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语文小知识
诗仙(李白 诗佛维) 诗魔(白居易) 诗狂(贺知章) 诗王勃) 诗鬼(李贺)第一轮:选拔题 1、 成语对对子(注意对仗要工整,意思要相对)。
例:粗茶淡饭( 山珍海味) 答案:流芳百世(遗臭万年 ) 指鹿为马(点石成金 ) 精雕细刻( 粗制滥造) 雪中送炭(锦上添花 ) 伶牙利齿( 笨嘴拙舌) 2、说出有“舌”字的成语,说得最多的胜出。
答案:七嘴八舌、妄口八舌、闲嘴淡舌、唇枪舌剑、张口结舌、笨嘴笨舌、鹦鹉学舌等。
3、 各举出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开头的俗语(包括成语、惯用语等)。
例如:一是一,二是二 答案:一不做,二不休 一心一意 二一添作五 三心二意 三下五除二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 四通八达 五花八门 六六大顺 七上八下 八九不离十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九九归一 九牛二虎之力 十有八九 十拿九稳 4、 下面人名各取自什么成语
杜鹏程(鹏程万里 ) 陈残云(风卷残云 ) 王任重(任重道远 ) 刘海粟(沧海一粟 ) 丁慧中(秀外慧中 ) 焦若愚( 大智若愚) 5、 成语填空 第一组:(心)服(口)服 (以)德(报)德 (以)讹(传)讹 (以)牙(还)牙 (倚)老(卖)老 (将)计(就)计 第二组:神(乎)(其)神 精(益)(求)精 痛(定)(思)痛 欺(人)(自)欺 日(复)(一)日 微(乎)(其)微 8、怪体诗如何读
龙 虎虎 望 山山山 湖湖湖湖湖 海海海海 会 仙仙仙仙仙仙仙仙 (一龙二虎望三山,五湖四海会八仙) 第二轮:上台答题 初级 1、“大珠小珠落玉盘”所形容的是什么乐器的弹奏声
A、琵琶 B、古筝 C、扬琴 (A) 2、《孔雀东南飞》里,刘兰芝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请问,“箜篌”是什么乐器: A、拨弦乐器 B、击弦乐器 (A) 3、有板有眼的板是我国传统音乐节奏中的: A、强拍 B、弱拍 (A) 4、我们常说隔着门缝看人”,当我们隔着门缝看人时,看到的人: A、比原来扁了 B、和原来一样 C、比原来宽了 (B) 5、在古代,“爵”是一种什么器皿
A、食器 B、酒器 (A) 6、“白雪公主”这个形象最早来自于: A、格林童话 B、安徒生童话 C、伊索寓言 (B) 7、在“精卫填海”的故事里,精卫”是 A、一个人 B、一只鸟 C、一只猴子 D、一条龙 (B) 8、王昭君没有得到汉元帝的召见而远嫁匈奴单于,是因为: A、王妃对她的陷害 B、画师歪曲她的形象 C、大臣说她的坏话 (B) 9、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里,小美人鱼变成人是为了见到谁
A、渔夫 B、皇后 C、王子 (C) 11、“卧薪尝胆”说的是: A、夫差 B、范蠡 C、管仲 D、勾践 (D) 12、买椟还珠这则成语是用来比喻有些人 A、只注重事物外表,不重内涵 B、为了赚钱不择手段 C、善于掩盖事物本质 (A) 13、屈原是春秋时代哪国人
A、吴国 B、楚国 C、越国 D、齐国 (B) 14、神话《白蛇传》中“白娘娘盗仙草”盗的是: A、人参 B、冬虫夏草 C、灵芝 (C) 15、杜甫诗云,“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李白诗云,“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请问,成都为什么又叫做“锦城”或“锦官城”
A、因蜀锦而得名 B、因锦江而得名 (A) 16、李白笔下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指的是哪个风景区
A、 华山 B、黄山 C、峨眉山 D、天姥山 D、庐山 (D) 17、《西游记》中的火焰山位于: A、甘肃 B、新疆 C、青海 (B) 18、“初出茅庐”中的“茅庐”本意是指谁的的住处
A、刘备 B、诸葛亮 C、司马光 D、司马迁 (B) 19、红娘”是哪部作品中的人物
A、西厢记 B、牡丹亭 C、桃花扇 (A) 20、在“夸父逐日”中,“夸父”是怎样追逐太阳的
A、驾车 B、骑马 C、奔跑 D、飞行 (C) 21、来龙去脉”的成语产生于: A、历史研究 B、风水勘探 C、政治事件 (B) 22、维纳斯是希腊神话中的 A、智慧女神 B、爱神和美神 C、自由女神 (B) 中级 1、相传我国古代能作“掌上舞”的人是:(中级) A、杨玉环 B、貂蝉 C、赵飞燕 D、西施 (C) 2、《史记》中的“世家”是给什么人作的传
(中级) A、皇帝 B、诸侯王 C、贵族 D、重臣 (B) 3、我国古代诗歌史上被称为“双璧”的一篇是《孔雀东南飞》,另一篇是: A、木兰诗 B、木兰辞 C、琵琶行 (A) 4、“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方式被现代人所向往。
请问:被称为“菊月”的月份是: A、八月 B、九月 C、十月 (B) 5、李清照的《如梦令》里的“绿肥红瘦”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景象
A、晚春 B、盛夏 C、初秋 D、寒冬 (A) 6、司空见惯中的司空是指: A、唐代一位诗人 B、唐代一位高僧 C、一种官职 (C) 7、以下哪件事是《水浒》中梁山好汉武松所为
A、倒拨垂阳柳 B、汴京城卖刀 C、醉打蒋门神 (C) 8、“名花解语”是用来形容什么的? A、女子非常美丽 B、花艳丽 C、花通人性 D、美女善解人意 (D) 9、 “程门立雪”这个典故讲的宋朝的杨时,为了见名士程颐而在他家门前冒雪等待的故事,那么杨时等待的目的是: A、拜访 B、请罪 C、道谢 D、辞别 (A) 10、我们常把那些一知半解,却喜欢在人前卖弄的人叫: A、半截剑 B、半段枪 C、半面 D、半瓶醋 (D) 11、什么时候适合用“七月流火”来形容
A、炎炎夏日 B、夏去秋来 C、春去夏来 D、秋去冬来 (B) 12、“汗流浃背”的典故出自西汉周勃,他 “汗流浃背”的原因是: A、衣服穿得太多 B、劳动太卖力气 C、打仗拼死厮杀 D、答不出皇帝的问题 (D) 13、京剧中,饰演性格活泼、开朗的青年女性的应是: A、青衣 B、花旦 C、彩旦 (B) 14、柳永词云,“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多么迷离伤感。
请问,人们常提到的“杨柳”是指: A、一种树木的名称 B、两种不同的树木的名称 C、与树木无关 (B) 15、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说的是谁的经历
A、刘邦 B、项羽 C、韩信 D、张良 (C) 16、“期期艾艾”这个典故讲的是西汉的周昌和西晋的邓艾两个人说话时的什么毛病
A、口吃 B、好说谎 C、喜欢骂人 D、喜欢无病呻吟 (A) 17、西方童话中,猫头鹰常以最聪明的角色出现,是因为猫头鹰: A、头脑聪明 B、活得长久 C、与人长得相似 D、经常保持思考的表情 (B) 18、民间故事《梁祝》突出反映了我国现行《婚姻法》的哪项基本制度
A、男女平等 B、一夫一妻 C、婚姻自由 (C) 高级 1、东床快婿”原本是指:(高级) A、司马相如 B、王羲之 C、刘邦 D、诸葛亮 (B) 2、“东山再起”这个典故出自: A、曹操 B、刘备 C、谢安 D、孔子 (C) 3、“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是谁说的
A、席勒 B、雪莱 C、歌德 D、徐志摩 E、舒婷 (B) 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请问,我国对清明节有多种的称呼,下列哪一种不是
A、鬼节 B、死节 C、冥节 D、聪明节 E、寒食节 (E) 5、“破釜沉舟”这个成语出于哪次战争
A、赤壁之战 B、长平之战 C、巨鹿之战 D、官渡之战 E、淝水之战 (C) 6、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的御是指: A、下棋 B、种花 C、武术 D、驾车 E、舞蹈 (D) 7、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是《红楼梦》中对谁的判词
A、晴雯 B、袭人 C、黛玉 (A) 8、由成语“墙头马上”的原意可知,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属于什么类型的杂剧
A、武侠 B、言情 C、战争 D、伦理 E、历史 (B) 9、历史上曾有的“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对联是在: A、东林书院 B、岳麓书院 C、石鼓书院 D、白鹿书院 E、应天书院(A) 10、古代小说常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形容女性之美,其中“闭月”是指: 王昭君 B、杨玉环 C、貂蝉 C、西施 E、赵飞燕 (C) 11、有一个很著名的“斯芬克斯之谜”,请你猜一猜:有一种事物,早上用四条腿走路,中午用两条腿走路,傍晚用三条腿走路。
你知道这种事物是什么吗
A、一种鬼怪 B、一种远古动物 C、人类 D、树(C) 12、“斯芬克斯之谜”中的“斯芬克斯”的身躯是: A、马 B、狮子 C、老虎 D、蛇 (B) 13、文学史上,有四部《变形记》,其中写人变成甲虫遭遇的那一部的作者是 A、阿普列尤斯 B、契诃夫 C、奥维德 D、卡夫卡 (D) 14、《悲惨世界》的主人公冉阿让因为偷了什么东西而服了19年的苦役
A、一瓶葡萄酒 B、一杯牛奶 C、一片面包 D、一块饼干 (C) 第三轮:擂台题 从上面剩下的题目选。
穿插:观众抢答题 1、第一次抢答 你知道下面的惯用语是什么吗
把在团体中起主导的人喻为( 主心骨) 把足智多谋的人喻为(智多星 ) 把接待宾客的当地主人喻为(东道主 ) 把公堂台阶下受审的囚犯喻为(阶下囚 ) 把吝啬钱财、一毛不拔的人喻为( 铁公鸡) 把混混噩噩、不明事理的人喻为( 糊涂虫) 把世故圆滑的人喻为( 老油条) 把没有专业知识的外行人喻为(门外汉 ) 把技艺不精、勉强凑合的人喻为( 三脚猫) 2、第二次抢答 数字猜成语(小黑板) 12345609( 七零八落) 1256789(丢三落四 )1+2+3( 接二连三) 333 555(三五成群 ) 3.5(不三不四 ) 5 10(一五一十 ) 9寸+1寸=1尺( 得寸进尺) 3、第三次抢答 说出歇后语的后半部分: 矮子坐高凳--够不着 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人(仁) 稻草人救火--引火上身、同归于尽 擦脂粉进棺材--死要面子 炒咸菜放盐巴--太闲(咸)了 厕所里挂个钟--有始有终 外甥打灯笼--照舅 猪鼻子插葱--装象 学海中学初一语文趣味知识竞赛题 一、填空 1、用动物名称填成语 7分 _____争_____斗 _____歌_____舞 杯弓_____影 声誉_____起 _____死_____悲 _____ _____为奸 _____丝_____迹 _____ _____不宁 2、今年是“鸡年”,请写出含“鸡”字的成语5个。
5分 3、写出下列“叫”的同义词 5分 狮_____ 犬_____ 猿_____ 狼_____ 虎______ 羊______ 猫______ 牛_____ 鸡_____ 龙_____ 4、你能写出下面十个所以“然”吗
5分 1.( )然而止 2.( )然不屈 3.( )然四顾 4.( )然若失 5.( )然而立 6.( )然拒绝 7.( )然无声 8.( )然长逝 9.( )然于心 10 ( ) 然不同 5、你能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吗? 6分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礼仪之邦,中华民族是有着高度精神文明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汉语里形成了为数众多的敬辞与谦辞.这些敬辞与谦辞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着.在同别人打交道时使用这些词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修养和文明程度.请你填出下列句子中的敬辞与谦辞. 初次见面说( ) 好久不见说( ) 请人批评说( ) 求人原谅说( ) 求人帮忙说( ) 求给方便说( ) 麻烦别人说( ) 向人祝贺说( ) 求人看稿说( ) 求人解答说( ) 求人指点说( ) 托人办事说( ) 6、你能挑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吗? 8分 迫不急待( ) 不容制疑( ) 一迭照片 ( ) 感恩带德( ) 唇枪舌箭( ) 五彩班烂( ) 天然屏帐 ( ) 黄梁美梦( ) 情绪渲泄( ) 不了了置( ) 频临崩溃( ) 深刻印像( ) 忧心冲冲( ) 穿流不息( ) 壮严时刻( ) 摇拽不定( ) 7、成语接龙 5分 明哲保身 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8、古人科举考试第一名叫__________,第二名叫_________,第三名_________。
古人称男子二十岁为_______之年,三十岁为_______之年,五十岁为_________之年, 六十岁为________之年,七十岁为_________之年,一百岁为_________之年。
9、猜谜语 10分 (1)、巧夺天工(打一字)( ) (2)、斧头(打一字)( ) (3)、元首挂帅(打一字)( ) ( 4)、少小离家老大回(打一字)( ) (5)、山上有山,猜“出”不算(打一字)( ) (6)、勤劳去百病(打宋代词人名)( ) (7)、孔雀收屏(打《三国演义》人名)( ) (8)、山东快电(打现代作家名)( ) (9)、爷爷当先锋(打一中国古代数学家名)( ) (10)、朱阁枕黄梁(打一中国小说名)( ) 10、歇后语 5分 (1)张飞穿针-- (2)骑驴看唱本-- (3) 肉包子打狗-- (4)独眼龙相亲-- (5)刀切豆腐-- 11、古代文学知识填空: ( 1)、四大美女“沉鱼”指___________,“落雁”指__________,“闭月”指__________, “羞花”指___________。
(2)、《四书》指哪四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经》指哪五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四库全书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4)、我国古代有两部兵书,一部是_____________,另一部是_____________。
(5)、古人四兄弟从大到小排行次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配对题 A、将下列人名与他的号配对 李 白 香山居士 苏 轼 青莲居土 白居易 六一居士 欧阳修 易安居士 李清照 仓山居士 袁 枚 东坡居士 B、中国古代流传许多刻苦学习的故事,将下列的故事主人公与他的行为配对 孙敬 映雪 苏秦 囊萤 车胤 悬梁 孙康 刺股 匡衡 凿壁偷光 量! 1、你能否依照例句,发挥想象,在下列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每句补写部分不得超过10个字)。
例句:事业说:人生就是建筑历史的一块砖石。
友谊说:人生就是帮助别人攀登的阶梯。
奋斗说:人生就是 勤劳说:人生就是 困难说:人生就是 挫折说:人生就是 2、接下来,再让我们来做篇阅读理解吧
记叙文阅读 孝心无价 毕淑敏 我不喜欢一个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家庭十分困难,父亲逝去,弟妹嗷嗷待哺,可他大学毕业后,还要坚持读研究生,母亲只有去卖血……我以为那是一个自私的孩子。
求学的路很漫长,一生一世的事业,何必太在意几年蹉跎
况且这时间的分分秒秒都苦涩无比,需用母亲的鲜血灌溉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把自己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位置的人,怎能成为人类的大师
我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无论你有多少理由。
地球离了谁都照样转动,不必将个人的力量夸大到不可思议的程度。
在一位老人行将就木的时候,将他对人世间最期冀的希望斩断,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那是对生命的大不敬。
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可惜人们忘了,忘了时间的残酷,忘了人生的短暂,忘了世上有永远无法报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击的脆弱。
父母走了,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父母走了,留给我们永无偿还的心情。
你就永远无以言孝。
有一些事情,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
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
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
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
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
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满分。
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山花。
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也许是一双洁净的布鞋。
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 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
只是,天下的儿女们,一定要抓紧啊
趁你们父母健在的光阴。
阅读题: 1作者不喜欢“苦孩子求学的故事” 也不喜欢“父母病重在床,断然离去的游子”,这是为什么
(1) (2) 2.作者呼吁“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的理由是什么
(1) (2) (3) (4) 3.“我相信每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相信来日方长,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可以从容尽孝。
这一段话中的“相信”意思是不是一样
连用这么多“相信”有什么表达作用
4.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你能举出一些例子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5. “ 一个连母亲都无法挚爱的人,还能指望他会爱谁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6.文中有一句话与标题“孝心无价”相照应,找出来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收集旅游景点的名人名言
万里长城是新七大奇迹之一,1987年12月,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长城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建于十四世纪的明长城。
据201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数据,历代长城总长为21196.18千米;而国家文物局曾于2009年公布明长城调查数据,中国明长城总长为8851.8千米。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
它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
(由于是网上投票评选,中国的人口众多也让长城占了些便宜)不到长城非好汉。
长城东西南北交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
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
根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现在我国新疆、 甘肃、 宁夏、 陕西、内蒙古、 山西、河北、北京、 天津、 辽宁、 吉林、 黑龙江、 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
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万里长城 - 古代名称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名称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时期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 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用词。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
中国古代,多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万里长城 - 历史沿革起源长城始建于周朝。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长城修建的帷幕。
战国时期,齐、魏、赵、秦、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
其中,秦、赵、燕三国和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了拒胡长城。
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
秦统一后,废弃了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此出现。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
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侵袭。
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
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
“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
“内三关”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
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
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
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
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
秦国北方有义渠和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
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
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
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
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
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
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
自此兵力遂强。
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
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
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
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
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
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
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
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
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
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
南长城以楚、齐、魏、韩、中山国为代表的南长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淡出我们的记忆。
1.楚国长城楚长城筑于楚怀王三十年之前,当时称作“方城”。
其位置当从今河南泌阳北到叶县,经内乡东北而达湖北竹山县境内,用于防御邻国的进攻。
2.齐国长城齐长城是利用堤防连接山脉陆续扩建而成的,在齐国南部,西起今山东平阴县东北,至胶州市南的大朱山东入海,结构主要有土筑和石砌两种。
3.中山国长城中山长城是为了防御西南赵、晋的侵扰修筑的。
筑于赵成侯六年(前369 )。
其位置在今河北、山西交界的地区。
4.魏国长城魏长城有两道:一是西北的防秦和防戎长城(河西长城),二是南长城(河南长城)。
河西长城是魏惠王在位时,利用西部边境上洛水的堤防扩大而修筑的,南起今陕西华县华山北麓的相元洞,达内蒙古的固阳。
魏惠王晚年,修筑了保护国都大梁的南长城,经今河南原阳县境转向东南,向西直达新密市。
5.韩国长城长城先为郑国所筑,后韩灭郑,继续修筑使用。
综上所述,楚、齐、魏、韩和中山国之所以在南边修筑长城,是为了抵御其他诸侯国的进攻。
汉朝汉初,匈奴乘中原战乱,越过秦蒙恬所筑长城,复与汉以战国秦、赵、燕长城为界。
由于这条长城年久失修,北方守军稀少,因此,强大的匈奴不断进入长城以内掳掠,一直深入到代谷、太原、西河、上郡、北地等郡,汉高祖、惠帝、文帝、景帝被迫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嫁公主给单于为阏氏(即王后),并赐予大量的财物。
但是,就是这样一条破烂不堪的长城,也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军事防御作用如果不是匈奴大军,一般不能进入长城掳掠。
其次,如果守将得力,纵有匈奴大军,也进不了长城。
程不识也是守长城的名将,与李广齐名,他治军很严,随时防御匈奴突袭,匈奴也不敢来犯,也说明战国长城起了一定作用。
其后卫青、霍去病、公孙贺、公孙敖等出击匈奴,均以赵、秦长城为进攻退守的主要据点。
这表明,直到西汉前期,战国秦、赵、燕长城仍在发挥军事防御作用,虽然它的防御能力已大不如战国时期了。
直到汉武帝把匈奴赶到漠北以后,修复蒙恬所筑秦长城和修建外长城,这条战国秦、赵、燕长城才被放弃,它的军事防御作用也才随之终结。
明长城修复后的长城为明长城,又张居正部下戚继光所督筑,秦代长城已成为废墟然而戚继光修建的长城又有南山岭长城,八达岭长城(为实行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所修建清康熙帝下令:永不筑长城,至此基本无有帝王大规模修筑长城。
唐朝唐长城牡丹江边墙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国务院正式把中国长城遗址牡丹江边墙三段列入中国长城资源调查项目的一部分,这就意味着有着“唐长城”之称的牡丹江边墙,这也是牡丹江市乃至黑龙江省第一个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中的项目。
牡丹江边墙是渤海时期为防御北方黑水靺鞨而修筑的一条防御体系,是和中国长城具有同等性质的军事防御工程。
经过调查发现的牡丹江边墙长约100公里,由三段构成。
牡丹江边墙一段长50公里,位于三道关一线,东起江西村西沟北山主峰,蜿蜒起伏向西北伸展,终止于西大砬子北坡。
牡丹江边墙二段长30公里,位于宁安江东段,起自宁安镇牡丹江向北转弯处右岸,向老虎洞沟转向东南继续发展,调查终止于宁安良种场东侧。
牡丹江边墙三段长20公里,位于镜泊湖,起自城墙砬子对岸湖边,越过湖边山,穿过201国道,在江山娇林场东南侧山上向东南发展。
据悉,牡丹江边墙于2006年被批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从2008年开始,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已开始组织文物保护专业队伍对牡丹江边墙三段进行更深入调查,从而进一步了解牡丹江边墙具体长度等概况。
2011年11月6日,享有“唐长城”之誉的牡丹江边墙与秦长城一样已被正式列入中国长城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齐是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而又保存段落或遗迹较多的古长城,原长度1000多公里。
关于齐长城,最早的是公元前555年(灵公二十七年),《左传》上记载:“晋侯伐齐,……齐侯御诸平阴,堑防门而守之。
”这是齐国在平阴修筑的一道防御工事,防门后来一直是齐长城的一道重要关口。
《史记·楚世家·正义》引《齐记》记载“齐宣王乘山岭之上,筑长城,东至海,西至济州,千余里,以备楚。
”修建的记录更清楚了。
大概是从春秋战国开始,到齐威王和稍后建筑完成的。
齐长城是西起济南长清区,东至青岛市黄岛经济开发区,横穿山东半岛。
春秋战国时期修筑的齐长城和楚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最古老的长城。
其中的千里齐长城距今已2500多年。
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历时达2000多年,总长度达5千万米以上。
我们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长城,它西起中国西部甘肃省的嘉峪关,东到中国东北辽宁省的鸭绿江边,长635万米。
燕《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
辽宁境内的燕长城,经北票市、阜新县、彰武县,到沈阳境内的法库县。
2008年,在沈阳高坎镇发现4座战国两汉时期的烽火台遗址,是最早发现的燕长城遗址 。
早期在玉门市境内发现早期长城墙体2400米、烽火台4座。
万里长城 - 长城的修筑工程量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
自秦始皇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
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
当时没有任何机械,除运土、运砖可以用毛驴、山羊能爬山的牲畜外,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
可以想见,没有大量的人群进行艰苦的劳动,是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万里长城的工程量,据粗略估计,仅以明朝修筑为例,若将其砖石、土方用修筑一道厚1米、高5米的大墙,可环绕地球一周有余。
如果用来铺筑一条宽5米、厚35厘米的马路,那就能绕地球三四周了。
如果把所有朝代所修的总计10万里来计算,则这道长墙可绕地球十几周,这条马路,可绕地球三四十周。
修筑原因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
战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时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强烈。
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
这时,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 天下第一雄关:居庸关长城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
秦国之北,有义渠,又北为匈奴;赵国西北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
自战国中期以来,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
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
而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击和掳掠。
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
针对这种被动局面,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
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
惠文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
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
自此兵力遂强。
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师而归。
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
于是,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
为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
惠文王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东胡。
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能之士,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
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
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
昭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
归国之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
又“度辽东而攻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
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其目的是为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
万里长城 - 自然概况长城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一项古代防御工程。
自公元前7-8世纪开始,延续不断修筑了2000多年,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50000多千米,被称之为“上下两千多年,纵横十万余里”。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 在中国就是在世界上,也是绝无仅有的,因而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 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
长城修筑的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公元前9世纪的西周时期,周王朝为了 防御北方游牧民族俨狁的袭击。
曾筑连续排列的城堡“列城”以作防御。
到了公元前七八世纪,春秋战国时期列国诸侯为了相互争霸,互相防守,根据各自的防守需要,在自己的 边境上修筑起长城,最早建筑的是公元前7世纪的楚长城,其后齐、韩、魏、赵、燕、秦、中 山等大小诸侯国家都相继修筑长城以自卫。
这时长城的特点是东、南、西、北方向各不相 同,长度较短、从几百千米到1000~2000千米不等。
为了与后来秦始皇所修万里长城区 别,史家称之为“先秦长城”。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并灭了六国诸侯,统一了天下,结束了春秋战国纷争的局面, 完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集权统一国家的大业。
为了巩固统一帝国的安全和生产的安 定,防御北方强大匈奴游牧民族奴隶主的侵扰,便大修长城。
除了利用原来燕、赵、秦部分 北方长城的基础之外,还增筑扩修了很多部分,“西起临洮,东止辽东,蜿蜒一万余里”,从 此便有了万里长城的称号。
自秦始皇以后,凡是统治着中原地区的朝代,几乎都要修筑长城。
计有汉、晋、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宋、辽、金、元、明、清等十多个朝代, 都不同规模地修筑过长城,其中以汉、金、明三个朝代的长城规模最大,都达到了5000 千米或10000千米。
它们都不在一个位置上。
从修筑长城的统治民族看,除汉族之外,许 多少数民族统治中国的朝代也修长城,而且比汉族统治的朝代为多。
清朝康熙时期,虽然 停止了大规模的长城修筑,但后来也曾在个别地方修筑了长城。
可以说自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到清代的2000多年一直没有停止过对长城的修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体系 绵延万里的长城它并不只是一道单独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 体系。
这一防御工程体系,由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
以明长城为例,在万 里长城防线上分设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 区来分段防守和修缮东起鸭绿江,西止嘉峪关,全长7000多千米的长城,称作“九边重 镇”,每镇设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 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
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
总兵官平时驻守 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在2000多年的修筑过程中积累了丰 富的经验。
首先是在布局上,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时就总结出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经 验。
2000多年一直遵循这一原则,成为军事布防上的重要依据。
在建筑材料和建筑结构 上以“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创造了许多种结构方法。
有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 合等结构;在沙漠中还利用了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的结构,可称得上是“巧夺 天工”的创造,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还保存了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城墙长城的城墙是这一防御工程中的主体部分。
它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 据地形和防御功能的需要而修建,凡在平原或要隘之处修筑得十分高大坚固,而在高山 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以节约人力和费用,甚至一些最为陡峻之处无法修筑的地方便采 取了“山险墙”和“劈山墙”的办法,在居庸关、八达岭和河北、山西、甘肃等地区的长城城 墙,一般平均高约七八米,底部厚约六七米,墙顶宽约四五米。
在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 高一米余,以防巡逻士兵跌落,外侧一面设垛口墙,高2米左右,垛口墙的上部设有望口, 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以观看敌情和射击、滚放擂石之用。
有的重要城墙顶上,还建有层 层障墙,以抵抗万一登上城墙的敌人。
到了明代中期,抗倭名将戚继光调任蓟镇总兵时, 对长城的防御工事作了重大的改进,在城墙顶上设置了敌楼或敌台,以住宿巡逻士兵和 储存武器粮袜,使长城的防御功能极大的加强。
关城关城是万里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
关城设置的位置至关重要,均是选 择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以收到以极少的兵力抵御强大的入侵者的效果,古称“一夫当 关,万夫莫开”,生动地说明了关城的重要性。
长城沿线的关城有大有小,数量很多。
就以 明长城的关城来说,大大小小有近千处之多,著名的如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紫荆关、 倒马关、平型关、雁门关、偏关、嘉峪关以及汉代的阳关、玉门关等。
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 带有许多小关,如山海关附近就有十多处小关城,共同组成了万里长城的防御工程建筑 系统。
有些重要的关城,本身就有几重防线,如居庸关除本关外,尚有南口、北口、上关三 道关防。
北口即八达岭,是居庸关最重要的前哨防线。
烽火台烽火台是万里长城防御工程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的作用是作为传递 军情的设施。
烽火台这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很早就有了,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 利用了它而且逐步加以完善,成了古代传递军情的一种最好的方法。
传递的方法是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因白天阳光很强,火光不易见到,夜间火光很远就能看见。
这是一传递 信息很科学又很迅速的方法。
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 来加以区别。
到了明朝还在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 传递顷刻千里。
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讯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 十分迅速了。
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十分重要的,要紧的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 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
烽火台在汉代 曾经称过亭、亭隧、烽燧等名称,明代称作烟墩。
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护 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
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