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级考试得什么程度就能过,心里没底,考试注意些什么啊
楼主现在要临时抱佛脚的话,就对付作文吧。
背点句子,套句子用。
还有,其实不用担心的啦。
毕竟425就及格了。
就是60%而已嘛。
呵呵,按照楼主的说法,怎么可能不过呢
只要考试不紧张,正常发挥就OK啦
他考试没考好,心里很害怕补充句子
他考试没考好,心里很害怕,没底得像打鼓一样,连心跳生都能把害怕中的他吓得一身冷汗。
老师的目光,他也不敢直视,好像看一眼,老师就能看透他的心虚,看到他没考好一样。
求大神给个考研英语一大作文模版,要自己总结的,快考试了心里慌啊,特别是英语作文,没底
写作问题与方法_高分写作的困境:参考范文As we can see from the picture,a man is cutting and pasting pieces from other people’s works, and contentedly calls this cut-and-paste work his own “achievement”. He even justifies such a behavior by saying “yours are mine”.Just as the picture shows,plagiarism has become a serious problem in China. A series of academic scandals revealed these years clearly illustrate this point. Wang Mingming, a professor of the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at Peking University ♦ was accused of committing serious plagiarism in a 1998 book he wrote.Shen Luwei,an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was removed from his post for plagiarizing 10 articles in his book. The list could be much longer.Some think the root cause of academic corruption is that some scholars fish for fame and compliments at the expense of basic academic moral standards. Others put the blame on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system f which emphasizes the quantity of papers rather than quality.Whatever the reason is,to maintain academic purity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Academic circle iscalling for ethical academic image and strict regulations on scientific misconduct参考译文我们从这幅图中可以看到:一个人正在从其它人的著作上剪裁和粘贴部分文字,并且心满意足地称这个剪裁粘贴出来的著作为自己的“成果”。
他甚至为这个行为辩护,声称“你的就是我的”。
正如图片表现的那样,抄袭已经成为中国一个严重的问题。
这些年涌现出的一系列学术丑闻清晰地说明了这个观点《王明明,北京大学社会学学院的一位教授,被指控在他1998年出的书中存在着严重抄袭。
沈履伟,天津外国语学院的副教授,因为他在书中抄袭了 10篇文章而被撤职。
还会有更多人上榜。
一些人认为学术腐败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学者牺牲基本学术道德标准去追求名誉和称赞。
另一些人将矛头指向现存的重视论文数量却不重视论文质量的评估体系。
无I原因是什么,保持学术纯洁已经变成当务之急。
学术圈正呼吁良好的学术形象和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严格管理。
考试失利的心理描写
有一段写得很好:盼望已久的考试成绩,终于了。
怀着忐忑的心情,入了校检码,然后一窜数字眺了出来,我满屏幕的寻找,然后心突然一沉,我有些难过--才得这么点分。
原本预期至少有一门会及格而且分数应该还可以,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正是这门的分数是考过最低的成绩。
忍不住回想考试的题目,答题的情景,可怎么也想象不出,为什么得这么少的分。
这已经是我第二次考试了,不知道还会不会有继续考下去的勇气。
再次历经失败,又让人不得不反省自己。
难道每天的练习竟然一点帮助也没有,到底怎么做才能考过去
此时,多么希望自己是天资聪颖的超人,可惜啊
可惜啊
我为什么是我
!对于我来说,考试已经是劳民伤财了,每次跌倒再爬起来的时候,我感到一阵剧痛,有时真是佩服自己竟然还能站起来。
幸运和好运从来都不会让我给沾上,所有的期望,祷告和期待仅仅自欺欺人。
我希望这次失利对我影响会很快就过去,让我有时间思考下一步该怎么走。
最后还是忍不住说一句:“为什么人有太多不如意的时候”
女朋友要考试心里压力大,说我烦怎么办
既然你怕失去她就在这个时刻默默的陪伴她吧,默默的陪在她身边,关心不能少,如果不能见面就发个微信什么的,偶尔一条就行,她是特殊时期压力大正常,你要是因为这个跟她发脾气就是你的问题了,女生都爱瞎想,你发几次脾气就直接黑名单见了,所以默默的陪着等她考完试会感激你的
我明天就要期末考试了,心里很烦。
明天上午就考语文,我很害怕,初一嘛,难度就大了。
我该怎么复习啊
作文不要死记硬背,要顺其自然,背下来也没用,作文只需记下作者的写作手法,并加以练习,当然,这次期末考试就算了,只是一次小考试,以后多练习写作就行,现在你最好先复习基础,将能得的分都拿到再说,祝你成功
新SAT产品听说改动挺大的啊,考试心里没底怎么办
据上海美盟出国考试中心(上海美盟SAT)了解,College Board将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革新,以此迎合教育市场的对考试的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降低其变革的风险。
2016年SAT考试内容将有以下的改变“\\\\r一、告别词汇:正如预期的那样,关于对高级词汇的考试将最终从SAT中挪出。
二、豁免对“猜答案”的惩罚:考生将不必再花费任何时间和精力估算\\\\“猜测答案”的得扣分几率。
三、迎来科学:关于图表SAT和ACT考试的相同点是考生需要找到其相关性、标示点和相关数据;不同的是ACT给学生一个独立的科学部分的分数,SAT则将这些归入了阅读和数学部分。
四、选写的作文:SAT也采纳了ACT考试的有关作文的考核模式,将原本必写的作文改为选写。
五、语境与语法:SAT现在将其语法考查设立在整个段落中,而不再是以单个句子的形式出现了,这意味着SAT语法部分两大考试形式stand-alone error IDs和sentence improvements的显著变化。
六、神秘的数学:难度较大的ACT数学并不会出现在SAT新考题中。
更新SAT数学考试也将拥有更丰富的语境,考生也被禁止使用计算器,七、循证式阅读:新的SAT阅读被称之为循证式阅读。
八、恢复总分至1600:通过分解写作部分变为可选的作文九、从笔试走向机考
要补考科目三了,心里压力很大,很紧张,四天时间让我练,就几趟而已,心里没底。
上次练不好,考试又太紧
(一整自我认识法 这种方法于调节轻度考试焦虑。
前面指出,认知评价响考试焦虑的首要因素。
调整自我表现认识首先要重新认识考试的重要性,正确对待考试。
各种大大小小的考试,对于学生来说,不过是展示和检验自己才能与所学知识的有利机会,即使是高考。
也非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就算真的失败了也没什么,有言道,胜败乃兵家常事,何况。
失败乃成功之母,而且,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呢。
其次,要正确认识考试的难度。
就学业来说,基本上都是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少会有特别的难题、偏题;至于选拔性的考试,会考面广一点,深度大一点,但你觉得难,别人可能觉得更难,何必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呢。
再次,要对自己的应试能力有正确估计。
可以对自己的学习情况、复习情况、弱点和漏洞、改进的方法和措施等做一番系统的分析。
了解自己的实力、特长和薄弱环节,还可以征求老师、家长、同学的意见,请他们帮助自己进一步分析,从而制定适当的考试目标和切实可行的复习计划。
(二)自信训练法 考试焦虑者在考前总是不知不觉地对自己进行消极的暗示,如我担心自己的能力是否可以胜任这次考试,要是靠糟了,我的前途就完了,我担心其他同学在考试中比自己强,等等。
这些消极的自我暗示会在大脑皮层产生保护性抑制,妨碍正常的认识活动。
如果你在考试前,便预言考试结果一定很糟,那暗示会使你精神不振,从而大大减少你本来可以付出的努力,以致最后无意中实现了你自己的预言。
自信训练就是对消极的自我暗示进行挑战。
首先,把一些朦胧的消极暗示用清晰的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坐在桌前,静下心来,在一张白纸上把自己对考试的所有担忧逐条写下来,使你清楚的意识到自己当前消极的自我暗示究竟有哪些。
然后,向消极暗示中的不合理成分进行自我质辩,指出这种消极暗示的不现实性和不必要性,阐明由此对个人造成的危害,并明确今后应采取的态度,给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
如,担心自己的能力不能胜任这次考试,可以这样告诉自己:这种担心会松懈自己的斗志,转移自己的注意目标,扰乱当前的精神状态,应及早排除。
只要认真做好考前的准备工作,这次考试完全能考好,当前最紧要的是有条不紊地搞好复习。
通过向消极的自我暗示挑战,可以帮助考试焦虑者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象,增强考试的信心,克服考试焦虑的担忧成分,使考试成绩得到提高。
经常进行这样的自信训练,经常给予自己积极的自我暗示,不仅对于克服考试焦虑有帮助,而且可以改变整个人的精神面貌,使你在学习 生活中更加生动,更加自信,更加乐观。
(三)放松训练法。
常识和实验研究表明,焦虑和放松是不会同时存在的。
当你感到焦虑时就不能放松;当你完全放松时,就不会焦虑。
因此,经常进行放松训练,可以消除紧张状态克服考试忧虑,使人的身心得到充分的休息或恢复。
常见的放松法有意志放松法和肌肉放松法。
1. 意志放松法。
学习者放下心来,排除杂念,闭上眼睛,把注意力集中在丹田,想象着在丹田有一股气。
此时用腹式呼吸法慢慢进行呼吸。
吸气时,想象着丹田中的这股气由腹部逐渐上升到胸部,再上升到头部,直到头顶百会处:吐气时,想象这股气由百会自后向下顺着脖子、脊梁下降,直至回到丹田。
这样一吸一呼,周而复始,反复进行。
由于集中了全部注意力,就能够使学习者逐渐达到排除一切杂念、心静神宁的境地,收到消除紧张、自我放松的效果。
2.肌肉放松法。
这是通过循序交替收缩和放松自己的骨骼肌群,细心体会个人肌肉的松紧程度,最终达到缓解个体紧张和焦虑状态的一种自我训练方式。
放松时松开个人所有的紧身衣物,轻松地坐在一张单人沙发上,双臂和手平放于沙发扶手上,双腿自然前伸,头与上身轻轻后靠。
整个放松训练按照由上至下的原则,从脚趾肌肉放松--小腿肌肉放松--大腿肌肉放松--臀部肌肉放松--腹部肌肉放松--胸部肌肉放松--背部肌肉放松--肩部肌肉放松--臂部肌肉放松--颈部肌肉放松--头部肌肉放松。
放松动作要领是先使该部位肌肉紧张,保持紧张状态10秒钟,然后慢慢放松,并注意体验放松时的感觉(如发热、沉重等)。
每次放松训练20~30分钟,可安排在晚上睡觉之前进行。
如果能持之以恒,不仅能消除考试焦虑,而且能全面促进身心健康。
(四)系统脱敏法。
系统脱敏法是利用对抗性反射原理,在放松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使患者的神经过敏性逐渐减弱直至消除的一种行为治疗方法,它对考试焦虑的情绪性成分具有明显的疗效。
考试焦虑者可以自己运用系统脱敏法来克服焦虑。
其步骤和方法如下: 第一步,列出引起你考试焦虑反应的具体刺激情景。
如明天就要考试了,我是走在去考试的路上,我被一道题难住,等等。
第二步,将上述刺激情景按从弱到强的顺序,排列焦虑等级。
下面是假定的6个刺激情景的合理排列,它们引起的焦虑反映是依次递增的。
1. 明天就要考试了,我还有很多书没看。
2. 我走在去考试的路上。
3. 我收到了考卷。
4. 我被一道题难住了。
5. 时间快到了,我根本做不完了。
6. 考试后我和别人对答案,发现自己的许多答案同他们不一样。
第三步,通过放松训练形成松弛反应。
放松训练的方法前已述及。
现在假定你已完成所了有放松步骤,机体正处于完全放松状态。
第四步,按照焦虑等级,在大脑想象中循序使松弛反应抑制焦虑反应。
当你完全放松时,开始想象焦虑等级中第一种情景。
明天就要考试了,可你还有很多书没有看。
围绕这一情景利用你的想象里在脑海中生动地加以描绘。
这种描绘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尽情创造。
你可以想象你手忙脚乱的翻书,可以想象同学问你问题你都答不出来······在想象过程中,如果你发现有些部位的肌肉开始紧张,身体开始出现一些焦虑反应,如心跳加快、出汗、呼吸急促等,就需要再次进行放松,直到你的想象结束后,同时感觉到所有的肌肉放松为止。
这说明,你?quot;焦虑等级的第一种情景脱敏成功了。
松弛反应已经抑制了想象中的相应焦虑反映,接下来对第二种进行脱敏。
以此类推。
对所列焦虑等级的脱敏,每次数量不宜过多。
一般每天进行一次,每次脱敏所包括的焦虑等级不应超过三种。
祝你取得佳绩
高三学生,平时做题准确率很高,但一考试就砸,现在心里烦躁的都不想高考了,怎样克服这样的心理
浅谈数学学习方法作为一名多年数学教育工作者,结合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些心得,写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文章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写给成绩不好的同学们;第二部分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第三部分是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学习方法,也是不能真正成为数学高手的原因;第四部分是关于考试和心态的。
写给成绩不好的同学们很多学生成绩不好,主要有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学习不努力,不够勤奋,勤奋是一个很好的品质,学习也是一样,俗话说,天道酬勤就是这个道理。
一般来说,初中阶段,知识点相对来说比较少,勤奋是决定成绩的主要因素,对高中而言,勤奋的影响会相对弱一些,取而代之的是学习方法。
自然的问题:是怎样造成了学生不勤奋呢
换而言之,怎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变得勤奋呢
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兴趣和动机。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有兴趣和动机呢
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家庭教育,因家庭而异,原则是引导性的,方法正确,而且要有度;二是老师方面,这点比较难,毕竟现在老师主要是灌输知识为目的,而和学生内心交流的比较少,很难让学生产生尊敬而失去兴趣。
而家长可以和孩子沟通,愿意为孩子付出一切。
被动学习许多同学对老师,对家长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惯性运转,在家长的监督下学习,没有掌握学习主动权。
如表现在:不制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上课忙于记笔记而没听到“门道”,没有真正理解所学内容等,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不高,成绩自然不好
3.学不得法老师上课一般都要讲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剖析概念的内涵,分析重点难点,突出思想方法。
而一部分同学上课没能专心听课,对要点没听到或听不全,笔记记了一大本,问题也有一大堆,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间的联系,只是赶着写作业,乱套题型,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机械模仿,死记硬背;也有的晚上加班加点,白天无精打采,或是上课根本不听,自己另搞一套,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学习盲目是中游学生最困惑的问题。
尖子生与中等生根本差别是什么呢
基础不差,主要是学习方法。
尖子生就说:“小考之前小玩,大考之前大玩”。
中等生考试前搞了考前突击也没考第一,原因是学习方法,基础知识并没有多大差别。
4.不重视基础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同学,常轻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经常是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很感兴趣,以显示自己的“水平”,好高鹜远,而到正规作业或考试中不是演算出错就是中途“卡壳”。
二.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1.数学运算运算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
初中阶段是培养数学运算能力的黄金时期,初中代数的主要内容都和运算有关,如有理数的运算、整式的运算、因式分解、分式的运算、根式的运算和解方程。
初中运算能力不过关,会直接影响以后数学的学习:从目前的数学评价来说,运算准确还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运算屡屡出错会打击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从个性品质上说,运算能力差的同学往往粗枝大叶、不求甚解、眼高手低,从而阻碍了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从学生试卷的自我分析上看,会做而做错的题不在少数,且出错之处大部分是运算错误,并且是一些极其简单的小运算,如71-19=68,7-9=2等,错误虽小,但决不可等闲视之,决不能让一句“马虎”掩盖了其背后的真正原因。
帮助学生认真分析运算出错的具体原因,是提高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
在面对运算的时候,常常要注意以下两点:①情绪稳定,算理明确,过程合理,速度均匀,结果准确;②要自信,争取一次做对;慢一点,想清楚再写;不口算,不心算,不跳步骤,草稿纸上也要写清楚,最后用眼扫一遍,看看有没有低级错误。
2.数学解题学数学没有捷径可走,保证做题的数量和质量是学好数学的必由之路。
(1)、如何保证数量
①选好一本辅导书或练习册。
②做完一节的全部练习后,对照答案进行批改。
千万别做一道对一道的答案,因为这样会造成思维中断和对答案的依赖心理;先易后难,遇到不会的题一定要先跳过去,以平稳的速度过一遍所有题目,先彻底解决会做的题;不会的题过多时,千万别急躁、泄气,其实你认为困难的题,对其他人来讲也是如此,只不过需要点时间和耐心;对于例题,有两种处理方式:“先做后看”与“先看后测”。
③选择有思考价值的题,与同学、老师交流,并把心得记在自习本上。
④每天保证1.5小时左右的练习时间。
(2)如何保证质量
①题不在多,而在于精,学会“解剖麻雀”。
充分理解题意,注意对整个问题的转译,深化对题中某个条件的认识;看看与哪些数学基础知识相联系,有没有出现一些新的功能或用途
再现思维活动经过,分析想法的产生及错因的由来,要求用口语化的语言真实地叙述自己的做题经过和感想,想到什么就写什么,以便挖掘出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思维方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元归一。
②落实:不仅要落实思维过程,而且要落实解答过程。
③复习:“温故而知新”,把一些比较“经典”的题重做几遍,把做错的题当作一面“镜子”进行自我反思,也是一种高效率的、针对性较强的学习方法。
3.做一个个人错题集。
我给同学们一个公式:少错=多对。
如果做错了题目,不管发现什么错误,不管是多么简单的错误,都收录进来;我相信,一旦你真的做起来,你就会吃惊的发现,你的错误并不是更正一次就可以改掉的,相反,有很多错误都是第二次、第三次犯了,甚至于次
看着自己的错体集,哎呀,太触目惊心了。
这真是一个自我反省的好地方,更是一个提高成绩的好方法。
复习越往后,在知识上取得突破的可能性就越小,而能纠正自己的错误,实在是一个不小的增长空间。
如果你还没有这个习惯,那么,就去准备一个吧,收集自己的错误,分门别类,然后没事的时候就翻一翻,看一看,自警一番,肯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4、参考书有一本足矣。
我想说,不要迷信参考书,参考书不要很多,有一本主要的就足够了。
我发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现在市场上很多参考书卖得很好,都挂着某某名校名师的牌子,鼓吹的有多么多么好,结果,不少同学在眼花缭乱中拿了一本又一本。
其实,我们在学习、复习中时间很有限,可供自己支配的时间更有限,在这些有限的时间,朝三暮四,一会儿看这一本参考书,一会儿看那一本参考书,还不如不看。
把课本的知识结构知识要点烂熟于心,能够在很少的时间里把一科知识全部回顾一遍。
能做到这点,要比看一些所谓“金钥匙银钥匙”的参考书要重要的多。
总之,一句话,抓住最根本,最主要的,不要盲目的看参考书,特别是不要看很多参考书。
5、遇到疑难该怎么呢
首先是要尽可能的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如果不能解决,也要弄明白自己不会的原因是什么,问题出在那里。
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决不奢望不遇到难题,但是,也决不允许自己不明白难题难在那里。
自己不能解决的时候,就可以采取讨论以及向老师请教等方式,最终解决那些难题;解决绝不是你原来不会做的通过别人的帮助会做了,而是,在会做之后,回过头来比较一下原来不会的原因是什么,一定要把这个原因找出来,否则,就失去了一次提高的机会,做题也失去了意义。
6、怎么跳出题海
我想大家一定非常关心这个题目,因为物理难懂、化学难记、数学有做不完的题。
但题目是数学的心脏,不做题是万万不行的。
而摆在我们面前的题目太多了,好像永远也做不完。
试试下面的方法,第一,在完成作业的基础上分析一下每到题目都是怎么考察的,考察了什么知识点,这个知识点的考察还有没有其他的方式;第二,继续做题时,完全不必要每道题目都详细的解出来了,只要看过之后,可以归入我们上面分析过的题型,知道解题思路就可以跳过去了
这样,对每个知识点,都能把握其考试方式,这才是真正的提高。
如果意识不到这一点,做一道题只是做了一道题,“就题论题”,不能跳出题外,看不到问题的本质,遇到新的题目,稍有一些不同就没有法了,还谈什么提高呢
又怎能摆脱让你烦恼的题海呢
7.勤奋,持之以恒是学好数学的必要条件。
不管怎么说,在学习中要有埋头苦干的精神,但决不能只是一味的埋头苦干,要能善于钻研,善于归纳,这样,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数学有“七个面包原理”:吃前六个面包都没有感觉,到第七个面包吃下去突然就饱了。
你做了很多题可能可能觉得没效果,没有收获,但或许你再做几道题,你的数学水平就有了质的飞跃。
所以不要放弃,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总有一天会得到惊喜的回报的。
8.多动笔,多思考,两者相结合,这是最重要的,也是学好数学,甚至理科的法宝。
数学学科担负着培养学生运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任。
它的特点是具有高度的抽象性、逻辑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对能力要求较高。
学习数学一定要讲究“活”,只看书不做题不行,埋头做题不总结积累不行,对课本知识既要能钻进去,又要能跳出来,结合自身特点,寻找最佳学习方法,华罗庚先生倡导的“由薄到厚”和“由厚到薄”的学习过程就是这个道理。
方法因人而异,但学习的四个环节(预习、上课、整理、作业)和一个步骤(复习总结)是少不了的。
做练习时要多想,举一反三,切忌死做,高考新题较多,适合爱思考的同学而非爱做的。
三.容易被忽略而又至关重要的学习方法1.做题的原则就是:做一道题,要会十道题或几十道题。
因为每一道数学题(母题)都会涵盖几方面的数学问题(子题)。
做出母题,由它繁衍出来的每一道子题也就会了,那么,凡是属于母题这一类型的题就不必一一去做而浪费有限的宝贵时间了。
2.我有自己的一套学习数学的方法。
我总是在听课时领会各个知识点的内涵,然后课后通过做一些有代表性的题加深理解,然后再去看书本,再次理解基础知识点。
在数学的学习中,做题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做题是为了达到更深的理解。
不要为做题而做题,但同时又要适量地做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
平时每次考试之后,我总是用改错本把错题抄下来,认真地改正,并在关键步骤旁注明所用方法,然后在错题后写上评析,总结错误的原因。
每次考数学前,我总是把这个本子再仔细地看看,记住我为何犯错,这样就可避免我再犯类似的错误。
3.吃透课本法,在学习过程中,每个人都曾有这样的经历,有时见到一道题目一时找不到思路,就迫不急待去翻看答案,看答案时往往觉得答案的每一步都顺理成章,该用哪个定理,该用什么方法,非常简单,就自认为把题目已经理解透了。
过几天再做这道题,还是无从下手。
我觉得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我对这道题的接受是一个被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机械地看到了具体解题过程,而没有真正理解解题思路。
主动寻求解题思路法与这种被动接受的学习方法正好相反,这种方法强调从简单习题入手,因为做简单的习题会比较轻松一些,简单的做出来之后再由浅入深。
当在练习过程中遇到了难一点的题目时,有意识强迫自己不看答案、不看书套公式、不求助于别人(这些都是被动方法),而是静下心来,积极调动自己的大脑知识库,主动寻求解题思路。
这样由浅入深地训练自己,加上对常见题型的归类分析,再见到数学习题时就会在第一时间反应出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和思维方式,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很多同学觉得,数学课本上面的题目很简单,都是老师上课讲过的内容,下课以后,往往就把课本放在一边,去做其他一些他们认为难度更高的习题。
可是到考试的时候往往是难题做出来了,简单的题目却容易失分。
所以要特别注重学习课本,把课本上每一道题都做到位,这也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就是课本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
课本上面不光是习题重要,更重要的是它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
数学课本有很多黑体字的大概念,这些都是我们平时很注意的,但是在一些小字里面,往往有一些非常细微的概念和原理是容易被忽视的,而考试的时候,往往就是把那些我们忽视的问题拎出来考。
而一考大家就“倒一大片”。
所以我们在看课本的时候,一定要把课本上的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即使很细小的一些原理都要看到。
三角函数、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习题中,有很多重要结论,都是应该记住的。
吃透课本,不管怎么强调它的重要性都不为过。
4.在解题过程中很多同学因为找不到思路常常无从下笔。
数学题无外乎两类:求解题和证明题。
求解题让你求的是一个结果,证明题让你证明的是一个结论。
我个人比较推祟这样两种种方法:将已知条件列出来,看看能推出哪些结论,而这些结论又可以看作条件,再看看这些新的条件又能导出哪些新的结论,一层一层,就像树干的分支一样,越来越多。
既然可以顺向推导,同样也可以逆向推导。
从你要求的结果或需要证明的问题出发,看看需要哪些条件才能得出所要的结果,而要得到这些条件,又需要哪些的条件,一层一层,反向思维。
当树枝越伸越多时,最终会有两条交织在一起,此时题目也就迎刃而解了。
开始使用这种方法时,的确比较费时,但相当有效,待逐渐熟练之后,往往能够一眼就看中问题的关键,迅速找到突破口。
再者就是知识点网络总结法,就是在平时做题时,如果遇到解答中出现困难的题目,就将与这道题目有关的解题方法和所考查的知识点在题目的旁边列出来,然后在本子上总结出来。
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在考试的时候看到题目就能联想到有关的知识点,并迅速找到相应的解题方法。
使用这种方法一方面可以提高解题速度,为考生节约不少时间,另一方面做题的正确率很高,提高了解题命中率。
5.有人说数学思想是数学的灵魂,我觉得很有道理。
真正的数学高手过招,比拼的往往就是数学思想了,而这需要自己的积累和培养。
下面我只想说两点很土的:一,“答案在题目”的意识。
这种意识是相当关键的。
做题无非就是这样的:题目——所学知识——答案。
我们没法把答案做出来,是因为我们找不到该用什么知识来解答,而出题者往往会利用题目给你暗示或是方向上的指导,高手与否就是要看洞察力如何了。
仔细认真地看题目,把题目隐含的能挖出来的条件都看穿了,一般答案就赤裸裸地摆在你面前了。
所以我自己做题慢主要是花在看题上,有时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过关,看不懂还要再看一遍。
题看完思路基本就出来了,答案也就有眉目了。
所以我做几何体,无论题目有没有给出图像来,我都要自己画一遍的,这对理解题意大有帮助。
特别是大题,有几个小题的,它们都是环环相扣的,后面的题基本是建立在前面一个小题的答案的基础上去解题的。
二,简单化思想。
学到一定程度的人,大多会心里意识上把一些简单的题目复杂化,这是大忌。
很多题看起来很复杂,很难懂。
其实看了答案,大家都觉得很简单,就是自己当时没有想到罢了。
越不合常规的题越简单,切忌自己把题目给复杂化了。
四.关于考试和心态的1.考场制胜的法宝。
首先是要摆脱心理上的恐惧,可以这样提醒自己,“害怕什么呢,不管有多难,大家都和我一样。
”这样自我心理暗示一段时间之后,心里就坦然平静多了。
其实学习和考试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学或考的怎么怎么样,而是能把自己的水平发挥出来,这也是超水平发挥的前提。
大家不妨试一试,也许效果很好呢
其次,就是要有正确的学习和考试策略,做到“宠辱不惊”,特别是,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紧张。
考试中有这样一种现象,一旦遇到一个题目,做了好长时间还无法解决,就焦躁不安,严重影响后面的做题,进而也影响考试的成绩。
我认为,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暂时放弃这道题,接着做下去,以保证别的考题不受影响。
要相信这一点:难的题目,对大家都很难,不会做并没有什么;到最后所有别的题都答完之后,再回过头来心平气和地看它,也许就做出来了。
高考试卷上,总有2到3个有些难度的题目,可是我希望大家注意这样一个事实,真正让你和别人拉开距离的不是那些难题,而是那些大家努力一下都可以解决的题目。
2.正确认识考试。
其实,这里,我只是提醒大家注意一个事实而已了。
那就是,如果不是竞赛,那么考试卷中,超过80%的内容都是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已经练习过的内容的翻版,也就是说,80%多的题目都是非常基础的,80%多的分值通过努力,我们每个人都是可以拿到的,如果大家不相信,可以自己去看一看是不是这样。
想象看,抓住了这些基础的题目,是什么水平呢
所以每一个同学都要看到这个事实,让自己自信起来。
3.“会做”与“得分”的关系:要将你的解题策略转化为得分点,主要靠准确完整的数学语言表述,这一点往往被一些考生所忽视,因此卷面上大量出现“会而不对”“对而不全”的情况,考生自己的估分与实际得分差之甚远。
如概率题中文字和数字说不清楚,扣分者也不在少数。
只有重视解题过程的语言表述,“会做”的题才能“得分”。
4.快与准的关系:在目前题量大、时间紧的情况下,“准”字则尤为重要。
只有“准”才能得分,只有“准”你才可不必考虑再花时间检查,而“快”是平时训练的结果,(磨刀不误砍柴工)不是考场上所能解决的问题,一味求快,只会落得错误百出。
相当多的考生在匆忙中甚至一次函数都算错,尽管后继部分解题思路正确又花时间去算,也几乎得不到分,这与考生的实际水平是不相符的。
适当地慢一点、准一点,可得多一点分;相反,快一点,错一片,花了时间还得不到分。
5难题与容易题的关系拿到试卷后,应将全卷通览一遍,一般来说应按先易后难、先简后繁的顺序作答。
近年来考题的顺序并不完全是难易的顺序,因此在答题时要合理安排时间,不要在某个卡住的题上打“持久战”,那样既耗费时间又拿不到分,会做的题又被耽误了。
这几年,数学试题已从“一题把关”转为“多题把关”,因此解答题都设置了层次分明的“台阶”,入口宽,入手易,但是深入难,解到底难,因此看似容易的题也会有“咬手”的关卡,看似难做的题也有可得分之处。
所以考试中看到“容易”题不可掉以轻心,看到新面孔的“难”题不要胆怯,冷静思考、仔细分析,定能得到应有的分数.其实大家身边都会有那么一些人,他们是老师眼中的尖子生,做题特别牛,特别是难题,他总可以绝处逢生地想出一些很妙的方法把题做出来。
可是在中考,或是高考,这些所谓的尖子总要跌到全市或是全省的平均分左右,体现不出自己这一科的优势。
为什么
因为他们只重视一些知识的综合运用,思维方法,而忽略了基础,忽略了做数学题最重要的一种素质-----细心。
似乎大家都有这么一个误区,觉得只要平时练的题比中考难得多,那么到时候肯定能考好,这是极大的错误
其实大家都认为抓基础就是把基础知识掌握了就行了,我觉得抓基础更重要的是培养一种重视基础的心态。
平时从心里就藐视那些小题,所以这类题做得也很少,根本没有养成做这类题的经验和感觉,所以大考遇到小题,就往往在阴沟里翻船了。
大家都知道,数学考的很多时候是一种经验,一种心态。
就是这类题你做过,当时比较重视它,很认真仔细地做就可以了。
所以很多牛人,不管基础知识还是难题做起来都没问题,但在大考中却常常会被人家挤下来。
为什么
因为他们平时做基础题做的就比较少,做时也是满脑子鄙视的感觉,根本没有把它放在眼里,所以当大考时,那些基础就总是设出一些不难的陷阱让他们往下跳,然后把他们的分数给偷光了。
就这么简单。
所以特别是那些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一定要把心态稳下来,认认真真的做那些基础题,对它们好一点,尊重它们,那它们在大考时才不会跟你们过不去。
6.关于平时学习时的心态:在正确方法的引导下,踏踏实实学习,淡泊分数与名次,就像电视剧里面的武侠小说的人物一样,整天认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平时和这个比武,和那个比武,结局只有两个,要么是走火入魔,要么被别人杀死,很悲惨,我们要像天龙八部里的扫地僧一样,淡泊名利,自然会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
就拿我同事给我推荐的一个学生来说吧,数学上过三次课,期中考试成绩由及格左右考到班里第一名,原因很简单,方法正确,听话,脚踏实地学习,淡泊分数与名次,考第一后但是他开始不安,怀疑自己,认为这个比我成绩好,那个比我成绩好,我怎么会考第一呢,然后就陷入下次我要考不第一名怎么呢,结果相信大家都猜到了,幸运的是她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把天龙八部的这个原理用在生活上:当你走向社会的时候,越想升职,攀比名利,境况只会让你变得更糟;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之余帮助他人,自然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平时我们学数学,就像看武侠小说一样,只看热闹,根本没注意到门道,把这个原理总结一下,然后以天龙八部为母题(典型例题),进行总结,应用于子题,这就是数学的真谛
7.在整个应考的过程中都要保持一种“注重过程,看淡结果”的心态,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取得好成绩,要付出汗水,但更重要的是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太多勤奋的学子们在考试中折戟沉沙,我觉得盲目地加大学习的强度往往会适得其反。
当然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会遇到许多困难,大家一定要有健康的心态去面对这些挑战,经历过风雨的雄鹰才能飞向更广袤的蓝天。
用充分的自信面对学习生活,没有实现不了的理想。
最后预祝大家金榜题名,梦想成真



