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同学朗读很好的句子有哪些
《新课标》指出: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
朗读,在学习语文中有着特\ 殊的功能,它既有吸收课文语言、内容的功能,又有发展语言、发展思维、激发朗读者情感的功能,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也充分表明了朗读的重要性。
\ 要想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应该做到让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只有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才能有语气、有感情地读好课文,如果字音还读不准,还\ 不知道在哪里断句,学生就不会读出自己的感情、自己的体会。
在训练学生正确流利地读课文时,对于一年级学生特别要注意:(1)、停顿。
朗读中的停顿主要分\ 语法停顿和语意停顿,即知道各种标点符号所表示的不同时间的停顿,还要使学生掌握没有标点符号的一句话之间的短暂停顿。
(2)、重音。
一句话的表意重点在\ 朗读上要作重音处理,以示强调。
我认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有以下几种方法。
\ 1、教师范读。
\ 教师范读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而且为学生树立了样板,对于课文中难理解的句段,教师可以分析,讲解,但对于朗读时语言的轻重缓息,\ 光靠讲解,学生仍不明白,而范读则可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学生听到了正确的声音形象,学生就可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出来。
范读,最好是在课堂上面对面地使学生\ 听到声音,看到神情,较之听录音效果强得多了。
\ 2、创设情境,引发共鸣。
\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要为学生创设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情境。
引导学生入境、入情,调动起他们的想象,借助他们已有的生活经历、经验感受来理解体会课文的内容,可\ 以用教师的语言描绘情境,用图画展示情境,用表演模拟情境,用音乐烘托渲染情境……学生进入情境,甚至进入角色,便容易情动辞发而读出情感。
\ 3、品读与评读结合。
\ 自读品味,听读评议。
自读时,品味意境,找到感觉从而读出感情;听别人朗读时,可以与自己的体会相比较,指出理解上的正误与表达上的得失,从而找到朗读的正确形象。
\ 4、注重教师的评价。
\ 教师在学生朗读时给予适时适当的评价是很重要的,一句肯定可以建立学生的信心,一句鼓励可以让学生读的更好,同时也可以让其他学生学到他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
\ 5、指导读好重点词语。
\ 课文中一些优美的句子中有含义较深的词语,读懂并读好这些词语才能读好整句话。
这就需要教师借助一些方法帮助学生,方法(一)借助动作,方法(二)联系生活实际,方法(三)借助图片,\ 当然,在教学实际中,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导学生朗读,把对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实在实处,落实在每一节课,这样,学生的朗读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
\ 6、恰当地运用各种朗读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提高朗读效果。
师生对读,问答读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朗读方式,教师可与全班学生对读或问答读,也可以和一个学生、几个学生对读、问答读。
问答读,由教师提问,学生用朗读方式\ 句,学生读分述,具体描写部分,在这种朗读方式中,教师的读,起到提示,创设情境的作用,体现了对学生的启发、指导。
\ 分角色读,是指导有感情朗读的常用的方式。
特别是在写人、叙事为主的课文中。
分角色朗读,既可在指导的初始阶段,体会和把握各人物的思想感情,语气语调,\ 又可展示和检查学生朗读的效果。
分角色朗读,可以由一个人或一组同学或男女同学集体朗读某个角色的语气,教师也可参与充当某个角色,并可互换角色,反复练\ 习,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朗读兴趣。
\ 总而言之,只有在读正确的基础上做到流利地读才可能要求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无论指导正确地读还是流利地读,都需要反复练习,因此课堂上要多读,才会使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从语言文字入手,才有可能深入理解、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进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低年级如何教孩子有感情朗读课文呢
1、形容朗读读得好的成语:声情并茂、传神、绘声绘色、顿挫、波澜起感人肺腑、铿锵有力,婉转悠扬。
2、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
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 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是最重要的。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它有利于发展智力,获得思想熏陶。
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朱熹要求学生从小养成正确朗读的习惯,还要求读书必须逐字逐句透彻理解,进而深入体会,反复揣摩。
而且朗读中,可以让某个字突出出来,让人更加能理解读的文字的意思。
怎样提高孩子的朗读能力
朗读能让学生思想获得熏陶,情感得到升华。
语文是一种非常感性的东西。
要学好语文,必须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而朗读恰好是能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之一。
学生通过朗读可以获得丰富的感性体验。
他们可以通过各种不同的朗读方式将自己对文本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来,与人交流,并通过不断地交流提高自己的水平。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深入地理解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他们会对课文中描写的人、物、景、事等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并进行了思想的熏陶。
朗读是检验学生理解课文深浅的一种手段。
任何一篇课文都或多或少地融入了作者的一些情感,如果学生能够通过朗读把这种情感激发出来,表达出来。
那么我们教师就能判断出学生对文章理解的程度。
下面是我自己在指导学生朗读时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 1、朗读要从词、句再到段、篇的训练。
“词”能表达一种意思,词有时也能表达一种情感,所以在一年级的朗读教学时我是从读好词语开始的,并且强调一个词语连在一起读的时候不能把它分开来。
词语读得好了,我就开始训练读短句。
因为短语是有标点符号的,所以根据标点符号的不同,要读出相应的语气来。
我重点训练的是如何读好长句子,指导读长句时,我叫学生把句子读通顺了,想想句子是什么意思,哪些词语是重点词语给我找出来,体会一下这些词语该怎么读,其次分析长句中哪些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也需要自然停顿的,自己通过读把它们找出来作好标记。
最后注意的是标点符号,标点符号虽然不是语言文字但能表达一定的情感,它在朗读中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长句的朗读训练好了,读好段、篇就不难了,因为词句是构成段、篇最基本的单位。
这样一种循序渐进的训练方式,在朗读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是可以操之以行的。
2、要朗读得好,必须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这个道理相当简单,只有理解了课文内容,把握好文章的思想感情,才有可能读出真情实感。
3、教师要朗读示范,并且要天天示范。
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个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
朗读时,教师应该是集各种情感于一体的人,而这些情感在朗读时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让学生感受到教师所要表达的是什么,这样的示范性朗读时间一长就能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得到训练。
他们能不知不觉地从教师的朗读中学到许多朗读的技巧,如读出轻重音,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音低,根据不同的角色音色发生变化,读好顿音,文章的未尾或诗句的未尾几个字有时须拖长音等。
4、要让学生有时间去朗读,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法朗读。
开火车读,喜欢的段落读等等。
如:一年级下册的9课《美的回答》为例,我让学生找自己喜欢的句子来阅读,更大的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
5、要学生学会评价别人的朗读。
我让学生听我是如何去评价小朋友的朗读,到了一年级第二学期,我让小朋友学学老师的样子去评评别的小朋友。
另外,要朗读得好还要讲究口齿清楚,音色甜美,注意气息的控制等。
如何培养三年级孩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借助外在辅助手段,烘托气氛,情境中朗读 外在辅助手段包括色彩鲜艳的图片,形象逼真的声音,各类声、色、形俱备的多媒体课件等。
如《比尾巴》一课,在指导朗读第一节“谁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短
谁的尾巴好像一把伞
”时,教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或引导学生看图。
一目了然,课文内容一学就懂。
如朗读《小小的船》一文,就可配上该内容的音乐《小白船》。
2、范读引领,训练语感。
训练语感,是朗读训练的重点。
由于低年级学生感悟语言的能力较薄弱,尤其是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他们对语言的感悟主要靠模仿老师的范读。
教师的范读一定要规范,范读传达着教师本人的态度,范读时的鲜明的爱憎,强烈地影响着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
实践证明,一个擅长朗读的教师,所教学生的朗读能力大多都很强,这固然有其他因素,但这与教师潜移默化的范读指导是分不开的。
3、指导得法低段教材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和摹写人物以及景物,常常能使读者对描写对象获得真切的感受,以至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并唤起情感的体验。
一教师在对《月亮的心愿》一文中阅读“妈妈与珍珍对话”时,是这样操作的:第一层读让学生感悟到妈妈对女儿的爱。
第二层读让学生落实在具体的语言上:你是从哪些词句甚至标点看出的
你认为怎么读能读出这种情、这种爱
学生品味、试读。
教师趁热打铁问:“你为什么把‘您’字读得这么重
”“你为什么把‘还没有好呢’读出很担心的样子
”“你问什么把‘可是’读得慢一点呢
”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悟通过朗读,通过落实到具体的字词中表现出来。
同时,通过教师适当的点拨、启发或示范读,使学生朗读更到位、更进一步。
第三层读让学生在第二层读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通过美读法、分角色法、比赛法等,激起学生情感体验,自读自悟,体验中投入地读。
4、角色转换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
有真情付出,才会有心灵交汇;有情感体验,才能与文本和作者对话。
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移情体验,用自己真实的情感、既往的经验去沟通、交融、碰撞、回应作者的心灵,文本的内涵,在真实的语言实践活动中获取语感、形成丰富而深刻的情感体验。
如一位教师在教《棉花姑娘》时,就引导学生角色体验:假如你就是棉花姑娘,在最难受的时候,突然看见燕子、啄木鸟、青蛙来了,你心里会怎么想
然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体验读读第2、3、4自然段中棉花姑娘说的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