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兵器的句子有哪些
中国古代兵器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首先是史前时期,从考古学来讲叫石器时代,我们称这个阶段是石器时代的兵器。
开始青铜冶铸后,这时候兵器的主要材质就开始变成了青铜的。
我们称这个时期的兵器为青铜时代的兵器。
人们懂得了金属的冶炼后,这时候军队使用的兵器的主要材质也改为钢铁做的了,就进入了铁器时代的兵器。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时期,掠夺战争日益频繁,便逐渐形成了用于作战的兵器和武艺。
夏代仍沿用石制兵器,但有所改进,有了少量青铜兵器。
至商代,军队使用青铜兵器已较普遍,而且兵器种类增多,质量大有提高。
1953年,在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文物已有铜矛头、铜勾、铜戚、铜刀、铜斧、铜簇等项。
另外,在山东省益都出土了商代的兵器铜钺、铜头玉矛、铜戈。
西周兵器进一步多样化,这个时期长兵有:戈、戟、 钺、矛、斧等。
短兵则有刀、剑等。
这些兵器多为铜质,质地精良坚利。
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石制工具时代进入到使用金属器具的时代;青铜兵器的使用,使兵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价段,并发挥其无比威力。
铁兵器始于周代,战国时期已普遍使用。
由于铁的蕴藏量较为丰富,铁器的坚硬度比铜制品强,又易于铸造, 因此,铁兵器逐渐代替了铜兵器,品种更为齐全。
中国古代兵器之种类堪称世界之最,不完全因为那个年代的贵族普遍尚武,还因为殉葬与厚葬制度的缘故。
于是,青铜兵器同样也大多出土于贵族的墓葬中。
诸如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许多兵器都出自重要匠师主手,工艺刻意求精,凝聚了高度的智慧和技巧,非寻常器物可比。
据古籍记载以及大量的出土文物表明,当时有戈、戟、矛、殳、 斧、钺、锤、锥、刀、剑、匕首等,并广泛应用于战争中。
作战时,士兵衣铁甲,操铁杖,使用铁斧、铁刀、铁钺、铁矛等兵器。
到了汉代大抵完成了铜兵器向铁兵器的过渡, 至三国时期,铜兵器已经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演变为铁兵器的全盛时期。
据《典论》记载:魏太子曹丕选楚越良工制铁刀、铁剑、铁匕首,精而炼之,至于百辟(即锻炼百次)。
这种武器质量上的飞跃,势必对使用武器的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从而促进武艺的发展。
隋唐五代时期的铁兵器中,长兵器以矛、枪和长刀为主。
据《新唐书》记载:光弼有裨将,援矛刺贼,洞马腹,中数人。
这表明唐将善用长矛而且技艺精良。
短兵器则以刀为主。
剑在这时已经失去了实战的价值,成为道士们的法器和民间习武器械。
剑术一直是人们喜爱的武术项目之一,佩剑之风长久不衰。
相传诗仙李白经常舞剑,友人崔宗之称赞他: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
唐代重射,弓矢的结构精巧,规格多样,据《唐六典》所记。
弓有长弓、角弓等4种,弩有擘张弩、角弓弩等7种,箭也有竹箭、木箭等4种。
宋、元之际有所谓十八般武艺之说。
其实十八不过是泛称而已,实际上远不止此数。
据宋人曾公亮《武经总要》记载,长杆铁枪就有18种,另外长柄铁刀有8种, 各种短兵器有17种,如手刀、蒺藜、铁鞭、铁 、铁剑、大斧、烈钻、钩棒等等。
著名的梨花枪就产生于宋代,其枪法已发展到纯熟的程度。
元代兵器则精细而实用。
据茅元仪的《武备志》记载,有各种铁枪6种,各种刀7种。
还有飞钩、噞、马叉、梨花枪、狼筅(长枪)、双飞挝、飞锤、铁戟等兵器49种,另有火枪、火炮6种。
到了明代,十八般武艺有了具体内容。
明人谢肇制《五杂俎》卷五中记载:何也十八般
一弓、二弩、三枪、四刀、五剑、六予、七盾、八斧、九钺、十戟、十一鞭、十二简、十三挝、十四殳、十五叉、十六钯、十七绵绳套索、十八白打。
十八般武艺讲的是演练兵器的技艺,所以它的前十七种都是兵器的名称。
第十八种为 白打,明代朱国帧《涌幢小品》中解释说:白打即手搏之戏……俗谓之打拳。
清代的兵器与明代大同小异,不过品种更多而已。
拿刀来说,有大刀、朴刀、春秋大刀、三尖两刃刀、大环刀、凤嘴刀、梅花刀、腰刀、战刀、苗刀、壮族尖刀、彝族插刀……不下10余种。
此外,叉、抓、拐、弩、斧、盾、钩、殳、锤、 、?、棒、刺、钹、钺、钯、齿、铲等等就更多了。
器械的多式多样,使武术的内容更为多姿多彩。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武术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对刀、枪、剑、棍等常用器械的规格作了具体规定,对重量、长短、粗细以及器械制作材料都有明确要求,对武术水平的提高起了促进作用。
形容武器的成语
【按兵束甲】:按兵:军队停止行进。
甲:铠甲,泛指武器装备。
止兵不前,捆起铠甲。
指解除武装,停战言降。
【按甲寝兵】:收拾起铠甲武器。
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按甲休兵】:收拾起铠甲武器。
比喻停止军事行动。
【拔角脱距】:角:兽角;距:鸡爪。
拔掉兽角,脱下鸡爪,形容夺下敌人的武器。
【被甲持兵】: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
指全副武装。
【被甲载兵】:身穿铠甲,手拿武器。
指全副武装,披坚执锐。
【被甲执兵】:甲:古代打仗时军人穿的护身衣服。
兵:兵器。
身穿护身衣服,手握武器。
指全副武装。
【被甲执锐】:被:通“披”,穿戴;甲:铠甲;执:拿着;锐:兵器。
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被坚执锐】:穿坚固甲胄,握锐利武器。
谓上阵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笔枪纸弹】:以笔为枪,以纸为子弹。
指用文字作为战斗的武器。
【兵革满道】:兵:兵器;革:甲胄。
战乱中军用的武器装备散乱地遗弃,塞满了道路。
形容战祸伤亡惨重。
【兵刃相接】:刀枪武器互相接触。
指白刃战。
【兵戎相见】:兵戎:武器。
以武力相见。
指用战争解决问题。
【拨弓曲矢】:拨弓:不正的弓;曲矢:弯曲的箭。
弓箭不合格就射不中目标。
泛指武器不精良。
【不仁之器】:不仁:残暴,残忍;器:兵器。
指用以杀人的武器。
【寸兵尺剑】:兵:兵器。
形容武器之少。
【大动干戈】: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
大规模地进行战争。
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倒打一耙】:《西游记》故事:猪八戒以钉耙为武器,常用回身倒打一耙的绝技战胜对手。
自己做错了,不仅拒绝别人的指摘,反而指摘对方。
【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
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倒置干戈】:把武器收藏起来,不再打仗。
【倒戈弃甲】:倒:颠倒,翻转;弃:抛弃。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倒戈卸甲】:倒:倒转,翻转;卸:解除。
比喻放下武器认输。
【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
同“倒载干戈”。
【反戈一击】:掉转武器向自己原来所属的阵营进行攻击。
【斧破斨缺】:斨:古代一种斧子。
指武器破损残缺。
【负坚执锐】:负:以背载物;坚:铠甲;执:拿着;锐:兵器。
穿着坚固的盔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弓开得胜】:弓:射箭的武器。
形容战斗一开始就获得了成功。
也用来比喻事情一开始就取得好成绩。
【国之干城】:干城:批御敌的武器和工具,这里比喻捍卫者。
国家主权的捍卫者。
【横刀跃马】:指手持武器,纵马驰骋。
指在沙场作战。
犹言横戈跃马。
【横枪跃马】:指手持武器,纵马驰骋。
指在沙场作战。
犹横戈跃马。
【擐甲操戈】:擐:穿,套。
穿上铠甲,手拿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的样子。
【擐甲挥戈】:擐:穿,套。
穿上铠甲,手拿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的样子。
【擐甲执兵】:擐:穿;兵:武器。
身披铠甲,手拿武器。
指准备战斗。
【擐甲执锐】:擐:穿;锐:兵器。
身披铠甲,手拿武器。
指准备战斗。
【赍盗粮,借贼兵】:赍:以物送人;兵:兵器,武器。
送给盗贼粮食,借给盗贼武器。
比喻帮助敌人或坏人。
【甲兵在胸】: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
比喻胸中富有韬略。
【坚甲厉兵】:加固盔甲,磨砺武器。
指作好战斗准备。
【鞬櫜干戈】:鞬櫜:古代盛盔甲、弓箭的口袋,引申为收藏;干戈:兵器,武器。
把武器收藏于袋中。
比喻刀枪入库,停战休兵,天下太平。
【蛟龙戏水】:比喻刀枪棍棒等武器使得轻松自如,灵活多变。
形容武艺精湛纯熟。
【揭竿而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揭竿四起】:揭:高举;竿:竹竿,代旗帜。
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
指人民起义。
【解甲投戈】:卸下盔甲,放下武器。
比喻不再战斗。
【借寇兵,赍盗粮】:赍:资助。
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借寇赍盗】:赍:资助。
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借贼兵,赍盗粮】:赍:资助。
把武器借给了贼兵,把粮食送给了盗匪。
比喻帮助自己的敌人增强力量。
【精甲锐兵】:甲:铠甲;兵:武器。
精良的铠甲,锐利的刀枪。
泛指装备精良的军队。
【卷甲韬戈】:卷起铠甲,收起武器。
指停止战斗。
【牢甲利兵】:犹坚甲利兵。
泛指精良的武器。
【临阵磨枪】:临:到,快要;阵:阵地、战场;枪:指梭镖、长矛一类的武器。
到了快要上阵打仗的时候才磨刀擦枪。
比喻事到临头才匆忙准备。
【卖刀买犊】:刀:武器;犊:牛犊。
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卖刀买牛】:刀:武器。
指卖掉武器,从事农业生产。
【卖犊买刀】:指出卖耕牛,购买武器去从军。
【明火执仗】:明:点明;执:拿着;仗:兵器。
点着火把,拿着武器。
形容公开抢劫或肆无忌惮地干坏事。
【抛戈弃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
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抛戈卸甲】:丢掉武器,扔掉铠甲。
形容军队被打得狼狈逃窜的情形。
【披坚执锐】:穿着铁甲,拿着武器。
形容全副武装。
【弃甲投戈】:指放下武器。
表示投降。
【弃甲曳兵】:丢掉盔甲,拖着武器。
形容打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泣血枕戈】:悲愤得眼睛流血,睡眠时枕着武器。
形容发愤自励,立志雪恨。
【强弓硬弩】:强:强劲的,有力的;弩:古代发箭的机械。
强有力的弓,坚硬的弩。
形容武器精良。
【入室操戈】:操:拿;戈:古代象矛的武器。
到他的屋里去,拿起他的武器攻击他。
比喻引用对方的论点反驳对方。
【身无寸铁】:身边没有武器。
指赤手空拳。
【十八般兵器】:本指刀枪剑戟等十八种古式兵器。
后泛指多种武器。
亦比喻多种技能。
【矢石之间】:矢石:箭与礧石,作战的武器。
比喻战场。
【矢石之难】:矢石:箭与石,作战的武器。
指在战争中受到矢石的袭击。
【手无寸刃】:指手里一点武器都没有。
【手无寸铁】:寸:形容细微短小;铁:指武器。
手里没有任何武器。
【投袂荷戈】:振起衣袖,拿起武器。
表示为国效命。
【胸有甲兵】:甲兵:铠甲和兵器,泛指武器。
比喻胸中富有韬略。
【选士厉兵】:厉:磨;兵:武器。
挑选士兵,磨利武器。
【偃兵息甲】:放倒武器,收起盔甲。
指停止战斗。
【载戢干戈】:载戢:装运收藏;干戈:古代的两种武器,引申为战争。
将武器收藏起来。
指不再诉诸武力。
【真枪实弹】:战场上使用的武器弹药。
多比喻实战。
【枕戈待旦】:戈:古代的一种兵器;旦:早晨。
意思是立志杀敌,枕着武器睡觉等天亮。
形容时刻准备作战,。
【枕戈待命】:枕着武器等待命令。
形容时刻准备战斗。
【枕戈汗马】:枕着武器,疾驰战马。
形容时刻准备杀敌立功。
【枕戈饮血】:枕着武器,咽着血泪。
形容极度悲愤,矢志报仇杀敌。
【只手空拳】:指单有一双手而没有武器。
【执干戚舞】:干、戚:盾牌和大斧,古时的两种兵器。
用武器作跳舞的工具。
比喻以美德代替武力来感化敌人,治服敌人。
【执锐披坚】:执:拿着;锐:锐利,锋利,指兵器;坚:指铠甲,古代军人护身的战衣。
身穿铠甲,手持武器。
形容投身战斗或作好战斗准备。
【铸剑为犁】:销熔武器以制造务农器具。
【紫电清霜】:形容武器锋利精良。
【足食足兵】:食:粮食;兵:武器。
粮食充足,武备修整。
求与中国古代冷兵器有关的诗词
【郭祥正家醉画竹石壁上郭作诗为谢且遗古铜剑二】空肠得酒芒角出,肝肺槎牙生竹石。
森然欲作不可回,吐向君家雪色壁。
平生好诗仍好画,书墙涴壁长遭骂。
不嗔不骂喜有余,世间谁复如君者。
一双铜剑秋水光,两首新诗争剑铓。
剑在床头诗在手,不知谁作蛟龙吼。
杜甫《大历三年出瞿塘峡久居夔府将适江陵》:“朝士兼戎服.君王按湛卢.。
《项奎虎丘山诗》:“当时吴王剑,砺光裂岩幽。
” 王勃《滕王阁序》:“紫电青霜,王将军之琥库。
”唐.杨炯《杨盈川集.送刘校书从军》诗:“赤土流星剑,鸟号明月弓。
”刘禹锡《武陵观火》:“晋库走龙剑,吴室荡燕雏。
”柳宗元《闻歌》诗曰:“翠帷双卷出顷城,龙剑破匣双月明。
”
关于战场的古诗
万里赴戎,关山度若飞 戎机:指战争.若飞:一样.○南朝梁·曲辞《木兰诗》 天彩坏,地暗鼓声低 旗彩:旗上的彩绘.地暗:大地阴暗潮湿.鼓声:战鼓之声.○南朝陈·江总《雨雪曲》 但得将军能百胜,不须天子筑长城 ○唐·胡皓《大漠行》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得胡马骑 ○唐·王维《老将行》 身经大小百余战,麾下偏裨万户侯 麾huī下:部下.偏裨pí:偏将和裨将.○·王维《陇头吟》 髑髅皆是长城卒,日暮沙场飞作灰 髑髅:死人的头骨.○唐·常建《塞下曲四首》 一闻边烽动,万里忽争先 边烽;边界烽火,指边警.○唐·盂浩然《送陈七赴西军》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行人:指出征将士.刁斗:军用炊具.公主琵琶:汉朝公主远嫁乌孙国时弹奏琵琶曲调,乐调哀怨.○唐·李颀《古从军行》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玉门被遮:《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太初元年,军攻大宛不利,武帝命人阻断退入玉门关之路,下令军士死战.逐:跟随.轻车:武帝时有轻车将军.○唐·李颀《古从军行》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羌笛:边疆地区常用的乐器.出塞声:边疆的乐曲.○唐·李颀《古意》 大将军出战,白日暗榆关.三面黄金甲,单于破胆还 榆关:边塞.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唐·王昌龄《从军行》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 ○唐·王昌龄《塞下曲四首》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骝 马:骅骝,骏马.○唐·王昌龄《出塞》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辕门:营门.这两句写沙漠地区风扬尘土,天昏地暗,军队半卷持红旗,涌出军营.○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穿金甲:磨透铁甲.楼兰:汉时西域的鄯善国,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这里泛指侵扰西北地区的敌人.○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洮táo河:是黄河上游的支流,在甘肃临洮县.吐谷yù浑:鲜卑族中一支的首领,这里指敌酋.○唐·王昌龄《从军行七首》 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 ○唐·王昌龄《出塞》(又作李白诗,题为《军行》)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夜光杯:用玉制成的精美酒杯.前两句说:正在见酒想喝之时,军中已奏起琵琶安排宴饮.后两句表现了战士们悲壮的心情,一说表现了战士们视死如归的豪放气概.○唐·王翰《凉州词》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洗兵:洗刷兵器.条支:古西域国名,即唐时的大食.两句极写出兵广远.○唐·李白《战城南》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唐·李白《蜀道难》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唐·李白《塞下曲六首》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驿yì使:送信的人.发:出发.絮:整理缝制.○唐·李白《子夜吴歌四首》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有限:有限度.○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制:制止.侵陵:侵扰,侵略.○唐·杜甫《前出塞九首》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平沙:平坦的沙地.万幕:成千上万的帐幕.部伍:各部队伍.见招:被招集.○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寂寥:寂静无声.○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悲笳敷声动,壮士惨不骄 悲笳:悲切的号角声.两句说号角声音悲切,战士心情沉重.○唐·杜甫《后出塞五首》 群胡归来血洗箭,仍唱胡歌饮都市 群胡:指安史叛军.○唐·杜甫《悲陈陶》 三年笛里《关山月》,万国兵前草木风 《关山月》:汉乐府横吹曲名,是士兵伤别、怀念故乡的曲调.万国,即万方.草木风:即“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意.○唐·杜甫《洗兵马》 故国犹兵马,他乡亦鼓鼙 故国:故乡.鼓鼙pí:战鼓,借指战争.○唐·杜甫《出郭》健儿宁斗死,壮士耻为儒 斗:战斗.儒:读书人.打仗时须用长枪利剑,不能用笔,故曰“耻为儒”.○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记》 身轻一鸟过,枪急万人呼 ○唐·杜甫《送蔡希鲁都尉还陇右,寄高三十五书记》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辚lín辚:兵车隆隆声.萧萧,战马嘶鸣声.行人:出发的士兵.○唐·杜甫《兵车行》 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 军声,军队作战喊杀声.○唐·杜甫《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战格:作战时防御用的障碍物.逾:越.○唐·杜甫《潼关吏》 百万攻一城,献捷不云输 捷:胜利.不云输:不报告败绩.○唐·杜甫《遣怀》 汗马牧秋月,疲卒卧霜风 汗马:马因奋战而出汗.疲卒:士兵因苦战而疲劳.○唐·刘湾《出塞曲》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辕门:军营门.风掣chè:风吹动如牵引.翻:飘动.○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伐鼓:击鼓.阴山:泛指边地的山.这两句形容军威声势雄壮,地动山摇.○唐·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万箭千刀一夜杀,平明流血浸空城 ○唐·岑参《献封大夫破播仙凯歌六首》 风头如刀面如割 ○唐·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行军戈相拨,~.” 万鼓哇殷地,千旗火生风 殷地:使大地震动.两句写军威雄壮,万鼓齐鸣,如雷声震动大地,千旗飘扬似风扬火势.○唐·高适《塞下曲》 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来解围 恩遇:朝廷特别优惠的待遇.恒:常.○唐·高适《燕歌行》 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死节:节,节操;为保卫祖同而死.岂顾勋:哪里是为了功名.○唐·高适《燕歌行》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后句写将军远离前线寻欢作乐.○唐·高适《燕歌行》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两句写行军队伍中传出嘹亮的笛声,一行红旗在天山白雪映照之中直上山颠.○唐·陈羽《从军行》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金河:即黑河,唐时设金河县,故址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五关:即甘肃玉门关.马策:马鞭.刀环:刀柄上的铜环.这两句说每年不是守金河就是守玉关,天天只有马鞭和战刀伴随自己.○唐·柳中庸《征人怨》 更催飞将追骄虏,奠遣沙场匹马还 莫遣句:不要让敌人有一个逃回.○唐·严武《军城早秋》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单chán于:汉时匈奴最高统治者的称呼.○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独立扬新令,千营共一呼 扬新令:发布新命令.○唐·卢纶《和张仆射塞下曲》 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就尽:将近覆灭.卒:兵卒.日滋:日渐增多.师:军队.○唐·韩愈《张中传后叙》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庸·刘商《行营即事》:“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黄尘满面长须战,白发生头未得归 ○唐·令狐楚《塞下曲二首》 以兵为仁义,仁义生刀头.刀头仁义腥,君子不可求 兵:刀兵,指战争.○唐·孟郊《寒溪》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 吴钩:刀名,此指军刀.关山五十州州:指当时唐王朝不能控制的地方.○唐·李贺《南园十三首》:“~.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甲光句:铠甲在阳光照耀下闪光.○唐·李贺《雁门太守行》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烽烟静:指战争结束.不遣:不使.○庸·高骈《南征叙怀》 战鼓声未齐,乌鸢已相贺 鸢yuān:一种猛禽,俗称老鹰.两句说战鼓刚起,战斗还没开始,乌鸦和老鹰就凭经验知道将有许多尸体供它们啄食了.暗示战争的频繁和残酷.○唐·于洲洲《塞下曲》 朔风吹雷透刀瘢,饮马长城窟更寒 朔风:北风.刀瘢bān:刀上留下的累累瘢痕.饮马长城窟:古乐府有“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句,此句由此化来.○唐·卢汝弼《和李秀才边庭四时怨》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同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解甲:卸去盔甲,即投降.○五代后蜀·花蕊夫人《述国亡诗》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燕yān然:山名.勒:刻石.燕然未勒:谓没有破敌立功.《后汉书·窦宪传》记载窦宪迫北单于“登燕然山,去塞三千余里,刻石勒功”而还.○宋·范仲淹《渔家傲》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羌管:即羌笛.悠悠:悠扬.○宋·范仲淹《渔家傲》 三军甲马不知数,但见银山动地来 银山:形容众多土兵铠甲闪闪发光.○宋·陆游《出塞曲》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 角:古代军中的一种乐器.○宋·陆游《秋波媚·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望长安南山》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狂胡:指金兵.草:起草.○宋·陆游《观大散关图有感》 欲倾天上河汉水,净洗关中胡虏尘 河汉:银河.尘:战争烟尘.○宋·陆游《夏夜大醉,醒后有感》 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宋·岳飞《满江红·写怀》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 ○明·戚继光《马上作》 有道伐无道,无德让有德 ○《三国演义》第八回 毋为戎首,不亦善乎 毋:不.戎首:指发动战争的祸首.○《礼记·檀弓》 洗兵海岛,刷马江洲 洗兵:洗刷兵器.刷马,刷净马身.两句意谓洗净兵器和战马,停止战争.○晋·左思《魏都赋》 安得壮士挽天河,尽洗甲兵长不用 天河:银河.洗甲兵:洗刷兵器.两句说怎么能够挽银河之水,洗净兵器而停止战争.○唐·杜甫《洗兵马》 天涯静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兵气:战争景象.销:化.○庸·常建《塞下曲四首》 销兵铸农器,今古岁方宁 兵:兵器.○唐·杜甫《奉酬薛十二丈判官见赠》 焉得铸甲作农器,一寸荒田牛得耕 甲:盔甲.○唐·杜甫《蚕谷行》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胡马窥江:1161午,金主完颜亮挥兵南侵,直至长江北岸.废池乔木:荒废的城池和占老的大树.言兵:谈论战事.○宋·姜夔《扬州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