了各种奇特的石灰岩溶蚀地貌。
我 国对喀斯特地貌研究历史悠久,远在2000多年前的《山海经》中就有“伏流”的记载。
在距今300多年前, 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1586—1641)在广西、贵州和云南一带的石灰岩地区考察了100多个岩洞,对喀斯特 地貌的特点、成因进行分类描述。
他的不朽著作《徐霞客游记》,被人们称为喀斯特方面的经典著作。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和地下两种基本类型。
常见的地表喀斯特地貌有:溶沟、石芽、石林、落水洞、漏斗、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干谷、盲谷、峰丛、峰林和孤峰等不同形态。
在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下,地表水沿着石灰岩地面流动,顺着节理、裂隙进行溶蚀,形成宽浅不一的溶蚀沟槽,称为溶沟。
溶沟一般宽可从十几厘米到几米,深可达1米以上,长度不等,溶沟之间突起的脊、柱称为石芽。
石芽的高度不等,可从数十厘米到数米。
石芽除露出地面的,还有埋在地下的,是由地下水在下渗过程中溶蚀而成。
发育在厚层石灰岩中的高大石芽,其间有平行的垂直溶沟、沟深坡陡,形似森林,故名石林,如我国云南的路南石林。
地表水沿着岩层裂隙垂直向下溶蚀,并有塌陷发生,成为地表水流向地下河或地下溶洞的垂直通道,称之为落水洞。
按其形态特征可分为裂隙状落水洞、竖井状落水洞和漏斗状落水洞等。
图1溶沟与石芽一般落水洞的洞口直径为7—10米左右,深度为10—30米左右,最深可达百米以上。
在被溶蚀的石灰岩地表常可见到一种平面轮廓为圆形、椭圆形,直径数十米,深数米至十几米的漏斗状凹地,称为漏斗。
漏斗下部常有管道通往地下,地表水沿此管道下流,如通道被粘土碎石堵塞,常积水成池。
按其成因可分为溶蚀漏斗、沉陷漏斗和塌陷漏斗。
漏斗是喀斯特发育初期的产物,它是喀斯特地下水垂直循环作用的结果,所以漏斗多分布在喀斯特地貌高原面上。
例如宜昌的山地平面上,漏斗很发育,落水洞和溶蚀洼等负地形也很多,平均每平方公里达30多个。
漏斗再进一步溶蚀扩大就成为溶蚀洼地。
溶蚀洼地底部如果被红土和其它风化物覆盖,其底部的漏斗、落水洞等流水通道被堵,积水成为喀斯特湖。
溶蚀洼地底部平坦,其直径超过百米,甚至可达1—2公里。
溶蚀洼地进一步扩展形成宽坦的盆地,宽度可达数百米至数公里,长度达几十公里,称为喀斯特盆地。
南斯拉夫学者J.司威治最早称这种地形为坡立谷,原意为可耕种的平地,现已成国际通用术语。
盆地的边坡陡峭,底部平坦,常被残留的棕黄色粘土、红色粘土及河流冲积物所覆盖。
一些溶蚀残丘、孤峰、峰林常常耸立在盆地边缘或排列在河谷两侧,著名的桂林山水就是这种奇特的喀斯特景观。
在石灰岩地区,河流常沿裂隙、孔洞下渗,使河床无水而成为干谷。
有时河流从某一陡坎的洞中涌出,从地下流出地面,然后流一段之后又从落水洞流入地下,这种上下游封闭的河谷称为盲谷,河流转入地下称为伏流,如贵阳市西南红水河支流涟水,在地表时隐时现,出现多次伏流。
在喀斯特盆地的边缘广泛发育着峰林地貌,主要由峰丛,峰林、孤峰和溶丘组成,它们多发育在岩性较纯、厚度较大并多节理、断层的地区。
峰丛主要发育在碳酸岩山地或高原边缘地区,其特点是基座相连,山峰陡峭,是峰林地貌发育的早期阶段。
当喀斯特地貌进一步发展,则形成基座分离的陡峭山峰,远望如林,称为峰林,我国广西的桂林、阳朔等地为典型代表。
喀斯特发育的晚期阶段,是多数峰林已被溶成残丘平地,只有少数较高山峰零星孤立地耸立在平原之中,称为孤峰,相对高度可达50—100米,如桂林的独秀峰、伏波岩等。
在石灰岩地区,地表以下的喀斯特地貌形态十分复杂,主要包括溶洞和地下河。
地下水沿着可溶性岩层层面、节理和断层裂隙等进行溶蚀形成的地下洞室叫做溶洞。
地下水在岩层中顺着细窄的缝隙流动缓慢,溶蚀很慢,随着裂隙扩大,地下水循环流动加速,不仅溶蚀作用加强,而且机械侵蚀作用也随之加强,并产生重力崩塌等作用,使溶洞迅速加大。
溶洞规模大小差别悬殊,形态各异。
根据洞穴的剖面形态可分为:水平状、管道状、阶梯状、袋状、多层状和大厅状等。
这些形态各异的溶洞的形成是与地下水的动态和地质构造有关的。
例如,在垂直循环带中发育的溶洞多呈垂直的,规模较小,以管道状、袋状等形态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
在地下水的水平循环带中,溶洞内经常充满水,形成地下河、地下湖和地下瀑布等,溶洞多沿水平方向发展,在断裂破碎带或节理交错带上常发育成厅堂状,如桂林的七星岩为廊道式溶洞。
受岩层产状和地质构造影响,溶洞可能呈现倾斜状。
如果地壳间歇性抬升,或地下水呈阶段性下降,则可能出现多层状、阶梯状溶洞,如北京房山的石花洞、广西上林三里肖发洞等。
在喀斯特地下侵蚀基准面以下还发现有深部溶洞。
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深溶洞是墨西哥城西南200多公里处的华乌特拉岩洞,深1600多米,洞壁为大理岩,洞底为地下河。
我国已知最大深部溶洞是湖南某矿区地面以下186—430米。
在溶洞发育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化学、生物的沉积和物理风化碎屑物的堆积以及崩塌堆积等过程。
①化学堆积:主要是溶洞内CaCO3的淀积,饱含碳酸氢钙的水溶液沿岩层缝隙渗入洞内,由于压力降低和温度升高,使水中的CO2逸出,部分CaCO3重新沉淀,由于沉积条件的不同而形成各种奇形怪状。
从洞顶壁自上而下增长的形如乳房似的悬垂体称为钟乳石;滴落于洞底自下而上不断增长的CaCO3沉积物,形似竹笋,故名石笋;钟乳石和石笋从上下两个方向相对生长连结成柱状,称为石柱,如贵州镇宁犀牛洞内的石柱高达27米之多。
当水溶液顺洞壁漫流时使CaCO3沿洞壁沉淀形成帷幕状堆积,称为石幔或石帘,高度可达数十米,表面具湾曲流纹,形如瀑布飞流,气势磅礴。
②碎屑堆积:包括河流沉积、湖泊沉积和崩塌堆积。
有的溶洞底部有地下河,形成洞内河流相砂、砾石沉积。
还有的洞与地上河流相通,可把地表河床物质带入洞内堆积。
有的溶洞底部是地下湖,可形成极薄层理粘土、粉砂沉积。
在周口店龙骨山的古代充填溶洞中挖出大群巴鱼化石,说明当时的溶洞是与外界相通的很大的暗河。
洞顶和洞壁崩落下来的棱角状石块,常与洞底的石灰华、风化粘土等混杂并胶结成砾岩。
③生物堆积:有些溶洞中常见有较多的动物遗骨,它们是被流水从洞外冲到洞内堆积形成化石,另外有些鸟类和蝙蝠也常栖息在洞内,形成鸟粪堆积,有些哺乳动物也常常居住在溶洞里,死后堆积在洞内。
有些溶洞是史前古人类居住的地方。
北京周店的北京猿人和山顶洞人,湖北长阳人、广西柳江人和广东韶关马坝人都是在石灰岩溶洞中发现的,在洞中除了人类化石之外还有很多文化遗物,如石器、骨器及用火痕迹等。
喀斯特地貌在全世界分布很广,主要分布区有:南斯拉夫的迪纳拉山区,法国中央高原,苏联的乌拉尔山区,澳大利亚大陆南部,美国肯塔基和印第安纳州,古巴、牙买加和越南北部地区等。
我国的喀斯特地貌分布也很广泛,全国碳酸盐类岩石分布面积约125万平方公里,两广和云贵高原占全国面积的一半。
喀斯特地上地下景观奇异多姿,具有供观赏、探险和科学考察等多方面功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广西桂林山水、云南路南石林早已闻名于世,近年来有些新发现的大型溶洞也已开辟为旅游圣地,如北京的上方山云水洞、石花洞、贵州的织绵洞、宜昌的三游洞等。
喀斯特地区地下还蕴藏着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和矿产资源,在一些平原地区地下溶洞往往是富存砂矿和储存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场所,如我国任丘的古潜山油田。
但喀斯特地区在工程上也带来很多问题,如地基、路基塌陷、水库漏水,地表缺水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